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
苏联歌曲太阳落山背景简介
苏联歌曲太阳落山背景简介摘要:1.苏联歌曲《太阳落山》的背景2.《太阳落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太阳落山》的歌词及其象征意义4.《太阳落山》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5.总结正文:1.苏联歌曲《太阳落山》的背景《太阳落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苏联歌曲,其创作于20 世纪中叶,正值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
这首歌曲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苏联人民对和平、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苏联军队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2.《太阳落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太阳落山》的作者是苏联著名诗人、歌词家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
他在二战期间曾担任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在战争结束后,他将这种感受融入了歌词创作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为和平而奋斗的苏联军队的敬意。
3.《太阳落山》的歌词及其象征意义《太阳落山》的歌词充满了诗意和深情,通过描绘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战士们为保卫家园而英勇斗争的决心。
歌词中的“太阳落山”不仅象征着日落黄昏的景象,还代表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同时,歌词中提到的“莫斯科和列宁”,表达了苏联人民对领袖列宁的敬仰和信仰。
4.《太阳落山》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太阳落山》便开始在我国传播,成为了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
这首歌曲在我国的传播,一方面是受到了中苏友好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歌词和旋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如今,《太阳落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经常在各种场合演唱,传承着中苏友谊的珍贵记忆。
5.总结苏联歌曲《太阳落山》以其优美的歌词和旋律,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苏联人民和他们的信仰。
而《太阳落山》在中国的影响和传播,也成为了两国友谊的见证。
苏联无言之歌的意思解释
苏联无言之歌的意思解释苏联无言之歌,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词。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
本文将详细解释苏联无言之歌的意义,带领大家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一、苏联无言之歌的背景苏联无言之歌,又称《寂静之歌》,是苏联作曲家鲍里斯·莫洛佐夫创作于1944年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诞生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表达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痛苦、悲伤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苏联无言之歌的意思解释1.歌词内涵苏联无言之歌的歌词简洁而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歌词中提到:“我们曾经有过歌声,如今却只能沉默。
我们曾经有过快乐,如今却只剩悲伤。
”这表达了人民在战争中所失去的美好生活,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2.音乐特色苏联无言之歌采用了低沉、哀伤的旋律,使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沉重。
歌曲的节奏缓慢,给人一种压抑感,使人们更能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痛苦。
3.寓意苏联无言之歌的寓意在于表达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这首歌以无声的方式传递出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抗议。
它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反映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
三、苏联无言之歌的影响苏联无言之歌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苏联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它被誉为苏联最优秀的歌曲之一,广为传唱。
这首歌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评价。
苏联无言之歌,一首充满哀伤与希望的歌曲,见证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勇敢。
它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抗议,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背后的励志故事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背后的励志故事在我们这⼀代的成长历程中,前苏联的不少电影、⼩说、歌曲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些歌曲以优美、抒情、向往幸福美好的乐曲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要感谢著名翻译家薛范给我们带来了这些⼈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薛范的⾝残志坚、⾃强不息、⾃学成才的传奇⼈⽣同样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家喻户晓、优美抒情的歌曲历经六⼗年,影响⼏代⼈,成了中国⼈民和世界⼈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这⾸歌曲的翻译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薛范的成名之作、旷世⼤作。
当今薛范的名字已分别被美国、英国列⼊《国际名⼈辞典》、《世界名⼈录》,他被俄罗斯总统亲⾃授于象征国家最⾼荣誉的"友谊勋章",被中俄两国政府分别授予"中俄友谊奖章","俄中友谊奖章"及荣誉证书,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在1956年由原苏联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与著名诗⼈马都索夫斯基为原苏联全国运动会摄制的纪录⽚《在运动⼤会的⽇⼦》所写的插曲,第⼆年在莫斯科举⾏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这⾸抒情歌曲获得了⾦奖。
那年7⽉,薛范从《苏维埃⽂化报》上看到此届联欢节获得⾦奖的五⾸歌曲,他⼿头上正好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原谱,于是他化了⾜⾜⼆天的时间,把它赶制出来,但感觉到好⼏处译⽂不尽⼈意。
那天晚上⾬过天晴,他去了长乐路的⼩剧场观看歌剧演出。
散场后,他搖着⼿搖车在淮海西路上,刚下过⾬的路⾯反射着路灯那橙黄⾊的柔和灯光,路旁的树叶也不再沙沙作响,路上⾏⼈稀少,⾮常幽静。
蓦然,路边的⼀幢楼飘来了悦⽿的钢琴声,薛范不由地停了下来,凝神静听。
哦,是肖邦的《降E⼤调夜曲》。
他突然想象到那位弹钢琴者⼀定是位少⼥,在那个四处静悄悄,令⼈⼼神往的夏夜,弹起悠悠扬扬飘忽的琴声,⾃有⼀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
他出神地聆听着那位少⼥和肖邦的对答,任⾃⼰的思绪在美丽的夜⾊中,像静静的⼩河流⽔,微微地泛着波浪,在⽉光下闪着银光。
苏联二战歌曲
苏联二战歌曲引言二战期间,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苏联的二战歌曲在战斗士气的鼓舞和战争的推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歌曲通过歌词和旋律表达了士兵们的勇气、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苏联二战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苏联二战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在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这首歌曲成为士兵们的口头禅。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不屈服。
它的旋律激昂,歌声嘹亮,催人奋进。
这首歌曲在鼓舞士气、振奋士兵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卫国战争进行曲》《卫国战争进行曲》是苏联二战歌曲中最著名的之一。
这首歌曲是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而创作的。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怒。
它的旋律庄重激昂,歌声雄壮嘹亮,给人以无比的力量和勇气。
这首歌曲成为苏联人民的共同记忆,它代表了苏联战胜法西斯的意志和决心。
《战斗进行曲》《战斗进行曲》是苏联二战歌曲中最富有魅力的之一。
这首歌曲是为鼓舞士气和激励战士而创作的。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对战斗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
它的旋律激昂澎湃,歌声嘹亮铿锵,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和斗志。
这首歌曲成为苏联战斗士气的象征,激励了无数士兵投身战斗,为祖国捐躯奉献。
《共产国际之歌》《共产国际之歌》是苏联二战歌曲中最具政治意义的之一。
这首歌曲是为表达苏联共产党与国际劳动者的团结而创作的。
歌曲的歌词表达了革命的信念和野心。
它的旋律激昂高昂,歌声庄严铿锵,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决心。
这首歌曲成为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象征,激励了无数革命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结语苏联二战歌曲是苏联人民的心声,是他们对祖国和胜利的热爱的表达。
这些歌曲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铿锵的歌声,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推动着战争的进行。
它们代表了苏联人民的意志和决心,成为了二战期间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力量。
这些经典的苏联二战歌曲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平,珍惜我们的祖国。
彼得与狼PPT
• 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 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
• 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 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 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 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 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故事寓意深刻, 表现了儿童彼得以勇敢和机智战胜了凶恶的狼。
普罗科菲耶夫[苏]
2022年小学音乐
2022年小学音乐
1
2022年小学音乐
2022年小学音乐
2
普 罗 科 菲 耶 夫
2022年小学音乐
2022年小学音乐
3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 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 普罗科菲耶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 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 《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 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
• 忽然,从草地里敏捷轻巧地窜出一只猫,想乘机抓住正在吵嘴的小鸟,于是偷偷 • 彼得与狼 • 地溜到小鸟身旁。彼得大声告诉小鸟:“当心!”小鸟急忙飞上树梢。鸭子也很生气,
对猫发着脾气,仍然呆在池塘里。猫围着树不停地打转,正在动着坏脑筋,这时老爷 爷来了。他对彼得自作主张来到牧草地很生气,要是大灰狼突然从树林里钻出来怎么 办?可彼得却毫不在意,因为他不怕大灰狼,气得老爷爷将他反锁在房间里。 • 果然不一会儿,从树林里钻出一只大灰狼,猫一眼看到赶快跳到一枝树桠上。鸭子吓 得嘎嘎地叫,从池塘爬出拼命地逃啊逃。不过,它跑得再快,又怎能比上大灰狼呢? 终于被抓住,并且被一口吞了下去。大灰狼继续在周围打转,用贪婪的眼睛盯着居高 临下不怕它的小鸟和欺软怕硬正在吓得发抖的猫。 • 反锁在房间里的彼得看见了这一切,但他一点儿也不害怕。在屋里找到了一根结实的 绳子,爬到了高高的石墙上。因为,在狼打转的那棵树上有一根树枝正好伸到石墙上。 彼得抓住树枝,轻巧地移到树上,轻声告诉小鸟在狼的头上打转。小鸟机智而勇敢地 在狼头上飞来飞去,把狼气得乱蹦乱跳地狂扑,可它拿聪明的小鸟没办法。彼得乘机 做好了绳套,小心翼翼地放到树下,一下子就把狼尾巴给套住了。大灰狼发疯般地挣 扎,可是越挣扎绳子就越套得紧。这时,几个猎人循着狼的足迹从树林里一边追出一 边开着枪。在树上彼得赶忙告之:“不要开枪了,小鸟和我已经逮住了狼,帮忙把它 送到动物园去吧!” • 一支凯旋的队伍多神气!彼得走在前面,后面是押送大灰狼的猎人,老爷爷和猫走在 最后,小鸟在大伙头上旋舞。它快活地叫着:“快来看我们逮住什么了!” • 如活果在20仔大22细灰年小听狼学,的音还肚乐能子听里到呢鸭子在大灰狼20肚22年子小里学发音出乐 的嘎嘎声,因为狼吞得太急,3鸭2 子还
喀秋莎创作背景故事
喀秋莎创作背景故事喀秋莎创作背景故事:喀秋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俄罗斯民歌,也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它首次出现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被称为“喀秋莎”的歌曲描述了一位美丽而忧伤的村庄姑娘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一个小村庄开始,村里住着一位名叫喀秋莎的年轻姑娘。
喀秋莎拥有美丽的金发和笑容灿烂的蓝眼睛。
她是村里的灵魂和活力,每个人都喜欢和她一起歌唱跳舞。
然而,喀秋莎的命运并不如人所愿。
在村庄中,也生活着一位名叫伊万的年轻农夫,他深深地爱上了喀秋莎。
喀秋莎也对伊万有着深深的感情,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他们的爱情并不被接受。
伊万的家人反对他与喀秋莎交往,因为他们认为喀秋莎不是伊万应该娶的女人。
伊万的家族是村庄里最有势力的家族,并希望他娶一个与之相称的女人。
面对家族的压力,伊万感到无能为力,决定听从家人的安排。
喀秋莎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碎不已。
她的眼泪和悲伤溢满了整个村庄。
她不再唱歌,不再跳舞,她的笑容也逐渐消失了。
她的伤心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村庄,每个人都为她而忧伤。
然而,喀秋莎并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悲伤和失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歌曲。
这首歌曲悲伤但动人,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
它传达了喀秋莎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痛苦,以及她对伊万的深情厚意。
喀秋莎的故事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无法克服的障碍和无法实现的爱情。
这首歌曲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了俄罗斯人民的心灵。
即使多年过去了,喀秋莎的故事依然被人们讨论和演绎。
喀秋莎的创作背景故事揭示了人们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社会束缚的反抗。
这首歌曲既是一种艺术作品,又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
它让我们思考那些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爱情,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幸福。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喀秋莎的故事将永远存在,并激励着人们坚守真爱和自由的信念。
白桦林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白桦林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白桦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歌曲,背后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苏联二战时期的一个士兵的故事。
一位姑娘在白桦林下,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爱人随着军队远去,她在白桦树上刻上她和爱人的名字,满怀期待着等待爱人凯旋。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她的爱人再也没有回来。
她每天守在白桦林中,期待着他的归来。
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姑娘最终也没有等到爱人的归来。
这首歌通过白桦林这个象征,表达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和爱情的无奈。
这首歌的歌词简单而深刻,旋律优美而感伤,让人感受到战争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也让我们意识到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和摧残。
白桦林歌曲的背景故事
白桦林歌曲的背景故事这首歌的故事背景源于一段苏联的二战往事,故事的男主人公叫潘尼卡科,那一年他24岁,他和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生活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小村庄,他俩经常在村边的白桦林里约会,他们把对方的名字刻在了一棵白桦树上,彼此相依相伴,相誓非对方不嫁不娶!1942年7月,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于是又调集了一百万的主力部队向斯大林格勒进军,斯大林随即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命令全民皆兵,不惜一切代价拱卫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从小就希望能够参军报国的潘尼卡科毅然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微笑着向自己的恋人告别“别担心,亲爱的!等战争结束后我就会平安归来的!让战功作为我爱你的证明,那个时候,我会佩戴着苏联英雄勋章来娶你!”说完,他背上了那把残破的“莫辛纳甘”步枪跟着大部队一点一点淡出了她的视野……就是在那片白桦林,就是在那棵刻着他们名字的白桦树下!“潘尼卡科,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我等着你!”姑娘心中的思念化作了一只只鸽子,扑打着希望的翅膀,盘旋在阴霾的天空下……日复一日,她每天都会来一趟白桦林,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她相信,他会守候誓言,他正在用热血和青春保卫着自己的祖国!1943年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艰苦的巷战中挫败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开始了对德国的全线大反攻!然而,潘尼卡科却没能随着部队将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他也无法看到1945年飘扬在德国国会大厦楼顶的苏联国旗,然后带着荣誉凯旋而归……他永远地沉睡在了斯大林格勒的阵地上…………原来四个月前的一次战斗中,德军组织了一支精锐的装甲部队,装备了德国引以为傲的“虎王”重型坦克,妄图在苏军阵地正面硬生生撕开一道突破口!潘尼卡科是好样的,当看见德军坦克冲向他坚守的阵地,他一个翻身跃出战壕,举起燃烧瓶就冲向了敌人的坦克……巨大的火焰吞没了“虎王”坦克,也吞没了英雄的身躯……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盼望,最后盼来的却是心上人战死远方的噩耗,她甚至没有资格收藏英雄留下来的军功章,因为她还不是英雄的妻子!潘尼卡科走了,走得是那样轰轰烈烈,而留给她的却是无尽的伤痛和思念……她多想彻底地痛哭一场,想向着天空大声呼唤自己的心上人,她不止一次地在心中召唤:潘尼卡科,快回来吧!把我的思念带回来!然而,潘尼卡科是带着微笑走的,他在战场上不止一次地用生命来证明了他对她的爱!在她心里,潘尼卡科只是迷失在了远方,这是他的故乡,还有一片他们共同守候的白桦林,她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天空一直是那样阴霾,鸽子依然在村子上方飞翔,那片白桦林依然宁静,她的身影也一直守候在那棵白桦树下,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她终身未嫁,因为她一直能感觉到,潘尼卡科一直都陪伴在她的身边,他们的交谈是无声的!她微笑着,在那棵白桦树下,对身旁的“他”说道:“亲爱的,我来了……”那姑娘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她的嘴角挂着无悔的微笑,而那棵白桦树上,依然刻着他们的名字,是的,他们永远都年轻地相爱着!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恨我的人,翩翩起舞,爱我的人,泪如雨露。
故事 彼得和狼音乐片段选自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交响童话
故事彼得和狼音乐片段选自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清晨,彼得推开大门,欢快地跑进森林。
小鸟在树上叽喳,鸭子在池塘里嘻水,看见彼得,一会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会儿又乎乎地浮出来。
鸭子看见小鸟说:“你是什么鸟,连游泳都不会。
” 小鸟也不饶嘴,说:“你是什么鸭子,连飞都不会。
” 彼得望着它们唧唧喳喳地吵嘴,不禁好笑。
这时却看见一只老猫轻手轻脚地溜进来,老猫也在观看鸭子和鸟的吵架。
祖父从远处走来,他埋怨彼得不应该到森林中来,那是狼出没的地方,太危险。
祖父一路和猎人聊天,把彼得赶回家,锁上了门。
彼得刚走,一只老狼出现了。
老猫飞快地爬上树,鸭子呱呱地叫着跳进池塘,扑簌地摇摆着向前跑,老狼紧追不舍,最终一口吞下了鸭子。
猫躲在树上,鸟在枝头上紧盯着老狼。
老狼围着池塘走着,睁着贪婪的眼睛。
彼得在院子里看来了这一切,他跑回家,拿了根绳子,冲出大门。
这时小鸟和老狼的眼睛对视着,彼得眼急手快,扔出绳子,套住了狼的尾巴。
狼狰狞着跳起来,就在这时猎人跟着狼的踪迹赶来,他举枪要射击,彼得说:“别杀它,猫和鸟已经看住它了,还是把它带回动物园吧。
” 彼得得意地走在前面,后面是猎人和战利品,老狼,鸟还在叽喳地喊着:“是我和彼得抓住狼的。
” 猫和祖父站在一起迎接着他们,鸭子还在老狼的肚子里忿忿不平呢。
也有人说“彼得和狼” 是Prokofiev 在影射苏联政府,因此Prokofiev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彼得和狼” 却从此享誉全世界。
(资料来自网络,“六一亲子夜”大屏幕视听中外卡通动漫电影音乐会,有《彼得与狼》的曲目哦!)、新课教学1、师:《彼得与狼》是一部交响童话。
乐曲的主角之一是一位叫彼得的少先队员。
瞧!他正哼着小曲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彼得主题,同时出示旋律)2、师:你觉得音乐所表现的彼得是一个怎样的少先队员啊?为什么?(从旋律、情绪上说)3、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吧!A、随琴唱B、随音乐边唱边简单律动。
4、师:在这段音乐中,你有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呢?5、师:彼得的音乐形象是用弦乐四重奏来表现的。
前苏联歌曲喀秋莎
前苏联歌曲喀秋莎
《前苏联歌曲喀秋莎》是一首经典的苏联歌曲,它曾经点燃苏联民众的热情,激发了他们不断前行的革命精神,而且至今仍然是苏联民众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据记载,《喀秋莎》前苏联歌曲是由苏联歌手米哈伊尔布拉斯基于1935年他自己的作品改编的,而原词是由拉萨尔别万科夫所写,一年之后,乐曲便被收录于苏联歌剧《苏联革命记》中出现。
而米哈伊尔布拉斯基也曾被封为“苏联赫鲁晓夫之声”,因为他把苏联革命精神融入到了歌曲之中。
《喀秋莎》前苏联歌曲的歌词描述了苏联人民所经历的革命,以及面对生活挑战的坚强信念。
正是由于这首歌的力量,苏联百姓勇敢地站起来,为武装革命而战,最终赢得了可贵的胜利。
歌词的每一句都充满革命热情:“起来,勇敢的人民,有一家之子,无畏,野心勃勃地踏上征程”。
这一句歌词彰显了苏联人民难以抑制的革命热情,他们时刻警醒,决心要改造自己的生活,去实现和谐美好的社会宏愿。
此外,《喀秋莎》前苏联歌曲还有着寓意深长的旋律,它将朦胧的思念和深情的热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激发了苏联人民的灵魂,勇敢地走在改变社会的道路上。
歌曲中点燃苏联革命精神的火焰,更是让苏联人民深深向往自由之路,从而推动苏联革命的发展。
《喀秋莎》前苏联歌曲在苏联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大潮,充满浪漫、毅力和坚韧,它被称作是苏联人民心中的精神旋律,甚至在苏联解体
之后,这首歌曲仍然唱响在每一个久别重逢的苏联人士的心中。
《喀秋莎》前苏联歌曲的经典影响力不容忽视,它唤起了苏联人民的莫大力量,更是激发了他们不断前行的革命精神,在这首歌声中,苏联人民的胜利精神在沉思中得到永恒的流传。
音乐故事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独特的民族,音乐是他们的灵魂,而歌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民族的歌曲能像俄苏歌曲那样,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俄苏歌曲中很多都是战争歌曲,这些歌曲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到二战苏德战争结束将近30年的岁月里,在那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这些歌曲激励人民不断斗争,走向胜利。
岁月如歌——俄苏经典歌曲回顾(爱国篇)清晨,伏尔加河如往常一样静静地流淌着,它的出生并不高贵,它发源于东欧平原上的湖沼之地,那里曾是俄罗斯贫苦大众的避难之所,也是抵御外来侵略最好的天然屏障,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双重原因,它的身体中曾过多地包含了苦难的成分,同时也异常的敏感而忧郁。
河水缓慢地流淌着,前方是一片开阔之地,一片浅滩,一座灯火辉煌的城市跃然于眼前,那是久违了的莫斯科,还清晰地记得莫斯科的往昔,帝国的都城,达官贵人的乐园,贫苦大众幻想中的天堂。
在经受过风雨的洗礼之后,人们更真切地体验到阳光的明媚,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和平的社会环境为普通的民众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人们可以自由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及国家的建设和复兴中,自豪感犹然而生,脸上再也没有往昔的悲苦,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欢乐和愉悦,农业生产,工业建设以及文化教育领域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一股股的创新的热情不断涌出,听,人们正在吟唱一首时代的赞歌。
一部电影中的配乐往往是点睛之笔,有时可以说配乐比影片更具有生命力,当年电影《快乐的人们》就曾为找不到合适的配乐而苦恼万分,《快乐的人们》是一部音乐喜剧片,情节的串联完全依赖音乐,而且必须充满欢乐的元素,这对导演、作曲家乃至整个影片都是严峻的考验。
眼看着《快乐的人们》剧组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人们都一筹莫展,到哪里才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作曲家呢,多亏影片中的主演乌焦索夫见多识广,他突然想起相识的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这位作曲家可以说是苏联电影配乐方面的先锋人物,而且他的作曲范围很广,从爵士乐到民间音乐都有突出表现。
从《红莓花儿开》说起的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
从《红莓花儿开》说起的《幸福的生活》中国人知道“红莓花儿”像什么样子的恐怕不多,但是熟悉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的大概就不少了。
以前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各种晚会上,最常演唱的苏联歌曲似乎就是它。
年纪大一点的人听见它往往会勾起对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红莓花儿开》是一首俄国的歌曲,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表达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也是电影《幸福的生活》的插曲,电影和歌曲均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
是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因为故事发生在库班草原上,所以原片名叫《库班的哥萨克》《kuban kazaky 》)中的插曲,在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这首歌曲风靡流传。
在1950年2月,电影《幸福的生活》在苏联公映后,两个星期之内,电影插曲传遍苏联,名列全体苏联人民最喜欢唱的歌曲的第一位。
电影《幸福的生活》中的音乐获得了1951年的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歌曲名称】:红莓花儿开【曲】:杜那耶夫斯基【词】:伊萨科夫斯基【歌词大意】: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他对这桩事情一点儿不知道,少女为他思恋为他日夜想,河边红莓花儿已经凋谢了,少女的思恋一点儿没减少!少女的思恋一点儿没减少!少女的思恋天天在增长,我是一位姑娘怎么对他讲?没有勇气诉说,我尽在彷徨,让我的心上人自己去猜想!让我的心上人自己去猜想!解放之初,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幸福的生活》这部电影认识苏联的集体农庄,认识社会主义“老大哥”的生活,乃至认识整个苏联的。
人们憧憬着“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那“明天”应该就像电影所展示的那样“幸福。
这部当年在新中国有广泛影响的影片,是苏联著名导演佩利耶夫(Ива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Пырьев,1901-1968)在1949-1950年间拍摄的,按照俄文原名直译,应该是《库班的哥萨克》(库班指俄罗斯南部库班河流域,那里是哥萨克的故乡,也是俄罗斯重要农业区)。
前苏联红梅花儿开歌曲
前苏联红梅花儿开歌曲
前苏联红梅花儿开是一首浪漫的苏联民歌,由彼得·扎科夫斯基作曲,于1880年初期诞生。
这首歌表达了前苏联心跳相通爱的主题,叙述了充满活力和温馨的爱的故事。
歌词:
一片红梅花儿开,青草地上洁白。
山谷的小溪上,夜里传来声音。
我在原野上漫步,翩翩少年莫不萌。
在山林中,芬芳四溢,山下的山谷鸟语花香。
春天的雪好可爱,红梅似乎更加美丽。
石桥上清风拂拂,仰头看见紫藤架。
梨花在里林中,绕树叠结绚烂。
山谷的小溪上,月光照耀朦胧。
我走着,月光撩人,此刻,似乎让爱意萌发。
安静的时光,月亮和星星,今夜真好美。
细雨绵绵,山谷更加沉寂,默默注视那爱的姿态。
碧草如绿茵,河床如春帖,手握红梅绕枝头。
几番思念,神思间,山谷里似乎可以感受到爱的力量。
沐浴着爱的光芒,整个夜晚一片宁静。
翩翩少年,追求着爱的真谛,在红梅花开的季节中前行。
蓝天碧空,野草芳草,垂柳下,月光照耀着温馨的容颜。
爱意绵绵,伴随着爱的梦想,在这前苏联里唱响着爱的歌曲。
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
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苏联是一个充满浪漫、复杂和激情的国家,其历史和文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革。
在苏联时代,伏尔加河被称为俄罗斯的母亲河,被许多作曲家、诗人和艺术家们视为灵感之源。
伏尔加河经过苏联领土的一段长达3,530公里的河段,流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斯哈巴德等国家。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仅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作品和人才,还孕育了众多惊世之作,其中就包括《》。
这首名为《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的歌曲曲调优美,旋律悠扬,让人不禁想起那一段苏联辉煌的时光。
这首歌曲充满了对伏尔加河的深情祝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被誉为苏联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在这首歌曲中,歌颂了伏尔加河的辽阔和壮美,赞美了苏联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精神。
伏尔加河不仅是俄罗斯最长的河流,也是俄罗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之一。
河流从北向南贯穿俄罗斯西部,流经众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地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在苏联时期,伏尔加河更是被奉为民族精神和自豪感的象征之一,被许多文艺作品歌颂和传颂。
《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这首歌曲创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苏联著名作曲家谢尔盖·冯卡的代表作品之一。
谢尔盖·冯卡是苏联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浪漫主义和感人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他创作的《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以流畅的旋律、抒情的歌词和深情的演绎,表达了对伏尔加河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歌曲在苏联时期广为流传,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娓娓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伏尔加河畔,感受到那份辽阔和壮美。
歌曲的演唱者声情并茂,将对祖国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之中,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伏尔加河的美丽和伟大一直吸引着无数的人们。
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中,伏尔加河常常被用作主题或背景,成为了人们探索和追忆的对象。
《前苏联伏尔加河的曲子》正是将这份对伏尔加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为了代表苏联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经典之作。
难以忘怀的旋律——前苏联歌曲四首
难以忘怀的旋律——前苏联歌曲四首《神圣的战争》《神圣的战争》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卫国歌曲。
1941年6月下旬,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联军队奋起反抗,频频受挫,伤亡惨重,数以万计的大小城乡毁灭在德军的炮火下,上百大中城市沦陷。
危难时刻,为了鼓舞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斗志,亚历山大罗夫连夜谱写出这首歌曲,旨在鼓舞苏联人的斗志。
歌曲很快响彻苏联的大小角落,苏联士兵用钢铁般的身躯阻挡住德国军队的进攻,由防御转为胜利。
鉴于歌曲的鼓舞之大,被铭为了苏联卫国歌曲。
后期被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潜伏》作为背景音乐,电视剧《潜伏》的主题曲《深海》也采用这一旋律。
《神圣的战争》是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在苏联歌曲编年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这首歌有一个特色,在节奏上是三拍子写成,却具有队列进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征。
《喀秋莎》《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
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
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
如此说来,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苏联歌曲小路背景介绍
苏联歌曲小路背景介绍苏联歌曲《小路》那可是相当有故事呢。
这歌诞生在战争年代。
当时苏联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让苏联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很多年轻人都要奔赴战场,这其中就有无数的爱情故事被战争拉扯得支离破碎。
《小路》这首歌呢,就像是那些年轻姑娘们的心声。
想象一下,在那偏远的乡村或者小镇里,有个年轻的姑娘,她的爱人要去打仗了。
她心里是万般的不舍啊。
她看着爱人即将踏上那条通往战场的小路,那小路也许是泥泞的,也许是布满了灰尘,但在姑娘眼里,那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路。
这首歌里就有那种淡淡的忧伤,姑娘在歌里好像在说:“我亲爱的,你要走了,我虽然不能跟你一起去打仗,但是我的心永远跟你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这就像我们平常生活里,情侣之间要分开,那种难舍难分的感觉被放大了好多好多倍,因为这一去可能就是永别啊。
而且从整个苏联的大环境来说,这首歌也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
它让那些在后方的人们,尤其是女性,更加坚定地支持战争。
她们可能在家里辛勤劳作,为前线提供物资,心里想着的就是自己的爱人、自己的亲人在前线战斗。
《小路》就像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让大家在战争的苦难中有那么一丝温暖的寄托。
在音乐风格上,它也特别有苏联歌曲的那种特色。
旋律里带着俄罗斯大地的那种广袤和深沉,歌词又特别直白地表达情感,就好像是一个邻家女孩在倾诉自己的思念。
所以啊,《小路》不仅仅是一首歌,它更像是苏联那个战争年代的一个情感缩影,里面装着无数人的爱与泪、希望与担忧呢。
这歌流传得可广了,不只是在苏联本土,在全世界都有很多人被它打动。
很多年后,当人们再唱起这首歌,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战争年代的独特情感,就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战火和离别的时代。
[探究]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
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谁要是跟着它一路前进,他一定永远也不会灭亡——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
一、《青年近卫军》1922年四月,共青团诗人、政工人员阿历山大·别泽勉斯基被招到俄罗斯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团中央委员会托他写一首歌。
其实,别泽勉斯基早就想写首新歌,可是共青团还没有自己的作曲家。
他建议采用现成的曲调来填词——那是由几位来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外国同志所唱的一首歌曲曲调。
这个曲调的起首句原是奥地利梯罗尔省的民间小曲,流传已有二百多年了。
海顿的G大调交响曲、莫扎特的E大调嬉游曲和歌剧《魔笛》的终曲、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都采用过这一曲调。
给别泽勉斯基的限期是三周。
但年轻的诗人一下子来了灵感——他从团中央书记办公室出来,走两层楼梯回到共青团的集体宿舍只不过一刻钟,他就写出第一段歌词:“向前去迎接黎明,同志们,去斗争!……”到深夜3点,四段歌词全部完成。
又过了半小时,团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被别泽勉斯基的电话叫了起来听这首新歌。
大家听了不光是喜欢,而且觉得它一字一句都令人热血沸腾,于是大家立即分头把歌词复写了许多份。
到了早晨,越来越多的被吵醒的人都在唱这首歌曲了。
《青年近卫军》很快就流传开了。
1922年10月在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整个大厅都齐声高唱这首似乎早已熟悉的心爱的歌曲。
1923年由作曲家舒尔根改编的《青年近卫军》第一次出版。
这以后,无论是游行集会,或者在学校晚会上和野营篝火旁,都可以听到这首歌曲。
卫国战争时期,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的一群青年就以《青年近卫军》来命名他们的反法西斯地下组织。
他们在监狱里,在刑场上都高唱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
这些情景,我们可以在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中读到。
这首歌早在1926年就已经被介绍到我国来,第一个翻译这首歌的是瞿秋白,他当时译为《少年先锋队》或《少共国际师》,刊载于当时的中国青年社出版的《革命歌集》上。
二、《卡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恐怕没有比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更熟悉更喜欢这支叫做《卡秋莎》的歌曲了。
《喀秋莎》背后的故事
《喀秋莎》背后的故事素材网络/编辑万代兰晓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子。
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
而这首歌走向世界,却同战争相连……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不到一个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前苏联红军,直逼首都莫斯科。
苏联全国军民紧急行动起来,男人几乎全部奔赴前线,留守的女人匆忙搬迁到后方的工厂中制造坦武器。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第聂伯河前线。
士兵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也没有,就要匆忙上路,市民们倾城而出为他们送行。
送行的人群里有一群妙龄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
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
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
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雄赳赳地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不由得胆战心惊。
阻击任务完成后,全体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听到《喀秋莎》开始,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但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却很快传遍了全苏联。
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
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市,整个苏联到处都在传唱着《喀秋莎》。
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
苏联民歌《小路》,一首诞生于战争烽火中的经典佳作
苏联民歌《小路》,一首诞生于战争烽火中的经典佳作
《小路》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烽火中,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首著名的军事歌曲。
这是一首描写年轻的姑娘追随心上人,一起上战场抗击敌人的抒情歌曲,优美而不柔弱,情深而不缱绻,歌声中透着坚强和勇敢,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困难的勇气。
《小路》的作者弗拉吉米尔·格列戈列维奇·查哈罗夫(1901-1956),生于顿巴斯矿区一个矿长的家庭。
1927年毕业于罗斯托夫音乐学院,1927-1928年参加红军。
从1932年至去世,一直是彼亚特尼茨基俄罗斯民歌合唱团的艺术指导。
《沿着村庄》(1934)使他一举成名,随后又写出卓越的《小路》、《空旷的田野》、《有谁知道他》等作品。
卫国战争期间,他创作了《雾啊,我的雾》、《光荣归于强大的苏联》和《卡秋莎大炮》等出色作品。
查哈罗夫的作品旋律优美、明朗,具有浓郁的土生土长的俄罗斯民歌风格。
他喜爱多声部音乐,大部分作品都类似民歌中的衬腔多声部歌曲,而且还需要用俄罗斯民间真嗓来演唱。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三大男高音戴玉强、莫华伦、魏松在北京首都体育馆隆重推出“英雄”音乐会,其中一曲耳熟能详的前苏联经典老歌《小路》。
三位艺术家的演绎的让全场观众沸腾了,经典就是经典,永远听不够,大家有没有同感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近卫军》很快就流传开了。1922年10月在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整个大厅都齐声高唱这首似乎早已熟悉的心爱的歌曲。1923年由作曲家舒尔根改编的《青年近卫军》第一次出版。这以后,无论是游行集会,或者在学校晚会上和野营篝火旁,都可以听到这首歌曲。
卫国战争时期,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的一群青年就以《青年近卫军》来命名他们的反法西斯地下组织。他们在监狱里,在刑场上都高唱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这些情景,我们可以在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中读到。
布朗介尔曾谈到:“无论我到那个国家,人们必定把我作为《卡秋莎》的作者来介绍。我的朋友不管从多遥远的地方来,必定向我讲起有关《卡秋莎》的故事。我毫不掩饰,这使我很快乐,但又使我很难过。那么多人议论《卡秋莎》,好象我其它歌曲根本不存在。不过真正使我心满意足的终究还是围绕卡秋莎所发生一事。这件事不是发生在巴黎,也不是在佛罗伦萨,也不是在东京,而是在莫斯科。我们乘车到郊外去。突然,沿公路走来迎亲的队伍,现代农民的结婚典礼!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兴高彩烈,又唱又跳。他们唱的正是《卡秋莎》,那样清晰,那样委婉动听,我完全被吸引住了。幸福极了!请想想,现在村里人们办喜事竟唱着我的歌!这是对我的劳动成果的最大的奖赏、最高的奖赏。”
1936年,当《大马戏团》基本完成后,大家总觉得最后缺少一首有份量的压轴歌曲,这首歌曲必须能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苏联人民对自己祖国的自豪。
冈斯丹津·雅柯夫列维奇?李斯托夫(1900-1983)。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73)。他生于一个工人家庭。1917年毕业于察里津市音乐中学,1918-1919年参加红军。1922年毕业于萨拉托夫音乐学院钢琴系和作曲系。卫国战争时期以海军少校身份在海军总政治部任音乐顾问。其成名作为《搭枪卡之歌》,但使他获得全民声誉的是《窑洞里》。
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1898-1949)善于把政治性的题材和口号赋予明快的诗意的形式。他那警句式、格言式的歌词在苏联青年当中有着巨大的鼓动力量。如“谁要是跟着它一路前进,谁就永远也不会灭亡。”(《快乐的人们》),“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祖国进行曲》),“只有寻求才能找到。”(《快乐的风》)。列别杰夫-库马契的诗和杜纳耶夫斯基的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人后来一直合作,一直到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去世。
歌曲的首次演出在联盟大厦圆柱大厅内举行,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员们不得不重唱了三遍。于是,这首歌很快就在全苏流传开来。一开始人们把它当民歌来唱,往往自行填上各式各样的词。歌曲后来还流传到国外。二战期间,意大利游击队把它的音乐动机发展成为一首叫做《风在呼啸》的战歌;在保加利亚,游击队有时用它作为口令;在法国和美国,也填上其它内容来演唱。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第一次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火箭炮,给了德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于是,苏联士兵给这种火箭炮起名为“卡秋莎”。
1934年12月25日,音乐喜剧片《快乐的人们》正式上映,不到几天,几乎全苏联都在唱这支热情奔放的歌。第二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月革命节,游行队伍高唱这首歌走过红场。11月,莫斯科召开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代表大会。闭幕的那一天,全场不约而同地唱起了这支歌,场内的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快乐的人们》标志着杜纳耶夫斯基创作道路的一个新起点,同时也是苏联群玛特维·伊萨柯维奇·布朗介尔(1903—1990)。苏联人民艺术家(1944),苏联国家文艺奖(1946)获得者。他生于乌克兰波切普市一个手艺人的家庭。14岁那年莫斯科爱乐学校学习,17岁在玛斯特福尔剧院主持音乐部。30年代以《游击队员热列兹涅克》和《肖尔斯之歌》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再见吧,城市和乡村》、《等着我》、《在巴尔干的繁星下》和《太阳落山》等;而《卡秋莎》一曲使他获得全民声誉。布朗介尔歌曲的特点是抒情、真挚、纯朴,反映了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体现了苏联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高尚的意向与追求。
这个曲调的起首句原是奥地利梯罗尔省的民间小曲,流传已有二百多年了。海顿的G大调交响曲、莫扎特的E大调嬉游曲和歌剧《魔笛》的终曲、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都采用过这一曲调。
给别泽勉斯基的限期是三周。但年轻的诗人一下子来了灵感——他从团中央书记办公室出来,走两层楼梯回到共青团的集体宿舍只不过一刻钟,他就写出第一段歌词:“向前去迎接黎明,同志们,去斗争!……”到深夜3点,四段歌词全部完成。又过了半小时,团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被别泽勉斯基的电话叫了起来听这首新歌。大家听了不光是喜欢,而且觉得它一字一句都令人热血沸腾,于是大家立即分头把歌词复写了许多份。到了早晨,越来越多的被吵醒的人都在唱这首歌曲了。
战争时期,他主要带领铁路员工合唱团在前线和后方巡回演出,歌曲创作中断了一个时期。在为数不多的创作歌曲里,《我的莫斯科》是最出色的一首。战后,他又开始了歌曲的创作。
杜纳耶夫斯基对音乐有极其敏锐的感觉,他能创作出明朗、优美的旋律,他的歌曲充满了快乐、爱情、青春、健康和力量。杜纳耶夫斯基创建了独树一帜的歌曲创作体系,把普通、平凡的歌曲提高到真正的艺术水平。他曾经说,“我是用严肃的手法来创作‘轻松’的作品”。
三、《搭枪卡之歌》
搭枪卡是一种架有重机枪的二轮马车或四轮马车。由于它机动性强,曾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这首歌的词作者米·鲁杰尔曼(1905-)在少年时代曾亲眼看到过红军与白军的殊死战斗,看到过这种搭枪卡风驰电掣的扑向敌阵的壮烈情景。
时代不同了,现代人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歌曲了。以前有个高中文凭就可算是个文化人,而现在,我觉得满大街挤来挤去的都是学士、硕士、博士和MBA。但是现代的人们宁愿花很多钱到演出厅里,看一些不男不女、阴阳怪气的人穿着女人内衣,唱着病句,满舞台小丑般的跳来跳去,我真不知这时代到底是更有文化了还是更没文化了。
伊萨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晚报》上谈到过一段有趣的插曲:在卫国战争期间,一天傍晚,战场上一片沉寂,苏军战士突然听到对面不远处敌人的战壕里传来一阵《卡秋莎》的歌声,而且,这支歌曲居然放了一遍又一遍。苏军战士愤怒了:“怎能让肮脏的法西斯侮辱我们的《卡秋莎》?”于是,战士们出其不意地冲入敌人的战壕,夺回了那张唱片和唱机。
离开编辑部,在归途的汽车上,作曲家对诗人说,他当时在领导一支爵士乐队,他需要一首可供乐队演出的歌曲。伊萨克夫斯基想起了不久前才写下的八行诗,于是当场写下来交给了布朗介尔。歌词所表现的诗情、纯真和音韵美一下子打动了作曲家。歌曲很快就谱成了。乐队指挥维·克努舍维茨基也十分喜爱这首歌,连连催促要其余几段歌词,布朗介尔只好去了一趟雅尔塔。他在疗养地找到伊萨克夫斯基,把他那一大张写满诗句的草稿要了来,从中选出八行诗,这就是现在的《卡秋莎》。
恐怕没有比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更熟悉更喜欢这支叫做《卡秋莎》的歌曲了。这支曲调优雅的苏联歌曲自诞生之后立刻传遍了世界,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甚至包括敌人在内。
1938年,莫斯科著名文学家芮宁准备办一本杂志,他把作曲家玛?布朗介尔和诗人米?伊萨柯夫斯基邀请到编辑部,希望他们为创刊号写一首歌。
1937年夏,作曲家冈·李斯托夫从一本诗集中读到鲁杰尔曼的这首诗,这立即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不加修改几乎是一口气地就为这首诗谱上了曲。1937年12月18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厅里,由苏军红旗歌舞团首次演唱它。在听众的热烈要求下,红旗歌舞团不得不连唱了三次。此后,歌曲传遍了全国。
二战期间,搭枪卡这种武器早已被淘汰,但歌曲却仍在战场上传唱,鼓舞着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在节日的游行行列中,体育界的队伍就是在《搭枪卡之歌》音乐的伴奏下通过红场。
四、《快乐的人们》
“快乐的心随着歌声跳荡,快乐的人们神采飞扬,我们的歌声唤醒了城镇,也唤醒偏僻的大小村庄。这歌声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奔向前方,谁永远跟它一路前进,他一定永远也不会灭亡。……”
这段神采飞扬的诗句是电影插曲《快乐的人们》中的歌词。
1934年,著名导演格?亚历山大罗夫(1903-)正筹拍影片《快乐的人们》,这是苏联第一部音乐喜剧片。因为是音乐片,音乐在影片中具有重要意义,实质上是影片的主要支柱之一。导演格·亚历山大罗夫深知这一点,于是到处物色一位能谱写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音乐作曲家。影片的主要演员列·乌焦索夫(1895-1982)建议导演聆听一位年轻的作曲家伊?杜纳耶夫斯基所写的音乐。
杜纳耶夫斯基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亦有其不可低估的贡献。
五、《祖国进行曲》
《祖国进行曲》是苏联电影《大马戏团》中的插曲。这支曲子若是光看它的名字未必会有多少人知道,但一旦奏出它的旋律,可能人人都会觉得它很熟悉。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华广播的电台乐音呼号用的就是这支歌曲的第一乐句(好象还用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在伊萨柯夫斯基的家乡乌格拉河畔出现了一座《卡秋莎》纪念馆,那是当地人民出钱出力修建起来的。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在一块平地上用整段圆木搭起一座类似俄罗斯传统木屋的象征性建筑,木屋里陈列着各种回忆文章,《卡秋莎》的各种语言的歌词、唱片以及有关这首歌的剪报,还有响着《卡秋莎》旋律的电铃。屋子左边放置了一块球型巨石,石上嵌有一块金属牌子,上面刻着《卡秋莎》的头两行诗句。平地的一边还竖起一段形状奇特的松树杆,样子酷似竖琴,象征着音乐和歌曲。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一首歌曲而建立的纪念馆。
主题歌的音乐写出来了,但是没有歌词。《共青团真理报》为了协助这部音乐喜剧片的诞生,决定在报上为这首曲子征集歌词。应征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一些名家,但导演和作曲家都觉得不满意。他们希望歌词能鲜明地表现出当代人和影片主要观众——青年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来了瓦?列别杰夫-库马契,他写出了:“快乐的心随着歌声跳动”这样焕发着青春热情的诗句,一下子打动了导演和作曲家。
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
谁要是跟着它一路前进,他一定永远也不会灭亡——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
一、《青年近卫军》
1922年四月,共青团诗人、政工人员阿历山大·别泽勉斯基被招到俄罗斯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团中央委员会托他写一首歌。其实,别泽勉斯基早就想写首新歌,可是共青团还没有自己的作曲家。他建议采用现成的曲调来填词——那是由几位来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外国同志所唱的一首歌曲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