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
第3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名词:信息 信息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 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 在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 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 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 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①共享性 或称使用不灭性;②扩缩性;③组合性;④信 息运用的多角度性;⑤相对性。
27
5.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宣传 (when) (1)在局势动荡时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 人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急于寻求各种解决 问题的方法。宣传对于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2)在局势平稳期,信息透明度高,人们 对自己已有的思想观点充满信心,强化宣传最 易被人们所接受。在遇到挫折、遭到困难时, 人心思变,比较容易接受革新宣传,对强化宣 传会产生厌烦。
7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 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 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 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 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29
三、事、理、情——宣传三元素 1.事实在宣传过程中的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 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 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中,宣传者总是大量 地选用事实。 从宣传的角度,选用的事实应具有的特征包 括: (1)真实性。这是关系到宣传成败的根本 前提。
30
11
2.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1)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 维的背景材料”, 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 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 瞒某些材料。 (2)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 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 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 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3)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 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 言。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1、产生确立(1)原因①形成原因②诞生在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3)奠基人与学科开创者(4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2、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运行与社会发展:障碍、隔阂3、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②文化研究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批判理论(3)媒介环境学派(4)两学派的比较:研究目的---焦点---方法---社会观4、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②内容分析③控制实验④实地观察⑤个案研究⑥访谈法⑦比较法5、任务6、学科性质7、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定义 ( 1)国外:①库利(社会学) ②皮尔士(符号 /语义学) ③施拉姆 ④阿耶尔 ⑤共享说 ⑥互动关系说 ⑦符号说 ⑧目的、影响、反应说 (2)国内:郭庆光、邵培仁、胡正荣、张国良2、特点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3、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 ---组织---大众( 1)国外学者: ①拉斯三 ②赖特四 ③施拉姆功能观(1)过程构成要素、模式定义、各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总结 ( 2)微观 线性:① 5W ②香农 --- 韦弗模式控制论: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④韦斯特利 --- 麦 克莱恩的概念模式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 ABX 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3)宏观 系统论: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 式 ③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媒介系统依赖模 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①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理论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6、发展过程 ( 1)动物 ---人类传播 ①动物传播现象与局限 ②人类语言及其能动性和创造性7、现状 (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定义、理解、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 2)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背景、论争三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①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若干重要课题②信息与国家主权 ③文化帝国主义4、功能 ( 2)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社会)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 负面功能:①⑤混审淆美是弱非化 ②⑥麻影醉响精健神康 ④提供娱乐 ③⑦信国息家过主量权 ④丧失自由 ④拉扎 --- 默顿功能观5、过程模式概念 过程与结构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要素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特点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特点( 2)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1)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船津卫: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法兰克福《论扯淡》群体 ( 1)概念、特征、分类( 2)社会功能和意义( 3)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群体传播 (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定义、传播结构( 2)群体规范 --- 定义、功能、作用 ( 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定义、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变化 ②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2、 3、 4、 4、 5、1、 2、 3、 4、 4、6、1、2、1、2、3、概念动机库利: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2、3、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正式渠道横向纵向:上行传播、下行传播2)非正式渠道3)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信息输入活动(2)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广告、CIS1、概述(1)定义(2)特点(3)社会功能①结构功能主义②经验功能主义③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3)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3、社会影响(1)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②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③“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藤竹晓)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3)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3、传播者与把关(1)施控(把关与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①卢因的把关人概念②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收集—过滤—制作—传播信息③把关的标准、原因(信息、传者、受众差异性)④影响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受众、传者⑤把关的实质⑥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2)被控(微观组织层面)布里德的“潜网”4、新闻专业主义1、信息(1)定义、功能、分类、特点(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2)社会信息(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4)高速信息化社会(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符号(1)定义、分类、特点、功能、结构(能指、所指)(2)符号研究(索绪尔、皮尔士、巴特)3、意义:定义、分类、暧昧性、意义4、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的象征行为:行为、特点、互动理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熵和冗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 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 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3、 认识媒介( 1乌托邦思想(5)媒介控制:政治、经济、社会监督 ( 6)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 和网瘾症(7)认识媒介应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媒介融合、工具理性4、媒介理论 ①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③威廉的媒介观 ④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⑤贝尼格:“控制革命”论 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1、 受众:大众的概念、特点2、 主要的受众观:①大众②社会群体成员 ③市场 ④权利主体⑤ --------------- 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 (3) (4)(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接触、理解、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①早期贵族主义理论 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的社会6、批判的受众观: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政治经济学派 ③文化研究学派④ 伊恩·昂:看电视意味着什么①个人差异论 ②社会关系论 ③社会分化论 ④文化规范论、 ⑤ 社会参与论9、受众调查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过程模式(卡兹、竹内郁郎) 意义、局限 3、受众与信息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7、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8、新闻媒介的受众1、 概念:含义、三个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2、 类型、研究课题3、 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奎尔三种理论: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20 世纪初 ---40 年代初:强效果论 魔弹论、刺激 —反应理论 4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 概述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效果产生的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主体: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②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明示材料与寓结果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③传播对象: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 Ⅱ、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①伊里调查 ②既有倾向 类型 ⑥卡兹《个人影响》 Ⅲ、霍夫兰:说服性传播 Ⅳ、使用与满足研究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4)90 年代以后:效果研究的突出热点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 产生的影响4、 研究历程(背景、观点、评价)1)2) ---概述、传播流研究③意见领袖 ④两级 / 多级传播 ⑤大众传播效果 ⑦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⑧有限效果论缺陷3) 70 年代以后: 宏观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深入研究、评价、、特点、评价 ①背景、内容、反命题、应用研究 ②卡茨曼的信息沟 ③数字鸿沟 培养分析:背景、内容、外围、评价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Ⅱ、沉默的螺旋:概要(三个命题、要点)Ⅲ、知沟Ⅳ、 Ⅴ、Ⅵ、 Ⅶ①框架、 媒介框架、 新闻框架 ②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③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④新闻选择 第三人效果:概要、实证研究、注意问题 编码与释码三、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新闻学概论知识框架

新闻学概论
绪论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二章新闻
第三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
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
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十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十一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
第十二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第十三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十四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十五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
第十六章传媒业经营
第十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第十九章新闻工作者修养
第二十章中国的新闻改革。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五、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某些修正、修补。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一是指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二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理智;三是指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新闻的基本属性

为什么?因为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 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你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而宣 传,这当然是我们大家都有责任。
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当然 是要发表意见,但是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 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摸 索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 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接受事实而不是
– 信息就是可以减少事物模糊程度,增加系统有 序性的东西。(系统论)
– 信息就消除认识上不确定性的东西。(施拉 姆:传播学)
我们对信息的定义:
–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对接受者来说,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 除认识上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是新闻接受 者预先未知的,具有消除接受者认识上不 确定性的功能。
吴冷西《对新闻写作的八条要求》(1954):
用事实说话。用充分的事实来体现一定的政策思想,而 不使用记者的口吻去大发议论。新闻之所以可贵而不同于 政治论文,就在于新闻是事实的综合,其特殊价值和独特 作用,就在于用事实来议论,用确确实实的事实来感化、 影响读者,否则,新闻就失去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我 们记者往往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而 自己出来说话,因而是新闻的效果减弱了。
– 新闻媒介可以作为宣传机关,新闻可以用来进 行宣传;宣传可以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将新闻 与宣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明宣传者具有高 超的宣传艺术。
– 在我国,新闻与宣传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新 闻宣传”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用 事实说话”是新闻宣传的技艺的基本要求。
舆论学第一章 ppt课件

PPT课件
18
2.轻言主义舆论观
轻言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家学派,而法家学派又以战国 时期的商鞅和韩非为最。
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力主两度变法,为保证变法的实施,提出“民不可与谋” 论。
秦国变法,应“无顾天下之议”。他把人分为智者和愚者,认为智者 富有洞见,愚者不明事理。智者的德行和独到见解,必然会受到世俗 非议和愚人毁谤。人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知墨守成规,不知变 制更礼;对他们“不足言事”,“不足与论变”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PPT课件
9
《尚书·洪范》的第七条大法是“明用稽疑”;
“汝者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 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谓大 同,……庶民从,龟从,筮从,汝者逆,卿士逆, 吉。……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PPT课件
10
3.民族志的大量材料也能提供类似的依 据。
PPT课件
2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孔学盛起
“封建社会重阶级名分,君权国家重一尊威权:老子主无 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 尤不便于专制。唯独孔学,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 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 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现实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 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PPT课件
12
1.原始社会中,作为人的个体意识尚未从集体意识中分 化出来
从物质生存条件来说,最初的原始社会环境是很艰险的,面对强大的 自然力,个体是无法独立生存的。(生存依赖于血族关系)
从经济形态上来看,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经济形 态,即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原始人尚无个人财产概念)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

2、两种新闻的定义及两者间的关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发生变动的信息。关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的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作用: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中迅速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观点。二、有助于记者迅速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亲身传播分为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优点:
传播信息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第三章新闻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新闻媒介的所有制的基本类型,并能够判断不同新闻媒体的性质。
1、私营媒介。一、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媒介的财政预决算,任命媒介的负责人,确定媒介的基本方针。二、依托财团。三、以营利为目的。四、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五、迎合受众。六、监督政府有一定的力度。2、公营媒介。一、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二、半官方机构。三、以视听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四、强调对公众负责。五、不播广告。3、国营媒介。一、完全依赖政府。二。政府的宣传机构。三、节目严肃但呆板。 2、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4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宣传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1.信息定义 广义:所有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属性 一般: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特点 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对新闻工作的要求观念上提供信息是媒介的首要功能新闻必须致力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业务上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加强深度报道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加强全方位报道3.舆论2.宣传 定义: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传播一种观念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基本区别传播信息传播观念出发点不同出于受众的需要 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归宿点不同 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 决策 最终目的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传播方式不同 不能重复刊登重复传播要求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观点和材料统一,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典型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宣传场合(where)宣传时机(when )宣传动机(why )宣传方法(how )定义 内涵 特定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不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一般针对有争议的问题 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受其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现阶段,有正误之分一种普遍、隐蔽和强制的力量存在特点 公开性 公共性 急迫性 广泛性评价性4.舆论的社会功能决定因素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目的 使公众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地意志和要求,是社会控制地有力形式之一舆论作用的评价 积极 消极评价标准控制作用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地监督和制约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危害公德的行为 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5.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作用形式反应并代表舆论 引发舆论引导舆论积极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信息的含义
信息论的奠基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 尔研究所研究员、数学家克劳德·申农, 1948年在研究了通信过程中信息的传递 情形之后,发表了信息说的奠基性论文 《通信的数学理论》。申农在解释信息 时说:信息“是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 是“两次不定性之差”
所谓“不肯定程度”,“不定性”是指 人们对宏观事物不了解、不清楚时所表 现出的那种无知、少知的茫然状态;当 人们通过某种方法、某种渠道,了解和 掌握了客观事物的有关情况后,那么, 这种无知、少知的茫然状态就会得到不 同程度的改变,以至消除。这就是获得 了信息。所以,信息又常常被解释为 “不定性的减少”或“不定性的消除”
西方对舆论的认识
“舆论指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 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利坚百科 全书》“舆论条”
公共舆论是人们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天然方 式,其中有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黑格尔
所谓舆论,就是愚蠢、软弱、偏见、正确、错 误、固执以及报纸文章的大杂烩 ——皮尔
何为“公众”
“舆论是用来运转民主机器的。……舆论 主要是通过公共传播工具来表达的。假如 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广大公众的意愿背道而 驰,反对力量便会发生作用。”
信息的分类
一般地说,信息可分为两种:一是自然 意义上的信息;一是社会意义上的信息
自然意义上的信息,即事物自身的运动 状态
社会意义上的信息,即人们对事物运动 状态的陈述,又称社会信息、文化信息、 人工信息
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信息与闻都是接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 信息和新闻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 信息和新闻都是可传递的
舆论作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个观念,是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近代历史上,资 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发展之后,便要求改造社 会政治制度,他们在同封建贵族、僧侣和地主 阶级的斗争中,以全体人民代表的姿态出现, 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权,在这种制度中,舆论 是作为人民意志而导入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中的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二、宣传与新闻的关系
P45
1.新闻与宣传的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传播
信息,宣传传播观念。P45 新闻所传播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这是一种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变动状况的陈 述性信息。宣传所传播的是思想观念,这 是一种说理性信息,是宣传者对客观世界 的观点、态度和主张,是通过灌输一种主 张鼓舞、号召、动员人们。
明节放假安排如下: 4月4日至6日放假,共3天。 其中,4月4日(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 4月5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日) 照常公休。
什么是新闻学中所指的信息?P39
(一般)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 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 各自的属性。(信息的哲学含义)
三、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的目标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 的,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应,宣传作为 一个传播过程,其影响因素为:Who(宣 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内 容)、Where(场合)、When(时机)、 Why(动机)、How(宣传方法)。
(狭义)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
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 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 一定义)
信息是消除或减少受传者的不确定性
的、事物最新变动状态和发展趋向及 其表述。
二、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
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包含新情况、 新知识、新内容。P40
信息的一般特点:
3.二者的复杂联系P47——都是一种 传播行为,宣传常常利用新闻进行
利用新闻事业进行宣传,具体的途径:
一是通过言论,包括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
直接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运用严密 的逻辑分析来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此来指导人民群众; 二是通过一部分新闻,即借助新闻来宣传 自己的立场,观点,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 动,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指导性新闻。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课程总时为36课时周学时为2课时学分为2 开课学期为32.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3..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的本质特征,把握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正确认识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了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高度重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专业意识和新闻敏感,以适应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才需求。
4.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参考教材:《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新闻学概论》陈霖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郝雨、王艳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新闻学概论新编》蔡铭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5.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 信息的定义、特点以及对于新闻传播的意义;宣传的定义、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舆论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以及新闻作为舆论工具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 新闻传媒的共性、特性、个性;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公共性、商业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新闻传媒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正、负效应;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新闻传媒的传播效果;中国新闻传媒的功能。
6.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答疑,做到深入浅出、留有余地,给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第二、舆论的形成会经历一个优势意见大声疾呼和弱势意见 不断沉寂下去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意见一方的沉默 造成另一方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 过来又迫使更多的人转向附和或沉默,如此循环,便会形成 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 旋式过程”。诺曼认为,社会上许多流行现象、舆论乃至时 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这种“沉默的螺旋”机制。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collective opinion of many people on some issue, problem, etc., esp. as a guide to action, decision, or the like.
第一章 舆论的定义及其要素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第二节 舆论的要素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一、词源学的考察
二、众说纷纭的舆论定义 三、本课程的舆论定义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一、词源学的考察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中国当代学者较细致的界定
1、舆论是公众 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公众 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问题所表达的信念 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表达的信念、 问题 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有一定数量规模)、强烈程度 一致性( 强烈程度和 一致性 有一定数量规模) 强烈程度 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产生影响,其 持续性 产生影响 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 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陈力丹) 理智和非理智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1、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新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2、文字是第二个。
3、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写了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它标志新闻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4、1895年科赫教授在德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闻研究所。
5、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新闻学刊物《新闻周刊》。
6、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批新闻学著作。
第一章新闻和新闻学1、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
(广义的定义)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
(狭义的定义)“事实说”、“报道说”、“传播说”、“信息说”2、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什么是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即新闻传播的信息和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本身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通过传播反映的新闻事实和现实原型是一致的。
(2)、事件性:事件↔事物(3)、新鲜性:新鲜性被称为是新闻的第二生命。
包括两层含义:一指时间上的新;二指内容上的新。
(4)、广泛关注性:即新闻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关注的规定性。
广泛关注性↔公开性3、新闻学的定义: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
4、新闻与信息、宣传的关系:(1)、新闻与信息:相同点:都具有传播现象的一般属性。
1、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表述。
2、都是接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物。
3、都讲究新鲜、真实和准确。
4、都是经过传播的现象。
相异点:1、信息的包含量比新闻大。
2、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
3、新闻比信息更具时效性。
(2)、新闻与宣传:相同点:都是传播现象,都具有传播的一般性特征。
不同点:①出发点:受众了解信息↔宣传者输出观点②表现方法(即手段):叙实↔述理③时间观念:时新↔时宜④归宿(即结果):“受方晓其事”↔“传者扬其理”第二章新闻事业1、新闻事业的性质:阶级性、党性和党派性。
新闻学概论论述题

1.简述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上还有哪些主要新兴理论学说?请简述之。
(书P6-11)答: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Ⅰ、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
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
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择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如叛乱罪、煽动罪、诽谤罪)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
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Ⅱ、自由主义理论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自由主义理论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
自由主义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此处的自由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以下皆同)所做的理论探索。
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而谈谈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则是自由之翼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报刊和政府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张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的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者控制报刊。
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从权利相互制衡出发,认为除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公众舆论无疑也是一种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
后来,这个思想就引申为:报刊是行政、司法、立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新闻与舆论、信息、宣传的关系

常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转化为新闻。
两者相互融合、渗透,成为新闻宣传。 P72
这就是新闻与宣传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概括起来主
要有四种提法:P69——包含论;同一论;对立论;交叉论(准确)。
四、新闻的品类P76
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朱波
(一)现代新闻文本常见类别:
社论 评论员 文章 短评 编者按 编后语
现代
2、议论性新闻文本:内容指作品阐述的 思想观点以及用来论证观点的材料。
(二)新闻文本的形式:
文字 语言 图像 语言
声音 语言
超链接
1、语言!
(2、结构!)
(三)新闻传播效果:
子弹论 有限效 果论
适度 效果 论
宏观 效果论
借鉴传播学效果理论!
场态度 ) 。
2.新闻重时效及新异,宣传重时机且可重复。 3.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如一场活动的仪式。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中性词)。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1.新闻与宣传都是人类传播活动。 2.新闻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宣传工具。 没有一家新闻媒介单纯地传播事实信息。 3、一些新闻和宣传可以相互转化。
(二)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是一种信息。 新闻信息区别于非新闻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 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同时具备。 P53 1、联系:
(1)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本源都是客观事实;
(2)都能提供某种新情况和新知识,满足受众某种程度的信息需求。
2、区别: (1)内涵不同: 信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而新闻限于反映最新状态。 (2)外延不同:
P55---舆论:A、公众意见; B、群众就其关心或感兴趣 的问题公开表达的意见的综合。 C、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 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一致的看法。 可以通过媒体公开表述某些意见。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7)-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号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17)正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1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主任徐麟2017年5月2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第三条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第二章许可第五条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前款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
第六条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二)主要负责人、总编辑是中国公民;(三)有与服务相适应的专职新闻编辑人员、内容审核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四)有健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制度;(五)有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六)有与服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时代”只是简单的信息堆砌。“分析时代” 才是真正的把信息当成一种资源来经营。
互联网世界的核心是注意力(眼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 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18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媒体走向分析时代
从注意力的角度分析人的知识,一个是书本的 知识,一个是实践的知识,即经验,还有一个层面, 就是眼界。只有有一个好的眼界,你才能组织好你 的经验和你读书读到的知识,在面对问题时,利用 好你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来解决 问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11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 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读者应当有权完整而公开地了解所发生的一切 事情,这种思想是信息报纸理论的基础。”
——【法】莫列尔
① 一篇连续报道告诉读者以后又发生了什么; ② 也可以使报纸报道的事有头有尾。
14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982年6月27日至7月4日,美国第一架 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 后一次试飞,美联社对这次试飞进行连续报道, 每天播发1~2则新闻,总共12条。它们记录 了试飞的全过程:
15
2、宣传与新闻的区别
22
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
宣传传播观念
2020/4/5
第二、具体区别
23
出发点不同。
宣传
受众
新闻:受众需要
宣传:宣传者需要
信息
2020/4/5
第二、具体区别
24
归宿点不同: 宣传:要人们理解、接受、支持; 新闻: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利弊 传播方式不同:重复性与一次性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
舆论、宣传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信息
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掌握舆论的社会功
能以及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理
解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2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
新闻与信息
2
新闻与宣传
3
新闻与舆论
3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信所谓息“是不整确定个性新”闻,活就是动人的们一对于根世主界轴、。 一对、于信周息围的环境定的义变化及其可能性的种种猜测。
19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20
一、宣传的定义及特点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 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特点:
①注重功利;
②讲究时机;
③服务党派。
2020/4/5
二、宣传和新闻的关系
21
1、宣传与新闻的联系 学科有融合 媒介有交叉
2020/4/5
——(宋)陈亮《梅花》
5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信息”内涵的变迁:
一般认为,“信息”就是音信、消息、情报, 它是一个朴素的泛指的概念。 信息论提出以前,关于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变化(动态情形),一般 都称作消息或情报,而较少以信息相称。
6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信息论的产生
1948年,美国数学家、
广义信息
一般信息
狭义信息
在新闻学里,我们所说的信息指的仅是狭义信息。 即: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4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信息”内涵的变迁:
“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唐)李中《暮春怀故人》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起尘埃”
——(唐)杜牧《寄远》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美联社的连续报道
第一篇:连续报道开始的预告消息,它提前19天发表。 第二篇:继续预告试飞前的详情。 第三篇:详细介绍发射成功和飞行情况。 第四篇:报告飞行中的新情况。 第五篇:第二天继续报道飞行情况。 第六篇:第三天报道人在空中的情况。 第七篇:第三天接着报道人们关心的问题。 第八篇:第四天又报道一件事——哥伦比亚号进行大学生设计的试验。 第九篇:第五天,要准备降落了——哥伦比亚号准备返航。 第十篇:第六天报道了一件偶然事件——哥伦比亚号在空间与飘动的苏 联火箭相擦而过。 第十一篇:飞行七天后终于返回地面——哥伦比亚号胜利归来。 第十二篇:运行结束后,告诉读者——秘密军用载荷失败。
12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二、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
(可扩缩)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 (组合性)
4、加强全方位报道
(多角度)
13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二、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就是对于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 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其作用:
9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新闻信息
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新闻传播活动实质上就 是信息的传受活动。但新闻传播活动所传递的信息 只是信息世界中极少的一部分信息,即含有新闻价 值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 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10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要求 1984年9月,邓小平为新华社创刊 的《经济参考》报题词: “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要求不同: 新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宣传:说服力强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在题为
“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
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
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7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二、信息的特点
1、基本特点:
信息必须包含: 新的情况,
新的知识,
新的内容。
8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2、信息的一般特点
1、共享性(使用不灭性); 2、扩缩性:信息可以无限开掘; 3、组合性,1+1>2;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如正面新闻反面看,反面 新闻正面看; 5、相对性: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信息需求。 6、加一个特点:可传递性。
16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连续性报道的写作要求
连续性报道: 一是要清楚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阶段性:事 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 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 二是要避免记流水账,注意每一篇报道的可 读性和整个报道的连续、完整。
17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媒体走向分析时代
媒体正由“新闻时代”向“分析时代”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