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介绍分析
梁启超的故事200字
梁启超的故事200字
摘要:
1.介绍梁启超的背景和成就
2.阐述梁启超的改革思想
3.分析梁启超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4.总结梁启超的精神品质
正文:
梁启超,字卓如,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积极投身于政治改革和教育事业。
梁启超的改革思想在当时极具影响力。
他提倡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强调教育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的著作《变法通议》和《中国积弱溯源论》等,深入剖析了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弊端,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深远。
他参与成立了戊戌变法,尽管最终失败,但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他还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如今的中国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也都得益于他的奠基。
梁启超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他坚定信仰,不屈不挠,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未放弃过救国救民的理想。
他关注民生,提倡民主,倡导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他注重培养人才,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部编版教材《敬业与乐业》ppt课文分析1
• 最后,总结全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阅读第②~⑤段
思考:这几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充分有力 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的观点,使论证更 有权威性。
• 举例论证。通过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积累下列词语
旁骛(páng wù) 亵渎(xiè dú) 骈进(pián jìn ) 佝偻(gōu lóu) 承蜩(chéng tiáo)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 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 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 道理。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阅读第⑧段
思考1:作者是如何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
• 首先,作者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 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邹 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 接着,作者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 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A、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B、在奋斗中感受快乐。 C、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D、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
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在刊于《新民丛报》第 2 号的《保教非所以尊孔
论》中,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之害有更痛切而 淋漓尽致的阐发。虽文字稍长, 但因其关乎梁氏对中 国学术的基本判断, 故仍完整引录如下: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 人物之伟大, 莫盛于战 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及秦始皇焚百家之 语, 坑方术之士, 而思想一窒; 及汉武帝表章六 艺, 罢黜百家, 凡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 而思 想又一窒。自汉以来, 号称行孔子教者二千余年 于兹矣, 而皆持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 以 为一贯之精神。 故正学异端有争, 今学古学有 争; 言考据则争师法, 言性理则争道统。 各自以 为孔教, 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 于是孔教之范 围, 益日缩日小。 浸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 公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 浸假 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 浸假而孔子变 为程伊川、朱晦庵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 王阳明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 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 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 一果, 跳掷以相攫; 如群妪得一钱, 诟骂以相夺, 其情状亦何可怜哉! ① 而中国学术之萎缩衰敝, 也成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的根本原因。 政治专制与学术一统既相缘而生, 为害甚烈, 梁 启超于是自觉以批判、破坏的姿态出现, 明确宣称: “一尊者, 专制之别名也。 苟为专制, 无论出于谁氏, 吾必尽吾力所及以拽倒之。 吾自认吾之义务当然 耳。”(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这与“新民”之道中以 “自由”为必不可少之义的论述也一脉相通。在《新民 说·论自由》② 一节中, 梁氏着重发明了“欲求真自 由者乎, 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的道理。他认为, 被 人奴隶并不可怕, 最悲惨的是自我奴隶, 那便会堕入 万世沉沦而永无超拔之日。 文章区分出“心奴隶”的 四个种类与解除之道, 而列于首位的正是“勿为古人 之奴隶”。 甚至说:“要之四书六经之义理, 其非一一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摘要: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是中西舆论思想相碰撞,相融合的结果,其对于舆论的论述像是有力,对中国报业之影响空前。
我们这里从他的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影响作用三方面进行浅薄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梁启超,舆论,思想梁启超,伟大的爱国思想家、政治家,一生沧桑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维新变法,梁启超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业绩——新闻传播史上的拼搏奋斗。
梁启超一生从事新闻活动二十七年,创办领导报刊十七种,正是他先进丰富的舆论思想的实践来源。
一.梁启超舆论思想之重要背景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体现了19世纪末1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在开放中谋求自强的时代特征,顺应了历史发展大潮流。
1. 社会风气闭塞“于言风气,则彼时极为闭塞,多数知识分子都如坐井观天,不知外事”[1]知识分子此可见占据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平民是何等愚昧无知。
论民智,则识字者尚不满五千万人。
社会封闭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梁启超要开辟鸿蒙,开启民智,用舆论向导国民。
2. 认识到报刊的功能正是由于社会风气的闭塞,梁启超认识到“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2]所以他致力于办报撰稿,利用报刊的舆论力量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同时舆论监督对政府权力有一定的约束力,正所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梁启超看到舆论的这一功效,对顽固派进行猛烈抨击,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要求。
3. 早期维新人士与传教士的影响“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任主笔的《循环日报》收市时启发,首倡风气,借报章权衡国是,而谋变通,讽清廷以改革。
”[3]他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对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英美等国的传教士最早在中国办报,给国人办报提供了技术和经验上的借鉴,也是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重要作用。
4.梁启超的个人因素梁启超自幼在家中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后师从康有为,参与维新运动,毕生与文字宣传工作结缘。
戊戌政变后奔赴日本,后又游历欧洲,思想深受西方文化洗礼。
《敬业与乐业》公开课版分析
例子。
(体会举例论证的方法)
居里夫人从成吨的工业废渣中 提炼“镭”,几年如一日,异常艰 辛和枯燥。但她怀着一定找到“镭” 的坚定梦想,从未认为这项工作无 聊,最终发现了“镭”。
3、有些同学总以为学习学习是一件很苦的
事,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写一段劝告他的话。
我们现在刻苦学习是为了将来工作和生 活打基础的。因为只有现在刻苦学习, 才能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 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进步的过程, 我们要善于从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本来也许是枯燥乏 味的学习活动会渐渐变得趣味无穷。
梁启超
1、 理解、积累重点词语;
2、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梁启超(1873— 1929),中国近代维 新派领袖、学者。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广东新 会人。清光绪举人。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 合集》。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 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谋生职业,它
同样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 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 学生的学习。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 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 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 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快乐的邮递员
热情的乘务员
湖南电视台著名节目 主持人--李兵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 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 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 社创办,校址在上海。以黄炎培提出 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 并用”“双手万能”,着重道理联系 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呵旁观者文》讲义
《呵旁观者文》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文章及作者有较深刻的了解◆本文写作风格及特征◆了解政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教学计划:➢课文导读➢介绍人物梁启超➢时代背景➢文章讲解划分结构➢文笔特色➢文体政论文➢课后题回答➢引发思考➢三句半表演教学设计:课文导读你关心天下大事吗?你关心国家大事吗?你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同情、怜悯、关怀、帮助的具体行动吗?一言以蔽之,你是社会生活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呵旁观者文》是作者有感于维新派变法过程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
所以开篇便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随后作者把旁观者定义为无血性之人,进而又把血性定义为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的根本。
全文条理明晰,笔端情感充沛,振聋发聩。
聚焦: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先声现代政论文纵情说理的典范联想《六国论》介绍人物--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本人可以说是个天才,六岁就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
当时梁启超仅26岁。
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
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
他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也无法同梁启超相比。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维新变法后梁启超思想历程分析
维新变法后梁启超思想历程分析2019-10-12【摘要】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倾向于⾰命。
但⾃1903年赴美国考察归来,他却从思想上的迟疑不决变为坚定的将改良主义作为他的政治⽬标。
同时可以从他对民主共和与君主⽴宪的态度还有⼀些民主思想和观念的提出上看出他思想的变化。
分析梁启超后由激进⽽趋于保守的思想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
他的回归⾮但不是落后,反⽽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关键词】梁启超思想演变历程梁启超⼀直是维新派⾥的激进派。
虽然梁启超并没有主张⽴即⽤⼀种民主制度来取代君主政体但是他曾严厉指责君主政体是利⼰主义的化⾝,其思想中的进取性显⽽易见。
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流亡⽇本,但这期间从未放弃通过政治活动实现改⾰的愿望。
期间梁启超也遇到了是改良还是⾰命这样⼀个痛苦的选择。
由于当时孙中⼭的影响他摆脱了中国专制政体的限制,接触到更多西⽅近代思想,使他的“思想为之⼀变”,逐渐倾向于⾰命,背离了他的⽼师康有为的改良维新主张,因此梁启超在⾏动上⾃然也倾向于与⾰命派联合。
然⽽不久,1899年底梁启超赴夏威夷准备在北美海外从事保皇活动。
这趟夏威夷之⾏⼗分成功,⽽保皇会势⼒的⼤增也影响了其与孙中⼭的合作协议,檀⾹⼭之⾏后更是中断与⾰命派的合作。
对于这种突然的变化,学界普遍认为康有为的压⼒是原因之⼀。
虽然⼈们都⽆法清楚解释梁转变的深层原因,但是却揭⽰出梁启超在改良与⾰命之间来回摇摆。
在梁启超思想深处⼀直有着⾰命与改良的⽭盾。
在他看来,维新或⾰命都只是⼀种⼿段,两者在反对现政府上是⼀致的。
他还曾⼒劝孙中⼭采取灵活的现实主义态度与他合作来实现他们的共同⽬标。
只要能求得国家独⽴、⼈民富强,采取哪种⼿段都可以,⽽且可以随时变通。
正因为在改⾰还是⾰命之间的犹豫不决使得梁启超在主张民主共和和君主⽴宪的选择上也摇摆不定。
1903年,他带着改良与⾰命的⽭盾⼼态离开⽇本前往加拿⼤和美国,⽬的是为寻找中国未来之路进⾏考察。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梁启超的思想观点。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对作者梁启超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生平及主要思想,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合作探讨法: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本中的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读物:为学生推荐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读物,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13、第7课《敬业与乐业》(划重点+双减作业设计)(解析版)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第7课敬业与乐业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与老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梁启超自幼接受了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
作者针对中国人传统职业观的弊端——轻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一味把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作为人生的追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既和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要求一致,又有利于矫正世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属于议论文)。
主要特点: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立场、看法或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字音:容赦.(shè)旁骛.wù()解剖.(pōu)佝偻..(ɡōu lǚ)禅.师(chán)承蜩.(tiáo)罪孽.(niè)羡.慕(xiàn)不妥.(tuǒ)亵.渎(xiè)妄.想(wànɡ)骈.进(pián)强聒.不舍(ɡuō)字形:蛀赦禅师精微旁骛秘诀羡慕亵渎浪荡妄想杜绝调和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多音字:禅(chán)禅师丧(sānɡ)哭丧教(jiào)教师(shàn)禅让(sànɡ)沮丧(jiāo)教书累(lěi)层累咽(yàn)咽气恶(è)恶劣(lèi)劳累(yān)咽喉(ě)恶心(léi)累赘(yè)呜咽(wù)厌恶形近字:亵(亵渎)微(微信)骛(旁骛)袭(袭击)徽(安徽)鹜(趋之若鹜)耻(耻辱)渎(亵渎)赦(赦免)聒(聒噪)犊(牛犊)赫(显赫)耿(耿直)牍(简牍)郝(姓郝)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 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 地间第一等人。
快乐的邮递员 热情的乘务员
湖南电视台著名节目 主持人——李兵
五星级的擦鞋店
第二部分
第二层: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主一无适便是敬。 --朱熹
道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理 论
证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敬业:专心致 志、心无旁骛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 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 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 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 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 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 “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这一层为下文论述作铺垫。
请你试试为“有业之必要”列出几条理由
1、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
2、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 3、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4、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自己意志 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5、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 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6、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第二层、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作者是怎样论述“敬业”的必要性的?
1、什么叫敬业? 引用朱子的话做理论论据
2、为什么要敬业? 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
职业作事例论据
3、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引用《庄子》、曾文
正和孔子的论述做理 论论据。
主一无适便是敬。
——朱熹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及其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1.2 教学内容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写作《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动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2 教学内容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第三章:《少年中国说》的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第四章:《少年中国说》的主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第五章:《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5.2 教学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第六章:词汇与语言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少年中国说》中的重点词汇。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6.2 教学内容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
6.3 教学方法采用词汇讲解法,讲解重点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七章:文本解析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7.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7.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析法,深入解析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比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十年。
梁启超的史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史学,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同时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理论最早的传播者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
纵观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梁先生对史学研究有特别的偏爱,尤其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等方面梁启超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史学批判的思想。
在戊戌维新期间他就曾大声疾呼“史界革命”曰:“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他把史学与救国联结在一起。
这是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一大特点。
一、史学史:梁启超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作为一个成长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文人,梁启超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建立的新史学正是在对封建史学的反思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
因为“新”史学就是向传统旧史学的挑战和解构。
后世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内容,相当重要部分的内容与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史学理论的正统论、春秋笔法、史例史体等,都与经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近代,特别是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加之新史学思潮和西方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对旧中国的影响,促使他举起史学革命的大旗,把传统经学放在审判的地位上。
可以说,他在努力摧毁经史之学,即对涉及古代史学思想的经学进行全面解剖,是一次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在梁启超先生1901年到1902年写的两篇文章《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中,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弊病。
他认为史学根本的弊病是封建政治,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新史学的建构,从而初步构筑起其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些主张成为他日后治史的方针。
随后,1902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
指出封建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的对象狭窄,只有君史而忽略了大众史。
他说:“质而言之, 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 总不离贵族性, 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知识阶级。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研究分析
Legal Sys t em A n d Soc i e t yl教育文化4i▲第1J占缸会2008.08(上)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研究分析李丽张一楠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的‘精神之岔,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尤其是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在深刻的批判了传统文化陋习的同时把兴女学与国家的富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并且倡导创办女子学堂,提出男女平等、女子也是人才等先进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梁启超女子教育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8—302-02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近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被西方人和中国学界分别誉为近代中国的“精神之父”和“文化巨人”。
他对中国近代的政界、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处于中国从千百年封建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型的初期,教育文化的变革是这个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方面要批判旧教育的腐朽,另一方面又要规范新教育的制度、章程和学校课程等等。
他肩负时代的重任,不仅是成功推动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力军,而且为我国近代新式学校的诞生打下基础。
尤其是他的女学思想,深刻的批判了传统文化的陋习对女子的束缚,限制了女子的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创办女子学堂,认为“女学盛则国必强”,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的某些陋习束缚了女子的发展,限制了女子才能的发挥,而他对这些陋习的批判是从“斥女子无才便是德论”开始的。
他评论“妇女无才即是德”是要令天下的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而这样做实际上是“祸天下之道”,是不可取的。
而“古之号称才女者,则披风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数卷”,但这些在梁启超看来是“本不能目之为学”的,如果男子像这样,则会被“指为浮浪之子”,这样看来就是“靡谕妇人也”。
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 ——国内梁启超研究综述
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国内梁启超研究综述吕思聪提起梁启超,相信大多数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国内外研究他的著述、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材料都集中在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上,也即“政治家梁启超”和“学者梁启超”的行状事略,涉及其办报活动的少之又少;即使提及梁氏办报活动,许多资料要么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要么只是把办报活动作为背景材料,着力论述的仍是报章之作中透露出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
因而在这些资料中,从“新闻人”角度研究梁启超的就显得尤其宝贵。
笔者对于国内1研究“新闻人梁启超”的资料作了一番综述,希望能为新闻传播史研究和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通过研读大量材料,笔者发现,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环境不同,对于梁启超新闻活动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笔者的综述将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展开,并且将对梁启超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既有早期新闻史学者的初步探索,也有梁启超弟子、故交撰写的传记或回忆文章。
总体上讲,当时的研究已具备了基本史实的陈述,提供了后人进一步研究的框架,但都不够详尽。
由于多为梁氏身边之人所作,感性叙事较多,客观分析较少。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的研究。
其中又可分出两大研究范式:阶级分析范式和新闻思想研究范式。
三是1949年以后台湾的研究。
台湾学人继承了中国旧史学重视史料的特点,故其著述具有史料翔实、考辨精细的特点。
但他们受国民党意识形态影响甚深,意识形态因素在著述中时隐时现。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众所周知,梁启超的办报活动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也正是他政治与学术生涯的高峰期。
梁氏尚未辞世的1927年,我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戈公振先生出版了他的代表作1由于条件所限,能够找到的海外研究资料不多,且没有专门研究“新闻人梁启超”的文献,故略去。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国家的困境和民族的危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而作的一篇演讲。
本文用诗意的语言,热情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呼唤少年中国振兴图强。
本课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但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梁启超这位历史人物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把握。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文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照片,简要介绍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少年中国说》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