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 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 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 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疏通文意
必要, 一定要
才干
成功,
增长Leabharlann 成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业
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法增 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修养性情。
励,振奋。 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研读探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 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反面阐述,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成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不心慕恬名淡利,固没定办结法构,明明确,志明向确。,坚定。安不静分,散集精中力精。神,达致到,远达大到目。标
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 致远。
内心不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内心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 目标。
一二句告诉我们什么?
“静”和“俭”对于培养美好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 千古名句。指只有淡泊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诫子书》一课一练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年.与时驰()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4.根据例句,在仿句中填空。
例句:行对卧,听对看,昼永对春闲。
手辣对心酸,虎踞对龙蟠。
仿句:朝对,暑对,淡雨对轻烟。
郊寒对,酒圣对诗仙。
5.综合性学习。
学校将举办以“传承书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
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宣传语,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材料一】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强书写的美感,增进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材料二】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
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三】王羲之的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直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王羲之书法大多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下来的。
【材料四】“校园文化节”期间将开展“书法知识讲座”“‘王羲之杯’书法大赛”“师生书法作品展”“墨香笔会”等一系列活动。
1/ 5。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诫子书课件新人教版

D. 夫君子之行
•
下车引之
•
可以为师矣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逝者如斯夫
•
【点拨】 A 项,助词,的/ 代词,代指陈元方;B项,连词,
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介词,凭借;C 项,连词,就/ 连词,就;D 项,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语 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返回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君__子__的__行__为__操__守__,__(他__们__)_以__宁__静__专__一__来__修__养__身__心__,__ _以__节__俭__来__培__养__品__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年__纪__随__同__时__光__而__疾__速__逝__去__,__意__志__随__同__岁__月__而__丧__失__。_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不__内__心__恬__淡__就__无__法__明__确__志__向__,__不__排__除__外__来__干__扰__就___ _无__法__达__到__远__大__目__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返回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
A.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的一封家信,表现了他对儿子
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望。
B. 诸葛亮,字孔明,南北朝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
C. 《诫子书》中的“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
葛瞻;“书”即书信。
D. “令尊”“垂问”“奉陪”属于敬辞,“家父” “愚
10. [2024 宝鸡第二次阶段练习] 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多 参加一些兴趣班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可以让孩 子赢在起跑线上。某班级就这一现象展开了辩论,请 你结合《诫子书》中的相关内容支持反方“让孩子参 加各种兴趣班,弊大于利”的观点。
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实现志向
作业布置
完成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谢谢观看
✓ 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 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 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
✓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危害,即点明“淫慢”“险躁”的害处, 彰显“静”的价值。
✓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
归纳总结
“
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
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
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
作业布置
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
16 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 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 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 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 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yín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
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
志关 于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 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 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 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 无成。
学关 于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 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 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 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 ǎn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 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xi ǎn 躁z ào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上 默写篇目)一、文常(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二、注释(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9)广:增长。
(10)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3)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6)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ǎn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静心专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培养才干必须通过学习。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 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 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的守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 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 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 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 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 “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 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 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16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信。
篆
隶
楷
简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表示用言语向人发出警 告;戒声,戒也兼表警戒之意,表示“诫”是让人产生 警戒之心而不犯错。楷书写作誡,简化作诫。本义是警 告、规劝,让人有所警觉注意。
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_, __非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 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淫__慢__则__不__能__励__精___,_险__躁__则__ _不__能__治__性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 彰显“静”的价值。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 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青春年少的我们,应 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日新月异的时 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 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yín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zào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suì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州中考)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
3.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静” 的含义及其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修身养性的名篇——《诫子书》。
2.提问:谁知道“诫子书” 是什么意思?明确:“诫” 是告诫、劝勉的意思,“子” 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 即书信。
《诫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诸葛亮。
明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智慧和品德深受后人敬仰。
2.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检查字音。
夫(fú)淫(yín)慢淡泊(dàn bó)险躁(zào)穷庐(lú)遂(suì)4.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希望儿子能够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