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厘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9—80页教学目标:1.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师:课件,投影生:直尺,田字格。
预习设计:看教材79页情景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师:同学们,一个叫阿福的人,要到裁缝店做一件新衣服,衣服做得怎么样?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播放动画:阿福到裁缝店去做衣服。
师傅为阿福量了量说:身长三拃,袖长两拃,肩长1拃。
师傅有事出门,让徒弟做,徒弟非常高兴。
他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来做新衣。
阿福穿上新衣,一脸的不高兴:“太小了!”,师傅用手量了量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思考片刻)生1:因为阿福长高了。
生2:阿福太粗心了。
生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师:我们来比一比,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
(教师与学生比手与拃的大小)师傅的手大,一拃就长;徒弟的手小,一拃就短。
所以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
师:那怎样才能做出合身的衣服呢?生:让师傅量,师傅做。
生:用尺子量……师:是啊,测量的时候要有统一的标准,我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1.认识尺子(1)初步感知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大家拿出尺子,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2)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很多小竖线。
生2: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cm……(3)梳理总结(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师:尺子上有很多数,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闪烁0)生1:开头。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1.在课堂一开始,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景《阿福的新衣》引入问题:“衣服为什么做小了?”“怎样避免师傅和徒弟在测量当中出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探知欲望,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积极思考衣服做小的原因,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孙老师借助1厘米长的小棒,直观上感受使孩子对1厘米长度初步建立表象,通过各项活动使孩子们在比——想——比划——找等过程中深刻丰富了表象。
)
3.新课改提倡我们,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在认识尺子的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注重学生通过观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想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4.在小结中,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
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建议:在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时,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比如:小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教学实录】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故事导入:大家有没有跟妈妈去做过衣服?你知道吗做衣服时要“量体裁衣”。
只有量的准确,做出来的衣服才合体。
可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时就发生了一个笑话。
想知道吗?师:谁能看着这四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一)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师引导:是啊,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生发现:因为师傅与徒弟的的手不一样大。
师小结:同学们,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它就是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二)观察尺子,发现知识:引导:请学生拿出直尺,互相说一说,你知道有关尺子的那些知识?小结:尺子上有刻度,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观察: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思考:你知道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吗?0到7呢?(三)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微课学习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出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你认为哪种测量方法最好?说明原因。
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着几厘米就是几厘米。
学生具体测量小徒弟的一柞有多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三、自主练习:1、你会量吗?(出示77页自主练习第1题图。
学生独立测量图形中各线段的长度,填在书上。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出示77页自主练习第2题图。
学生独立观察,填写结果。
简评数学课《厘米的认识》
简评数学课《厘米的认识》聆听了一年级王老师的数学课,收获挺多的,设计精心,用心,教师很有激情感染学生,随是低年级但是课堂很有序,课堂很有节奏,师生和谐合作,学生学得很快乐,很投入。
为我们上了一节生活数学课、活动数学课,师生、生生互动充分的数学课,一节卓有成效的专注力高效能生本课。
下面简单谈一下个人的体会:优点:1、教学环节自然,探究过程循序渐进,引导及时,有效。
情境创设新颖有趣:师很感染力讲阿福的新衣的故事,引发衣服小了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浓厚的求知欲望。
由学生的思考、交流想办法引入直尺的学习,自主发现、全班交流,引导认识刻度、刻度线和厘米;体验1厘米活动较充分,让学生想一想,比划、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引导认识厘米;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由1厘米的充分体验(借助牛奶管直观比量体验,引导自己比量、想一想建立内化1厘米长度认知。
自然引入几厘米的认识从直尺上找。
2、练习的设计针对性强,有层次性。
其中量一量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如蟋蟀的跳远成绩练习故事化情景有趣。
对于测量的方法,指导因势利导很及时有效。
3、教法灵活有效,教学语言亲和力强,注重激励评价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习气氛高涨、师生、生生互动充分。
4、教学过程注重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个人认为值得探讨的地方:关于几厘米认识的方法从直尺上引导充分发现时,应指出在测量时从0刻度开始,那么在测量时学生的错误可能会更少些。
另外,低年级数学课上,教师的语速有些快,可能有些学习困难学生会更不上,这点还需注意。
总之,王老师的数学课在教学环节的流畅、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效性,“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的很有效果。
切实的做到了教师专注,学生专心;正如王老师与学生们的励志语般:学习快乐、成功,师生幸福!。
《厘米的认识》评课
存在
不足
1、教师的评价方法还有待于改进提高。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缺乏指导性,甚至缺少评价语,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某一小组同学进行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是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
2、没有充分利用好电教器材,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及教师展示大约1厘米的物体时,都没有用展示台,如果用上,效果会更好。
学科
数学
课题
厘米的认识
主要
优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从看动画入手,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而且是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会到同意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从直尺上找1厘米,从生活中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测量一拃的长度等活动有助于自主构建1厘米的长度观念,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利用,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厘米的认识等评课
《厘米的认识》优点:1.马老师的课自然流畅,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步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始,通过比、找、量等活动,让孩子非常明确的找到了心中的“小尺子”“标准”1厘米,活动深入,效果明显。
2.在教学测量时,马老师更没教给学生怎么量,而是让学生去量,用自己心中的“小尺子”去量,这样既加深了对厘米的认识,也让学生対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升华,使接下来的测量水到渠成。
3.特别是马老师让孩子想办法怎样用1厘米长的学具去量橡皮和书签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
从量时遇到的困难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也就是慢慢让学生体会尺子的制作过程,为接下来认识尺子、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建议:1.个人感觉,在引导学生测量物体时,应该多让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教师处理的较仓促,如果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个人心中的小尺子”和直尺上的刻度充分结合,让学生通过量“个人心中的小尺子”,不断巩固自己的标准,这样对厘米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组合》优点:1.张老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和学生交流简洁明确,语言干净利落,虽然年龄有些偏大,但是上课的激情值得我学习。
2.在探究问题时,张老师能够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字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方法,逐步使学生领会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建议:1.在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组合方案时,特别是用画图法来表示时,教师在展示前就暗示学生用线段的方式表示,这样就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一说画图学生就只想到这一种方法,以至于在以后环节中教师展示其他画图法时,还需要从头再解释。
2.孩子在自主探究后,展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而教师显得有点着急,没有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表达。
个人觉得,让孩子展示交流自己的方法应该更充分,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展示交流中,才能水到渠成的完成思想方法的渗透。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刘老师:袁老师这节课令我受教良多,首先是教学环节清晰完整,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思维课堂模式:创境启思、问题导思、探究析思、建构反思、迁移拓思。
这节课亮点很多,每个环节都很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袁老师的说课也很精彩。
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是导课环节,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裁缝做衣服做小了这一情景,提出同样是三拃为什么衣服做小了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度单位。
其次,在问题导思环节,老师提出问题:观察你和同桌的尺子,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数字、刻度线和字母。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刘海老师:教学五个环节清晰,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
最主要的一点是注意细节,注重了尺子上面0的含义,关注学生课上表现,能及时组织课堂。
另外对教材比较熟悉,认识大约几厘米,本来是练习中的内容,在课上也有所体现。
陈平老师:1.一年级孩子刚接触长度单位,理解比较抽象,袁老师让学生感知1cm,接着比划1cm有多长,形成表象认识,然后从生活中找,哪些物品长大约1cm,厘米认识具体化,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袁老师引导学生从几到几都是1cm,一般学生都是顺着数说,经引导能够反向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3.袁老师注意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思维,例:用断尺如何测线段长度,先从0开始到5是5cm,那从几到几还可以表示5cm,学生从1——、从2——、从——3...从1开始,学生在1的基础上数了5个1cm得6,1+5、2+5、3+5、接着要是知道起点数和终点数,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也培养学生顺思维与逆思维的发展,学生结合尺子和数据,通过数形结合得出数学模型公式,使得断尺量线段更简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
生活引入-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
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
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
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太好,组内不太会评价。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
胡文修: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
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董芙蓉:
本节微课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
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
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厘米的认识-阿福的新衣》评课
《阿福的新衣》评课孙老师执教的《阿福的新衣》一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孙老师在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和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来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其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孙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指导学生操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趣的故事动画片《阿福的新衣》引入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疑问下引起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必须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厘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让我们来看看何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认识尺的时候,孙老师先是让学生观察尺子并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学生找到尺上的1厘米后,老师给以肯定的同时强调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接着提出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生思维想象,有的说2-3、4-5、6-7……等等,这样多的答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这时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并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和学生一起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感觉并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这时候何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
孙老师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学生脑海中1厘米这一表象有了深深的烙印。
孙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动手操作的过程活动,却使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认识厘米的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能力培养。
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中基础且重要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3年4月10日开展了“认识厘米”的教研活动。
活动目标1.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厘米的意义,掌握厘米的表示方法。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4. 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提升教师对厘米教学的把握能力。
活动准备1. 教学课件:《认识厘米》2. 实物教具:尺子、直尺、线绳等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4. 教师分组:教研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担任活动观察者和参与者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实物教具,如尺子、直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用途。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呢?二、认识厘米1. 教师讲解厘米的定义:厘米是长度单位,是米的一百分之一。
2. 通过课件展示厘米的表示方法:1厘米、2厘米、3厘米等。
3.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测量,如书本、文具盒等。
2. 学生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物品长度,记录测量结果。
3.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四、小组合作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一根线绳分成10段,每段长度相等?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小组展示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交流与反思1. 教师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交流,分享活动中的观察和体会。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次活动有哪些收获?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改进?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认识厘米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提高生活技能。
活动反思一、活动亮点1. 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次活动采用实物展示、课件讲解、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说课一、说教材《认识厘米》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
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
(播放动画:《阿福的新衣》)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4: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是呀,用同样的拃量,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生活中我们一般用尺子来量物体。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认识尺子(1)初步感知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
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生3:表示0厘米生4:表示从0开始量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板书:0刻度-----起点)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
《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
(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
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
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生齐读)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
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认识厘米评课稿范文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范文
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组观摩了李宝霞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团队老师进行了分工观课,形成了各自的观课报告。
陈明娟老师从有效的提问这一维度出发纵观整节课,老师的提问合理、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本节课: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目标达成度高。
李钦召老师从当堂达标这一维度出发纵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1、一开始让学生复习旧知识,通过旧知识激发学生疑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等方法,解决疑问,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李荣阔老师从板书流程板书设计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宝霞老师的板书,有以下优点:1. 书写规范、准确,示范性强;2. 词语准确,有启发性,内容表达用词恰当,线条清晰;3. 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枝蔓有序,主次清晰:4.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5. 布局合理,有计划:6. 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刘炳习老师从学生活动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经历。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张炳俊老师从课堂导入课堂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先创设情境:通过观看故事,引出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课从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以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情境直观展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张炳英老师从课堂评价这一维度出发观整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李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课堂评价。
除了对学生一些口头肯定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分,以及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课题探究中的表现评分。
李老师的课堂评价语丰富,课堂评价语重激励,课堂评价语扬个性,课堂评价语求开放,激励性评价为主。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今天《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施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
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
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学期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师1: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施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
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师2: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
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师3: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