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学美的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作者:蔡泽强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17期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有生命的物类及其生衍规律,生物学与大自然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每一生物种类及其个体都是自然美的典型化身。
生物美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它不拘一格而又遵循造化赋予的生命规则,表现出鲜明的一致、简明、有序等特点。
生物形态、结构、功能、对称的简洁美,造型、节奏的和谐美,形式的多样统一美等等,最让人们赏心悦目难以忘怀。
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展示生物界的自然美,体现大自然生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
我们可以借助生物教学这条良好的通道,培养中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而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懂得依照生物生长发展的规律爱护生物、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对于学生高尚品德情操的形成产生极好的影响和助益。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应紧密结合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培养、健美身体的培育来进行,与德育、智育、体育紧密联系,做到美与善、真、健有机结合。
如学习运动系统时,讲述骨、骨连结、骨骼肌的同时,渗透人体比例匀称、有曲线的形态美,指出只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站立坐行的正确姿势,才能保证体态健康优美。
具体突出三点:一是对外在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敖师要努力把丰富精彩的生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如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外部特征的美——颜色美。
自然界可谓五光十色,“花”是绿色世界中色彩最丰富的植物,各种树木也色彩斑谰;不同的植物也以其特有的颜色装扮自己,它们为装点美丽的自然界做出了无私奉献。
这样,不但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大大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二是对美的内涵的理解。
各种生物都以特有的造型展现其形态美:颀长的树干、对称的绿叶,团团花瓣构成奇丽多姿的几何图形,动物的形态美更为生动。
面对自然界各种别具一格的形态美,老师加以引导,学生都可以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生物教学融合“五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
-077-2021年第12期︵总第264期︶德育研究DEYU YANJIU引 言《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给全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
育人质量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其中,“五育融合”无疑是基础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索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融合德育教育生物教学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场所,生物教师应在课堂实践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立成栋梁之材之志,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方法。
例如,在“植物体内物质运输”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完成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挖草根、吃树皮并取得胜利的画面,之后布置学习任务:红军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为什么靠吃树皮也能生存下来?树皮由几部分构成?树皮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能满足人们对有机物的需求?能不能吃树干中的木质部分得以生存?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上述学习任务。
教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思想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此外,教师还布置了课外学习任务:本土资源中,有哪些植物的树皮可被人食用?带着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学生走出教室,查阅资料,询访本土资源,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黎平县,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得知,当年红军战士经过黎平时,由于缺少粮草,他们只能以野菜、草根、树皮为食,并把那些能吃的野菜、草根、树皮介绍给当地的侗族人民,而侗族人民也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在黎平县侗族老人的带领下,学生找到当年红军吃过树皮的一种本土木本植物―― 亮叶桦。
学生也尝试着吃了一下这种树皮,纷纷感慨:依靠吃草根、树皮来维持生命活动,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他们更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新课程中生物课情感态度教学初探
新课程中生物课情感态度教学初探王予红(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河南新乡 453002)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为此,生物课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7)05-0126-02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8项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从以往狭隘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事转变,除选择认定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外,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进行生物知识、生命现象教学活动时,要把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生物课堂就能与学生的生活融会贯通,学生就会感到生物课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一、让生物课教会学生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以灌输课本知识为主,而是注重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即教师在课堂上要重在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更快、更简洁、更准确地获得新知的方法。
即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包括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让学生对学习行为本身有正确的认知。
我在教授北师大版《生物学》“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一节时,安排一个探究活动来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
初中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精选3篇)
初中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精选3篇)初中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篇1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
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等特征。
总的来说,情感是人的感情、内心体验、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
国外学者提出“情感智慧”的概念,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认知性的,也是一种智慧,是对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成功与否、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的智慧。
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
”积极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强烈、稳定的情感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可以增强人的信心和力量,坚定人的意志。
从内容上看,情感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道德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理智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认知兴趣(包括学习兴趣)及渴望追求真理的心理倾向;(3)美感目标,即要努力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根据自己对美的需求来评价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美好的言谈、举止、思想、风格、愿望和动机等行为和精神事物时,产生美的感受。
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教育是“教”与“育”的结合,为教书育人之意,把生物学教学和其他课堂开展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感知生命之美,增强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感悟真知在实践的规律,用理性思维、用科学观,进而将立德树人终极目标实现。
本文展开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以此为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当前,素质教育正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意义被拓展、被延伸,要树立教书育人思想,以此推进教育。
如何在高中生物学科整合其他学科展开新式育人,是高中生物教师深思的热点、难点。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跨学科能力。
基于此,要坚持新课标基本理念,突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综合各学科,在教学课堂中的小、微入手,不断探索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符合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育人要求。
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研究思路一、生物学科整合美术学科不管为外在的生态系统,还为生命世界,每一处均能够观察到壮丽的生命画卷。
秋天里一片片红叶林、春天存在田野和山间的野花,还有松竹梅兰菊和牡丹等植物作为国画常用素材。
在生物课堂中结合美育,让学生提升对生命的情感。
在具体之中,深挖生物课本中的“美卷”,更多地关注实验中的“美卷”,传播现代科技的“美卷”,细心布置任务中的“美卷”等,为生物学科教学勾画出一卷卷展现“生命之美的画卷”。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关内容教学中,先应向学生播放多种生物的彩色图片,如细胞、细菌、病毒,让学生感知到生命彩色多样;实验教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看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还需要加一项对植物细胞原生质的流动的观察,以及叶片下表皮气孔和酵母菌的观察等。
完成本堂课教学,和美术学科任教者进行联合,精心制作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把生物科学和视觉艺术一同由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展现,不只是为学生带来美的艺术感知,增强了审美感受,且还使得学生对生命更热爱。
谈生物学科素养的“三个维度”
谈生物学科素养的“三个维度”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生物学科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呢?一、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框架。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这三个维度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发展。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和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和轻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们就会走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起知识与技能来说更加重要。
因为未来社会的挑战更需要后者,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中对其给予更多的关照。
当然,方法的获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为此,新课程理念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是社会的进步,是知识的升华,是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学习过程与方法所具有的重要的教育价值。
可以说,任何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依赖于特定的过程与方法,而方法往往又是在学习过程中所领晤到的。
因此,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学习过程,并把学科知识与技能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全面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情感不仅仅指的是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仅指的是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认识态度;价值观不仅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21年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2021年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一学期以来,本人按照学校的安排,任教八年级二班、四班、五班的教学任务,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为了下一学期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小结: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认真执行“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紧抓课堂教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中央电教馆上的教学录像,也是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
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
第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寻找解题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生物科学理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生物科学理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生物科学理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引言生物科学理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旨在深入挖掘生物科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享我们在生物科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和经验。
案例一:达尔文进化论与科学精神在讲授达尔文进化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进化论的科学内涵,强调其对人类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伪科学如创世论的错误之处,培养学生具备辨别真伪科学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进化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案例二:生物多样性与环保意识在讲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如濒危物种、生态环境破坏等,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措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案例三:基因技术与伦理道德在介绍基因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关注基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基因编辑、遗传歧视等。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基因技术发展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素养。
案例四:疫苗与公共卫生在讲解疫苗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新冠疫情等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疫苗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如疫苗分配不均、疫苗接种率低下等,使学生认识到疫苗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和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通过这些案例,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论总之,在生物科学理论课程中,教师应善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视程度.但不是说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时,就要把科学探究从其他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训练,而应把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
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项目
内容
活动名称
显微镜的使用巩固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将生物和创造美的观念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创造生物,发现生物之美。
3.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参与者
张璐瑶 段晨阳 张淑婷 贺依涵 张艳敏 陈久通
项目
内容
活动名称
观察人体组织细胞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将生物和创造美的观念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创造生物,发现生物之美。
3.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时间
第六周周三
活动
参与者
张璐瑶 段晨阳 张淑婷 贺依涵 张艳敏 陈久通
杨陈鹏周少彬、 孟凡东 徐嘉迪 王悦 段艺萌
活动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项目
内容
活动名称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将生物和创造美的观念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创造生物,发现生物之美。
3.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时间
第三周周三
活动
参与者
张璐瑶 段晨阳 张淑婷 贺依涵 张艳敏 陈久通
杨陈鹏周少彬、 孟凡东 徐嘉迪 王悦 段艺萌
2.在观察草履虫的过程中,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
3.在观察草履虫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项目
内容
活动名称
观察种子的结构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将生物和创造美的观念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创造生物,发现生物之美。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摘要:高中生物教学要围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积极融入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方针;美育教育;素养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174-01美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
把美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能引起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内容丰富而新奇的学科,如果教学中将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生物学科除了知识教学,还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方面,美育作用不可少。
1 为了培养学生对生物圈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讲授知识时,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联系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例一:某老师从前辈人那里收集到一则信息,即在1958年“大战钢铁”的时候,由于当时人们(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群众)对人与生物的关系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起长远的环保意识,砍树炼钢炼铁,以致成片树林变为荒山,气候失常,生态系统失衡,旱涝频发水土流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使学生对这段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件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沿着这条钱索进行深入调查,并与语文老师联系,以此为题材写一次作文。
经过一段时间,一篇篇作文出来了。
其中校级文学创作组的一篇文章影响最大。
摘录如下:生物圈的灾难——黑色的1958,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了解才知道,大跃进中的“全民炼钢运动”,轰然上马,炼铁土高炉到处都是,没有煤碳燃料,就大肆砍代树林,将青杠树烧焦用水浸灭作为杠碳,作燃料炼钢。
这样大片的树林便衰败了。
事情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几年,时儿大旱,时儿水涝。
大旱时,水田也裂开了指头般大的缝,旱时地里的象热气蒸腾的火窑,玉米苗了都干枯成了一绺绺绳子,水涝时,暴雨倾盆,水流从山上冲刷而下,混浊泥水铺天盖地,漫过田野,漫过小河,山坡裸露出撕破了皮肤的红土,象一片血。
高中生物必修三美育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美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美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美的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美的探索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生物与美的关系;
2. 生物美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3.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生物美。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物美的表现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生物与美的关系:生物不仅可以是美的载体,还可以是美的创造者;
2. 生物美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如花草树木的美、动物的美、微生物的美等;
3. 生物美的意义和价值:美丽的生物能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三、实践(20分钟)
1. 让学生在校园或周边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美丽的生物;
2. 搭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美,如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观测植物的美育效果等。
四、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生物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在校园或周边环境中寻找、观察和记录生物美的实例,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生物美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增强,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生物老师学科特色寄语简短
生物老师学科特色寄语简短
生物老师的学科特色寄语是“生命之美,不止于智慧;生态之重,必
须维护和平。
”这句话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地表达了生物学科的核心价值
观和教育目标。
首先,“生命之美,不止于智慧”,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演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美丽和神奇。
生命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的形态、颜色等方面,更包
括微观的细胞组成、化学反应等方面。
因此,生物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
高学生对生命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其次,“生态之重,必须维护和平。
”生物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关注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各种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灭绝、资源短缺等,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生物老师在教学中应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
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明确环保行为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总之,生物老师的学科特色寄语充分反映了生物学科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权益和责任。
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呈现生物学
科的特点和精髓,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卓越生命美
识和环保意识的人才。
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求知问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肩负起了启发觉悟、塑造灵魂的使命。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身为教师,努力探寻解惑之道,帮助学生悟道,也可以看作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奋斗目标。
带着探寻解惑之道的思考投入教学课堂中,才能有力地打造好的课堂。
一、更新理念,从容主导精彩的课堂演绎彰显了教学理念飞跃式的跨越:“三贴近”原则得到较为充分的落实,生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生本教育”理念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此起彼伏;坚持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思索,展现着思维的碰撞与争鸣;“生成”理念进一步落实,课堂设计更趋自然,知识目标自然生成,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趋于其中。
同时,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令人折服,引导着学生思维,机智地调整着课堂的节奏和“突发事件”。
感念:教师理念新,学生才有新理念;教师有自信,学生才会有自信;教师不放弃,学生才不会放弃。
二、融情推理,润泽身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生的学习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辅相成。
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于认知过程,但与智力发展紧密相关的心理因素,比如兴趣、情感、欲望等等。
一堂好课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催生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跟着情感而跳,学生的脑跟着情感而思,情感与思维交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充实而灵动、震撼而有力。
感念:生动的课堂,不仅在于教师选用什么材料,更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三、巧妙创新,点石成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打造优秀课堂是每位教师的内心追求,这一追求不会画上句号。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在课件的设计上、在板书的书写上,力求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不落窠臼,力争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美育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刘维丽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
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
本文在对美育、素质教育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美育的特点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讨论了美育的积极作用及其在现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1.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德育中含有多方面的美育因素。
例如,德育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公德教育是与美育的心灵美、行为美的要求完全一致的。
用爱国主义、先进集体、英雄人物事迹去教育学生,以鼓舞和提高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用祖国辽阔疆土、名胜古迹、灿烂文化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欣赏祖国美丽的山川,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也使其对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更加热爱,从而学习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用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文学家、科学家及其成就,帮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志向,从而勤奋学习,改变我们以往干巴巴的说教、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讲与练结合等形式,用树典型、创情境、激情感等生动的办法,使教育手段艺术化。
美育和德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实施德育同时能产生美育效果,实施美育同时也能产生德育效果。
2.美育与智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美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不仅酷爱音乐,而且倾慕文字,他把文艺审美与科学完善地结合起来,以至有人称他为“科学艺术家”。
不仅爱因斯坦如此,许多科学家也是这样。
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量子论”发现者普郎克,我国当代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钱学森等等,都十分重视美育,都对艺术有较强的爱好。
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启示
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启示钱晓敏摘要:杜威以“经验”为基础,系统地阐释了艺术理论,强调艺术(审美经验)是一个完整和强化的经验,致力于实现“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为我们思考“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这一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美学启示:首先,需要回到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本身,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其次,教育教学活动有必要吸收艺术创作的元素与方法,使学习的知识能够“打入”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完整经验,并使课堂学习审美化;再次,不单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审美经验,更要思考如何使审美经验反过来影响其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感受和欣赏当下生活,艺术化地组织个人经验,发展想象力。
关键词:艺术;经验;审美;教育025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
然而,与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不同,杜威的美学思想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他的几位著名的中国弟子都不研究其美学。
20世纪初叶和中叶,中国学者对美国美学的研究很少,对杜威美学思想的关注就更少。
①杜威的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直到2000年才在中国出版。
在中国,杜威美学思想至今也未像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那样受到重视,教育界自然也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杜威美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缺少启示。
恰恰相反,虽然杜威在《艺术即经验》这本系统化的美学著作中未直接谈及艺术与教育的关系,但其对“经验”“艺术”“生活”等核心概念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审美经验,如何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①高建平.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5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5):103.026题,而且,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还能进一步指引我们思考“教育如何实现学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前,学生学校生活的审美体验极度匮乏,他们已经被升学的需求与繁重的学业压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生活的美好。
高考作文素材美育是一种刚需(精选范文)
高考作文素材美育是一种刚需(精选范文)【作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美育是一种刚需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
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
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
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
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
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
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
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生物美育教学工作计划
生物美育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生物美育是指通过生物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精神和文化素养。
通过生物美育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界万物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次生物美育教学工作旨在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美感和艺术的创造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欣赏,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提高其美学素养;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4.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次生物美育教学将以生物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以下教学内容:1. 生物形态美:通过观察生物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欣赏生物的形态美;2. 生物生态美:通过了解生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培养学生对生态美的感悟;3. 生物进化美:通过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引导学生欣赏进化美;4. 生物行为美:通过研究生物的行为特征,引导学生感悟生物的行为美。
三、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本次生物美育教学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生物的形态、生态、行为等特征,引导学生对生物的美感和艺术创造力;2.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生物的美丽和奇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对生物美育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 表演法: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展示对生物美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5. 研究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究生物的美丽与奇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手段为支持生物美育教学工作,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物形态、生态、行为等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物的美感和艺术形象;2. 实验设备:准备生物观察、实验所需的显微镜、标本、化学试剂等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身参与生物美育实验;3. 教学软件:选择适合的生物美育教学软件,辅助教师进行生物美育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讲解;4. 图书资料:准备丰富的生物美育图书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扩展对生物美育的理解和感悟;5.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生物美育的文化活动和科普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认知范围。
浅谈美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美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美的感染和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既有教学内容的科学之美也有教学过程的艺术之美。
其美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愉悦感、自由感和强烈的求知及探索的欲望,而这些炽热而积极的情感是学生步入智慧之门去追求真理的强大内驱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美的情感,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美为先导,将知识与教学赋予美的形态,例如美的语言表述、美的图像、美的学习氛围、美的活动方式,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育除能引發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效应之外,还因美育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补的整体思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智力结构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与善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美中寓善。
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质,无善则大失其美。
美育本身是以美促美的教育,通过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引导学生鄙视丑恶的事物,热爱美好的事物,帮助学生构建美好、和谐和完善的心灵大厦,这实质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人文教育。
二是美可促善。
美育以令人愉悦的形象,喜闻乐见的方法为人们所喜欢,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并追随美的内涵,这在教育教学中无疑会大大地加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在中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内容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既有对祖国山雄水美的描述;也有生态环境遭破坏及生态灾难警钟的敲响;还有关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表达。
所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绘画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绘画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巧妙应用〔关键词〕背景;目的;过程;总结一、案例背景在学习了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内容以后,我突发奇想:学生们起早贪黑,学习压力大,农村条件又差,学生平时很少吃蔬菜、水果,肉、蛋更成为他们的一种奢想,多数学生因此体质下降,视力、免疫力降低,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何不举行一次以“关注营养,注重健康”为题的展览活动,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展示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和合理的比例,这样既能把美术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又能让全校学生掌握一些食品营养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岂不两全其美!二、展览目的本次展览活动志在把绘画渗透于生物学科的教学之中,使生物科学知识更添精美、艳丽的美学光环,使枯燥的数字图象化、简单化,使营养学常识妙趣横生、百读不厌,使同学们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体验美、感受美,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创作灵感,激发求知欲望,把生物科学知识内化成美的音符,使其在求知中审美,在审美中求知,克服科普知识枯燥乏味的说教,达到“知识教人、艺术育人、愉悦情感、快乐求知”的艺术境界,实现美术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把“美无处不在”的真理渗透于生物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审美艺术。
三、实施过程(一)准备阶段以图“平衡膳食宝塔”为模块,过塔腰上的各点做平行于另一腰的平行线,可将此塔分为25个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即为每一类食物的比例,每餐大致比例为9∶7∶5∶3∶1,即谷类食品36%、水果蔬菜类食品28%、肉蛋类食品20%、奶和奶制品类食品12%、脂肪类食品4%。
要让学生明白这五类食品所含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都是人体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而且含量各不相同,只有合理搭配、科学饮食,才能避免营养不良、营养过剩等现象的发生。
(二)步骤1.题目和要求(1)题目:关注营养,注重健康(2)要求:①统一用16开白板纸绘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生物学美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来全面地培养人们对美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
生物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能充分挖掘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启示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能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美,进而使学生在情感、人品、审美观等方面有所提高。
一、对生物美本质的认识
首先,几乎所有成功的生物学结论都会有充足的美育理论要求的那种“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即生物学含有足够的美的本质。
一方面,生物学家在对生命的现象和运动规律研究时,尽管运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自己提供一种客观性,探求生命运动,合乎他们自己内在尺度的形式。
”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实际正是他设置一定的条件表达自己预先设想的目的,从而揭示出两大遗传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考察生物学史,不难发现,生物学在实现其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统一的过程中,例如,对生命的认识,从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到细胞水平,至现在因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
又因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诞生,使生物学研究又进入宏观领域。
总之,生物学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群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个性,创造出具有社会功利性的人化形式,使其确能揭示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等中所蕴含的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即为生物学的美育本质。
二、生物学中蕴含的美
美的基本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生物科学美是一种自然美。
生物学中蕴含的美的主要形式有“和谐、简洁、多样统一、对称”。
⒈和谐美和谐是指组成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
和谐给人一种恰如其分、浑然天成、井然有序、轻松自如的美感。
例如生物全息律揭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它使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东北虎尾部的斑纹数与身上的斑纹数相等、斑马各节肢与主体斑纹数相等等现象,并体会到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对应。
此外,生物学中的对称、周期、循环、交替、平衡等无一不包含和谐、圆满、匀称、均衡的美感。
⒉简洁美由于生物学揭示了生物形态构造、生理生化、发生和遗传进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生物学的简洁美。
例如,细胞学说揭示了地球上
存在的数百万种动植物,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化学证实,生物体中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蛋白质,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所组成;而作为遗传物质的两种核酸也分别仅由四种核苷酸组成。
生物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组成生物学理论的概念和规律的表达方面,如基因(gene)概念的中心法则的图示及“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的表述等。
⒊多样统一美由生物学揭示的生物形态、构造、分类、生理、生化、生态、发生和遗传进化等规律的多样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生物学的多样统一美。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等。
生物界的基因、物种、生境均是多种多样。
生物多样性本身就给我们一种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美感,同时生物界又是统一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
例如,进化论已经证实,地球上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
遗传学中的遗传密码表中的三联体密码也已证明,可通过于整个生物界,包括低等的病毒、细菌以及高等生物和人类。
三、生物学中的美在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生物学中的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要充分的把它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把对美的追求转化为内在的心理需求,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十分重要的作用。
⒈生物美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生物美通过形象美的事物来教育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大有帮助。
同时,生物美在实施过程中,能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提高觀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才能。
例如,孟德尔规律的获得就是从最简单的一对性状杂交入手,根据有限的实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再经过有限的实验证实后,便总结出规律,这种归纳概括、提出假设和试验验证的过程,没有考证所有可能的情况,给人一种简洁美。
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美感体验,引发学生获得美感,就能促进学生“混乱中见和谐”、“多样中见统一”、“复杂中见简单”,发展学生智力水平。
⒉生物美在促进学生生理发展中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生物美能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不仅可使体格健壮,还可促进身材匀称、体态优美。
⒊生物美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作用20世纪以来人口的猛增,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森林、矿产等资源耗竭、匮乏,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面对这些全球性的危机,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显得愈来愈重要与紧迫。
通过生物美素质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爱护和保护环境。
总之,美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人人喜爱的。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确有其自然、有机的基础,通过学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怎样去认识自然美、感受自然美、发现并创造自然美。
因而,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可行的和可为的。
它必将为人的科学素质的养成起重要的引导、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