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教案
不过,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从讨论成果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古代家书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举例说明:
-对于古文阅读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逐句解析课文,解释古代汉语的用法,并通过对比现代汉语的表述,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成语运用时,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例句,展示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证来把握成语的用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将观点和想法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其在当代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教诲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诫子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文的学习兴趣比我想象的要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诸葛亮的教育观念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信心。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还不错。我发现,将古文中的成语和句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讲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时,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观念,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举例:深入剖析“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器”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与志向的重要性。
(3)文言文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断句,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提高朗读效果。
(4)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举例:介绍诸葛亮生平,让学生了解其在动荡年代仍能坚守信仰、教诲子女的家国情怀。
(5)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基本内容、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诸葛亮教诲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教诲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峻、嚼、辩、躁等;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
(3)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文言文的一般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诫子书》中的教诲”这一主题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同学们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收到一些同学的反馈,表示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确保同学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课堂内容,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书:书信
16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信。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表示用言语向人发出警 告;戒声,戒也兼表警戒之意,表示“诫”是让人产生 警戒之心而不犯错。楷书写作誡,简化作诫。本义是警 告、规劝,让人有所警觉注意。
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_, __非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 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淫__慢__则__不__能__励__精___,_险__躁__则__ _不__能__治__性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 彰显“静”的价值。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 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青春年少的我们,应 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日新月异的时 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 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yín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zào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suì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州中考)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 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 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 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 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 好学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 “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 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 去 ”;有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 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 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创作背景 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 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 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 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பைடு நூலகம்的议论,无实在的意 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 dàn)泊:也写做 “淡泊 ”,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 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 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 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 冶性情。 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 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 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但效果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 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 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 余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静 以修身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 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 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要求: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清节奏,缓急有致;
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着那穷困的屋舍,

来得及
将复 何 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 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一课时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字孔明,号卧龙,琅 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改革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 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
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

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

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

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
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