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品质
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三、《逍遥游》的审美观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游"的境界甚至被庄子在《逍遥游》中以神异的笔墨写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几"。这里庄子打破了个体受外物的牵制而游离于天地之间,尽管还不是纯然的"无所待",但这种对神异的描述,已经体现出对"道"的观照。这是放纵无碍的精神逍遥之旅,也是主体超越时空之旅。庄子要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在"游"中做到主观精神与"道"的合一,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齐物论》)。这个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形象思维论奠定了基础。进入到今天的审美层次,庄子这种"游"的过程既是想象与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形象思维又包含着主题强烈的感情活动。庄子既带给我们生动的物象,丰沛的情感,同时还带来许多飞腾的想象,这正是庄子对具体外物的突破和超越。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正是"心斋"、"坐忘"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超越时空的自由境界为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美学思想 ppt课件

庄子美学思想 ppt课件

物的相反相成,兵家。
淡化事物区别,审美超越。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出世 不讲谋略,一种精神超越,艺术 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社会政 化人生境界,中国纯艺术精神 治术
表达 格言式,论述式,有逻辑分析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音,无端
方式 之迹可寻。
崖之辞”自快、自适而已。
影响 两汉(治世),黄老并称。 魏晋(乱世),庄老并称。
----《庄子·秋水》
• 庄子的艺术人生,抒情诗人,为中国文人奠定了 艺术的原质。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 轼……与不仕、隐逸相联系的是文学艺术活动, 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的重要源地。
• 闻一多“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 秘的惆怅,圣睿的幢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 的艳慕,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期中作业
• 第一步、选择并抄录:
– 《老子》、《庄子》、《列子》原文,约 500字;
• 第二步、略加评论:
– 抄录原文之后,就这一段文字,加以讲述、 分析或评论。
期末作业
1、写一则与西方哲学美学的比较。
(提示: 比如有的同学读了叔本华、克罗齐,现象学、西方现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 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一 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 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庄子》
• 《庄子》是最有文 学价值的先秦说理 散文,传世的只有 郭象的三十三篇本, 其中内篇7篇,外 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还被称为 《南华真经》。
庄子的美学思想
二,庄子的艺术人生
• 庄子简介
战国时代思想家、 文学家。宋国蒙人, 曾任蒙漆园吏。大约 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的思想,为道家学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的艺术创作论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
•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 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 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 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 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 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孔子顾谓 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 痀偻丈人之谓乎!”

在柯洛城中,有一个艺术家,他追求 完美。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一 有时间的因素就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 凡是完美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 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 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 立刻到森林中去找木料,他已决定不用那 不合式的材料,就在他寻找着,一根又一 根地选不中意而抛掉的这个期间,他的朋 友们逐渐地离开了他,因为他们工作到老 了之后都死掉了,可是他一点也没老。
庄子法天的艺术境界
• 1、音乐:天籁 天乐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 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 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 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 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 籁而未闻天籁夫!”
法天贵真 • 法天:尊重自然规律 • 贵真:保持人与自然的本真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因惾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 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 《庄子· 胠箧》 故绝圣弃智,大盗 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 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 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 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 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 ,这一切 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永久的青春。因 为他并不跟时间妥协,时间就站在一旁叹 气,拿他没办法。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 适用的材料,柯洛城已是古湮的废墟,后 来他就坐在废墟上,剥一根树枝的皮。他 还没有给它造出一个形状来,坎达哈朝代 已经结束了。他用了手杖的尖头,在沙土 上写下那个民族的最后一人的名字来,然 后他又继续工作。当他磨光了手杖,卡尔 伯已经不是北极星了;他还没有装上金箍 和饰有宝石的杖头,梵天都已经睡醒过好 几次。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下列不属于庄子美学思想的一项是( )

下列不属于庄子美学思想的一项是( )

下列不属于庄子美学思想的一项是( )
下列不属于庄子美学的一项是
A.形象大于思想
B.想象重于概念
C.大巧若拙,言不尽意
D.逍遥乎无为之业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文学常识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求学生在熟记课内文学常识的前提之外,还要尽可能的积累课外文学常识,加强对文学常识的敏锐度与判断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各个选项,从选项中寻找错误,然后再进行选择。

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庄子美学思想的一项。

本题中,A选项指庄子寓言主题多变,后人可以择一意向继续加工,如《逍遥游》本意指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但“大鹏”也可以引申为追求理想。

B选项指庄子文风追求瑰丽的想象,正确。

C选项,中“大巧若拙”出自《老子》,不是《庄子》,错误。

D选项出自《庄子·内篇》,意为“逍遥就是无所作为的境界”,“逍遥”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正确。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

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

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庄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关系,提出了“物我两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当代,许多人都在探索如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护自然环境,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代人们思考现代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从当代视域下,探讨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其实践意义。

一、意义和价值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视角,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物我两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在每一次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都能够达到心灵的协调。

庄子认为,这种协调不仅能够满足生理需求,还能够让人们享受到自然之美。

同时,庄子的“道法自然”强调了自然的权威和规律,指出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与自然相互合作,而不是利用自然。

最终,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根本上的和谐共生关系,它提示了人类不能单独存在,而需要与自然共同生存的哲学思想。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还包括了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

城市化、工业化、资源消耗等人类行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些危机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基本矛盾,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新方式。

通过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人们能够逐渐理解自然的制约和自然规律,抑制人类自身的破坏力,并最终达到生态平衡。

二、实践意义1、生态农业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倡导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这也是生态农业主张的基本理念。

生态农业是一种无害的有机农业,通过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规律,使得农业与生态相互发展,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生态农业”项目,实现了生态农业的理念。

比如,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开展了一项集农业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积极探索区域特色农业和旅游资源开发。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颜回说:“我没法提出更好的主意了。

请问先生有什么好方法?”孔子说:“先斋戒,我再告诉你。

有心去做事,难道容易吗?太容易了,就不合自然之理了。

”颜渊说:“我家贫困,已经好几个月不喝酒、不吃了。

像这样可算得上斋戒了吧?”孔子说:“这叫做祭祀之斋戒,并非心斋。

”颜渊问:“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致志专心,不是用耳听而是以心去体会;非以心去体会而是以气去感应。

耳的作用止于听觉,心的作用止于感知。

气呢,虚空而容纳万物。

惟有“道存在于虚空之中。

虚的心境,就是‘心斋’”。

)《庄子∙人间世》心斋译文“心”的自由是一种空明灵透的心境,这种心境用庄子的“道”来理解,便是“玄虚”之“虚”。

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借颜回孔子的对话表达出白己对心的观点。

孔子认为,这仅仅是祭祀的斋戒而不是心斋。

庄子通过孔子之口说出,所谓斋,就是虚静。

“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对物的认识要用心去体会,心的作用源于感知,感知源于气的感应;而气,则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

因此,庄子能“我以为妙道之行”在“游乎尘垢之外”,即体悟妙道的途径,要求心神遨游于尘俗之外。

(南伯子葵问女偊:“您的年龄很大了,可是神色却像小孩子,奥妙在哪里呢?”女偊说:“我悟得了道。

”南伯子葵说:“道能够学得到吗?”女偊说:“不!不行,你并非学道之人。

卜梁倚不乏圣人的才质却没有圣人的底蕴,我不乏圣人的底蕴却没有圣人的才质。

我想以我的圣人之道来教他,或许他真的能够成为圣人吧!即使不能这样,以圣人之道传授于圣人之才,也是容易的。

我告诉他,守持着,三天以后而能够忘怀天下;已经忘怀天下了,又守持着,七天以后而能够忘怀万物;已经忘怀万物了,又守持着,九天以后而能够忘怀心性;已经忘怀心性了,而后能够一旦间豁然开朗;一旦间豁然开朗以后就能见常人所不见的境界,从而体悟大道;体悟大道,而后能够超越古与今的时间界限;超越占今界限,而后能够泯灭死生的观念,无所谓死,无所谓生。

能够把一切生命之物杀死的,它本身自然不会死;最先产出生命之物的,它本身白然未曾生。

道之为物,往者无不送,来者无不迎,一切皆其所毁灭,一切皆其所成全。

这就称做撄宁’。

所谓“撄宁’,就是说不撄不宁,无乱无静,于万物生灭成毁的纷扰之中保持着宁静自如的心境。

)这个过程就是《庄子·大宗师》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和“外生”。

外天下就是忘却世事,外物就是不为物役,外就是无虑于生死。

能够做到这些,心境如朝阳初起,清明洞彻。

“坐忘”和“坐驰”的概念相对立。

《庄子·人间世》写道,“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坐驰”是形坐而心驰,心和形相分离。

心境不能宁静,就是“坐驰”。

(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呢?”颜渊说:“我忘掉了仁义!”孔子说:“可以了,但仍然不够。

”过了几天,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呀?”颜渊说:“我忘悼了礼乐!”孔子说:“可以了,但仍然不够。

”过了几天,颜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个进步呢?”颜渊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惊异地问:“什么叫坐忘?”颜渊说:“忘却了肢体的存在,废黜了聪明,抛弃了形骸,去掉了智慧,与自然大道浑融为一,这就叫坐忘。

”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爱,因顺万物变化就没有偏执。

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步你的后尘!)坐忘译文庄子在《大宗师》中谈到“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

庄子的‘堕肢体’、‘离形’,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而来的欲望。

‘黜聪明去知’,实指的是摆脱普通所谓的知识活动。

二者同时摆脱,此即所谓‘虚’,所谓‘静’,所谓‘坐忘’,所谓‘无己’,‘丧我’。

”庄子的虚静源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

(尽量使自己的心灵排除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坚守清静的笃诚,万物齐生长发展,我借以观察循环往复之理。

说起物的万千纷杂,各自又回归到自己的根上归根就是大静,静就是交还使命,交还使命是常理,知道这个常理的就是看事明。

不知道这个常理,荒诞乱兴作,结果必凶。

知道这个常理,才能有包容的精神;有包容的精神,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天下的人心才能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的天;符合自然的天,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至死没有危险。

)第十六章译文对“心”的自由。

庄子的教育哲学也讲求“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提出不言之教能无形化育而使人心领神会的教学方法。

此外,庄子还提出要保持宁静心境的自由,指出“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的心“静”观,希望能排除凡俗杂念,保持心“静”而获得“心”的自由。

只有这样,达到“心的自由,才能如《大宗师》中所言“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庄子的“心”的自由应是精神的自由,主要通过个人的体会和感悟而获得。

庄子哲学的最基本精神是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道”的理解过程中成为“游”的体验游”既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为的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到“以游无穷者”,“登天游雾,挠挑无极”,“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

他在《在宥》中说道:“挈汝适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枷锁,遨游于无限自由、变化无穷的境界,在无拘无束中获得精神的快乐。

“忘”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忘我”和“忘形”两个方面,外则忘形,内则忘心,以寻求对“意”的自由庄子在《齐物论》中重点谈到了“忘我”的自由:“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汗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就应该忘记“我”的不适与困境,从而达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的自由精神之境界。

坐忘和心斋是同一个意思。

对于庄子的这两个概念,有些学者批评了它们的消极意义。

有人指出庄子陷入了宿命论的错误,因为庄子抹杀了“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毁誉、饥渴、寒暑”的区别,主张只要对它们“安之若命”人就得到一种自由了。

庄子借助“心斋”、“坐忘”,以精神的虚假自由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

也有人指出庄子虚静说的消极处世思想,他坐忘到“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的地步,以自己为马、为牛都可以。

不过,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了“心斋”和“坐忘”的积极意义。

这两个概念强调了主体的审美知觉是超实用、超功利的,是对此前主张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一种否定,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无论从审美观照来说。

还是从审美创造来说,“心斋”和“坐忘”的精神境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心斋”和“坐忘”理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审美观提出来的,然而它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极其准确地、并且很有深度地捕捉到和描绘了审美观照所必须的空明虚静的心理境界。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经验中的“无所为而为的观照。

朱光潜指出:“美感经验是一个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宋元君要画画,各位画师都来到,接受国君揖礼而就位,濡笔调墨来的画师很多,还有一半在外面没有位置坐。

有一位画师后来,安然徐行,他受揖却不就位,随即返回住所。

国君派人去看,见他解衣露身交叉着脚坐着。

国君说:“行呀,他才是真正的画师。

”就在这个故事前面,《庄子》也讲了一个故事:“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以政也。

”百里奚不把爵禄放在心上而是按照养牛本身的规律来养牛,所以把牛养得肥。

这使秦穆公忘了他的卑贱,将政事授予他。

那位解衣盘礴的画师,也像百里奚一样,爵禄不入于心,不为君王的喜恶所左右,只为画画而画画,达到了心斋和坐忘的境界,所以见了君王也安之若素、从容淡定。

他在画画时光着身子盘腿而坐,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和其他缩手缩脚、受命唯谨的众史大相径庭。

他忘记了自己的四肢体,达到大画家的精神境界。

所以,宋元君断定他“是画者也”。

“衣盘礴”已经成为中国画家的口头禅,指真正的画家应该心有主宰,不受世俗束缚,勇于创新才能有不朽之作。

庄子这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者切入艺术体验的境界找到了理论渊源,也对后人的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虚静”说在艺术领域的引入老庄的虚静思想,最早只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应用到艺术领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虚静”说被引入了审美的视野,进而渗透到艺术创作实践中,这时“虚静”不仅仅成为创作之前所要必备的心理状态,而且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虚静”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