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学科中,第四章第一节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本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自然灾害等都对人类社会的决策、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地形地貌的不同决定了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

气候水文的变化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水资源利用和能源开发。

土壤植被的类型和分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等。

2.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思维方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内容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和可分析的工具。

它通过将各种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进行整合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理现象。

地理思维方式是通过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思维方式包括地域观念、区域观念、尺度观念和综合观念等。

三、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方法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统计分析、遥感技术和地理模拟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探究来获取地理信息和了解地理现象。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综合思维)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区域认知)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

(地理实践力)一、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解析】5选A,6选C,7选A。第5题,对比同一地区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和可利用 天然草地面积,可判断出内蒙古自治区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自东向西降低。 第6题,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降水逐渐减少,使得天然 草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天然草场的载畜量降低。第7题,题目反映的问题是过度放 牧,草场资源退化。
牧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第2题,在呼伦贝尔草原,发展畜牧业人们采取掘井
方式而导致出现草地退化现象。
(2020·鹤岗高二检测)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 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 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 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草地且可行的是 ( ) A.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B.增加牲畜数量 C.加大游牧范围 D.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 【解析】选A。增加牲畜数量会使草地破坏严重;加大游牧范围会加大草地破坏 范围;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地的盐碱化。
4.据研究,5 000年前撒哈拉地区主要为草原环境,现在则成为世界最大的沙漠。
【典例通关】 【典例1】阅读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藏,这个超过68%的面积都是天然草地的地方,由于全球变暖、过度 放牧、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等,不得不面临草地退化的状况。 材料二 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1988—2005年,藏 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了39.64%。草地退化面积每年以3%~5%的速度扩大。其 中轻度退化面积最多,占退化总面积的65.96%,其次是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分 别占退化总面积的25.2%和8.84%。
【解析】第(1)题,从图示及材料可以看出:

(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3)地位:2.自然条件:自然要素表现影响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冬季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东北地区的低温对于农业发展是否“百害而无一利”呢?提示:不是。

例如,气候寒冷,形成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但同时低温使作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农产品的品质比较高。

3.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 F长白山。

[连一连]将三大区域与对应的分布地区连线。

[辨一辨]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农产品,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

(1)耕作农业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2)兴安落叶松、红松、荔枝、鹿茸等是林业和特产区的主要农产品。

(×)(3)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是畜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1)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提示:粮食商品率高,生产条件好,农业生产基础好,运输方便。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抄写和总结。

本文将根据高一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结合合适的格式和排版,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抄写资料,方便你日后复习查阅。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受限于自然环境的条件和影响,同时人类也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差异地球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这种差异导致了各地的生产活动也具有差异性。

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等主要形式。

在不同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身需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出生和死亡的人数之差。

人口变动对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两个方面。

人口过剩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不足则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第四节农业与区位选择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形式之一,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不同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第五节工业与区位选择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等。

不同类型的工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倾向,如重工业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离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六节交通与区域联系交通对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方式主要有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物质和信息流动,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第七节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方便面食品环境影响报告书

方便面食品环境影响报告书

某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建筑设计院2003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论1.1项目由来1.2评价依据1.3评价标准1.4评价目的、重点1.5评价等级第二章工程分析2.1企业现状2.2扩建工程概况2.3工程污染源分析2.4清洁生产2.5扩建工程布置的合理性分析第三章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2社会经济环境第四章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4.1空气环境现状和评价4.2污染气象特征4.3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水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5.1纳污水域水文特征5.2水域环境功能5.3水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5.4水环境影响分析5.5污水治理设施5.6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第六章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预测分析6.1噪声环境现状评价6.2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6.3噪声控制对策6.4主要噪声设备处理及效果6.5噪声评价小结第七章公众参与7.1公众参与的意义7.2调查方法、范围与对象7.3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第八章环保措施与总量控制8.1环保措施可行性分析8.2总量控制第九章环境管理与监测9.1环境管理9.2环境监测制度9.3排污口规范化管理第十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0.1项目建设经济效益分析10.2项目经济损益分析10.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第十一章结论与对策建议11.1结论11.2对策措施11.3建议11.4污染物总量控制11.5总结论附件:1.某食品有限公司《委托书》。

2.某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评价大纲3.X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榕马开环(2001)监09号第一章总论1.1项目由来某食品有限公司,位于XXX开发区XXX延伸区九号地,该公司于2001年8月筹建,2002年4月建成投产。

由于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拟扩建增加一条生产线,总投资500万元。

根据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及省市有关环保法规、政策,某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003年3月18日受该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任务并随即开展现场调查、收集资料、监测及综合分析等工作,编写了环评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社区护理学(一)知识点,讲义 第四章

社区护理学(一)知识点,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以社区为中心的护理本章中心讲授社区护理评估、计划、健康档案建立等的相关内容。

本章重点:1.社区护理评估的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2.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内容及建立、管理流程;3.对个体、家庭、社区实施护理干预的主要方法;4.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的意义。

第一节社区护理评估与诊断一、社区护理评估(一)社区护理评估的定义(识记)是指社区护士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社区健康状况相关资料的过程,其目的是为社区护理诊断提供依据,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二)社区护理评估内容(领会)1.社区地理环境(1)社区基本资料是社区护士应掌握的社区的最基本资料。

包括社区的名称、类型、地理位置、所处地理分区、面积、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气象特征等。

(2)自然环境是社区人群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的评估内容包括社区范围的大小,社区的地理方位及位置定位,地形地质特征、气候气象特点,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社区内有害动、植物分布及特征;社区相邻区域的地貌、气候,及其他自然环境资源特征等。

(3)人为环境与健康有关的人类活动构成的人为环境,同样对社区居民健康存在严重的冲击。

其中包括住宅、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工厂、桥梁、交通系统、加油站等。

此外,还包括人类活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包括垃圾、噪声、废气、污水以及农业施用、喷洒的农药等,这些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健康。

因此,应评估这些人为环境是否会破坏社区的自然环境、是否会对居民生命安全、健康等造成威胁。

2.社区人口特征(1)人口基本健康信息包括人口构成(包括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籍贯、分娩及计划生育等基本特征的构成情况)、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情况(包括出生、死亡、婚姻、离婚和死产情况)等。

社区人口的构成决定着健康保健需求不同,人口数量和密度决定着社区所需卫生服务资源的数量与规模、社区卫生服务负荷及卫生服务开展的难度等。

人口流动将直接影响社区人口数量变化,社区人口数量可在一定时期内大量流入或流失,从而影响社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总结提纲星球版第四章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总结提纲星球版第四章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1、定义: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2、分类:通常,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部门。

3、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二、农业的分布1、种植业: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并且具有可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1)从全国范围看,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等地。

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粮、棉、油、糖的主产区。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种植业存在明显差异:北方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甜菜等;南方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甘蔗等。

(2)我国西部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水源较充足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西北地区——绿洲、平原地区(绿洲农业)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河谷农业) 2、畜牧业:(1)分类: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2)分布:②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3、林业:(1)分布:交通不便的山区。

我国有东北林区(最大)、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三大林区。

(2)林业存在的问题:过度采伐,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3)治理措施:①控制森林采伐量。

②加强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共创建设。

③大力发展干鲜果品、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林业生产。

4、渔业:海洋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海域,形成了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等四大渔场;淡水渔业生产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

我国最大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因:我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

2、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条件: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宜粮则粮: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发展种植业; 宜渔则渔:在河湖较多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淡水渔业; 宜牧则牧: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宜林则林:在地势陡峭,水土易流失地区发展林业保持水土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

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及走科技强农之路【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理解我国农业的东西和南北差异。

依据地形、气候等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地区分布规律。

2.知道发展农业需要考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类型。

4.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了解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进一步巩固读图、用图的正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

【重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能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课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杨凌农业科技园区的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和传统农业不同。

教师:是的,新中国形成后,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众多,农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点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5~P97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教材图4.13,根据其中的描述,分析说明不同的地形所对应的农业部门,并思考除地形因素外,还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

__答案:地形——一般说来,山地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比较适宜发展种植业;部分高原、山地,降水较少,生长着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在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其他自然条件还包括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

__2.读教材图4.14,思考除了自然因素外,发展农业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__答案:除了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交通、技术、国家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__(教师点拨)【合作探究】(探究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读教材图4.15,结合所学因地制宜知识,在A、B、C、D四地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

2.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地协调。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图像,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

4.区域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1)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__植物群体__,是有__生命__、能自行增殖和不断__再生__的海洋资源。

(2)用途①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__生活__用品和__工业__原料。

②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__基因__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1)海底__石油__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__大陆架__。

(2)滨海砂矿:是在__海滨地带__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__重金属__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__锰结核__:分布在海深__4__000__米以下,全球海洋以1000万吨/年的速度在洋底不断堆积。

(4)可燃冰:分布于__深海沉积物__(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__天然气__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3.海洋空间资源(1)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__跨海大桥__、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2)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__人工岛__、海上博览会等。

(3)海底通信、__海底仓储__、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表现(1)造成海洋污染,对__海岸带__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__工农业__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1.判断正误(1)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面临多种威胁。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1、亚洲不同地区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风俗。

如,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运输工具是A.汽车B.船C.狗拉雪橇D.马车答案:B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恒河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离海近,当地人常用的运输方式是船,故选B。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以船为交通工具的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和网密布2、阿拉伯人属于三大人种中的()A.混血种人B.黄种人C.黑种人D.白种人答案:D世界上的人种,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

故选D。

小提示:该题考查世界三大人种。

记住即可。

3、小雪想去美国留学,她首先要过的语言关是A.阿拉伯语B.法语C.英语D.西班牙语答案:C小雪想去美国留学,她首先要过的语言关是英语,因为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人口主要是英国的后裔,在美国是通用英语的,所以要去美国留学,一定要先过英语关,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世界语言的分布.4、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国之间的资源、技术共享,人才和信息的共享,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生产分工十分明显,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5、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不属于同类型国家的是()A.印度B.巴西C.中国D.英国答案:D试题分析: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英国是发达国家,巴西、中国、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考点: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6、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B.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C.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答案:B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故选:B。

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地理人教版选修6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二、综合题 8.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 2000~2016 年占用草地、增补耕地的面积
及相应区的降水情况表。读表回答问题。
用途 占用草地 增补耕地
面积/hm2 1 000 7 000
平均降水量/mm 370 150
指出占用草地、增补耕地分布差异并提出保护草地可采 取的合理化措施。
解析:表格数据呈现出了占用草地和增补耕地在面积和平均降水 量上的差异,而两者的分布差异应从降水量的不同上反映出来。 草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可从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来回答。 答案:差异:占用草地分布在降水相对较多的半干旱区;增补耕 地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区。 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依法保护草地;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草场 保护,增强土壤肥力;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区过度垦殖等。
5.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
A.滥采
B.滥垦
C.滥伐
D.滥牧
பைடு நூலகம்
6.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小麦的产量
解析:5.D 6.C 第 5 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景观分布是以 水井为中心,并且在邻近水井的地方出现了草原退化的现象, 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时为了靠近水源,在此过度放牧,从而导致 该地区出现以水井为中心的景观分布。第 6 题,由图示可判断 该地水资源匮乏,解决草地退化的合理措施是建设高质量的人 工草场。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7.据研究,5 000 年前撒哈拉地区主要为草原环境,现在则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沙漠,近 50 多年来撒哈拉沙漠扩大了 1.0×106 km2,

环境科学导论第4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科学导论第4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如 菠菜监测二氧化硫等); (2)利用水生生物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
3、为环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4、人工生态系统及其在污染防治研究中 的应用(如曝气池中指示生物)
生物监测的定义
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 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 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称为生物监测 。
一个直径近两米的排 污管,正在向渭河排 放咸阳的城市污水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2、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 ——利用生态学原则和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
土地处理系统有五种类型
慢速渗滤系统 快速渗滤系统
地表漫流系统
湿地处理系统 地下渗滤处理系统

慢速渗滤系统 适用于渗水性良好的土壤、砂质土壤及蒸发量 小、气候润湿的地区。废水经喷灌或面灌后垂直向 下缓慢渗滤,土地净化田上种作物,这些作物可吸 收污水中的水分和营养成分,负荷一般较低,渗滤 速度慢,故污水净化效率高,出水水质优良。
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如大气污染物的高烟囱排放、水体自净、土地处
理系统(污水灌溉)等。
土地处理系统——城市污水资源化 利用土地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 物的净化能力来处理已经过预处理的污水或废水, 同时利用其中的水分和肥力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 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组成: 由废水的预处理设施、贮水湖、灌溉系统、地下排水 系统等部分组成。

地下渗滤处理系统 地下渗滤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距地面约 0.5m深,有良好渗透性的地层中,藉毛管浸润和土 壤渗透作用,使污水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 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使污水得到净化. 地下渗滤系统适用于无法接人城市排水管网的 小水量污水处理,如分散的居民点住宅、度假村、 疗养院等。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鲁山县中医院第四章所在地环境现状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鲁山县中医院第四章所在地环境现状环评报告

第四章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地处东径112°14′~113°14′,北纬33°34′~33°00′。

东西长90km,南北宽44km。

总面积2432km2,东邻宝丰、叶县;南毗方城、南召;西接嵩县、汝阳;北靠汝州市和平顶山西区。

本项目位于鲁山县城南新区尧山大道与钢厂路交叉口东南角,其周围环境示意图见图4-1。

图4-1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示意图4.1.2地形地貌鲁山县属丘陵地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茶庵岭,海拔264m,最低石龙河河床150m,相对高差93m。

西部中山区一般海拔400~800米,山势陡峭,岩石裸露;中部低山区海拔一般在250~400米,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土薄石厚,耕地多分布在山谷河川两岸;东部南北两侧丘陵区,海拔一般在150~250米,岗丘起伏,土层浅薄;东部平原,海拔在90~15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基岩出露面积较大,岩石节理、裂隙不太发育,所以本区不易产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项目建设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为冲积平原。

4.1.3地质鲁山县处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东段,底层分区属于秦岭底层区豫西小区,境内出露岩层有:混合片麻岩区、火山喷发岩区、石英岩区、煤系地层区、黏土层-亚沙土岩、花岗岩区。

鲁山县城处于新生界第四系沉积岩之上,下付基岩位元古界老地层,隐伏的基地构造:鲁山-漯河大断裂带沿沙河由县城南部通过,上部北厚度大于400m的局厚新生界地层掩盖。

鲁山县境内另有大规模的断裂三条:下汤-车村深大断裂、岳村-北孜断裂、四棵树断裂,均位于县境西北山区。

城区范围内地表岩层为第四纪上更新(Q3),松散沉积物,主要岩性为亚粘土和黄土状亚粘土,厚度5~7米,其下为砂砾石层夹亚砂土,亚粘土层,一般建筑可以适应,对设置重型设备和高大建筑,需要做工程地质测试;县城以南为上更新(Q3)岩层,沙质量增多,以亚砂土为主;南部沙河漫滩部位,为第四纪全新统(Q4)冲积沙、砾石,地基载力较差。

A值法计算某新区SO2的大气环境容量

A值法计算某新区SO2的大气环境容量

A值法计算某新区SO2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是实现环境质量保护的基础和前提,选取合适的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模式,准确测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可以对该地区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标准进行合理的规定,而且也为该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大气环境的系统规划管理。

利用国家环保局1991年制定的《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规定的方法,是基于箱模型推导得到的宏观总量控制的法,即A值法。

本文采用A值法作为计算某新区SO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最终计算得到某新区SO2的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64732 t/a,即某新区每年可排放的SO2的最大量为64732 t/a 。

关键词:某新区,SO2大气环境容量,单箱模型,A值法第一章绪论1.1 课题研究背景与内容1.1.1 课题研究背景根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篇公告称在全球环境监测网所监测的全球共54个国家的270多个城市,排列出的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有7名而且位置都比较靠前,其中某居于第四名;根据1999年我国环保总局提供的环境监测报告可以知道,到1999年全国的47个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超过66%;据2002年度对全国343个市县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可知,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的城市比例占到全部统计城市的66.2%。

由此可见,保护大气环境质量任重而道远。

某新区作为我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本文首先通过对某新区的区位优势分析使了解新区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新区内的环境概况,大气污染现状,污染源情况等的调查研究做出准确的大气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进一步说明对某新区进行SO2大气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意义[2]。

之后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多种大气环境容量控制方法模型的比较分析和新区功能区的划分,结合气象基础资料,最终决定选取结构简单的A值法,作为新区SO2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的研究模式,准确测算新区的SO2的大气环境容量,从而为某新区的SO2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的规划建设及污染物排放限额标准的制定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3]。

世界近代史第四章第一、二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教案)【中职专用】(人教版全一册)

世界近代史第四章第一、二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教案)【中职专用】(人教版全一册)

第四章第一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伦琴和居里夫妇发现物质的放射性;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孟德尔和摩尔根奠定基因遗传学说基础;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列宁主义的诞生;欧美实证主义的流行;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

二、通过揭示达尔文进化论着重从生物存在的外部环境,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着重从生物内部因素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世界发展规律的事实,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打破传统经典力学的旧观念,以及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打破传统的地学旧观念的事实,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意的创新能力。

三、使学生认识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对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放射性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相对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和质能观,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基因学说奠定了生物工程学的基础:大陆漂移学说建立起崭新的地球观。

欧美实证主义哲学是一种否定物质客观性和可知性的唯心主义派别;精神分析学带来心理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教学重难点】本节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物质放射性的发现;相对论的提出;基因遗传学说的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

本节难点: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及评价。

【教学内容】一、自然科学的新发展1、概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学家们在很多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

在此期间,学科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产生出许多新兴学科,大大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2、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制定了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

(2)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X射线可以穿透皮肉透视骨骼。

(3)科学家居里夫妇在法国发现了钋和铺等放射性元素。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四章--环境管理制度ppt课件(全)

第四章--环境管理制度ppt课件(全)

第二节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上)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程序
首先由建设单位负责或主管部门采取招标的方式签订合同 委托评价单位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
其次,评价单位通过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评价工作要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和报批。 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主管环保部门同意后,可以在初步设 计完成前报批。
二、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一)层次关系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构成了四个 层次的金字塔形:
塔顶层:由目标责任制构成。这是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是 各项管理制度的“龙头”。一方面它是实施其他各项制度的保 证,另一方面,其他制度的实施又为目标责任制创造了条件。
塔身层:又可分为上、下两层,分别有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集中控制制度与分散治理措施(未确立为制度)组成。这是因 为这两项制度和一项措施体现了环境质量保护与改善的客观规 律,必须从综合战略、集中战略与策略(该分散的要分散,以 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角度采取强有力的制度措施才能解决。
2、技术改造项目 它是指利用更新改造资金进行挖潜、革 新、改造的建设项目。
第二节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上)
二、“三同时”制度 (一) “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3、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 这 方面的项目包括的范围特别广,几乎不分建设项目的大小、类 别,也不管是新建、扩建或改建,只要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 破坏,就要执行“三同时”。
第一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三、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协调好“四种情况”
3、三是协调技术经济上的不协调情况。 既使合法又达标,但不符合技术经济,可行合理也是不妥 的,还必须坚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4、四是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协调情况。 当环境效益跟不上经济、社会效益时,环境政策与制度就步政策与策略。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重点到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八年级社会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社会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社会地理知识点社会地理是指在整个社会环境下,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的过程。

也就是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

那么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学习那些知识点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与物种是所有生命的依托。

了解地球的运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倾斜对生命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还需要掌握日照区、昼夜交界线、时区等重要概念。

二、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植被和动物资源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地球的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这些环境则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学习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资源等情况,以此了解不同地区对生命的适应和社会的发展。

三、城市与区域发展当前,城市化速度极快,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和城市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

同时,区域发展是我们探讨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学习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在区域发展上的差异。

四、资源与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

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开发和利用,同时需要学习环境污染的类型、防治和治理措施。

五、三大洲简介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学习南极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概况和特点。

这些洲分别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这些洲的概况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六、不同国家的比较在八年级的社会地理中,我们需要学习不同国家之间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情况,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自然社会环境概况4.1 自然环境概况4.1.1 地理位置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位于汕尾市区东南部18公里处,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三面环海,有遮浪港和东洲港两个港口,白沙湖、田寮湖两大咸水湖和遮浪南澳、施公寮两大半岛。

海路东往汕头70 海里,西至香港82 海里,距国际航道7 海里;陆上交通东到汕头200 公里,西至深圳210 公里,广州330 公里。

园区下辖田乾、东洲、遮浪三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11万人,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近4 万人,是粤东著名的侨乡。

4.1.2 地质地貌本地区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上统,继而侏罗系第四系。

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列化冲积砂砾层出不穷等组成。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

本地区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

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

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 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m,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

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约占总面积的43.7%。

汕尾红海湾地区地貌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

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

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本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平共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

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汕尾红海湾地区坡度分布图见图 4.1-1。

图4.1-1汕尾红海湾地区坡度分布图4.1.3 气象气候红海湾旅游开发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

年雨量分配很不均匀,汛期(4-9 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

本地区常受热带气旋的侵袭,带来大量暴雨。

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风向季节变化大,9-1 月盛行东北风,2-5 月盛行偏东风,6-8 月盛行西南风。

7-8 月为热带气旋较多期,在热带气旋的影响下。

曾出现过最大风速43.3m/s,瞬时极大风速60.4m/s。

(1)日照全区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1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48%,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120 千卡/cm2以上,光合潜力每1/15 公顷约7400kg。

(2)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平均最高气温26℃ 左右,年平均最低气温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长期约260天左右。

市内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14℃ 左右,≤5℃低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2.9天,≤2℃低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1~0.3天,极端最低气温仅-0.1℃;而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28℃左右,≥35℃高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7~1.5 天,极端最高气温仅38.8℃。

据统计,夏季长达183 天左右,而冬季只有10 天左右。

(3)降雨量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2400 mm,最多的年降雨量可达3728mm。

雨热同季,雨季始于3 月下旬到4 月上旬,终于10 月中旬;每年4~9 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热量最多的季节,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85%左右。

4.1.4 地表水汕尾全市境内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乌坎河、长山河、水东河、龙潭河、鳌江、赤石河、明热河、黄江、西坑水、吊贡水、大液河等15条,其中直流入海有螺河、乌坎河、鳌江、黄江、赤石河等5 条。

螺河和黄江是汕尾市两大河流。

螺河发源于莲花山脉三神凸东坡,自北向南,全长102km,于海陆丰交界纵贯陆河、陆丰两地,流域面积1356km2(本市境内1321km2)处的烟港汇入南海碣石湾。

黄江发源于莲花山脉上腊烛山,流经海丰16个乡镇场,流域面积1370km2(本市境内1357km2),河长67km,年均径流量19.35 亿m³,在马宫盐屿注入红海湾。

汕尾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2.63 亿m3,其中陆河县、陆丰市、城区和海丰县分别为15.02亿m3、18.75亿m3、3.69亿m3和25.16亿m3。

入境水量为0.4 亿m3,出境水量为4 亿m3;在全市水资源量中,浅层地下水水量为14.43 亿m3,其中陆河县、陆丰市、城区和海丰县分别为3.02亿m3、5.01亿m3、1.19亿m3 和5.22 亿m3。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116 m3。

图4.1-2 汕尾市水系图4.1.5 植被、生态常见的乔木有杉、松、桉、红椎林、稠、荷木、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樟、柳、苦楝、油桐、橡胶等。

灌木品种主要有桃金娘、野脚木等。

人工栽培品种有马尾松、台湾相思、速成桉、茶、楝叶五茱萸等。

农作物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其他还有马铃薯、玉米和蚕豌豆等旱粮作物;经济作物有蔬菜、果树、花生、甘蔗、大豆、木薯、茶叶、花卉、南药、食用菌等。

水果共有种类24 科42 种。

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黄皮、柑桔、橙、香蕉、青梅、柚、杨桃、梨、芒果、油甘、台湾青枣、李子、番石榴、西番莲、台湾甜桃、天下第一桃、大五星枇杷等。

4.2 社会环境概况4.2.1 行政区域与人口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下辖田乾、东洲、遮浪三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11 万人,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近4 万人。

田墘街道是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驻地,辖12个村(社区)委(其中5个社区,7 个村委会)共41 个自然村,人口52326 人(其中一村2864 人、二村4738人、田二6048人、田三5729人、田四2451人、南联5303人、石新7261 人、,面积55.5 平方塔岭2098 人、北山1650、红湖3125 人、外湖4725 人、内湖6293 人)。

人口与面积均占开发区一半。

公里,耕地面积1.5 万亩(水田0.7 万亩,园地0.8 万亩)全街道有盐田150 公顷,是汕尾市原盐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田墘街道资源丰富,海岸线长12km,沿海滩涂面积7796 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在“三湖地区”生产各种鱼贝类300 多种,一村、二村、石新三个“三高”农业基地种植优质蔬菜近千亩,年产量达8619 吨。

东洲街道属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管辖,下辖5个行政村,共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29户,总人口24809人。

陆地面积为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49亩(包括水田面积1085亩),林地面积10556亩。

全街道有制衣、毛织、渔网等企业38家,高位养虾、鲍工业总产值18957.0鱼、海胆等养殖场15家。

2011年社会总产值100596.3万元,同比增长13.0%;万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工业产值10429.4 万元,农业总产值8527.6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196.5万元,比增15.1%;人均收入5001元,同比增5%。

汕遮公路共长3550米贯通全街道,交通日趋便利。

遮浪街道位于汕尾市东南红海湾和碣石湾交界的突出部,素称“粤东麒麟角”。

辖1 个居民区和10 个行政村,人口3.2 万人。

陆地面积为27.34 平方公里,海岸线36 公里,海陆交通便捷,海上距国际航线12 海里。

拥有优良的深水岸线,海岸水深最深处达-16 米。

辖区内25 个自然村基本建成宽5 米以上的水泥化村道。

2008年全街道工农业产值24592万元。

遮浪街道主要是发展海岸线经济的综合优势非常突出,电力能源龙头项目幅射大,交通区位优越。

遮浪位于粤东沿海三大海湾之碣石湾、红海湾两个海湾的交界处,海岸线长36公里, 海域面积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海岸线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具备国际公认的阳光、海水、沙滩、美食、运动等旅游投资发展的“5S”因素,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电力能源工业方面,总投资200 多亿元的广东省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汕尾发电厂,一期工程建设两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

施公寮半岛的红海湾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安装25台风机,装机容量16500千瓦。

遮浪街道将成为粤东地区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

交通区位方面,遮浪距香港82 海里,距太平洋国际航道12 海里,陆上距深汕高速公路30公里,汕尾电厂码头、正在改建的汕遮一级公路和汕尾市规划建设的汕尾新港等项目,将使遮浪成为汕尾以至粤东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

4.2.2 教育2005年,全市有小学819所,在校生49.8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5%;每万人口在校生达1594.79人(全省949.79人)。

全市有初中学校121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2%,在校生18.07万人;每万人口在校生578.55人(全省565.2人);初中毛入学率103.69%。

在汕尾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工子女共有5083人(比上年增加2262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0.8%。

2005年,全市高中学校39所,在校生4.5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0所,在校生3.95万人,高中专任教师2103人,学历达标率为72.47%;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含1所民办学校),在校生共6229人,专任教师345人。

2005年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参加高考学生首次超过1万人,三A线入围突破4000人大关,达4038人。

总入围人数8103人,总入围率80.17%,超出省平均增幅。

800分以上2人,其中甲子中学李冠培个人总分881分,创汕尾市高考历史新高。

高职类考试,入围率达88.7%。

全市拥有民办幼儿园95所,小学79所,初中19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

民办学校在校生数占全市该学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幼儿园为43%,小学为14.1%,初中为8.8%,普通高中为11.2%,职业高中为40%。

4.2.3 文化汕尾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打造“人文汕尾”,实施文化工程,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瞄准长远目标,坚持抓基础性、机制性、制度型建设;坚持抓创新性、突破性、品牌性为推进全市文化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2009年,全市新建设文化站6个,“农家书展”153家,20户以上“村村通”工程有335个点。

海丰县积极筹建县影剧院和文天祥公园等6个文化设施;陆丰市着手做好“三馆”规划和筹建工作。

启动海丰县、陆丰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

根据省厅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截至2009年底止,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02处,新发现文物点608处,复查文物点194处。

全市54个乡镇,全部完成实地调查。

成立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保护等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