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萧 红
青年时代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红
萧 红 坐 在 鲁 迅 家 门 前
萧 红 在 青 岛
萧 红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 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 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 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 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 《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 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 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 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 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 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 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简介资料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才女萧红的生平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现代著名女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又写做张乃莹)。
张乃莹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不关心她,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孤独、敏感、矜持、倔强的一面。
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9岁的张乃莹进入小学读书。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一女子中学读书。
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张乃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保护人。
父亲就为张乃莹订下了一门亲事,并取消了张乃莹女中的学籍,迫使她回家。
这年夏,为反对父亲包办其婚姻,19岁的张乃莹离家出走。
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期间几经颠沛。
1932年,受骗上当的张乃莹回到哈尔滨,欠了旅馆一大笔钱,旅馆威胁将其卖入妓院。
在这种情况下,身怀六甲而走投无路的张乃莹,向当地的报馆写信求助。
当时报社青年编辑、后来的著名作家萧军对苦难的张乃莹充满同情,帮助她在暴风雨的黑夜逃出旅馆。
从此张乃莹结识了对她有重大影响的萧军。
两人开始了贫穷但能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段时间是张乃莹最怀念的时光。
跟随着萧军,张乃莹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乃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这时张乃莹使用悄吟这一笔名。
1933年她和萧军合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跋涉》。
1934年,他们辗转漂泊到青岛。
在这里,张乃莹完成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打响了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的这本书的文稿。
同年,他们来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
在鲁迅的支持下,《生死场》得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禁令而出版。
就是这本书张乃莹开始用萧红做笔名,并从此以萧红而扬名文坛。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进行简单介绍。
萧红,原名谢婉莹,生于1911年,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
萧红的文学创作以描写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百态,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真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东北地区的呼兰江沿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出中国近代农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封建礼教等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叫做“小兵张嘎”的穷租农,故事以追求幸福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与天斗地斗的生存历程。
小说深刻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虚伪、无情和黑暗。
文中“小兵张嘎”坚韧不拔、善良而又勇敢,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使广大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全国各地读者喜爱。
此外,该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传播了更加广泛。
总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以思想深邃、传达民族情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的透视等方面著称,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呼兰河传》更是代表了作家的文学高度和社会思想的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萧红
•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 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 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 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 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 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 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 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 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 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 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赵三、 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 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但,“镰刀会”还没有 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赵三 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 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 了。 •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 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 辞退了。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 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 <呼>”谁家孩子还不是扔在旁边自己长大 的,虫子咬咬,臭虫咬咬,那怕什么” • “农家无论是一棵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 超过人的价值”
• 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 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 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 把女性的生育和动物的生育放在一起, 写出女人如同“牛或马在不知不觉中忙 着栽培自己的痛苦” • 我怕男人,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 敢触一触他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生平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
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
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
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
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的资料
祖父的园子一、萧红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谢娜,江西都昌人,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成名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反映农村女性命运的长篇小说,揭示了农村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艰辛。
二、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篇写于1932年的短篇小说,通过对祖父园子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时的亲情和对家乡的怀念。
1. 少年生活的园子祖父的园子位于村庄的中心,占地不大但十分精致。
萧红在小时候经常去祖父家,园子里的果树、花草以及各种小动物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2. 被破坏的园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萧红的家乡经历了许多变化。
园子也无法逃脱战争的破坏。
作者描写了战火中狼藉的园子,透露出对故乡的伤感和失落。
3. 怀念与感悟尽管园子被破坏,但作者却始终怀念着童年时那个美丽的园子。
在流离失所的岁月中,园子成为了作者对家乡的精神寄托和坚持。
通过对园子的描述,作者传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所经历的一切的感悟和思考。
三、家乡与童年祖父的园子是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的追忆,也是她对家乡变迁的思考。
1. 家乡的味道与记忆家乡的味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且无法替代的。
作者通过描写园子中各种果树和花草的味道,唤起了她对家乡的记忆。
记忆中的家乡是一个安详和温暖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亲切的气息。
2. 变迁中的家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也在不断变化。
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变革,家乡变得面目全非。
作者对家乡的变迁感到痛惜和遗憾,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感到担忧。
3. 童年的思考与成长在祖父的园子里,作者度过了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园子成为了她思考和成长的地方。
通过与园子的亲密接触,作者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四、故乡情怀与社会关怀《祖父的园子》不仅仅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更承载着作者对故乡和社会的情怀与关怀。
1. 对故乡的眷恋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贯穿整个故事。
她通过对园子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研备课资料萧红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研备课资料萧红简介萧红纪念碑、萧红墓萧红纪念碑、萧红墓位于呼兰县呼兰镇西岗公园内。
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1992年10月31日建成。
纪念碑高2.4米,宽3.4米,厚0.7米,是由一块北方产的大青石雕成。
碑正面镶嵌着黄铜镀金的"萧红纪念碑"5个大字,左侧为仿铜浮雕萧红头像。
萧红墓室及墓碑均用灰色花岗岩雕制。
石棺长1.9米,宽0.9米,厚0.45米,安放在青石板上面,石棺内陈放着由端木蕻良珍藏50年的萧红故去时的一缕青丝。
谒萧红认识萧红的人不多,且大多已作古;发现萧红的鲁迅先生也已作古六十多年;那么,知道萧红的人呢?知道萧红的人也是不多的。
三、四十年代,在那样的乱世,人们连衣食都无暇顾及,连生命都无力自保,萧红自不会留给太多人以记忆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得萧红的依然不多,而这不多的人是因为文学而渐渐知道萧红的。
萧红就一直寂寞着,在南方这片一年四季都燥热的土地上。
萧红的故事离不开萧军,离不开鲁迅,离不开端木蕻良,离不开故乡呼兰河,离不开大上海,离不开香港。
从北方到南方,从大陆到孤岛,从柔顺到叛逆,从平凡到辉煌……萧红就这样以文学,以刚烈的个性划过中国黑暗的天空。
现在中国的天空明亮了,萧红却已永远长眠于地下。
生时,她用笔,描绘过自己的青春和明天,并且因爱情而背叛家庭,背叛传统。
在中国奉一种传统为经典的国度里,背叛意味着苦难人生的跋涉。
还未真正因文学而灿烂的萧红,却执着地挽着萧军的臂弯,一路风尘地跋涉到了上海。
熟悉的可爱的呼兰河远去了,美丽的硕大的雪花不见了。
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给她的爱情故事罩上了一层缠绵而凄美的传奇;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一代文豪伸出了援助的巨臂,托起了两颗文坛新星,在苦难的黑暗的中国天空大放光芒。
年轻的萧红就在那个东方大都市里璀璨起来,生命的能量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但是萧红没有快乐多久,巨人的溘然长逝与爱人的分道扬镳,使刚刚快乐起来的心情又跌进了黑暗的深渊。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研备课萧红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研备课萧红简介萧红著作书目集《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萧红故居萧红是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有代表作《呼兰河传》。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
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萧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在迎门堂屋中间摆设着“萧红故居”原始的砂盘模型。
西屋两间做了展室,墙上悬挂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
还悬挂有美国研究萧红的学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赵淑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陈若曦女士的题词;有国内著名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书法家廖敬文等人怀念萧红的题词与诗作。
萧红简介_萧红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萧红简介
萧红
姓名:萧红
性别:⼥
出⽣年⽉:1911年
籍贯:中国⿊龙江呼兰⼈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龙江呼兰⼈。
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学。
尤受、茅盾和美国作家⾟克莱⼩说诗歌⽂学作品的影响。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经颠沛。
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结识不少进步⽂⼈,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活动。
1933年与萧军⾃费出版第⼀本⼩说诗歌⽂学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死场》(开始⽤笔名萧红),萤声⽂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本,在东京写下了《孤独的》、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效蕻良同抵⾹港,不久发表了中篇⼩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港病故,时年31岁。
著有中篇⼩说《⽣死场》,长篇⼩说《呼兰河传》,短篇⼩说集《⽜车上》等。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研备课萧红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4《火烧云》教研备课萧红简介萧红著作书目集《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萧红故居萧红是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有代表作《呼兰河传》。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
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萧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在迎门堂屋中间摆设着“萧红故居”原始的砂盘模型。
西屋两间做了展室,墙上悬挂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
还悬挂有美国研究萧红的学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赵淑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陈若曦女士的题词;有国内著名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书法家廖敬文等人怀念萧红的题词与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 【萧红】
(1911~1942)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
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随祖母生活。
1930年夏,为了反抗父亲包办婚姻,她远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同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女师大附中,1932年开始创作,1933年与萧军合著出版《跋涉》。
1934年去上海,受鲁迅、茅盾影响,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5年,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这是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最早作品之一,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奠定了她创作生活的基础。
鲁迅先生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肯定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到山西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后,她抱病坚持工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她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当时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和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火烧云》一文选自《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