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五篇《苏轼少时》(陆续更新)

合集下载

2021年海南省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2021年海南省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

③谑弄:开玩笑,嘲弄。

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3)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两句中的“色”都是“神色”的意思;B.两句中的“案”都是“桌子”的意思;C.两句中的“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前句中的“衡”是“平衡”的意思;后句中的“衡”是“通“横”的意思;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

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相关的信息“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可以看出其为人率真;书法技艺高超。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2023年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一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地。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地——假如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消失、间或相伴的神奇人物:奇妙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消失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拘束,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奇怪,假如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旧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淡忘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由于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或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也许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成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定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欢乐和得意。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妙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饿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简单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行?”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 ,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莫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函集叙》(说明)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取进士。

29.请用“/ ”给下边的文字断句。

(限断二处)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30.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鲁人石守道作 / 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柳宗元《小石A.以..)潭记》)轼言B.先生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识之矣C.则已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既葬,而墓碑出 /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3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2)此四人者,人杰也。

32.苏轼对范仲淹有着如何的感情?简要谈谈你的原因。

33.以下对文化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纪称呼的词是按年纪从小到大的次序摆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朝是指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期间,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29.吾得其为人 / 盖十有五年 / 而不一见其面30. D31.( 1)儿童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好汉。

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

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

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能力,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

轼既除丧,即葬姑。

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翻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汇于城下。

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既至杭,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请外,出知颍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修耳地。

初俄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修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C.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D.明年春/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宋史苏轼传》含答案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遵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徒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怀民亦未寝./暮寝.而思之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D.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河将害城事急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甲】文结尾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12.✬【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情品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9.D 10.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随园诗话》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随园诗话》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随园诗话》含答案(2024·湖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

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

有如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羞满前而齿脱腹果①不能餍饫②,为可叹也!偶读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甚言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正与此意相同。

(节选自袁枚《随园诗话》)【注】①腹果:这里指肚子没有饥饿的感觉。

②餍饫(yàn yù):饱餐,指尽情享受美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致:②卒.获有所闻卒:14.✬根据“方法提示”,完成下面的翻译任务。

15.请为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用“/”标识,限两处)。

衰年珍羞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16.语气助词是汉语中用于调整句子语气或表明说话态度和感情的虚词,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加点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语气词?表达怎样的情绪?翻不暇读矣.17.【甲】文写宋濂解决求书之难的办法是“”【乙】文袁枚解决求书难办法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18.【甲】【乙】两文都写了作者从小家境贫,没钱买书,长大后却成为了诗文大家。

两篇文章也都说明读书需要坚持不懈的道理,但说理的方法不同,请说说有什么不同。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苏轼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

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

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

②河:黄河。

③时:及时。

④屦:粗布鞋。

⑤涂潦:路上积水。

⑥侪:同辈,同类的人。

⑦锸:锹。

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

⑨岁夫:明年的夫役。

⑩虞:戒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公庐于城上(房屋)B.河势益暴(凶猛)C.增筑故城为木岸(老)D.富民若出(如果)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士卒多为用者B.公庐于城上奉命于危难之间C.民心乃安凡三往,乃见D.以虞水之再至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小题4: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小题1:A( 3分)小题1:B C ( 4分,各2分)小题1:(1)(只要)我在这里,这洪水绝不能冲毁城池。

( 2分)(2)太守都不避讳路上的积水了,(这是)我们效力的时候了。

( 2分)小题1:勇于承担,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舍己为民。

结合材料分析。

( 4分)小题1:这里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江苏苏州)(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必刷题(江苏苏州)(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园记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

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至①,吴下名园半为墟莽。

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

同治中,芜秽..不治。

至光绪二年,为毗陵②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

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

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其中,都..相属。

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咏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

方伯求余文为之记。

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③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

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

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

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

”余叹曰:美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注】①洊(jiàn)至:相继而至。

①毗(pí)陵:今江苏常州市。

①肇:开始:锡:通“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是.园也斯是.陋室(《陋室铭》)B.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C.嘉树荣.而佳卉茁清荣.峻茂(《三峡》)D.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公问其故.(《曹刿论战》)2.下面括号内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芜秽..不治(污浊)B.迤逦..相属(曲折连绵)C.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饮酒赋诗)D.兵燹..之余(战火焚毁破坏)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苏轼私识范仲淹

中考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苏轼私识范仲淹

中考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

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

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京师②鲁③私④殁⑤既⑥涕⑦盖⑧有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译文】37.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到乡里的私塾学习。

有个来自京城的学者拿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

苏轼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你为什么要知道他们?”苏轼回答说:“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轼传》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苏轼传》苏轼传(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④。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

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7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7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276.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274.B 275.(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276.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意思对即可)【解析】274.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苏轼在城上搭草棚居住,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池。

应按语意为断句。

“轼庐于其上”是他的第一个举动。

“过家不入”是他的第二个举动,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使官吏分堵以守”是他的具体举措,让官吏分守各处。

2021年中考课外苏轼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课外苏轼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版有答案)

苏轼小文二则鬼怕恶人苏轼艾子①行水②,涂③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④。

前有小沟。

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相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相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座上,再拜而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日:“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

”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艾子杂说》【注释】①艾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行水:涉水。

③涂 :通“途”,中途。

④严 :庄严甚严:整齐庄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顾.庙中顾:_________ (2)又安.祸之安:_________(3)再三..祸当行于后来者然则:_________..叹之曰再三:_________ (4)然则2.下列画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履之而去矮小而装饰甚严B.乃自扶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反为愚民之辱大王居此为神D. 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3.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性,并解释其含义。

(1)履之而去这个词是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

(2)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

这个词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

4、翻译现代汉语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买鸭捉兔苏轼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买一凫②而去。

原上兔起,掷之使击③。

凫不能飞,投④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

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⑤,奈何加我以投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⑥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⑦得他兔否?”【注】①鹘(hú):一种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苏轼少时的文言文翻译

苏轼少时的文言文翻译

苏轼少时,家境贫寒,然其父亲苏洵却对其寄予厚望。

苏洵曾言:“吾儿聪慧,必成大器。

”故而,苏洵对苏轼的教育十分重视,不仅教其读书写字,更传授给他做人的道理。

苏轼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好文学。

一日,苏轼在家中读书,忽闻门外有孩童嬉戏之声。

他放下书本,走出屋外,只见一群孩童正在玩耍。

其中一位孩童手持竹笛,吹奏出一曲悠扬的乐曲。

苏轼听后,不禁感叹:“此曲妙哉!”苏轼随即将竹笛接过,吹奏一曲。

那曲调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

众孩童听后,无不为之赞叹。

苏轼自幼聪明,又加上天资聪颖,不久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笛子神童”。

苏轼长大后,随父游历各地,开阔了眼界。

在一次游历中,苏轼结识了好友王安石。

王安石亦为才子,两人相见恨晚,遂结为莫逆之交。

王安石曾对苏轼说:“子瞻才情横溢,日后必成大器。

”苏轼听后,更加奋发图强。

苏轼二十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他挥笔成章,文思泉涌,被誉为“文坛新星”。

然而,在殿试中,苏轼因直言进谏,触怒了当朝权贵,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苏轼虽遭贬,却毫不气馁,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致力于文学创作。

在黄州期间,苏轼结识了著名诗人黄庭坚。

两人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文学之道。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任职期满后,被调任杭州通判。

在杭州,苏轼廉洁奉公,为百姓谋福祉。

他倡导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杭州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轼在杭州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

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为国家安宁、百姓幸福而努力。

然而,由于政见不合,苏轼再次被贬。

这次,他被贬为岭南(今广东)知州。

在岭南,苏轼继续关心民生,努力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

苏轼在岭南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诗词,如《定风波》、《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苏轼少时文言文

苏轼少时文言文

苏轼少时文言文1. 跪求:苏轼的趣事小古文的练习题及答案1. 《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

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 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 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 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 久乃信服。 【注释】①洵:指苏轼的父亲苏洵。②范滂:东汉人,以清节闻名, 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③修:指欧阳修。④梅圣俞:北 宋诗人。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 项是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经义 策问取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 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 项是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等到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靠近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1. 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茅庐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两
项是
凭借
A.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表原因,因为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介词。把
C.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茅庐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难道 1. 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C.顾野有麦场 环顾
D.三顾茅庐 拜访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 【答案】(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
【参考译文】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 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 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 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