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黄河颂(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黄河颂
【朗读诗歌,揣摩情感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素材积累:
关于黄河的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第一单元教案《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
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
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

【导语】学习时集中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法。
搜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课件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课件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标 ⼀、整体感知课⽂,理清⽂章脉络; ⼆、体会作者在⽂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掌握本⽂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法; 2、从语⾔⼊⼿理解课⽂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课时 ⼀、导⼊:鲁迅先⽣是我们⾮常熟悉的⼈,哪⼀位同学来介绍⼀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拾》是⼀部散⽂集,共收集了⼗篇⽂章,⼤部分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代⽣活的。
写这些⽂章时鲁迅先⽣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集题名为《朝花⼣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童年⽣活的优美散⽂。
课题⽤“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给加⿊的字注⾳、正⾳,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枕⽽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mò。
鉴赏,⼈迹罕⾄hǎn,觅⾷mì,⽵筛shāi,秕⾕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然后解决下⾯问题 1、本⽂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这篇⽂章⼤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 2、快速阅读课⽂,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部编版七年级全册语文教学计划(上册、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一、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不是很踏实,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
学习方法单一,好多学生不知怎么去学。
但大多数人能清楚自己的责任,有学习的动力,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我们采用的是 2016 年人教版的新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所选课文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以及四首古诗《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 秋思》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重视朗读课文,想像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与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
所选课文有《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
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
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所选的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所选课文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论语》十二章。
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常用的辅助资料。
它包含了全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重要练习及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
以下是一篇关于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的辅助教材。
它按照课程内容的顺序,详细列出了每个单元的学习要点、习题和答案,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这本学案书的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它包含了多种类型的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等,涵盖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
通过学案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学案的答案部分是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评估的重要参考。
学生可以在做完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检查,并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可以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使用学案及答案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按照学案的指导,自觉地独立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可以在家自己做习题,然后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学案及答案还具备一定的启发作用。
学案中的习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各种类型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是一本辅助教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学生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学习课本内容,提高语文水平。
同时,学生也应该正确使用学案及答案,将其作为自学和自我评估的工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注:本文章为人工智能生成,仅供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进行分析,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课文、课文分析、文学常识、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等内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和重点词汇;2. 研究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作文和写话;4.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5.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1.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2. 掌握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量;3. 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解决阅读理解问题;4.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5.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语言研究的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导,学生参与。
通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合作精神;2. 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3. 设置各种任务和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 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本教案按照教材的单元进行安排,每个单元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导读:概述课文的主题、背景和情节;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 重点词汇:列举和解释每个单元的重点词汇;4. 阅读策略:介绍和训练各种阅读策略;5. 课内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课内相关文章;6.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额外的阅读和写作练。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以课堂练、小组活动、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研究效果和兴趣。
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频设备等;3. 练册、作业册以及其他练资料;4. 图书馆或网络上的相关阅读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邓稼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
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
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
”确是实情。
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
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
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
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
”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4]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
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二、整体感悟速读训练: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幻灯片6]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过程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1)元勋: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3)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
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品读精典语句(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结构特点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附:板书设计备用幻灯片:(如果学生对《吊古战场文》理解确有难度,可出示)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此段文字,突出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刻画人物张本。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