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美学

合集下载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庄子美学强调美善统一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美好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身心。庄子 美学提倡回归自然、追求简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 值得借鉴的生活哲学。
结论: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瑰宝,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现代意义。其基本特 点包括自然、美善、意境等,这些特点既体现着庄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也为中 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庄子美学的现代意义表现在 多个方面,
2、文化传承的价值
庄子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 对庄子美学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使其 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3、思想创新的灵感
庄子美学的思想开放、自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为现代思想创新提供灵 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庄子美学的多元性为人 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启发人们探索美的真谛。
一、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
1、自然之美
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自然之美。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独特 的美学价值,这种美是天然的、不带任何人工痕迹的。庄子的这种自然美学思 想,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
2、美善统一
庄子美学另一个基本特点是美善统一。他认为,美的本质是使人愉悦,而善的 本质则是使人受益。因此,庄子主张将美与善结合起来,使得美的事物也能够 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
庄子的美学时空观,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他倡导“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庄子的时间观强调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他认为,时间的本质在于变 化和流转,而这种变化和流转是永恒的、不间断的。这种时间观念,对于现代 社会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使用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 将时间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而忽视了时间的无限性和永恒性。庄子的时间观, 提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时间的意义,将时间视为一种不断流转、不断 变化的存在。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摘要】庄子哲学中的美学观念注重境界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庄子认为美学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境界,而境界是审美的内在特性。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境界来感知美的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超然于日常现实的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美学的特性在于其强调审美与道的关联,强调在审美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通过审美体验,个体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实现对世界真实本质的认识。

庄子美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庄子哲学、美学观念、境界、审美、独特特性、地位、见解、结论1. 引言1.1 引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其思想深邃而独特,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庄子对于审美和境界的思考,也贯穿于其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高度追求境界的精神活动,它与人的心灵境界息息相关,是人在追求心灵自由与超然境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好追求。

庄子认为,审美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审美,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达到一种纯粹而自由的境界,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舒适。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呈现,是一种通过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而获得心灵解脱和平和的过程。

审美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抛却杂念,获得一种绝对纯粹的体验,进而达到心灵的清澈和平静。

庄子哲学中的审美观念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的思想,其思考贯穿于整个庄子的哲学体系之中,体现了一种对心灵境界的高度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欣赏,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抒发,是一种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和体现。

庄子美学的独特特性在于其强调心灵境界和审美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一种超越俗世的纯粹追求和对美、对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关键词】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不言、不议、不说、无为、不做”正说明庄子的美学境界与道家思想境界一致,追求道法天地,道法自然,无为顺物。

宇宙中一切保持自身天然本性的事物都是美的。

庄子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大自然中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极致。

因此《庄子》中就有很多对大自然的美景加以描绘的地方。

有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大海仙山、飞禽走兽等等一幅幅大自然的壮阔美景。

包括那些能顺应大道,无为虚静的具有完美外形的至人、真人、神人。

庄子将这种不带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的自然朴素的不加雕琢虚饰的美称为“真”:真者,精诚之至也。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1. 自由之美!庄子强调的不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嘛!就像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受任何束缚。

想想看,你难道不想像庄子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吗?
2. 无用之用!嘿,经常有些东西看似没啥实际用处,可庄子说它们有大用呢!就好比那林中的闲花野草,平时也没觉得多重要,可它们却让整个林子充满生机呀!这不是挺神奇的吗?
3. 齐物之观!庄子觉得万物都是平等的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管你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呢?
4. 朴素之美!庄子喜爱那朴素自然的东西,哎呀,就像一件简单但质地很好的棉布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

这多好呀,为什么大家不都追求这种朴素呢?
5. 逍遥之乐!逍遥自在多快乐啊,像一阵风想去哪儿就吹去哪儿。

庄子追求的就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咱不也该向他学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快乐吗?
6. 顺应自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应它。

比如说四季更替,我们就顺应着春种秋收,多和谐呀!难道我们非要去违背自然规律吗?
7. 心之宁静!庄子美学里很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呀。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的心也能平静如水。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状态吗?
我的观点就是庄子美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呀!。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 庄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庄子的美学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美学史上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庄子关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论述,在美学史上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另一方面,庄子在“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中关于创造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和美感的实质。

这两个方面,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因为“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对于一个自然物或一件艺术品,人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他们的“美”或“丑”,而是他是否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

庄子通过对于一大批兀者、支离者的描绘,指出人的外貌奇丑可以更有力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在庄子这一思想的启示下,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在艺术史上则出现了整整一个系列的奇特的审美形象。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

一、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1、著作:《庄子》内篇(7)、外篇(15)、杂篇(11);这是王夫之从《庄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考证的2、性格与情趣:(1)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2)庄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诗人(3)庄子不仅善于抒情,还善于写生总结:庄子的美学是和庄子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二、庄子论自由和美1、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的艺术创作论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 邪?”
•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 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 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 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 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 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孔子顾谓 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 痀偻丈人之谓乎!”

在柯洛城中,有一个艺术家,他追求 完美。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一 有时间的因素就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 凡是完美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 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 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 立刻到森林中去找木料,他已决定不用那 不合式的材料,就在他寻找着,一根又一 根地选不中意而抛掉的这个期间,他的朋 友们逐渐地离开了他,因为他们工作到老 了之后都死掉了,可是他一点也没老。
庄子法天的艺术境界
• 1、音乐:天籁 天乐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 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 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 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 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 籁而未闻天籁夫!”
法天贵真 • 法天:尊重自然规律 • 贵真:保持人与自然的本真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 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因惾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 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 《庄子· 胠箧》 故绝圣弃智,大盗 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 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 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 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 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 ,这一切 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永久的青春。因 为他并不跟时间妥协,时间就站在一旁叹 气,拿他没办法。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 适用的材料,柯洛城已是古湮的废墟,后 来他就坐在废墟上,剥一根树枝的皮。他 还没有给它造出一个形状来,坎达哈朝代 已经结束了。他用了手杖的尖头,在沙土 上写下那个民族的最后一人的名字来,然 后他又继续工作。当他磨光了手杖,卡尔 伯已经不是北极星了;他还没有装上金箍 和饰有宝石的杖头,梵天都已经睡醒过好 几次。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庄子对艺术美学的贡献与影响

庄子对艺术美学的贡献与影响

庄子对艺术美学的贡献与影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艺术美学方面。

通过对庄子著作的研究,我认为他在艺术美学领域做出了以下贡献与影响。

首先,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艺术观念。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而不受任何束缚。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理念。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新思维。

其次,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审美理念。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随性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和操控,而是通过自然的流露和表达来展现艺术之美。

这种审美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美和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境界。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通过艺术的表达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通过艺术的实践和体验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而不是被功利和名利所束缚。

这种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艺术成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超越的方式。

此外,庄子还对审美的主客观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主观的表达和体验,而欣赏艺术则是一种客观的感知和理解。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表达,而观众则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这种主客观关系的思考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使得艺术不再是单向的表达,而是一种互动和共鸣。

总结起来,庄子对艺术美学的贡献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治”和“逍遥游”的艺术观念,以及对主客观关系的思考。

这些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庄子的艺术美学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宝贵财富。

体现庄子自然美学观的诗词

体现庄子自然美学观的诗词

体现庄子自然美学观的诗词一、庄子自然美学观简介庄子的自然美学观那可是相当独特又迷人呢。

他觉得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大美,这种美是纯粹的、不加修饰的。

在庄子看来,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美妙之处,像那展翅高飞的大鹏,逍遥自在地在天空翱翔,那就是一种自然之美;还有那潺潺流淌的小溪,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也是美。

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从自然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二、体现庄子自然美学观的诗词1. 陶渊明饮酒·其五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陶渊明的这句诗可太能体现庄子的自然美学观啦。

你看啊,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采着菊花,一抬头就悠然地看到了南山。

这里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美景,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然环境,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就像庄子说的顺应自然,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

而且南山就在那儿,诗人看到它的时候是一种不经意的、自在的状态,仿佛那山和诗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2. 王维山居秋暝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赏析:这首诗里处处都是庄子自然美学观的影子。

“空山新雨后”,一场雨过后,山变得空明宁静,这是自然的一种变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这些景象都是大自然最本真的样子。

王维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面,就像庄子眼中的自然之美,不需要人工去雕琢,自然就有着让人陶醉的魅力。

而且王维在诗中也表现出了对这种自然之美的向往和享受,他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如同庄子倡导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3.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赏析:苏轼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态度,但也和庄子的自然美学观有联系呢。

他不管是面对风雨还是晴天,都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就像在自然中,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风和日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的对比与借鉴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的对比与借鉴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的对比与借鉴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庄子对于审美的观点和美学理论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本文将从庄子的审美观和美学理论出发,与现代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并探讨其在当代美学中的借鉴意义。

庄子的审美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上。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人类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在《庄子》中,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景色,如“大泽之水,鳣鱼出游,乘白云,御风而上者,非世之所珍也。

”他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

与庄子的审美观相对应的是他的美学理论。

庄子强调审美体验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他认为美的存在依赖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客观的事物本身。

他以“知足常乐”为例,认为一个人只有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美。

这种美学理论与现代美学中的主观美学理论有着相似之处。

现代美学理论中,主观美学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庄子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代主观美学理论的借鉴是显而易见的。

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应仅仅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和技巧,更应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反应。

只有在与作品的互动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存在。

除了对美学理论的借鉴,庄子的审美观也对当代审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美,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美。

庄子的审美观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通过与自然的和谐来体验真正的美。

只有当我们能够放下功利的心态,与自然相融合,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在审美中的重要性,与现代美学中的主观美学理论相契合。

同时,他的观点也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和表面美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庄子的审美观与美学理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的美学特征

《庄子》的美学特征


今 , 圆天 成 , 斥 方 遒 。《 遥 游 》 我 浑 挥 逍 是 们 在 熟 知 不 过 的 了 , 首 句 :北 冥 有 鱼 , 其 “ 其 名 为 鲲 . 之 大不 知 其 几 千 百 里 . 而 鲲 化 为 鸟 。 名 为 鹏 , 之 大 。 知 其 几 千 里 其 鹏 不 也 , 而 飞 . 翼 若 垂 天 之 云 。 ”鲲 与 鹏 怒 其 的 描 写 可 谓 之 神 秘 , 奇 震 天之 势 , 雄 有 又 如 :已 而 大 鱼 食 之 , 巨 钩 , 设 而 下 鹜 , “ 牵 绍 扬 而 奋 鳍 , 波 若 山, 水 震 荡 , 侔 鬼 白 海 声 神, 赫 千 里 。” 谓 之 浩 瀚 , 诡 , 惮 可 奇 如此 之 变幻 莫测 , 去无 端 。“ 仙 ” 白 曾赞 叹 来 诗 李 说 :南 华 老仙 . 天 机 于 漆 园 . 峥 嵘 之 “ 发 吐 高 论 , 浩 荡 之 其 言 , 志 怪 于 齐 谐 。 庄 开 征 ” 子之 文风 影 响 了无 数 诗 人 , 人 , 白诗 词 李 风 的豪 放 多少 也 得 益 于 庄 子 .庄 子 挥 挥 洒洒 . 文如行 云流水 . 无雕琢 涂饰 , 成 绝 却成 浩瀚 之 文 。 来 , 子真 是 心 如 大 海 看 庄 般空 旷 . 纵 着 如 此 洒 脱 之 笔 。 子 文 章 操 庄 气 势 之 磅 礴 , 美 , 阔 , 人 读 之 心 驰 优 壮 使
庄 子 是 诸 子 百 家 中 道 家 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 活 在 政 治 极 端 混 乱 的 年 代 . 正 生 也 是 这 样 一 个 战 国 时 代 造 就 了 一 个 时 代 “ ” 庄子 。 子其行文的豪迈气势 . 美 人 庄 加 之语 言 的奇 诡 ,怪 异 .让 读 者 有 心 胸 豁 达 , 放 之 感 . 的 文 风 同 时 也 深 深 影 响 豪 他 着我 们 的人 生 观 , 值 观 , 价 自由 , 脱 , 洒 超 然 , 倡 节 俭 , 崇 德 人 , 何 等 超 然 的 提 尊 是 审美 享 受 , 等精 明 的处 世 哲 学 。 何 文章 的外 在 美 1形 体 气 势 之雄 浑 。《 书 ・ 文 志》 . 汉 杂 录 著 《 子 》 世 作 品 有 五 十 多 篇 , 我 庄 传 而 们 可 以读 到 的也 仅 有 三 十 三 篇 了 。 多 数 文 章 纵 横 恣 肆 ,思 想 深 邃 宏 阔 ,笼 盖 古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探讨人生境界的美学作品。

他以玄幻的
笔触描述了一个超越尘世琐事、自由自在的游走境界。

全篇充满隽永
的意境和抽象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思索,揭示了一
种超越常人繁琐的人生境界。

作为一种美学作品,《逍遥游》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和玄妙
的叙述手法,勾勒出一个追求超越凡俗尘世的理想世界。

在文中,庄
子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及比喻,将人们的游走形容成云游、游鱼、乘风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

庄子对于人生的理解也在《逍遥游》中得以体现。

他将人生比作
梦境,认为人们在尘世中追求功名利禄、贪恋物质享受只是一种虚幻
的追求。

他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达到心灵
自由的境界。

此外,庄子还通过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由、随性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自然是最真实、最美好的存在,倡导远离功利、追求自由自在
的生活方式。

在他的眼中,风、云、山水皆是自由自在的,而人类应
当向往这种自由状态。

总体上,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一种追求超然自在、追逐内心
自由的美学观念。

通过对于自然与人生的反思,他呼唤人们超越尘世
的琐碎,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

尽管文字中没有具体的网址、超链
接和电话,但庄子巧妙运用形象的描写和哲学思考,使《逍遥游》成
为了一部经典的美学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
其一
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

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

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
没有美丑之分。

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

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

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

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

”(《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

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

“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又说:“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

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

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

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

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
的完全自由。

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其二
试论庄子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庄子;外部形体的自然美;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庄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品。

书中描绘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和雄奇怪诞的意境能给人美的享受。

细读《庄子》一书,我们会发现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美学观和文艺观。

庄子在阐述这些观点的时候紧紧围绕道家思想核心,用“道”的思想解释自然、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道”的思想阐释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读《庄子》用心去感受“大道之美”带给人的心理慰藉。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在与天地万物的对话中体验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谐的愉悦。

并由此获得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美。

庄子美学思想有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形体的自然美,一是内心无为的朴素美。

(1)外部形体的自然美是来自“天地”之间的。

这种美是顺应大道,自然无为的。

庄子对美
的描述是这样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
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

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

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

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

”(《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

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

(《庄子•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

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

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

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

”(《庄子•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