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张衡传1
《张衡传》课件第一课时

课文翻译
原文: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 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 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译文: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 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 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 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 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 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 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 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 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冀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范晔
课前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请 听老师先说三组数字:69227、 374643、17923,很多同学可 能好奇这三组数字是什么?我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告诉大家, 这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受 伤、失踪的人数统计。这组数 字,怵目惊心,我想要是有一 种仪器能够提前预知地震该多 好啊?
课前导读
添加学生课前完成“导学”作业中的典型成果。
课前导读
重点字词: 举孝廉不行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端正的人, 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封官,任命。 累召不应 召见,召聘。
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再迁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 再转复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指官职调动。 游于三辅 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
课文翻译
原文: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 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 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 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译文: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 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 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 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 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 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 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 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 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张衡传原文翻译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就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
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
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用来拨动机件。
外面有八条龙。
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
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
范晔《张衡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范晔《张衡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张衡传》重点、难点解析 冀教版

《张衡传》重点、难点解析吴荣一、分析《张衡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本文记叙了我国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学、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张衡的由衷敬仰。
全文分为三部分:①(第1段):介绍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文章开头先按照传记体例,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接着介绍张衡的文学才能、不平凡的求学经历以及渊博的知识。
然后介绍张衡的为人:一方面说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一方面说他淡泊宁静,不慕名利富贵,并用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对其“从容淡泊”作具体说明。
行文中还介绍了张衡经过十年“精思傅会”,创作出了讽谏当时的“莫不逾侈”不良社会风气的《二京赋》,说明了他的文学成就。
②(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以说明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
第2、3段先概述张衡在科技上的特长和成就。
由于他的精神研究和创造性成就,得到汉安帝的赏识、召请和重用。
再介绍张衡的为人。
由于“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与第1段介绍“从容淡泊”的品德相呼应。
第4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候风地动仪,突出张衡在科技上才能和贡献。
文章从仪器的名称、制造的时间、使用的材料、直径的长短、外形和装饰,一直写道内外的精妙构造、重大作用、使用效果,由静态写到动态。
这一段还具体介绍了陇西地震验证的经过:由“一垄机发而地不觉动”到“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由“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到“皆服其妙”,写得跌宕多姿,有力地说明了地动仪的神妙。
最后以“自此以后,乃令史馆记地动所方从起”点明这次验证的影响和意义。
③(第5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先介绍张衡政治上的失意,被宦官排挤出朝廷,“出为河间相”。
再介绍面对河间的恶劣政治环境,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纪,铲除奸党,使官民上下无不敬畏,称颂河间政治清明。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

范晔《张衡传》原文和译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原文及鉴赏

《张衡传》原文及鉴赏《张衡传》为传统名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时间作为叙事线索,描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张衡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九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张衡传》课件1 冀教(通用)

4、对这段文字叙述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文章一开始介绍张衡的姓名、籍贯,这是纪 传体史书的通例,接着介绍他的经历、广博的学 识、非凡的才学,这是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 B、张衡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骄矜之情,这一 点难能可贵,也是他取得超凡学术成就的思想基 础。 C、张衡淡泊名利,不好交接俗人,对他们敬而 远之,这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对他的仕途和 学术研究都没有影响的。 D、张衡作《二京赋》,从其目的而言可见他有 忧国忧民之心,从其写作所用时间而言可见他有 严谨的创作态度。
傍行八道,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构
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
造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
候风地动仪之构造示意图 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
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
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
所在。
作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效果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评价
4、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六种学问和技能
5、时国王骄奢
——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 同姓王国
6、衡下车 ——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
7、又多豪右 ——豪族大户。右,右族,即 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 的右边;左边是贫民居住,称 “闾左”
•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021年5月2021/5/132021/5/132021/5/135/13/2021
• • •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隋书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通用)

《隋书张衡传》原文及翻译隋书原文: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
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
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
累迁掌朝大夫。
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
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
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
开皇中,拜开府。
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
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
”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
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
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逢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
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
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
”帝意甚不平。
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
”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
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
”衡复之榆林。
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
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
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
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
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
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译文:张衡字建平,是河内人。
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志向,有刚直的风骨。
十五岁的时候,到太学去接受学业。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全)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全)《《张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全)》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全)《张衡传》原文及翻译(全)人教版原文译文已校对作者EMAIL:*******************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
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
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word文档资料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张衡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张衡传》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
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九上《15张衡传》word教案 (1).doc

《张衡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三)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
”王逸注:“从容,举动也。
”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
淡静,淡泊娴静。
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
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
辟,征召。
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
“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
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
转,迁调官职。
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
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
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
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张衡传》学案(1)(无答案) 冀教版

张衡传(一)知识链接:张衡的成就在天文学,中国古代宇宙论中的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正确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确解释月食成因是月球进入地影而造成的)。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天球仪)和计时漏壶结合起来,制成漏水转浑天仪,用来演示星空变化。
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
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
在地震学,重视观测实践,亲自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
在地理学,绘制有完整的地形图,并制造出“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等。
在气象学,制造出“候风仪”预测风力、风向,比西方风信鸡早1000多年。
在机械学,制成能飞行数里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还制造出土圭(日影器),亲自测定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29角分24角秒。
观测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2 500颗。
主张历法改革应以天文观测的结果为根据,有力地反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的以图谶之学来附会历法的做法。
在数学,著有《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在3.1466~3.1622,求得π=10(=3.1622)。
比欧洲早1300多年。
在文学,有《二京赋》(《东京赋》《西京赋》)《归田赋》《同声歌》等。
在艺术,居东汉六大名画家之首。
共著有科学、哲学、文学著作32篇,张衡的著作有《张河间集》。
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时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后人将月球背面的月面经度东112度、月面纬度北19度的环形山及小行星1802号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和张衡小行星以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九上《张衡传》PPT课件 (一)

巩固训练:
1、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D ) A、衡下车 B、举孝廉不行 C、公车特征拜郎中 D、因以讽谏
2、下列文字属于张衡“淡泊名利”的
一组是(C )
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⑵
常从容淡静 ⑶举孝廉不行 ⑷连
辟公府不就 ⑸拟班固《两都》作
《二京赋》 ⑹精思傅会,十年乃
成
整体感知
• 听课文朗读正因正字 •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 梳理课文结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人物生平
• 对照课文注释处理文言字词 •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大将军“累召不应”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官方面
• 对照课文注释处理文言字词 • 评价张衡为官方面的特点
聪明机智 果敢决绝 政绩卓越
本文在语言运上的特点
•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 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 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 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第4段中仅用 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 面的介绍,
九上《张衡传》教案

九上《张衡传》教案第一、二课时一、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南朝宋代的史学家。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
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
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
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
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
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
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
二、课文串讲: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1)人也。
衡少善属文(2),游于三辅(3),因入京县写游学因此属:连缀。
师(4),观(于)太学(5),遂通五经(6),贯六义(7)。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学习通晓熟悉比世人但骄通、贯:同义,精通,贯通。
尚之情(8)。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9)中,举傲自大神情平时举止行动淡泊娴静庸俗被推举为从容:举止行动,作名词。
孝廉不行(10),连辟公府(11)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征召就职太平不逾侈(12)。
衡乃拟班固《两都》(13)作《二京赋》,因以(之) 以讽过度奢侈就模仿就用(这篇文章) 讽谏。
精思傅会(14),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15)奇其才喻和劝说(他们) 精心构思细致安排出众超群奇:以其才为奇,形作意动。
累召(之)不应。
聘请(他) 应召衡善机巧(1),尤致思(2)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3)衡善术制造巧妙的机械致力钻研常听说术数方学,公车特征(5)拜(6)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7)阴阳,面的学问特地指名征召授给升就研究核实公车:官署名阴阳:指日月运行。
妙尽璇机之正(8),作浑天仪(9),著《灵宪》、的变化规律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的道理制造出写了《算罔论》(10),言甚详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语文[标题] 《张衡传》《祭妹文》[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一 ) 学习《张衡传》要抓住两个要点:1 . 在分析课文辞章基础上讲清传记文学的特点,要结合“思考和练习”,介绍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2 . 从分析课文写作特色入手,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人物传记特点,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不朽成就。
( 二 ) 学习《祭妹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 . 本篇为“自读课文”,文字不算很深,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应根据“思考和练习”一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即可。
2 . 写作特点,主要突出“寓情于事”这一点,其它不必过多“发掘”,以免分散重点。
3 . 对袁枚三妹素文的身世也不必多作介绍,只需结合课文来讲就可以了。
( 三 ) 应把对两课语言知识的整理作为重点。
【指点迷津】( 一 ) 学习《张衡传》写作特点,主要扣住两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语言简炼、形象、具体。
对于第一个特点,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教师可作如下引导:1 . 先在全文各段中比较详略,分析详写张衡科学成就的原因。
并可追问:对张衡的文才和政绩,完全舍去不写行不行 ? 2 . 比较写张衡各项发明创造的详略,分析详写候风地动仪的原因。
3 . 再在写候风地动仪这段中,分析特别着力写仪器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通过提问、分析,让学生具体认识课文在记叙详略上的细致安排,都是为了突出张衡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由此而推一般,传记的详略取舍,应服从于突出传主特点的需要。
对于第二个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候风地动仪”一节来认识。
( 二 ) 《祭妹文》应重点分析第4自然段,可先找出所选事例,然后再从组材和表现方法上作些分析。
1 . 一段写动年琐事 ( 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瞠视而笑 ) 。
2 . 在材料组织和表现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A . 当年事和眼前景相结合:不是一般忆旧,而是通过忆旧来掉念逝者,所以在写这些往事时,都紧扣眼前。
比如写“今予殓汝葬汝”的事实,就自然联想到儿时共同葬虫吊虫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内心的悲痛。
这样使材料为中心服务。
B . 在表现上只是寥寥数语而情态毕现:写动作:“奋臂出其间,显示出儿童的活泼可爱。
写装束:“梳双髻,披单缣”,使形象生动逼真。
写声音:“两童子音琅琅然”,给人以实感。
写悲戚:“掎裳悲恸”,表现出情感的真挚深沉。
写喜悦:“自东厢扶案出……瞠视而笑”,欣喜之情由衷而发。
这些融汇起来,描绘出有色有声、生动感人的生活画面。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 一 ) 《张衡传》叙述了张衡哪几方面情况 ? 重点叙述的是什么 ? 根据这些记叙,对张衡做出评价。
本篇课文记叙了张衡政治、文学与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情况。
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史无前例的伟大贡献,详细介绍的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外形、雕饰、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其科学效验等情况。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
张衡致力于科学研究,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这一点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属难能可贵。
以我们今天20世纪的科学水平看,不难想象古人研究天文、地震一类学问的艰难。
只就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来说,就比欧洲人要早1700多年,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
然而这只是张衡研究地震学的成果,张衡的伟大在于他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在于他处在谶纬迷信观念风行一时,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东汉时期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说,张衡取得这种成果在于他有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的精神;一是他勇于批判,敢于斗争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至今应该认真学习的。
( 二 ) 《张衡传》与《屈原列传》两篇传记有什么异同 ?答案要点:如果将《张衡传》与《屈原列传》相比较,则更能体现《张》文特点。
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 三 ) 反复朗读《祭妹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 . 开头总起说了什么 ? 结束时与开头怎样呼应 ?2 .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什么为线索 ? 按什么顺序记叙死者的一生 ?3 . 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记叙亡妹一生时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 ? 文章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 ?4 . 文章的记叙、写景、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5 . 哪些句子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哀痛的心情 ?答案要点:《祭妹文》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文章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
结尾亦直抒悲痛之情,以“哭汝”二字总括全文,以“奠汝”二字与文首“奠以文”相应,以连呼“呜呼哀哉”呼应开头“呜呼”,结束全文,真是一往情深。
本文抒写对亡妹的怀念,主要采用的是寓情于事的写法。
正文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将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
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A . 记幼年琐事B . 记妹归终家后情况C . 记妹病危和死D . 叙对亡妹身后事的筹措,告慰亡灵本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件件小事都寄托无限哀思,撕肝裂胆,今日读之,不免同声一哭。
寓真情于家庭琐事的娓娓诉说,颇与明代归有光相似。
“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 ”“呜呼 !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 ”“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 !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 ”皆呼天抢地直宣胸臆之笔,使文章涌起阵阵情感的波涛。
有时叙述中插入几句景物描写,如“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纸灰飞扬,朔风野大”,皆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倍增哀情。
作者以“爱听古人节义事”“一念之贞”说明亡妹的悲剧是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结果,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其“至今无男”“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又流露了封建宗法观念的消极思想。
( 四 ) 《张衡传》语言知识整理1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7个 )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 ( 公侯伯子男 ) 之一。
此指鲁庄公。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便可白公姥名词,称丈夫的父亲。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公正无私的人。
公车特征拜郎中形容词,公家的。
公然抱茅入竹去副词,公开。
“公”字释义还可参见258页。
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动词,征召。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名词,证据,征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表现。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出征。
旁征博引动词,寻求,搜集。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动词,征收,征取。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词,征伐。
精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形容词,精心。
以精铜铸成形容词,精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名词,本义是精舂过的上等白米。
齐楚之精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粹的宝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精锐。
三打白骨精名词,精怪。
殚精竭虑名词,精力,精神。
施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设置。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动词,施行,实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动词,施加,强加。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动词作名词,给予、赠送的东西。
靡计不施,迄无济动词,使用。
未报秦施动词作名词,恩惠。
何施之为动词,报答。
关施关发机名词,枢纽,关键。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动词,涉及,关系到。
距关,勿内诸侯名词,关口,要塞。
此指函谷关。
赢乃夷门抱关者名词,此用本义:门闩。
抱关者,守门人。
机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名词,器件。
衡善机巧名词,机件。
其牙机巧制名词,机件。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名词,关键。
此子机变形容词,灵活,机灵。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形容词作名词,机变:灵巧应变的方法。
日理万机名词,事务。
雅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副词,平素,向来。
察纳雅言形容词,正确的。
明经义谙雅故形容词,旧时的。
闻弦歌而知雅意形容词,属旧时敬辞,可译为“美好的”。
附庸风雅名词,《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
2 . 词类活用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同上。
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大将军邓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3 . 古今异同词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 ( 应荐 ) 。
今义:不可以。
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寻其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军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 ( 音dōu ) 。
( 五 ) 《祭妹文》语言知识整理1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5个 )望此七月望日事也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动词,看。
南望原隰,西望栖霞动词,远望。
阿奶问望兄归否动词,盼望。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动词,对着。
先达德隆望尊名词,名望,声望。
差汝差肩而坐动词,比,并,cī。
后虽小差动词,通“瘥”,病愈,chài。
差强人意副词,chā,稍微。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动词,chà,相差。
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侯差 ( chāi ) 拨,管牢狱的公差。
宁请母命而宁汝于斯形容词使动,使……安宁,引申为“安葬”之意。
吾妻归宁动词,省亲。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语气副词,nìn ,哪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副词,nìn ,难道。
吊远吊扬州动词,祭奠死者或凭吊古迹。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动词,对死者亲属表示慰问。
正欲吊审秋公之事动词,捆绑,提取。
临同临其穴动词,lìn,哭吊死者。
课本注“到”,有误。
居高临下动词,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
临视,则虫集冠上动词,临近。
如临大敌动词,面对。
2 . 词类活用凡此琐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琐琐之事。
予弱冠粤.行名词作状语,往粤,到粤。
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副词作动词,再现。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名词作状语,本着秉持道义。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