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合集下载

15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15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编号:CMF-FD.1山西三元福达煤业有限公司15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防治水科编制:苗敏楠科长:防治水副总:总工程师:接到通知书时间年月日提交时间年月日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工作面概况煤层名称15#煤水平名称﹢990 采区名称一采区工作面名称15103工作面地面标高1300m-1437m工作面标高958.9m-1014.7m 地面对照位置工作面对应地面位置位于石圪垤山中西部,无建筑物及其他设施。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15103工作面位于15#煤一采区,以真方位角34°沿煤层顶板布置,工作面设计长度864m,切眼长度175m。

15103工作面北侧与山西汾西瑞泰正太丈八煤业有限公司井田边界相邻,最近点距其边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对应地面无建筑物,工作面回采不会对地面设施造成影响。

走向长864m 倾斜长175m 面积151200m2煤层情煤层总厚4.56m 煤层结构煤层倾角10°—16°3.7-4.97m 含1-4层夹矸可采指数 1 变异13.06% 稳定稳定15#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上距9号煤层47.10-59.62m,平均54.69m,根据SY-5号钻孔结合附近巷道实际揭露情况综合分析,工作面煤层厚度约4.56m,煤M%(水分)A%(灰分)V%(挥发分)Q(发热量)F%(固定碳)S%(全硫)Y(胶质层指数)工业牌号质情0.82 16.39 18.07 28.15 64.72 2.65 5贫煤、贫瘦煤、瘦煤黑色、灰黑色,强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具节理,发育阶梯状、棱角状断口,有一定韧性,中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块状或层状构造,裂隙不发育。

宏观煤岩顶底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K4石灰岩 3.91 灰色,中厚层状,致密,坚硬,见大量11# 煤0.72 黑色,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属半亮型砂质泥岩 1.37 灰黑色,中厚层状,见水平纹理,垂直煤层顶底板情泥岩0.65 灰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见大量植12# 煤0.50黑色,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属半亮型粉砂岩0.85 灰色,薄层状,见均匀层理,含植物碎砂质泥岩 2.50 灰黑色,中厚层状,见水平纹理,垂直粉砂岩 2.15 灰色,薄层状,见均匀层理,含植物碎泥岩 5.50 灰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见大量植细粒砂岩 1.85 灰色,中厚层状,成份以石英为主,长K2石灰岩 5.43 灰色,中厚层状,致密,坚硬,见大量14# 煤0.81 黑色,亮煤为主,暗煤次之,玻璃光泽,细粒砂岩 2.31 灰色,薄层状,水平纹理,垂直裂隙发粉砂岩 4.15 灰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见大量植老顶细粒砂岩8.16 灰色,中厚层状,成份以石英为主,长况直接顶泥岩0.95 深灰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见植物15# 煤 4.56 黑色,亮煤为主,暗煤次之,玻璃光泽-直接底泥岩0.3 灰黑色,薄层状,见大量植物根部化石,含铝泥岩0.2 深灰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见滑面,老底粉砂岩 3.05灰色,中厚层状,均匀层理,见大量植物碎屑化石。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概述工作面掘进地质是矿山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对工作面掘进地质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析,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二、工作面掘进地质类型工作面掘进地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岩层类型:工作面所在地区的岩层类型和性质对工作面掘进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岩层类型包括煤、矿石、岩盐等,需要根据不同岩层类型采取相应的工作面掘进方法和工艺流程。

2. 地层构造:地质中的断层、褶皱等地层构造对工作面的掘进和支护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对地层构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选择合适的掘进方案和支护措施。

3.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对工作面的掘进和支护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地下水的含量、流动方向等进行调查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作面掘进地质分析1. 地质调查:在工作面掘进前,对工作面所在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构造、岩层类型、地下水等情况,为后续的掘进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工作面掘进方案选择: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工作面掘进方案。

考虑工作面的布置、掘进方法、支护措施等因素,确保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

3. 地质灾害预测:根据地质调查数据和工程经验,对工作面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如煤层赋存、煤与顶板间的结构、断层活动性等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冒顶、片帮、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四、工作面掘进地质安全措施1. 工作面支护:根据地质条件和工作面掘进方案,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

常见的支护方式有钢支架、木支架、锚杆、锚网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瓦斯抽放:对于存在瓦斯的煤矿工作面,需要采取瓦斯抽放措施,减少瓦斯积聚,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3. 通风管理:合理的通风管理可以降低煤矿工作面的煤尘浓度和瓦斯浓度,减少火灾和爆炸的风险,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五、结论工作面掘进地质是矿山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XXXXXX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XXXXXX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X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XXXXX回采⼯作⾯地质说明书⼀、⼯作⾯的位置及四邻关系XXXXX⼯作⾯位于⼀采区的东部,665⽔平⼤巷的南侧,西部为⼆采区,现正在掘进,东部、南部未开采。

⼆、地表情况地表全部为第四系黄⼟覆盖,多为耕地,地势平坦,呈南⾼北低状。

⼯作⾯的地表南部有雁阳路通过,北部有朔南⼤道经过,均未留设煤柱。

三、埋藏深度1、基岩厚度:最⼤500.0⽶,最⼩258.41⽶,平均369.52⽶。

根据钻孔资料,⼯作⾯的北部J-3孔,基岩最薄258.47⽶,中部37219孔最厚,达到500.0⽶,⼯作⾯的南部3819孔,为350.17⽶。

(见附图)2、松散层厚度:最⼤277.45⽶,最⼩250.05⽶,平均265.22⽶。

⼯作⾯北部较薄,J3孔揭露厚度250.05⽶,南部较薄,37219孔揭露厚度277.45⽶,总体为南厚北薄。

3、埋藏深度:最⼤654.7⽶,最⼩494.21⽶,平均574.456⽶。

⼯作⾯的北部埋藏最浅,南部最深,由北⾄南逐渐变深。

四、煤层及顶底板岩性1、煤层:煤厚最⼤11.00⽶,最⼩4.00⽶,平均9.15⽶,稳定可采。

⼯作⾯的北部350⽶内,由于受古河流冲刷的影响,最薄为4.00⽶,⼯作⾯其它地段⼤部分厚度为9.00—11.00⽶。

煤层结构较复杂,常含2—3层夹⽯,夹⽯⼀般为炭质泥岩。

厚度变化⼤,常呈透镜状分布。

2、煤层顶底板特征1)伪顶:粉砂岩,厚度0.--0.30⽶,局部分布,实见于顶回风巷的650-800⽶段、1450-1510⽶段、2480-2540⽶段。

2)直接顶;粉砂岩,⽔平层理,断⼝平坦,性脆,最厚17.68⽶,平均11.2⽶。

3)⽼顶:中粗砂岩,平均厚度5——7⽶。

⼯作⾯北部的西侧,南部的东侧及1800——2200⽶处,中细砂岩,成份以⽯英为主,长⽯次之,含云母及其它暗⾊矿物,夹⿊⾊炭质条带(见附图)4)底板:泥岩,厚度0.10-3.31⽶,平均1.38⽶。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1101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是根据《11011工作面掘进地质资料》及工作面上、下顺槽切割在掘进过程中的实测资料,结合邻区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而成,它将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施工单位编制作业规程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指导井下生产,预测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的一份综合性资料。

保证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提高回收率和经济效益。

第二节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地表关系11011工作面井下位于井田西翼,东部为井底车场,西北部为尚未开拓地段,南部是11031设计工作面。

地表地形属丘陵阶地,地面标高为+500m~+550m之间,11011工作面煤层埋藏深度为735m,地表无河流、无建筑物。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皱)情况并预测其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趋势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建设最重要的地质因素,也是其它地质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生产和管理。

该工作面因受向斜构造及F1断层的影响,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煤层顶底板起伏频繁,为单斜构造,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该工作面回采期间因受构造及断层的影响,顶板较破碎,容易出现冒顶事故,将对生安全产带来较大影响。

回采期间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

该工作面可能存在隐伏构造,对回采可能带来一定影响,为确保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回采中如有异常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

第二节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据上、下顺槽及切眼掘进揭露该工作面内无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

为确保安全生产,回采中如有异常情况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节煤层产状井田开采的是古生界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层,该煤层为我矿的主要可采煤层,煤层赋存厚度较大,局部煤厚不稳定较薄。

1、煤层根据工作面上、下顺槽两巷及切眼揭露煤层情况,工作面赋存基本稳定,本工作面煤层走向:NW75°、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4.2m,二1煤层厚度变化大。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司马矿井
1105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编制单位:工程技术部
编 制:
审 核:
部 长:
总工程师:
接到通知书时刻2006年7月
提 交 时 间2006年7月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煤层名称
3#煤
水平名称
+666
采区名称
一采区
工作面名称
1105工作面
地面标高
(m)
+937—
+941
工作面标高(m)
4、工作面B—B剖面图1:2000
4、工作面东部基岩层厚度向东逐渐变薄,工作面掘进至该地段要密切注意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变化情况,施工单位要提前做好探水准备工作,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1、1105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2000
2、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200
3、工作面A—A剖面图1:2000






本工作面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总体呈一西倾的单斜构造,倾向270
°—322°,倾角0°—6°,工作面东部、西部坡度较大,中部较缓,局部地方底板可能出现起伏变化,形成小型向斜及背斜,在向斜及背斜转折端会造成煤层及顶板裂隙发育,煤层破碎。
构 造
名 称
走 向
倾 向
倾角
性质
落差
对掘进的影响程度
单斜
270°—322°
最大涌水量
min
正常涌水量
m3/min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瓦 斯
%
煤 尘
具有爆炸性
煤的自燃
(矿层裂隙)
无自燃发火现象

8301工作面 回采地质说明书

8301工作面 回采地质说明书

前言8301工作面是八采区第一个回采工作面。

煤矿开采,地测先行,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是采矿设计和生产的依据。

为了确保8301工作面顺利开采和受综采队的委托,特编制了《8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及有关地质预报。

《说明书》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8301工作面概况、地质构造、煤层概况、顶底板岩性、其他地质构造对回采的影响、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水文地质、储量计算、影响回采的其他地质因素、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全书注重地质因素与采区回采的结合,反映了地质工作在采区回采期间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煤层变化与水文地质,是尤为重要的。

《说明书》在编制的过程中得到了矿总工程师李东涛、地测副总高殿江、技术部经理武强、综采队技术员王海龙同志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煤矿开采地质因素变化不定。

《说明书》中难免有遗漏和不足,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便予以修订、补充和完善。

目录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3)第一节:工作面位置1:地面位置2:井下位置第二节:工作面范围、面积第三节:工作面与四邻关系第二章地质构造 (4)第三章煤层概况 (5)第一节:煤层及煤层厚度、结构第二节:煤质第三节:煤层赋存状态及变化规律第四章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及裂隙发育情况 (7)第五章预测岩浆岩、冲刷带等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7)第六章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8)第七章水文地质及防治水措施 (8)第一节:预测工作面正常、最大涌水量第二节: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第八章工作面煤炭资源储量 (9)第九章地热、冲击地压和煤层自然危险程度等 (9)第十章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应注意事项及建议 (11)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1、地理位置:8301回采工作面地面位于九台市九交中心小学西南90m,上顺位于九交农场东南130m,下顺位于九交农场边缘,一部分为民在宅,一部分为农田,地面标高:+174.9m。

2、井下位置8301回采工作面井下位于八采进风巷下山西南,是八采区第一个工作面,无相邻的采区。

112206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112206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资源
储量
(t)



(%)
可采
储量
(t)
2
380
75
28500
1.3
1.4
51870
95
49276
问题及建议
因与112204采面在同一侧区域进行,回采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巷道顶板压力情
况,要加强对顶板压力观测和控制,严格执行强制放顶和支护管理要求,防止顶
板大面积来压和矿山压力显现造成的工作面支护困难及顶板破碎难以管理。确保
断层
北东-南西
20m
15°
逆断层
7m
影响不大,须重新掘进切眼进行搬面布置
褶曲名称
性质
轴向
两翼地层产状
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水文地质情况及防治水措施
通过对该工作面的调查,采面上部为112204工作面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要注意老顶来压后的水患监测和部份地段的顶板会有淋水管理,在工作中要加强观察。在通过断层时要做好排水设施后进行施工,确保提前预防和有效防止水患发生。
走向长
(m)
380
倾斜长
(m)
75
面积
(m2)
28500
煤层情况
煤层总厚(m)
1.3
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
(°)
10
简单
可采指数
0.97
稳定程度
稳定
煤层顶底板情况
类型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特征
老顶
砂岩
直接顶
炭质页岩
0.5-3.6
灰色,性脆、较硬。
伪顶
炭质粘土岩
0-0.5
灰黑色,易脱层,随采随落
直接底
粘土岩

10502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10502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5
最大涌水量(m3/h)
15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瓦斯
根据资料分析,10502工作面C5煤层原始瓦斯含量为5.6m3/t左右,工作面对应上保护层C4煤层已经尖灭;未保护区已实施了超前预抽措施。回采前,通防部门提前进行开采保护层后效果检验和未保护区域超前预抽措施进行效果检验,并提交工作面开采保护层和未保护区域实施超前预抽措施后的突出危险性评价。
泥 质
1.9~4.5
3.2
灰色,薄层状构造,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中部见一滑面,倾角10°,有擦痕,充填钙质薄膜。
老底
泥 质
粉砂岩
6.95~7.78
7.37
黑灰色,含菱铁矿及大羽羊齿化石;上部为3.41m粉砂岩,局部含似层状菱铁矿






根据10502工作面掘进期间揭露的地质资料,工作面内回采期间不会揭露大型断层、岩浆岩侵入体、陷落柱及古河流冲刷等地质构造。为确保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安全,回采期间需注意以下事项:
回采对地表设施的影响
根据10502工作面实测标高和井上下对照图进行对比,工作面内回采C5煤层最小埋深为266m,最大埋深为290m,一般为278m。该工作面对应地表无重要建、构筑物、无住户;10502工作面开采时将重新对地表岩体进行破坏,将造成地表开裂及山体塌陷现象,开采沉陷有可能威胁到公路上活动的行人及车辆。处理措施如下:
6、加强地表巡查工作,发现险情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人员财产及人生安全。
7、10502工作面回采将对1110材料石门、10503运输下山、1165回风石门巷道造成破坏,回采期间,加强上述巷道顶板观测,防治顶板冒落伤人。


1、10502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1000)

22405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22405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22405综采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顶、底板 岩石名称 煤 层 老 顶 中细粒砂岩 顶 底 板 粉砂岩 情 直接顶 况 直接底 粉砂岩 最小-最大 平均(m) 岩 性 特 征
4.39~22.41 9.9
灰白色,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 次之,泥质胶结
0.05~6.37 2.54
灰色,含大量植物化石,致密坚硬,夹有灰 白色细粒砂岩和黑色泥岩条带。
水 文 地 质 情 况 及 防 治 水 措 施
22405工作面主要受地表水、松散含水层水的影响。 3 地表水为哈拉沟,沟流量约35m /h。 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主要以风积沙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砾石层平均厚度约5m。 松散含水层厚度16~20m,富水性强,工作面回采至该区域时将会溃水溃沙,建议提 前采取井下注浆、井下疏放水及地面导流的措施,保证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 地测公司于2011年7月20日开始对该工作面实施探放水工程,施工重点在22405回 顺、22405腰巷及22406回顺,目前共施工钻孔88个。截止2011年8月29日累计泄水量 48086.4m3,钻孔涌水量合计为91.7m3/h,部分钻孔发生流沙现象。富水区主要为 22405腰巷二号硐室和运顺51-52联巷附近,泄水量最大的为22406回顺T22孔 (24.4m3/h),根据探基岩孔资料显示,该工作面薄基岩区位于22405腰巷一、二号硐 室之间和腰巷靠近回顺侧,最薄为24.4m,对应地表为哈拉沟,含水层厚度较厚,约 16.14m。 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为120m3/h,工作面最大涌水量为508m3/h。 最大涌水量(m3/h) 正常涌水量(m3/h)
508
12 成分为主要为CH4,其次为N2和CO2,对开采会造成危害。 尘 煤尘爆炸指数较高,有爆炸危险,要注意采取降尘措施。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编制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编制

矿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文字部分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实见或预测落差大于三
3.实见点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情况,及其向
4.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裂隙发育情况;
5.预测岩浆岩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的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6.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
2.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3.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4.主要地质预想剖面图;
5.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
6.其他相关图件。

32301工作面采煤地质说明书

32301工作面采煤地质说明书
4、水文:
部分回风巷道潮湿,回风巷及开切眼的部分顶板有滴水、淋水现象,预计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涌水量0.2~2.5m³/h。上部419-101采空区积水正在探放中,回采之前会探放完毕。
5、其它:
工作面主要的断层揭露地点都在开切眼,由于断层附近煤层裂隙发育、较破碎,所以要做好顶板管理工作,防止片帮、冒顶等事故发生,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过断层,做好排矸工作。
32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一)工作面境界范围
东部
西部
南部
北部
未采区
23层入风巷
DF16断层
Sf36断层
(二)煤层特征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煤层厚度
最小~最大/平均(m)
1.90~2.97/2.44
煤层倾角
最小~最大/平均(°)
0~10/5
煤层硬度
f
<3
煤层层理
发育程度
较发育
煤层节理
发育程度
较发育


地面为国营农场水田地、两条季节性沟渠及农田灌溉渠。地面标高+38.9~+40.9m,井下标高-359.36~-339.70m。
2、煤层:
32301工作面煤层走向近东西向,倾角0~10/5°,煤层厚度1.90~2.97/2.44m。煤层结构:上部煤层厚0.40~0.65m,黑色,节理较发育,中部粉砂岩厚0.25~0.83m,灰色,质硬,下部煤层厚1.39~1.85m(含薄层夹矸0.05~0.10m),半亮型,节理较发育。直接顶为泥岩,厚度3.20~5.60m,黑灰色,致密,老顶为粉砂岩,厚度1.90~3.80m,浅灰色,分选性好,底板为粉砂岩,厚度3.50~6.80m,浅灰色,致密。
工作面回采率(%)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一、引言工作面掘进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对于工作面的进展和生产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说明书旨在对工作面掘进过程中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说明,以便矿务人员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地质特征和隐患,做好掘进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地质条件概述1.矿层情况工作面所在矿层为X煤井的**层,地质年代为**。

X煤井属于自然形成的**煤层,发育程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稳定性。

煤层倾角约**,层间角度平均为**,层间无明显断裂和滑移。

2.煤层岩性描述煤层主要岩性组成为煤、泥岩和砂岩。

煤的岩性特征为块状,质软,燃烧性能良好。

泥岩层岩性为黏土质,黏性较大;砂岩层岩性为细粒砂质,具有一定的硬度。

3.地质结构工作面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为斜坡和褶皱构造。

局部地区存在少量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倾角为**,存在一定的断层活动性。

三、地质隐患分析1.顶板隐患顶板岩层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松散岩体和节理带。

在掘进过程中,顶板可能存在局部坍塌和冒顶的风险。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顶板支护和巷道支护以确保安全生产。

2.底板隐患底板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整体相对坚硬。

然而,由于地质活动和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应力释放,底板可能存在局部断裂和滑动的隐患。

因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底板支护,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提高巷道的稳定性。

3.煤层隐患煤层倾角和层间角度适中,但在掘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煤与顶板、底板之间的错动和滑移。

煤层的块状特性也可能导致掘进过程中的坍塌和落石风险。

因此,需要对煤层进行定时检测,采取及时的支护措施,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

四、应对措施1.顶板支护在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顶板支护措施是防止顶板坍塌和冒顶的关键。

可以采用锚杆、喷浆、支撑架等支护技术,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

2.底板支护对于底板的支护,可以选用钢架、木材支撑或者矸石填充等措施,提高底板的承载能力,防止底板断裂和滑动。

25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25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表——1附图:25103工作面工程平面图第二节煤层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25103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实际揭露证实,该工作面范围内,2号煤赋存稳定,全区可采。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煤层情况表表-2附图: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顶、底板岩性特征表表——3第四节地质构造一、地层25103工作面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系地层,以K砂1岩与下伏本溪组地层连续沉积。

下部以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及薄煤层,石灰岩有时相变为海相(钙质)泥岩;其下部为主要可采煤层5号煤层、灰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中上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煤层及薄层海相(钙质)泥岩或泥岩1~2层。

5号煤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平均厚约3.78m,老顶为砂岩,平均厚约7.0m,底板为细砂岩,平均厚约2.24m。

二、构造特征1、工作面内部构造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根据25103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实际揭露,该工作面内部构造较简单,工作面范围内有6条落差1.0m以上的断层,最大落差3.0m,由于5号煤层平均厚度8.4m,以上断层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

工作面回采到断层时要加强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具体断层产状特征描述见下表:断层情况表表——4第五节水文地质一、水文地质情况1、含水层本采区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含水层分别是新生界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石炭系二叠系含水岩组;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裂隙含水层。

(1)井田内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梁家沟河及井田内沟谷,岩性为砂砾石、岩石碎屑等,单位涌水量4.43—16.6L/s·m,渗透系数8.59—61.4m/d,透水性良好,分布范围小,对井下开采无影响。

(2石炭系二叠系含水岩组石炭系太原组主要含水层由砂岩及薄层灰岩组成,单层厚度1-4m,与泥岩、砂质泥岩隔水层相间沉积,构成多层承压含水层组。

13301地质说明书

13301地质说明书

榆林市千树塔矿业投资有限公司133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一、工作面四邻位置千树塔煤矿13301工作面,位于3#煤层3盘区,煤层厚度约10.6米,运输顺槽长度1792米,回风顺槽长度1758米,切眼长度200米。

本工作面北部与西翼采区工作面相邻,13301回风顺槽与13302主运顺槽煤柱宽度为15米。

南部距井田边界约681米,界外为半坡山井田。

13301工作面回风顺槽距3#煤未完全燃烧边界线最近距离为351米。

13301运输顺槽距西主运大巷155米。

二、地质情况该煤层在井田东南部存在自燃区域,煤层完全燃烧至正常区间过渡带宽度较大,一般为100~200m,东南部最大可达250m,其间煤层残留厚度约0~10.0m。

煤层埋深147.43~271.25m,一般200~270m,底板标高变化在1082~1120m之间。

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仅个别点(ZK1258)含1层0.10m 的泥岩夹矸。

煤层直接顶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次之,少量中、细粒长石砂岩;直接底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粒长石砂岩。

煤层与其顶底板均为明显接触。

煤层呈东高西低趋势,平均角度约0.65°.工作面内的基岩,自顶面之下普遍形成厚度20m~40m风化裂隙带,导致岩石破碎,是地表水下渗的良好通道。

当煤矿采煤产生的冒裂带与风化裂隙带沟通时,可能造成矿坑涌水。

另外,距工作面351米,东南部由于3号煤层自燃,其顶板烧变岩垮塌,造成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松散,成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

工作面煤尘爆炸时,火焰长度均大于400mm,有爆炸性危险。

煤层易自燃,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或二氧化碳)涌出量3.756m³/min;综掘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取0.37m3/min。

三、诸量情况13301工作面为342820m²,储量约481万吨,可采储量约为400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83%。

附:地质柱状图榆林市千树塔矿业投资有限公司133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编制: 赵华罗洋洋审核:李昌龙科长:王存定总工程师: 孟冰清榆林市千树塔矿业投资有限公司煤矿技术科2018年4月。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1.五灰突水系数计算:五灰厚9.0~11.1 m,平均厚9.9m,上距102煤层底板17.3~26.3m,平均厚21.7m,取近五年北风井84-水1五灰钻孔水位+35 m,计算五灰突水系数为:
根据公式:
T———突水系数,MPa/m
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取0.67~0.77
M———底板隔水层厚度,m,取最小隔水层厚度17.3 m、最大隔水层厚度26.3m
三、底板注改情况
1.钻探情况
隔水层厚度:该面隔水层厚度为17.3~26.7m,平均厚21.7m,自上而下分别为粘土岩、粉砂岩、中砂岩,其中粘土岩厚2.0~4.9m,平均3.2m,遇水易膨胀,粉砂岩9.1~25m平均14.6m,间夹11煤0.3 m,中砂岩2.0~5.2m平均3.9m。
五灰含水层厚度:五灰厚9.0~11.1 m,平均9.9m,是威胁工作面的主要含水层。
3、煤管科开采前要充实和加强铁路维修力量,并将充填材料堆放在铁路两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对铁路及铁路桥涵的维修工作。
4、工作面回采前要提前通知农事部门,农事办应提前查看工作面上方建筑物、农耕及地铁路等回采前的状况。在回采期间要随时观察损坏变化情况,协调因下沉可能造成的农事纠纷。


1、XX中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
3. 过f1断层前要编制专门措施,断层上下两盘各10m铺垫板梁。
4. 现场要备有150块木垛料(规格:1.5*0.2*0.15),并实行挂牌管理。
5.
瓦斯
XXXXX有限公司历年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2012年鉴定结果:矿井瓦斯最大相对涌出量为2.36m3/t,二氧化碳最大相对涌出量为6.10m3/t。矿井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为3.61m3/min,二氧化碳最大绝对涌出量为9.35m3/min。预计本采煤工作面中,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为0.01m3/min,二氧化碳最大绝对涌出量为0.9m3/min。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概况............................................................................................................. - 2 - 第一节目的与任务........................................................................................... - 2 - 第二节工作面井上、下位置........................................................................... - 2 -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概况........................................................................................... - 2 - 第一节地质构造............................................................................................... - 2 - 第二节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对煤层的影响........................................... - 3 - 第三节煤层赋存情况......................................................................................... - 3 - 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 - 4 - 第一节煤层顶、底板......................................................................................... - 4 - 第二节工作面瓦斯............................................................................................. - 5 - 第三节煤尘与自然............................................................................................. - 5 - 第四章水文地质..................................................................................................... - 5 -第一节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 (6)第二节工作面主要充水因素........................................................................... - 6 - 第三节涌水量预计........................................................................................... - 6 - 第四节水害威胁情况分析............................................................................... - 7 - 第五章储量计算..................................................................................................... - 7 - 第一节储量计算边界与工业指标................................................................... - 7 - 第二节储量计算方法与参数的确定............................................................... - 7 - 第三节储量计算结果....................................................................................... - 8 - 第六章存在问题及建议......................................................................................... - 8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与任务编写114边煤柱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的目的是为编制作业规程、指导现场施工提供了较为详细、全面的综合性地质资料。

满来梁煤矿4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满来梁煤矿4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2、本矿属低瓦斯矿井。





1、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
2、煤层顶板较易垮落,过断层时,应加强支护。
蒙泰满来梁煤业有限公司
工业广场防洪排涝措施
生产技术部
2016年12月27日
内蒙古蒙泰满来梁煤业有限公司
4104综采工作面
地质说明书
编制:
审核:
日期:
内蒙古蒙泰满来梁煤业有限公司
4104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煤层名称
4#
水平名称
盘区名称
一盘区
工作面名称
4104回采面
地面标高
1285-1370
工作面标高
1165-1180
地面位置
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
4104综采工作面东南邻一盘区辅运大巷;西邻4105回采工作面;西北邻井田边界;东北为待采的井田。
回采对地面设施影响
回采时地面建筑物已全部搬迁,因此回采对地面无影响。
工作面长度
(M)

511.08万吨




煤(矿)层总厚(m)
3.6~4.2
煤层结构
煤层倾角
(度)
0~3
4.01
简单型
1.5
此煤层情况属稳定煤层,煤层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具水平和微斜层理,易风化,煤性脆。






顶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特征
直接顶
泥岩、粉、细砂岩
遇水泥化
直接底
粉砂岩、砂质泥岩
遇水泥化
地质构造
及其预测

煤矿采面 地质说明书

煤矿采面 地质说明书
3、地面情况:本工作面位于多宝山镇星火乡五连以南。
4、煤层特征:该煤层属于比较不稳定性煤层,产状不稳定,煤层变化较大。
5、构造情况:风道是一采区唯一一条延伸到南部巷道,通过采区地质报告证明该地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存在落差20m断层多个。
6、水文地质:工作面顶底板没有含水层、周围无采空区无老塘水、且离已知钻孔较远更无钻孔水影响。涌水量为4m³/h,涌水量较小对掘进无影响。该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单。
3、煤层特征:该煤层属于比较稳定性煤层,产状稳定,煤层变化不大。
4、构造情况:本巷道掘进过程中本工作面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局部有裂隙、节理、断层发育,掘进中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6、水文地质:本工作面煤层局部含水、涌水量较小,二段西二采空区无积水,对掘进无影响。
地质说明
一、工作面境界、范围:
走向
倾向
左部
右部
左部
右部
未开拓区
西十四路
未开拓区
未开拓区
二、煤层特征: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煤层厚度
最大—最小/平均m
4.5—5.5/5m
煤层倾角
最大—最小/平均°
10—14/12°
煤层硬度
f
1.5
煤层层理
发育程度
发育
煤层节理
发育程度
发育
煤质
灰分
%
16.3
挥发份
%
32.5
容重
T/m³
1.35
自然发火期

6
绝对瓦斯量
m³/min
0.07
三、顶底板特征: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厚度/M
岩性
顶板
基本顶
白砂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一、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1)xxx采煤工作面的位置
四采区xxx工作面位于四采区-129~-116m标高段,东部为F9断层,西部为井8断层,南部为-126集中运输巷,北部为待采区。

2)xxx采煤工作面的范围
回风顺槽开口位置在-135集中运输巷,向北东延伸280米。

运输顺槽开口位置在-126集中运输巷,向北东延伸250米。

拉开切眼与回风顺槽贯通,长度为85米。

3)xxx采煤工作面的面积
xxx采煤工作面的可采面积为19808㎡。

工作面开切眼标高为-115m,最低标高为-141m,伏采。

4)与地表的关系
该工作面下顺槽位于主井筒门口东280米,上顺槽位于主井筒门口东368米,地表是丘陵地型,地面标高在+303.5~320m之间,为旱田耕地。

由《四采区设计》工作面回采情况计算,回采该工作面不会造成地表出现裂隙、沉陷情况。

地面周围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会对地面造成影响。

二、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实见或预测落
差大于2/3采高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情况
1、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的概况:
运输顺槽掘送时在开口位置往北117米、132米,见两条错下正断层,第一条断层走向60°,倾向330°,倾角85°,落差1.8米。

第二条断层走向60°,倾向330°,倾角57°,落差1.6米。

开切眼在运输顺槽开口前3米见一条正断层,错上,走向46°,倾向316°,倾角44°,落差2.1米。

2、工作面实见地质构造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该条断层由于在运输顺槽没有见到,且断层落差在2.1米左右,预计回采60~90米,此断层就会歼灭。

三、实见点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和煤体结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1、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
运输顺槽见煤点顶板岩性是灰色砂质页岩,厚度在13米左右。

2、裂隙发育情况
由于是复采层,顶板破碎,应加强支护。

四、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裂隙发育情况;
1、实见点煤层顶板岩性是灰色砂质页岩。

2、页岩厚度12.5米。

3、裂隙发育情况:复采层,顶板冒落后没有充分压实,有较大
裂隙。

五、预测岩浆岩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的位置及
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4、预测岩浆岩体
本矿至开采到现在未发现岩浆岩体。

对回采无影响。

2、预测冲刷带
本矿至开采到现在未发现冲刷带。

3、预测陷落柱等的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的影响
本矿至开采到现在未发现陷落柱。

对回采无影响。

六、预测瓦斯涌出量
2017年xxxxxxx瓦斯等级的鉴定结果为: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3m3/t,小于10m3/t: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68m3/min,小于40m3/min:矿井各掘进工作面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04m3/min,均小于3m3/min:矿井采煤工作面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13m3/min,小于5m3/min。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69条的4个条件规定。

第一百六十九条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

瓦斯矿井必须依照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

根据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瓦斯涌出形式,矿井瓦斯等级划分为:
(一)低瓦斯矿井。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为低瓦斯矿井:
1.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不大于10m3/t;
2.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不大于40 m3/min;
3.矿井任一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不大于3 m3/min;
4.矿井任一采煤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不大于5 m3/min。

二、鉴定结论;该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二号煤层是复采层,瓦斯已释放,瓦斯量非常小。

应注意上隅角的检查。

七、预测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xxx采煤工作面根据物探报告可知,该掘送区域富水性较弱,没有大面积积水,预计涌水量小于1m3/h。

由于回采的是复采层,旧巷多,旧巷积水会对掘进造成一定影响,在今后掘进过程中不断观测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补充。

八、工作面煤炭资源、储量。

xxx采煤工作面地质储量是55380吨
xxx采煤工作面可采储量是55380-1672煤柱-1764断层=51944吨。

九、地热、冲击地压、和煤自燃危险程度等
地热:本矿井至建矿以来地热都正常,对本工作面影响程度不大。

冲击地压:本矿井至建矿以来为发生过冲击地压,且xxx采煤工作面是复采层,压力已释放。

煤自燃:本矿井二层煤自燃发火期是12个月,应加强采空区冒落管理,开采完毕及时封闭采煤工作面。

十、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应注意事项及建议。

1、加强浮煤清扫,防止丢煤、发火。

2、回采过程中要加强顶板支护,加强采面顶板及围岩管理。

3、回采过程中注意观察顶板及围岩稳定情况的变化,及时掌握地质构造揭露时间,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本地质说明书仅供在回采时参考。

如遇到地质变化要随时掌握、分析、观察其变化动态,正确处理好其地质变化规律。

5、二号煤层具有自燃和爆炸倾向,在采掘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一通三防”工作,加强洒水防尘,杜绝煤尘飞扬。

十一、避灾路线:
工作面→xxx运输顺槽、xxx回风顺槽→-126运输大巷、-135回风大巷→三段绞绞车道、-42回风巷→-90运输大巷→二段绞车道→-42回风巷、-50运输大巷→副井、主井→地面。

2019年5月1日
xxx工作面地质说明书蛟河市加利煤业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