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定稿版

合集下载

从事故案例解析安全心理四大祸

从事故案例解析安全心理四大祸

加强沟通协作,建立良好工作关系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及时有 效的沟通可以避免安全心理四大 祸的发生。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交流活动,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协作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增强团队 凝聚力,共同应对安全问题。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隐 患排查,共同营造安全的工作环 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事故案例:某工人因与同事争吵, 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事故案例:某运动员因紧张情绪, 动作失误导致比赛失利
缺乏沟通,信息不畅
事故案例:某工厂因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沟通不畅,导致生产事故
事故原因:操作人员未及时上报设备故障,管理人员未能及时了解情况并进行处理
事故后果:设备损坏,生产中断,造成经济损失 教训:加强沟通,确保信息畅通是避免事故的重要保障
事故原因:操 作工人过于自 信,认为自己 经验丰富,未 严格按照操作 规程进行操作
事故教训:盲 目自信会导致 操作失误,给 安全生产带来
极大隐患
安全建议:加 强员工安全培 训,提高安全 意识,严格按 照操作规程进
行操作
情绪波动,失去理智
事故案例:某司机因情绪波动, 闯红灯导致车祸
事故案例:某飞行员在压力下失 去理智,导致飞机失事
损害身心健康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心 理疾病
容易引发身体疾病,如高血压、 心脏病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缺乏安全感,导致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
影响家庭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
影响人际关系和团队凝聚力
影响人际关系:安全心理会导致人们过于谨慎,缺乏信任和沟通,从而影 响人际关系。

浅析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几种不良心态

浅析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几种不良心态

浅析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几种不良心态在施工企业发生的大量事故中,约有95%是因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笔者最近对某单位近几年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不良心理状态支配而引起的,人在以下不良心理状态支配下,忽视安全法规,容易产生违章行为和操作失误而造成事故。

一是经验主义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是很要命的,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工艺纪律,在一些喜欢凭老经验办事的人身上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个别老干部、老员工自以为工龄长,经验丰富,虽然意识到可能发生事故,但自信认为问题不大,不会那么巧的,以致造成事故的发生。

如某单位在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出现故障停电近三个小时,原拌混凝土已超初凝时间不能灌入构件,但由于个别现场指挥人员打着“节约”的名义,凭“经验”施工,将严重不合格的混凝土灌入构件,最后导致该构件张拉预应力时拦腰断裂的事故,给企业造成数万元经济损失。

还有一次,在混凝土预应力张拉中,其高吨位张拉千斤顶按规定应定期校验,结果在施工中没按规定校验,其预应力不够,导致产品返工,浪费人力物力。

同样是受“一次”不校验的“经验”影响,造成此次事故的发生。

还有电工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等“经验”违章行为。

二是抱有侥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在企业安全施工生产中危害最大,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员工对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性的操作事故发生后才如梦方醒。

如某单位65吨龙门吊车,按规定使用完要固定在钢轨上,防止大风刮动,但由于岗位职工存有“不会刮大风”的心理,不料一次用完没有认真固定,被一场罕见的七级大风吹倒在地,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还造成经济损失数万元。

又如,机车作业后、脱钩后应将原所挂重车拉紧闸并打防止溜车楔。

有一次由于个别职工有“不会溜车”的心理没有打好楔子,结果重车被大风刮冲进厂房,撞断一根牛腿柱,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万幸的是未造成人员伤亡。

三是习惯性心理状态。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一些员工不是按标准化的工艺顺序和操作程序作业,而是按自己的习惯和“方便”进行作业,认为多年来都是这样的,也没有出事,于是产生了麻痹思想,结果出了工伤事故。

从事故案例解析安全心理四大祸

从事故案例解析安全心理四大祸

暮夜却金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 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 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 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 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 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 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 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 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 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个人从哪些方面做到慎独?
空顶作业
1、图省时、省力、省料、省事。 2、得过且过,能将就就将就。
带电作业
短母线放炮
假检、漏检
4、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麻痹源于松懈,松懈在于对安全条件的 认同和满足,安全周期越长,麻痹意识越严重,安全意 识越松懈,以至失去警惕性当存在这种心理时,违章人 的头脑是清醒的,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客观条件的复杂 性,把规程和措施都抛至脑后,结果发生事故。 麻痹大意无异于养痈遗患,为虎作伥,须知苍蝇不 叮无缝蛋,事故专找麻痹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事故案例的学 习,分析四种不安 全心理的特征、表 现形式及不安全心 理防范措施 。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职工在日常工作中 反思不安全心理的 存在及如何消除不 安全心理。
在煤矿工作大家都知道,煤矿生产,安全为天,安全是天字 号工程,一旦失去了安全,于个人,生命无法保障,于家庭,幸 福毁于一旦,于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虽然当前煤矿百万吨死亡 率逐年降低,但事故总量仍然较大,今年以来国务院安委会挂牌 督办的煤矿事故就有17起,从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绝大 多数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深入分析其不安全行为,主 要源于不安全心理。
2005年某矿中班,正在进行掘进施工,在打 眼、装药、连线等工作完成后,放炮员进行爆破, 炮声刚过,当班掘进班长就快步进入硝烟弥漫的 迎头查看爆破情况,他发现爆破效果不好,有一 炮眼大部分未爆破,留有0.7-1米的残眼就急切 贴近查看,这时候残炮突然爆炸,班长当场崩伤 致死。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爆破后必须等待15 分钟后才能进去爆破地点作业,沿线路进行检查。

2015-8-13企业面临危机时有哪些错误心理及危机公关如何正确把握对外策略

2015-8-13企业面临危机时有哪些错误心理及危机公关如何正确把握对外策略

企业面临危机是注意哪些错误心理及危机公关如何处理我们都知道,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

北京博威时代危机公关公司专家称,专业的公关策划人员会将危机视为转机。

因为很多危机发生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的漏洞,所以企业正视危机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才能在危机之中寻得发展的空间。

那么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应该避免哪些错误心理呢?1. 鸵鸟政策如蓝翔发生危机后,校长的沉默行为使企业陷入危机的漩涡之中的情况表明,企业危机出现后,沉默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法。

在危机产生的时候,应该把握72小时内的黄金时间,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

沉默的态度只会令外界对企业产生更大的误解,使谣言肆无忌惮地传播。

2.侥幸心理专家认为,在危机产生的时候,企业存在侥幸的心理是最不利于危机解决的因素。

所以在危机出现之后,如果试图用别的事情掩盖危机事件,不仅无法转移公众的视线,而且会在公众的心中更加坚定相信负面事件的真实性。

对于事件中的受损者来说,不仅没办法得到相关的补偿,而且降低了企业在其心中的形象。

所以企业处理危机的时候,如果企业存在这种心理,在失去产品的忠实粉丝的同时,会令负面的口碑产生病毒式传播,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北京危机公关公司专家称,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

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应该选择专业的公关团队及时化解危机。

同时公关的团队运用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企业在危机之中挖掘商机。

那么企业进行危机公关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对外的策略呢?1.及时通报相关媒体企业在发生危机的时候,应该及时向权威媒体反映企业最新的调查以及处理情况,利用媒体的巨大宣传作用和在消费者心中的权威地位,向消费者传递准确的信息,以及及时为企业重塑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2.企业高层对社会致歉在公关行动中企业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高层应该出面向消费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和整改的决心,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相关事件是受损者进行赔偿,展示企业对该事件以及消费者利益的高度重视。

危机公关的四种错误心理

危机公关的四种错误心理

危机公关的四种错误心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很多企业在危机公关存在着侥幸心理、鸵鸟政策、推卸责任、以及隐瞒事实等错误心理的相关知识。

错误心理之:侥幸心理
其实这也是很多企业经常出现的问题。

很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某个地方不会出问题;或者某个地方已经出现了危机的苗头或者征兆,其认为事态不会扩大而演变为对企业产生巨大冲击的危机而迟迟没有
采取行动扼杀苗头与征兆。

企业处于不断变化、异常复杂、危机四伏的竞争环境里,什么样的危机都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发生,侥幸心理只能获得一时的自我安慰,但无法寻求到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该发生的始终会发生,只有做到充分的预防,发现制度中的漏洞和弱点,完善制度才能保证危机不发生。

除了侥幸心理以外,企业在危机公关还存在三种错误心理:鸵鸟政策、推卸责任以及隐瞒事实。

鸵鸟政策指的是担心害怕,不敢面对事实。

发生的已经发生,只有勇敢的去面对,才能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推卸责任是指在出现问题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推脱;该承担的就应该承担,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展现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挽回公众的信任以及危机后形象的修复。

尽管隐瞒事实能获得一定的缓解时间,但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个是纸包不住火的时代,任何事实的隐瞒只会让企业陷入更大的危机。

无论是侥幸心理、鸵鸟政策、推卸责任还是隐瞒事实都会让企业失去危机的把控权,只有避免这四种错误心理,才能把握危机管理的主动权,尽可能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企业面临的四大危险与五大危机

企业面临的四大危险与五大危机

企业面临的四大危险与五大危机规模风险,大企业发展的目标是追求规模化,实现规模效益。

的确,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大型企业,没有规模化经营,很难与世界品牌进行抗衡。

然而“规模”是相对的,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去追求规模化。

企业要实行规模化必须有相应的条件。

首先是产品是否有市场,分析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潜力和大小,从而决定企业的发展规模大小。

那种好大喜功,片面追去规模而不顾市场的做法,势必造成产品滞销、企业发展受阻;其次要兼顾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人力和财力,人事企业发展之源,也是企业上规模的必要条件,财力是指后备运作资金是否可以支撑企业上规模。

如果盲目的扩张发展,必然使企业走向衰落,导致企业灭亡。

管理风险,成功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说建树,一直在于产品,而是在于经营。

然而,当企业迈入成熟期后,它的产品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回越来越小,与只想对是管理风险日趋加大。

因此转换经营机制,防范管理风险,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盲目投资风险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往往热衷于投资,见了好的项目,大家一哄而上,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盲目投资风险往往导致企业步履维艰,最终使企业因承担了沉重的压力导致全盘皆输。

员工风险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

只有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共同致力公司发展,把企业兴亡与员工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共同献计献策的敬业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把企业搞好。

形象危机由于错误的经营思想,不正当的经营方法,忽视产品质量,忽视经营道德,延误交货日期,恶劣的服务态度或不完善的经营服务体制,以及企业某领导、某员工的不妥当或错误的盲行,都会造成企业形象的危机。

经营危机这是企业决策者在开发、生产、经营方面,战略、策略的失误及管理不善造成的危机。

在没有充分预测市场情况下,盲目投巨资,结果造成入不敷出,是企业濒临危机状态。

信誉危机是指企业信誉下降,失去公众和客户的信任和支持而造成的危机。

如单方面毁约,不兑现承诺等行为。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根据危机的共性特征,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各种错误心态对危机处理的危害:1、侥幸心理的危害——侥幸心理通常是指同行或竞争对手发生了危机事件,但由于时间或区域的原因,并非本企业的危机,此时企业会认为危机与自己无关,从而任由事态的发展.汾酒,作为我国着名的白酒老字号品牌,也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1990年代初乃至以前相当长时期内,其均在白酒业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从最早的民间流传汾酒的故事传说,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唐诗美誉,到建国后众多国家领导人、文人墨客的题词留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汾酒品牌的魅力.上溯10年,汾酒同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品牌上与茅台不相上下,而销量上比五粮液要靠前.但自从山西假酒案之后,汾酒便一蹶不振,不但销量不能同日而语,在价格上也和五粮液差了二百多元.假酒案原本与汾酒毫无瓜葛,不幸的是同处一个出事的地点,而且后来又查出了“假汾酒”.如果仅仅是同处一个出事地点也就罢了,毕竟那个“假酒”不是汾酒,喝酒者也可心安理得.“假汾酒”一查出来就炸开锅了,消费者不知道此“假汾酒”非彼“假酒”,但是消费者知道“假汾酒”就是假酒,喝“假酒”轻则失明,重则死亡,有谁还敢喝当山西朔州发生假酒事件时,汾酒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并未有所行动;当发现“假汾酒”时,才开始着急,开始声讨制假、贩假者,开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但是这种着急是为自己着急,不是急消费者所急,所以消费者不会领情,不会觉得汾酒是如何伟大的一个企业.古井贡就聪明一些,董事长借着假酒事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中国白酒行业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来杜绝造假这股不正之风,并表示将为假酒事件受害者家属捐助20万元人民币的抚恤金,同时告诫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要谨慎.这一举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古井贡集团董事长的信,3·15专题节目也对该董事长进行了专访.很明显,在这样的企业行为之后,就算市场上发现古井贡假酒,人们的同情也会多于抵制.如果汾酒把那些受害者当作自己的消费者,那么“自己的酒民”中毒了,为什么不予以重视呢这就是对企业形象冷漠,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的许多企业基本上是幸灾乐祸多于承担责任,当“假酒”喝死人之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急着告诉大家,那酒不是我家的.那么,谁来负责任答曰:法制——人命关天,法制完善尚需时日,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态度毋庸置疑,山西汾酒在处理“假酒案”的态度上存有侥幸心理——只要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然而这种侥幸的心理不但无助于汾酒渡过那场危机,反而在后来发现假冒汾酒时,让企业处处被动,直至后来的一蹶不振.很多人在提到汾酒时,都认为是假酒害了这么一个企业,如果一个企业连“假冒伪劣”的危机都渡不过,那么很难想像它能渡过前面提到的另外11种危机.所以,即便汾酒“侥幸”渡过了那次假酒危机,也难以预料其他危机会不会拖垮这个企业.在“空心奶粉”事件中,很多正规的国内奶粉制造企业也是采取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那是别人的产品有问题,与自己无关.事实上,“空心奶粉”事件之后,消费者对于国内奶粉的信心必然严重下挫,对于那些不知名的品牌势必造成严重打击.2、鸵鸟政策的危害——很多企业,在危机来临的时刻总是想着如何躲避媒体的采访,这就是鸵鸟政策.一味地躲避,不面对事实,也不配合媒体进行舆论的疏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危机的解决.面对危机,企业切不可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却可能为更大的危害播下了种子.像鸵鸟一样的逃避态度,随便把头埋在沙里,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正露在外面.企业单方面的逃避并不能避免公众对危机了解的渴望,在信息反馈不足的情况下,公众会愤怒地对企业这种行为进行抵抗.雀巢公司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企业,除了咖啡之外,它的乳制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1977年,一场着名的“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在美国突然爆发,美国奶制品行动联合会的会员到处劝说美国公民不要购买“雀巢”产品.起因是人们相信雀巢公司为了自己的利润,有意忽视人造乳品在营养方面的缺陷并误导消费者.这场抵制运动让雀巢婴儿奶粉危机延续了十多年.在被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雀巢美国公司一直在承受着巨额的经济损失.最初人们开始关注奶粉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雀巢公司没有正确对待社会活动家的批评建议,甚至对一些教会领袖提出的严肃的道德问题也采取冷漠的态度.公众感到他们的合法要求被忽视,因此对雀巢倍添敌意.一直到1984年1月,雀巢公司承认并实施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经销母乳替代品的国际法规,国际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委员会才结束活动.在事件最初的时候,雀巢采取的就是“鸵鸟政策”,对公众的要求不理不睬,结果导致后来大规模抵制运动的开展.凭借雀巢的影响力以及企业实力虽然渡过了难关,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国内就成为了“空心奶粉”事件,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显然,国内企业在面对此问题的时候情况要复杂得多.3、推卸责任的危害——在企业认为媒体及公众都不知晓事件原委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会抱着推卸责任的态度,认为反正这样也无人知晓.这种心态是错误的,纸终究包不住火,推卸责任也许对短期经营有效,就长远来看,事情终究会被曝光,而企业不但失信于消费者,还失信于媒体.2003年“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传闻在坊间流传,而后“富士走私”新闻不断被传媒曝光,问题的焦点又更多地集中在珠海真科身上.富士一直以沉默作答,仅有的一份“与自己无关”的声明更显示出其大有逃避中国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企图蒙混过关之意.在媒体公关上,富士更多的是“义正词严”,试图使媒体屈服.富士“走私”丑闻更是遭到同行的诟病.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对外宣称:柯达对珠海真科的“灰色行为”早就有所耳闻,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伤害了柯达.乐凯也表达了“极为不满”的情绪,并早就收集了有关真科的“违规资料”,上报国家经贸委.“在我们看来,富士与中港照相本来就是一家.”“中港照相参与走私,富士难脱干系”富士成了众矢之的.对于富士涉嫌走私事件,富士中国副总经理小泉雅士声称:“无论是富士总部还是富士中国分部,都从来没有给珠海真科投过一分钱,实际上珠海真科只与富士总社的代理商有关.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可经过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富士本该紧急采取危机公关战略,力争平息危机,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经是公开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未采取任何的危机公关策略,而是在珠海真科东窗事发后,干脆把自己推了个一干二净.“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消息不断被传媒曝光,而且富士在遭曝光之后还以沉默作答.“与自己无关”的声明也属于推卸责任进行敷衍.而在对待媒体上又采取“义正词严”的态度,试图使媒体屈服.富士还将一纸声明函发给北京某着名财经媒体,表示要诉诸法律来解决被曝光事宜.事与愿违的是,就在富士发出声明两个星期后,北京这家报纸仍然利用较大的篇幅对富士以及“胶片”走私事件作了追踪报道,并配有社评性的评论,大有将曝光“富士走私”事件进行到底的决心.富士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在媒体的沟通上却没有显示与跨国公司身份相匹配的风范.“走私”事件曝光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追踪报道,则更是把富士与媒体不和谐关系表露无遗.相比而言,柯达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品牌”“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等项目中均居第一位,知名度高达%,富士要赶上柯达绝不是时间的问题.4、隐瞒事实的危害——“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固有的一个观念,这种观念被应用到企业危机管理中则会造成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的影响.企业不但继续受到危机的影响,而且还会出现诚信危机.2004年3月25日,上海媒体报道:“来自权威部门的说法,‘息斯敏’会引起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副作用,甚至出现吃死人的个案.”近期上海一些医院皮肤科已经停止使用“息斯敏”.有专家认为,阿司咪唑息斯敏是长效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肝功能好的人,可以马上代谢掉.肝功能不好的人,代谢时间增长,血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对心血管造成毒性,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息斯敏有毒副作用的消息,一经传出,西安杨森公司立即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西安杨森公司只是在2003年底向相关医生发出阿司咪唑片拟改说明书的提示,除此之外,西安杨森公司并未表示要收回其全部产品,而且西安杨森公司公关部王鹏表示,不愿对该产品的毒性等问题作出更多解释.尽管代表西安杨森的王鹏不愿意作出更多解释,但是各个媒体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而这些报道有的具有推测性,有的具有质疑性.西安杨森或许试图通过“不愿解释”的方法来控制媒体舆论,实际上是失去了对媒体的控制.。

企业风险管理的四大误区 文档

企业风险管理的四大误区  文档

企业风险管理的四大误区核心提示:面对无处不在的风险,企业一方面希望有效规避,另一方面却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风险管理更多成为一种“概念”。

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全球变暖、计算机病毒……使得21世纪的企业处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

因此,不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越来越多的中型民营企业,都希望自己具有“先知先觉”的特殊本领,从而有效规避风险,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开始,到2008年5月22日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再到国务院国资委《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发改革[2011]74号)》等,都说明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已经步入实操阶段。

在此基础上,很多企业也都纷纷在自己的企业当中开始尝试着实施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然而也有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风险管理存在一些普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风险管理更多的变成一种“概念”,从而没有切实享受到风险管理的益处。

分裂应对风险应对不应将各种风险视为独立的存在,更为优化的做法是围绕管理目标,对风险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

我们曾经为一家公司(以下称“A公司”)提供风险管理架构的构建/实施咨询服务,A公司希望根据其经营特点来构建和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评估、识别和应对公司面临的风险,从而增强公司应对当今动态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

在项目的风险识别阶段,管理层认为“原材料供应”是其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

由于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管理层发现每年业内协商确定的原材料供应地中出现了竞争对手的身影,重要原材料的供应被竞争对手无序争抢,原材料外流现象严重。

这类风险事件被管理层定义为“原材料供应”风险下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随着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原材料外流”固然主要是因为同行公司的激烈竞争、跨界争抢原材料供应地导致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材料供应地本应是由当地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在各个同业企业之间进行过清楚的划分的,但是当部分竞争对手在利益驱动下,争抢原本不属于它的那部分原材料供应地,光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才可能制止甚至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几种不良心态

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几种不良心态

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几种不良心态在施工企业发生的大量事故中,约有95%是因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笔者最近对某单位近几年的安全事故开展分析,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不良心理状态支配而引起的,人在以下不良心理状态支配下,忽略安全法规,容易产生违章行为和操作失误而造成事故。

一是经验主义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是很要命的,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工艺纪律,在一些喜欢凭老经验办事的人身上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个别老干部、老员工自以为工龄长,经验丰富,虽然意识到可能发生事故,但自信认为问题不大,不会那么巧的,以致造成事故的发生。

如某单位在混凝土构件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出现故障停电近三个小时,原拌混凝土已超初凝时间不能灌入构件,但由于个别现场指挥人员打着“节约”的名义,凭“经验”施工,将严重不合格的混凝土灌入构件,最后导致该构件张拉预应力时拦腰断裂的事故,给企业造成数万元经济损失。

还有一次,在混凝土预应力张拉中,其高吨位张拉千斤顶按规定应定期校验,结果在施工中没按规定校验,其预应力不够,导致产品返工,浪费人力物力。

同样是受“一次”不校验的“经验”影响,造成此次事故的发生。

还有电工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等“经验”违章行为。

二是抱有侥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在企业安全施工生产中危害最大,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员工对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性的操作事故发生后才如梦方醒。

如某单位65吨龙门吊车,按规定使用完要固定在钢轨上,防止大风刮动,但由于岗位职工存有“不会刮大风”的心理,不料一次用完没有认真固定,被一场罕见的七级大风吹倒在地,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还造成经济损失数万元。

又如,机车作业后、脱钩后应将原所挂重车拉紧闸并打防止溜车楔。

有一次由于个别职工有“不会溜车”的心理没有打好楔子,结果重车被大风刮冲进厂房,撞断一根牛腿柱,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万幸的是未造成人员伤亡。

三是习惯性心理状态。

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一些员工不是按标准化的工艺顺序和操作程序作业,而是按自己的习惯和“方便”开展作业,认为多年来都是这样的,也没有出事,于是产生了麻痹思想,结果出了工伤事故。

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定稿版

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定稿版

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

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

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

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安全管理常见之四病范文(二篇)

安全管理常见之四病范文(二篇)

安全管理常见之四病范文在现代社会中,安全管理一直被视为组织和个人的重要任务。

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够预防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保护员工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被称为安全管理的“四病”。

本文将深入探讨安全管理中常见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态度不端正。

一些管理者和员工对安全管理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安全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只须无事便可。

这种态度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安全培训、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另外,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安全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树立良好的安全行为和态度。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缺乏标准化操作。

在一些组织中,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导致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不一致,安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首先,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和操作要求。

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了解并能够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

此外,建立安全管理的考核和评估机制,定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个常见问题是缺乏协同配合。

在一些组织中,安全管理工作各司其职,缺乏协同合作,导致安全隐患无人负责,事故风险得不到及时控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沟通与协作。

首先,建立跨部门的安全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配合关系。

其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和交流安全风险信息,确保各个部门都能够共同参与和协作解决问题。

最后,定期召开安全管理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和沟通,推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最后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持续改进意识。

许多组织在安全管理方面只注重应急措施,忽视了对系统性和根本性问题的改进,导致事故的重复发生。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根据危机的共性特征,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各种错误心态对危机处理的危害:1、侥幸心理的危害——侥幸心理通常是指同行或竞争对手发生了危机事件,但由于时间或区域的原因,并非本企业的危机,此时企业会认为危机与自己无关,从而任由事态的发展。

汾酒,作为我国著名的白酒老字号品牌,也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1990年代初乃至以前相当长时期内,其均在白酒业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从最早的民间流传关于汾酒的故事传说,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唐诗美誉,到建国后众多国家领导人、文人墨客的题词留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汾酒品牌的魅力。

上溯10年,汾酒同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品牌上与茅台不相上下,而销量上比五粮液要靠前。

但自从山西假酒案之后,汾酒便一蹶不振,不但销量不能同日而语,在价格上也和五粮液差了二百多元。

假酒案原本与汾酒毫无瓜葛,不幸的是同处一个出事的地点,而且后来又查出了“假汾酒”。

如果仅仅是同处一个出事地点也就罢了,毕竟那个“假酒”不是汾酒,喝酒者也可心安理得。

“假汾酒”一查出来就炸开锅了,消费者不知道此“假汾酒”非彼“假酒”,但是消费者知道“假汾酒”就是假酒,喝“假酒”轻则失明,重则死亡,有谁还敢喝?当山西朔州发生假酒事件时,汾酒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并未有所行动;当发现“假汾酒”时,才开始着急,开始声讨制假、贩假者,开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但是这种着急是为自己着急,不是急消费者所急,所以消费者不会领情,不会觉得汾酒是如何伟大的一个企业。

古井贡就聪明一些,董事长借着假酒事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中国白酒行业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来杜绝造假这股不正之风,并表示将为假酒事件受害者家属捐助20万元人民币的抚恤金,同时告诫消费者在购买白酒专题节目153·时要谨慎。

这一举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古井贡集团董事长的信,也对该董事长进行了专访。

很明显,在这样的企业行为之后,就算市场上发现古井贡假酒,人们的同情也会多于抵制。

企业管理者的四大失误

企业管理者的四大失误

企业管理者的四大失误最近我常常承受邀请到企业做一些专题培训。

主管们抱怨得最多的是:千里马难寻——员工的素质不高,工作被动。

这让我想起一部美国电影的场面:监狱发生暴动,新闻记者访问州长有什么改善措施,州长答复道:“我们的监狱永远不会变得更好,除非进来的犯人的素质可以提高。

”认同这种态度的管理者,常常把员工的失败归咎于员工的个人问题,而很少检讨自己管理工作中的失误。

一位新上任的部门经理,三个月内换了几任秘书,每一个秘书都对接手的人抱怨说这位经理太难侍候,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满意。

有一天,这位经理问我到哪里才能招到一个好秘书。

我问他:你认为一个好秘书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他说:应该尽职尽责,自觉主动地做好份内工作。

我请他将秘书的职责和份内工作一点一点地写出来,这位经理写了几点便写不下去了。

他才发现,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秘书该干些什么,因此,他请的秘书常常闲着不知道干什么也是很正常的。

我建议这位经理去请教一些资深经理,将秘书每天、每周、每月的例行工作列成一张职责表,而且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写出来,然后,拿着这份职责表跟秘书探讨能否胜任,遇到问题如何解决。

管理者的根本责任是:列出下属员工的工作职责表,它告诉员工你对他的工作期望是什么,同时你也清楚,你对员工的工作期望是什么。

在办公室里,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幕:上司:我真不知道你一天到晚都在忙些什么,交代那么点儿小事都做不好。

下属:我在做……上司:什么?!这些事要花那么长的时间?!为了防止这种场面发生,我总是要求下属写工作日记,即每天下班前花15分钟将当天所做的事用流水帐的方式记录下来。

尤其是做行政事务性工作的员工。

我喜欢跟他们说以下这番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因为行政工作大多是琐碎单调而且是重复的,每天忙忙碌碌,却见不到成效,不像做业务,有数据可以说明成绩。

如果做对了99件事,没有人会提起,但做错了一件事,大家便会牢牢记住。

假设大家问你到底忙些什么,你真的还想不起来多少。

企业生产不安全心理分析

企业生产不安全心理分析
事故致因鱼刺图
事故引发系统结构图
A
物质因素
B
社会因素
AB
事故环境
ABC
事故系统
AC
错误行为
BC
错误观念
人的因素
C
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人的不安全心理与行为
案例:导致失能及受限制工作日伤害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总比例 96%不安全状态导致的事故总比例4%
根本原因
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
能量异动
事故后果
管理
隐患
双误
防护
损害
事故致因连锁模型
案例分析:高空作业坠落
组长带领三名架子工到33m标高处搭装悬吊脚手架。组长没有做危险点预控即开始工作。两人站在脚手架的下横档管上,准备紧立管下面夹头,一人系好安全带,一人未系安全带,组长未纠正。由于下横档夹头螺栓未拧紧,工人事先未做检查,站上后受力脱落,未系安全带的一人坠落至11m标高钢架水平斜撑上死亡,系安全带的工人悬挂在空中免伤。
事故案例
某110kV站按照计划进行开关清扫完后,区调度令恢复送电。操作前8项均正确。因第9项距离比较远,不愿跑路,图省事跳过,直接操作第10项。因为第9项不操作第10项自动闭锁,未能拉开此刀闸,误以为闭锁失灵,接触闭锁,继续操作,造成线路停电20分钟。
主动型违章心理——逞能心理
心理特征 自以为有胆量,敢于冒风险,缺乏冷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危险已经很明显,仍然不顾客观的环境,不顾行动的后果,一味盲目行动,铤而走险。
主动型违章心理——捷径心理
心理特征 明知安全操作规程,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但是不愿意付出必要的劳动;采用自以为巧妙的方法来谋取不恰当好处的行为。
典型行为 应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而不采取; 需要某种持证作业人员协作的而不去请,自己违章代劳; 该回去拿工具的而不回去拿,就近随意取物代之; 为了图方便,不佩戴PPE; 省时间改操作规程;为了多生产拆掉安全装置等。

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态Microsoft Word 文档

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态Microsoft Word 文档

成败两重天-----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运作在商业活动中,商业危机种类繁多,中外企业界的相关例子不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教训,在商业的大潮中也能适用。

有的企业面对危机能够从容解决,有的陷入泥淖,企业危机关涉企业存亡,也关涉众多企业员工的生存。

综观大多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有以下软肋:重危机管理,轻常规管理;重事后应急,轻事前预警和善后学习;重领导应对能力建设,轻员工危机教育;重部门管理,轻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中垂直管理,轻上下级合理分工。

为了对企业危机管理有一个比较系统地认识,以便为企业解决危机提供一些参考,本文试图对企业危机管理相关内容作一番梳理。

一、危机的界定危机的概念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危机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疾病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将决定实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是否足以使人恢复健康。

危机的克服意味着陷入危机(疾病的危险期)的主体(病患者)获得解放(恢复健康)。

”对于社会危机,哈贝马斯指出:“当社会系统结构所容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必需要的限度时,就会产生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危机就是系统整合的持续失调。

” 但是,在界定危机情境时,何种情境或状况视为危机呢?并无法明确的界定,完全评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定。

兹就各家学者见解分述如下:(一)赫曼(Hermann,1972)对组织的危机概念作有系统的模式建构,Hermann依据三项标准来判定危机发生的情境:1、威胁到组织或决策单位之高度优先价值或目标。

2、在情况急遽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

3、对组织或决策单位而言,危机乃是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惊讶。

(二)罗宾逊(Robinson,1972,32)认为危机判断应就下列三项特质作考量:(1)对事件起源的确认(明晰或模糊,内环境或外环境引动的可能改变)。

(2)可供反应的时间(短、中或长)。

(3)危机事件相关人所需承担的风险,即该危机事件可能对相关人造成其价值实现或损失的程度(该价值对当事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当代企业危机管理的四大误区

当代企业危机管理的四大误区

作者: 朱文忠[1,2]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现代经济探讨
页码: 27-29页
主题词: 企业;危机管理;误区;企业危机管理;当代;全球政治;自然灾害;企业经营;警示作用;经济
摘要: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事故越来越多,给企业经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该文分析了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四大误区,对企业加强危机管理有着警示作用。

四大不良心态妨碍企业赢利

四大不良心态妨碍企业赢利

四大不良心态妨碍企业赢利许多老总之所以不能如愿地多赢利,主要原因并不是缺资源少市场,而是他们的心态有毛病,譬如以下几种不良心态就妨碍了老总们及他们的企业更多的赢利。

不良心态之一:只想自己多赢利当老总的只想自>己多赢利,这是很愚蠢的。

老总是投资者。

投资者要想多赢利,必须先赢得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合作者以及各个方面的支持者。

要知道老总是人,各种利益的相关者也都是人;老总追求自己的利益,各个方面的人也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老总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权力,各个方面的人也都有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权力。

老总要是只想自己多赢利,不尊重各方面人的利益和情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一厢情愿。

有些老总很“聪明”,很会使用诸如高压、欺骗等不良手段。

要知道类似手段对自己多赢利尽管有用,但其作用的程度和时间毕竟有限。

为什么许多企业拢不住员工?为什么许多企业拢不住客户?为什么许多企业拢不住合作者?为什么许多企业拢不住支持者?在很多方面就是因为老总太自私了。

有些老总之所以赚不了大钱,其实并不缺少这个、缺少那个,只是缺少点儿为人之心而已。

不良心态之二:只想马上多赢利这就是所谓“短期经营思想”。

凡是投资者都希望早赢利,这种愿望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愿望不等于现实。

现实情况是由于人人都想马上多赢利,都想做“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这类事情就很难找、很难干了。

试想一下,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事情呢?既然此类事情很少,那么一味地追求就势必增加寻求成本、减少成功机会。

如果大家都干同一类事情,那么即使这类产品或服务问世,激烈竞争的结果也赚不了多少钱。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然而,农民不会因枣数当年还钱就都种了枣树,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人人都种枣树,那么就一定会出现要么不好卖要么赔钱的结果。

许多当老总的在这方面不如农民。

他们只想种枣树,不想种桃树、杏树和梨树。

结果,不但难以见到短期效益,而且把中长期效益也断送了。

有些老总之所以赚不了大钱,其实并不缺少这个、缺少那个,只是缺少点儿长远之心而已。

警惕影响安全的“四种心理”

警惕影响安全的“四种心理”

警惕影响安全的“四种心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翻开事故案卷,不难发现大凡安全事故的发生,皆因事故责任者安全意识不到位,心态没有摆正。

笔者归纳,常见以下四种不良心理。

一是“面子心理”。

一方面,有少数安全管理者对安全工作好大喜功,注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开展安全工作时务虚不务实,认为安全工作只是简简单单搞几项活动,举办几次仪式,一旦报纸有文、电视有声便鸣锣收兵。

另一方面,有的人自视过高,对待安全学习更是嗤之以鼻,认为自己已是无所不知,处处讲经验、论资历,摆架子,以至造成学习跟不上步伐,知识僵化现象。

二是敷衍心理。

有的人认为安全工作是“软任务”,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待安全工作麻痹大意,能糊弄就糊弄,能省事则省事。

只有当上级单位来检查时才临时抱佛脚,做做样子,敷衍了事。

而有少数检查人员对待检查也是招呼在前,来时坐坐车子,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对待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此上下“敷声一片”,以致安全管理漏洞百出,酿成大害。

三是侥幸心理。

绝大多是事故的发生皆因事故责任者抱有强烈的侥幸心理,在工作中安全意识淡薄,例如:在工作中安全票证填写弄虚作假,安全工器具检查蜻蜓点水,安全防护佩戴置于脑后,对告诫当耳边风,对制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总认为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差,不会有那么背的事,而拿国家财产和人的生命当“赌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悔之晚矣。

四是习惯心理。

习惯性违章时安全工作中常见的“病症”,皆因人为惯性思维造成的,有不少人一进单位、部门就跟随老师傅学习经验,从现场施工中揣摩经验,容易存在操作“跟帮”现象,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干过来的,不是一直很好吗。

更有甚者明知这种一直延续下来的模式与安全规程、操作有出入,仍不以为然,还认为这是因地制宜的土经验、土办法,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而一如既往违章,如此恶性循环,其产生不良后果,可想而知。

鉴于上述“四种心理”危害较大,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务必时刻自我加压,拒敷衍、杜侥幸、遵制度、抓建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企业危机管理:四种错误心理的危害
根据危机的共性特征,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各种错误心态对危机处理的危害:
1、侥幸心理的危害——侥幸心理通常是指同行或竞争对手发生了危机事件,但由于时间或区域的原因,并非本企业的危机,此时企业会认为危机与自己无关,从而任由事态的发展。

汾酒,作为我国着名的白酒老字号品牌,也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1990年代初乃至以前相当长时期内,其均在白酒业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从最早的民间流传关于汾酒的故事传说,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唐诗美誉,到建国后众多国家领导人、文人墨客的题词留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汾酒品牌的魅力。

上溯10年,汾酒同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品牌上与茅台不相上下,而销量上比五粮液要靠前。

但自从山西假酒案之后,汾酒便一蹶不振,不但销量不能同日而语,在价格上也和五粮液差了二百多元。

假酒案原本与汾酒毫无瓜葛,不幸的是同处一个出事的地点,而且后来又查出了“假汾酒”。

如果仅仅是同处一个出事地点也就罢了,毕竟那个“假酒”不是汾酒,喝酒者也可心安理得。

“假汾酒”一查出来就炸开锅了,消费者不知道此“假汾酒”非彼“假酒”,但是消费者知道“假汾酒”就是假酒,喝“假酒”轻则失明,重则死亡,有谁还敢喝?
当山西朔州发生假酒事件时,汾酒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并未有所行动;当发现“假汾酒”时,才开始着急,开始声讨制假、贩假者,开始要求加强法制建设——但是这种着急是为自己着急,不是急消费者所急,所以消费者不会领情,不会觉得汾酒是如何伟大的一个企业。

古井贡就聪明一些,董事长借着假酒事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中国白酒行业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来杜绝造假这股不正之风,并表示将为假酒事件受害者家属捐助20万元人民币的抚恤金,同时告诫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要谨慎。

这一举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古井贡集团董事长的信,3·15专题节目也对该董事长进行了专访。

很明显,在这样的企业行为之后,就算市场上发现古井贡假酒,人们的同情也会多于抵制。

如果汾酒把那些受害者当作自己的消费者,那么“自己的酒民”中毒了,为什么不予以重视呢?这就是对企业形象冷漠,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中国的许多企业基本上是幸
灾乐祸多于承担责任,当“假酒”喝死人之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急着告诉大家,那酒不是我家的。

那么,谁来负责任?答曰:法制——人命关天,法制完善尚需时日,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态度!
毋庸置疑,山西汾酒在处理“假酒案”的态度上存有侥幸心理——只要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

然而这种侥幸的心理不但无助于汾酒渡过那场危机,反而在后来发现假冒汾酒时,让企业处处被动,直至后来的一蹶不振。

很多人在提到汾酒时,都认为是假酒害了这么一个企业,如果一个企业连“假冒伪劣”的危机都渡不过,那么很难想像它能渡过前面提到的另外11种危机。

所以,即便汾酒“侥幸”渡过了那次假酒危机,也难以预料其他危机会不会拖垮这个企业。

在“空心奶粉”事件中,很多正规的国内奶粉制造企业也是采取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那是别人的产品有问题,与自己无关。

事实上,“空心奶粉”事件之后,消费者对于国内奶粉的信心必然严重下挫,对于那些不知名的品牌势必造成严重打击。

2、鸵鸟政策的危害——很多企业,在危机来临的时刻总是想着如何躲避媒体的采访,这就是鸵鸟政策。

一味地躲避,不面对事实,也不配合媒体进行舆论的疏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助于危机的解决。

面对危机,企业切不可模仿把头埋在沙土里的鸵鸟,那样即使回避了一时的问题,却可能为更大的危害播下了种子。

像鸵鸟一样的逃避态度,随便把头埋在沙里,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正露在外面。

企业单方面的逃避并不能避免公众对危机了解的渴望,在信息反馈不足的情况下,公众会愤怒地对企业这种行为进行抵抗。

雀巢公司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企业,除了咖啡之外,它的乳制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1977年,一场着名的“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在美国突然爆发,美国奶制品行动联合会的会员到处劝说美国公民不要购买“雀巢”产品。

起因是人们相信雀巢公司为了自己的利润,有意忽视人造乳品在营养方面的缺陷并误导消费者。

这场抵制运动让雀巢婴儿奶粉危机延续了十多年。

在被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雀巢美国公司一直在承受着巨额的经济损失。

最初人们开始关注奶粉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雀巢公司没有正确对待社会活动家的批评建议,甚至对一些教会领袖提出的严肃的道德问题也采取冷漠的态度。

公众感到他们的合法要求被忽视,因此对雀巢倍添敌意。

一直到1984年1月,雀巢公司承认并实施
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经销母乳替代品的国际法规,国际抵制雀巢产品运动委员会才结束活动。

在事件最初的时候,雀巢采取的就是“鸵鸟政策”,对公众的要求不理不睬,结果导致后来大规模抵制运动的开展。

凭借雀巢的影响力以及企业实力虽然渡过了难关,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国内就成为了“空心奶粉”事件,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显然,国内企业在面对此问题的时候情况要复杂得多。

3、推卸责任的危害——在企业认为媒体及公众都不知晓事件原委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会抱着推卸责任的态度,认为反正这样也无人知晓。

这种心态是错误的,纸终究包不住火,推卸责任也许对短期经营有效,就长远来看,事情终究会被曝光,而企业不但失信于消费者,还失信于媒体。

2003年关于“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传闻在坊间流传,而后关于“富士走私”新闻不断被传媒曝光,问题的焦点又更多地集中在珠海真科身上。

富士一直以沉默作答,仅有的一份“与自己无关”的声明更显示出其大有逃避中国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企图蒙混过关之意。

在媒体公关上,富士更多的是“义正词严”,试图使媒体屈服。

富士“走私”丑闻更是遭到同行的诟病。

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对外宣称:柯达对珠海真科的“灰色行为”早就有所耳闻,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规范运作”伤害了柯达。

乐凯也表达了“极为不满”的情绪,并早就收集了有关真科的“违规资料”,上报国家经贸委。

“在我们看来,富士与中港照相本来就是一家。

”“中港照相参与走私,富士难脱干系!”富士成了众矢之的。

对于富士涉嫌走私事件,富士(中国)副总经理小泉雅士声称:“无论是富士总部还是富士(中国)分部,都从来没有给珠海真科投过一分钱,实际上珠海真科只与富士总社的代理商有关。

有关‘走私’的传闻与富士公司无任何瓜葛。


可经过调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几家“富士”名号的公司。

富士本该紧急采取危机公关战略,力争平息危机,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保住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国市场。

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经是公开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未采取任何的危机公关策略,而是在珠海真科东窗事发后,干脆把自己推了个一干二净。

关于“富士走私和富士施乐走私”的消息不断被传媒曝光,而且富士在遭曝光之后还以沉默作答。

“与自己无关”的声明也属于推卸责任进行敷衍。

而在对待媒体上又采取“义正词严”的态度,试图使媒体屈服。

富士还将一纸声明函发给北京某着名财经媒体,表示要诉诸法律来解决被曝光事宜。

事与愿违的是,就在富士发出声明两个星期后,北京这家报纸仍然利用较大的篇幅对富士以及“胶片”走私事件作了追踪报道,并配有社评性的评论,大有将曝光“富士走私”事件进行到底的决心。

富士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公司,在媒体的沟通上却没有显示与跨国公司身份相匹配的风范。

“走私”事件曝光后,北京、广州等国内各大媒体开始了大规模追踪报道,则更是把富士与媒体不和谐关系表露无遗。

相比而言,柯达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品牌”“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等项目中均居第一位,知名度高达81.4%,富士要赶上柯达绝不是时间的问题。

4、隐瞒事实的危害——“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固有的一个观念,这种观念被应用到企业危机管理中则会造成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的影响。

企业不但继续受到危机的影响,而且还会出现诚信危机。

2004年3月25日,上海媒体报道:“来自权威部门的说法,‘息斯敏’会引起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副作用,甚至出现吃死人的个案。

”近期上海一些医院皮肤科已经停止使用“息斯敏”。

有专家认为,阿司咪唑(息斯敏)是长效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肝功能好的人,可以马上代谢掉。

肝功能不好的人,代谢时间增长,血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对心血管造成毒性,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息斯敏有毒副作用的消息,一经传出,西安杨森公司立即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

西安杨森公司只是在2003年底向相关医生发出《关于阿司咪唑片拟改说明书的提示》,除此之外,西安杨森公司并未表示要收回其全部产品,而且西安杨森公司公关部王鹏表示,不愿对该产品的毒性等问题作出更多解释。

尽管代表西安杨森的王鹏不愿意作出更多解释,但是各个媒体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而这些报道有的具有推测性,有的具有质疑性。

西安杨森或许试图通过“不愿解释”的方法来控制媒体舆论,实际上是失去了对媒体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