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许跃明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教材分析】本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6。
本内容与前后几有着很强的联系。
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
本也是后面《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保温杯》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这里有一个传递过程的深化:即从一端到另一端到从一点到两端,引导学生推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
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更清楚的认识到热传递的是从物体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导入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探究(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五年级科学下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课件
2、不足之处:
(1)用蜡粘火柴难以成功。即使用熔化的蜡 也不容易,因为蜡在常温中凝固的速度太快,来 不及粘上蜡就凝固了。而粘上的火柴也不稳定, 学生稍一晃动,火柴即摇摇欲坠乃至落下。
(2)铁丝传热的速度较慢,加热时间很久而稍 远的火柴也没有落下来。
3、实验创新之处:
(1)、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 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容易掉, 用时长的问题。
实验结论
A
B
C
D
1、距离越 ,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 距离越 ,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 2、热传递的方向:
延伸拓展
七、说实验效果:
用蜡环代替火柴、用铜丝代替铁丝,操 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实验结果一目了 然。
九、说自我评价: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改进、创新实验仪 器,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能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 学的有效性。充分地组织利用好手中的实验材 料能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教材中的科学 实验。在这个改进的实验中,我仅仅只是把火 柴换成了蜡环、铁丝换成了铜丝,实验就不仅 由复杂变成简单,而且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用蜡 粘火柴棒不方便、容易掉,铁丝导热慢、用时 过长等许多问题。
四、说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铜丝(约40cm长)、蜡 环(把小号蜡烛切成长4mm左右的小段,在 中间钻一个小孔。)
课堂检测
五、说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
酒精灯给铜丝的一头加热后,热沿铜丝 向另一头快速传递,逐次达到一个个蜡环, 蜡达到熔点后依次掉下来,实验效果明显。 该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热是从物体温度较高处 向温度较低处传递的。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科学五年级下册
目录
实验先知
01.
讨论学习
03.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许跃明(新)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改进与创新大赛教案娄底第六小学许跃明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充分地组织利用好手中的实验材料能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教材中的科学实验。
热在铁丝中的传递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4个实验活动中的一个: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一个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为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的积累和铺垫。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2、不足之处:(1)由于蜡的凝固时间快,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要用蜡烛把火柴粘在铁丝上的确比较难,学生在实验时,时间花了不少,但很难粘上去,成功的不多。
并且后面的几个实验时间不够。
(2)演示实验时,热的传递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离酒精灯远的火柴先掉下来的情况。
分析其原因是火柴掉下来的早晚与蜡粘的多少及火柴之间的距离也有关系。
蜡粘得多、距离远,掉下来所需的时间就相对要长,反之则短。
(3)课文中的铁架台,铁丝太粗比较难缠绕,太细则热传递太慢,实验时间过长,且铁丝的缠绕高度难控制,不好调节。
(4)课文中的实验,火柴之间的间隔太远,热传递慢,耗时太长。
三、实验创新之处(1)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对实验材料稍做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
另外,实验可以从铁丝一端或从中间加热,实验过程也变得简单、省时、易于操作。
(2)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由于蜡环厚度、孔径大小比较一致,可以防止离酒精灯远的火柴因粘蜡太少先掉下来的情况出现。
(3)用蜡环代替火柴可以随时调节蜡环之间的距离,控制实验时间的长短。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材说明】《热是怎样传递的》是五下第二单元第6课,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用蜡烛熔化实验来演绎热传递,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建构热传导的概念,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准备】铁架台、金属条、火柴、熔有蜡烛油的金属圆盘、酒精灯、蜡烛环、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蜡烛——遇热会熔化(二)问题导入1、在冬天,有一杯热水,手很凉,你能想办法让手热起来吗?2、这种方法中,热分别从哪儿传到哪儿?(三)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提供材料:金属条、火柴、酒精灯、蜡烛环等,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2、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3、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什么呢?(观察蜡环掉落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4、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安全使用酒精灯,不触摸金属条)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交流:7、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上是怎样传递的?(四)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涂蜡烛油。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熔化的情况)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6、得出结论: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五)认知热传导概念1、揭示概念: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现在我就今天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不够系统、比较模糊,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三、说目标:本课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和实验步骤的掌握)、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方向,并交流反馈)、情感价值观(保持积极的探究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是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亮点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
学生能通过看、摸、演示、观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完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3.总体思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假设质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每个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这样的思路进行。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用勺子搅拌开水的实例,通过让学生摸,初步感受热的传递,老师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学生假设质疑,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推测的欲望。
活动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验一演示实验、见证过程为了验证学生的假设,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见证热的传递过程,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热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这样的结论,通过加热两端的实验,了解熟悉实验步骤,为模拟实验做好准备实验二模拟实验、再次论证学生通过观察加热两端的两次实验,老师再次抛出问题:加热中间,火柴掉落的顺序会怎样?学生大胆质疑,强化实验步骤,自主模拟老师实验,但加热点不同,亲身体验,认真观察,互相交流反馈,再次验证实验结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2)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水、铝丝小组:铝丝、蜡环、火柴、铁架台、酒精灯、金属片、变温油墨【教学流程】课前活动:老师的手很凉,你能帮我想办法让手热起来吗?互相握手。
(一)情景导入1、桌上有一杯热水,里面有一根金属条。
过了一会儿,金属条变热了。
2、提问:金属条怎么变热了?热从哪儿来?学生猜测。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它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2、现在有这些材料:铁架台、铜丝、火柴、酒精灯、蜡烛环,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3、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4、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什么呢?(蜡环掉落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蜡环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5、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使用酒精灯安全,不随意触摸金属条,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等等。
6、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7、教师拍照展示学生实验成果,学生上台汇报:蜡环掉落的顺序、热传递的方向(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热传递的方向仅仅只有两端吗?展示金属片。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介绍变温油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1)
观察实验
整理信息
5.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
6.实验二
①在铜条的每个小孔中加入尽量相同多的百雀羚。
②每个小孔中再插入一根牙签。
③按装置图在铁架台上固定好铜条。
点燃酒精灯,在铜条的一端给铜条加热。
观察牙签掉下来的顺序。
探究实验结果
7.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演示准备:与学生相同。
科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实验一)引入:1.请各组同学用手摸一摸铝棒,有什么感觉?
2.把桌上的这根铝棒放入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看看有什么感觉?
提问:露出水面的铝棒是怎样变热的呢?
揭题: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的传递板书课题)
《热的传递一》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递。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1.每个同学用手触摸。冷的。
2.摸露出水面的铝棒,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变热(热的)
学生回答:热水的热传过来的。
水里铝棒变热后传过来的。
制定计划
确定方案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传递方向
1.展示实验物品,铜条、牙签、凡士林、酒精灯等。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找到热的传递方向?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过程创新设计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过程创新设计作者:李婉欣李国欢陈昊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7期摘要: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面向全体同学;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热是怎样传递的》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包括四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得出规律;揭开谜底,完善规律;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关键词: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好奇心联系生活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保持对生活的探究热情,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的乐趣,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创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材内容将金属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当中,感受金属棒的温度变化,来引入课程。
这个引入情景较为常规,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创设情境,创新性使用了温变杯子,设计出“神奇小杯子”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两个黑色的温变杯子,杯子的表面跟正常的黑色杯子没有区别,同时分别往黑色杯子中倒入热水和常温水,等待一分钟后,倒入热水的温变杯子表面的黑色会褪色,但是倒入常温水的杯子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通过创设“神奇小杯子”的情景,两个杯子出现的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并通过本节课接下来的学习可以解开“神奇小杯子”的秘密。
二、实验探究,得出规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是实践行性的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以此更加深刻认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这节课程,课本内容上是涉及两个实验,一个实验内容是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在铁条的一段加热,观察小木条掉落的顺序),另一个实验内容是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在铁片的中心和边缘一点加热,观察铁片上蜡油的融化方向)。
《热起来了》说课稿——许跃明
《热起来了》说课稿娄底六小许跃明【教材分析】《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以“热现象”的观察、发现、解释和假说为主线展开的。
本课主要是对“热现象”的发现和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制定了3个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认识到衣服自己不能产生热。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乐趣。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验证“衣服本身能不能发热”的活动的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课件。
小组准备:温度计、毛巾、毛衣、瓶装温水、实验记录表等。
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互动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法1、分析归纳法。
2、自主探究法。
3、讨论质疑法4、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一、体验感知,揭示课题:1、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握手,感觉手的凉热。
2、搓搓手、跺跺脚感知身体温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热起来的感觉,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气氛,并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新的问题】二、讨论交流,质疑提问:1、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学生踊跃发言,方法各种各样)2、利用课件,归纳总结:①、外界物质供热:烤火、取暖器等②、吃食物产生热③、运动产生热④、加衣服等?3、激发质疑:【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提出疑问:1.为什么会热起来?2.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3.衣服能不能产生热?】三、动手操作,实验验证(这一环节,我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辩论、探索实验)(活动一)辩论:衣服能不能发热(活动二)实验验证:衣服能不能发热●实验材料:温度计、毛衣、书本等●实验步骤(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一、实验器材的有效改进,提高课堂实验效率整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对实验器材的设计,第一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假如按照教材上将火柴用蜡粘住,且不说最终实验效果如何,光是实验装置的制作就是一项大工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可能会花去实验的大部分时间,真正实验时间所剩无几,探究无法深入,而林老师充分利用了蜡的熔点低,将蜡本身作为观察对象,做成蜡环,方便实用,学生可以随意地摆放,节省时间,实验的效果非常成功。
第二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的传递,林老师更巧妙地将金属片做成平底锅形,在里面涂蜡,避免了受热后蜡流下影响观察,等蜡冷却后又可以重新实验。
这两个实验器材的设计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大为惊叹。
林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了。
很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追求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化繁为简,排除干扰,才能提高探究的效果。
二、严谨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一)实验指导的严谨林老师让学生自主讨论,为学生搭建完整的实验框架。
实验实验器材的讨论、实验方法的指导都很到位。
比如器材中玻璃器皿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实验方法中蜡环的放置、加热点的确定,还强调了此试验中要观察记录的是什么,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指向。
两个实验中,林老师都强调了注意点,就是安全操作,如避免手接触烧热的金属片和金属条,烧热的金属片不能直接放在桌面等。
为学生此次实验提供安全保证,更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二)层层引导,搭建探究平台教师是引导者,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创建一个个阶梯和平台,这在林老师这节课上有很好的体现,从金属条到金属片,将学生的思维从点引向面。
第一个实验已经直观地从蜡环的掉落顺序得出热的传递方向,并且小结得出热是从较热的地方传向较冷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又引导学生假如金属条转起来变成金属片又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激发了探究欲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教学过程】引入:出示金属瓢,请两位同学上台触摸,说说感觉,是冷的还是热的,之后把金属勺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再请原来两位同学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
再说说触摸的感觉,刚才老师并没有把瓢柄放入热水中,可是它却变烫了,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热是怎么传递的。
(板书)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1、师: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2、生:小组讨论并反馈。
3、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凡士林,那么凡士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观察老师的操作。
(粘黏好)它还有个特点,那就是遇热很容易熔化?老师这里有小铁棒,火材棒,铁架台酒精灯。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自己看见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吗?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5、交流实验方案:师:✍打算怎么加热?(位置)②火柴的距离③怎么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火柴跌落的顺序)6、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7、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重新回顾上课之前的瓢柄变热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原理)(刚才我们观察了热在铁丝的传递过程,那你想不想观察到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过程呢?)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预测,并选取其中比较有典型的同学,让同学汇报他的想法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用创新的思维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
用创新的思维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发表时间:2020-11-09T07:29:17.08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3期作者:李彩菁[导读]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技兴国”的今天,作为科技辅导员总是以青少年创新活动为先导,以各类科技竞赛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成都市双流区蓝港外国语小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200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技兴国”的今天,作为科技辅导员总是以青少年创新活动为先导,以各类科技竞赛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想法,善于创新。
科技辅导员除了在努力推进学生发展之外,也应该驻足课堂,钻研教材,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实验教学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科学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拓展,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设计或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实验操作中缺乏有效性。
因此在创新之路上,科技辅导员应同学生一起与时俱进。
现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谈谈对教学内容中的实验改进。
关键词:实验改进;创新;教学活动一、实验材料改进,以新代旧科学源于生活,灵感一触即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不小心将体育彩票落在电烤炉旁。
有一部分彩票当时就变了色,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好奇心。
查阅资料后得知彩票纸是一种热敏材料,其制作原理是在普通纸基上涂敷微粒粉末,成分是无色染料苯芬类或其他酸性物质,以薄膜相隔,在受热条件下,薄膜融化,粉末混合起显色反应。
如此直观的热变化立刻让笔者联想到热学实验,可否将这种材料应用在该单元的实验中呢?在此前笔者连续三年任教小学科学五年级教学工作,源于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笔者知道科学教材学生的配套实验材料包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操作复杂,效果浅显且耗时长,更可怕的是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小学科学精品创新: 热是怎么传递的
热是怎么传递的
创新方案说明:
教科版五年级《热是怎么传递的》一课的探究主题是“热传导”,有两个实验,一个是“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另一个是“热在金属片的传递”。
第一个实验还比较成功,但是第二个实验很难做。
于是我想到用另一个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来代替。
看到实验室有高锰酸钾和集气瓶,我就想到了一下这个改进实验。
制作材料:两个集气瓶,玻璃片或厚纸片,高锰酸钾,热水,冷水
制作方法:
1.一个集气瓶装热水,另一个集气瓶装冷水。
2.在装满热水的集气瓶里放一些高锰酸钾。
3.将装满冷水的集气瓶用玻璃片改好,倒放在装满热水的集气瓶上。
4.抽掉玻璃片,观察现象。
创新方案优点:
本作品结构简单,所需材料基本都是实验室常见的,取材容易,制作简单。
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解释,热是从较热的一段传递给较冷的一段,顺便可以明显观察到分子运动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实验器材 三角架、大小不同的铁丝(金属 丝)、酒精灯、蜡烛、火柴、刀。
六、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热通过铁丝传递到套蜡
环的地方,蜡环受热会融化,先后掉下来, 由此实验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 的一端。
2、实验装置及说明(1)改进前(源自)改进后 一端加热中间加热
七、实验过程
八、实验效果
用蜡环代替火柴、三角架代替铁架台, 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实验结果一目 了然。
九、自我评价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改进、创新实验仪 器,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能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 学的有效性。充分地组织利用好手中的实验材 料能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科学实验。在 这个改进的实验中,我仅仅只是把火柴换成了 蜡环、铁架台换成三角架,实验就不仅由复杂 变成简单,而且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用蜡粘火柴 棒容易掉、铁丝缠绕的松紧及高度调节、铁丝 粗细的换取、火柴棒的间隔、用时过长等影响 实验效果和时间等许多问题。
二、设计思路
针对教材中热在铁丝中的传递实验原型所 存在的问题,选取合适的材料,改进实验,解 决问题。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 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 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 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2、不足之处:
(1)由于蜡融化后的凝固速度快,且粘性不 强,所以要用蜡烛把火柴粘在铁丝上,难度很大。 (2)演示实验时,出现了离酒精灯较远的火 柴先掉下来的情况。 (3)课文中的铁架台,铁丝太粗比较难缠绕, 太细则热传递太慢,且铁丝的缠绕高度难控制, 不好调节。 (4)火柴之间的间隔太远,热传递慢,用时 太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热在铁丝中的传递实验改进)
娄底六小 许跃明
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 用
热在铁丝中的传递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 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4个实验 活动中的第2个。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热 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为后面教 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的积累和铺垫。教学 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 功与失败,充分地组织利用好手中的实验材料能 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教材中的科学实验。
四、实验创新之处
1、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决 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容易掉,用 时长的问题。 2、蜡环厚度、孔径大小比较一致,可以 防止离酒精灯较远的火柴因粘蜡太少先掉下来 的情况出现。 3、用蜡环代替火柴,可以随时调节蜡环 之间的距离,控制实验时间的长短。
4、蜡环容易做,使用方便、经济。改用 蜡环解决了实验材料难找的问题。 5、用三角架代替铁架台,直接把穿有蜡 环的铁丝放到三角架上,既不必调节铁丝高 度,也不用缠绕,省时、方便。 6、实验时,可以随意从铁丝一端或中间 加热,这样更灵活。
1、做蜡环。(用刀把蜡烛切成3mm左右厚 的圆柱,太薄易碎,然后用烧热的铁丝飞快地 打一个小洞)
2、在铁丝上每隔1~2厘米套上一段蜡环。 3、把穿好蜡环的铁丝放在三角架上,调节 好三角架、蜡环之间的距离。
4、点燃酒精灯,在铁丝的一端给铁丝加热。
5、记录好蜡环掉下来的顺序。 6、重复几次上面的实验,记录结果。 7、在蜡环正中间的地方给铁丝加热,记录 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