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二六: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蒋捷《声声慢·秋声》译文及鉴赏
![蒋捷《声声慢·秋声》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24d2ac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3.png)
蒋捷《声声慢·秋声》译文及鉴赏宋代: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
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
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
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
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
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
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双调,九十七字。
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
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赏析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
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诗词赏析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25ae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c.png)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诗词赏析清朝:纳兰性德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⑴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⑶淅(某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⑷屧(某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⑸秋蛩(qióng):蟋蟀。
⑹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⑺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⑼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⑾就:走进,接近。
马大勇《纳兰性德》言: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性德与卢氏结缡。
三年后,卢氏去世。
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纳兰性德写下这首词,以寄托哀思。
和朋友去k歌时,“十年”几乎是大家必点的歌。
其实未必是每个人都经历着分手,或者此际逢着别离。
但这首歌总是让不同的人一样很有感觉。
歌词写得很好: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苏联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说“二月,足够用墨水来痛哭”,而十年似乎“足够用来怀念”。
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63160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6.png)
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篇一」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诗歌上片选用了哪些具体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2)赏析诗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1)玉炉、红蜡泪照得秋思,眉翠薄、鬓云残、衾枕寒写女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2)“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听觉写“三更雨”。
“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台阶的无声,也说明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温庭筠《更漏子》鉴赏阅读答案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更漏子温庭筠阅读答案翻译赏析「篇二」《更漏子玉炉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
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阅读答案及赏析。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1.离情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独处无眠时3.思妇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4.思妇所见思妇所闻赏析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fe3a0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c.png)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早秋三首》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
是《全唐诗》的第528卷第5首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1《早秋》唐代: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①金河:秋天的银河。
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②拂:掠过。
③泛:弹,犹流荡。
④还密:尚未凋零。
⑤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赏析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
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
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
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许浑《早秋》的古诗赏析2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早秋作品赏析【注释】: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早秋》诗词鉴赏
![《早秋》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9f00a5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70.png)
《早秋》诗词鉴赏《早秋》诗词鉴赏1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作者:许浑古字仲晦,润州丹阳人,圉师之后也。
大和六年李珪榜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
少苦学劳心,有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
久之,起为润州司马。
大中三年,拜监察御史,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
尝分司朱方,买田筑室,后抱病退居丁卯涧桥村舍,暇日缀录所作,因以名集。
浑乐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
登高怀古,已见壮心,故为格调豪丽,犹强弩初张,牙浅弦急,俱无留意耳。
至今慕者极多,家家自谓得骊龙之照夜也。
早岁尝游天台,仰看瀑布,旁眺赤城,辨方广于霏烟,蹑石桥于悬壁,登陟兼晨,穷览幽胜。
朗诵孙绰古赋,傲然有思归之想,志存不朽,再三信宿,彷徨不能去。
以王事不果,有负初心。
后昼梦登山,有宫阙凌虚,问,曰:“此昆仑也。
”少顷,远见数人方饮,招浑就坐,暮而罢。
一佳人出笺求诗,未成,梦破。
后吟曰:“晓人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
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他日复梦至山中,佳人曰:“子何题余姓名于人间“遂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曰:“善矣。
”浑才思翩翩,仙子所爱,梦寐求之,一至于此。
昔子建赋《洛神》,人以徒闻虚语,以是谓迂诞不信矣。
未几遂卒。
有诗二卷,今传。
注释: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赏析:写早秋的景色和感触,能自出新意。
末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化,与前句天衣无缝。
《早秋》诗词鉴赏2《太原早秋》唐代: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https://img.taocdn.com/s3/m/27696d3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5.png)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出自唐诗人孟浩然的《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注释](1)扬子江:流经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称扬子江。
(2)桂楫:用桂木做的浆。
(3)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4)阴静:平静、安谧。
[译文]船行到扬子江中心四面张望,江面风平浪静,两岸景物历历在目。
船向前行,树木从视线中移开,出现了扬子江畔的驿站;山峰渐渐退去后,显现出润州城。
江的尽头入海口平静安谧;秋深江水生寒有如北风生。
更听到枫叶萧萧而落下的声音,这就是淅淅沥沥的秋声。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09b1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0.png)
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日酬王昭仪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翻译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
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
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
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注释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隗:鲍本《水云集》作“愧”。
碧玉:碧玉,汝南王妾名。
”湘:鲍本《水云集》作“将”。
劲气:寒气。
赏析无声是最大的悲哀。
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
汪元里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
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
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
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
枫叶诗词鉴赏:深秋时节,一起赏枫!
![枫叶诗词鉴赏:深秋时节,一起赏枫!](https://img.taocdn.com/s3/m/001eaf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7.png)
枫叶诗词鉴赏:深秋时节,一起赏枫!深秋时节,露重霜深,枫叶也越来越红了。
在秋日时节,读一读红枫诗词,赏一赏秋日红枫,正是人间好时节。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诗中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长相思》南唐·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访秋》唐·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喝下去的酒淡淡的,风一吹,就清醒了,站在高峻的楼上,极目远望直到天边。
已近傍晚,惟有江边的高地还有馀晖映照,船帆北向,可见刮着南风。
薄阴笼罩着龙潭,微微泛白,晚霞映红了崎岖狭窄的山路。
殷勤地报送秋天消息的,只有红红的枫叶。
《江陵愁望寄子安》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女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
深秋枫树千枝万枝,江桥掩映枫林之中。
已到黄昏时分,未见你的帆影,思念你的心情。
想那西江流水,日日从早到晚,向东五金流去。
《少年游》宋·蒋捷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这首词以写景起调,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
描述秋天枫叶的古典诗词鉴赏
![描述秋天枫叶的古典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0bcc7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9.png)
描述秋天枫叶的古典诗词鉴赏秋天到了,果子熟了。
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萍果,亮晶晶的是葡萄。
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秋天的古典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秋天的古诗词《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日·其二》宋·秦观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秋天的诗句1、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昭君怨》5、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6、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李颀《望秦川》7、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赠庐司户》8、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
秋浦途中杜牧_杜牧《秋浦途中》诗词赏析
![秋浦途中杜牧_杜牧《秋浦途中》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506d5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a.png)
秋浦途中杜牧_杜牧《秋浦途中》诗词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牧《秋浦途中》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秋浦途中唐代: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注释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
萧萧:形容雨声。
穷秋:深秋。
淅淅:形容风声。
蒲:即菖蒲,叶狭长,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
为问:请问,试问。
寒沙:深秋时带有寒意的沙滩。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
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
赏析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
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
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
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
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
《贺新郎·秋晓》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贺新郎·秋晓》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1629c0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9.png)
《贺新郎·秋晓》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贺新郎·秋晓》是由蒋捷所创作的,这首词以故国家山之痛,身世不幸之感为主线,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新郎·秋晓》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贺新郎·秋晓》宋代:蒋捷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贺新郎·秋晓》译文一夜醒来,听乌鸦声远去再听不到啼叫。
辽阔的湖面上,陡峭的岛屿被寒气笼罩,意识到这是太湖的秋晓。
昨晚在灯光摇曳中,凭着竹几做了一个梦,梦见马嘶人行于古道。
披衣起来搔着头,到室外察看星星有多少。
此时月光淡黄天微明,连竹篱的影子也难见到,只有竹篱上,挂着几朵小牵牛花在争俏。
大自然好像也嫌秋光太清淡,又特意增添些红枣。
原指望西风能把忧愁扫掉。
结果西风反催人增添白发,与萧瑟的秋天一样同衰老。
昔日庭院挂着帘幕隔寒霜,酣饮美酒,常在金粉屏风边醉倒。
想那时是不会有而今这种感伤的中年怀抱。
现在流落万里江南,可恨身无半文难温饱,只能像伍员那样去吹箫乞讨;亦恨列队参差的南归白雁,横过天空是飞得那样高。
《贺新郎·秋晓》注释贺新郎:词牌名,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渺渺(miǎo):微远的样子。
啼鸦:乌鸦啼叫。
了(liǎo):停止。
亘(gèn):绵亘,辽阔。
鱼天:指水面。
峭屿(qiào yǔ):陡峭的岛屿。
五湖:太湖的别名。
窥(kuī)星多少:察看星星多少,来判断天色的迟早。
因为近清晨时星渐稀少。
青花:即牵牛花。
愁痕:愁容。
翻催:反而催逼。
鬓(bìn)鬓:面额两旁的黑发。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赏析: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赏析: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https://img.taocdn.com/s3/m/db06d15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9.png)
许浑《早秋三首·其一》赏析: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这首《早秋三首·其一》是诗人在早秋时节,面对自然景色的变化,心生感慨,挥毫而就的佳作。
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
一、作品原文早秋三首·其一许浑〔唐代〕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西风飕飕,吹拂而过,好像有青萝蔓枝而生。
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朝阳初照下的泛着金光的河面。
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2、注释遥夜:长夜。
泛:漂浮貌。
清瑟:清凉寒冷。
翠萝:翠绿的草地。
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
玉露:晶莹的露珠。
金河:秋天的银河。
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还密:尚未凋零。
洞庭波:一作“老烟波”。
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三、创作背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这三首诗。
四、文学赏析《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
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
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
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
122唐杜甫《新秋》赏析
![122唐杜甫《新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6c1e5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f.png)
122唐杜甫《新秋》赏析122唐杜甫《新秋》赏析一君木子新秋唐杜甫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评析《新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收入了《千家诗》。
该诗写出了新秋的特点。
一至六句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
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
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正是诗人在夏秋交替时的独特感受。
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
所以深夜搔首,感叹不已。
这样写就使得诗人形象和诗中秋景物我一体,显得情景交融。
该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杜甫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注释火云:指夏秋季日落时的火烧云。
欹[qī]:即斜靠。
砧杵:捣衣用的垫石和木棒棰。
残月:即天明前的月亮。
萤焰:即萤火虫的光亮。
金门:汉代于金马门召聚贤才以候选用。
搔首:即抓头。
飞蓬:随风飞转的蓬草。
韵译向晚火烧云尚未收敛其绚丽的奇峰,我倚靠睡枕惊异落叶带来新秋凉风。
几处园林沉浸在萧萧瑟瑟的秋风里,寂静的黑夜里谁家传来砧杵捣衣声。
蝉的吟鸣在残月下断断续续地传递,看萤火虫忽高忽低地在暮夜里飞动。
我多次做好了经世的文章期献朝廷,夜深了搔首疏发叹那飘零般的人生。
赏析诗题的“新秋”,犹云初秋,全诗大部分内容即写诗人对秋意乍临的感受。
诗题和全诗内容绾合很紧,是本诗章法上的一个特点。
首联第一句写季节变换的细微和难以觉察。
“火云”指夏日炎云,盛夏的威力似还没有过去,向暮时分,云峰仍在变幻着各种形态。
第二句写秋天毕竟临至,倚枕横卧,突然感到一股略带凉意的风,而且伴随着有一片木叶落下。
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诗人敏感地觉察出秋天到来了。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38a49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a.png)
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杜甫诗词《秋风二首》全诗赏析杜甫《秋风二首》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楚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作品赏:【鹤注】当是大历元年作。
盖以广德、永泰间,吐蕃与党项羌、浑、奴刺入寇,故诗言“战自青羌连白蛮”。
秋风浙浙吹巫山①,上牢下牢修水关②。
吴楚舵牵百丈,暖向成都寒未还③。
要路何日罢长乾④?战自青羌连白蛮⑤。
中巴不得消息好⑥,瞑传戌鼓长云间⑦。
(此对秋风而伤世乱也。
在下四句分截。
修关在秋候,故托秋风以起兴。
吴楚舵,由水关而向成都,秋寒未还,阻於羌蛮之乱也。
中巴信急而戌鼓声闻,巫山非安处之地矣。
)①谢惠连诗:“渐渐振条风。
”②旧注:“上牢巫峡,下牢夷陵。
”《十道志》:三峡口地曰峡州。
上牢下牢,楚蜀分珍。
《月令》:“凉风至,完堤防。
”③成都乃上水,故用百丈以牵舟,若神都,则是下水矣。
《唐志》:光宅元年,号东都曰神都。
④《晁错传》:“劲弩长戟,射疏及远。
”⑤《后出师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水经注》:青衣县,故青衣羌国也,县有蒙山,青衣水所发。
考唐时,嘉州本梁青州,州有青衣水。
《唐会要》: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北至白蛮。
《唐书·南蛮传》:弄栋蛮,白蛮种也。
其部本居弄栋县地,后散居磨些江侧。
⑥《方舆胜览》:《华阳国志》云:刘璋为益州牧,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至鱼复为固陵郡,巴遂分矣。
巴州居其中,为中巴。
⑦云间,言鼓声之高。
其二秋风浙浙吹我衣①,东流之外西日微②。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③。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④,故园池台今是非。
(此对秋风而动归思也。
亦四句分截。
上章末句,已涉瞑时,故此章皆说暮景。
《杜》:水东流,日西堕,虽即景起咏,亦叹年华逝波,桑景迫,捣练急,备征衣。
有关秋天的古诗张炎《清平乐》赏析
![有关秋天的古诗张炎《清平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88cf2733d4b14e852468f0.png)
20XX年有关秋天的古诗张炎《清平乐》赏析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清平乐》译文: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语秋虫共鸣。
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清平乐》赏析: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
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
其时,张炎年五十三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
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
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
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
原1/ 3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
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
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
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
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二六: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出自孟浩然的《渡扬子江》。
全诗如下: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扬子江指的是南京以下长江水域。
这首诗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途中的感怀之作。
秋水长天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漫目的江水都很清静。
扬子驿在树林之中时隐时现,润州城坐卧在起伏的山岗之中。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写船近江南,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重重。
枫叶飘落,传来淅沥之声。
这淅沥之声中满含一种秋意萧瑟之感。
这种萧瑟,表面上的节气上的萧瑟,实质上是诗人仕途前程路上的萧瑟与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