(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人民的勤务员时传祥
时传祥的劳动故事200字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深深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疾苦。
解放后,他被选为北京市清掏粪便管理处工人武装总队总队长,为首都的粪便排泄问题努力工作。
他组织全体员工挖污泥、除杂草、搞科研,打了一场粪便管理工作的攻坚战。
他还带领员工们日以继夜地清运粪便,不顾疲劳、不怕脏臭,用铁锹和双手清理垃圾、污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精神。
时传祥以身作则、忠于职守、不怕脏臭、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扬。
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他为失学孩子而奔走
在湖北省武汉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除了自己节衣缩食,捐资5万多元,帮助107名山区贫困学生外,还12年如一日跋涉在秦巴山山区,行程20多万公里,为失学的孩子们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各界138个单位、900多人助学,使近千名失学孩子重返学堂。
他就是被称为“希望老人”的武汉市离休干部江诗信。
1987年,他自费参加摄影培训班学习。
毕业后,江诗信开始在郧西一带采风,主要想拍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组成“家乡美”影展。
他到鄂西北大山深处采风时,看到一个不满12岁衣衫褴褛的孩童,赤脚走在山坡上放猪,江诗信举起了手中的相机,“苦孩子”的组照诞生了。
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那名女孩叫罗娇娇,因为家里穷而辍学在家。
面对石条垒起的课桌和冰冷的石凳,江诗信泪如涌泉。
1991年初,江诗信在红安县采风,在华河镇熊家河村,他看到小姑娘张晓丽在家门口一边煎药,一边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左手不小心伸进了药罐,一下子被药水烫起了一串水泡。
江诗信经过了解,才知道她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患病长年卧床不起,只好辍学回家。
江诗信动情了,连忙挤出100元路费送给她。
1992年秋,国家实施“希望工程”,江诗信将张晓丽等3名孩子作为自己的救助对象,每人每学期各寄20元学费。
当时他月工资仅有100元。
次年春,江诗信再次来到熊家河村探望张晓丽,在村西头,一个放牛的男孩子跪在江诗信的面前:“江爷爷,我知道您是好人,您也供我上学吧。
”从那一天起,江诗信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拿出了家里所有能拿出的钱和衣物,开始做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更多的失学孩子读上书。
江诗信决心在有生之年,资助100名贫困学生。
有人说:山里的娃就是江诗信的命,他的魂早已被大山牵走了。
他一年中有9个月不知疲倦地到鄂西北、鄂东北山区逐村寻访贫困失学儿童,遇到哪家孩子在地里干活,他不由自主地前去打探失学原因,执著地帮助孩子们圆各自的读书梦。
12年来,江诗信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
江诗信资助的孩子,都住在大山沟,去邮局取款很困难,因为一些原因,许多失学儿童得不到他捐助的钱。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作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农夫的幸运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农夫。
他只有很小的一块田地,但是他却非常珍惜,一直都很认真地耕种。
有一年,他的收成很不好,到了春耕的时候只剩下一小袋种子,他视如珍宝。
播种的当天,天刚一亮,他就从床上爬起来,来到了他那块田里。
他十分小心,生怕遗失了每一粒种子。
到了正午时分,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他的脊背,他感到很疲乏,便停下来在树旁休息。
当他坐下的时候,一把种子突然从袋子里洒了出来,掉到了树干下的一个树洞里。
虽然只是一把种子,但对这个农夫来讲,每一粒种子都是宝贵的,丢失了都是损失。
农夫心疼不已,他拿着铲子,开始挖这株树的树根。
天气越来越热,汗水沿着他的脊背和眉毛滴了下来,但他还是不停地挖。
当他终于挖到种子时,他发现它们掉在了一个被埋着的盒子上面。
他捡起了种子,又顺便打开了那个盒子,在打开的那一刻,他惊呆了,原来盒子里装满了黄金,那些黄金足够让他过好下半辈子。
从此以后,这个原本贫穷的农夫成了一个富有的人。
当人们对他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
他却笑着说:“不错,我是很幸运,但这些都源于我的辛勤劳作和对种子的珍惜。
”
世上也许真有一夜暴富的事,但是真正的财富,终归是靠自己用辛勤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勤劳的人,也许不那么会投机取巧,但他们的汗水不会白费,上苍终归要用财富回报他们。
所以,我们要深信:即使是意外的报酬,也应源于辛勤的劳作。
最新-黄道婆简介黄道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精品
黄道婆简介_黄道婆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篇一:(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黄道婆的故事“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一首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谣。
人们歌颂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业的巨大贡献,歌颂她热心传播棉纺织技术的高尚精神。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后期淳祐年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为生活所迫,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
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黎单、黎饰、鞍搭闻名内地。
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她带着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和椎弓等),依依不舍地辞别了黎族同胞,搭海船顺道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乡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上,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
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首先,在除去棉子方面,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郑成仙造石桥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以编簸箕为生的普通工匠郑成仙,一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全都靠他编簸箕挣钱养活,生活极为艰难。
郑成仙用荆条编簸箕的手艺,是从小跟父亲学会的,长大以后越编越熟练,越编越好越结实。
因为使用起来又顺手又结实,不但邻村的人爱,甚至远乡的人家,都乐意买他的簸箕。
日久天长,郑成仙编的簸箕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产品了。
有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挑着两摞新编好的簸箕去县城赶集,不到晌午,所有的簸箕就都卖光了。
眼看天阴了,他顾不得吃饭,揣着钱提着扁担就往家里赶。
走着走着,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他只好在一个破门楼底下躲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了,他又急急忙忙地赶路。
当他走上河堤要过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木桥由于年久失修,木板糟朽,已经被这场大雨冲得不像桥样儿了。
他只好小心翼翼地拄着扁担一点一点挪动,费了好半天工夫,才胆战心惊地过了桥。
站在桥头,回头看看那座破烂不堪的木桥,他一边喘气一边想,要是不小心掉进河里,翻滚的洪水还不把人吃了?太危险,真是太危险了!要是换成石头桥就好了,又坚固又不怕雨水冲,还永远沤不了。
来往行人都可以方便安稳地过河,特别是小孩,大人就不必担心他们的安全了。
郑成仙一边走一边这么想着,可是造石桥的钱从哪里来呢?等着县太爷发慈悲,得等到哪辈子呀?要大伙凑钱,都这么穷,谁凑得起呀?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办法。
我不是会编簸箕吗?多编簸箕多卖钱,攒点出来,等攒够了,拿出来建造石桥不就行了吗?从下定决心靠自己编簸箕攒钱造石桥开始,他就瞒着家人,不声不响地暗暗使起劲来。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坐在院里编簸箕,屋里堆不下了,就堆在院子的角落里,然后都拿出去卖掉。
卖了之后再接着编,编好了再去卖。
就这样,他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没过几年,背也驼了,腰也弯了,双手的厚茧长了掉,掉了长,手指也越来越粗了。
街坊邻居见他这么不要命地编簸箕赚钱,都说他财迷心窍了。
当人们知道郑成仙赚钱是为了要造石桥时,又都说他傻了。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李向群抗洪献身
年仅20岁,参军20个月,党龄只有8天的李向群,家富不忘报效国家,舍生忘死为民献身,于1998年8月22日累死在荆江大堤上,可歌可泣,英名永存。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
也就是从那个时日开始,我国开始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
李向群虽然回到了家里,但他每天晚上都打开电视关注着各地的水情。
一天晚上,他又打开了电视,看到漓江水位在不断上涨,我国南北的汛情也在发展。
作为军人的李向群意识到,部队很可能要去参加抗洪抢险。
他越想越坐不住了,觉得应该提前归队。
父母听向群要提前回部队,有些舍不得。
母亲挽留儿子说:“你刚回来几天,在家多待几天吧!”李向群有点调皮地说:“儿子现在是部队的人了,现在部队要抗洪抢险,我能待得住吗?”6月22日,休假仅8天的李向群为抗洪提前返回部队。
一位战友笑着说:“你急个啥?真是瞎积极。
”李向群却说:“国家养兵千日,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1998年8月17日上午,与洪水搏斗了一夜的李向群,悄悄来到营部找到卫生员。
他向卫生员要感冒药,一试表,发烧挺厉害。
卫生员给他开了两包药,让他签个字,回去休息。
李向群想,签了名就不能上大堤了,一点感冒用不着休息。
他要求卫生员给他保密。
8月19日上午,李向群仍然没有退烧,听到天兴堤段又出现8个管涌群后,又和战友们奔向天兴堤。
其实他请个假就可休息,但是他觉得堤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制伏洪魔的力量,况且,自己已是一名共产党员了,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应该轻伤不下火线。
在天兴大堤,李向群看到浑浊的江水从管涌口喷出,扛起沙袋就跑,两袋、三袋、四袋,忘记了病痛,渐渐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头不怎么痛了,可昏沉沉的。
突然,他觉得好像碰到什么东西,一看,是指导员和排长。
排长责怪李向群,说:“休息一下,不要劳累过度了。
别人扛一包,你老是扛两包,这怎么行!”指导员看到李向群脸色发青,用手一摸他的额头,真烫手,就对排长说:“把他送回去!”李向群不肯走,分辩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指导员说:“你带病坚持抢险,精神可嘉,但这种做法不可取。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不仅能并肩战斗,而且在生活上也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在这几位老战友中,朱德年龄最大,他担任委员长时,都70多岁了。
毛泽东一见到朱德,总是亲切地打招呼说:“老总啊,身体可好吧!可以不看的文件就不必看啰!可以不参加的会议就不要参加啦!”年迈的朱德对毛泽东也十分体贴。
一次,毛泽东正在休息。
在房前值勤的战士看到朱德的小车从远处开了过来,赶紧打了个让汽车通过的手势。
不料,汽车在很远的地方慢慢停了下来。
“这是怎么回事?”警卫员正纳闷,只见朱德拄着拐杖下了车,走近警卫员,轻声说:“主席刚刚休息,让他好好歇一会儿。
”说着,挥手让汽车从别的地方绕道走,自己步行通过了主席的住处。
周恩来也十分尊重朱德,见了面总要亲热地称呼“朱老总”,还要赶去搀扶他。
一次,朱德打电话给总理,说准备去他那里,商量工作。
可正当朱德穿衣服,准备出门时,周总理已经赶来了。
他一边往里走,一边说:“应该我来,应该我来。
”离开朱德的房子时,周总理发现走道上有一块石头,就弯下腰捡起来,认真地对朱德的警卫员说:“这些都应该捡干净,朱老总出来,绊倒怎么办?”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成年累月忙着,很少休息。
朱德总惦着总理,一有电影票,他就想方设法约总理去看,好让他换换脑筋,休息休息。
一件件细微小事中,凝聚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真情。
三位开国元勋彼此关照,互相尊重,在生活琐事上也相互关切,体现了团结友爱的战友情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同志关系。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处理好与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
同名人的事迹
同名人的事迹名人事迹作文1简介:时传祥(1915—1975),男,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山东省齐河人。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
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
解放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使他扬眉吐气,他对党充满感激。
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
他把掏粪当成十分光荣的劳动,以身作则,以苦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
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
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6年,被推选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率观礼团登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名人事迹作文2简介:陈景润(1933—1996),男,着名数学家,福建福州人。
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
先后共发表50多篇论文。
1966年发表了他的(l+2)研究成果。
1973年发表了着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的详细证明),被誉为“陈氏定理”。
1979年撰写了《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论文,把算数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从80推进到160;他还从事研究球内和圆内整点、华林问题g(5)的估计,小区间殆素数的分布等问题,为数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荀巨伯重义轻生
荀巨伯是汉桓帝时的贤士,一向恪守信义,笃于友情。
他听说千里之外的一个好友得了重病,心急如焚,匆匆安排了家事,收拾好行装,便赶去探视。
他晓行夜宿,戴月披星奔波了半个多月,才到达好友居住的县城。
谁知进城以后,只见街上冷冷清清,悄无一人,觉得很奇怪。
他好不容易才找到好友的住处,发现好友躺在床上,面色惨白,连声低呼:“水!水!”荀巨伯忙从桌上取过土碗,四处寻水,好一会才在厨房水缸里找到了一点水,马上装入碗内,递到友人口边。
友人呷了几口,精神稍好一些,抬头见是荀巨伯给他递水,惊喜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来的?”荀巨伯答道:“刚到。
”友人见荀巨伯满面风尘,为看望自己不惜千里奔波,深为感动。
但想到目前情况紧急,又焦急地对荀巨伯说:“胡兵马上就要来攻城,城里的人都跑光了,你还是赶快走吧,晚了就走不了啦!”荀巨伯诚挚而又坚定地说:“你重病在身,旁边没一个亲人,作为朋友,我现在能够离开吗?”友人感动地说:“贤弟盛情,令人感动,我是将死的人了,怎么能够连累你呢?还是快点走吧!”说完,又吃力地把手一挥。
荀巨伯恳切地说:“我不远千里来看你,你却要我走。
弃义以求生,我荀巨伯是那样的人吗?”正说到这里,突然听到门外有人高喊:“这里有人!”友人听见喊声,焦急地对荀巨伯说:“胡人来了!你快从后门逃走吧!”说到这里,由于情绪激动,又禁不住连声咳嗽。
荀巨伯忙把土碗递到他口边。
正在这时门突然被踢开,一个身材魁梧、身着胡装、手执钢刀的大汉,带领几个随从冲了进来。
友人十分着急,荀巨伯却镇定如常。
大汉见屋中只有两个男子,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亲为递水,便走上前去,大声地问荀巨伯道:“我大军一到,一郡尽空,你是何人,竟敢独自停留?”荀巨伯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在下荀巨伯,因友人重病在身,无人照顾,因此千里探视,不忍离去。
望刀下留情,要杀就杀我,千万不要伤友人之命!”大汉想不到一郡尽空,竟有人愿舍己救友,颇为感动,便对随从们说:“我等不该入此有义之国,走!”说完,向荀巨伯一拱手,转身出门而去。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让人三尺又何妨
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一户姓吴,邻里关系一直很和睦。
有一天,吴家因砌新房,侵占了张家三尺宅基地,两家各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
张家有个儿子叫张文瑞,在朝廷当官。
为官清正廉明,体恤百姓,处世待人宽容大度,官缘、人缘都非常好。
张文瑞官高权重,长住京城,极少回乡。
老家的亲属认为张大老爷做了大官,又陪伴在皇上左右料理朝廷大事,一定很有权势和威风,因此就骄傲起来。
他们常仰仗老爷权威而横行乡里,特别不讲理。
这天,正赶上家里要盖新房,张文瑞老家的亲属为扩大地盘和邻居吴家吵了起来,两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吴家认为张家仗势欺人,不讲道理,咽不下这口气,偏不相让!张家认为自己有后台,不行就打官司,十有九赢。
于是张父连夜写信给儿子,要求他出面给当地县衙写封信,县太爷的官衔低,敢不服从宰相的命令?那时,县衙门里面作出判决,哪个小子敢违抗?没想到,书信送给了张大老爷好几个月了,也没接到回信。
这是怎么回事呢?张家的人慌了手脚,邻居家又不依不饶,只好暂时停下工程,等着京城来信。
左等右等,大老爷的信终于来了,张家人拆开一看,全傻眼了。
原来,信上只写着一首小诗:“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像泄了气的皮球,都蔫蔫地低下了头。
这下他们不但知道了张大老爷的主张,还明白了他的用意。
就是说,张文瑞要自家大大方方地先让出三尺地界,不许再与邻居争抢了。
他还规劝家里的亲人,要放开心胸朝前看,不要效法秦始皇的霸道。
人生在世,总有一死,犯不上活着的时候争争夺夺的又费力又生气。
当年的秦始皇吞并六国占领多么大的地盘,后来他一死,还不是都丢光了吗?只有他修的万里长城直到今天还保存着。
人去物留,平添多少感慨!因此,张家立即让出三尺。
吴家十分感激张家的宽宏大量,也主动退让了三尺。
从此,张吴两家相敬如宾,两家中间便多了一条小街,人们称之为“六尺巷”。
按常理,吴家侵占了张家的宅基地,张家完全可以凭借张文瑞的权势打赢这场官司,但张文瑞不但没有斤斤计较,反倒主动退让,最终使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中国著名劳模人物故事
中国著名劳模人物故事《中国著名劳模人物故事——时传祥》嘿,朋友!今天我想跟您唠唠时传祥这位大劳模的故事。
时传祥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咱北京的一位掏粪工人。
您想想,掏粪这活儿,又脏又累,好多人都避之不及,可他时传祥却把这当成了一份神圣的工作。
他每天起早贪黑,拉着粪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来都没叫过苦,喊过累。
他心里头就想着,一定要把这活儿干好,让大家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
有一次,他生了病,领导让他休息,可他呢,硬是不听,非要坚持工作。
他说:“咱不能闲着,能多干一点是一点。
”就这份执着和责任心,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时传祥不仅自己干得好,还带出了好多徒弟。
他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告诉他们:“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认真干,都能出彩!”时传祥的故事告诉咱们,无论做啥工作,只要有那份热爱和坚持,都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咱得向他学习,不怕吃苦,不怕累,把自己手头的事儿干漂亮咯!《中国著名劳模人物故事——王进喜》亲,今天咱来聊聊王进喜的事儿。
王进喜,那可是石油战线的大英雄!当年,国家缺油,那情况可急人啦。
王进喜就带着他的钻井队,一头扎进了大庆油田。
那条件艰苦得哟,没设备,没技术,可他们啥都不怕。
王进喜更是有股子猛劲儿,有一次井喷了,情况万分危急。
这时候,王进喜二话不说,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就为了压住井喷。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他常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们住的是牛棚,吃的是粗粮,可干活儿的劲头那叫一个足。
王进喜的拼命精神,带动了身边的好多人。
大家齐心协力,硬是让大庆油田打出了高产油井,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全国劳模时传祥事迹7篇
全国劳模时传祥事迹7篇全国劳模时传祥事迹(篇1)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4岁那年,他逃荒流落到北京,在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当掏粪工。
能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在旧社会,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受到行业内粪霸的压榨和盘剥。
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受尽了压迫与欺凌。
解放以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主人,一些人认为自己如今是主人了,可以不用干低贱的掏粪工作了,希望能够到工厂上班。
时传祥开导他们说:“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
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时传祥认为,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能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是十分光荣的事1952年,时传祥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
这时,清洁队的运输工具由轱辘车换成了汽车。
时传祥仔细计算工时,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的小班。
他带领全班人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
一个班每天最多掏粪背粪达5吨。
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时传祥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老北京平房很多,四合院里人口密度大,因为茅坑比较浅,粪便常常溢出来。
时传祥遇到这种情况,不声不响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
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他用手一块块地拣出来。
1955年,时传祥被评为清洁工人先进生产者,1956年6月,时传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担任北京市_委员,1959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当年担任副市长的万里、崔月犁曾经与时传祥一起背粪桶,跟时传祥学习背粪。
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也拜时传祥为师。
当一辈子掏粪工1959年,时传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
10月26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时传祥,刘少奇握着他的手说:“我们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崇尚品德的故事)勤劳俭朴的故事_海菜的奉献者曾呈奎
中国原来不产海带,野生的紫菜也十分罕见。
而今,中国却成为世界上产海带的第一大国,紫菜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三。
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这首先归功于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
中学时代,曾呈奎眼见贫苦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就立志要改造中国的农业,因此给自己起号“泽农”。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工作。
这期间,他对海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他的“泽农”理想就定位在“耕海”上了。
他说:“我要为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
”他确实做到了,海带和紫菜就是他奉献给人们的两道美味的海菜。
对于开发海带和紫菜,曾呈奎有长期深厚的科学积累。
从1933年1月发表首篇科学论文《厦门的海藻及其他经济海藻》至今,曾呈奎已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或合作主编专著9部。
新中国成立前,他只身一人对全国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荒无人烟的海滩和神秘莫测的海底采集了数千种海藻标本,这些标本成为中国最早的海藻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他培养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有计划地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开展了中国海藻资源和分类区系的研究,发现了几十个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和一门藻类(原绿藻门)。
这一切努力,铺开了他引导人工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成功之路。
海带人工养殖难以扩大规模,主要卡在育苗上。
中国早期养殖海带采用秋苗培育法。
这种方法虽然采集到了海带苗,但生长期短,多数过不了盛夏就死了,而且有杂藻威胁。
另外,在海上培育秋苗生产力极低。
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深有研究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晚春初夏也放孢子。
他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路使中国人工养殖海带产生了质的飞跃。
曾呈奎与助手采取海带夏苗人工低温培育法,在灯光照明的冰箱中成功地培育出了海带夏苗,并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秋天将苗下海养殖,一举成功。
从此,海带“种苗”进入了大量生产的阶段,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0%~50%。
到1985年,中国年产海带品25万吨,占当时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全国劳动模范的故事
全国劳动模范的故事那我给你讲讲时传祥的故事吧。
时传祥啊,他可是个掏大粪的工人,你可别小瞧这工作,在他手里那可干得相当不一般。
那时候的北京,公共厕所可不像现在这么干净卫生,时传祥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着个大粪桶,挨家挨户去掏粪。
他干活那叫一个认真,不怕脏不怕累。
别人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他呢,就一头扎进那又臭又脏的活儿里。
他把掏粪当成了自己的使命,胡同里的老百姓都认识他,就盼着他来呢,因为他一来,那些脏东西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时传祥的工作虽然不起眼,但他的敬业精神那可是响当当的。
他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呢。
你想啊,一个掏大粪的能被这么重视,这说明啥?说明不管啥工作,只要你用心干,干得出色,那都是了不起的。
他就是在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告诉大家劳动最光荣,不分高低贵贱。
再给你讲个许振超的事儿。
许振超是个码头工人。
这码头啊,到处都是大吊车、大集装箱,那场面可壮观了。
许振超在这码头上就像个“超级英雄”。
他一开始就觉得,咱不能总是按老样子干活,得有点创新。
他就开始琢磨那些大吊车的操作。
别人操作吊车那是按部就班,他就想着怎么能又快又准。
他练那个吊装技术啊,就像武林高手练绝世武功似的。
他经常在码头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练习。
后来啊,他创造了好多装卸的世界纪录。
别人可能几个小时才能装卸完的集装箱,在他手里,那速度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还带出了一帮厉害的徒弟,把他那套高超的技术传给大家。
他就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钻研,从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变成了全国劳动模范,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的码头工人有多么了不起。
时代劳动模范故事
时代劳动模范故事今天给您讲个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故事。
这老时啊,干的可是掏大粪的活儿,您可别小瞧这活儿,那在当时可重要着呢。
时传祥出生在贫苦家庭,为了生活啊,早早地就开始干各种苦活累活。
后来就干上了掏粪工这一行。
那个年代,北京的胡同里,公共厕所的粪便都得靠人工清理。
时传祥每天背着个大粪桶,走街串巷。
那大粪桶又重又臭,一般人躲都躲不及,可他呢,每天都乐呵呵地去干活。
他干活特别认真,每一个厕所都掏得干干净净。
不管是寒冬腊月,那北风呼呼地吹,手都能冻裂了;还是炎炎夏日,大粪的臭味在高温下更加刺鼻,他都从不抱怨。
他常说:“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就这么一句话,简单,但是特别有力量。
老时掏粪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呢。
他掏完的粪坑,那是一点残渣都不留。
而且他对胡同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特别熟悉,哪家的厕所容易堵,哪家的粪坑需要特殊照顾,他心里都有数。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那可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
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虽然脏累,但是对整个北京城的卫生和老百姓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他的这种精神啊,慢慢地就传开了。
很多人都知道有个掏粪的时传祥,他就像一颗星星,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后来啊,时传祥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呢。
这说明什么?不管你干的是什么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做,做到极致,那都是值得尊敬的。
时传祥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伟大的。
咱再来说说王进喜这个劳动模范。
这人啊,那可是个“铁汉子”,“铁人”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叫的。
王进喜是石油工人。
当时咱国家特别需要石油,可开采石油哪有那么容易啊。
大庆油田刚开始开发的时候,那条件艰苦得没法说。
王进喜带着他的钻井队就到了大庆。
他们刚到的时候,啥都没有。
没有住的地方,王进喜就带领大家搭帐篷。
可那地方风大啊,帐篷刚搭起来就被吹跑了。
最后没辙了,他们就住在牛棚马厩里,就这么凑合着。
没有机器设备,王进喜就带着工人们用肩膀扛,用手抬。
有一次,井喷发生了。
列举自己崇拜的劳动模范事迹
列举自己崇拜的劳动模范事迹我崇拜的劳动模范事迹。
我呀,特别崇拜那些劳动模范呢。
他们就像闪闪发光的星星,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出超级耀眼的光芒。
咱先来说说时传祥爷爷的事迹吧。
时传祥爷爷是一位掏粪工人,这工作听起来就又脏又累,可是爷爷干得特别带劲。
在那个年代呀,他把掏粪当成了一件特别伟大的事儿。
每天都背着沉重的粪桶,走街串巷,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从来都不喊累。
他就像一个城市的清洁天使,把那些脏东西都带走,给大家留下干净的环境。
我想啊,那时候的胡同里,大家看到时传祥爷爷的身影,心里肯定都特别踏实。
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告诉大家每个工作都是有价值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而且呀,时传祥爷爷特别敬业,他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儿,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把掏粪的活儿干得特别精细,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股清流,在那个年代给大家树立了一个特别好的榜样。
还有张秉贵爷爷也超厉害呢。
张秉贵爷爷是售货员,他站在柜台前,那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售货的速度可快啦,而且还特别准确。
不管顾客再多,他都能有条不紊地把商品准确无误地递给顾客。
他呀,对顾客还特别热情,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
他有一手绝活,就是称糖的时候,一抓一个准,重量丝毫不差。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呀。
我就想,他肯定在背后下了好多功夫呢。
他就像一颗温暖的太阳,让每一个来买东西的顾客都能感受到温暖。
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诠释了什么叫做爱岗敬业。
还有许振超叔叔,他是码头工人。
在码头那个地方,到处都是大机器、大货物。
许振超叔叔可没有被这些吓倒,他特别爱学习,努力钻研技术。
他带领着工友们创造了好多新的装卸纪录呢。
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在码头这个大战场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突破极限。
他说过,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
他的这种拼搏精神,真的太酷了。
他不怕困难,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
他的故事让我知道,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能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叫时传祥的普通淘粪工人的名字。
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的环境作出过贡献。
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淘粪工。
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淘粪工”这一行业。
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
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
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
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待不住。
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
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
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淘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
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
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淘粪背粪达5吨。
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
时传祥为了干好淘粪工作,动了不少脑筋,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劳。
老北京平房很多,老四合院里人口密度非常大,茅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来,气味非常难闻。
他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他干的这行,是没有节假日的,哪里该淘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
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
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他就弯下腰去,用手一块块地拣出来。
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当年,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清洁工作,嫌淘粪工丢人,总想转到工厂去。
时传祥用朴实的话开导他们:“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淘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
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
时传祥怀着对党、对新中国和人民的热爱,积极投身于淘粪工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全心全意地为市民服务。
时至今日,淘粪工在现代都市中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仍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