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地理清晰word版

2012年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地理试题第I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 苔原带B 温带草原带C 亚寒带针叶林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热量B 水分C 风力D 光照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查,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A① B ② C ③ D ④5.在科学考查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A 获取卫星云图B 查询地理数据C 选择考查路线D 对科考船实时导航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 10小时B 11小时C 13小时D 14小时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图47.图中信息反映出A 1982年~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 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 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 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第II卷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012山东高考

2012山东高考2012年山东高考2012年山东高考是山东省举办的一次全省性高考,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众多,教育部门也在早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保了该次考试的顺利进行。
一、考试概况2012年山东高考的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等。
每个科目都设置了不同的试题,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知识掌握情况。
二、考试环节1. 笔试:考试时间为两天,每天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进行。
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科目的试题,试卷难度适中,覆盖了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
2. 作文:语文科目的作文题目由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考试特点1. 知识面广:2012年山东高考以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为基础,设置了多个学科的考试科目,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考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
2. 灵活性强:考试科目中包含了理科和文科的部分,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擅长灵活选择科目,提高考试成绩。
3. 难度适中:为了公平公正地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试题的难度适中,能够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不会设置过于难的试题。
四、备考建议1. 提前准备:由于考试科目较多,考生需要提前规划和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分配各个科目的学习和复习时间。
2. 多练习:通过多做一些相关科目的试题,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增强对各个科目的自信心。
3. 注重写作:语文科目的作文在考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考生应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文章的结构和表达能力。
总之,2012年山东高考是一次比较严肃的考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同时也需要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良好的备考和实际操作,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2012年高考文综地理山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解析版第Ⅰ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
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可知,纵坐标由O到F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由山麓R地区向上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横坐标由O到E体现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自然带位于温带荒漠带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之间。
综合分析可知,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带沿OF 方向体现的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
【答案】1B 2A【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2012年山东省文综地理高考阅卷答案把握标准

2012年山东省文综地理高考阅卷答案把握标准一、评卷守则1、严格掌握评分标准,防止发生偏宽、偏严和错评、漏评现象,按时完成任务。
2、在固定的地点集中评卷,网上评卷机房实行封闭管理,凭《评卷工作证》出入评卷场所。
3、网上评卷教师以个人口令方式通过身份认证进入系统,个人密码要严格保管,不得向外泄露;不得冒用他人密码登陆他人评卷终端。
4、不得将试卷文件、资料等带出工作场所,不准对网上评卷信息做任何拷贝,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评卷情况,工作时间不会客,不打电话,不准查询考生分数,不准将手机、照相机、移动存储设备等带入评卷场所。
5、评卷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在下班或者休息期间离开评卷终端时,务必要锁定或退出评卷程序;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提出,不得擅自处理。
二、评分细则高考阅卷评分原则,比起平时老师阅卷,更加强调知识点的把握,并且更加客观,是“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
寻找得分点,通过“见点得分”,“踩点”得分,上下不受牵连即一个要点一个得分相互不受牵连,同一要点不能重复得分。
26.(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必须与图示走势完全一致才给2分,从阅卷情况看整体得分较低。
很多同学A、B两点的海拔高度都读不出来,可能是图中等高线较乱的原因,还有部分同学在最高点、最低点和转折点中读取有误造成失分。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8分,2+2+2+2)【标准答案】“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2分)。
“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2分);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2分);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给分答案】东水:降水大或者丰富或者多(2分);西沙:地形地势高(2分)(只要突出地势起伏变化大就给2分)流经沙漠或者植被稀疏(2分);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如果前几个要要点都没有答对,只写水土流失严重可以给2分【典型错案】东水:水量丰富不得分,因为东水的意思就是东侧河流水量丰富,本题问的就是水量丰富的原因,也就是说该同学没有具体分析只是重复了结论。
2012山东各科考试说明(高考)

按照省招考院公布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今年我省继续采用“3+X+1”的模式,5门科目成绩相加为750分。
除英语听力外,其他各科全部由山东省自主命题。
《考试说明》发布后,针对新变化,在复习、备考时考生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把握?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实验中学的10名优秀教师,为考生详解夏季高考山东卷部分科目2012年高考说明。
语文写作是必考内容重头戏解读人:郭尚民(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语文学科同去年相比,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变化。
《考试说明》必考内容中的“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是高考经典内容了,多少年波澜不惊。
对其中的“文言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要有足够的重视,它们的最大特点是考察的知识点在课内,考生只要工夫到家,是能够稳操胜券的。
写作是必考内容重头戏,《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作文题型中特别注明:所有作文题型都在考试范围中。
所谓的“所有题型”,其实主要指“新材料(含“看图”)”“命题(含“半命题”)”“话题”三种类型。
其中新材料作文尤以内容的具体性、贴近性和丰富性而大受命题者青睐。
一位资深命题专家特别提醒:新材料作文尽管具有审题角度的多样性,但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注意知识交叉点和结合点解读人:田广明(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根据山东招考院公布的考试说明,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知识点的考查稳定,六道解答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2011年的保持一致,没有发生变化。
可见2012年高考数学科考试将继续保持“稳”字方针。
文理科数学相似度还是保持稳定。
复习建议:1.注重教材,夯实基础。
高考数学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法通解。
在复习中,应以抓双基落实为重点,通过双基的巩固,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2.注重联系,提升能力。
要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纵向和横向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012地理考纲解读[1]
![2012地理考纲解读[1]](https://img.taocdn.com/s3/m/90a89944e518964bcf847c51.png)
解读2012地理新课标高考考纲2012年高考说明将是广大考生复习迎考和教师指导复习的基本依据,同时也将成为2012年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所以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是明确复习思路、突出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
通过认真解读考纲,为了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关注点一:研读考试说明,明晰考试内容1.细化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从历年来地理高考的《考试说明》来看,相关部门对考试范围界定大部分都比较宽泛,不够具体,基本上是教材中某个章节的标题,或将一系列知识点总结为一句话来呈现,比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或者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因此,考试范围中提及的每一个点,只是“考点”,在每一个“考点”中还包含很多知识点,因此必须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复习,认真落实好每一个考点中的关键知识点。
这些关键知识点可分为“基本点”、“提升点”、“能力点”等多方面。
还有新老教材的差异部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盐度”、“文化传播”、“历史上中国人口的迁移”、“文化扩散”等知识,在老教材中作为重点讲述,但在新课程中有的已经删除,有的不再是重点阐述内容,复习时要敢于舍弃;还有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与老教材选修部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西南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和海域的开发”、“城市新区的开发”、“三峡工程”、“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与治理”等,新教材均没有纳入,在复习中可以进行了解,但要注意把其与新教材的案例进行比较,把握其中的分析方法。
2.关注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近几年课标区地理高考的题型、难度和知识覆盖度均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同学们在复习中完全可以气定神闲、按部就班地进行。
从考点要求来看,仅有两个考点作了删除,分别是“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而这两个考点在历来的高考中也从未涉及过。
2012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2012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2012年山东高考考试说明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2年山东高考考试进行说明:考试科目及安排、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
一、考试科目及安排2012年山东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二选一)、历史/地理(二选一)、政治/生物(二选一)。
考试安排如下:第一天上午语文,下午数学;第二天上午英语,下午物理/化学;第三天上午历史/地理,下午政治/生物。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2.1 语文: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选词填空、写作五个部分。
其中阅读理解包括四篇,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完形填空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短文改错要求考生对短文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选词填空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从给出的单词中选择适当的填空。
写作要求考生从所给的题目中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写作,内容要准确、连贯、有逻辑。
2.2 数学: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与比例的应用、代数式与代数方程、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简单的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用图描叙数据等内容。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和解答题,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解题。
2.3 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单词拼写、选词填空、词语运用、句型转换、写作八个部分。
阅读理解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答案或回答问题。
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词语运用要求考生对文章中的错误进行修改或选择正确的单词填空。
单词拼写要求考生正确拼写给出的单词。
选词填空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从给出的方框中选择适当的单词填空。
句型转换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句子进行改写。
写作要求考生从所给的题目中选择一篇文章进行写作。
2.4 物理/化学: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基础,考察学生的物理或化学知识、基本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2.5 历史/地理:考察学生对历史或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6 政治/生物:考察学生对政治或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VIP专享]解读2012年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
![[VIP专享]解读2012年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29b62896f12d2af90242e6e4.png)
解读2012年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仍采用3+X+1模式 语文:题型示例五点变化 与2011年相比,2012年语文考试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在文字的表述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考点保持了与往年的一致性,可以看出山东省在命题上的稳定性,这对于广大的考生和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也可说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题型示例变化上,有五点需要关注。
在“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上,2012年考试说明“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这一表述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对夏季高考山东卷的考试说明作为依据之一。
这说明了命题组在概念上的明晰化,区分于春季高考。
在题型示例的变化上,2012年的语文考点几乎没有变化,但大家也要适当关注题型示例的变化,每年的高考题型示例对当年的高考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应适当关注。
其中,在正确使用词语方面,2012年高考增加了一个近义词和成语、熟语共同考查的题目,2011年侧重的是对词语和成语的考查。
这是否说明熟语的运用应该纳入备考的视野?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题型示例的第26题似乎更注重了对语文教材的挖掘和扩展运用。
2011年用《听听那冷雨》引发对汉字的解读,2012年选择了课文的意象,这体现了语文备考的文本意识。
在古诗文阅读上,2011年三篇侧重人物,而今年有一篇改为了顾炎武的《日知录》,文体侧重于议论说理。
在文学类阅读方面,题材上古代小说变化为现代小说,散文更侧重了叙事写人。
在实用类文本方面,延续了人物传记和科普文阅读,人物传记的文体没变,但是文学性增强;科普文例文由2010高考文章《绝妙的错误》变成2011年的高考文章《没有天堂》,体现了题目保鲜性。
科普文以主观题考查是第二年,应该适当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植根学科核心内容,创设新颖情境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前沿内容为考查重点,覆盖面较广,主要涉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内外力作用、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农业发展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措施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在对学科核心内容考查的同时,注重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
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
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
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关注区域主题事物,体现学科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其区域性和综合性。
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核,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
如综合题第26题,选择了区域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都较明显的辽河流域,采用直观和丰富的文字资料、区域图和景观图,全方位、综合地呈现试题信息,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进而考查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从空间变化到时间演变,从自然到人文,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主题要素进行“知地析因究理”。
这种做法,忠实、科学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也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命制上的一大突破。
它给今后中学区域地理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在某些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应把握区域中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的主题要素,围绕该要素,由浅及深,由点到面,对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分析。
另外,经常开展区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三、依托地理图表,彰显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能够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直观表现出来,既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并解读出其蕴含的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利用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地理高考命题的传统,今年试题命制延续了这种风格。
全卷共有各种图表10幅,其中区域图4幅、统计图2幅、坐标图1幅、剖面示意图1幅、景观图1
幅、表格1幅并且要求考生绘制剖面图1幅。
通过典型的、新颖的、多彩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
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
如第7~8题组,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我国1982年与2009年两个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常见的人口金字塔图类似,但不同的是,它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将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