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放松练习要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放松练习要领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能全身放松,不故意鼓劲用力,而用意识引导全身的运动,即要做到用意而不用拙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放松,并非是浑身软塌,软而无力,而是要求练习者在正确的姿势下,肌筋一定程度的松弛。

练拳者如果不能领会这一道理,并正确掌握放松练习要领,即便苦苦练习,也很难提高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要做到全身放松,必须放松身体的各个部分,而身体各部分的放松,均有其具体要求,现分别阐述如次。

一、头颈部分
头为一身之首,头颈对全身的平衡和放松起主导作用,头的俯、仰、转、侧都会直接影响全身的平衡和放松。

头向前俯,则身体自然向前俯;头向后仰,则身体自会跟着后仰;头向一侧斜倚,则身体也会倾向一侧。

而身体前俯,会造成背部紧张;身体后仰,则胸腹部紧张;身体倾向一侧,则迫使另一侧紧张。

因此,头部要中正直竖,不偏不倚,才能维持全体的平衡和放松。

下腭内收是使头部保持正直的关键所在。

头部不左右倾斜,下腭微微内收(即作微微后缩之势),则头部已正直,头顶自然向上领起,也就是“虚领顶劲”。

顶劲领起,身体运动起来才能轻巧灵活。

内收不可过分,过分会引起颈部紧张,甚至僵硬,反使头颈转动不灵活。

顶劲领起,应以放松竖直为度。

练拳时,面部肌肉也要放松,带轻松愉悦之色。

双目平视,口唇、牙齿轻轻扣合,舌头自然抵住上腭。

运动中精神贯注,眼随手转。

时常注意保持头颈正直,配合作头部的左右前后转动,有助于掌握头颈正直的要领。

二、上肢部分
1,肩肘。

肩部和肘部的放松是整个手臂获得棚劲的关键。

手臂的转关变化,其根本在肩部,其劲力的顺达在于肘部。

肩肘松沉灵活,则整个手臂能运转自如。

陈式太极拳要求“沉肩坠肘。

”“沉肩”即肩关节放松,自然下沉,腋下留出可容一拳的间隔,使肩部有较大的活动范围,灵活而又劲力充沛。

肩不可上抬,也不可下压,上拾下压都会引起肩部紧张,失去其应有的活力。

肘部的放松下沉,应不过于伸直,也不过于弯曲,而要使整个手臂保持孤形。

肘部不能太贴近肋部,否则肘的运动范围受到限制,没有回旋余地;肘不能拾起太高,否则易失去拥劲,同时手臂的运转也很不便。

肘部下沉,使身体侧面的门户关闭起来。

在技击上起自然保护作用。

为了维持周身圆满,一般情况下,要求肘不要伸到身后,保持在身体前侧为宜。

打拳时两肩要平,时时保持肩部、肘部的松沉,整个手臂圆活舒展。

如“指哨捶”一式,两肩平且放松下沉,则力贯拳面。

而“击地捶”一式,左臂虽然抬起,两肩似有高低,但仍要肩部、肘部放松下沉,有肩平之意识,才能立身中正,整体一气。

作为单独练习,旋转活动两肩,加大肩的运动范围,有利于肩部松沉。

2.腕手。

腕与手的运用变化最多,要软中带有韧性,饱含拥劲,劲贯指尖。

无论是拳、是掌、还是钩,都要放松,但不可软而无力。

沉用掌时,手掌如瓦拢掌,中指、食指和无名指都要微向后仰,但不要过于后仰而造成僵硬;五指不用力,虚虚合拢,拇指与小指有相吸引之意,则掌心自虚。

掌竖起时(如“六封四闭”等式),腕部仍要松圆。

用拳时拳不能握得太紧,太紧会导致手臂甚至半边身体的紧张,影响整体的放松。

拳要虚握只有在发劲的瞬间握实,劲贯拳顶。

拳虚握,才能使握拳之手气血畅通。

握拳时,手腕要平直,不能因为放松而使腕部软屈,以免击物时腕部受伤。

用钩时,手和腕仍是放松的,不要用力下钩而造成腕部紧张。

如“单鞭”一式,钩手放松,沉肩坠肘,充满翔劲,有钩手系于腰、钩中之力来自腰间的感觉。

时常将一手背贴于另一手心旋转作单独练习,可促进腕部放松、灵活。

三、躯干部分
1,胸背。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含胸拔背。

含胸,胸部不向前挺起,也不后缩,胸部处于自然松弛状态。

两侧锁骨要放下,锁骨抬起则胸部紧张松下不要过分,过分则成凹胸。

胸部放松,则呼吸畅通。

打拳时,胸部随着拳架的开合作相应的开合运动。

运动中胸部实松自然。

定式时陶部要有放松下沉之意。

背部松沉舒展,两肩胛骨周围不能紧张,整个背部肌肉放松,有向两边扩展下沉之意,背部平正,显得挺拔,即“拔背”。

拔背,切不订误认为是将背部向上提拔,向上提拔则会形成弓背和凹胸。

胸背与手臂相连,胸背不放松,腰劲不能通达上肢,上肢自无棚劲。

如“背折靠停一式,肩部松沉好,胸部放松含住,背部放松下沉,舒展背部,蓄住劲,到定式时,靠劲一抖即出。

时常作扩胸单独练习,有益于胸背部松沉舒展。

2,腰。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枢纽,调节着全身的运动和劲力分布。

练拳时立身中,腰部略向内收,两肋放松,腰劲下塌。

腰部松活,气自下沉,下盘稳固,上、下体运动起来圆转、灵活、有力。

腰部放松不可太过分,过分则会使腰部软而无力,不能准确地调节全身的劲力分布腰部亦不能太用力,太用力则硬,腰部运转就不会灵活,也从而影响全身运动的灵活性。

如“运手”式,腰部不松活,则明显感到动作不协调,漫无气势。

3.腹。

腹部为丹田所在之处,所以腹部的放松尤为重要。

丹田,中气进出都在这里,劲功的敛散也在这里。

胸部松开,腰部松沉,档撑圆,腹部放松,则腹部自然饱满充实。

如若腹部紧张,测气往上浮,立身不稳,动作僵滞。

每当腹部紧张时,即检查姿势是否正确,校正错误,随即松下。

打拳时,腹部放松,有虚有实。

莓当定式时,腹部放松下沉,空胸实腹,气沉丹田。

上步或单腿独立时,腹部放松,身体也更能沉稳。

如、“金鸡独立”、“斜行拗步”等式,腹部放松,就能有落地生根之感,动作起来轻便自如。

4.臀。

在腹部腰部放松、开胯圆档的配合下,要求臀部泛起放松。

泛臀,有益于腰、胯、腿的运用。

但不要过于后翻而成突臀。

实际上,腹部放松,腰部松沉、开胯圆档,臀部放松则能自然泛起。

臀部不泛起,显得气势散漫,下肢无力。

如单鞭一式臀不泛起则有足不着地、平软乏力之感。

四,下肢部分
1.胯档。

胯要开,档要圆。

大腿根向两边撑开放松,则胯已开。

两胯根松开后,两膝虽然分开,但仍要有相合之意,则档自然撑圆。

若两腿根夹紧,势必成“尖档”,为练拳所忌。

胯关节松下。

紧张则胯部易向前挺起,挺起则不能立身中正。

例如“起势”一式,胸没有松下,身体就会向后仰,站立不稳。

档撑圆,则档劲充足下沉,膝关节力量也可得到加强。

“六封四闭”虽为虚步,但档仍要撑圆,才能浑身松沉一腿独立时,胯部放松才能站稳;上步时,站立的腿胯部放松,上步才能轻灵。

2.膝。

膝部担负着身体的重量,但仍要放松,能担负起全身重量即可。

膝部不能过分弯曲,以大腿平为极限,太低则成“塌档”。

两膝原是分开的,但要微微里扣,有互相扣合之意,可使膝部力量得到加强,整个下肢力量不致松散。

两足开立,重心偏向一边时,另一边膝部不能软塌,要撑开合住。

如“掩手肱拳”“青龙出水等式,后膝软塌,则前手出手无力。

要双足踏实,双膝合住劲,蓄足劲后,后足跟蹬地后前发劲。

3,踝足。

踝部放松,能加强下肢的灵活性,使下盘更为稳固。

踝部若紧张用力,容易引起足跟离地,即所谓“拔跟”;还会引起足外侧离地,就是“喝风”,均为练拳所忌。

足踏实时,足趾、足前举和足外沿均要着地,五趾轻轻扣于地下。

五趾扣地,则涌泉能虚。

五趾扣地不能太用力,否则会使躁部足部紧张,不能松活上步时,足部五趾扣地,踝部放松,则能轻灵单腿独立时,五趾扣地,则能“落地生根”。

总之,全身放松要“无过不及”,各部位放松要恰到好处。

不过于放松造成软塌,不紧张用力造成僵滞。

身体各部分互相配合,处处放松才能做到整体放松。

放松贯串着打拳的全过程。

打拳一上场就平心静气,去除杂念,心中虚无,一物不着,用意识辅佐全身的运动。

于是无极生太极,虚领劲,头已破天;五趾抓地,入地三尺;“金刚捣碓”,如晴天霹雳,裂地足下;“六封四闭”,双手一推,一往无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