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卒的意思

合集下载

高山流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山流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山流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高山流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高山流水》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高山流水》注释: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5、若:好像6、洋洋:盛大的样子7、所念:心中想到的8、必:一定9、得:领会,听得出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11、阴:山的北面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14、鼓:弹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

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

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此文出自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高山流水》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成绩(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私.臣:(2)齐地方..千里:(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

(4分)(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三)范滂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卫鞅立信文言文注释

卫鞅立信文言文注释

卫鞅立信文言文注释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注释:1. 令既具,未布:- 令:法令。

- 既:已经。

- 具:完备。

- 布:颁布。

整句话的意思是法令已经完备,还没有颁布。

2. 恐民之不信己:- 恐:担心。

-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整句话的意思是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

3.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乃:于是,就。

- 立:树立。

- 三丈之木:三丈长的木头。

- 国都市南门:都城市场的南门。

古代都城有专门的市场区域。

4.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募:招募,征求。

- 徙:迁移,搬动。

- 置:放置。

- 予:给予。

- 十金: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一镒称一金。

十金是一笔不小的钱财。

整句话的意思是征求百姓中有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就给予十金。

5. 民怪之,莫敢徙:-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 莫:没有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动(木头)。

6. 复曰:- 复:又,再。

7. 能徙者予五十金:能够搬动(木头)的人给予五十金。

8.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辄:就。

有一个人搬动了它,(官府)就给予五十金。

9. 以明不欺:- 以:用来。

- 明:表明。

用来表明不欺骗(百姓)。

10. 卒下令:- 卒:最终。

最终颁布法令。

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

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

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刘氏善举》文言文原文意思翻译刘氏善举原文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 é)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wèi )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dài )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

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年都像这样。

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

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

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

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

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

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字词解释1 、⋯者⋯也:判断句,⋯是⋯2 、昼:白天。

、耕:耕种。

34 、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5 、如:像。

6 、是:代词,这样7 、贫:贫穷。

8 、辄:往往。

9 、相:代“贫困者”10 、济:救。

11 、偶:偶尔。

12 、以:把13 、遗:赠送。

14 、之:代“无衣者”15 、咸:全,都。

16 、称:称赞。

17 、然:然而。

18 、诫:告诫。

、与:为。

1920 、为:做。

21 、善:好事。

22 、本:根本;准则。

23 、卒:死。

24 、殆:几乎。

25 、殆尽:几乎全部烧光尽:没有26 、给:给予。

27 、伐:砍。

28 、方:才。

29 、第:房屋、府第30 、善举:做好事。

31 、疾:勤奋的;努力地32 、憾:怨恨;抱怨。

33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的” ,第二个之是“他们”代指邻居。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卒在⽂⾔⽂中的意思
卒在⽂⾔⽂中的意思有步兵,⼠兵;古代军队编制,⼀百⼈为⼀卒;差役,⾪卒;死;完成,完结;终于,最终等。

扩展资料
⽂⾔⽂卒的`意思:

①步兵;⼠兵。

《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攻秦。

”《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百⼈为⼀卒。

《叔向贺贫》:“昔栾武⼦⽆⼀卒之⽥。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差役;⾪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四,卒于官。

”《⾚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完成;完结。

《孔雀东南飞》:“谓⾔⽆罪过,供养卒⼤恩。

”《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终于;最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战之罪也。


辨:兵,卒,⼠。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是战⽃时在战车上的战⼠。


通“猝”。

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

”《⾚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

28个死的文言文

28个死的文言文

28个死的文言文
死、亡、故、卒、弱、逝、殁、殪、毙、殂、
徂、殒、薨、死亡、亡、亡故、身故、物故、
物化、去世、逝世、弃世、过世、下世、就世、
谢世、凋谢、死灭、毙命、毕命、殒命、殒灭、
捐背、捐馆、殂落、徂落、殂谢、徂谢、迁化、
怛化、疾终、长逝、永诀、永别、永眠、长眠、
就木、故去、溘逝、溘死
①<动>死亡;失去生命。

《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又】<动为动>为……而死。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名>死去的人。

《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③<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④<形>拼死;竭尽全力的。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


⑤<动>丧失;消失。

《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⑥<名>通“尸”。

《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摘要:
1.疾卒的定义
2.疾卒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疾卒与其他相关词汇的区分
正文: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指突然死亡,一般用于形容人生命垂危或者突然离世的情况。

疾卒这个词汇在文言文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用于古文中。

疾卒和其他词汇如“猝死”、“暴毙”等有相似的意思,但用法和语境略有不同。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通常比较简洁,往往是单独使用或者和其他词汇组成短语使用。

比如在《史记》中,“平原君疾卒”,就是指平原君突然去世。

疾卒和其他相关词汇的区分主要在于语义的侧重点和语境的不同。

猝死强调死亡的突然性,暴毙则强调死亡的突然和迅猛。

而疾卒则更多地强调死亡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摘要:
一、疾卒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二、疾卒一词的起源和演变
三、疾卒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四、疾卒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和演变
正文: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是指突然死亡或英年早逝。

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原文为“疾卒”,意为“因病而突然死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疾卒常常用来形容人物命运的多舛和人生的无常,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逝者的惋惜和悼念之情。

疾卒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认为疾病是鬼神作祟的结果,因此“疾卒”也被认为是鬼神带来的厄运。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疾卒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再仅仅局限于鬼神之说,而是更多地从医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个词汇。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疾卒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传》中的晁盖、《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等都是因疾卒而离世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命运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疾卒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疾卒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和演变逐渐减弱。

现代汉语中更多地使用“猝死”、“英年早逝”等词汇来描述突然死亡或英
年早逝的情况。

然而,疾卒作为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若石之死原文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

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

卒岁虎不能有获。

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已者。

.于是弛其备,撤其备,墙坏而不葺。

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

貙人立而爪之毙。

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释]1、阴:(山的)北面2、恒:常常3、窥:窥视,偷看4、藩:篱笆5、帅:带领6、警:警惕7、卒:终,完毕8、岁:年9、毒:危害10、弛:放松,放下11、弩(nǔ):装有机关的弓12、备:防备13、修:修补14、决:破裂15、葺(qì):修葺,修补16、无何:不多久17、貙(ch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

18、止:停19、隈(wēi):墙角20、豕(shǐ):猪21、斥:呵斥22、走:跑23、以:用24、人立:像人一样站立起来25、但:只26、宜:应该[译文]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

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

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

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

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开心,自以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

于是放松了警惕,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不补,篱笆破了不修理。

忽然有一天,有一只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

若石不知道它是貙,拼命地叫它走,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

大家说:"若石是只知道一样不知道两样,应有此下场啊!"[启发与借鉴]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对灾害要常备不懈。

告诫人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文言知识]阴。

古代山的北面叫“阴”,山的南面叫“阳”。

上文“若石居冥山之阴”,意为若石住在冥山的北面。

古代有“华阳县”与“华阴县”,据此可推测“华阳县”在华山的南面,“华阴县”在华山的北面。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摘要:
一、疾卒的定义
二、疾卒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三、疾卒的意义和演变
四、与疾卒类似的词语
正文:
【疾卒的定义】
疾卒,是古代汉语词汇,源于《尔雅》等古籍。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表示突然、快速地死去。

疾卒用于描述生命的骤然消逝,强调速度之快。

【疾卒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疾卒通常出现在描绘人物离世、生命短暂的篇章中。

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描述扁鹊为齐桓侯治病的情景:“齐桓侯疾卒。

”这里用疾卒表达了齐桓侯病情恶化之快,生命迅速消逝的过程。

【疾卒的意义和演变】
疾卒一词的形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命无常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短暂、脆弱的感慨。

随着历史的发展,疾卒的意义有所演变,逐渐从强调生命的快速消逝转向强调事物的迅速发展、衰落。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疾卒形容贾府的衰败:“贾家之败,亦疾卒也。


【与疾卒类似的词语】
疾卒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语,如“猝逝”、“暴毙”等,它们都
表示生命的突然终止,强调速度之快。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互换使用,表达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综上所述,疾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表示突然、快速地死去,源于《尔雅》等古籍。

疾卒一词的意义有所演变,从强调生命的快速消逝转向强调事物的迅速发展、衰落。

关于卒的文言文翻译

关于卒的文言文翻译

夫卒者,疾也,起于无疾,卒然而作,令人不测。

其病虽微,而所害甚大,故医者宜深究其源,细辨其因,以求治疗之方。

卒之病,多因七情六欲所伤,或饮食失节,或劳逸不均,或居处乖宜,或触犯邪气,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成此疾。

盖人之身,犹舟也,阴阳为水,气血为舟,水行舟顺,则舟行无碍;水逆舟横,则舟行难前。

卒之病,即水逆舟横之象也。

卒之病,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轻者,如风中之烛,虽明而微弱,尚可扶持;重者,如暴风骤雨,忽然而至,势不可挡。

缓者,如细水长流,渐而致病;急者,如山崩地裂,猝然而作,病势急速。

然卒之病,虽多端,而其理则一,皆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治疗卒之病,首宜调阴阳,理气血。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万物之根本也。

气血者,人之生命之源,百病之根由也。

阴阳调和,气血流通,则病自愈。

调阴阳之法,宜以养阴为主,兼以补阳;理气血者,宜以行气为先,兼以养血。

养阴之法,宜饮食清淡,少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助火伤阴。

宜多食五谷杂粮,以养脾气;宜多食水果蔬菜,以滋阴液。

此外,宜多饮水,以润燥生津。

补阳之法,宜食用温补之品,如羊肉、鹿肉等,以助阳气。

宜常晒太阳,以温暖身体。

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激发阳气。

行气之法,宜按摩、拍打,以助气血流通。

宜练习呼吸吐纳,以调匀气息。

宜保持心情舒畅,以利气机运行。

养血之法,宜食用补血之品,如当归、熟地等,以养心血;宜食用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等,以助脾气。

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血安神。

总之,治疗卒之病,宜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内治以调阴阳、理气血为主,外治以按摩、拍打为辅。

然卒之病,往往变幻莫测,医者宜细心观察,灵活应变,方能药到病除。

夫卒之病,虽险恶难测,然医者若能明其理,审其因,施以适当之治疗,则病自可愈。

是以,医者须具仁心仁术,方能救死扶伤,造福于民。

(注:以上文言文翻译字数约为500字,内容围绕卒之病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慨然有志于公辅·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翻译:
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

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

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

”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

铸砚示志文言文注释
1. 宋:宋代
2. 鉴:镜子
3. 屡:经常
4. 恶:厌恶
5. 或:有的人
6. 业:改变行业
7. 乃:于是
8. 自:亲自
9. 示:给……看
10. 易:改变
11. 卒:末尾,最后
12.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卒岁的文言文意思

卒岁的文言文意思

卒岁的文言文意思
(原创版)
目录
1.卒岁的含义
2.卒岁的文言文表达
3.卒岁的现代汉语翻译
正文
一、卒岁的含义
卒岁,字面意思为“年终”,常用于古代文献,表示一年的结束。

在古代社会,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年终之时,意味着农作物的丰收,也是人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

因此,卒岁在古代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流转。

二、卒岁的文言文表达
在古代文献中,卒岁一词常常出现,用以表示一年的结束。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文言文表达:
1.《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于是乎,令五人者为卒岁,而献其功。

”这里的“卒岁”表示一年的结束,意味着五人完成了一年的任务,向国君献上他们的功绩。

2.《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卒岁,年七十三。

”这里的“卒岁”指的是孔子去世的那一年,表示孔子活了 73 岁。

三、卒岁的现代汉语翻译
在现代汉语中,卒岁一词已经很少使用,我们可以用“年终”来替代。

年终,通常指一年的结束,可以用于表示时间的推移,也可以用于表示各种活动、事务的总结和收尾。

总结:卒岁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一年结束的词汇,现代汉语中可以用“年终”来替代。

《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

《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若石之死》文言文的意思翻译原文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

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

卒岁虎不能有获。

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已者。

.于是弛其备,撤其备,墙坏而不葺。

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

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

貙人立而爪之毙。

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释]1、阴:(山的)北面2、恒:常常3、窥:窥视,偷看4、藩:篱笆5、帅:带领6、警:警惕7、卒:终,完毕8、岁:年9、毒:危害10、弛:放松,放下11、弩(nǔ):装有机关的弓12、备:防备13、修:修补14、决:破裂15、葺(qì):修葺,修补16、无何:不多久17、貙(ch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

18、止:停19、隈(wēi):墙角20、豕(shǐ):猪21、斥:呵斥22、走:跑23、以:用24、人立:像人一样站立起来25、但:只26#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宜:应该[译文]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

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

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夜晚就敲铃铛守夜。

种荆棘灌木、在山谷筑墙来防守。

一年过去了,老虎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开心,自以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动物了。

于是放松了警惕,撤除了防备,墙坏了不补,篱笆破了不修理。

忽然有一天,有一只貙追捕麋鹿来到(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来,听到他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入并吃它们。

若石不知道它是貙,拼命地叫它走,它不跑开,(又)用土块打它,貙象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

大家说:"若石是只知道一样不知道两样,应有此下场啊!" [启发与借鉴]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对灾害要常备不懈。

告诫人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文言知识]阴。

古代山的北面叫“阴”,山的南面叫“阳”。

文言文翻译卒

文言文翻译卒

盖闻古之英雄,多能以卒致胜。

夫卒者,兵之末也,然而能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盖有其道也。

昔者秦并六国,天下一统,威震四海。

然而,楚汉相争,卒为胜负之关键。

汉高祖刘邦,初起布衣,无籍无势,然能以数百卒起兵,终成一代帝王。

此非刘邦之智勇,实乃卒之力也。

汉高祖刘邦,起于草莽,未尝习武,然其用兵之道,独出机杼。

尝闻刘邦言:“吾之卒,虽无甲胄,无弓矢,然心齐志坚,此乃胜敌之根本。

”刘邦深知,兵者,人心也。

人心齐,则力大无穷;人心散,则力薄如纸。

是以,刘邦善用卒,能使之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汉高祖刘邦,尝与项羽战于垓下。

时,楚汉两军相持,胜负未决。

刘邦深知,项羽勇猛,非一日之寒。

然刘邦不惧,以数百卒为先锋,猛攻项羽。

项羽虽勇,然卒众势大,终败于刘邦之手。

此战之后,天下归汉,卒之力可见一斑。

汉高祖刘邦,又与项羽战于荥阳。

时,项羽兵强马壮,汉军势弱。

刘邦遂以数千卒为疑兵,诱敌深入。

项羽果中计,追击汉军。

刘邦遂以卒为奇兵,从后夹击,大败项羽。

此战之后,汉军士气大振,卒之力再次彰显。

夫卒之力,非一日之功。

自古至今,卒之训练,皆严而又严。

古之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是以,古之将领,皆以卒为重。

夫卒之力,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一旦同心协力,则无坚不摧,无攻不克。

然而,卒之力,亦有其局限。

若将领无道,卒虽勇猛,亦难成大事。

故古之兵法,又有云:“将者,国之辅也,辅之有道,则国固;辅之无道,则国危。

”是以,卒之力,需与将领之德相辅相成。

总之,卒之力,不可小觑。

古之英雄,多以卒致胜。

夫卒之力,在于人心齐,志坚如磐石。

若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则无往而不胜。

是以,今人亦当以卒之力,勉励自己,奋发向前,共创美好未来。

译:听说古代的英雄,很多能凭借士兵取得胜利。

士兵,是军队的末端,然而能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大概有其道理。

以前秦国统一六国,天下一统,威震四海。

然而,楚汉相争,士兵是胜负的关键。

汉高祖刘邦,起初是布衣,没有籍贯和势力,然而能以几百士兵起兵,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卒的意思
【篇一:文言文卒的意思】
①步兵;士兵。

《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

《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差役;隶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完成;完结。

《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⑥终于;最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通“猝”。

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篇二:文言文卒的意思】
分享到:更多查阅:20222次卒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①步兵;士兵。

《》:“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缮甲兵,具~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

《》:“昔栾武子无一~之田。

”《谋攻》:“全~为上,破~次之。


③差役;隶卒。

《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感焉。


④死。

《董宣执法》:“年七十四,~于官。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


⑤完成;完结。

《》:“谓言无罪过,供养~大恩。

”《》:“庶刘侥幸保~余年。


⑥终于;最终。

《》:“~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垓下之战》:“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