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如何分类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皮影戏介绍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皮影戏介绍PPT

INTANGIBLE
皮影戏简介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 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 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HERITAGE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
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 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 艺术。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 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04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INTANGIBLE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CULTURAL
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 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 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 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 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INTANGIBLE
皮影戏艺术流派
CULTURAL
HERITAGE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 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 的众多流派。
INTANGIBLE
皮影的制作
CULTURAL
HERITAGE
02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 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 米左右。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HERITAGE

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介绍 (2)

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介绍 (2)

四、绘画步骤






绘画材料:卡纸、镜片纸 、勾线 用勾线笔画出皮影人de五官,接着
笔、马克笔 、暗扣
用浅黄色de马克笔画出头饰,然后
用橘色叠加上细节de变化,再运用
同样de颜色深浅叠加de方法画完
所有de身体部分.
用暗扣将身体各部位衔接de部分 用暗扣连接起来,注意人物身体 各部分de前后遮挡关系.
学习剪影人物de制作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欣赏图片、课件PPT、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卡纸、镜片纸 、勾线笔、马克笔 、暗扣.
de
第皮 影 戏
一概 述

基本概述
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 兽皮或纸板做成de人物剪影,在灯光 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de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de传统艺术, 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表演时,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 人,一边用当地流行de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de 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 各地所演de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 de皮影戏.中国皮影戏于二零一一年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乐器de名字和分别属于民族管弦 乐队中de哪个组.
古筝 弹拨乐器组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欣赏图片,说出图片中乐器de名字和分别属于民族管弦 乐队中de哪个组.
柳琴 弹拨乐器组
强 化 练 习
知识要点 理论推导 例题解析 重点总结
术民 皮间 影传 戏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与了解中国古老de戏曲艺术,提 高学生欣赏与审美能力. 绘画目标:运用综合技巧,表现出皮影人物de特点和 魅力. 情感目标:了解皮影de特征及制作过程,感受我国古 老民间艺术de魅力,产生表演皮影戏de兴趣.

皮影戏的演出及流派和唱腔

皮影戏的演出及流派和唱腔

皮影戏的演出及流派和唱腔皮影戏简介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

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

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

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

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

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

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绿乱。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

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清末民初,西安有两个班子,一个是渭北皮影社,一个是江东皮影社。

1950年皮影老艺人谢德隆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北大街重新成立了“德庆皮影社”。

“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皮影社受到了摧残。

现在皮影戏又以新的姿态,走向广大农村,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民间皮影--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民间皮影--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第 九 部 分 皮影戏流传与未来
皮影戏的现状和未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 高,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 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 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 的魅力。
人物造型
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演出要依剧本,动作要配合鼓点旋律, 在表演时,艺人手上要耍,嘴里要说、念、唱、逗, 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第陆部分
皮影戏制作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六 部 分皮影戏制作
第捌部分
皮影戏演出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八 部 分皮影戏演出
皮影戏的戏班
① 皮影戏规模很小,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② 但凡要演皮影戏都必须先搭起一个小小的戏班子。 ③ 人员主要有耍影,演唱、锣鼓和四弦胡琴等五六名表演艺人组成。 ④ 这五六人却要求既能操纵“影人儿”又能使用乐器,还得能够充当
灯火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一 部 分 皮影戏简介
皮影戏的概说
皮影,也称“灯影戏”或“影戏人”,与木偶戏相类,古代统称 为傀儡戏,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 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表演的形式是借助灯光照射于影幕,并 配以音响,由艺人结合故事说唱,同时操纵皮影人表演各种动作, 由此产生艺术效果,虽然场面、规模不大,却是一门综合艺术。

民间皮影流派

民间皮影流派
2.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 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 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 虚实相生。
3.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 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 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 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 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演 员在窗后操纵影人表演,配以灯光、效果、 音乐、唱腔,活灵活现地刻划人物,曲折生 动地演绎故事。角色齐全,分"小"(旦)、" 生"、"髯"(老生)、"大"(花脸)、"丑"等 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程 式。

•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 线”和“下线”。
•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 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中国皮影戏是由皮影、 弄影技术、唱工、灯光、舞台(影幕)、 乐器六种因素组成。
• 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 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从大范围上讲,我 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 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 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
• 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 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 外,一般用真发。男角两 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 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 影”。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 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 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 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 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 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

皮影都有哪些流派?

皮影都有哪些流派?

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 下,礼乐传入百姓家。”陕西皮影明清时享有盛 名,许多资料表明,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山西 皮影、四川皮影以及东北皮影的起源和发展都与 陕西皮影有关。陕西皮影分东路和西路两派。东 路(包括咸阳以东华县、华阴、蒲城、大荔和渭 南等县)造型精巧细致,装饰严密,刻工讲究, 影人较小,高 9 市寸左右。生旦脸部造型额头突 出,鼻子秀气,嘴形很小。西路(咸阳以西至宝
2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5ca 易博
给老板十二块钱,然后提出了两瓶从未尝过的黑卡,扔给胖哥一瓶,我告诉他我很难过
还曾主持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戏演出。
皮影及影戏由于雕簇原料、造型、风格、演 唱曲调、流行地域的不同,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 演变,形成了许多类别和流派,其中尤以陕西一 带的牛皮影和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最具代表 性。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陕西即是 中国影戏的发源地。有民间歌谣为其佐证:“汉
要是影人通过掌签师的操纵,靠灯光透射,映到 屏幕上,配合尔器和唱腔进行表演。俗称“一口 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因 宠爱的李夫人亡故,因而日夜想念。《汉书外戚 传》载:“有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 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 好女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从记述中的李
给老板十二块钱,然后提出了两瓶从未尝过的黑卡,扔给胖哥一瓶,我告诉他我很难过
鸡地区)造型精犷有力,装饰简洁,质朴大方, 影人高 12 市寸,花脸多圆鼻深眼,生旦脸型多 通天鼻,演出效果好。陕西皮影戏的角色很多, 东路影人的头部和身子造型,多达三、四百种, 西路也有百余种。东路艺人的影头包,按其文武 生、文武旦、将帅、官帽、神仙头、妖魔番将等 十余个分目。此外衬景还有龙廷宝殿、兵营虎帐、 将相府第、绣房楼阁、天堂地狱、神仙洞窟、舟 桥野景„„等等,从中可看出陕西皮影内容的丰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起源和发展皮影是古代中国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兴起的一种古老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了皮影戏。

在宋代皮影戏进一步发展,并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皮影戏自元明清时期以来一直是世代传承,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成为了少数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皮影的表演以皮影戏为主要形式,它以剪影人物在白布背景上借灯光的照射,通过木偶的移动和表演者的配音和表演动作,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戏曲表演。

在演出形式上,皮影戏主要分为北方皮影和南方皮影两大系统。

北方皮影全国最有名的是山西徐水皮影,而南方皮影最有名的是福建皮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皮影戏在一些地方开始衰落。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皮影戏逐渐复兴,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二、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用牛皮、羊皮或马皮制成的皮影,而作为骨架的木偶主要是用董(即木胡杨)、瓦楞板和竹片制作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制作皮影的配套工具和设备,如灯笼、灯具、音箱等。

2. 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剪裁、绘画、立体雕刻、上漆等工序。

首先,制作皮影戏需要先将兽皮浸泡至软后,再将图案剪裁出来。

随后在兽皮上绘制图案,并用小刀将兽皮上的图案剪下,再捏成立体造型。

最后将皮影定干,上色,完成整个皮影的制作过程。

3. 皮影的保养方法皮影的保养非常重要,它对于皮影的保存和使用寿命有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在存放皮影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防潮,避免受潮。

其次,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导致皮影变色或者变形。

此外,皮影要经常擦拭,定期喷洒水润养皮制品。

三、皮影的表演艺术1. 皮影的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根据戏曲剧目进行表演,表演者通过对皮影人物的配音、操纵皮影人物的动作以及变换木偶的表情来完成一场皮影戏的表演。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被归类为以下几个遗产类别:
1. 口头与表演艺术: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需要演员使用皮影人偶进行表演,并配以声音和音乐等元素,属于口头与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戏剧艺术: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它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人偶制作等方面展现了丰富的戏剧艺术元素。

3. 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皮影和皮影人偶的工艺技艺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皮影人偶是由绢布或兽皮做成的,需要经过制作、剪影和彩绘等工序完成,属于传统工艺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传统音乐:在皮影戏中,音乐是与表演紧密结合的,起到了情绪表达和戏剧效果的增强作用。

皮影戏所用的音乐器乐包括笛子、二胡、梆子等,是传统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种类

皮影戏种类

皮影戏种类
皮影戏是一种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极高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皮影戏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可分为数十种类型,常见的有:
1. 民间故事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通过玩偶操作及音乐讲述民间故事,形式朴素、教育性强,如《红楼梦》、《大闹天宫》等。

2. 小儿童节目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主要面向儿童观众,色彩鲜艳,形式简单易懂,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兔子乖乖》等。

3. 传统历史题材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主要表演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如《红拂夜奔》、《陈圆圆》等。

4. 逗趣搞笑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主要表演一些轻松幽默的故事,引人发笑,如《灯笼会》、《伐木歌》等。

5. 评书曲艺类皮影戏:这类皮影戏结合中国传统评书、曲艺元素制作,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如《白蛇传》、《水浒传》等。

以上皮影戏种类仅为常见之一,皮影戏还有很多其他类型,每一种类型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皮影

皮影

序言像所有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我幼年时的精神生活很贫瘠。

那时候电影是黑白的也罢,一年中还很难遇到几场;戏剧看不懂也不大爱看。

唯一爱看的是皮影戏,常为里面的神神鬼鬼、喷火吐焰、腾空打斗而着迷,满足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娱乐渴望和精神享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影戏却越来越少了,不用说,是受到电影、电视全方位的冲击。

但皮影戏在老家孝义却流传下来了,从带有乡音的语言中听到过许多保存皮影戏的传奇故事,只是由于工作忙再没有去欣赏。

2006年7月我到临汾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又一次看到久违了的皮影戏,知道了晋匡古都侯马有这么一批为皮影执著奉献的民间艺人们,也算是真正认识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皮影戏,又叫“灯戏”或“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

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操作简便,亦幻亦真,干奇百怪,无所不能,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是干百年来神人同乐的演出形式。

经过祖国各地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辛勤创造,逐渐形成每个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北京皮影、河北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陕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不同的艺术流派,从造型到唱腔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当然,中国的皮影戏也深受世界艺术界的瞩目。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巨著《电影通史》中把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

这“前驱”起源于中国,那么,诞生于素有中国戏剧摇篮之称的山西,作为山西戏剧孪生姊妹的山西皮影戏,应当有一席之地。

看侯马皮影戏,自然也就结识了皮影艺术大师廉振华先生。

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为了拯救民族文化,从1973年恢复工作后就为皮影艺术的继续存在和推陈出新而辛勤努力。

当时极“左”思潮盛行,他冒着风险,组建侯马市皮影戏剧团。

后记从1973年起,皮影艺术大师廉振华先生为了抢救民间艺术,踏遍中国皮影盛行地区,造访艺人,收集影子近万种。

在前后8年的时间里,无论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他夜以继日地进行整理、绘编和研究,于1978年至1982年完成《中国秦晋皮影雕刻艺术图谱》后,又用4年时间于1989年完成《中国皮影艺术图谱》,增加了东北、河北的内容。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讲座一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一、概述1、皮影的起源及发展: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据史料考证,西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叶做人行,映在窗上表演,这便是皮影的雏形。

陕西老人称皮影为“隔帘说书”,说明皮影原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配上影人与曲艺久而久之从说书逐渐转变成影戏。

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宋代民间十分流行,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元时传入西亚,并远及欧洲。

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可以说“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比西方最早动漫的出现还早几百年呢”2、概念: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属傀儡戏的一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有电影始祖之美称。

皮影的表演由“演”和“唱”两部分组成,“演”是指用竹子操纵皮影在幕后的灯光下进行表演,俗称“灯底下”。

“唱”则由一个人包揽剧中生、旦、净、丑各叫色的全部唱段和道白。

加上乐队伴奏,同时也进入剧情、配合默契融为一体。

皮影戏中的人物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中的“影人”,是用驴皮、牛皮或羊皮雕簇而成,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

头楂插在影身的颈套里,根据角色的需要任意更换,与影身组合成各种扮相、形态各异的影人。

演出时,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现在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而成为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

皮影造型与民间剪纸有一定联系,皮影真正的原创价值在于:它不是对物写生,而是凭艺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形象。

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3、地域分类皮影在我国分布很广,其造型风格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历史不同,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华丽、四川皮影浑厚质朴、云南皮影稚拙可爱等,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们共同造就了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之美。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皮影表演,到了唐宋时期,皮影艺人开始用布代替皮革来制作人物,这样就减少了成本,也使得皮影艺术更加容易流传。

明清时期则成为了流行的戏曲形式,传播到各地,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二、皮影的类型1. 国家级皮影剧种:皮影剧是一种以皮影为表演媒介的戏曲形式。

中国有着多种不同的皮影剧种,其中以北京皮影、山西皮影、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为代表。

这几个地方的皮影剧种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皮影剧种:这类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手工技艺,如北京皮影和山西皮影。

3. 以机械化制作为主的现代皮影剧种:现代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机械化生产,如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

三、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精制的羊皮或者其他动物的皮革。

制作皮影的皮革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才能够达到适合表演的效果。

2. 皮影的剪裁:皮影的剪裁需要使用精细的剪刀和精细的工艺,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来剪裁出不同的形状和轮廓。

3. 皮影的上色:皮影需要经过精细的上色工艺,才能够表现出清晰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表现效果。

传统的上色工艺主要使用的是颜料和矿物质颜料。

4. 皮影的细节处理:在制作皮影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节部分进行精细处理,如头发、面部表情、服饰装饰等。

4. 皮影的操控:皮影的操控是表演皮影戏的关键,艺人需要通过手法和技术来操控不同的皮影,使得它们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和情感。

四、皮影的演出特点1. 反映生活,鲜活形象:皮影剧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时,往往能够以非常生动和鲜活的形式,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生活境况。

2. 叙事性强,节奏紧凑: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往往以紧凑的节奏和叙事形式来进行表演,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

3.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往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多重艺术享受。

中国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

剧目
皮影演出功能
平安戏:以戏娱神的演出节目。 还愿戏:事主向神灵还愿,愿望实现后,要感谢神灵,并履行自己的
若言。 罚戏:如果有人违反乡规民约,被要求请戏班子演戏,称为罚戏。 驱祟戏:使用各种方式祈求神袛驱邪除秽。 新屋戏:盖好房屋后,或者在房屋上大梁或搭顶的前一天晚上演出的。 皮影戏,要演鲁班盖房内容的戏,希望以后住进去的人过得红火。 山神戏:即山神会戏,是人们为山神春
代表剧目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 放后,常见的剧目:《兄 妹开荒》《白毛女》《刘 胡兰》《小二黑结婚》 《小女婿》《林海雪原》 《红灯记》《龟与鹤》 《两朋友》《东郭先生》 等等。
代表剧目
祝寿剧目:《万寿图》《全 家福》等 丧戏剧目:《刘备祭灵》《双羊 祭灵》《雁塔寺祭灵》等 婚戏剧目:《回荆州》《花亭相 会》《回窑》等 庙会戏《香山还原》等 祈雨戏剧目:《斩旱魃》《奠酒》 《还愿》等 驱邪戏剧目:《奠酒戏》《黑虎 搬三霄》《太和城》等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 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 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历史溯源
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 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 (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 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 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 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 西城两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 时期。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 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 活跃。

皮影戏操作方法与分类

皮影戏操作方法与分类

皮影戏操作方法与分类
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通过在幕布背后将人物的影子投射到幕布上来进行表演。

以下是皮影戏的操作方法和分类:
操作方法:
1. 选取合适的材料:皮影戏的影子是由薄而透光的材料制成,如兽皮、黄纸、丝绸等。

2. 制作影子:根据剧本和角色需求,将所选材料剪裁成角色的形状,并用丝线或竹签固定在铁丝架上。

3. 使用灯光:将灯放置在幕布后方,透过灯光将角色的影子投射到幕布上。

适当调整灯光的位置和角度,使影子清晰可见。

4. 表演技巧:通过操作角色的移动、动作和表情,配合音乐和对白来表达故事情节。

操作者需要熟练掌握每个角色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分类:
1. 主题分类:包括历史传说故事、神话传说故事、战斗故事、爱情故事等不同主题的皮影戏。

2. 地域分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皮影戏表演风格和剧种,如山东皮影戏、四川皮影戏、湖南皮影戏等。

3. 角色分类:根据角色的性别、身份等进行分类,包括男主角、女主角、小丑、反派、群众角色等。

4. 表演形式分类: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人皮影戏、集体皮影戏、对
口唱腔、多人合唱等。

以上是皮影戏的操作方法和分类的一些介绍,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各地区的特色。

皮影剧目分类

皮影剧目分类

皮影剧目分类
以下是 8 条关于皮影剧目分类的内容:
1. 神话传说类皮影剧目,哇,那可真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呀!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那七十二变,多厉害呀,在皮影的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神奇的世界。

你难道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奇妙吗?
2. 历史故事类皮影剧目,哎呀呀,这可是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好方式呢!像《岳飞传》,通过皮影戏把岳飞的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在你眼前播放吗?
3. 民间故事类皮影剧目那也是很有意思的呢!比如《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多感人呀,用皮影来呈现,更是别有一番韵味,是不是感觉特别浪漫呢?
4. 童话寓言类皮影剧目呢,简直是小朋友们的最爱呀!像《小红帽》,看着小红帽在皮影幕上经历各种冒险,多有趣呀,小朋友们肯定会看得津津有味呢!
5. 武侠传奇类皮影剧目也是超酷的哦!想想《射雕英雄传》里那些大侠的豪情壮志,用皮影表现出来,那真叫一个精彩,你不想去体验一下江湖的风云变幻吗?
6. 喜剧幽默类皮影剧目会让你笑得合不拢嘴哟!好比《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的机智幽默通过皮影戏展现得那么生动,会让你在观看过程中笑声不断呢!
7. 鬼怪灵异类皮影剧目虽然有点小吓人,但也很刺激呀!类似于《聊斋志异》里的故事,那诡异的氛围,通过皮影营造出来,是不是让你有种心跳加速的感觉呢?
8. 生活百态类皮影剧目能让你看到各种平凡又有趣的生活场景呢!就像《乡村趣事》,那些乡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皮影戏里变得那么有趣,是不是让你感到特别亲切呢?
我觉得皮影剧目分类真的太丰富多样啦,每一类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和感受呀!。

皮影的种类

皮影的种类

皮影的种类皮影的种类陕西皮影陕西皮影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

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维妙维肖。

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

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

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

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曾有人遇喜一次演出七台“对台戏”。

戏班随叫随到,且备有数十本传统剧目的“戏褶子”,供群众随意挑选,俗称“点戏”。

《华县县志稿》记载:“清末民初演唱者二三十家”,三十年代曾发展到四十八台之多,至民末有二十四班影戏演出于城乡。

解放后在党政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一度又发展到三十多家。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皮影艺术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邻县各地皮影尽绝。

由于群众的深切爱护和扶持,唯华县城留有四班皮影坚持末辍,现在又恢复到十七班皮影戏巡回演出于各乡镇。

1955年,华县的皮影演唱(碗碗腔)艺人李俊民和迷胡演唱艺人安世杰先生曾赴省迷碗团传艺。

周总理看了戏曲研究院新排的碗碗腔剧后热情赞誉到:“你们把皮影戏搬上舞台,很好。

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鹿、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

陕西皮影—浦城皮影蒲城皮影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多用牛皮制作,故俗称“牛皮人马子”。

工艺多采用阳雕阴刻,明暗凿纹等方法,组成人物、景物图案,造型小巧,生动逼真。

男性浓眉大眼,女性秀婉妩媚。

在装饰花纹上,最有代表性的要称“万字”雪花型的图案结构。

色彩明快,线条优美。

蒲城皮影唱腔分老腔和碗碗腔两种。

老腔形成于华阴县东北的泉店村。

泉店自汉唐以来,水上交通发达,船工为消除疲劳,以曳船号子为歌。

后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及湖北老河口迁来船工的说唱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以檀板、月琴、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个戏曲种类,多以皮影形式演出。

非遗系列之皮影戏

非遗系列之皮影戏
CHINESE
SHADOW PUPPETRY
PA RTO N E PART04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 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
果的戏剧形式
INTANGIBLE
皮影戏传承与保护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 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 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 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 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 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 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 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
果的戏剧形式
INTANGIBLE
皮影戏艺术流派
CULTURAL
HERITAGE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 中,形成了不同流派。
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 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 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 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 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 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 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 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 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 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3]。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沔阳皮影戏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以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影像,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江汉平原众多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的皮影艺术之乡,民间流传“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闷脾”的歌谣,足见皮影戏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仙桃皮影造型仿效戏剧人物脸谱,用沔阳雕花剪纸的技艺雕刻而成,雕刻精美,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在形制上,皮影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造型较为写实;内容丰富(多来自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有楚汉相争、三国、隋唐、水浒、西游等300多个剧目,情节起伏,悬念迭出;以渔鼓调演唱,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广泛流传于仙桃城市和农村,乃至江汉平原。

沔阳皮影戏的唱腔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进行演唱。

渔鼓皮影以沔阳渔鼓调为主腔,高亢豪放,活泼欢快。

沔阳渔鼓唱腔分为【平腔】、【悲腔】、【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类,共50多种。

因流行地域不同,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

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沔阳皮影戏的道白有散白、韵白两种,以地道的沔阳话,夹杂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方言土语等,幽默风趣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

唱词一般为“五五七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种句式,也有三四字垛板句。

大段唱词有一韵到底和每段一韵两种。

所用韵目分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亲、乖、为、克、四、中、福”。

沔阳渔鼓皮影唱词“十五韵”和诗词韵字“十三辙”相同。

艺人演唱渔鼓皮影,必须通晓音韵,尤其是自编自唱“浩水词”时,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压韵合辙。

早期渔鼓皮影戏无管弦乐伴奏,只有渔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钹、大锣、小锣、马锣打闹台、间奏和唱腔过门。

开始皮影戏班由三至四人组成,两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渔鼓、云板、一人“打夹手”(锣鼓等)。

后来引进民族器乐伴奏(扬琴、二胡、四胡、笛子、唢呐等)和增添女艺人唱女词,皮影戏班人数增至五至八人,进一步增强了皮影戏唱腔的艺术效果;沔阳皮影戏在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乐、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断革新,使皮影戏极富艺术感染力。

沔阳皮影戏代有传人,新中国建立后演唱人员增多,1951年,仙桃还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皮影艺术团,并应邀列入祖国慰问团,4位皮影艺人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雕刻精美,唱腔高亢的沔阳皮影曾给仙桃人带来不少欢笑和荣耀。

1953年,皮影艺人龚本槐创作、演出的《武松打虎》在全省和中南局获得一等奖。

1955年3月,赴省会演,沔阳皮影戏《武松打虎》荣获会演一等奖;1957年皮影戏《造车记》,有湖北广播电台录音,中国唱片社向全国发行,1988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在沔阳观看了皮影戏后,索取两个皮影像带回国内,并陈列在该国博物馆内;1981年5月,中央文化部及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的领导同志到沔阳,观看了皮影戏《火焰山》后,对该剧的唱腔极为赞赏。

省电视台也前往拍摄了一组介绍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

2007年,仙桃市是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皮影艺术之乡”。

现在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15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唐山皮影戏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

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

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

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

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

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

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

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

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

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

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

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

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

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

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

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冀南皮影戏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

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

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

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

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

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

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

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孝义皮影戏孝义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

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

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

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

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

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

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

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

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

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

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复州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

复州皮影戏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1),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有皮影艺人也参加“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

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被迫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

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了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

全国解放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非常活跃,最兴盛时,全市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艺人有20多位。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传播文化知识,保留、传承民间有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从复州皮影戏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海宁皮影戏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宁市境内,至今流传着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

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

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