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求助行为的功能
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
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
1.社交能力:观察儿童与同伴或成人交往情况,是否会主动向他人打招呼或搭话,是否能分享玩具或资源,是否能感知他人情绪。
2.情绪表达:观察儿童情绪表达情况,包括欢乐、悲伤、愤怒等,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语言能力:观察儿童语言发展情况,是否能发出清晰的语言,是否能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如正确使用代词和形容词等。
4.运动能力:观察儿童的运动发展情况,包括步行、奔跑、跳跃、平衡等,是否能完成基本的动作技能,如抛球、接球等。
5.注意力和认知能力: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发展,包括专注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否能完成简单的任务和游戏。
6.自理能力:观察儿童的自理能力发展情况,包括穿衣、吃饭、上厕所等,是否能独立完成基本的日常活动。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1. 介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社交行为的培养对于建立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
在366岁儿童的亲社会岁阶段,孩子正处于社交化阶段,此时是家长和教育者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时期。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培养3行为。
2.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目的是帮助别人、分享、照顾和支持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善良的行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玩具、食品等•合作: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合理分配任务,相互帮助•照顾:善待他人、照顾他人,就像照顾自己一样•支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安慰他人、帮助他人面对挑战3~6岁的孩子正在发展出更加成熟的亲社会行为,并有能力处理一些社交难题,如解决冲突、交友、沟通等。
3. 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3.1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是指感知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共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很多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基于共情而产生的。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共情能力:•主动倾听和反馈孩子的情感需求•带着孩子去观察和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情感3.2 教育孩子分享的重要性3~6岁的孩子通过分享来表达和交流情感,分享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交技能和促进孩子的集体合作。
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学会分享。
以下是鼓励孩子分享的方法:•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和食物•教育孩子交换物品而不是争夺•赞美孩子对他人分享的积极行为3.3 鼓励孩子懂得合作合作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体现,家长可以通过增加游戏的合作元素、组织孩子的小团队活动、教育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以下是鼓励孩子懂得合作的方法:•教育孩子公平地分配任务•鼓励孩子相互协作,把任务分成别人可以完成的小部分•赞美孩子的合作和协调能力3.4 认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孩子的个性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因为不同的孩子成长的速度和方式都不一样。
3~6岁幼儿的行为特点
3~6岁幼儿的行为特点3~6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幼儿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行为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以下将从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详细介绍3~6岁幼儿的行为特点。
一、认知方面1. 视觉能力逐渐发展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视觉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周围事物,并且能够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事物。
2.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可以理解简单的指令和问题。
此外,他们还会不断地提问以满足自己对世界认知的好奇心。
3. 独立性增强随着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孩子们开始表现出独立性增强的趋势。
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洗脸等。
同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和顽皮。
二、情感方面1. 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开始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此外,他们还会对周围环境和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2. 情绪变化较为剧烈由于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
他们可能会因为小事而发脾气或者大哭大闹,但是也会很快从情绪低谷中恢复过来。
3. 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与周围的人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
他们可以与其他孩子玩耍,并且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等物品。
此外,他们还会表现出一定的合作意识。
三、社交方面1. 交往能力逐渐增强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们的交往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可以与周围的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并且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与其他孩子互动。
2.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会表现出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儿在园求助行为研究
要 的重要 的社会技 能 ,体现 出个体适应环境 的能力 。 的一 日生 活 中 ,观 察处 于 自然 条 件下 的幼儿 求 助 行 幼儿 在生活和学 习的过程 中会 遇到哪些无法解 决 的困 为 ,收集关 于研究 对象 的第 一手资料 。确 定好研究 对
难 ?选 择谁作为求 助对象 ?选 择什么样 的方式 进行求 象 之后 ,我们对 每个班级进行 了为期一 天的预观察 , 助 ?作为被求助 对象之一 的教 师又是如何 回应 幼儿 的 并 在预观察结束后 制定 了观察记录表 ,在 正式观察 之 求 助行为 的?在 有关幼儿社会 性发展 的研究 中 ,还鲜 中和之后对观察记 录表进行 了修改 和调整 ,最后确 定
表4 教师 回应幼儿 求助行 为的次数和百分 比
教师 回应
直接
次 数 2 7
解决
间接
9
尝试
有意
5 2
不理睬
无意
3
责备
9
百分 比 ( %)
4 9
1 6
9
4
5
1 6
( 五 ) 教 师 回应 幼 儿 求助 行 为
根据收集到 的资料 ,我们发现教师 回应幼儿求助行
一
、
问题的提出
由 于 受 实 际 情 况 的 限 制 ,我 们 采 取 “ 方 便 抽
幼儿 由家庭进入幼 儿园生活 和学 习 ,迈 出了其社 样 ” ,选取 了一所 能提供较 为开放和宽松 环境 的幼 儿
会化进 程 中重要 的一步 。在这一 过程 中 ,他们 遇到各 园,并随机选取了小 、中、大班各一个 ,共 1 1 1 名3 岁~ 6
面子 ,仍然哭个不停。教师 已经努力解决问题 了,可这 的求 助行为漠 不关心或 忽略 ,不仅错 失在帮 助幼儿解
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引言:幼儿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关注。
在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和关注可以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有时候会向教师求助。
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究至关重要。
一、问题分析1. 幼儿求助的需求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有时候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幼儿求助行为的背后可能是情感上的困扰,也可能是学习上的困难,甚至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信任、熟悉的人分享自己的困难和烦恼,教师往往成为他们求助的对象。
2. 教师回应孩子求助的职责和作用教师的回应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关注、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心。
教师的回应不仅能够解决幼儿面临的实际问题,更能够在心理上给予幼儿安慰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教师回应幼儿求助的问题教师回应幼儿求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教师可能对幼儿的求助不够重视,甚至采取忽视、轻蔑或者指责的态度,这样做会给幼儿造成伤害,影响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有些教师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回应幼儿的求助,导致幼儿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对策探究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感到教师是自己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只有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连接,孩子才会愿意向教师求助。
2. 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尊重幼儿的感受和意见,给予他们包容、理解和支持。
当幼儿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耐心的回应,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包括心理辅导、情感沟通、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求助行为的回应策略
19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求助行为的回应策略◆刘征安徽省安庆市六一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家长、教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思想。
中班幼儿相对于小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行为、思想意识,相较于大班幼儿来说,其心理依赖程度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形成也处于一个过渡阶段。
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段、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分析,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求助缘由和他们惯用的求助手段,从而进一步分析教师对幼儿求助行为的认知,有助于引导幼儿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提升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
一、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求助行为的回应现状分析(一)幼儿求助区域幼儿在各个区域发生的求助行为各不相同,结合教学经验和学术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幼儿求助行为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建构区、美工区、阅读角、益智区、娃娃家这几大区域中。
(二)幼儿求助原因通过梳理文献得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求助行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幼儿阶段的小孩,其年纪小、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辨识尚处于待引导的阶段,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无法对所有的学习技能全面掌握;第二,幼儿园和家庭氛围不同,没有父母和长辈的专宠,幼儿与人相处、沟通都未形成良好的习惯,易引发矛盾;第三,各班级的幼儿对幼儿园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好心理调节并适应新环境。
二、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求助行为的回应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回应策略模式化,最常使用包办代替的策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应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以及游戏过程的参与者。
而对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需要,老师很难从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一些老师为了更快解决幼儿的困难,不耽误后续的安排,会直接上手帮助幼儿解决或是只采用一种回应策略。
教师的替代只能解决当下问题,对于幼儿来说什么也没有学会,下次碰到相同的问题,依旧要寻求老师的帮助,替代性策略不仅削弱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加重了老师之后的工作负担。
小班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求助行为浅析
午睡结束后,蒙蒙把衣服穿好后,发 现自己卷不了袖子,于是向旁边的阿宝 看了看,阿宝看了看她之后往旁边走开 了 。 这 时 身 旁 的 轩 轩 看 到 了 蒙 蒙 ,说 : “蒙蒙,我来帮你吧。”于是轩轩将蒙蒙的 袖子卷好了,两个人开开心心地出了午 睡室。
清清在穿鞋的问题上及时向老师进 行了求助,老师给了他鼓励,并没有批评 他,最终他疚的冲 突阶段。幼儿随着说话、行动能力的不 断发展,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之外, 这时幼儿的主动性便会得到体现。如果 成年人能积极支持幼儿的活动,帮助幼 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尤其是当他们 在活动中面临困境时,鼓励他们求助,帮 助他们建立合适的求助方式,积极提供 适宜的帮助,将有助于幼儿发展更多的 主动性。
小班孩子刚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幼 儿园,不仅情感上有很强的依恋性,而且 最大的困难就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当 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求助方式,一种是非常大方地向老师或 同伴求助,当他们的困难得到解决时,脸 上会绽放出胜利的喜悦。而另一部分的 幼儿则是相对比较内向的,他们不会大 声地求助,当他们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 会一步一步挪到你的面前,等待着你的 发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此刻老师要 做个有心人,去发现他们,并给予及时的 帮助。
户 外 活 动 ,老 师 带 幼 儿 去 捡 树 叶 。 淑淑捡到了很多,帅帅一片叶没有捡到, 冲到淑淑面前说:“给我一片。”淑淑没有 理睬他,于是帅帅上前去抢,结果不但没 有抢到,反而惹火了淑淑,她喊了起来: “就不给你,谁让你自己不捡的啊。”帅帅 很无奈地看着淑淑。突然,他哀求淑淑: “淑淑,请你给我一片,好吗,以后我也会 帮助你的。”这时,淑淑想了想,说:“好 吧,给你吧。”
随着帅帅求助方式的转变,可以看 出幼儿正是在经历失败中不断改进自己 的求助技巧,我们要提倡为幼儿创设问 题情境,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求助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借助老师的帮助来解决。
教师如何回应幼儿的求助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回应幼儿的求助行为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幼儿求助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幼儿在求助时,可能通过言语、肢体动作、眼神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的幼儿可能直接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则可能用眼神示意,有的甚至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求助。
教师在处理这些不同形式的求助时,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需求。
2. 教师的回应可能存在不及时或不恰当由于教师工作繁忙或对幼儿求助的表现形式不够敏感,可能导致教师的回应存在不及时或不恰当的情况。
这样会导致幼儿对于求助行为产生不满或失望的情绪,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信任感。
3. 教师的回应可能缺乏耐心和关怀在处理幼儿的求助行为时,教师可能由于工作压力或其他原因,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关怀。
这样会导致教师的回应显得冷漠和不友好,从而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二、对策探究1. 提高教师对幼儿求助行为的敏感度教师应该加强对幼儿求助行为的敏感度,尽可能地了解幼儿在求助时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言语、肢体动作、眼神等方面。
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准确地回应幼儿的求助行为。
2. 建立及时有效的求助回应机制幼儿在求助时,教师应该建立及时有效的求助回应机制,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幼儿的求助进行回应。
教师还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注和理解,确保幼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 提升教师的情感沟通技能教师在处理幼儿的求助行为时,应该提升自己的情感沟通技能,加强对幼儿的关怀和理解。
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和包容,让幼儿在求助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温暖,从而增强幼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中班幼儿助人行为的观察研究
中班幼儿助人行为的观察研究作者:熊玲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21年第04期助人行为是亲社会性行为中重要且突出的部分。
3~6岁是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基于幼儿园集体教学环境和我国传统集体主义社会氛围,从小培养幼儿的助人意识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做出外在的助人行为,首先需要其能够观察并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困难所在,理解他人的感受,继而分析问题,采取不同策略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因此,幼儿助人行为是幼儿的观察能力、共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劳动教育出发,中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已经有所发展,教师的关键任务应是培养幼儿服务他人的能力,而助人行为恰是一种服务他人的体现。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观察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助人行为,了解中班幼儿助人行为的频率和特点,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文的幼儿助人行为概念如下:幼儿在看到他人有显性或隐性的被帮助需要的情况下,主动或被动的,采用一定策略做出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举动。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广州市某幼儿园的三个中班,每个班级观察时间为一天半,共计观察5天。
观察使用已有研究(王叶,2018)基础上的自编量表“中班幼儿助人行为观察量表”。
采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及分析如下。
不同性别幼儿助人行为的比较研究中共有68名幼儿,其中男孩38名,女孩30名。
结果显示,中班幼儿助人行为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本研究通过事件抽样所取得的事例发现,儿童助人行为涉及的助人内容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
女孩的助人行为主要体现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男孩的助人行为主要体现在解决生活自理问题和物品匮乏问题上。
事件1:在体育活动中,几个小朋友要求男孩A扮演追他们的坏人,几个小朋友对着A大喊:“来打我们呀!来追我们呀!”A皱起了眉头,并没有说话,也没有追出去。
几个小朋友仍然不放弃,对着A大喊,其中的几个小朋友伸手推A。
幼儿 求助行为
幼儿求助行为幼儿的求助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困难、危险或需要帮助时,主动向他人寻求支持和帮助的行为。
它是幼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求助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1. 口头求助:幼儿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我不会做”、“请帮我一下”等。
2. 身体语言求助:幼儿可能会通过手势、眼神或身体姿势等方式向他人传达求助的信息。
3. 模仿行为求助:幼儿可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4. 主动寻找帮助:幼儿会主动寻找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如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人。
幼儿的求助行为对于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求助行为有助于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让他们知道在困难时有人可以依靠和寻求帮助。
其次,求助行为有助于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幼儿可以学会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求助行为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求助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建立信任关系: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2. 鼓励表达:积极倾听幼儿的需求和问题,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提供支持和指导:在幼儿求助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树立榜样:作为家长和教育者,要展示积极的求助行为,让幼儿学习到求助是一种正常和有效的行为方式。
幼儿的求助行为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求助习惯和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
3-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
第20卷第3期2018年6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Vol .20 No .3Jun .20183-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尹亚欣夂2(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2.龙溪小学,云南石林652200)摘要:通过对金贝贝幼儿园3-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在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告状行为各 不相同,但寻求帮助型和自我表现型告状在三类活动中均有出现,且具有告状人次较多的特点。
特提出了应对3-6岁 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3-6岁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中图分类号:G 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60(2018)03-0104-03_、研究对象及内容(一) 研究对象金贝贝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3-6岁幼儿各45名。
(二) 研究内容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发生在幼儿间、幼儿与教师 间的告状行为充斥着幼儿学习生活环境。
利用学习的机会对金贝贝幼儿园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根据观 察及访谈记录,得出3-6岁幼儿在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寻求帮助 型告状、自我表现型告状与维护规则型告状等10类。
(三) 研究结果1. 3-6岁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告状行为分析。
通过对金贝贝幼儿园部分3-6岁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学习活动中的告状行为结果如表1。
根据表1数据可知,幼儿告状行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寻求帮助 型和自我表现型,分别平均占总次数的22.3%和12.6%。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程度的提升,每个幼 儿都天生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2],自我表现的告状相对上升。
幼儿受到同伴的欺凌或受到不 公正待遇时,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渴望得到公平对待,就导致了各年龄段幼儿求助型告状的比 例攀升。
幼儿对规则或老师要求不明朗时,往往产生试探型告状。
儿童3到6岁行为特点
儿童3到6岁行为特点1.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会使用代词“我”,并开始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外貌、性别、家庭成员和角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2.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时期的孩子非常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
他们会问很多问题,试图理解和探索世界。
他们会钻研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并时常表现出求知欲望。
3.社交能力的发展:儿童3到6岁正处于社交能力的关键发展阶段。
他们渴望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开始探索和建立友谊关系。
他们也开始理解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规范,并学会和其他人分享和合作。
4.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在这个时期,儿童正逐渐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情绪,包括兴奋、愤怒、焦虑和悲伤等。
他们需要逐渐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5.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儿童3到6岁开始展示出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并开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也会积极思考,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6.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3到6岁时期,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分丰富。
他们会创造各种游戏和角色扮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他们也会通过绘画、手工艺和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7.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使用复杂的语句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可以参与到更复杂的对话和交流中。
他们还能够理解和遵守一定的交流规则。
8.动手能力和精细运动:儿童3到6岁时期,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精细运动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能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打开和关闭按钮,使用铅笔画图等。
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也越来越好,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手工艺活动。
9.规律性和自控力: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会遵守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规律和礼仪。
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时间表和要求完成一些基本活动,如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等。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3-4岁幼儿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出现各种行为,包括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发现他人做错事情或者不满意的行为时,向他人求助或者告诉他人的行为。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探讨3-4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并分析其原因及应对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3岁半的男孩,目前在幼儿园上学。
最近,小明的爸爸妈妈收到一封老师寄来的红色通知单,上面写着小明在幼儿园里告状的次数较多。
具体情况是,幼儿园里的老师经常接到小明的投诉,称其他小朋友抢他的玩具、打他、拉他的头发等行为。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小明还表示希望老师能制裁这些行为不良的同学。
老师觉得这种行为不太健康,因此特意通知了小明的父母,并希望他们能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和原因幼儿在3-4岁阶段的告状行为并不罕见,这种行为通常是幼儿在发现他人的不良行为或者对自己不满意时的一种表达方式。
具体到小明身上,他在幼儿园里频繁地告状可能有以下原因:1.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3-4岁的幼儿处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不够成熟,很难独立解决矛盾和问题。
当遇到不愉快的情况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或家长求助,这也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
2. 强烈的公平感:小明可能对公平有着较强的需求,当他觉得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或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时,就会产生不满,并向有关的人寻求帮助。
这表明小明对公平和正义有一定的认知和追求,这样的特质其实是积极的。
3. 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在家庭中可能曾经遇到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家长在处理矛盾问题时,常常采用向有关人员告状的方式,小明有可能是模仿了这种行为。
应对方法针对小明频繁告状的现象,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帮助他渡过这一阶段:1. 理解和接纳: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理解小明为什么会频繁告状,这是他们表达不满和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表现出的帮助、分享、合作等与他人互动的积极行为。
从3岁到6岁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交情境,积极尝试与他人互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3~6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类型1. 帮助行为:儿童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他人,例如帮助拾起掉落的物品、协助完成任务等。
2. 分享行为:儿童会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例如分享玩具、食物等。
3. 合作行为:儿童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例如一起完成拼图、在游戏中分工合作等。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 3岁: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产生亲社会行为。
他们能够表现出基本的分享行为,例如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
此外,他们也能够表现出一些简单的帮助行为,如拾起掉落的物品等。
2. 4岁:4岁的儿童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加敏感,能够意识到并表达他人的需求。
他们开始表现出更加主动的帮助和分享行为,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分担任务。
3. 5岁: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更加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并能够更好地掌握合作的关键因素,例如沟通、协商、分工等。
因此,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会更加稳定和成熟。
4. 6岁:在这个年龄段,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开始更加注重合作的结果而非个人利益。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更加成熟的行为。
三、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社交环境。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影响重大。
父母能够提供支持和鼓励,建立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儿童积极的社交方式,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儿童能够在同伴中体验到合作、分享、理解他人等亲社会行为,能够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3. 学校教育:学校也是儿童社交认知发展的重要场所。
幼儿助人行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幼儿助人行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幼儿助人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愿、主动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反映了幼儿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助人行为,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技能和情商,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助人行为的培养和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式,旨在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和成长。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概述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式,并说明撰写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会具体阐述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式,通过案例和研究来支持观点。
在结论部分,将会总结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得出结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旨在全面探究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影响以及培养方式,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和引导幼儿发展助人行为,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同时,本文也希望引起社会对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视,促进幼儿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完善。
通过对幼儿助人行为的研究和探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2.正文2.1 幼儿助人行为的定义幼儿助人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别人捡起掉落的东西、帮助别人背书包、主动和他人分享玩具等。
幼儿助人行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幼儿的同理心和慈善意识。
通过这种行为,幼儿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心。
幼儿助人行为不仅对被帮助的人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幼儿助人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
2.2 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幼儿助人行为是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或给予他人帮助的行为。
儿童告状行为研究
儿童告状行为研究作者:朱咸丰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9年第11期朱咸丰新疆石河子大学【摘要】随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告状行为也随之出现,儿童告状是幼儿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的特点。
在幼儿园里,儿童向老师传递信息的途径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引起老师的关注,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成人要认识到,儿童之所以告状,是其社会性发展程度较低的表现。
【关键词】儿童告状研究儿童告状行为指儿童在其认为个体利益遭他人损坏或发现同伴行动与规则和成人要求不相符合时,与成人进行互动的一种行为。
当发现儿童告状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判断他们告状的动机是什么,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和处理。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动机1.求助型告状3-6岁的学前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在处理问题时难免会有分歧,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强,彼此之间极易产生摩擦,因此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在受到欺负或委屈时就会选择通过“告状”这一方式来向老师或家长求助,同时这一时期他们对大人的依赖感很强,通过求助可以获得安全感。
2.道德型告状3-6岁的儿童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很是重视别人是否遵守规则,并且这一时期的儿童已经对道德标准有了大概的掌握,当发现周围的小朋友的行为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标准时,或者违反了班级或群体的既定规则时,就会引发儿童的告状行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虽然迅速,但是仍然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当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并没有违反规则而只是与他自己预期的不符时,也会引发其告状行为。
3.利己型告状3-6岁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非常依赖别人的评价,因此,当他们自己的优良表现没有引起老师注意的时候,他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会选择“检举”那些不遵守规则或者调皮捣蛋的小朋友,成为集体秩序的“维护者”、“监督者”,以此来吸引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认可和赞扬的需要。
农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求助行为研究
农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求助行为研究幼儿求助行为是幼儿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一种行为策略。
这种行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对它的理解要涵盖求助发生的背景、求助原因、求助所采用的手段、求助对象的回应以及求助结果等方面。
幼儿的求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互动,它能够积极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敏感性,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本研究基于幼儿发展相关理论,主要以一所农村幼儿园的三个年龄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农村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求助行为进行探讨,其中着重从农村幼儿的求助性别、求助背景、求助对象、求助方式、求助原因和求助结果六个维度来深入分析和探讨农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求助行为的现状,指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
包括研究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案。
第二部分为农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求助行为的分析。
研究者首先对收集到的752个案例进行了统计与归纳,并对三个年龄班级幼儿的求助行为进行了比较。
接下来通过收集到的案例了解农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求助行为是如何开启的,如何进行的,以及对幼儿的求助原因与求助对象的回应过程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为农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求助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求助行为的特点主要有:求助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求助行为事件多于中、大班幼儿的求助行为事件,且引起求助的起因也有一定的区别;男孩求助行为事件多于女孩求助行为事件;生活活动是求助行为发生的集聚地;教师是主要的求助对象;言语方式求助是求助行为的主要手段;欠缺方法是导致求助行为的主要原因;求助结果以成功为主。
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有需要满足情况、自我防御本能、气质、观点采择能力、自我效能感、观察学习的方式。
外部因素主要有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水平、幼儿园环境、家庭、学问文化和隐忍文化。
3-6岁发展指南关于独立解决问题的分析
在3到6岁之间,孩子就像小解决问题的超级英雄在制造!他们满怀好奇心想探索周围的一切这是成年人介入并释放他们内心解决问题的天才的完美时机。
通过让他们做出选择,尝试新的事物,并从他们的食管中学习,孩子们可以开始感觉自己是自己自己去想东西的国王和女王。
让我们让那些小鼻涕虫工作并看着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冠军他们生来就是!
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他们一些像构件,艺术用品,和装束设备之类的东西让他们用自己的解决方案来决定那些在游戏中出现的东西。
成年人也可以问他们开放式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鼓励孩子们好奇和有创造力的时候,他们开始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心态对待事物。
随着儿童进入发展阶段,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需要解决问题技能的挑战,从与同伴的人际冲突到认知谜题。
照料者必须通过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时避免过早干预或代表儿童解决问题,为培养儿童这种技能提供便利。
鼓励儿童参加集思广益会议,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尝试不同的做法,并在逆境下坚持不懈,对于培养复原力和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
通过赋予儿童解决自身困境的责任,照顾者可以有效地赋予他们信心和妥善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普遍存在,当你走进教室,至少有2分钟孩子在告状,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让告状行为得到升华,并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让它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呢?幼儿告状的含义:它是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的事情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
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义。
再次,从幼儿陈述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3~6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1.消极评价。
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2.神态示意如长江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
如:“哈哈,老师,他说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4.撒娇这种策略在求助行为中出现得较多,而且以女孩为主。
5.解释说理。
如:“老师,你看别人都下楼了,他还在这里。
”“老师你还没请我们呢,他就要走!”6.请求。
如:“老师,你就过去看看吧!”7.耐心等待。
如:幼儿站着不走,直到教师对此事作出某种回应为止。
8.反复告状。
9.抱怨。
如:“老师,你看他老是乱跑,刚才又把我的笔碰掉了,也不给我捡起来!”10.提示。
如:辛辛向忙于准备教具的王老师告状:“老师,你看他不好好地坐着,把椅子搬来搬去!”11.炫耀。
幼儿主动帮助
幼儿主动帮助幼儿阶段是孩子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主动帮助他人。
本文将探讨幼儿主动帮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一品质。
一、幼儿主动帮助的重要性1.1 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主动帮助他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让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帮助他人,幼儿可以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1.2 培养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主动帮助他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通过帮助他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1.3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主动帮助他人还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幼儿发现自己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或提供帮助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培养幼儿主动帮助的方法2.1 树立榜样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该主动帮助他人,并且经常与幼儿分享这种经验,让幼儿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2.2 创造机会家长和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幼儿主动帮助他人。
例如,在家庭和学校中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幼儿能够参与其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成就感。
2.3 发挥鼓励作用当幼儿主动帮助他人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被看到和赞赏的。
这种正向激励有助于增强幼儿主动帮助他人的积极性。
2.4 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是幼儿主动帮助他人的前提。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3.1 关心他人家庭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家长和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述一些关于帮助他人和关心社会问题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幼儿求助行为的功能【摘要】求助是个体在现实社会情境下解决困境的一种策略。
由于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幼儿会遇到来自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困境。
寻求帮助是他们解决困境的常用方式之一。
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3~6岁幼儿人际互动中求助行为的功能。
【关键词】困境;策略;幼儿求助行为;功能一、幼儿求助行为的界定研究者将幼儿的求助行为界定为:在面对自我困境时,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行为策略。
对这个定义有几点需作解释:(1)自我困境是指个体面对的具有困难的情境,这种情境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个体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反应。
自我困境与个体的认知和情绪体验有关。
本研究关注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2)他人是指幼儿求助的对象,他们现实地存在于幼儿的周围,并且是幼儿实际能接触到的人。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求助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同伴。
(3)行为策略是指幼儿采取的求助手段和求助过程,包括幼儿选择谁为求助对象,采取怎样的求助手段以及期望达到怎样的求助结果。
“1”二、幼儿求助行为的功能幼儿的发展可以分为身体的发展、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三个方面。
幼儿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方面的求助不但为幼儿智力的发展提供量的准备,也有助于幼儿求知欲的满足,它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及个性(人格)的发展具体到幼儿现实的求助行为中,则体现为社会规则的掌握、人际交往技能的获得、自我保护意识的建立,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
“2”(一)求助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功能1.有助于幼儿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目标。
幼儿个体发展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幼儿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就有了学习速度的快慢之别。
幼儿在这一方面的求助,会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求助幼儿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不会落后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速度。
2.有助于幼儿求知欲的培养求知欲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它源于兴趣,最初的表现是强烈的好奇心。
在幼儿阶段,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通过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特点以及经验的缺乏,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这时他们一般会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成人(在幼儿园主要是教师)。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能帮自己解决一切问题。
幼儿不断地向教师提问、寻求答案,正是具有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不宜直接帮助幼儿,比如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宜采取鼓励和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寻求答案。
(二)求助在幼儿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中的功能1.有助于幼儿交往技能的提高求助是一种交往方式,也是一种交往技能。
幼儿面对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时,能否获得所需的帮助,与幼儿的求助技巧有一定的关系。
成功的求助会强化幼儿进一步使用这种方式,而失败的求助会促使幼儿不断地调整当下使用的求助方式。
此时,求助作为一种交往技能也因此得到训练。
“3”案例一:中班户外活动时,教师让幼儿练习拍球,并且要求每个幼儿连续拍十个。
班上的皮球都是幼儿各自从家里带来的,贝贝带来的皮球不知怎么漏了许多气,拍不起来了。
贝贝很着急,冲到离他最近的宝宝面前叫道:‚把球给我拍一下,把球给我拍一下!‛宝宝头也不抬,只顾自己拍球。
于是,贝贝上前去抢宝宝的球,结果非但没有抢到,反而惹恼了宝宝,她喊了起来:‚就不给你,讨厌!‛贝贝无奈地看着宝宝。
突然,他哀求宝宝:‚宝宝,你就给我拍一下吧,明天我让妈妈给我买一个新皮球,我也会给你玩的。
‛宝宝没马上搭理他,贝贝只好站在一边看她拍球。
宝宝拍了一会,抬起头对贝贝说:‚那我们一人拍十下,挨着拍吧。
‛‚好!‛贝贝立刻答应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贝贝最初不合适的求助方式惹恼了宝宝,导致了失败的求助结果。
但是贝贝很快调整了自己的行为策略,他转变了急躁的态度和不礼貌的语气,耐心等待对方的答复,最终获得了宝宝的同情和帮助。
幼儿正是在这种尝试性求助经历中逐步改进自身的求助技巧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幼儿主动学习解决问题。
自然状态下的问题情境由于具有真实性,更值得我们关注。
2.有助于幼儿维护自身的权益,形成维权意识告状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境时的产物。
一种在自身的权益受到同伴行为威胁的情境下发生的、旨在使受侵犯幼儿本身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困境告状‛或‚求助式告状‛。
从求助幼儿的角度来说,求助式告状是一种比较正确的维护幼儿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的方式,这比幼儿采取行为上的反击或被动地承受有意义。
案例二:中班手工活动快结束时,教师正用孩子自己做的彩色纸带装饰班级的天花板。
这时,洋洋突然将蛋蛋手中的纸带一下子扯断了,蛋蛋急得叫了起来:‚我的飘带,我的飘带,你干吗!‛‚呵呵……‛调皮的洋洋似乎很开心,蛋蛋几次试图抢回自己的纸带,但是洋洋动作比他快,所以都没成功。
最后,蛋蛋很恼火地告诉了教师。
正巧教师也看见了这一幕,她二话没说,把洋洋做好的、已经挂在灯管上的彩色纸带一把扯断了。
洋洋愣住了,站在那里不敢动。
教师走到洋洋面前,板着脸对他说:‚好孩子是不可以随便弄坏别人的东西的,现在你的飘带也被扯断了,你是不是很难过?别人的东西被你弄坏了也会很难过啊!‛洋洋不说话,教师让他重新为蛋蛋做一根彩色的飘带,洋洋就照着教师的要求做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从求助者蛋蛋这个角度说,他在受到洋洋的侵犯而又无力维护的情况下向教师发起了‚求助式告状‛,并且从教师那里获得了援助。
教师让洋洋向蛋蛋道歉并给予相应的‚补偿‛,蛋蛋因而维护了自己受损的权益。
这种积极的求助结果,会强化求助幼儿在以后遇到类似困境时继续使用‚告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比较有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维权意识。
此外,从作为侵犯者的幼儿的角度来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也是对社会规则学习和掌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困扰,且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加强的幼儿,很容易做出侵犯他人权益的事情。
教师对于这一类告状事件的积极处理,可以使幼儿明确一定的社会规则。
“4”3.有助于幼儿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幼儿在向同伴求助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伙伴,这使幼儿更容易获得帮助。
同时积极的求助结果也会进一步增进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5”案例三:在玩桌面游戏的时候,扬扬和李木子这一组选择了积塑。
很快,篮子里的积塑被孩子们一抢而空。
扬扬动作太慢了,只拿到了几块,他想搭一个房子,但是很显然手中的积塑是不够的。
他先看看左边的苗苗,苗苗拿到的积塑最多,但是苗苗似乎察觉了扬扬想拿自己的积塑,赶紧向旁边挪了挪位臵,并用胳膊把自己手边的积塑圈了起来。
于是,扬扬转向李木子说道:‚李木子,你借我几块吧。
‛李木子给了他四块,扬扬高兴得手舞足蹈,笑着说:‚李木子最好,我最喜欢李木子了。
‛李木子抬起头对他笑了笑。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扬扬与李木子的关系很好,这是一种带有依赖性质的同伴关系,即显得稚嫩的扬扬对乐于助人的李木子有某种程度的依赖。
幼儿会在不断求助与获得帮助的过程中增强相互之间的亲密程度。
4.有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情绪通常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
消极情绪的长期存在往往会引起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放大,呼吸心跳加快,胃肠活动受到抑制或削弱,可能产生拒食、偏食或过食现象;也可能导致机体内激素代谢的不平衡。
这些除了对幼儿的正常发育成长产生显性影响外,还可能使他们抵抗力下降,易患疾病。
更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长时间地忽视消极情绪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导致智力操作的迟缓,失误率的增加。
如果不设法及时调整,可能会‚潜入无意识状态(这个过程叫压抑),像‘污泥’般地积淀在我们体内,从而造成人格障碍或者心理卫生问题。
‛“6”幼儿消极情绪的来源主要有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方面。
观察发现,幼儿在园消极情绪主要源于生理上的不适,即个别幼儿由于身体的疾病影响了其正常的活动;其次是由于幼儿对环境的不适应,幼儿在脱离家庭、与亲人分离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很容易体验到恐惧、孤独、悲哀、委屈这类消极情绪。
幼儿因为消极情绪而产生的求助可以使教师意识到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从而缓解幼儿由于消极情绪产生的紧张感。
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成人看来算不上什么的事情,在幼儿眼中却被看作是无法承受的压力,成为他们消极情绪的源头。
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幼儿自己很难主动排解,只能求助于外界的力量,教师的宽慰能使幼儿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
教师如果能够理解这种求助行为,并采取言语安慰、身体触摸和对不哭行为的积极鼓励和强化,既可缓解幼儿内心的焦虑,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有意识控制自己消极情绪的能力。
此外,求助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为方式,也有助于幼儿个性(人格)的发展。
新精神分析主义者艾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谈到,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
成长中的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冲突,因此,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或危机,即儿童心理与社会的矛盾。
在面临危机时,求助作为一种解决困境或危机的方式,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如何面对幼儿的求助,怎样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对幼儿人格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6岁幼儿人格发展正处于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
幼儿随着说话、行动能力的不断发展,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之外,这时幼儿的主动性便会得到体现。
如果成年人能积极支持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尤其是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境时,鼓励他们求助,帮助他们建立合适的求助方式,积极提供适宜的帮助,将有助于幼儿发展更多的主动性。
反之,成人如果采取消极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幼儿就可能获得更多的内疚感,甚至可能因此认为教师对自己求助的忽视或拒绝是因为自己笨,或者说自己不是教师所喜欢的好孩子。
这种感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幼儿产生内疚感。
参考文献:“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PETER WOODS.Sociology and the school“M”//ROUTLEDGE,KEGAN PAUL.An tractionist viewpoint.London,1983“6”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