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德育新论》读后感

《德育新论》读后感

《德育新论》读后感《德育新论》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德育新论》。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德育?会不会很枯燥呀?”可没想到,读着读着就被它深深吸引啦!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德育的事儿,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身边的好多场景。

比如说,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团结友爱,这可不就是德育的一部分嘛!还有在家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懂礼貌、尊重长辈,原来这也是在给我们进行品德教育呀。

我觉得吧,德育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去浇灌,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注重德育,那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读完这本书,我自己也暗暗下定决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比如说,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爱护公共环境,遵守社会规则等等。

《德育新论》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德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还没读过,一定要去看看哦!《德育新论》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德育新论》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可太有意思啦!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那种特别严肃、让人昏昏欲睡的书,结果完全不是!它里面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以前我觉得做好事就是为了得到表扬,可书里告诉我,真正的品德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外在的东西。

这可让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自己呢。

还有啊,它讲了好多关于如何培养品德的方法,都特别实用。

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减少很多矛盾和冲突啦。

而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德育不仅仅是大人们的事儿,我们小孩子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呢。

比如说,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小小的公益活动,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不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了。

我现在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也更愿意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宝藏,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它让我知道,品德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5篇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5篇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5篇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

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

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

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

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样示范法。

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

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

示范:教师、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所作的示范。

样板:通过评优树立的学生样板,包括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结合学科进行德育的渗透,语文课堂上,老师常以课文中的伟人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

我们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还进行家长德育流动课堂,邀请家长来学校给孩子讲课,教师和家长都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2024年,《德育新论》是我所读过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

这本书是一部专门讨论德育问题的著作,对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德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德育新论》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关键。

通过对德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更重要的是,德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认为德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同时,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对德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德育新论》提出了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使之成为具有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正面榜样的引领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道德能力。

同时,也需要借助其他教育手段如德育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体验德育的力量。

读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注重实践和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此外,《德育新论》中还强调了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书中指出,德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正确,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德育的调查研究,改进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素养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也对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2024年,《德育新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这本书主要讨论了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

书中强调了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通过德育的指导,学生将不仅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发展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和素质的人。

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课程安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我深深地认同书中包含的一个观点,即德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

这也正是我对德育的一个新的认识。

德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参与和合作。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校则可以通过制定德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而社会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只有当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够真正达到德育的目标。

另外,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些新的德育教育方法。

作者提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教育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有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

此外,《德育新论》中还提到了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德育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例如,德育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德育与体育学科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素质。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德育新论,欢迎阅读。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

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

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

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

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

而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当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现出来的服从行为,并没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树立了自觉道德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力情况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呢?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新德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新德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新德育心得体会新德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德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德育心得体会1为期五天的班主任培训即将结束,这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事无巨细,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剖析、讲解,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班主任培训结业作业的德育工作总结,其实也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以及让我们为未来进一步完善工作做好准备。

作为一个新班主任,我所带的班级是一个新集体。

全体同学都是号称“新新人类”的“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迥异的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班主任,除了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完整的教育就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倘若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完整性的关注和追求,缺乏对精神和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根基的大厦、没有灵魂的教育。

一、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

新学期开始后不久,一些问题逐渐凸显。

例如得过且过无学习目标;纪律问题:上课睡觉、讲话、早恋、顶撞老师、迟到等;不注意卫生,乱扔垃圾。

高一学生大致处于14—16岁的年龄段,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积累,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对成人的建议和管理,很多时候很叛逆,所以加强德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重视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到,学习与纪律相辅相成,没有好的纪律,学习就会乱套,整个高中就进入恶性循环。

但其实这类“刺儿头”,大多与同学相处融洽,并非十恶不赦,只是有点自以为是。

对这类学生我多利用作业整理课时间反复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多与家长沟通。

除此之外,我还会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并不断完善班规。

奖惩分明,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哪些是属于违规行为,能够尽量地避免,同时也让惩罚变得有根有据,让学生也心服口服。

【读书心得体会】《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三一文库()/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读《德育新论》有感,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分享读书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篇1内容摘要:《德育新论》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所感所悟: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

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

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

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

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德育新论》是由倪匡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教育与德育的著作,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现象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德育的观点和建议。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启发,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倪匡先生在《德育新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准则的传授上,更应关注个体的自觉和责任感的培养”。

这个观点打破了过去传统教育中单一强调道德准则的局限,强调了个体的内在驱动和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仅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的,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到德育中,才能真正让德育发挥作用,成为一种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力量。

其次,倪匡先生在书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探讨。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性,可以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资源。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宝贵经验。

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了解和领悟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培养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倪匡先生还关注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与德育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他指出了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冲击和信息爆炸给德育带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娱乐和信息,他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他还特别强调了家庭的作用,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因此,他呼吁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阅读《德育新论》,我对德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德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更应该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性的培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德育新论》是中国教育家梁漱溟先生的教育著作之一,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德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德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德育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阅读《德育新论》,我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梁漱溟先生在《德育新论》中对“德”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德是人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总称,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境界。

德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即德在人的内心中存在并且可以被感知;同时也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即德是人在具体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

这种对德的理解让我深刻认识到,德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其次,梁漱溟先生明确了德育的目标。

他认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高尚的人格是指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全面发展的人则是指在知识、智慧、技能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通过德育,可以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全面的素养,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在阅读中,我还了解到了梁漱溟先生关于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他认为,德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他特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德育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有能力去做到德的实践。

在德育的具体方法方面,梁漱溟先生提出了“师生相交、父母参与、社会影响”的观点。

他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是德育的前提,而父母和社会的参与则可以对学生的德育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阅读《德育新论》,我深刻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愈发突出,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同时也注重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全面素养的人。

此外,《德育新论》对于我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2024年《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2024年《德育新论》是一本对于德育教育进行全面思考和深入探讨的书籍,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体验和启发。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就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分享。

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通过比较德育和知育的区别,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知识的获取只是人类教育的一部分,而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

德育涉及到道德,价值观,人类情感等方方面面。

这让我深思,当前教育体系是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行培养。

教育应当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作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德育新论》中,作者强调了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他提出了个性化德育的理念,认为教育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这让我深受启发。

以前,教育常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现在,我们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自己独特的德育素养。

再次,作者倡导了德育与知育的有机结合。

在《德育新论》中,作者明确指出德育并不是与知育相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他强调了知识对于德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德育对于知育提供内在支持的观点。

这让我对于德育和知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应当追求知识和品德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于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通过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探究。

最后,作者探讨了德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在《德育新论》的结尾,作者对于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德育评价应当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衡量,强调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这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以考试为主导,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品德等方面的评价。

德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精选16篇)

德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精选16篇)

德育心得体会范文800字(精选16篇)德育范文800字篇1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

近来我认真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

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平等性。

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在社会意义上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从教育学意义上讲师生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

教育不一定在道德上永远是学生事务老师,学生的道德境界有时会超过他的老师。

二、目的性,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它毕竟是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

三、示范性。

师生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

单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按照同样的道德准则与人相处。

教育上人人平等在评价学生时不再是谁最聪明,而是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

人人都是聪明的人,只不过角度不同。

大家想象一下,那些平日里在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也许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是个高手,也许在视觉空间方面是个天才,也许在音乐智能方面富有很大的潜力,也许在人际关系方面是个行家里手……他们将与其他语言智能优秀的孩子一样自信,一样能够高高的挺胸抬头,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同样的成功机会,避免了种族歧视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在水面下的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在未来时代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素质教育中依然是灵魂和核心。

“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为我们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责任重大。

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

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

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篇1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

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刻。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每天辛苦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

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

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

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

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经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

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新时代新德育的心得体会篇2现在的孩子生活是越来越幸福,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各种关爱,都会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潜意识。

读《德育新论》有感

读《德育新论》有感

读《德育新论》有感《德育新论》是一本探讨现代德育教育革新的著作,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陆承坤先生。

在这本书中,陆承坤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当今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陆承坤先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他认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品德、规范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德育教育应该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还强调,德育教育不能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的落实。

同时,陆承坤先生也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和分析。

他认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使得人们的德育意识逐渐淡化,一些社会现象如道德沦丧、失范行为等也逐渐加重。

面对这种情况,德育教育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革新,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新理念,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本书中,陆承坤先生还探讨了德育教育与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联系,展现了他对于德育教育为何具有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还强调,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在德育教育中获得真正的受益。

在读完《德育新论》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德育教育工作所要面临的挑战,也更加理解了陆承坤先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探究。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才学兼备的现代青年。

另外,在这本书中,陆承坤先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现代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体会《德育新论》是一本关于德育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杨绍修先生通过对德育教育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方法。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刻地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德育新论》对德育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提出了有启发性的观点。

杨绍修先生认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活力和创造力。

他指出,一个人的道德只有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具有意义和影响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愿去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它让我意识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知识去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其次,杨绍修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有关德育教育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他指出,德育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指导性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它让我意识到作为德育教育者,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去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我们的指导去行动。

此外,杨绍修先生还提出了一种全面发展的德育教育模式。

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贯穿学生整个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进行的活动。

他指出,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形成一种有机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德育教育。

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它让我认识到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合作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教师,我要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设,同时也要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新德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新德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新德育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0篇)新德育教育心得体会篇1今年有幸参加了教育学院的德育培训班,自培训以来,我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顺利地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培训。

通过这次学习和培训,对于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处于调整的我,培训是及时的,收获是丰厚的,意义是重大的!学习完了以后,我对自己今后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

本次南京之行,更是拓展了我们的德育视角,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还对自身德育事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下面就谈谈我参加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守法先要懂法,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班主任的德育做法本身就不符合法规,虽然没有体罚,但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如何保护学生,如何保护自己,恰恰成为班主任们的误区,人情治校治班,结果容易在关键时刻起不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南京晓庄学院,我们学习了校园侵权的相关案例,个个都是非常符合我们中职学校的特点,让我们教师懂得了如何处理那些棘手的校园侵权事件。

对于德育管理的老师,自己的心情其实决定了处理当下事件的方向,所以怎么调整情绪,清空负面情绪是我们在南京学到的第二件本领。

虽然作为心理教师有极强的调整能力,但我也发现德育真不是简简单单能用数字能用规定来处理的学问,所以交流沟通,甚至倾诉成为了我们最好的工作法宝。

先把自己的杯子清空,然后来认真倾听,最后达到双赢,这才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任。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人认为,“德育工作可有可无,只要学习好,成绩好,考得高分就好”等等。

其实不然,因为只有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取得成功,就像金陵中专的姜校长讲到一样,我们是要培养出考取大学的尖子生还是培养出有品德、知善恶的一般学生呢?我想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先做人,后做事”,因为要培养出能遵纪守法、有礼貌有道德而又有知识有理想的接班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

所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教育,我们应该走出误区,既要重视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版德育心得体会模板【四篇】

新版德育心得体会模板【四篇】

新版德育心得体会模板【四篇】【导语】德育是全部有目的、有方案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以下是XXX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新版德育心得体会模板【四篇】,供大家的阅读。

新版德育心得体会模板【一】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师范学院时常常接触到的一句话。

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加入到了教育这一行业领域中来。

时间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

数数日子,我参与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味道。

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

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非常准时的,意义非常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同学的学习好、成果好、取得高分,就是的学习成果。

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学问,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

成果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育出良好品德的同学,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胜利。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善。

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怀和爱同学。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同学的进展,要重视同学的德育教育。

经过一个月的教同学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同学的全面进展相当重要。

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当以爱同学为基础,爱惜同学的自尊心,培育同学的骄傲感;以表扬为主、少批判,先确定、再订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

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怀同学。

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看和了解同学,从而对症下药。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其实,老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同学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同学的关怀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他都会牢记于心。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德育新论》读书心得“以分数看人,以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是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现象,当然,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生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前不久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

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目前在社会、学校德育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35学雷锋活动,过于追求形式,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

鲁洁教授就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学校生活的德性决定了学生本身的德性,对学生品德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学校生活的质量。

因而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德育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中小学,此时的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不能独立地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判断。

老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极其大,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做一个不仅学习上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更可以在生活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

只有这样,你才能感染你的学生,让他们向你学习,将来成为一个用爱心看待世界的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德育。

然后,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学生,不应该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一些同学。

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存在一差具差的观点,认为学生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
意义。

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

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

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

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

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

而老
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
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当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现出来的服从行为,并没有养
成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树立了自觉道德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力情况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
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呢?
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

例如: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竞赛,让低年级儿童在获奖内需激励之下,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上,书本上有许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晚一分钟起床而迟到十分钟的事,于是课堂后向学生提出,那平常我们起床时该怎样做?学生就此知道不能因为晚起一分钟而迟到的道理。

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教学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3、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

游戏是一种自然规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动。

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欢,儿童也喜欢。

我就利用游戏的特征,丰富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

例如:棋类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棋类比赛,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等诚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

近来我认真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很有启发。

其中鲁洁教授就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等性。

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在社会意义上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从教育学意义上讲师生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

教育不一定在道德上永远是学生事务老师,学生的道德境界有时会超过他的老师。

二、目的性,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关系,它毕竟是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

三、示范性。

师生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

单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按照同样的道德准则与人相处。

教育上人人平等在评价学生时不再是谁最聪明,而是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

人人都是聪明的人,只不过角度不同。

大家想象一下,那些平日里在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也许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是个高手,也许在视觉空间方面是个天才,也许在音乐智能方面富有很大的潜力,也许在人际关系方面是个行家里手……他们将与其他语言智能优秀的孩子一样自信,一样能够高高的挺胸抬头,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同样的成功机会,避免了种族歧视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在水面下的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在未来时代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素质教育中依然是灵魂和核心。

“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为我们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责任重大。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2002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

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
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

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

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

作为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每一个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

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再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最后,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即倡导以“对话”为内在精神,从非对话时代走向对话时代。

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即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

用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

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

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
培养作用巨大。

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