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物论》看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齐物论》看《庄子》1000字
从《齐物论》看《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章,内容较为简洁明了,但其中不乏深刻的道理。
通过阅读《齐物论》,我们可以理解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以下是从《齐物论》中归纳出的几点见解。
第一,道是无形的。
《齐物论》中提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价值、至高信仰,然而它是无形的,不可视、不可听、不可闻、不可触,只有透过事物发生的过程和结果,才能感知道的存在。
道虽然没有形体,但却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齐物论》中引用“万物皆备于其中而不怒,而王者怒,是以天下哀嗟其不夷”,展示道的广泛和宽容。
道不仅仅是存在的,而且包含生命和繁衍的力量。
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
《齐物论》中提到:“物壮则老,谓之不得其所。
”这句话暗示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所有事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老化、死亡的过程,这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唯有深入了解这些规律,人们才可以感受到万物大同,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从而回归自然、获得生命的现实体验。
女娲的古老神话也表达出相似的思想,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事物的生命力。
第三,人可以借助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齐物论》开篇时引用了老子的语句,说明了庄子不排斥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反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留下自己的智慧积累,因此我们可以从佛家、道家、儒家、文艺复兴等等重要的历史阶段中获得启发。
庄子提倡人要多思考、勇于质疑,注重自己的生命追求,例如“斩蛇剖鳝,参伍错综,吾以此观之,胡为其数之有是乎?”庄子从而质疑了一些古老的想法和观念。
第四,人们不应太过执着于自我和所拥有的事物。
《齐物论》中强调道的普遍性,不应该过于强调自我和局部的利益。
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的存在是以建立在互相支持和平衡的基础上的。
如果人们太过执着于自我,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就会违背道的普遍性。
庄子强调,人们应当及时放下,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安宁,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感受到道的存在。
《庄子·齐物论》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
《庄子·齐物论》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01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智慧《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为什么叫“齐物”论呢?什么是齐物,齐物的意思就是万物相同,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而体现“齐物”思想的,就是著名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句话了。
这有一个简短的故事。
原文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意思是,南郭子綦(一个杜撰人物)靠着椅子坐着,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淡漠,好像失去了自身。
颜成子游(也是一个杜撰人物,是南郭子綦的徒弟)问老师“你这是怎么回事呀?,形体不动就像槁木一样,难度心神也可以让它如同死灰一样吗?您今天靠着桌子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呀”,南郭子綦说“你问的正好,今天我做到了忘记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却不曾听说过地籁;即便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吧!”这里“籁”表示萧,是一种中空乐器,人籁就表示一种人演奏的声音,而天籁则表示为大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意思是说,一般人能听到人吹的萧生,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人,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听到天籁之声。
所以庄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并不是一种消极怠慢的态度,而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02庄子对人性的洞察。
人生百态,喜怒无常。
在儒家的《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而在这里,庄子将情绪描述的更加细致入微。
庄子用了“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12个字来描述了人的情绪变化,欣喜、愤怒、悲哀、快乐、忧虑、叹息、反复、恐惧、轻浮、放纵、张狂、作态。
齐物论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篇文章以“齐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了庄子对人生、世界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读完《齐物论》,我深受启发,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的概念,他认为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平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自己置于高于他人的位置,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和谐。
而庄子的“齐物”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不论是人还是自然界的万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以飞鸟、蝴蝶、鱼等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阐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种心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应该超脱世俗的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此外,庄子在《齐物论》中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万物自有其规律,自然而然地运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管理和治理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干预自然界的运行,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而庄子的“无为而治”理念,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齐物论》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它对人生、世界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庄子提出了“齐物”、“无为而治”等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完《齐物论》,我对人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齐物论》,领悟其中的哲理,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空灵与真实:《齐物论》中的美学元素探析
04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从空灵与真实两个美学角度对庄子《齐物论》篇的内容进行美学探讨。
《齐物论》对“物”“观”“无标准”进行了描述,构造了一个空灵的美学世界观;而对于万物世界、精神世界、变化的世界,庄子在《齐物论》中又给出了一个“真实”的美学诠释。
《齐物论》中的美学元素包含着质朴无华的特征和深邃宏大的哲学精神,是先秦美学哲学中独特的一部分,至今仍然焕发出新的美学思考空间。
[关 键 词]《齐物论》;空灵;真实 空灵与真实:《齐物论》中的美学元素探析李 彤一、空灵之美是《齐物论》的美学形象(一)物的空灵美“物”是庄子《齐物论》篇中的重要概念,包含着“物象”的形象意味与“万物”的抽象意味。
从美学角度看,《齐物论》中的“物”并非单指感性的经验材料,而是更多地包含抽象的形而上学特质,也正是这一特质恣意流淌,呈现出《齐物论》全篇思想中闪烁的空灵之美。
不拘于“有形”的灵动性——是《齐物论》中对“物”独特的美学设定。
这种灵动的美存在于物的天性之内,不拘泥于形态,使万物自身占有表达自身的可能性,即它的显现与美感不在于对客体产生某种效果。
一切世界万物的发生都是瞬息万变无规定性的,物虽将自身局限于一定的物质形体中,却能依靠其本性中的“灵活”完全展露出“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的“天籁”之境。
物通过这种本性的自由与空灵达到自身的不拘一格,每个个体的物在发挥自身灵动本性的同时就是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于《齐物论》而言,这种物的灵动正是表现在它本质中潜藏的可能将本性偶然展露于外的可能。
庄子将这种本质的灵动挥发成为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我们所说的物的空灵美,正是因为物之本性中蕴含的这种灵动——不拘于形态的意义,因此,物在本质上的灵动展现了自由的空灵美。
蜿蜒变化、流于无穷——形态上无时无刻的变化,是空灵之美得以流动的“准则”。
如果说物的灵动是其本质中显露出的空灵,那么这种变化美必定是将本质展露出的美。
变化之单纯的形态与变化过程的无定性包含了物尽善尽美的可能。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齐物论”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鱼、鸟、乌龟和蝴蝶等动植物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读完《庄子》的“齐物论”,让我深受启发,对于生活、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齐物”、“同体”、“无我”、“无为”等重要哲学观念。
他通过描绘各种动植物的生活状态,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种观念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庄子所倡导的“齐物”观念,告诉我们要尊重一切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动植物,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让它们能够在自己的生存空间里自由生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庄子还提出了“同体”、“无我”、“无为”等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同体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应该超越自我的局限,放下功利心和私欲,融入宇宙的整体。
这种观念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资源的争夺、环境的破坏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明白“同体”、“无我”、“无为”的道理,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庄子的“齐物论”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人类不应该过分干涉,而是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和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读完《庄子》的“齐物论”,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而且富有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生命,超越自我的局限,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齐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和比喻,阐述了一种超越人类个体的宇宙观念,提出了“齐物”、“物我两忘”等重要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属性,各自存在,各自生长,各自消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观念与当时儒家的等级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庄子在文章中提出了“齐物”、“物我两忘”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万物之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一草一木,一石一砂,都是平等的存在。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对于物质的追求和对于自我的执着,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读完《庄子·齐物论》之后,我深受启发。
庄子的哲学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所提倡的“齐物”观念,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让我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所提倡的“物我两忘”观念,让我明白了人应该放下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齐物论》让我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伟大,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秘。
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我愿意将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总之,《庄子·齐物论》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著作,它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
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述和比喻,庄子阐述了一种超越人类个体的宇宙观念,提出了“齐物”、“物我两忘”等重要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齐物论”的生态美学意义探析
2018年第20期(总第794期)大放庄子“齐物论”的生态美学意义探析周 颖(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庄子的“齐物论”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生态价值,其哲学基础是老庄哲学的“道”、“气”论。
本文从众生 平等的生态价值观、虚淡空明的生活态度、知止不殆的行为方式三个方面解读“齐物论”的生态美学意义,以为生态美学的理 论建构奠定基础,也为庄子美学的当代阐释提供契机。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生态美学_、引言“齐物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认为 世间的万物是相对相生的,每个事物都存在对立面,比如生 与死、福与祸、得与失、美与丑、是与非等,表面看来这些词描 述的生存处境是对立的,但是从万物的根源——“道”的角 度而言,这些事物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而且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庄子主张不要被事物的表面形态 扰,而要 事物的本质。
“枢始得 ,以。
是亦一,非亦一无穷也。
莫若以明”™24)。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与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论主张和价 。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 学学 得 有 学 的下逐步形成的”!2]。
总而言,学 对生态美学有。
的对 是 与 的生态美*的对与 、与 、人与 的生态 美 。
生态美学是 对卷全球的生态危机的反思 而诞生的,生态危机不仅,而且 ,的生态美学 。
为止,为一个 的学,生态美学的学 成,要从 上 成 的理论形态 ,此而言,庄子美学恰恰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在此以“齐物论”为切人点,探讨庄子美学的生态内涵与生态价值。
二、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庄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从“道”的角度审视宇宙万 物的起源与本质。
纵观《老子》一书,老子将“道”描述为某种原混沌的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3K163&;“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ram。
+道”是有限与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庄子与《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老子、孔子一起,被誉为“先秦三大家”。
最著名的著作是《庄子》,共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齐物论》是外篇中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齐物论》是庄子对物与道的关系的论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许多人看来,《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齐物论》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核心,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观点。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在<>中,庄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大道无形。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
它处于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但同时,大道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没有大道,就没有一切存在。
•物类相从。
庄子认为,万物都相互关联、依赖。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之间生长、渗透、转化的。
有机物与无机物,动物与植物,都是形成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物类相从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自由平等。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应该被尊重和保障的,不论思想、身份、人类、动物等都应该平等。
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应该得到应用,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和个人生活等所有方面去实现。
•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天下太平。
通过无为而治,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将社会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会达到平衡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齐物论中的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道”的概念发扬光大,将其说成是“齐物”,即一切万物归于一个整体。
庄子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缥缈、无法被知觉的存在,不可执着于某个事物或状况,只有放下才能理解“道”。
庄子的“物类相从”思想也深入印刻在《齐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和谐整体中,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的思想是,只要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维持适当的平衡状态,万事万物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由《齐物论》谈庄子-最新文档资料
由《齐物论》谈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代表篇目,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
战国百家争鸣,各不相让,陷于是非之中的人,激于意气,互相攻击。
庄子主张忘彼此、齐是非、混成毁、一有无,让光彩含而不露,“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追求“真宰”,即超越于万物是非变化之上的“道”。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是统一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各种各样的学派和争论也都是没有价值的。
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一、对是非争辩的齐一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既然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此即“齐论”。
因此,“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是庄子解开心灵桎梏的方法。
庄子批判在理论思辨的观念市场中的争逐,批判那种汲汲营营,担心受怕,好胜好强的心态处境。
庄子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 ,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齐物论》)他认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应该有一种舒适愉悦的心境,因为自然的奥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遥自适,庄子观念中的“道”就是一个“逍遥自适无目的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体贴了这个最高真理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在生活中体现一种自在轻松的情怀,但是战国时代奔走呼号的知识分子、说客们,哪一个不是好强雄辩、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彼此伤害呢?哪一个人物展现了自得其乐的宁静舒适无胸怀呢?所以他们从生活情调上就已经悖道远甚了,所以庄子在生活情调上予以辛辣的讽刺,庄子说:“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所其萌。
”(《齐物论》)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象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
庄子 齐物论 感悟
庄子齐物论感悟
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篇章,强调了万物平等、无分高下的思想。
庄子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齐一的,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不同,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种齐一性源于万物的根源——“道”,因为“道”是无限的、无形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包含万物,没有什么是例外。
庄子提出了“齐物”和“齐论”的思想。
“齐物”指的是万物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齐论”则是强调所有观点和人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殊途同归。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同时,庄子也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都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该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提出了“无我”的概念,认为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真正看到万物的本质。
换句话说,只有放下自我,才能看到万物的平等性和齐一性。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外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此外,《齐物论》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的道理。
例如,庄子通过大鹏和小鸟的寓言,告诉我们看待事物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
同时,庄子也强调了“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齐物论》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即万物平等、无分高下,人们应该摆脱外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庄子思想的高峰——《齐物论》的核心思想
庄子思想的高峰——《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庄子有两篇文章非常重要,第一篇是《逍遥游》,文笔和气概冠绝千古,为诸子百家之首。
第二篇就是今天要讲的《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高峰,有人说千年以后在中国大兴的禅宗,追根溯源鼻祖乃是庄子,原因就是这篇《齐物论》。
《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和写作方法,都超出了他所处的年代,从未有人用这种方式写字,用这种方式说道理,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今天我们首先解读《齐物论》的标题,再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后续我们再继续详细解说里面的部分。
先看看“齐物论”这三个字,这标题首先就把后世的读者难倒了。
有人说应该读为“齐物论”,有人说应该是“齐物论”。
那么究竟哪一种对呢?五戈认为两种都可以,但从全篇内容上看,第二种更合理。
所谓“齐”,是一的意思,是无差别的意思,是殊途同归的意思,是万法皆空的意思,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意思。
总之,用道家的话讲就是“一”,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不二”。
所谓“物”,就是有形有质,可见可闻,有生有灭的东西,就是与我相对的东西,是实体,是物质,是物理的。
有我就有物,对于自己而言,其他人也属于物,所谓“人物”嘛。
也就是除了自己的物质实体之外的物质实体都是物。
所谓“论”,就是言论,就是思想,就是观点,就是意识,就是心理概念。
是看不见、摸不着,人心隔肚皮的抽象存在。
是心理概念,是意识形态。
所以这么解释,就非常容易懂了,物就是物质,论就是意识。
虽然我们常说物质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这叫做唯物思想。
但这只是对于世界而言。
对于个体而言,物质存不存在,依赖于你这个观察者。
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摆在他面前的臭豆腐客观上存在,但对于这个人的主观上是不存在的。
如果臭豆腐摆在讨厌臭豆腐的人面前,对于这个人而言是一种折磨。
但臭豆腐放在喜欢臭豆腐的人面前,对于这个人则是美味。
能不能看见臭豆腐,这属于物的层面,背后指向的是有无高下短长黑白,是物质层面。
喜不喜欢臭豆腐这属于论的层面,背后指向的是美丑善恶是非爱憎,是意识层面。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齐物”视界下的“物化”及其美学思想word精品文档5页
“齐物”视界下的“物化”及其美学思想战国时期的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
)梁国蒙县人也。
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李颐云:与齐闵王同时。
)齐楚尝聘为相,不应……”①。
关于《齐物论》,学者吴怡和叶舒宪都认为,它是最集中体现庄周思想精义的一篇,也是最有理论体系的一篇。
我认为《齐物论》篇末引出了的“物化”不仅可以作为《齐物论》美学思想的基础,而且可以更好的阐释和深化《齐物论》“等生死,齐万物”的主旨,体现“厉与西施,道通为一”万物平等同一的美学思想,更深层的表达出庄子对自由的审美追求。
一、“物化”说及其层次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②郭象注:“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
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方为此则不知彼,梦为蝴蝶是也。
取之于人,则一生之中,今不知后,丽姬是也。
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
”③成玄英疏曰:“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譬彼穷指,方兹交臂。
是以周蝶觉梦,俄顷之间,后不知前,此不知彼。
而何为当生虑死,妄起忧悲!故知生死往来,物理之变化也。
”④“物化”说,有三个境界层次。
第一个是梦与觉,即现实与梦境的互化;第二层是庄周与蝴蝶,即人与物的转换;最后一层是“不知周”和“不知蝶”的状态转换主体的互换,实际是说“忘我”、“忘物”而达到的超自然的绝对自由状态,这三个不同境界的不同层次的互化,构成了“齐物”视界下完整真正意义上的“物化”。
二、“物化”说是《齐物论》美学思想的基础在第一层中,庄周靠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发挥联想,以现实和梦境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例,来表达了要通过适顺其志才能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就解决了《齐物论》讨论的是非、今昔、彼此的差别等生活中出现的平常疑问;第二层转到物我、我与自然或者天和人的层次,在此境界物我合一,天人没有分际,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完全融合,关于人的死生、美丑的讨论在此得到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顾左右而言他。
因此读诗必须下一番追索的工夫。
如辛词《京口北顾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语中,就含尽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痛楚。
不知人知世、以意逆志就不能体察这一切。
这一过程其实多在咬文嚼字之时已完成,但或许做的不够完整,此时再详加审察,以求得思路通畅无碍。
四、反复吟诵,得其环中,求得心领神会反复吟诵的主要性已经说过,但由于其重要性,在此另作一重复。
叔本华言:“不预先理解全部,也不能彻底了解任何最细微的部分。
”但在阅读时不可能预先理解全部,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可能对局部有误解或疏漏。
“除了把这本书读两遍以上,别无良策可以奉告”。
在对诗作整体有相当理解的基础上的诵读,其作用在达到一种浑成。
在关注细微、关注整体的诵读过程中渐渐达到对细微、对整体的遗忘,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达到一个完全安适的状态始可谓成。
王国维讲境界,其实境界化是优秀诗作的标准,也是一个合格读者的标准。
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达境界化即是得其环中。
然得其环中必超乎象外。
禅宗所言,指头的作用在指出月亮的所在,若只盯着指头便也不见了月亮。
只有在反复吟诵而境界浑成的状态下,才可超乎象外。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诗而要得其真味、心领神会,非出入诗中反复用心诵读不可。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美学思想米山君(福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8期M ar2012[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唯心和相对的,泯灭是非、齐一物我,主张绝对自由,追求“无待”境界,却给予后人以美学启迪。
即审美是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活动,主客体之间保持静观距离,与道合一,沟通天人,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构,达到天生化成的美感,形成道我相契冲淡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齐物论;超功利性;自然;重意境[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199-02《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概念范畴。
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及人的情感与品性,尽管各有不同,却在本质上是齐一的;齐论是指,人们的看法与观点也是有差别的,既然世间万物齐一,那么其观点看法就也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与不同,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
在庄子的主观精神世界里,“物不胜天”“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可见,庄子否定客观真理及真理客观标准,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并最终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与物无争,逍遥无为于天地之间,没有束缚、自由地活动,追求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
在先秦时期,春秋无义之战、战国群雄纷争,人命如蚁,孟子认为人因外物诱惑“失其本心”,这是灵魂的迷失,于是儒家在名利面前设置了正义;而庄子在名利面前设置了心灵的自由,庄子认为除却外部世界,人自身也有魔障遮蔽了人的理性,人类因而变得狭隘和偏执,只有克服这种自我遮蔽,求得心灵的开放,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被一时的是非之急囚禁,依天道而行。
在《齐物论》中,他从“道”的永久神秘性、宇宙无穷的认识,说明为人类推崇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却获得了某种真理属性。
庄子的这种哲学智慧,仿佛一棵“无何有之乡”的精神之树,它开拓了一种与现实经验世界相对立的未知领域,可以使人“彷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也是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榜样。
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表达的对宇宙无穷和人的局限的认识,及为文明社会摧残、扭曲、压抑人自然本性的敏感洞察,指出在王奂琦天地之间寻找精神、心灵的自由与纾解,是士大夫舔舐伤口暂时的避难所在。
如果说儒家文艺更加注重探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道家则将视角切入了文艺的内部规律之上,尽管庄子并没有直接提及美学这样一个命题,而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给予后世多少美感启迪,并成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因为它触及到文学理论的本质,即文学作为人学的精神价值:人的存在困惑、人的灵魂彷徨与解脱。
中国艺术喜清水芙蓉不尚错彩镂金,以形写神,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所构成的空灵淡雅的意境美都滥觞于庄子。
一、超功利性庄子正处在杀伐的残酷之境,《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在这种环境之下,人的生命变得脆弱,人的心理因而不堪生命之重,《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当今之时,仅免刑焉。
”保生、全身、尽年成为庄子对199··社会现实的思考。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与儒家积极进取的强烈功利目的是完全相背离的。
功利庄子的理想人格,不是事功的人、伦理的人,而是与天地宇宙同一的自然的人,美丽、空阔、辽远与巨大的自然,与渺小且总是不那么完美的人间对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和他们的文艺、美学,使作家在对审美物象进行观照时,能摆脱自身物质利害关系,虚静、心斋、坐忘、澄怀味象,同时,以热情乃至迷狂状态去体验,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这是一种静与动、冷与热的辩证统一关系,即“超功利性”。
这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
李泽厚称之为“非功利性”,是“与对象融为一体却又仍保持静观、不作出实用、伦理的现实反应。
”精神愉悦固然是一种功利要求,但审美活动却一定需要排斥物质占有的功利要求,这不是对世俗、生活的回避,而是升华,是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高扬,超越狭隘的物质功利,化而为一种高级、纯洁的精神活动。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
”使人类通过赏玩自然景色,感悟有韵味的心灵境界。
陶东风认为庄子的世界是“死一般的平静,没有骚动、冲突,甚至没有痛苦”,可是,庄子表面的平静背后却是炽热与真诚,诚如胡文英《庄子独见》所说:“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大夫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有甚于三闾也。
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二、自然“道”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易传·系辞》云:“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当道本体渗透进中国艺术,将“道”哲学艺术化,就生成了“象外之象”这种抽象的境界,不追求现实美感,而追求超越现实的最高本体,是中国艺术独有的内在精神。
孔子将自然人化,庄子将人自然化,即是说,人的情感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所谓“以天合天”,从而达到“忘适之适”,作家的创作———文学作品就如同梓庆削木一般,是鬼斧神工之自然的产物,首先以自己的“天性自然”无限接近客体的自然,其次在心灵的自由与解放状态下,忘掉一切“解衣磅礴裸”,忘掉自我直达心灵深处,使人“惊犹鬼神”“呆若木鸡”。
事实上,庄子是指出了一种创作规律,即以长期对客观规律性的领会、熟练把握为前提,伴随主体意识的审美化,主体的悟道活动具体落实到审美经验层面,以审美境界沟通天人。
庄子认为艺术创造的真正要义在于,由于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无人工斧凿,天生化成,是天工,当然这种天然的艺术更是人工。
庄子文艺重天地之美、自然之美,反对人为,尊重素朴、法天贵真。
关键在于创作主体要能与道合一。
《诗品·冲淡》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平素处世静默,弃绝功名利禄,胸中无“机心”,身不缠“机事”,和自然相契,与造化合一。
另外,《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苹。
薄言情语,悠悠天韵”,主人公在幽静之中深深领悟了自然的奥妙,主体的我完全融入客体的自然之道中,“幽人”与“道心”互相渗透,难分彼此。
三、重意境意境的本质内涵是至真生命的显现,这一显现过程,通过对自然有限性的超越达于无限,其创造实质就是通过对象内在独具的神韵之抒写,体察“道”之流变,把握自然造化之运转,使流转万态的宇宙与人的生命精神达到和谐之美,两者的高度和谐统一,即“思与境偕”,是诗家竭力追求的目标。
审美乃是一种任运自适、去妄存真的生命体验,它指向人的心灵世界,以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
文学作品既要描摹出一切生命的灵性———“象”,更要探索其存在的根源———“象外”,二者一经结合,就有了“境”的生成。
庄子提倡“游乎天地一气”,强调在悟道式的生命体验中解脱一切外在束缚,进入到逍遥纵肆的自由境界,古人推崇气势、标举气韵、崇尚空灵、追求超形迹的“象外之象”,都是对“道”的美学体现。
庄子对于人的价值的思考在于,个人生命在宇宙之中的存在意义,那就是———精神的自由。
那只栩栩然的蝴蝶,就是这种精神自由最美的诠释。
庄周梦蝶,不知何者为何者的“物化”体验,极大地拓展了“天人合一”思想所生发的诗性智慧,在人物、情景、意象、形神的融合中获得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感悟。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每一品诗境都有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美,《高古》中的“畸人”,《自然》中的“幽人”,《飘逸》中的“离人”,富有冲淡的、超脱的、飘逸的意境之美。
庄子追求的道,与一个诗人所追求的超越功利的最高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在庄子成就了艺术人生,诗人则成就了特色卓著的诗歌和文论。
庄子之道以自然为本体,“天道无为”,这种精神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崇尚自然、追求天然无饰,反对人为雕琢,“外天下、外物、外生”,无己、去欲,而与物平齐,与自然共适,与道冥一,并将对生命的遐思与体悟寄放其间,超越尘俗,获得对生命的永恒理解。
参考文献:[1]郭庆藩.庄子集解[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2]柯庆明.中国文学的美感[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谈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4]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童庆炳,马新国.禅与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李天道.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黄念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9]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0]袁济喜.中国古代文化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