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 微试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doc
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人教新课标)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最终相对稳定【微探究】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多少?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提示: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所以增长率为0。
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相等的。
2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t2时刻甲种群数量接近K/2【名师提醒】增长率≠增长速率(1)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甲为“J”型曲线增长率,乙为“S”型曲线增长率。
(2)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下图为“J”、“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
3 [2014福建高考]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 [2015新课标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思维导图
细胞的生存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组成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成液和淋巴parent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组成物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信号分子血浆蛋白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值血浆渗透压的大小细胞外液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维持因素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内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内环境的稳态与意义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恒定的状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基础:人体器官、系统协调一致运行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基本方式: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突出树突轴突传导过程静息电位K⁺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Na⁺内流外负内正传导方向膜内同向,膜外反向传导特点要求生理结构完整离体情况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间绝缘相对不疲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先前储存用后被讲解胞吐方式释放(非主动运输)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传递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导突触延搁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语言、听觉、视觉、运动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脑干维持生命必要下丘脑体温调节、渗透压感受器、调节内分泌活动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分级调节脊髓受大脑皮层控制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通过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激素调节的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平衡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血糖→氧化分解→CO₂+H₂O+能量肝糖原→分解→血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转化→脂肪酸等非糖物质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级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体液调节)体温的平衡寒冷、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影响因素有机体代谢状态外界环境因素意义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体液调节)相关中枢水盐调节下丘脑产生渴觉大脑皮层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下丘脑的功能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发现清除衰老、损伤、癌变细胞抗原和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免疫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记忆效应T细胞作用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己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免疫学的应用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1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生长素发现达尔文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鲍森·詹森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拜尔尖端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相互对照温特影响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生长素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植物的感性、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概念受单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作用机制单向外界刺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各部分生长不均匀→向性运动种类向光性向水性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意义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植株的固定,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感性运动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或整体运动,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消除顶端优势,提高产量发挥顶端优势人工实验方法归类云母片插入类暗盒开孔类切割移植类锡纸遮盖类琼脂块替换类匀速(高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失重类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乙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脱落酸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分类萘乙酸NAA2,4-D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培育无籽番茄农业除草剂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因素(1)、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2)、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图解教材·-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3其他植物激素
必修3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人教新课标)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思维导图】【微试题】1 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微探究】(1)在果实的生长、发育、成熟和脱落过程中,受哪些植物激素的调控?提示:果实生长、发育: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果实成熟和脱落:乙烯和脱落酸。
(2)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什么不同?提示: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2 [2015·重庆高考]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
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
(据《农桑辑要》)B.肥田之活,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
(据《齐民要术》)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
(据《日志》)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
(据《格物粗谈》)【方法规律】与植物各生理活动有关的激素(1)与器官脱落有关的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器官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
(2)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3 [2015·山东高考]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微探究】瓜果蔬菜在种植时因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接连曝出“激素黄瓜”“空心草莓”“爆炸西瓜”等。
试探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含答案
必修3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人教新课标)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所示,①②③为对胚芽鞘作不同处理的实验,④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②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③中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B.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③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④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④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方法规律】用“两看法”判断植物生长弯曲状况(1)一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①能则生长;②不能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二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①若均匀则直立生长;②若不均匀则弯曲生长.2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
将a、b 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微探究】(1)若随太空飞船进入太空中,植物还能发生极性运输吗?还具有向光性吗?提示:极性运输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即使在太空中也会发生极性运输,也具有向光性。
(2)若加入呼吸抑制剂,则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会受到影响,由此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提示:主动运输。
3 2014全国高考] 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D【特别提醒】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的辨析(1)极性运输就是将物质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送到形态学下端,如根尖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上运输,而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图解教材_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2通过激素的调节
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思维导图】【微试题】1 [2015重庆高考]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 〜6.8 pmol/L 胰岛素1.75.0 〜20.0mIU/L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吉辜】u 【电漏■血■甲扳・廿•申廿肆■豪的柠机{『畔■】卜一事黑曲■毗I 上协需IMMUI 孝甲戟亚*1L ■岛宣含K 平畤lift ]1-(川伙■潘盘』I 仃農凸牌理泵越兀舟忙的此魁」||軟■■盅件&期诅定总怕的人曲抻扩竜绘的虑侨fl 挺临'填局束从打眸他血希需片齡为藍**!岛專汗墜turjfr 削曲人的血轉注。
应西I ii.«-:、pF 狀■•當再布廉・栅■悴令庭非■餐甲承・聿李帕■用積单直盍氏・・碰岳常的的人的促则软隊协囂井・”拧卜£心』 %^售耗宿豪增嘏>11—<(■皙杆帽曲BL 鹅岛*杳竝于豪常点的人的舉供■■豪卜』屢【名师提醒】(1) 并非所有的糖原都能转化为血糖,血糖与肝糖原可相互转化,而肌糖原并不能转化为血糖。
■"■IMMwM-a[M *具・粧”特■>■#, ■打I 色■* —・■ fl-t *■ ■iavirt cMiftai.ii i : v 1144m*144iM1^■丐补斗・T. — WF<*feV- ^WMMHMfcJIMB 1*HfliM £ hiv p r*n s '-'i »M^WWt t :-(2) 尿糖工糖尿病:如正常人一次性摄入糖过多,尿中会出现葡萄糖,但该人不属于糖尿病患者。
2如图所示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寒吟A .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①的分泌减少,③的分泌增加B •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均增加,但不促进代谢D .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会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苔塞】C【考原】甲狀■滋需的并tfli■节㉛骨别我山址屮択廉議血卯域曲盒“忙川状粧蠱*和屮状总矗爲明唏甲犢犀fflk*井的莎爼迥市用反忧谢门苗堆務环境中,“⑪②、规的分酒晶卅加切瞬雀休后,①的分証2增创・第的力澆誡4 小没fjf^n.UJ陳呻状眾际・①利⑵的分期自惘IH I出他分標刖状膻議卷+训枇不僵圧代朗------------------------------------------------------------------------------------------------ r pl&U jif龄功检辻射屮狀腺議累*世过反锻河申便⑴利②的分泌NE少一—【名师提醒】多样的激素分泌调节(1) 并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通过下丘脑到垂体到相应腺体来分级调节的,如胰岛素的分泌。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图解总结演示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图解总结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思维导图
必修3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教新课标)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名师点睛】物质循环中“物质”和“范围”的认识误区(1)物质循环的范围并不是特指哪个生态系统,而是指整个生物圈。
(2)碳循环的物质特指碳元素,而不是CO2,因为碳在生态系统中有很多存在形式,如有机物中的碳、CO2、碳酸盐等。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微探究】(1)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碳循环中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哪个途径?提示:化学燃料通过燃烧,由岩石圈的无机环境进入大气圈的无机环境。
(2)既然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呢?提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不断循环。
而农田是一个较小的生态系统,不断有粮食作物的输出,因此要不断施加肥料。
3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微探究】(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否相同?提示:不同。
能量流动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4免疫调节 含答案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第4节免疫调节【思维导图】【微试题】1 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微探究】(1)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提示: 不一定.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产生。
(2)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吗?提示: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产生其他细胞,但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
2 2014·重庆高考] 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微探究】(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有何不同?提示: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 细胞的迅速增殖分化。
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2)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有哪些?提示:B细胞和记忆细胞。
3 2015·福建高考]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4 2014·四川高考] 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图解总结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的调节2(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最新图解教材·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 微试题)4.3群落的结构.doc
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人教新课标)第3节群落的结构【思维导图】【微试题】1 [2014·新课标Ⅰ]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微探究】群落中物种的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是不是物种越多越好?提示: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当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越强;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并不是物种越多越好。
3 [2015·浙江高考]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名师提醒】(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200米以下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4[2014四川高考]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 微试题)1.1细胞生活的环境.doc
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教新课标)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思维导图】【微试题】1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名师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1)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消化道、呼吸道及尿道中的物质:各种消化酶、尿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2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3 [2015新课标Ⅰ]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微探究】(1)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人体血浆pH会明显降低吗?提示:不会,因为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中和乳酸,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请分析水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
4下图是胰腺组织部分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之间,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缓冲物质。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答案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思维导图】【微试题】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
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微探究】(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
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提示:胞吐。
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含答案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思维导图】【微试题】1 下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微探究】(1)若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都减少,但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机体能进行水盐平衡的调节吗?试说明理由.提示:不能,机体是靠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行调节的,而不是直接感受水盐含量的变化。
(2)水盐平衡调节中的刺激信号、感受器、神经中枢、渴觉产生的部位依次是什么?提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大脑皮层。
2 2014福建高考] 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
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D.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3 2014·北京高考]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微探究】(1)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后会“面红耳赤"?提示:剧烈运动后体内产热较多,为了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因此出现“面红耳赤"。
(2)高温与低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在调节方式上有何不同?提示:在高温环境中一般认为只存在神经调节(激素分泌较少);在低温环境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4 2015·山东高考]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2通过激素的调节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思维导图】【微试题】1 [2015·重庆高考]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名师提醒】(1)并非所有的糖原都能转化为血糖,血糖与肝糖原可相互转化,而肌糖原并不能转化为血糖。
(2)尿糖≠糖尿病:如正常人一次性摄入糖过多,尿中会出现葡萄糖,但该人不属于糖尿病患者。
2 如图所示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①的分泌减少,③的分泌增加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均增加,但不促进代谢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会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名师提醒】多样的激素分泌调节(1)并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通过下丘脑到垂体到相应腺体来分级调节的,如胰岛素的分泌。
(2)并不是所有的反馈调节都会使过程趋于平衡,如正反馈调节【微思考】(1)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有哪些?提示:下丘脑、垂体及几乎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2)某一池塘遭受了环境污染,导致水体中生物大量死亡,生物的死亡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
这一过程存在反馈调节吗?若存在,是正反馈调节还是负反馈调节?提示:存在。
正反馈调节。
3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D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B.VLDL 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4 [2015·新课标Ⅱ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
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
【微探究】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
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胞吐。
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
提示:不能,否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会被分解或被移走。
4 [2014·重庆高考] 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答案】(1)外正内负神经冲动
(2)感受器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1)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2)感受器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的感觉。
表格信息显示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出现差异。
(3)在整个热刺激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而未产生感觉,机体受损部位可能是位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知识结论语】
1.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细胞间单向传递。
3.静息状态时,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4.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或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相连接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前者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运输方式是胞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