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 钩虫病引起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23页PPT

合集下载

钩虫PPT医学课件

钩虫PPT医学课件

4.产卵数量: A.d 1---3万∕♀∕天. N.a 0.5---1万∕♀∕天. 5.寿 命: 3年左右.
6.迁延移行: 见于 A.d
7.转续宿主: A.d 猪.狮.虎.犬.灵猫.猴等. N.a 猩猩.猴.犀牛等.
三. 致 病
十二指肠钩虫比美洲钩虫危害性大.
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丝状蚴 侵入处 针刺.烧灼.奇痒感. 充血斑点。丘疹---水泡---自愈. 感染---脓疱--- 结痂 .脱皮. 自愈 严重---溃疡. 我们曾组织本科学生在湛江市 曲水村,进行过人群钩蚴性皮 炎发病情况的调查。 好发部位: 手指.足趾间.手足背皮肤嫩薄处. “粪毒”. “肥块” . “着土痒” . “地痒疹” . “痒疙瘩”
小V、淋巴管

气管

右心

小支气管

肺→肺泡 (穿过毛细血管)
1.寄生部位:小肠 2.感 染 期: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 3.感染方式: (四种) (1)经皮肤感染 (主要) 侵入过程: A.穿刺作用 B.溶解作用 侵入部位: 常见脚趾.手指间皮肤嫩薄处 (2)经口感染 (少见) A. 经口腔和食道粘膜侵入. B. 经胃不被胃酸杀灭,可到小肠发育为成虫. (3)经胎盘感染 (极少见) (4)经母乳传递感染 (极罕见)
全身浮肿
上下肢浮肿
腹水患者
贫血患者
丧失劳动力患者
2.消化道症状
肠粘膜损伤,引起出血和小溃疡。 表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泻,排粘液样或
水样便。
重者消化道出血,排黑便,柏油
样便,血便和血水便,水肿,

寄生虫-钩虫ppt课件

寄生虫-钩虫ppt课件

1.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
(一)幼虫致病
1. 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入侵皮肤所致 表现


针刺、烧灼感,奇痒 充血斑点(丘疹),红肿、水疱 “粪毒”、“痒疙瘩” 脓疱 结痂 脱皮自愈(2-3W)
好发部位 足趾、手指间;手背、足背
2.呼吸系统病变
钩蚴移行至肺,穿破毛细血管,引起 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 症状: 阵发性咳嗽 血痰 哮喘
致病机理 钩虫幼虫和成虫均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丝 状 蚴——侵入皮肤——钩蚴性皮炎
发育中幼虫——移行至肺——肺部炎症

虫——寄生小肠——消化道症状 异嗜症 慢性失血——贫血 (最严重)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
不同点

十二指肠钩虫危害较大


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十二指肠钩虫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 虫种
3. 虫卵
大小:(57-76)(36-40)μm
形状:椭圆形,两端钝圆 颜色:无色透明 卵壳:极薄(镜下很细的黑线)
四 细 胞 期 卵
内容物:2-4个卵细胞,卵细胞
与卵壳之间有明显间隙
多细胞期卵
两种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生活史的过程包括: 1. 在土壤的发育 2. 在人体的发育 只需要一个宿主:人
钩虫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 血液、淋巴液、肠粘膜、脱落的上皮细胞 寄生数量 几条至数千条不等,甚至可达上万条 重度流行区,一般200-300条 交配产卵 产卵量:与虫种、虫龄、虫数、宿主状况有 关 十二指肠钩虫 1 ~3 万/ 天/ 条 美洲钩虫 0.5~1万/天/条 寿命 3年左右
虫种: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钩虫病分析课件

钩虫病分析课件
使吸附点创口不断流血。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体内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每天导致的失血量 约为0.14~0.4ml,美洲钩虫可导致的失血 量约为0.01~0.09ml。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量失血。 长期失血后体内的铁储备量可逐渐耗尽而 形成严重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营养不 良。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 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 况有关。 一般以贫血为主要症状 。
治疗
三,对症治疗 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 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 服用铁剂时间宜长2-3个月,以补足组织内 贮铁。 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 小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预防
一,管理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管理, 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 或 1%碘酒等涂擦手足。 三,保护易感人群; 高发区可集体驱虫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 或淡红色(吸血后) 雌虫较雄虫大,雄虫尾端有交合囊。
病原学
十二指肠钩虫;雌虫长10~14mm, 宽0.4~0.7mm;雄虫长8~11mm, 宽0.3~0.5mm。虫体略弯曲
口腔有牙齿2对
十二指肠钩虫
病原学
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
温度为15~38℃时经5~8天
即可孵成具有感染性的
流行病学
本病在我国流行地区甚广,除黑龙江、青 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华南、 华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较多,其他各省 也很普遍。 在华南和西南以美洲钩虫为主,北方各省 则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钩虫感染者,钩虫病人 传播途径-----皮肤
生吃蚴污染蔬菜可经口传染。 当赤足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地或水田中, 此蚴即能钻入皮肤而获得感染。

《钩虫病李》PPT课件

《钩虫病李》PPT课件
区,有赤手裸足接触
土壤后出现“粪毒”史。 • (2)临床表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营养不良、胃
肠功能紊乱及“异嗜症”。儿童可有生长发育障 碍。(3)实验室检查: • 1)血液及骨髓检查: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均减 少,网织红细胞增加。血清铁显著降低。骨髓红 系增生活跃,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游离含铁血 黄素及铁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 2)粪便检查:查见钩虫卵是确诊依据。常用直接 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也可作钩蚴培养。
精品医学
7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 丝状蚴侵入皮肤处,可见局部充血、水肿,有血浆渗出、 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临床上出现 皮炎症状。幼虫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组织点状出血及炎 性病变,临床上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成虫咬附于肠粘膜, 形成浅小溃疡导致肠粘膜点状出血、溢血斑及溃疡等,临 床上出现缺铁性贫血、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 慢性失血性贫血是钩虫病主要症状。钩虫寄生于小肠,咬 附在小肠粘膜上吸血且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分泌抗凝血物 质,使原咬附创口渗血不止;长期失血后体内铁储备逐渐 耗尽,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外,营养不良、胃肠功 能紊乱等亦是加重贫血的因素。严重者可引起贫血性心脏 病,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钩虫病病人的异嗜症可能与神 经系统功能紊乱和铁质缺乏有关。
精品医学
2
一、病 原 学
• 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十二指肠 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另一种是美洲 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成虫长约1cm, 体壁略透明呈肉红色,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略 粗长,雄虫尾端有交合伞。十二指肠钩虫的口囊 腹面前端有2对钩齿,美洲钩虫有1对板齿。两种 钩虫的卵形态相似。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多在 空肠上部,十二指肠、回肠上、中部也可见到。

蛲虫钩虫学时 副本ppt课件

蛲虫钩虫学时  副本ppt课件
雌虫肛周产卵后误入阴道、子宫、尿道。 症状: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 卵管炎,尿道炎、遗尿等。
.
尿道 阴道 肠1道1
实验诊断
1. 查虫卵(清晨查)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2. 查成虫(夜间熟睡查)
.
12
流行
分布:世界性 儿童﹥成人 城市﹥农村 集体生活﹥散居生活(群居儿童感染率最高) 家庭聚集性
.




--




接 接




.
9
致病
1. 雌虫肛周产卵致病 症状:肛门、会阴部皮肤瘙痒、继发性炎症。 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
.
10
2. 异位损害
(1)蛲虫性阑尾炎
成虫寄生回盲部,钻入阑尾引起炎症。 症状:疼痛部位不定,显示慢性阑尾炎症状。
(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
钩蚴性皮炎
(粪毒)
29
(2)呼吸道症状(蚴虫体内移行造成) 钩蚴穿破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 症状:阵发性咳嗽、血痰、哮喘。
.
30
2. 成虫致病(严重) (1)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虫体咬附肠粘膜:出血点、小溃疡、片状瘀斑。
成虫咬附肠粘膜
.
31
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持续性隐痛、恶心、 呕吐、腹泻(严重时:柏油样 黑便)、食欲↑、体重↓
.
24
生活史
两种钩虫生活史相同。 生活史过程:土壤的发育、人体的移行发育。 宿主:人。
.
25
1.虫卵及幼虫在土壤的发育
条件:温暖(25~30oC) 潮湿(60~80%) 荫蔽、氧足的疏松泥土

钩虫蛲虫ppt课件

钩虫蛲虫ppt课件
1
人体常见寄生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dle)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锡兰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eylanicum) 犬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aninus) 巴西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braziliense)
0.02.32-30-.04.m4mmm钩虫钩杆虫状杆蚴状蚴 13
二、Life cycle14ຫໍສະໝຸດ 钩虫生活史5-7w
15
*主要掌握:
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5-7周。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诊断阶段: 虫卵;丝状蚴 感染阶段: 丝状蚴
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主要致病阶段: 成虫 感染方式途径: 经皮肤
2
一、形态
1. 成虫:约1cm,肉红色,死 后为灰白色。其前端较细, 有一口囊。雌雄异体,雌﹥ 雄,雄虫尾部有膨大的交合 伞。
腺体: 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 咽腺3个,主要分泌乙酰胆 碱酯酶;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 酶
3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4
美洲钩虫交合伞撑开时 略呈扁圆形;交合刺: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 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使两刺外观形似倒钩。
例: 0.5ml/天/条 × 100条 ×100天 = 5 000 ml
严重者劳动力丧失!
21
贫血的临床表现: 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主要症状有: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
气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 浮肿、以下肢多见。
晚期钩虫病病人 (贫血、浮肿)
22
钩虫性舌炎
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红 斑,类似"地图边界",周 边为白黄色稍微隆起的孤 形边缘,中央为火红色的 丝状乳头剥脱区。

人体寄生虫钩虫课件ppt课件

人体寄生虫钩虫课件ppt课件

钩虫所致反甲
Severe hookworm anaemia in the same patient showing nail deformities (koilonychias). In this condition, the nails become thin and concave with raised edges.
2019
-2Leabharlann 主要教学要求1、掌握钩虫卵的形态特征及两种钩虫成虫 形态鉴别要点。 2、掌握钩虫的生活史特点、致病及病原学 诊断方法 3、了解钩虫感染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019
-
3
概述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 是其形态学的特征。钩虫口囊发达,内含锐利切器。感染 钩虫后可因长期慢性失血造成贫血。钩虫分布广泛,几乎 遍及全世界,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的感染率较 高。据调查表明,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约9亿。钩虫病在 我国的流行也较广泛,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 病之一。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十二指肠钩口线 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 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此 外,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cum)、犬钩口 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 )和巴西钩口线虫也可侵入 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仅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2019 4
2、不同点: 鉴别要点 体形 十二指肠钩虫 “C”型 美洲钩虫 “S”形
口囊
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2对钩齿
1对板齿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二三分支 二二分支 两刺呈长鬃状, 一刺末端呈钩状, 末端分开 常包套于另一刺 的凹槽内 有

第2节 钩虫病 PPT课件

第2节  钩虫病 PPT课件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 丝状蚴侵入皮肤处,可见局部充血、水肿,有血浆渗出、 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临床上出现 皮炎症状。幼虫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组织点状出血及炎 性病变,临床上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成虫咬附于肠粘膜, 形成浅小溃疡导致肠粘膜点状出血、溢血斑及溃疡等,临 床上出现缺铁性贫血、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 慢性失血性贫血是钩虫病主要症状。钩虫寄生于小肠,咬 附在小肠粘膜上吸血且经常更换咬附部位,分泌抗凝血物 质,使原咬附创口渗血不止;长期失血后体内铁储备逐渐 耗尽,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外,营养不良、胃肠功 能紊乱等亦是加重贫血的因素。严重者可引起贫血性心脏 病,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钩虫病病人的异嗜症可能与神 经系统功能紊乱和铁质缺乏有关。
• 【链接:海南钩虫病平均感染率全国第一 最近的 一次全国性普查显示,海南全省钩虫病的平均感 染率为33.17%,为全国最高。历史上,钩虫病一 直肆虐我国农村。最近的一份关于钩虫病的调查 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率降到6.12%,但 由于气候和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在局部地区仍然 非常严重。钩虫感染链条中的典型特征,一是带 有钩虫卵的粪便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导致土壤感 染;二是人们皮肤裸露,尤其是赤脚接触土壤, 导致感染。根据海南省的调查,海滩地带树林少, 阳光足,泥土呈碱性,不适合钩虫生长发育,感 染率低。感染率高的地区,主要是生活水平落后、 卫生条件差的农村。同时苗族等居住在贫困山区、 缺乏卫生知识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感染高发区。】
四、临 床 表 现
•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粪便中有钩虫卵而 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又有明显 症状者称“钩虫病”。 • 1.丝状蚴所致的症状 • (1)钩蚴性皮炎 钩蚴钻入皮肤约20~60分钟,局部即 觉奇痒或烧灼感,继之出现丘疹、红斑、斑丘疹、甚至小 疱疹等,以趾指间、足背、手背等处皮肤最多见,偶见于 臀部及腰部,俗称“粪毒”。若无继发感染,通常在1周 内自行消失。 • (2)呼吸系统症状 多在感染后3~7天后出现。患者咽部 发痒,咳嗽咳痰,声嘶;重者痰中带血或哮喘发作,有时 畏寒发热,常持续数周。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或片状浸润 阴影,持续数天至1个月症状消失。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培训课件:4.5钩虫病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培训课件:4.5钩虫病

2
用药护理
应用苯咪唑类药物 或噻嘧啶驱虫治疗 时,应观察患者有 无头昏、恶心、腹 痛、腹泻等副作用 。
健康教育
❖ 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开展钩虫病的普查普治工作。 ❖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不生吃蔬菜,防止经口感
染。 ❖ 保护易感人群:在易感染环境下劳动时,避免赤足下田劳
动,应穿胶鞋或局部涂擦防护药物。 ❖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钩虫病的临床经过、治疗方法,指导患
者及其家属配合驱虫治疗。 ❖ 嘱患者于治疗后半个月至1个月内复查大便,如仍有钩虫
卵,应重复驱虫1次。
蛔虫病
❖ 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 其他器官所引起的传染病。本病患者以儿童居多。多数 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腹痛等临床表现。除肠 蛔虫症外,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 并发症。
2
肠蛔虫症
蛔虫主要寄生于空肠 和回肠,大多无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与脐周痛 ,部分患 者可从粪便中排出蛔 虫。
3
异位蛔虫症
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 、胰管蛔虫症及阑尾 蛔虫症。
身体状况
❖ 4.过敏反应 蛔虫代谢产物可引起宿主的皮肤、肺、结膜、 肠黏膜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哮喘、结膜炎或腹泻等。
❖ 5.并发症 大量蛔虫在小肠内缠绕成团可引起机械性肠梗 阻。蛔虫自小肠及阑尾穿孔进入腹腔引起蛔虫性腹膜炎。
钩虫病
❖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钩虫寄生于小肠而引 起的疾病。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为主 要表现,轻者可无症状,称钩虫感染。严重者贫血可引 起心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孕产妇流产等。
主要内容
1
病原学
2
发病机制

钩虫病教学演示课件

钩虫病教学演示课件

诊断பைடு நூலகம்难
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导致诊断困难,易出现 误诊和漏诊。
治疗药物缺乏
目前针对钩虫病的治疗药物较少,且疗效不稳定,存在复发和再 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不足
钩虫病的预防措施相对较少,且实施难度较大,导致疾病传播难 以有效控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诊断技术研究
未来将进一步研究钩虫病的诊断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传播方式
钩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 钩蚴的土壤而感染,也可 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 播。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钩虫感染后可出现皮炎、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成虫寄生在小肠可引起腹 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症状;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乏力、头晕等全 身症状。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钩虫病可分为急性钩虫病、慢性钩虫病和钩虫性哮 喘三种类型。其中,急性钩虫病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表现,慢性钩虫病则以贫 血和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
家属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帮 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会支持网络
借助社区、医疗机构等力量,为患者 提供社会支持网络,如组织患者交流 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患者 更好地融入社会。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 展方向
本次讲座内容总结回顾
对症治疗
抗感染治疗
对于合并有感染的患者,需要给予抗 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头 孢类等。
钩虫病患者常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 症状,因此需要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如补充铁剂、维生素等。
手术治疗指征及术式选择
手术治疗指征

钩虫课件

钩虫课件

口囊 两对钩齿
交合伞 略呈圆形
背辐肋 远端分2支,
每支再分3小支
交合刺 两刺长鬃状,
末端分开
尾刺

美洲钩虫
略呈“S”形 一对板齿 略呈扁圆形 基部先分2支, 每支远端再分2小支 一刺包裹另一刺中

与致病有关的腺体
1)头腺:主要分泌抗凝素,阻止肠 壁伤口的血液凝固
2)咽腺: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 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
覆盖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
4. 有向温、向湿、向触性 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
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增强,经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 损处钻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钟至1小时
5. 生存温度约20-35℃
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幼虫)
成虫寄生:小肠 ,寿命约5年
幼虫移行:肺
钩蚴的迁延移行
• 对于来自边远山区贫血患者,特别是慢性贫血的 中老年患者要疑有钩虫病的可能,胃镜检查时要 重视对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观察。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 进入小肠前暂停发 育,滞留于组织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入肠腔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感染方式
(1)经皮肤(最多见) : ①皮肤接触“疫土” ②婴儿使用被丝状蚴感染的尿布或穿“土
裤子” 、睡沙袋”等 (2)经口(少见)--胃,口粘膜
①误食含丝状蚴的蔬菜 ②生食已感染丝状蚴的转续宿主的肉类 (3)母体经母乳、胎盘传播于新生儿(少见)
雄虫膨大形成交合伞,内有肌肉性状的 辐肋支持。细长可伸缩的交合刺1对
钩虫体态
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口囊
钩虫口囊
腹辐肋 侧辐肋 外侧辐肋 中侧辐肋 后侧辐肋 外背辐肋 背辐肋

2024年钩虫病诊断与治疗PPT

2024年钩虫病诊断与治疗PPT
贫血:由于钩虫的吸血作用,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气 喘等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 晕、失眠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 胸闷等
粪便检查:检查粪便中的钩虫卵,是诊断钩虫病的主要方法 血液检查:检查血液中的钩虫抗体,有助于诊断钩虫病 尿液检查:检查尿液中的钩虫抗原,有助于诊断钩虫病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有助于诊断钩虫病引起的并发症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钩虫病是一种由钩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钩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 钩虫病主要症状包括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 钩虫病可以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土壤传播:钩虫卵 在土壤中孵化,通 过皮肤进入人体
食物传播:钩虫卵 污染食物,通过消 化道进入人体
水源传播:钩虫卵 污染水源,通过饮 水进入人体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 个人卫生,避 免接触钩虫病
患者
避免食用生肉、生鱼和生蔬 菜
保持厨房和餐具清洁,定期 消毒
避免饮用生水,确保饮用水 安全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 免接触钩虫病患者
提高公众对钩虫病的认识 宣传预防钩虫病的方法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公众对钩虫病危害的认识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 症状表现:如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 诊断过程: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后情况:如恢复情况、复发风险等
钩虫病是一种由钩虫引起的疾 病,主要影响肠道健康
钩虫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 药物研发、疫苗研发、诊断方 法改进等
钩虫病研究进展有助于提高钩 虫病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钩虫病研究进展有助于了解钩 虫病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广东省中小学生低血红蛋白与蛔虫感染研究-PPT课件

广东省中小学生低血红蛋白与蛔虫感染研究-PPT课件
4
Goldberger的结论:
糙皮病可以通过适当的膳食来预防,而无需其他因 素(如卫生状况)干预。 根据富裕人家膳食特征(富人很少患糙皮病)以及 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提示食物因素为新鲜动物蛋白。 该实验研究中可能是鲜肉和牛奶起了保护作用,即 它们提供了糙皮病预防因子。
5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如何证明眼保健操是否有效? 如何评价所在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 各种正常值范围是如何制定的? 开展学生饮用奶计划以后,如何证明其
(3)先进性原则:先进性是相对的,有国际先进,也有
国内先进,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先进技术;
(4)可行性原则:是指研究课题的主要技术指标实现的
可能性。包括人财物的支撑条件及工作基础;
(5)意义性原则:是指课题本身的科学意义或科学价值。
潜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2
(二)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机能指标
脉搏、血压、肺活 量等
素质指标 50M跑、跳远等
健康指标 视力、血红蛋白 龋齿、蛔虫感染
心理指标
心理指标量表(指 标)
等级指标
第二性征指标
30
(1)形态指标:
测试方便,准确性高。主要有: ①身高和体重,属最基本的指标; ②头围能敏感地反映6岁以下儿童的
头部发育; ③坐高反映躯干发育,和身高一起反
28
(三)确定研究的主要指标
1、指标选择原则: 选准、选好指标是衡量某项调查设计
的水平高低和研究质量的关键,应当遵 循三个原则: (1)指标应具有针对性(关联性)。 (2)有特异性(指标要少而精、适宜)。 (3)测试客观简便、重复性高。
29
2、指标分类:
指标类型 定量指标 计数指标
形态指标

探讨钩虫病引起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PPT课件

探讨钩虫病引起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PPT课件
5)细胞内外铁染色:外铁:取髓粒较丰富的骨髓细胞涂 片进行酸化亚铁氰化钾染色,并且用O.1%的番红花复染, 用显微镜低倍镜寻染色片并用油镜判断铁量多少;内铁: 油镜下计数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并计数铁粒幼 细胞个数,计算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比。
第6页/共23页
6)血红蛋白电泳:电泳仪测定。正常指标HbA2 1.6%3.5% ,HbF 0.2%-2.0% 。(有异常血红蛋白且HbA2升 高(>3.5%),HbF 正常或轻度增高时(<5%)多见于ß轻型珠 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其他三种贫血无血红蛋白异常)
6-12岁儿童血液正常值如下:RBC (4.0-5.2)*109/L, Hb (105-145)g/l, MCV (78-94 )fl, MCH(25-33)pg, MCHC(310-370)g/l 。
第21页/共23页
Thank you!
第22页/共23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 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即膜缺陷见于遗传性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缺陷见于丙酮酸激酶缺陷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见于血红蛋白病等、卟啉代谢异常见于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等;红细胞外在因素即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见于自身免疫性等、机械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微 血 管 病 性 等 其 他 化 学 物第理18因页/素共2所3页致 溶 血 性 贫 血 、 脾 功 能
2)血涂片:瑞氏一吉姆萨染色观察红细胞形态。 (若见靶形红细胞且超过添加段落内20%,则多见于轻型珠 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环形红细胞(>15%)多见于铁粒幼细 胞贫血;)
第5页/共23页
3)大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邻联甲苯胺法及粪便显微镜镜 检。( 隐血试验阳性多见于消化道出血等)
4)骨髓细胞形态学:取髓粒较丰富的骨髓细胞涂片进行瑞 氏一吉姆萨染色,并观察细胞的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