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法律的一般理论--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经济法》第一章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经济法》第一章讲义1
法律的一般理论
一、法律的特征
法律实际是指反映一定物质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赋予社会关系的主体相应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1)所谓国家制定,是指由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根据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的行为的需要,依照一定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
(2)所谓国家认可,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赋予社会上既存的某些习惯、教义、礼仪等以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二、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具有如下特点:(1)法律规范是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法律后果的准则;(2)法律规范规定普遍的行为模式,具有适用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3)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较强,确定性程度较高,具有微观上的指导性。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凯尔森生平及其著作

凯尔森生平及其著作汉斯.凯尔森,奥地利人,出生寒门。
乃一磨坊主之长子,1881年生于布拉格,犹太人。
父亲阿道夫,母亲奥古斯特。
两岁时,居家自布拉格迁至奥金维也纳。
六至十岁入教会小学学习,二十岁时,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
24岁时,出版处女作《但丁的国家学说》,次年,取得博士学位。
27至28岁,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进行三个学期的研究,参加公法学家耶利内克主持的讨论课。
28至29岁担任维也纳商业学校讲师。
30岁出版《公法理论的主要问题》,35岁发表“规范秩序的法律科学与宗教科学”。
36岁,进阶为维也纳大学法律系副教授,37岁,奉奥地利民国临时政府总理伦纳之命起草新宪法。
40岁,荣任奥地利宪法法院法官,“终生任职”。
41岁,出版《社会学与法学的概念》,42岁,出版《公法理论的主要问题》。
44岁,出版《宪法的一般理论》,59岁(1940年),举家迁往美国。
60岁,发表“纯粹法理论与分析法学”,61岁入美籍,经庞德推荐,任加州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客座教授。
64岁,出版《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65岁,出版《社会与自然》,67岁发表“哲学与政治中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纯粹法理论中的法律、国家与正义”。
68岁,出版《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理论》,69岁,发表“因果与归属”,70岁,发表“科学与政治”。
71岁,出版《国际法理论》,72岁,发表“圣经中的正义观念”,74岁,出版《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75岁,发表“动态自然法理论”,76岁,出版论文集《何谓正义?》,78岁,发表“论基础规范”,79岁,出版《纯粹法理论》第二版。
84岁,发表“斯通教授与纯粹法理论”,92岁,凯尔森逝世于伯利克。
与此同时,《法律与道德哲学论文集》出版,后有遗著《规范的一般理论》、《正义的幻想》。
著作一览表:《但丁的国家学说》《公法理论的主要问题》发表“规范秩序的法律科学与宗教科学”《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社会学与法学的概念》《宪法的一般理论》发表“纯粹法理论与分析法学”《社会与自然》发表“哲学与政治中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纯粹法理论中的法律、国家与正义”《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治理论》发表“因果与归属”《国际法理论》发表“圣经中的正义观念”《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发表“动态自然法理论”论文集《何谓正义?》发表“论基础规范”出版《纯粹法理论》第二版发表“斯通教授与纯粹法理论”《法律与道德哲学论文集》《规范的一般理论》《正义的幻想》。
法的一般理论

①法的一般理论:法的定义、分类、作用、功能,法与国家、法与道德、法与政治等。
②法的历史发展:法的起源、法系、当代资本主义法的变化,法的继承、法的移植等。
③法的形式和法的实施: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渊源、法的制定、效力、法律规定、法的适用、法律解释、法律关系、法律监督等。
④法学思潮与法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法理学推荐阅读书目

一、法理学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波兰】齐格蒙·鲍曼著:《立法者和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德】考夫曼著:《法律哲学》,刘幸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德】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德】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张仲实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德】哈贝玛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德】考夫曼著:《后现代法哲学——告别演讲》,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德】哈贝玛斯著:《合法化危机》,曹卫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德】弗洛伊德著:《一个幻觉的未来》,杨韶刚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德】魏德士著:《法理学》,丁晓春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法】福柯著:《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法】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汉斯·凯尔森创作法学著作
01 内容简介
03 创作背景
目录
02 作品目录 04 作品思想
05 作品影响
07 作者简介
目录
06 作品评价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是奥地利学者汉斯·凯尔森创作的法学理论著作,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法律哲学丛 书》第1册出版,它用英文重述作者过去用德文和法文阐述过的思想和观念,系统地介绍了纯粹法学理论,是作者 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
凯尔森声称,纯粹法学“旨在从结构上去分析实在法,而不是从心理上或经济上去解释它的条件,或从道德 上或政治上对它的目的进行评价。”在凯尔森看来,纯粹法学一方面必须同正义理论或自然法学说划清界限,另 一方面必须同社会学划清界限。
2.关于法和正义
凯尔森认为,将法的概念从正义观念中摆脱出来是有困难的,因为在非科学的政治思想以至一般讲话中,正 义和法律是不断被混淆的。事实上,将法和正义等同起来的倾向是一个为特定社会秩序辩护的倾向,这是一种政 治的而非科学的倾向。因此,纯粹法学主张“将法和正义当作两个不同问题来处理”。纯粹法学反对将法和正义 相等同,但它却“无力回答某一个法律是否合乎正义以及什么是正义的基本要素的问题”。
渐次授予权力以创制与适用法律的制度,是由等级结构自上而下发展的。这意味着,法律体系的每一个规范 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以更高位阶的规范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其他更高的规范为基础,所有规范都通向等级结构 顶部最高、最根本的规范。尽管各种规范的地位存在差别,其统一性在于共同存在于同一个法律体系。
凯尔森将这种法律授权程序的解释称作“法律金字塔”理论。
1.关于纯粹法学研究的对象
纯粹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学说到底纯粹在什么地方?凯尔森在该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回答了这一 问题。他认为,纯粹法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法的一般理论”。实在法就是“一定共同体的法:美国法、法国法、 墨西哥法、国际法”。法的一般理论的主题就是“法律规范及其要素和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的法律秩序及其 结构、不同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以及最后法在多数实在法律秩序中的统一。”
第一章 法的一般理论《法学概论》PPT课件

第一节 法的概述
四、法的作用和价值 (一)法的作用 • 法的作用,是指法在社会系统中所承担和履行的功能。 • 法的作用最基本的分类是将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个方面。
1.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强制作用
第一节 法的概述
第一节 法的概述
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涉及了三个领域: (1)法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法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法在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节 法的概述
(二)法的价值 法律价值是法律存在的伦理正当性依据,是法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又称为法 的“目的价值”。 1.秩序 2.自由 3.效率 4.正义
第二节 法的渊源和法的体系
第二节 法的渊源和法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
现形式。法的渊源主要包括: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规章 此外,我国法的渊源还包括我国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第二节 法的渊源和法的体系
二、法的体系和法的部门 (一)法的体系 • 法的体系,也称为法律体系,是由诸多法的部门组成的一国现行法律有机联系
的统一整体。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是由我国各法的部门组成的统一的法律 整体。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 • 法律责任是指有关法律主体因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 依据责任的法律性质,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四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 1.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由违反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 2.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反约定义务或法定义务 而依法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的事由而应当承担的不利 法律后果。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共生性。
(1)从起源上看,法律与国家都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都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都是控制与调整社会个人之间、集团之间、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有力工具。
(2)从社会根源与同意力量来看,法律与国家都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就是同一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们的本质、内容与形式,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道,都同意于这一经济基础。
(3)从阶级本质上看,法律与国家都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统治秩序与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
2.相互作用。
(1)法律离不开国家。
国家是法律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①法律就是由国家制订或普遍认可的,没国家就没法律。
②法的实现以国家政权的运行为必要条件。
③国家的政权非政府形式和结构形式影响叫品的形式。
(2)国家离不开法律。
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
①法律证实和宣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非政府和健全国家权力机构体系。
②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
③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转。
清末修律与中国刑法现代化——以《大清新刑律》为中心

前言(一)选题缘起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制进步的重要进程,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这种历史性的跃进,导致整个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化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的变革过程,而刑事法制现代化无疑是任何一个国家整体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刑事法制现代化始于清末修律,正是清末修律使得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程迈出了其艰难的第一步。
对清末刑律改革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刑法现代化的内涵。
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中,法律并未占据其应有的地位,亦未受到相应的重视。
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
法律作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代代相传,虽有少量改动变通,但其基本精神、体例和运行机制则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封建法律到了近代更是处处显示出其滞后性、陈旧性与保守性。
在长期重刑轻民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
封建国家只有一部基本法典,刑法是其主要内容,而民律、商律、军律、行政律、诉讼律等等亦是杂糅其中,依附于刑法而存在。
中国传统刑法在西方近代刑法的冲击下,将其落后于时代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局面。
而令清政府感到切肤之痛的是中国法律观念的陈旧和法律制度的落后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行侵略的理由。
西方侵略者以逃避“在外国人心目中认为是可憎的一种中国程序”为借口,从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摇摇欲坠的清政府为了抵制革命,讨好帝国主义,收回领事裁判权,准备立宪,实行新政,下诏变法修律。
而这场修律活动的首要工作即是修订传统旧律中分量最重的刑律。
在主持修律的过程中,以沈家本为首的修律大臣们采取了冷静而务实的态度,认为要将中西法律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引进西方的法制,制定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法律,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有一个过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王朝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并进行官制改革,由于刑律与宪政关系密切,制定新刑律作为立宪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被提上日程。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

(⼀)法与社会的⼀般关系 1.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活条件为基础⽽相互联系的⼈类⽣活共同体,是⼈们相互作⽤的结果。
社会中包含政治、经济、⽂化等社会领域以及法律、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
在这个复合体中,任何⼀个社会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均衡和稳定。
2.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时期、某⼀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
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某⼀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
3.社会⽣活的各个⽅⾯相互之间乃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统⼀体,法律作为社会中的⼀种制度形态、⼀种规范体系,是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可分割的。
(⼆)法的社会基础 1.社会性质决定着法律的性质,社会物质⽣活条件决定着法的本质。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法律。
即使是同⼀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法律。
2.社会是法的基础。
“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产⽅式所产⽣的利益需要的表现,⽽不是单个⼈的恣意横⾏。
” 3.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也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以社会⼒量为基础;同时还可以说,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
(三)法对社会的调整 1.法对社会的调整以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
进⽽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和维护。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调整⼿段主要有三种:法律、道德和宗教。
⾃16世纪以来,法律已经成为对社会进⾏调整的⾸要⼯具。
所有其他的社会调整⼿段必须从属于法律调整⼿段或者与之配合,并在法律确定的范围内⾏使, 2.法对社会的调整,还表现为通过法律对社会机体的疾病进⾏疗治。
就是运⽤法律解决经济、政治、⽂化、科技、道德、宗教等⽅⾯的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实现法的价值,发挥法的功能。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读后感《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作者凯尔森,为纯粹法学派首创人。
“纯粹法理论”是现代西方法律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属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一种。
所谓“纯粹法理论”,它是在继承和发展19世纪英国奥斯丁的分析法学的基础上,以新康德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全面地阐述了纯粹法学关于法、国家以及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因此,在《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的附录《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中,作者从哲学、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西方法律哲学中两大派---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对比。
看过本书,由于它可以算是一部分析实证派的著作,让我对西方现代主流的法学流派产生了兴趣,因此在这里对西方的三大主流法学流派做一个简单的框架性的梳理。
现代西方的三大主要法学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学法学派,它们在现代西方法学界影响较大、占据着相对的统治地位。
一、新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产生于20世纪,继承和发展了西方自然法的思想传统。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里旦、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等等。
马里旦主创神学自然法、富勒研究的是"程序自然法"、罗尔斯和德沃金分别专注于正义论的权利论研究。
新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应当关注某种应然性,法律的发展应当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并体现一定的价值要求。
”自然法学派“注重研究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础,法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法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新自然法学派强调法本身是一个价值系统,必然反映一定的价值关系,极为重视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
”新自然法学的法学家们通过他们的总结、抽象和思考,为法律的建构铸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凯尔森和哈特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主要代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严格地区分“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着重对实在法进行逻辑分析而不作有关的价值判断,否认价值和道德的必然联系。
”凯尔森认为,“价值判断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只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用理性认识来回答有关法的普遍和最高价值这一命题;对于自然法学中的绝对正义,他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或者等于一种意识形态”。
刑法学习备读书目

刑法学习备读书目1.柏拉图:《法律篇》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4.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5.波斯纳:《法理学问题》6.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贺卫方等译。
7.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8.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6版。
9.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0.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时殷弘译,商务印书出版社2002年版。
11.H.L.A哈特:《惩罚与责任》,王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1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14.何勤华:《中国法学史》,《西方法学史》15.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17.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18. 葛洪义:《法律方法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白建军:«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 刘进田:《法律文化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21.赵秉志:《刑法基础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赵秉志:《刑罚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赵秉志:《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绪论 法的一般理论

绪论法的一般理论一、法的概念与特征法或者广义的法律,是指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其基本特征如下:(一)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二)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三)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四)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义务二、法的渊源和分类法的渊源也称法律渊源,指根据法的权力来源不同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和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又称为法的形式。
社会主义的法律渊源。
(二)法的分类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
三、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法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四个阶段。
四、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主要是指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第三节、法律体系、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一、法律部门的概念二、法律体系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四、法律制定五、法的效力六、法的溯及力七、法律实施1、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和原则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
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法构成的体系,反映一国法律的现实状况,它不包括历史上废止的已经不再有效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待制定、还没有制定生效的法律。
当代中国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商法5.经济法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7.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8.刑法9.诉讼法法律制定简称为立法,指在关国家机关依据宪法与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从事制定或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的专门活动。
法律制定的一般程序:议案的提出和审议,,法律草案的审议,通过法律,公布法律中国的法律形式与制定主体(1)宪法。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著读后感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7cd1f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b.png)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是奥地利法学家汉斯·凯尔森的代表作,该书深入剖析了法律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法规范力学说”,对后世的法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凯尔森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观点和犀利的文字所折服。
凯尔森在书中首先明确了法律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的研究对象,即法律规范的性质、法律规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他认为,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普遍性,而这种强制力和普遍性来源于国家权力。
因此,法律与国家密切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障。
凯尔森进一步提出了“法规范力学说”,将法律规范视为一种具有内在逻辑力量的规范体系。
他认为,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着一种上下级的逻辑关系,上级法律规范对下级法律规范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下级法律规范又对上级法律规范具有反作用。
这种力学关系使得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证了法律规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书中,凯尔森还对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法律规范具有强制力,而社会规范主要依靠道德观念和习俗来维持。
然而,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又离不开社会规范的为基础。
因此,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协调,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
读完《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我对法律与国家、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凯尔森的观点独到,论证充分,让人不禁为之叹服。
然而,也应当看到,凯尔森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他在书中过于强调国家权力对法律规范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法律规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作用。
此外,他对社会规范的探讨也较为简要,未能充分展示法律规范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篇范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不仅是一部法理学著作,更是一部揭示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哲学著作。
国内法与国际法关系书籍

国内法与国际法关系书籍
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主题,以下是一些与此主题相关的书籍:
《国际法原理》,作者汉斯·凯尔森,王铁崖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作者汉斯·凯尔森,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制度法论》,作者尼尔·麦考密克、奥塔·魏因贝格尔,季卫东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版。
《奥本海国际法》,作者詹宁斯、瓦茨,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国际法词典》,作者苏联外交部外交学院编,徐光智、雷嗣官、张嵛青译,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国际法》(上册),作者阿尔弗雷德·菲德罗斯、斯特凡·菲罗斯塔、卡尔·策马内克,李浩培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国际法教程》,作者冯·闵希,林荣远、莫晓慧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国际法》,作者柳炳华,朴国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这些书籍对理解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和丰富的理论框架。
请注意,由于书籍出版时间较早,可能无法反映最新的学术观点和实践发展。
建议阅读时与最新的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出版于1945年,凯尔森借此将其纯粹法理论适用于“二战”后美国环境。
该书还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向英语世界的读者展示自己国际法至上的理念。
全书四百多页的篇幅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法律,第二部分讨论国家。
这两个相关的主题结合起来就是截至到当时凯尔森法理学最系统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纯粹法理论;国际法至上前言凯尔森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法律理论家,他最著名的就是阐述了“纯粹法律理论”,他的专业领域就是国际法。
凯尔森在《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所讨论的法理学的各式问题,即法律的应然、法律的等级性、基础规范、国家与国际法的统一性,都是以它独特的法律科学为基础,即他所说的“纯粹法学理论”,在这本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凯尔森纯粹法律理论的基本要素有两个。
第一个是凯尔森试图将他的法理学置于道德理想主义与平凡的物理事实之间某个模糊且往往自相矛盾的学术领域。
第二个是凯尔森相信,法律秩序是一个规范的等级制度,其有效性取决于一种假设的基础规范。
“纯粹法理论”,就是说凡不合于一门科学的特定方法的一切因素都摒弃不顾,而这一科学的唯一目的在于认识法律而不在于形成法律。
一门科学必须就其对象实际上是什么加以论述,而不是从某些特定的价值判断的观点来规定它应该如何或不应该如何。
后者是一个政治上问题,而作为政治上的问题,它和治理的艺术有关,是一个针对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一个针对现实的科学对象。
一、纯粹法理论上的法与正义的关系纯粹法理论乃是一种实在法理论;一种法的一般理论,而非对某一特殊法律秩序的介绍或者解释。
通过对在“法”这一名目之下的一切现象的分析比较,法的纯粹理论试图发现法自身的性质,并确定其结构与典型形式,而不是专注于因时因人而异的法的内容。
藉此,其衍生出一套任何法律制度都可通过其而加以理解的基本原理。
作为一种理论,其唯一目的在于认识其对象。
纯粹法理论所回答的问题乃是“法律实际如何”,而非“法律应当如何”。
后者乃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纯粹法理论则是一门科学。
纯粹法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纯粹”,则在于其试图将所有无关的因素排除于对实在法的认识之外。
对这一对象及其认识的限制必须清晰地确定于两个方向:一方面特定的法的科学,即通常所谓的法学,必须区别于正义哲学;另一方面亦必须同社会学,即有别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①将法的概念从正义观念中解放出来诚属不易,这既是由于二者在政治思想和一般的表述中往往混淆不清,同时也由于此种混淆迎合了人们试图使实在法显得公正的倾向。
然则在此种倾向之下,试图将法和正义作为两种不同的问题来研究的努力,就被怀疑为企图放弃"实在法应当是公正的"这一要求。
但事实上,纯粹法理论无非宣称其无法回答下述问题,即:某一法律公正与否,或者更根本的,正义究竟包含什么内容。
作为一门科学,纯粹法理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此类问题根本不可能有科学的答案。
称某一社会秩序公正,则意味着该秩序采用了一种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对其行为进行规制,这表明人人皆可以从该秩序中获得幸福。
对正义的渴望乃是人类对幸福的永恒渴望,此种幸福不能独自获得,因而人类便在社会中寻求之。
正义恰是一种社会幸福。
二、法律义务的纯粹法释义纯粹法理论所强调的法律义务概念的首要特征在于其与权利相联系,正如奥斯丁所称的,“义务乃权利之基”。
称某人依法负有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便意味着某一法律规范为与之相反的行为,即违法行为设定了制裁。
通常制裁是针对实施不法行为的个人而设。
然而,在原始法律秩序中,也确实存在制裁不单针对违法者、而且针对那些与违法者有特定关系的人。
因为这些个人都属于某种法律上的团体,诸如家族、部落①张翀《试论凯尔森的纯粹法学理论》刊登于《法治与社会》2007年第3期或城邦,而这种团体本身则被作为违法者。
若制裁仅针对违法者,此为个人责任;若针对团体的全体成员,则系集体责任。
集体责任在原始法中表现为血亲复仇或血族复仇,而在现代国际法中甚至也有所表现,即制裁(报复或战争)针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而实际上也就是针对那些其政府实施了违法行为的国家的公民。
①制裁针对违法者之外的人这一事实使得区分义务观念与责任观念成为必要。
责任由那些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并将受到制裁的人承担,而义务则针对那些可能实施不法行为的潜在违法者而设。
通常,在现代法律中,义务主体与责任主体是合二为一的。
但作为例外的集体责任仍然是必要的,实际上国际法的规则便是如此。
法律义务的概念也意味着一种“应当”。
某人在法律上对一定行为负有义务意思就是在相反行为时,机关就“应当”对他适用制裁。
但是法律义务由于下列事实而不同于道德义务的概念,法律义务并不是规范所“要求”的、“应当”被遵守的行为。
法律义务是由于遵守而得以避免不法行为的行为,从而也就是与成为制裁条件的行为相反的行为。
只有制裁才“应当”被执行。
三、凯尔森法律与国家的理论纯粹法学理论并不否认国家是政治社会的传统观点。
但却指出,大量的个体只有在某种秩序的基础上才能组成一个社会单位,一个社群或更高级的社会,换言之,秩序是组成政治共同体的要素之一。
国家并非组成它的那些个人本身;而是个人的特殊联合,而这一联合便是规制人们相互行为的秩序之功能。
该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因为该调整秩序实现其目标的手段是规定强制措施。
②如我们所知,法律秩序便是这样一种强制秩序。
纯粹法理论所取得的与众不同的成就在于其认识到那种构成我们称之为国家的政治共同体的强制秩序乃是一种法律秩序。
通常所称的国家的法律秩序,或国家建立的法律秩序,其实就是国家本身。
法律与国家通常被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
但如果认识到国家就其本质而言无非是人类行为的秩序,而该秩序的根本特征——强制,也就同时成为法律的本质要素,那么传统的国家与法律的二元论也就无法坚持下去了。
通过将国家的概念包容在强制秩序概念之内(后者只能是法律秩序),通过分析在理论上区别于法律概念的国家概①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② [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年版念。
四、纯粹法理论中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假如仍有法律秩序高于国内法律秩序,则其必为国际法。
国际法是否国内法意义上的法律,以及其是否高于国内法律秩序,这是两个决定性的问题。
纯粹法理论将国际法视为真正的法律,因为其已具备了法律秩序的所有本质要素。
国际法是与国内法同等意义上的强制秩序:其拘束国家,限制其相互之间的行为,而这又是通过对相反行为规定制裁实现的。
国际法规定的制裁是报复和战争。
纯粹法理论试图证明,依据国际法,报复与战争都只能作为对国家犯过错的反应时才被允许。
纯粹法理论认为,“正义战争”学说乃是实证国际法之学说。
国际法是真正的法律,但同时也仅仅是一种原始的法律。
在将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对惩罚的执行交由权利受侵的主体即国家本身而非像国内法律秩序那样由特定机关集中处理方面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法律秩序是非常分散的,也因此国际法律秩序所构成的国际共同体并非国家,而仅仅是国家的联合。
而某种程度上的中央集权对于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由原始部落构成的完全分散的共同体也不是国家,尽管其毫无疑问地也是由某种法律秩序所构成的。
当今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方面,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二元论与一元论。
前者主张国内法与国际法是截然不同且相互独立的两个规范体系,就像实在法与道德一样。
纯粹法理论认为这种国内法与国际法关系的二元论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二元论的主张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其观点。
如果有人认为这以同一种观点看来两个规范体系具有相类似的效力,那么就必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规范关系;就必须假设存在某种规范或秩序调整着其相互关系。
否则两个体系的规范之间不相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而且逻辑中的矛盾律不仅适用于对自然事实的认识也适用于对规范的认识。
当把实在法与道德视为两个截然不同且相互独立的规范体系之时,就意味着解决合法性问题的法学家不会考虑道德性的问题,而解决合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也不会在意实在法是如何规定的。
实在法与道德之所以可视为两个截然不同且相互独立的规范体系,是因为以同一种观点看来二者不具有相类似的效力。
然而,假如得出国内法与国际法同属实在法的结论,那从法学的观点看来其显然必须被视为具有类似的效力。
因此,他们必然属于同一规范体系,且必然以某种方式相互补充。
一元论的理论倒是满足了逻辑的要求。
其将国内法与国际法视为属于同一规范体系的统一体。
然而,在这个规范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建构的问题上观点却不一致。
有人认为国际法属于国内法的一部分,既调整国家间关系的那部分。
被视为国际法的规则只有得到各独立的国家承认并被其纳入自身的法律秩序之后才能拘束后者。
此即国内法优先说,明显接受了国家主权──即国内法律秩序──至上观念,不承认有任何居于其上的秩序存在。
根据该理论,对于任何国内法律秩序而言,的确不存在任何国际法,存在的只是其他的国内法律秩序。
实际上根本没有国际法而只有国内法。
按上述观点,各国内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也只能由某一国内法律秩序通过其规范决定。
根据此种观点,即从一个既定的国内法律秩序出发,所有其他法律秩序也就显得不像主权,而仅仅是受委托的低级法律秩序了。
只有当构成起点的法律秩序所属国承认的情况下才存在具有效力的其他规范体系。
纯粹法理论认为此种一元论虽然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却违背了所有国家(即国内法律秩序)一律平等的观念。
①国内法的优先意味着国内法律秩序不仅优于国际法,而且优于其他的国内法律秩序。
此种观念曾受到如此普遍的奉行,以至于所有国家组成了一个彼此间地位平等的共同体,只有在假设所有国家、即所有国内法律秩序之上存在一个通过规定相互效力范围而使各国平等的法律秩序,此种平等才能实现。
而这种法律秩序只能是国际法。
通过对实证国际法的分析,纯粹法理论认为,假如人们能够超越国家主权的假设,这种理论就能被接受并起到作用:建立一个高于国内法律秩序的规范体系,使各国地位平等,并使之进入一个普遍的法律秩序。
这便是国际法优先说,是纯粹法理论第一次揭示了该学说的理论基础。
唯有主权观念阻碍了对法律素材的解释。
纯粹法理论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发现了主权在法律理论的特殊意义上并非真实事物的真实特征。
主权乃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一种假设。
十八、十九世纪的个人主义哲学源自个人至上并具有最高价值这一观念。
并从此出发得出结论,认为个人只有在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接受社会秩序的约束。
并形成了社会契约学说,其信徒至今犹存。
但今日的潮流乃是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哲学,依据这一哲学,社会重于个人。
纯粹法理论对于实证国际法的分析表明,国际法规范是不完整的规范,而需要国内法律秩序的规范进行补充。
一般为人们所接受的国际法只拘束国家的主张并不主张国际法不约束个人,而是如所有的法律一般约束个人,其采取的方式是间接的,即以国内法律秩序为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