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 猫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原卷版)
专题16猫-郑振铎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二、背景资料《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三、重点字词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怅(chàng)然蜷(quán)伏惩(chéng )戒妄(wàng )下断语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③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着自己的心,自己的胆悬在半空中一样。
四、精读课文“芙蓉鸟事件”,解读课文内容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丑猫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6猫
导教案16 猫学习目标1、归纳并比较三只猫的不一样特点和命运,推测文中生动的细节描绘。
2、学会归纳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要点:领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怨恨之情,思虑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难点:作者经过对照、衬托的手法揭露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细节描绘是指语言描绘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详细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仔细的描述,它详细浸透在对人物、光景或场面描绘之中。
细节,指人物、光景、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裕特点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述文情节的基本组成单位。
细节描绘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情、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归纳文章中心,能够借用文本中现成的中心词来归纳文意;归纳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地点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初读课文,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诅(.蜷(.)骂)伏怅(.一缕(.)然)鼓动(..)()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虑课文初探朗诵课文,标志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达成以下表格。
来历外形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小猫对“我”家的影响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三、集思广益合作研究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三次;失散或死亡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详细的依据吗?(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爱吗?可是这类快乐长远了吗?(3)当听闻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2、不论如何这只小猫仍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状况又是如何的呢?(1)与第一只小猫对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详细谈谈你的原因吗?它这样的风趣和开朗,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忽然失散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只管作者妄图存在侥幸心理,可是结果仍是残忍摆在了眼前,他的心情如何?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当说令”我”悲伤不已,但俗语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后又养猫了吗?(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什么要收养它?(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对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3)这样难看、不开朗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固然它这样地不受欢迎,可是也有惹起我们”留意”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视”什么呢,只是是那对黄鸟吗?(4)但是就是这一”凝视”埋下了祸端,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悉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什么说”必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谈谈你的凭证。
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心理描写
“更”强调了第三只猫的死亡让“我”更加
内疚和自责,更加痛苦难过。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
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永无”表现“我”
首尾呼应:在内容上 因无法弥补自己过失而 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 深深懊悔。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 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 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 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 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 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 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文 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
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 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 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 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 其
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 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 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 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 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 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图片欣赏:
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家庭中较 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 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约3500年 (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16 猫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 位,学习作者有层次的叙述,巧妙安排结构 的方法;
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猫精编练习【精品】
第五单元灵性的动物17猫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涩.(sè) 懒惰.(duò) 诅.咒(ǔ)红绫.(líng) chànɡ然(怅) quán伏(蜷)nüè待(虐) sǒnɡyǒnɡ(怂恿)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着她去拿一只。
(1)三妹便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了,我以为。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真是“畏罪潜逃....害怕承担罪责而偷偷逃跑。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胡乱说出断定的话。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C)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C.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解析:“我的暴怒”“我的虐待”为并列成分,应用顿号。
)4.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C)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滚去。
(描写) B.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抒情)C.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相伴的小侣!(记叙)D.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记叙)(解析:C项属于心理描写,也是抒情。
)5.动物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根据示例,选择恰当的事物,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从小猫的悲鸣中,我们读出被误解的凄凉。
示例:从鸣蝉的欢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6.文中的第三只猫被“我们”一家误解后蒙冤而死。
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呢?为此,班级开展了以“消除误解,真诚沟通”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示例一: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示例二:沟通增进友谊,真诚构建和谐(2)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
【名师教与练】第16课《猫》(导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猫》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认读下列词语。
污涩怂恿一缕蜷伏怅然诅骂红绫虐待屋脊叮嘱凝望惩戒畏罪潜逃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______家,我国____________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活动二:梳理内容1.限时5分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2)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活动三:体会情感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2.划出描写三只小猫失亡后我心理活动的句子3.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主旨1.默读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证据“确凿”吗?3.谈谈你对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的理解。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资料助读: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猫》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猫》导学案导学案课程名称: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猫》教材版本:统编版授课时间:150分钟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该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介绍了一只小猫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小猫的形象和习性,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意识,并通过对小猫的描写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悉小说《猫》的内容和结构。
2. 学习小说的写作特点和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1. 掌握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技巧。
2.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意识。
2. 培养学生保护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学习小说《猫》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小说的写作特点和描写方法。
难点:1. 分析文本内容和结构,理解作品的意义。
2. 掌握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猫的形象和习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120分钟)(1)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猫的句子。
(1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把描写小猫的句子标记出来。
(2)讨论文中描述小猫的方法和技巧。
(20分钟)引导学生回答:作者是如何使用描写方法和描写技巧去描写小猫的?逐一列举和分析。
(3)解读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0分钟)讲解并让学生理解并记忆重点词语和句子,如:“一只小猫像电影一样”、“小猫的动作敏捷而快速”等。
(4)分组合作,小组朗读并背诵课文。
(15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进行小组评价。
(5)拓展阅读。
(20分钟)阅读其他有关小猫的文章或故事,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例如:《三毛流浪记》中关于小猫的描写。
(6)写作训练。
(2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一只自己喜欢的小猫。
要求:注意语言的准确、流畅,描写方法要多样化。
3. 总结(1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描写小猫的方法和技巧。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学习过程:1、导入:欣赏猫的。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读猫,说故事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
(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
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
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
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
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
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
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 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 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 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 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精读细研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 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 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 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 于怜悯和无奈。
精读细研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 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 三只猫的。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精读细研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5.2 第16课《猫》“我”与第三只猫-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 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早期的作品,受“ 五四”时期提倡的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宣扬新思想、新观念,表现出 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及弘扬公道、民主、 博爱的思想。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称呼
情感态度
心情
结果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称呼
情感态度
心情
向别处要一只
亲爱的同伴
它提心吊胆; 饭后的娱乐
怅然地,愤恨地,自此,我家好久
诅骂
不养猫
若有若无的动物 不大喜欢;愤怒 十分难过,难过 自此,我家永不
得多
养猫
“我”和猫的故事
“我”和猫的故事
3.读作者笔下的“我”。 (1)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作者为什么写 “我”最心痛,而不是妻子、三妹等?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说说你的发现。 (2)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郑振铎,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1921年到上海,主编 《文学旬刊》;1923年1月,他接编《小说日报》。在此 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是“为人生而文学”的 重要倡导者之一。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 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 新思想、新观念。《猫》是其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 篇。如果把这个集子里所描绘的中国旧式家庭在其行将灭 亡之际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比作一出戏剧的话,那么从某种 意义上说,《猫》就是这出戏的序幕。
2019-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优质可打印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优质可打印¥M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门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爰幼、珍爰亲情、珍爰生命的情感。
【学法指导】1、白主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
2、用红笔勾画优美词句,批注、感悟。
3、用黑色笔独立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素材积累关于“尊老爱幼”的名言:(1)--------------------------------------------------------------------------------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 康熙(2)对老年人的尊敬是白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
----- 戴维? 德克尔(3)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师评价【学习目标】1、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整体感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及白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学法指导】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白查字典标注读音和词义。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路要清晰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路要清晰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路要清晰导学案第【1】篇〗写作《思路要清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提供典型事例,学生了解一般文章的结构及写作顺序。
2、通过写作实践,学生了解使文章思路清晰的基本方法,体验设计提纲的作用。
3、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思路清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思路清晰地进行写作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体验设计提纲的作用。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两段文字,请大家比较阅读这两段文字,哪段文字思路更清晰呢?甲段:要想成功做到某件事,首先你得确定一个目标和计划,然后努力为之奋斗,在这过程中还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并改正,最后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乙段:要想成功做到某件事,你得确定一个目标和计划,努力为之奋斗,在这过程中还会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并改正,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甲段,这段文字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
)从这些词中可知无论写文段还是写文章,都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我们一起进入《写作:思路要清晰》的学习。
二、知识讲授有什么方法能让作文思路清晰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体构思。
找题眼——明中心——选材料——定详略——确结构例题:《热爱学习的他》要表达“他热爱学习。
”这一中心,下面这些材料,你会用到哪些呢?大致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呢?1、他放学之后他总是先写作业。
2、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
3、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
4、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5、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6、他家离学校很远,但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母接送。
7、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
(二)确定写作顺序是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还是按照事理的逻辑顺序去写,这要根据文体特点和题材需要来确定。
如:时间——《植树的牧羊人》空间——《济南的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文段逻辑——《纪念白求恩》(三)列提纲方法:1、设计好整体结构2、安排好详写略写3、确定好写作顺序4、简要概括出每个层次的意思写作实践:《爸爸的二三事》,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2】内容上,既是对前两次养猫经历的 总结,又为第三次养猫做铺垫;
【3】情感上,体现作者对失去美好事物 感伤、难过的心情。
来历
4、
填 写
第一只 猫(1-2段)
从隔 壁要 来
表 第二只 格 猫(3-
舅舅 家送
14段) 的
第三只猫 ( 15-34
段)
蜷伏 在家 门口
9、写小猫捉住老鼠这个 细节有什么作用?
说明第二只小猫 不但给家人带来欢乐, 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 一再写其讨人喜欢, 是为下文蓄势。
10、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 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 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 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 刺“我”” 的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 了“我”” 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悔恨。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 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 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介绍第三 只猫的故事。
诅zǔ骂
红绫líng
屋wū脊jǐ
忧yōu郁yù
凝níng望wàngFra bibliotek畏wèi罪潜qián逃
相称chèn
多音字
áo 煎熬
zhēng 挣扎
熬 āo 熬白菜
挣 zhèng 挣钱
lóng 鸟笼 笼
lǒng 笼罩
chèn 称职 称
chēng 称赞
学习词语
第17课《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猫》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历来关于《猫》的文体有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散文,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小说。
我按照这篇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话“他们(指故事)并不是我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不是旧事的纪实。
”把这篇课文按照小说来讲。
《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二、教学设想: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阅读课文获取信息为猫设计名片,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听、说、诵、写、悟结合,通过说、诵、写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对文章蕴含情感的思考。
在层层推进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考人性的善与恶。
三、教学目标: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的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同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能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有所启发。
)教学重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以“活动态”教学模式统领整个教学流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活动一:说猫——生与死▪活动二:猫说——冤和怨▪活动三:读情——悔与恨▪活动四:悟人性——善与恶导入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我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抢答,看哪组最先猜出来。
注意一共有四句,要等我全部说完后再开始抢答。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像虎不是虎,小巧玲珑惹人怜,两边胡须往上翘,开口说话喵喵喵。
同学抢答“猫”。
提起猫,谁家养过猫?来跟大家说说。
生自由发言(三至四名同学发言)。
听到同学们的描述,姚老师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的猫。
它是一只暹罗猫,名字叫喵喵,你看它的脑袋、耳朵、四肢、尾巴都是黑色的。
2021-2022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解析版)
专题16猫-郑振铎知识讲解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字词拼音解闷(mèn mēn)开辟(bì pì)屏(bǐng píng)息凝视的确(de dí dì) 折磨(zhé shé zé) 玩耍(suǎ shuǎ yào)暖和(hé huo) 枝折(zhé shé)花落用身子蹭(cēng cèng)答案:mèn pì bǐng dí zhé shuǎ huo shé cèng3.多音字闷mēn ①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闷气。
闷热。
②密闭,使不透气:茶刚沏上,闷会儿再喝。
③不吭声,不声张:他只是闷头苦干。
闷mèn 心烦,不舒畅:解闷。
愁闷。
沉闷。
郁闷。
闷闷不乐。
屏 bǐng①抑止(呼吸):屏息。
屏着气。
②除去;排除:屏除。
屏弃。
屏píng ①遮挡,遮挡物:屏风。
屏障。
屏蔽。
围屏。
外屏。
内屏。
②字画的条幅:字屏。
画屏。
折zhē(折腾)zhé(折纸)折shé(折本枝折花落)4.课文梳理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形象地写了毛的古怪性格。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通过对刚满月的小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诅.咒(jǔ)相称.(chèn)冤枉提心吊胆B.凝.望(níng)怂恿.(yǒng)懒惰怅然若失C.蜷.缩(quán)惩.罚(chěng)污涩脉脉温情D.虐.待(nüè)叮嘱.(zhǔ)辨诉畏罪潜逃【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16《猫》第2课时精品课件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01 学习目标 02 学情回顾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跟踪检测 06 积累拓展 07 课后作业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文章叙事手法、首尾呼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重 难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 哲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病亡→酸辛→想再养猫
平拒
猫
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亡失→怅然、愤恨
等绝 对主
→久不养猫
待观
生臆
第三只猫:忧郁、懒惰,蒙冤而亡→自责、愧疚 命 断
→永不养猫
跟踪检测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A.本文作者郑振铎,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作品有小说《猫》、散 文《海燕》等。 B.本文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揭示了 “我"对第三只猫亡失的内疚、自责之情。 C.本文还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否则不但会冤枉 别人,也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D.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写猫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 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比喻。对猫的暴怒、虐待,现在却成了刺“我”良心的针,生动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发现真相后的内疚和后悔。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忏悔之情?
忏悔是出于良心的自责。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 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 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黑白 颠倒!在“我”看来,“我”和猫在这件事中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 不能;“我”处于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 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而已!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 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 所以这份忏悔来的非常真诚而感人。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小心翼翼、不求甚解、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等词语,理清文章思路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那份特殊情感。
学习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体悟相对较成熟。
本课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并在学习中学习这种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千手观音》后同学讨论:你对表演千手观音的邰丽华了解多少?海伦凯勒和邰丽华有什么相似之处?二、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海伦凯勒2、老师总结: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友丧失了说话能力。
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
“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海伦凯勒口述的一篇文章《再塑生命的人》一起来解决这个谜。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词语:(投影)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1-5段在安妮。
沙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女士。
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留给读者期待。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沙莉文老师的什么事?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写一件生活小事,清楚地交代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进行适当的描写,还原生活情景,抒发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1.抒发真情实感,生动具体叙事。
2.使学生学会叙事记叙文的六要素,掌握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3.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素材,并能思路清晰、中心明确地叙述一件事。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写一件小事,其实要求很简单:我们写作中的人物、时间、地点这些记叙要素,就在我们的身边,应该是我们很熟悉的。
以“我”为人物圆心,以“今天”这个时间为半径,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地点为范围画圆。
请同学们一定要深入细致地去搜寻,不放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进行选择与组合,写好一件小事,要注意安排好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当然要写好也不简单: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作,回归自我,明确自己写作的目的;还要捕捉身边小事的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回归生活,才能更真实地表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其他人带给你的真情。
二、课文引路记叙文应该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的文章,首先让我们回顾学过的课文,是怎样将这两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呢?1.请同学们回顾在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中,哪些课文只记叙了一件事?用一句话说出文章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重点引导:《散步》写“我”一家四人在春天去田野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表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尊老爱幼,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2.教师小结:这三篇课文都是用一件小事来表现生活,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呈现多元化的主题,耐人寻味,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值得我们细读深思,看来真的是小事不小啊。
3.这三篇文章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小事上做透了文章。
请找出并分析《散步》《秋天的怀念》中最值得你学习的描写方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一)习题资料:16《诫子书》 (含答案)-可打印精品
16《诫子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答案: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
16 猫
学习目标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
..()()
蜷.()伏一缕.()
2、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完成下列表格。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1、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课堂检测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秋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请从结构和语言角度简单阐述本文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诅.( zòu )骂怅.( chàng )然怂恿
..( sǒng )( yǒng )
蜷.( quán )伏一缕.( lǚ)
2、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达标检测
1、比喻。
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
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猫的深厚感情。
3、拟人。
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生动形象。
4、(1)结构巧妙。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2)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细致。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