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二六: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蒋捷《声声慢·秋声》译文及鉴赏
蒋捷《声声慢·秋声》译文及鉴赏宋代: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
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
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
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
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
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
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双调,九十七字。
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
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赏析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诗词赏析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诗词赏析清朝:纳兰性德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⑴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⑶淅(某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⑷屧(某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⑸秋蛩(qióng):蟋蟀。
⑹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⑺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⑼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⑾就:走进,接近。
马大勇《纳兰性德》言: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性德与卢氏结缡。
三年后,卢氏去世。
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纳兰性德写下这首词,以寄托哀思。
和朋友去k歌时,“十年”几乎是大家必点的歌。
其实未必是每个人都经历着分手,或者此际逢着别离。
但这首歌总是让不同的人一样很有感觉。
歌词写得很好: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苏联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说“二月,足够用墨水来痛哭”,而十年似乎“足够用来怀念”。
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篇一」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诗歌上片选用了哪些具体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2)赏析诗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玉炉、红蜡泪照得秋思,眉翠薄、鬓云残、衾枕寒写女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2)“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听觉写“三更雨”。
“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台阶的无声,也说明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温庭筠《更漏子》鉴赏阅读答案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篇二」《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
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1.离情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独处无眠时3.思妇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4.思妇所见思妇所闻赏析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早秋三首》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
是《全唐诗》的第528卷第5首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1《早秋》唐代: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①金河:秋天的银河。
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②拂:掠过。
③泛:弹,犹流荡。
④还密:尚未凋零。
⑤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赏析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
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
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
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2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早秋作品赏析【注释】: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早秋》诗词鉴赏
《早秋》诗词鉴赏《早秋》诗词鉴赏1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作者:许浑古字仲晦,润州丹阳人,圉师之后也。
大和六年李珪榜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
少苦学劳心,有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
久之,起为润州司马。
大中三年,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
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后抱病退居丁卯涧桥村舍,暇日缀录所作,因以名集。
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
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
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
早岁尝游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广于霏烟,蹑石桥于悬壁,登陟兼晨,穷览幽胜。
朗诵孙绰古赋,傲然有思归之想,志存不朽,再三信宿,彷徨不能去。
以王事不果,有负初心。
后昼梦登山,有宫阙凌虚,问,曰:“此昆仑也。
”少顷,远见数人方饮,招浑就坐,暮而罢。
一佳人出笺求诗,未成,梦破。
后吟曰:“晓人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
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他日复梦至山中,佳人曰:“子何题余姓名于人间“遂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曰:“善矣。
”浑才思翩翩,仙子所爱,梦寐求之,一至于此。
昔子建赋《洛神》,人以徒闻虚语,以是谓迂诞不信矣。
未几遂卒。
有诗二卷,今传。
注释: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赏析:写早秋的景色和感触,能自出新意。
末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化,与前句天衣无缝。
《早秋》诗词鉴赏2《太原早秋》唐代: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出自唐诗人孟浩然的《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注释](1)扬子江:流经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称扬子江。
(2)桂楫:用桂木做的浆。
(3)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4)阴静:平静、安谧。
[译文]船行到扬子江中心四面张望,江面风平浪静,两岸景物历历在目。
船向前行,树木从视线中移开,出现了扬子江畔的驿站;山峰渐渐退去后,显现出润州城。
江的尽头入海口平静安谧;秋深江水生寒有如北风生。
更听到枫叶萧萧而落下的声音,这就是淅淅沥沥的秋声。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日酬王昭仪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翻译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
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
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
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注释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隗:鲍本《水云集》作“愧”。
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湘:鲍本《水云集》作“将”。
劲气:寒气。
赏析无声是最大的悲哀。
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
汪元里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
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
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
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
枫叶诗词鉴赏:深秋时节,一起赏枫!
枫叶诗词鉴赏:深秋时节,一起赏枫!深秋时节,露重霜深,枫叶也越来越红了。
在秋日时节,读一读红枫诗词,赏一赏秋日红枫,正是人间好时节。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中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长相思》南唐·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访秋》唐·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喝下去的酒淡淡的,风一吹,就清醒了,站在高峻的楼上,极目远望直到天边。
已近傍晚,惟有江边的高地还有馀晖映照,船帆北向,可见刮着南风。
薄阴笼罩着龙潭,微微泛白,晚霞映红了崎岖狭窄的山路。
殷勤地报送秋天消息的,只有红红的枫叶。
《江陵愁望寄子安》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女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
深秋枫树千枝万枝,江桥掩映枫林之中。
已到黄昏时分,未见你的帆影,思念你的心情。
想那西江流水,日日从早到晚,向东五金流去。
《少年游》宋·蒋捷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这首词以写景起调,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
描述秋天枫叶的古典诗词鉴赏
描述秋天枫叶的古典诗词鉴赏秋天到了,果子熟了。
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萍果,亮晶晶的是葡萄。
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秋天的古典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秋天的古诗词《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日·其二》宋·秦观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秋天的诗句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昭君怨》5、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李颀《望秦川》7、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赠庐司户》8、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
秋浦途中杜牧_杜牧《秋浦途中》诗词赏析
秋浦途中杜牧_杜牧《秋浦途中》诗词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牧《秋浦途中》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浦途中唐代: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注释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贺新郎·秋晓》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贺新郎·秋晓》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贺新郎·秋晓》是由蒋捷所创作的,这首词以故国家山之痛,身世不幸之感为主线,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新郎·秋晓》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贺新郎·秋晓》宋代:蒋捷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贺新郎·秋晓》译文一夜醒来,听乌鸦声远去再听不到啼叫。
辽阔的湖面上,陡峭的岛屿被寒气笼罩,意识到这是太湖的秋晓。
昨晚在灯光摇曳中,凭着竹几做了一个梦,梦见马嘶人行于古道。
披衣起来搔着头,到室外察看星星有多少。
此时月光淡黄天微明,连竹篱的影子也难见到,只有竹篱上,挂着几朵小牵牛花在争俏。
大自然好像也嫌秋光太清淡,又特意增添些红枣。
原指望西风能把忧愁扫掉。
结果西风反催人增添白发,与萧瑟的秋天一样同衰老。
昔日庭院挂着帘幕隔寒霜,酣饮美酒,常在金粉屏风边醉倒。
想那时是不会有而今这种感伤的中年怀抱。
现在流落万里江南,可恨身无半文难温饱,只能像伍员那样去吹箫乞讨;亦恨列队参差的南归白雁,横过天空是飞得那样高。
《贺新郎·秋晓》注释贺新郎:词牌名,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渺渺(miǎo):微远的样子。
啼鸦:乌鸦啼叫。
了(liǎo):停止。
亘(gèn):绵亘,辽阔。
鱼天:指水面。
峭屿(qiào yǔ):陡峭的岛屿。
五湖:太湖的别名。
窥(kuī)星多少:察看星星多少,来判断天色的迟早。
因为近清晨时星渐稀少。
青花:即牵牛花。
愁痕:愁容。
翻催:反而催逼。
鬓(bìn)鬓:面额两旁的黑发。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赏析: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赏析: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这首《早秋三首·其一》是诗人在早秋时节,面对自然景色的变化,心生感慨,挥毫而就的佳作。
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
一、作品原文早秋三首·其一许浑〔唐代〕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西风飕飕,吹拂而过,好像有青萝蔓枝而生。
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朝阳初照下的泛着金光的河面。
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2、注释遥夜:长夜。
泛:漂浮貌。
清瑟:清凉寒冷。
翠萝:翠绿的草地。
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
玉露:晶莹的露珠。
金河:秋天的银河。
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还密:尚未凋零。
洞庭波:一作“老烟波”。
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三、创作背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这三首诗。
四、文学赏析《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
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
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
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
122唐杜甫《新秋》赏析
122唐杜甫《新秋》赏析122唐杜甫《新秋》赏析一君木子新秋唐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评析《新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收入了《千家诗》。
该诗写出了新秋的特点。
一至六句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
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
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正是诗人在夏秋交替时的独特感受。
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
所以深夜搔首,感叹不已。
这样写就使得诗人形象和诗中秋景物我一体,显得情景交融。
该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杜甫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注释火云:指夏秋季日落时的火烧云。
欹[qī]:即斜靠。
砧杵:捣衣用的垫石和木棒棰。
残月:即天明前的月亮。
萤焰:即萤火虫的光亮。
金门:汉代于金马门召聚贤才以候选用。
搔首:即抓头。
飞蓬:随风飞转的蓬草。
韵译向晚火烧云尚未收敛其绚丽的奇峰,我倚靠睡枕惊异落叶带来新秋凉风。
几处园林沉浸在萧萧瑟瑟的秋风里,寂静的黑夜里谁家传来砧杵捣衣声。
蝉的吟鸣在残月下断断续续地传递,看萤火虫忽高忽低地在暮夜里飞动。
我多次做好了经世的文章期献朝廷,夜深了搔首疏发叹那飘零般的人生。
赏析诗题的“新秋”,犹云初秋,全诗大部分内容即写诗人对秋意乍临的感受。
诗题和全诗内容绾合很紧,是本诗章法上的一个特点。
首联第一句写季节变换的细微和难以觉察。
“火云”指夏日炎云,盛夏的威力似还没有过去,向暮时分,云峰仍在变幻着各种形态。
第二句写秋天毕竟临至,倚枕横卧,突然感到一股略带凉意的风,而且伴随着有一片木叶落下。
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诗人敏感地觉察出秋天到来了。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杜甫《秋风二首》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楚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作品赏:【鹤注】当是大历元年作。
盖以广德、永泰间,吐蕃与党项羌、浑、奴刺入寇,故诗言“战自青羌连白蛮”。
秋风浙浙吹巫山①,上牢下牢修水关②。
吴楚舵牵百丈,暖向成都寒未还③。
要路何日罢长乾④?战自青羌连白蛮⑤。
中巴不得消息好⑥,瞑传戌鼓长云间⑦。
(此对秋风而伤世乱也。
在下四句分截。
修关在秋候,故托秋风以起兴。
吴楚舵,由水关而向成都,秋寒未还,阻於羌蛮之乱也。
中巴信急而戌鼓声闻,巫山非安处之地矣。
)①谢惠连诗:“渐渐振条风。
”②旧注:“上牢巫峡,下牢夷陵。
”《十道志》:三峡口地曰峡州。
上牢下牢,楚蜀分珍。
《月令》:“凉风至,完堤防。
”③成都乃上水,故用百丈以牵舟,若神都,则是下水矣。
《唐志》:光宅元年,号东都曰神都。
④《晁错传》:“劲弩长戟,射疏及远。
”⑤《后出师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水经注》:青衣县,故青衣羌国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
考唐时,嘉州本梁青州,州有青衣水。
《唐会要》: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北至白蛮。
《唐书·南蛮传》:弄栋蛮,白蛮种也。
其部本居弄栋县地,后散居磨些江侧。
⑥《方舆胜览》:《华阳国志》云:刘璋为益州牧,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
巴州居其中,为中巴。
⑦云间,言鼓声之高。
其二秋风浙浙吹我衣①,东流之外西日微②。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③。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④,故园池台今是非。
(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
亦四句分截。
上章末句,已涉瞑时,故此章皆说暮景。
《杜》:水东流,日西堕,虽即景起咏,亦叹年华逝波,桑景迫,捣练急,备征衣。
有关秋天的古诗张炎《清平乐》赏析
20XX年有关秋天的古诗张炎《清平乐》赏析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清平乐》译文: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语秋虫共鸣。
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清平乐》赏析: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
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
其时,张炎年五十三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
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
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
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
原1/ 3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
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
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
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
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二六: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出自孟浩然的《渡扬子江》。
全诗如下: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扬子江指的是南京以下长江水域。
这首诗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途中的感怀之作。
秋水长天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漫目的江水都很清静。
扬子驿在树林之中时隐时现,润州城坐卧在起伏的山岗之中。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写船近江南,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重重。
枫叶飘落,传来淅沥之声。
这淅沥之声中满含一种秋意萧瑟之感。
这种萧瑟,表面上的节气上的萧瑟,实质上是诗人仕途前程路上的萧瑟与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