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引言:《将相和》是一首传统的民间童谣,它以轻快的旋律和简单的词汇,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友谊的理解和民间团结精神的赞颂。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首童谣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文将提供一份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首歌谣。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识谱、演唱和听觉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了解《将相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重点:1. 能够识谱演唱《将相和》。
2. 能够按照指导合唱指导老师的指令完成合唱动作。
三、教学准备:1. PPT:包含《将相和》的歌谱、谱曲和参考音频。
2. 音乐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温习上节课内容:-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并演唱上节课中学习的歌谣。
2. 引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将相和》的谱曲和歌词。
- 加上音乐播放,让学生先用手敲打方式跟读歌词,理解曲调和歌词的节奏感。
3. 合唱训练:-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指导老师。
- 指导老师根据歌曲的分段,指导学生进行学唱。
- 每段学唱完毕后,指导老师以反复演唱的方式巩固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4. 合唱动作训练:- 引导学生按照指导老师的指令完成合唱动作。
- 指导老师通过示范和口头指导,让学生掌握合唱动作的节奏和配合。
5. 音乐鉴赏:- 引导学生聆听《将相和》的音乐,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了解《将相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 总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进行小结,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五、课后延伸:1. 利用PPT提供歌谣的文字,让学生练习背诵。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谣,鼓励他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结语:通过这份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这首童谣。
通过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第一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二节课时,适用于部编版的一等奖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歌曲表演。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学习:学生将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声乐训练: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声乐训练,增强歌唱技巧。
3.歌曲表演:学生将学会合唱并进行歌曲表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2.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
步骤二:学习歌曲歌词1.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读。
2.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唱歌。
步骤三:声乐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如音阶唱法、呼吸控制等。
2.教师模范演唱一段歌曲,要求学生跟唱。
步骤四:合唱练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歌词部分。
2.学生进行小组合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步骤五:歌曲表演1.各小组轮流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奖励。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歌词掌握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情况,评估学生对歌曲歌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唱歌表现。
教师评估学生的唱歌技巧和表现出色的程度。
3.学生的合作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歌曲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歌曲学习的时间控制要恰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2.声乐训练要适度,不要过于复杂或太简单。
3.表演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
以上是《将相和》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体会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领悟“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宽容大度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廉颇的知错能改。
(2)体会“和”为贵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句,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例如:“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勇敢无畏。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语气和心情。
(2)“渑池之会”①分角色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表现?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③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这些特点。
(3)“负荆请罪”①自由朗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②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③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讨论交流,理解“和”的意义(1)小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给了你什么启示?(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6 将相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2.体会“和"的意义,感受“和”的重要性,从而懂得珍爱“和"。
学习重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学情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把握难度不大,但真正理解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还是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速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快速默读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比较阅读,前后关联的方法,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璧归赵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王想据为己有。
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识破秦王没有诚意,偷偷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无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渑池会面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秦王要赵王鼓瑟,之后命人记录了下来。
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
蔺相如要和秦王拼命,秦王只好照办,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了下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满意。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番然醒悟,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2.教师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3.教师小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蔺相如叫秦王为赵王,后果是“负荆请罪”的前因是,后果是(2)用“~~~”画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其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3)将相之间和好的原因是什么?3、全班交流反馈。
预习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预习2:【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的?(拼)②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①认识“瑟”和“缶”。
(课件出示“瑟”和“缶”,借助图片和字理析字词。
再说出带有“缶”的字,并组词。
指导书写“缶”。
)②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所以蔺相如很生气,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通过初读,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廉颇、蔺相如围绕“和”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二、了解失和的原因1、既然有和好这一结果,必然就有失和的时候,是谁在闹不和?文中有一句话最能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是哪句?2、出示第16段廉颇的话:“…………”抽读,齐读。
师问: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然而为什么蔺相如的职位反倒比他高?(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所以…………)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对于蔺相如的立功,廉颇是怎么认识的,再读读第二句。
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去的吗?你同意廉颇的说法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靠什么立下大功,让赵王封他为上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首先我们来看看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完璧归赵的。
2、出示挂图一,画面上表现的是文中哪一小节的内容?(8小节)快速默读这节,看看面对强大的秦国,霸道的秦王,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边读边做勾画和批注。
板书:言行──品质3、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⑴“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情形是指怎样的情形?(秦王双手…………绝口不提……)在这情形下,蔺相如说了什么,再读。
他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也知道秦王没有想到璧会有毛病,体现了他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将相和》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重点讲述了蔺相如识破秦王意图,利用和氏璧保全国家利益,以及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3. 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扩展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讲述的是关于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2)学生回答:廉颇和蔺相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蔺相如在面对秦王的时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互动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学生认真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将相和》第二课时板书内容: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知错就改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第五至七自然段。
2. 运用“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品读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一、一分钟演讲(学生准备)【设计意图:课前指导学生准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方面的内容作演讲,让学生多渠道了解、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一分钟速记(出示并检查速记情况)1、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师小结、激趣: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一分钟的时间你们就积累了三句名言。
你们又向天才走近了一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该环节精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增广贤文》等和课文内容贴近的三个名言佳句,旨在让学生在每节课积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少成多,开拓学生的视野,又为下文的说话训练积累语言素材。
】三、观看《将相和》故事微课(播放)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让我们观看微课,重温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引用孔子的名言,让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微课的新颖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这是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一、教学目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⑴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
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⑵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
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
⑶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⑷小结:
①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
“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齐读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结:
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
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⑴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⑵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
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⑶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
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⑴词语搭配:
总因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职位比廉颇高
⑵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___,前两个故事的___又是第三个故事的___,三个故事构成了___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
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