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美学思想(2)
庄子的美学思想
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三、《逍遥游》的审美观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游"的境界甚至被庄子在《逍遥游》中以神异的笔墨写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几"。这里庄子打破了个体受外物的牵制而游离于天地之间,尽管还不是纯然的"无所待",但这种对神异的描述,已经体现出对"道"的观照。这是放纵无碍的精神逍遥之旅,也是主体超越时空之旅。庄子要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在"游"中做到主观精神与"道"的合一,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齐物论》)。这个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形象思维论奠定了基础。进入到今天的审美层次,庄子这种"游"的过程既是想象与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形象思维又包含着主题强烈的感情活动。庄子既带给我们生动的物象,丰沛的情感,同时还带来许多飞腾的想象,这正是庄子对具体外物的突破和超越。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正是"心斋"、"坐忘"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超越时空的自由境界为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庄子美学强调美善统一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美好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身心。庄子 美学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简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 值得借鉴的生活哲学。
结论: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瑰宝,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现代意义。其基本特 点包括自然、美善、意境等,这些特点既体现着庄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也为中 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庄子美学的现代意义表现在 多个方面,
2、文化传承的价值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 对庄子美学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 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3、思想创新的灵感
庄子美学的思想开放、自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为现代思想创新提供灵 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庄子美学的多元性为人 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启发人们探索美的真谛。
一、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
1、自然之美
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自然之美。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独特 的美学价值,这种美是天然的、不带任何人工痕迹的。庄子的这种自然美学思 想,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
2、美善统一
庄子美学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美善统一。他认为,美的本质是使人愉悦,而善的 本质则是使人受益。因此,庄子主张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使得美的事物也能够 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
庄子的美学时空观,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倡导“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庄子的时间观强调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他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变 化和流转,而这种变化和流转是永恒的、不间断的。这种时间观念,对于现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 将时间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忽视了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庄子的时间观, 提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时间的意义,将时间视为一种不断流转、不断 变化的存在。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庄子的美学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二、庄子论自由和美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
•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的艺术创作论
•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
•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 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 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 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 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 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孔子顾谓 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 痀偻丈人之谓乎!”
•
在柯洛城中,有一个艺术家,他追求 完美。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一 有时间的因素就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 凡是完美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 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 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 立刻到森林中去找木料,他已决定不用那 不合式的材料,就在他寻找着,一根又一 根地选不中意而抛掉的这个期间,他的朋 友们逐渐地离开了他,因为他们工作到老 了之后都死掉了,可是他一点也没老。
庄子法天的艺术境界
• 1、音乐:天籁 天乐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 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 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 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 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 籁而未闻天籁夫!”
法天贵真 • 法天:尊重自然规律 • 贵真:保持人与自然的本真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因惾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 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 《庄子· 胠箧》 故绝圣弃智,大盗 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 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 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 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 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 ,这一切 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永久的青春。因 为他并不跟时间妥协,时间就站在一旁叹 气,拿他没办法。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 适用的材料,柯洛城已是古湮的废墟,后 来他就坐在废墟上,剥一根树枝的皮。他 还没有给它造出一个形状来,坎达哈朝代 已经结束了。他用了手杖的尖头,在沙土 上写下那个民族的最后一人的名字来,然 后他又继续工作。当他磨光了手杖,卡尔 伯已经不是北极星了;他还没有装上金箍 和饰有宝石的杖头,梵天都已经睡醒过好 几次。
从浑沌、象罔和鸿蒙看庄子的美学思想
从浑沌、象罔和鸿蒙看庄子的美学思想北京大学哲学系彭锋1《庄子·天下》记载有庄子后学对其哲学方法论的总结:“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
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
”简要地说,庄子并不是用命题(proposition)直接表达他的思想,而是用各种各样非命题语言间接暗示他的思想。
命题往往表达肯定或者否定的内容,但庄子所要说的东西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
因此,借用冯友兰的术语来说,无论是用“正的方法”还是用“负的方法”都不能准确显示庄子想要表达的东西。
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思想就无法表达。
事实上,庄子非常充分而生动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只不过他更多地采用了非命题的文学语言。
任何命题语言都是再现性(representative)语言,而诗歌、小说、寓言等文学语言则是呈现性(presentative)语言。
不能用再现性语言表达的东西,也许可能用呈现性语言来显示。
尽管冯友兰那种“说不是”的“负的方法”也不一定必然显示其所肯定的东西,但是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负的方法”在表达那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东西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还是应该得到肯定。
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从寓言故事而不是从命题来阐释庄子美学思想的原因。
2庄子为什么要说一些“荒唐之言”,原因在于他要说的“道”是既不能用“正的方法”来说“是”也不能用“负的方法”来说“非”的东西。
如果非得要说出个是非来,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我们从庄子关于浑沌的寓言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
《庄子·应帝王》记载: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思想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
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与儒家殊途同归,庄子强调的也是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
“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
人处于自然中,自然也是美的。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
获得绝对的自由要通过体“道”的方式,而体“道”要靠“心斋”和“坐忘”使自己的心境清明澄澈,靠直觉在其中领悟和感受,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诸如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等一切的物欲和意欲,即要抛弃一切实用功利性的考虑,抛弃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物我两忘,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最终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2)“无以人灭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xx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庄子与雨果的美学观点分别现代文阅读
庄子与雨果的美学观点分别现代文阅读一、介绍美学是人类对美的欣赏和理解的学科,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涉及艺术、审美、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等内容。
而在美学领域中,庄子和雨果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们对美的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对现代文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庄子与雨果的美学观点入手,探讨他们对美的理解,并对现代文阅读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二、庄子的美学观点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庄子》文集中。
庄子提出了“自然美”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美。
他以“南郭先生终日饮酒而乐”、“狂生”的思想,强调了个体情感的解放和超然,主张摆脱尘世的束缚,去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宽广。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认为心灵的舒展是美的表现,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拥抱自然,以达到心灵的超凡境界。
庄子的美学观点在我国古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雨果的美学观点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雨果提出了“宏伟”的美学理念,认为美是伟大和壮丽的表现。
他强调了情感的激荡和个体命运的悲壮,主张通过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的把握,去表现美的宏伟和壮丽。
雨果还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理念,认为艺术应该寻求一种高尚、伟大和神圣的理想,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反思,去表现美的浪漫和超越。
雨果的美学观点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欧洲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文阅读中的影响庄子和雨果的美学观点在现代文阅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人们对庄子和雨果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对他们的美学理念进行吸收和借鉴,去表现当代社会和时代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庄子的“自然美”和“逍遥游”的理念,对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和表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作品更加超脱和深刻。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求生向生、乐生长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心所在,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演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
然而,如何生?如何乐生?如何长生?面对这些看似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更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许多关于“生”的哲学命题和文化思想,几乎被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各种所谓历史主题所遮盖,各类科学围绕“生”所进行的探讨与研究,要么停留在生存与死亡、贫困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等范围止步不前,要么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上,将“生”的主题牢牢固定在感官快乐和各种欲望满足的历史车轮上疯狂旋转,从而导致真正“以生为本”的哲学与文化很难获得发展提高。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种全球化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特别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价值观和社会机制,重新思考“生”的哲学,重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已成为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我们回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时,就会发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与思想借鉴。
庄子的“养生论”,无论其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其思想范畴与文化内容,无论其哲学命题与逻辑概念,还是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实践,都对之进行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探索,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养生之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生”是植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养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养生论”则是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庄子的养生美学,不仅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本体方向,而且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实践精神,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理论命题、概念形成、外延拓展都从庄子而来,都因庄子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有所长而行有所忘。”人外貌的奇丑,不影响 内在精神的崇高与力量。
构成了以后道教呵佛教中的丑怪形象。
D大美无美
“大、天、至、真、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 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
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 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 “大音希声”“希言自然”《老子》
“天放”《马蹄》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 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 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 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渔父》
第四讲 庄子的美学思想(2)
四,庄子的美学思想
1,庄子的美学接受 2,庄子哲学与美学 3,庄子论“道” 4,体道与审美过程论 5,庄子语言论
1,庄子的美学接受
“以儒注庄”,“以佛解庄” “以庄解庄,以鸟养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 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 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 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
而止,委虵而处。”《至乐》
2,庄子哲学与美学
A否定艺术美
郭绍虞:“视‘文学’为赘疣,为陈迹,为糟粕” 的庄子思想何以如此巨大地影响到文学批评,并 “足以间接地帮助文学的发展?”
庄子思想并不导向哲学认识论,更不指向社会实 践,而是导向审美。
“《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不是以美和艺术作 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在谈到其“道”的问 题时,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的审美体 验和境界不谋而合。……《庄子》中所蕴藏的文 艺思想、美学思想,并不是以其结论的正确性取 胜,而是以其论述过程中的启发性、暗示性、触 及问题的深刻性见长。”
感觉、思考、体悟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 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 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 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
同于老子的“涤除玄鉴”
“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间世》
A、审美心胸。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
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
3,庄子论“道”
超越又遍在。 徐复观“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李泽厚、刘刚纪“自由的精神境界即美
的境界”。 庄子之道=天=自然→山水(魏晋)→中
国美学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 当名。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 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 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 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 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4,体道与审美过程论
体道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从“忘”到“游”。
A、审美心胸。 B、心斋坐忘。 C、以物观物 D、齐物、物化 E、逍遥游 F、由技入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 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无为为之之谓天。 天者,自然之谓也。 故天者,万物之总名庄子的理想形象
美在于内在德行。
真人、至人、神人
残人、畸人、丑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 居焉。肌肤若冰雪,淖 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乎四海之 外。”(《逍遥游》)
C以丑为美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 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 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 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直至临终前,他还发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 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送”,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的宏阔议论。
B、心斋坐忘。虚静——一个深刻的艺术创作
心理学命题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 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乐,这不全了?
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常常以艺术的态度去去观察和品味人生, 善于从中发现诗意。
惠施有一个大葫芦,大得无物可容,庄子就建 议把它系在身上当做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江 湖;路旁有一棵椿树大而无用,庄子就说: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 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水》
感物方式不同:思维的与直观 的,认知的与体验的。
南华秋水图(仇英)
“知鱼乐”之辩
本文以故事为载体,以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方式讨论了
一个命题,由庄子提出这一论题:
庄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
鱼是快乐的?
鱼真快乐呵
惠子
按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 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对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你怎 么知道鱼快乐,那么你也不是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