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笔记教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重点及难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教学时数】4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摧绘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复习要求】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
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
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点、难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考核知识点】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路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立,它们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七章
一、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的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2、马恩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新社会因素,并以此做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二、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1、马恩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马恩致力于对现实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不把描绘共产主义社会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
第三讲仰望星空树立理想
脚踏实地从我做起
一、伟人们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可以给我们这样的一些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1
周次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授课班次
学时数
理论
3学时
实验
/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手段
与方法
理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自然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二、自然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作用下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 案试讲章节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试讲内容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试讲人联系方式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章节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课 题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教学重点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教学难点正确和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讲述;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讨论、朗诵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 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教师讲出深度、新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导入一 【组织教学】进入教室,环视四周,了解学生到堂情况并点名,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
二 歌曲导入:《中国少先队队歌》欣赏,师生共唱,引出对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 教师提示:本节的目的主要是正确和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一 【讲授新课】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考】欣赏过《中国少先队队歌》之后,我们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班人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有什么关系呢?【案例】建党100周年大会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通过案例来解析我们每一个人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息息相关。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和接续努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
学立场和方法; • 2、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
征的主要观点; • 3、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 4、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
• 1、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 史时期。
社会主义都是在不发达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 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 目标 ,同时也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结论:
• 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统一。既是社会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 势,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 结果。
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实践过程
• 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 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 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到代人,甚至几十代 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
• 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社会理想,而不是脱离 客观发展规律的空想。
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追求,有两种不同的情形: • 一种是“空想”: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
(2015版)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_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让大学生准确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这一崇高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最后能够认同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如按需分配等)的可行性;2,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贴近。
教学概要:导入:《少先队队歌》放映,师生共唱,引出对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以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为例,说明探讨“人类向何处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课题。
展望未来,就是对未来进行某种预言,为何预言?能否正确预言?科学预言与空想式预言的差别何在?让我们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的有关论述,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本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的基本构想,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思路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大胆预言,但他们决不是在算命和一般意义上的预言层次上对未来进行展望。
他们与空想家、算命先生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上。
这些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包含三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对未来的预言建立在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严密分析之上;其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把握,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再次,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不做具体细节描述,而只阐述一般特征和原则。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对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就无法对未来做科学的预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7章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 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 现的必然性。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奋斗目标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 高纲领,也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 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 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 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 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 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 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 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 特定的历史环境。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 境界极大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 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 “三大差别”消除,社会 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 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 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 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 新人的重要体现。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 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不同社会阶段的共同特征:人类社会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 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共自
然 王
……产 主由王
国
义国
第七章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七章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法国大革命 第七章
(一)以往的 任何阶级都 不可能实现 消灭剥削和 压迫的社会 理想。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
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的关系
第七章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 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自然关系和谐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 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 条件。”
——摘自《共产党宣言》
第七章
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是历史的必然
必 然 王 国
实 践
必
第七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
度 特 征
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 有制
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2015版)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让大学生准确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这一崇高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最后能够认同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如按需分配等)的可行性;2,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贴近。
教学概要:导入:《少先队队歌》放映,师生共唱,引出对共产主义理想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以理想国、乌托邦、大同世界为例,说明探讨“人类向何处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课题。
展望未来,就是对未来进行某种预言,为何预言?能否正确预言?科学预言与空想式预言的差别何在?让我们首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的有关论述,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本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的基本构想,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思路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大胆预言,但他们决不是在算命和一般意义上的预言层次上对未来进行展望。
他们与空想家、算命先生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上。
这些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包含三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对未来的预言建立在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严密分析之上;其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把握,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再次,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不做具体细节描述,而只阐述一般特征和原则。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对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就无法对未来做科学的预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一)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定共产主 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义必胜信念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 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 根本价值目标, 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 会的根本特征。 会的根本特征。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
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 会”的关系
1、“两个必然”的含义 两个必然”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 挥出来以前, 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 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马克思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 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 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 有理想。” ——邓小平 有理想 ”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神支柱, 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江泽民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七章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 分配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共产 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各尽 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共产党宣言》的著名论断表明: 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看成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规 定,或者说,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 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是共产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和草稿
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 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最后均 沦为空想。为什么?
比利时首都布鲁萨尔的天鹅咖啡 馆。1845年 2月后,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此写下《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等著名著作。
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 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 学的社会理想。
2、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自觉地为他人为社 会服务和奉献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 国 (The realm of necessity)向自由王国(The realm of freedom)飞跃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 依赖 关系
物的 依赖 关系
人的自由 而全面 的发展
共产主 义社会
人的自由时间大大 延长
人还是盲目必然 性的奴隶、人受 物支配的社会状 态,即一种不自 由的状态
自由王国
飞 跃
必然王国
人能够自觉运用规律为 己服务、人支配物的社 会态,即人的自由自觉 的状态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
简要回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康有为《大同书》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在政治制度方面,大同世界没有国 家,“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 为公,是谓大同”;大同世界是一 个自动化、电气化和空间科学技术 高度发展的社会;在大同世界,反对 不劳而获,把工资分为十级,实行按 劳分配;在大同社会里,无贵族、贱 族之别,提出了废除家庭的设想, 主张以对立的个人为社会基本构成 单位。他主张男女平等独立,主张 小孩生下来由公政府设立的育婴院、 情幼院精心抚养,6岁后入蒙学院、 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接受教育, 然后去为社会服务;在整个大同世 界里,私有制已经被彻底地废除了, (1858—1927)近 从生产到分配都是有计划的 代思想家、政治家、 文学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 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 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道路, 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 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面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为 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 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 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
•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胜的信念 • 1、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 和精神动力。 和精神动力。 • 2、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 、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对 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 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的掌握, 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 奋斗 一、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有着不同 历史阶段的过程。 历史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 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 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就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 统一的。 统一的。 在当前, 在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PRESENTED BY OfficePLUS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七章章节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展望•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01 PART ONE TITLE HERE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共产主义最高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条件和基础。
(单选)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商品经济的消失阶级的消灭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02 PART ONE TITLE HERE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702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就是共产主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关系是平等和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收入按劳分配还存在商品经济还存在旧式分工与三大差别存在剥削与阶级社会存在封建与资本主义03 PART ONE TITLE HERE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为共产主义奋斗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奋斗目标坚实基础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4-162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4-165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C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工人的()4-172A、具体劳动B、必要劳动C、个别劳动D、剩余劳动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4-186A、政党制度B、三权分立制度C、国家制度D、选举制度5、商品的二因素除了使用价值还包括()4-160A、使用价值B、超额剩余价值C、剩余价值D、价值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4-165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C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7、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是()4-170A、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B、由其使用价值决定C 包含历史与道德因素D、包含习惯和法律因为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174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积累规律D、平均利润规律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4-192A、实用主义B、享乐主义C、功利主义D、利己主义10、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4-160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剩余价值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4-163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人劳动为尺度的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4-170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 劳动过程和创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13、货币最基本的职能除了价值尺度还有是()4-164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14、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是()A、中国B、朝鲜C、美国D、日本15、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4-178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16、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4-181A、生产相对过剩B、需求绝对减少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17、下列资本形式中不属于职能资本的是()4-184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18、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指()5-200A、超大型、垄断性的银行资本B、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活动的资本C、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D、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本的总和19、“过剩资本”的出现是()5-209A、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B、资本循环的物质基础C、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D、引进资本的必然结果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5-197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B、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1、价值规律是()4-165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2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4-170A、它有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 它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包括历史跟道德因素.2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4-173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4、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4-178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25、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是()4-179A、流通资本B、商品资本C、货币资本D、生产资本26、垄断产生的物质基础是()5-197A、社会分工的发展B、商业生产者的分化C、市场机制的完善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27、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善的社会经济基础指()5-211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B、社会化大生产的全面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的加剧D、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出现28、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不应包括()4-183A、工人的工资B、原材料费用C、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D、机器设备未折旧部分29、资本主义商业店员所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A、创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B、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C、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5-197A、资产阶级革命以后B、工业革命以后C、两次世界大战之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1、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中万能垄断者指()5-200A、处于垄断地位的工业企业B、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C、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企业D、处于垄断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3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5-212A、全都是无偿提供的B、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不利的C、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D、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有利的33、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5-199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商业资本D、金融资本34、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主要表现()5-211A、创造高科技成果B、无产阶级对外的成长和壮大C、发展社会生产力D、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简答题1、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2、(简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3、(简答)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4,简答: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5、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中,“三权”包括简答题1、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1)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义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简答题2、(简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1)、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私人垄断资本无法满足(2)、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或不愿投资(3)、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科学研究项目,私人资本不愿涉足(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自认垄断资本难以解决(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简答题3、(简答)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商品竞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竞争自然不会消失(2)、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包括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简答题4,简答: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5-201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D、垄断与竞争并存简答题5、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中,“三权”包括4-189A、立法权B、行政权C、司法权参考答案1-5 ADDCD 6-10 DCBDB 11-15 BBBCA 16-20 CCCCD 21-25 BDCBD 26-30 DBDDD 31-34 BCDC谢谢大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4、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 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 的组织和管理。
5、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
“
按 需 分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根据人们的 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最终实现人类 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第一,马克思 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 会,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特点,论 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 自我否定。
第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 义的历史暂时性。
第三,揭示了资本主 义剥削的秘密,证明 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 性,论证了工人阶级 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 界的历史使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 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 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 产主义必地为共产主义的 实现而奋斗。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
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义共同理想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由、 实现自由和扩大自由、实现理想的历史。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 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 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 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谋生的 手段
劳动转变 生活的 第一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西方资产阶级未来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性的产物”,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时“繁荣”看作是永恒的,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无穷的潜力,是不可被取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将不断调整其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管理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需对资产阶级所有制进行变革。他们还极力宣扬“两种制度趋同论”,其实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趋同”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他们总是设想未来世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统天下,是全世界高度资本主义化。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恩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其它流派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这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具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共产主义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其次,共产主义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一种社会制度;再次,共产主义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这一制度为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仅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在现阶段是不易说清的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此不宜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另一方面,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在理论上完全讲不清,只是认真地考察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考察社会的基本框架,如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等,从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特征、社会生活状态以及人的状态等三个方面的作了描述,进而揭示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及其意义。2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实现的历史必然性。3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立足于现实的实践。4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看到,资产阶级的未来观,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未来观,才正确地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揭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在改革中振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指日可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高潮—定会到来。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教学难点:1、经济全球化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2、澄清几种对共产主义的错误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Fra bibliotek影视材料《共产党宣言》)。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马克思主义未来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人类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世界大同。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岁月多么漫长,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对抗性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它还创造了发达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以及克服奴役劳动的强大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最深刻的物质根源、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打开了走向共产主义万里征途的航线,走向未来的道路已经指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改进设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是现时代的主要特征,“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因此,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便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未来观。在对未来社会展望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展望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授课章节: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践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安排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和实现条件,还第一次科学地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