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无为以静笃,事无事以虚极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81章,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原文

xx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jia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深乎!万物宗。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湛常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tuo yue)。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门,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为我有身。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道德经全文朗诵

道德经全文朗诵

道德经全文朗诵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wéi)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wéi)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ǔ)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wéi)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zhì)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chǔ)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cháng)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部内容

《道德经》全部内容

《道德经》全部内容《道德经》全部内容如下:老子: 「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无为“无为”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也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德经》全文强调的主旨。

“无为”虽然全篇仅十二见,但其主旨贯穿全篇。

老子让自己主张的“无为”表现在假托的圣人身上。

圣人“无为”是循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他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处无为之事”就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终日行不离静重”(第二十六章),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且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上。

显然这种“为”是不妄为,不刻意为,是顺应自然去为,恰当地把握时机去为,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

不该做的不做就是“无为”,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就是“无不为”。

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过自我封闭,从而达到“无知(智)”“无欲”“无为”。

老子特别告诫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

“烹小鲜”就要少折腾;“啬”就是“无为”,就是“不做”,就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去主观干预。

道家经典名句解释

道家经典名句解释

道家经典名句解释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3、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译文: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译文: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9、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0、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译文: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把无为当做为,把无事当做事,把无味当做味。

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解读

《道德经》全文解读

《道德经》全文解读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异文考辨

《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异文考辨

66 《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异文考辨 李 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 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摘 要:今本《老子》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一句,历来释读就存在争议,或以“虚极”“静笃”为合成词,或在“极”“笃”前句读。

马王堆帛书、郭店简、北大汉简等出土材料相继公布后,此句又出现了与今本差别较大的异文。

其中,马王堆帛书甲本整理者隶定文字作“至虚极也,守情表也”,北大汉简本作“至虚极,积正督”,差别尤甚。

过去学者多将“表”视为“譠”之误字,由此调和诸本。

我们认为诸本虽有异文,但意义相近,可读为“致虚,极也;守静,督也”。

“守静”的异文“守中”“积正”与其均为义近关系。

帛书甲本整理者隶定为“表”之字,当隶定作“ ”,读为“程”,训为“标准”,与“督”同义。

关键词:《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简北大汉简《老子》今本十六章①有“致虚极,守静笃”一句,历来争议颇多。

郑良树先生曾指出,此句凡有两读:一将“虚极”“静笃”读为合成词,如河上公注;一将“极”“笃”分开,如王弼注等,并指出“后之学者,皆不出此二读耳”。

②河上公注曰“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又言“守清静,行笃厚”,则其断句当作“致虚极,守静笃”,其理解的文意是“至虚之极,守静、笃”。

③今见王弼注作:“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④则断句当为“致虚,极;守静,笃”,意即“致虚”就做到了“极”,“守静”就做到了“笃”。

严遵《老子指归》以“极”①②③④ 本文写作得到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大项目“出土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57)科研基金的资助。

“今本”章序指王弼本的章序,下同。

王弼本、河上公本及傅奕本诸本经文,可参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73—206页。

郭店简参考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帛书甲、乙本,又参考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全集原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无为的四重境界

无为的四重境界

无为的四重境界展开全文从有为对人的“异化”(社会思想史演讲稿)——阐释无为的四重境界老子《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覆盖面很广,这个pre,我主要是取其中的“无为”的理念,这样一个思想内核,以异化的视角,分析有为到底是怎样将人所异化——产生人这一主体的对立面,反过来束缚、控制人。

通过对于有为的这样一种反思,反过来阐释无为基于有为的超越性。

无为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消极的躲避、自甘的堕落,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基于有为的超越,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片面地看待无为,就是对于老子这样思想大家的侮辱,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这个世界的悲剧就在于无能之辈太多,有识之士太少,“愚昧最喧嚣、邪恶总能赢”。

如果一个人不能超越自己,那么他就只能拘泥于时代的泥沼之中,被他人的思维所演绎,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被摁在地上、动弹不得。

所以对于无为的理解,如果没有基于其对有为的超越性,那只是对于老子的思想畸形的认知。

所谓的“异化”作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这个词始创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其主要意蕴是指主客易位或颠倒,主体在一定阶段发展出来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身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束缚、压制主体。

接下来,我想依据《道德经》,分析有为是怎样将人“异化”,让人在“有为”中被束缚、控制。

譬如说每天的忙碌,真正能给自己带来提高的能有多少呢?多余的“有为”却浪费着不多余的时间,《道德经》中对于有为对人的“异化”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是以一种潜线索的方式贯穿在本书当中,《道德经》中对于有为对人异化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旁敲侧击,更多的是通过相对主义的对比描述出有为对人的“异化”。

譬如说我们总是急躁地扑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拿手段当作目的、将感官的刺激当作人生的意义,殊不知学不会无为的等待,缺乏无为的耐心,只能是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有为对人的异化,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思维方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道德经《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无为以静笃,事无事以虚极
时间:2018-03-12 19:43:00 | 作者:学霸
锋锐的刀笔在竹简上留下浓烈而深韵的文字,纵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冲不走此间笔迹,他本无意留痕,因物之所为的思想却恰如其分地传给后世人,一如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所言,“其之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任何装饰便可闪耀”。

时光流转回到千年以前,当奔波在迷茫前路的古代统治者还在“饱食终日,无可用心的”淫靡生活中醉生梦死,不知今朝是何夕地扩建宫闱而大兴土木时,关注时局的老子早已站在常人无法造临的高度提出无为而治。

其无为,非无所作为或是为所欲为,而是“图难于其易,为天于其易”。

由是,事,非事必亲躬,味,非山珍海味,这是怎样一种低调与圆润相辅的真常态?浮云沧海飘泊不定,宇宙万物冥冥有数。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闲情小说》中有如是说“心本该属于自然,要用自然来养着”,这是掬水月在手的随遇而安,归真的本心,便成了水中的明月,如同绿柳蓝湖之中,搭一座朱红木桥般自然而柔情。

于是,人间成了李碧华心中“抹去了脂粉的脸”,此间的万物,在屏??收风,川后静波的境地中,无比娴静且温雅。

而所谓的瑰丽莫名的雕栏玉砌天下颂,根本不是人间颜色,那般归于本真的浮生,烟火年华之中的有意留白,才是将利欲痴嗔下降到水面之下。

史书翻过这一章,却有人开始喊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口号,自以为是地言说“无为”不过是弱者聊以抚慰败迹的巧言善辩,说随遇而安不过是因际所遇地消极处事。

他们顾不得《心经》中的辩护“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开始追求高速率的发展与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口口声声地说,人定胜天,殊不知,只是可笑地用自已的意志对抗洪荒宇宙。

由于经济高强度运转而不注重对自然的保护,由于新建城区拙劣而可悲地美景而拆除饱蕴历史意韵的古建筑。

他们自以为是的不凡,不过是如同愚人一般在拔苗助长,杀鸡取卵,成为了破坏与对抗自然的温床,仍可悲地不自知。

应须知“无为”不是埋头作哑的沉默,是平和的空明:无事”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是沉静而安宁地洗净铅华;无味,亦非寥落寡淡,而是清茗茶盏中疏淡、清绝的风骨。

这番挣扎与对抗的贪念好像断壁残垣边沿动荡的护城河水,贪欲痴嗔在池水中以日为轮回沉沦起伏。

人生在世仅百年而已,所谓百年,不过是一千番皓月,三千次破晓,以及八百次的岁月星斗罢了。

又有《秋灯琐忆》中秋芙之言,“梦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百年如何经得起丝毫等待与蹉跎?”然而妄念起,却如万马脱缰,有些人选择忽视与轻视这种苦痛,沉迷于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退回到尘世的欢愉中,无所顾忌地横冲直撞来回周折。

有些人却学会剥离出尘世的繁杂心绪,和宇宙共语自然的秘密,守无为以静笃,事无事以虚极,如嵇康一般“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让心回复到本原的位置。

“水善利万物而不净,处众人之所恶,此谦下之德也”,“无为”的人应是守柔的,古来向有用行舍藏的士大夫。

陶潜的寄意回归,固守寒庐未尝不是一种“至虚极而守静笃”的生活态度。

莎士比亚写在《哈姆雷特》中“无荣无辱”的幸福,亦是李叔同笑着言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明净无尘,一剪白云作纳,他终是走进了草木生香的老寺轩檐,后世唤之“弘一法师”。

而梭罗,仍守在瓦尔登湖,在夏夜湖面小船中吹起晚笛,生起篝火,仿佛无意之中带人走进人间净土。

于一国,便更有严复的先言:“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所有也。

故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

于是,“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的主张恰如四月甘露,点醒了踽踽独行的汉统治者,君道无为,刑德相辅的文景之治由此而来。

而《千字文》中的“垂拱平章”是放手河山以无为的以德化政,秣兵厉马亦是山雨欲来前的严阵以待而非不战而屈人之兵。

幼时曾读到“一念清静”这样的美好,记得王国维有之“人生三境界”。

据说宋代禅宗亦有“修行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第三境界如是说。

彼时尚不懂得何为宗教的灵性,却在慢慢长大中含英咀华,去体味一种禅意的欣然,此般“六朝如梦乌空啼”的境地,一语道破“无为”这从容,是花来衫里,影落池中的悠然,是“日影飞去,字入水面”的超越,恰若最澄澈的光与最朴素的美。

当拂去穿衣而过时,好似走入一则禅门公案,这本已是超然物外,站在君临万物的高度去俯仰瞰熨帖在地面的种种,是从熙攘的人群中走出一条覆着素净白雪的小路,路边白莲恰盛,惊雪繁华蹁跹而来,就这样整整复斜斜地编织成我幼时对虚无空灵,对顺应自然的美的遐想。

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待,史家工笔仍未曾停歇。

似乎也在以“守无为”来执笔,淡墨分明勾勒浅淡两三语,却在平平的语调中觅得真知。

青杆悠悠中,老子承前启后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思想,让宇宙万物有规可循。

自上古流传至今的玄牝,终成为史书竹简上无法抹去镌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