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
阮成发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实录摘要
(2011年12月20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投资、兴产业、促转型、保增长,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规模和效益成倍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6000亿元台阶,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预计2011年达到6500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1.94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2000、3000、4000亿元,预计2011年完成4250亿元,是2006年的3.21倍。投资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6个。
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预计2011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
——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初显。我们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
周年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拆迁、融资等困难,探索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新途径。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306亿元,是前五年的3.98倍。
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组织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获国务院批复,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得到明确。确立了“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拓展了58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三大火车站新建、改造完成,武广高铁开通,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投入使用。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250万人次。规划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新港实现亿吨大港目标。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1号线通车运营,六条地铁线同步推进。外环线、三环线、二环线汉口段贯通,一环线改造提升。长江隧道、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三条过长江桥隧通车,二七大桥通车在即。
城市面貌大变样。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河汉街、国际博览中心、琴台大剧院、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落成。实施“城管革命”,形成“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顽症”得到有效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妥善解决“插花地”问题,基本完成二环线以内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步伐加快。
——锐意改革创新,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上升。我们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和环境加快形成。
“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碧水蓝天、“十城千辆” 、“十城万盏”等工程扎实推进,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特色,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了配套措施,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股权激励等一批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光谷生物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搬迁改造和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制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顺利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等改革深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以区为主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市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突出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720元、9550元,是2006年的1.92倍、2.0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共扶持10.25万人成功创业,城镇新增就业7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广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535万人次,是2006年的2.56倍。全市统筹范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448元,是2006年的1.85倍。城乡低保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
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累计竣工经济适用房980.3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实现保障范围内全覆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共解决14.49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朝着均衡优质方向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全国同类城市最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工作加强。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我们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城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确立了新城区要建立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并纳入绩效考核。制定新城区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新城区工业发展明显提速。
“菜篮子”保障水平和质量提高。“菜篮子”标准面积由47万亩扩展到100万亩,“菜篮子”自给能力增强,蔬菜价格始终稳定在同类城市中下游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预计2011 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是2006年的2.53倍。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连通道基本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
万公里。2087个村完成“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26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和社会建设,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治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民主团结、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有序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落实维稳“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和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法治武汉”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武汉”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建立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成功举办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百年纪念、“六城会”、“八艺节”等一批重大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涌现出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董明、孙东林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是武汉的骄傲!
二、今后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