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俗讲解

合集下载

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说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

佛教经籍繁多,其实不超出“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

佛教宣称:人的一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别离、怨憎、求欲、烦恼等八苦(即苦谛)。

造成人生苦的原因(即集谛),是不懂佛教真理的缘故,若懂得佛教真理,按照佛的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即灭谛)。

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即道谛)通俗的讲:佛教的基本教义之核心就是一个“苦”字,即人世间充满着苦难,从出生到死,就离不开苦。

佛教说,人生有八种苦,人们都好象浸溺在痛苦的海洋里,真所谓“苦海无边”。

释迪牟尼和他的高僧门徒,把佛教思想当做一只大海里的船,称为“慈航”,把人们从苦海里救出来,叫做“普渡众生”。

人们要领悟佛教的真理,做到“自我净化”,才能被“解脱”,永远脱离人世,不再“生”,也不再“死”,即“脱离苦海”,达到幸福的彼岸(即西方极乐世界)。

人们怎样才能通过“慈航”“超登彼岸”呢?那就要信仰佛教,皈依释教,刻苦修行。

怎样修行呢?要求教徒必须遵守许许多多的“清规戒律”,不能有“七情六欲”,虔诚的信仰,佛经所述的“一切皆空”、“无我”、“无常”及“因果报应”┅┅等等的观点。

(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代表克制“情欲”的化身,孙悟空就是代表“心情”的化身,猪八戒就是代表“欲念”的化身)这就叫做“修行”。

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修不好,也许一时间大彻大悟,便可以“立地成佛”对佛教教义”苦”的误解说人都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调,不就是欢喜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言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是很快乐吗!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了。

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义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都是苦的。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 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 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 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 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 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 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 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 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 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 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 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 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 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佛是人而不是神 佛是真平等者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没有排他性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取律的律法举七五在佛 材与渊由,行叶百阿陀 诸经源优即第岩阿阇入 多为,波是一,罗世灭 相同即离经次以汉王后 同一导诵,结大会绝, 。渊源出由集迦聚对第 源于。阿。叶于保一 ,此阿难这为王护个 故时含诵时首舍下夏 其。经出的,城,季 , ,
返回目录
佛心慧语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 人,弄得痛苦不堪。
返回目录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 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 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 佛教 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 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 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 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 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藏传佛教浅说

藏传佛教浅说

AppreciatION说起藏传佛教,相信很多人都感到很神秘,大多是只闻其名,对藏传佛教的情况不甚了解。

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又叫西藏佛教,是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以后,和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本教,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后的形态。

因为这一派系的佛教特别重视密宗,视密宗为其精髓,因此又称为藏密。

藏传佛教和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汉传佛教以及流传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南传佛教,同源但流派不同,所以人们到藏传佛教寺院的时候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藏传佛教所修习的经典及义理都和汉传佛教有很大的区别。

7世纪时,藏王松赞干布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政权,他的两位妻子——大唐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都信奉佛教,都携带了大量的佛教书籍和工匠入藏。

8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先后迎请印度寂护和莲华生两位佛学大师入藏传播显宗和密宗佛教。

经过和西藏本土宗教本教的较量后,佛教占据了优势。

莲华生大师宣告,那些山神水怪以及本教里的各种神祇都被佛教降服,成为佛教中的神灵。

经过莲华生大师的改造,使得佛经中佛、菩萨、护法藏传佛教浅说李 莎鉴赏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等各种神明的数量大大增加,一些本教里的祭祀及做法仪式也被吸收到佛教中来,再加上当时印度教对佛教的影响,在绘画、雕刻等方面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形象,或是多手多足,或是牛头马面形象怪诞,手持各种法器,坐骑也多是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二、藏传佛教中的教派和重要祖师1.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的早期教派,通称“旧译密咒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其他教派,故称为“古”。

宁玛派尊莲华生为创始人,主要修习密宗,因为这派的僧人习惯戴红帽,又称为红教。

宁玛派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寺、竹庆寺、白玉寺、协庆等。

佛教 善知识

佛教 善知识

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据传为古印度迦毗罗卫(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公元前6—5世纪)。

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

“佛”是“觉悟”的意思。

公元12世纪,由于佛教适应不了当时印度的社会需要,加上伊斯兰诸王的入侵,佛教在印度逐渐溃灭(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十九世纪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

世界佛教中心东移至中国。

不过,佛教早在两汉之际就已东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已难考定,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时(公元前2年)传入。

汉明帝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抄写佛教经典仪轨,带回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基础和规模。

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一般认为由陆路从西域到关中,但也有可能由海路到吴楚。

佛教理论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收徒传法,据说他所说的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若就其根本意思说,即“四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事物或现象。

佛教四个重要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无明、行、识、色、六触(眼、耳、鼻、舌、身、意)、受、爱、取、有、生、老、死。

解脱之道——四谛说(124)苦谛:现实人生的种种痛苦现象。

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业”与“惑”。

灭谛:断灭诸苦产生的原因,达到涅槃。

道谛:达到涅槃境界的道路,需遵行的佛理佛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有功用,但它的相状和功用里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说是空。

佛教的时空观念空间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而一个小千世界有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阎浮提(大洲、部洲),一千座须弥山,一千个四大天王处,一千个三十三天。

佛教是什么?

佛教是什么?

【佛法兴盛的时代,人们一定在用最易理解并最易传播的方式谈佛。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创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

当谈及佛教时,讲述者大多由此开篇。

但这段看似简单话中所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却易被忽略:佛:全称佛陀。

梵语buddha的音译,巴利语同。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的意思其实就是自己觉悟。

觉悟就是认识真相、知道了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类似于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觉他”就是帮助他人觉悟。

“觉行”将觉悟到的思想付诸于行动。

说的更通俗一些,佛其实是一个称号,获得这种称号的必要条件有三点:1.认识真相,知道宇宙万物的实质。

2.将自己的认知分享他人,帮助他人觉悟。

也就是常说的“普度众生”。

3.将所知所学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教:就是教育,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

但现在很多真正开悟的人更愿意称之为“佛学”。

因为“宗教”在我们这个时代包含了许多“教育”之外特性,这与最初的通过“引导、启迪”等方式帮助他人觉悟的本意是不符的。

称之为“佛学”在我们这个时代造成的误读会较少一些。

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他是佛学的创始人。

也是第一个获得“佛”称号的人。

以至于许许多多对佛学不甚了解的人,认为“佛”或“佛陀”就“是”且“仅是”释迦牟尼。

这是不正确的。

在佛学中,只要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便能获得“佛”的称号。

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族<Sakya>,即乔达摩·悉达多所在的部族。

位于古印度东部,他们以迦毗罗卫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小国。

)
我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东部的迦毗罗卫国,一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后终于认识到了宇宙万物的真相。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及常识导言:佛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源于古印度,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佛教信仰的核心是追求解脱和觉悟。

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名词术语和常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佛教名词术语以及与之相关的常识。

一、佛陀佛陀是指佛教的创始人,也称为释迦牟尼。

他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生活并传授了佛法。

佛陀意为“觉者”或“觉醒者”,他通过禅定和从头到尾的修行实现了内心的觉醒,并找到了超越生死轮回的道路。

二、菩提树菩提树是佛陀达到觉醒的地方。

佛陀在印度的波陀伽城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禅坐并觉醒。

这个地方被称为菩提伽耶,现在是佛教朝圣地之一。

三、佛陀的四圣谛佛陀的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教义。

它们是:1. 苦谛: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意是普遍存在的。

2. 集谛: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

3. 灭谛:通过摧毁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

4. 道谛:通过遵循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地。

四、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定义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实现觉悟。

八正道包括:1. 正视: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2. 正志:满怀善良和正向的意愿。

3. 正语:说真话,避免谎言、恶语和闲言。

4. 正业:以正确的行动谋求生计,避免伤害他人。

5. 正命:生活中不损害生命,尽量保护生命。

6. 正精进:努力学习和修行。

7. 正念:保持对当前经验的觉知和集中注意力。

8. 正定:培养冥想和内心平静。

五、佛像佛像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佛像是佛陀的形象,用于代表佛陀和佛法。

佛像常见的形式包括坐像、卧像和立像。

人们通过礼拜和冥想来表达对佛教的敬意和虔诚。

六、佛经佛经是佛教的重要文献,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智慧。

佛经分为三藏,即戒律、经典和论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经》,它包含了佛派教义的核心内容。

七、旋转经轮旋转经轮是佛教中的一种传统仪式。

它是一个装有佛经文本的圆筒,人们通过旋转经轮以示虔诚和祷告。

旋转经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持咒和诵经来获取利益和福报。

佛教的名词解释观点有哪些

佛教的名词解释观点有哪些

佛教的名词解释|观点有哪些佛教的名词解释: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的观点:否定宿命论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

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缘起论《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

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

般若重视“缘起”。

《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一、佛陀创教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

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

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

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

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

此日即为浴佛日。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

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

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

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

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

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

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

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一、。

创始者是谁?
所谓佛教,狭义的说,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

但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都是从广义上去理解的。

广义的佛教,就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它包括由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的信徒所组成的宗教团体;包括佛的言教内容以及论述、发挥佛的教义思想的宗教经典;信徒所信奉的宗教仪式等。

按佛教所说,则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教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代xx。

创始人“xx”
佛的意思是觉,即觉悟了人生真谛的意思。

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十二因缘”等。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指“苦、集、灭、道”。

苦―――人生充满痛苦,集―――造成痛苦的原因,灭―――按佛教真理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道―――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

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晋宋年间僧人xx。

1/ 1。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总结佛教精髓

总结佛教精髓

总结佛教精髓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核心教义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和教诲,对人类的修行和觉醒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佛教的精髓,包括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修行方式以及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三宝和四圣谛。

三宝指的是佛、法和僧,即佛陀、佛法和修行人。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通过开悟而达到无上的境界,成为了世间人所敬仰和追随的对象。

佛法是佛陀教导的教义,包含了解脱苦难的方法和智慧的教诲。

僧众是修行者,他们通过遵守佛陀的教诲,努力修行并传播佛法。

四圣谛是佛教中关于苦、集、灭、道的核心教义。

苦指的是世间生活的各种苦难和痛苦,认识世间苦难的存在是解脱的前提。

集指的是苦难的原因,即贪欲、嗔恨和无明等烦恼和执著。

灭指的是消除苦难的方法,即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抛弃烦恼和执著,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道指的是达到解脱境界的路径,即通过八正道来实现心灵的和谐和平静。

佛教的修行方式佛教的修行方式主要包括禅定和般若。

禅定是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平静的心态,以觉察和觉醒的心理状态来超越纷扰和繁杂的世间。

禅定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杂念和烦躁,培养内心的平和和清明。

般若是指智慧,它是佛教修行的一个关键要素。

般若的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超越表面的现象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

般若的修行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佛法的经典教义,提升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此外,佛教的修行也强调慈悲和善良的行为。

修行者通过给予和关爱他人,培养慈爱和普度众生的善心。

慈悲与智慧并重,只有智慧的觉悟和慈悲的心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学、四慈、六波罗蜜和十善业。

三学包括戒、定、慧,即修行者要持戒遵守佛陀的教诲,通过冥想来培养专注和觉察的心态,以及通过学习佛法来提升智慧。

四慈包括慈爱、悲悯、喜舍和平等。

慈爱是指对一切众生怀有无条件的友爱和关怀;悲悯是指对众生的痛苦和苦难感到同情和怜悯;喜舍是指对众生的快乐和幸福感到喜悦和乐于分享;平等是指对一切众生视为平等和包容。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学习的佛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佛教的起源和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现境内的兰菲尓地区,他的成佛经历是一个寻求解脱的过程,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并传授了佛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1. 四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分别是生老病死、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终止痛苦的道路。

四谛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类存在的认知和对于解脱的追求。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大论》中提出的修行方法。

它包括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集念。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人们可以走向解脱和成就涅槃。

三、佛教的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学习和研究佛教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三学习的佛教经典:1. 罗马尼林是初四课程中介绍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记载了佛陀的教诲和经验。

2. 《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内容涵盖了诸多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

四、佛教的流派和寺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以下是初三学习的一些佛教流派和寺庙:1.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上座部派。

2.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寺庙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例如中国的少林寺和泰国的大皇宫。

五、佛教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知识ppt

佛教知识ppt

密宗:
(1) 密宗教义和修行方法;
(1) 四大部派的区别;
(1) 密宗修行的挑战和机遇。
天台:
(1) 天台起源和发展历史;
(1) 天台教义和经典;
(1) 天台与禅宗的关系。
佛教流派:南北传、净土、禅宗、密宗
、天台
Buddhist Sects: Southern Buddhism, Pure Land, Zen, Tantra, and Tiantai.
2. 八正道的内容:八正道包括正确看法、正确意图、正确说话、正确行为、正
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与正确禅定。八正道是指导我们从现实世界的迷惑
与痛苦中脱离出来,成就内心的智慧与幸福的方法,是实践佛教教义的核心要
义之一。
VIEW MORE
佛教基础概念:三ic Concepts of Buddhism: Three Jewels, Four Noble Truths, Eightfold Path, Five Skandhas, Twelve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雕塑、壁画、佛教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佛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著名的形式之一,它代表了佛教中的各种神明。佛像雕塑的样式和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壁画和佛教绘画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壁画通常出现在佛教建筑物的内部,表现了佛教故事和神话,而佛教绘画则更注重精细的细
佛教实践:念佛、禅修、持咒、供养、布施
1. 念佛的内涵和方法: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其重点在于通过
默念佛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超脱尘世的束缚。念佛有多种方法,如单点、连续、
调息等,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 禅修的意义和步骤:禅修是佛教修行中的另一种方法,其通过深入冥想来观照

佛教常用词俗解

佛教常用词俗解

佛教常用词俗解几乎所有接触到佛教的人都会说:佛教真是太高深了。

是啊,佛教确实是高深,但佛教也有很浅很近的一面,就象山,山很高,但山脚下离我们是近的;就象海,海很深,但海岸边总是浅的。

山很高,不可能高得连山脚下也没了;海很深,也不可能深得没有岸边了。

登山渡海,关键是找到上山的路径,渡海的码头。

从山脚下上山总是容易的,从码头上船总是容易的。

如果有向导带路,最高最高的山,爬起来也是快的,最深最深的海,渡过去也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向导,靠自己摸索遇到问题就比较为难,比如登山遇到荆棘、悬崖,渡海遇到大风、暗礁。

怕只怕,在中途迷失了方向,学佛修行也一样,如果有明师指导,成就起来还是很快的。

在缺管明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佛是有点难,难就难在中途迷路,出现这个那个问题。

初学的人,在没有明师可依的情况下,自己找些佛书看,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文字关。

因为佛书里很多名词是梵音直接音译过来的,比如佛、菩提、涅槃之类,看不懂。

有些名词已经翻译成汉语,古人翻译的,那时候很容易懂,但过了上千年,词意可能发生变化,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空,了生脱死,六道轮回,世出世间,等等。

这些文字关就象山路上的荆棘,水道上的暗礁,必须小心处理好。

为了便于初学佛者对于基本教义的把握和体证,我选择了一些最常用的佛教词语,进行通俗的解释,希望对初学佛者有所帮助。

空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

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

有人反问说:“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我们说这墙是空的,难道我们不知道头撞上去会痛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不存在”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名词解析【建议收藏】

佛教名词解析【建议收藏】

佛教名词解释【建议收藏】0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02、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

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03、缘觉: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04、声闻: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05、阿罗汉: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0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0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0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0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

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

(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法、僧,名三宝。

27、大乘: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28、小乘: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9、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30、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

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32、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3、四等:即四无量心。

(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佛教问题,大家平时都拜神拜佛啦,知不知道什么叫南无阿弥陀佛呢?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满天神佛,神和佛又有什么不同呢?大家都不清楚吧,那我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佛教是有释迦牟尼创办的,什么时候创办的呢,大概是在孔子这个时代。

起源在印度发展在中国,即是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他们的总部在美国,但在中国发展得很好,佛教的总部在印度,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是在东汉时期,话说当时的皇帝梦见在西方有一个像是金刚的形象,于是就派人到印度去取些经书回来,后来留下了西安的白马寺,这个是最初佛教传入来的印象。

那么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南无其实是一句印度话,是直译过来的,就像我们的咖啡就叫COFEE,公共汽车就叫BUS,如果是翻开古文的话叫法就更多的了。

南无是一句印度话,它是什么意思呢,是敬拜,敬重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从心里面去敬拜阿弥陀佛的意思;另外包括我们的一句佛教述语叫“波耶波罗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波耶是智慧,波罗密是彼岸,意思是用智慧之光带你到达彼岸。

我们通常见到各地都有一些佛教的寺庙,其实寺庙就像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店一样,遍地开花。

当我们入到寺庙的时候通常见有佛和菩萨,那佛和菩萨有什么不同呢。

但凡对于佛法自觉,觉他,功德完满都就称之为佛,即是自己能感悟佛法而且能令他人感悟佛,并且这个人功德完满,那么就称之为佛;能够自觉,觉他但是功德未完满都就称之为菩萨,自觉但未能觉他和功德圆满者就称之为罗汉。

如果拿一家企业职位来作比喻他们的身份的话,那佛祖就相当于董事长的职位,他们每一年会召开一次董事会议,将会务分配给经理,要求他们今年要做到多少多少营业额,所以我们的菩萨呢就相当于区域经理的职位,他们的主要是完成董事长分配到的任务;佛教里面有四大菩萨,他们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间菩萨,还有地藏王菩萨。

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文殊菩萨是四位菩萨当中最不聪明的,就叫做智慧菩萨,如果人们想求身边的人读书聪明就求文殊菩萨,他手抓着一把剑,座骑是一只狮子,大家看西游记就清楚了,你会看到西游记里有一个狮陀头的,这个就是文殊菩萨的座骑,他的任务就是拿手中的剑斩断尘世间的烦恼,只要人间还有烦恼,他就未能功德圆满。

普贤菩萨是骑着大象的,它是四大菩萨中最勤劳的,事必躬亲,到处弘扬佛法。

观世音菩萨大家就相对熟悉了,救苦救难观世音,到处普渡众生,众生还有苦难的话他还是不能完成任务的。

另外一个就是地藏王菩萨,他是负责阴间的;他曾经对佛祖说过: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意思是只要地狱里面还有亡灵未渡上天堂他就未能成佛。

相传地藏王菩萨的母亲为了养大他而自己饿死了,待到地藏王修成佛法后他就去阴间去找自己的母亲,后来他发现他母亲已沦为阴间的一个饿鬼,于是他就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就摇一摇他的禅杖,打开地狱的门,到了七月十四门就打到最尽的了,所以到七月十四那天就叫鬼节,过了七月十四地藏王再摇一摇他的禅杖,地狱门就慢慢的关上,到了八月初一就是地藏王菩萨诞。

以上就是四大菩萨四大区域行政经理的任务。

那个我们讲一讲寺庙的相关佛像,就拿我们的宝林寺来说吧,当你进入到宝林寺第一道门时,门两边就有哼哈二将,他们是什么身份呢,他俩就如企业门口的两们保安。

再进入就是天王殿了,进天五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佛,它又叫未来佛。

在佛教里面有过来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就叫燃灯古佛,现在佛就是现在的董事长,他叫释迦牟尼,未来佛就是进天王殿第一时间看到的弥勒佛,为什么叫未来佛,意思是未来董事长一位就传给他的了。

弥勒他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他现在笑口常开,笑面迎人,他现在就企业里的风习经理,在前台做着接待,相当于在酒店做咨客一样,一见有客人就笑着说欢迎光临。

天王殿里面还有四大金刚,他们分别代表风调雨顺,怎么区分呢,拿剑的代表锋利,弹琴的代表调,拿伞的代表雨,手里握蛇的那位就代表顺,四人合称就叫风调雨顺。

另外在弥勒佛后面有个将军一样形象的就叫韦驮。

我们再形象一点比如,天王殿就像是企业的保安集体宿舍,里面有一个见习经理,四大天王是四位保安队的队长,而韦驮相当于保安队的总队长。

韦驮手里握着一把禅杖,大家别看这个很普通的动作,其实他是代表着一定含义的。

如果这禅杖是插在地下,表示这个寺庙不是那么有钱,不接待各方和尚。

如果是横着握在手上,相对来说这家寺庙比较有钱,即是游方和尚来到这里可以接待你一个月的时间;如果禅杖指着天的话这个就是皇家寺庙了,即是你进得去任你吃住,不用走也可以的了。

当我们走进大雄宝殿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三尊佛像,佛教三位董事长都在这里了。

三位人物代表三个方位,在我们的右手边代表东方,这个称之净硫璃世界,董事长名药师佛,消灾延寿药师佛,即是说如果祈求身体健康就是药师佛。

中间那位就叫释迦牟尼佛,他是现在的董事长,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就是释迦牟尼统治的,叫梳婆世界,梳婆是什么意思呢,是遗憾的意思。

左手边的那位是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教主叫阿弥陀佛,为什么人们常常口念阿弥陀佛呢,就是敬拜阿弥陀佛的意思,相传人不在世界的时候就会到达另一个世界,敬拜阿弥陀佛就是当你离开人世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接走你。

我们所说的满天神佛,神和佛有什么不同呢。

话说去年12月月底时有两位阿姨在菜市场聊天,一位阿姨说:听说圣诞老人节要来了哦,去哪里拜呢。

是的,要到哪里拜呢?不知道哦,要么你去宝林寺去拜拜菩萨啦。

可以的吗,可以,他们都是天上的神仙,他们知道的了。

其实这样是可以的吗,大家听听就知道。

神和佛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他们是不同宗教的,佛教是印度产物,像是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神是我国的道教产物,国产货,就像真功夫沙县小吃那样。

大家看西游记看得多了很可能以为神和佛是一起的,不过无所谓,中国人的信仰都是很自由很随便的。

那么大家在寺庙里面听和尚念经,可能听不懂他们在念什么。

经过我的翻译呢将佛经念成八字真言,以后大家遇到一些什么烦心事呢就念这个八字真言就可以的了:你米理我,我米理你,你米理我,我米理你…。

世界有三大宗教,有基督,有伊斯兰教,有佛教;基督国家侵略过伊斯兰教国家,就称之为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国家发起反抗就称之为圣战,大家看那些IS圣战就是这样来的了。

当年基督和伊斯兰教打架的时候,佛祖他就在旁边念经,你米理我,我米理你。

三大宗教,基督教给我们最大的贡献是给了我们一个休息日,因为圣经里有说明在每个星期的第七日是休息日。

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是允许吃肉的,其中最鼎盛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我们以前学过一句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时最信仰佛教的人是梁武帝,他看到佛经的教义里面说不可以杀生,不可以杀生即代表不可以食肉了,于是他就禁止东土大陆所有佛教徒吃肉;但这个有区别于藏传佛教,西藏的喇嘛是可以吃肉的,另外泰国的小乘佛教也是吃肉的。

考一考大家,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呢?其实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菩萨是个男性形象且有胡须的,后来观音颇受女性喜欢,于是想请他进闺房供奉,但古代讲求男女授受不亲的,所以观音等菩萨的形象渐渐改变成女性。

大家去到西藏看到那边的神像是相对严肃的,到了东边大陆就不同了,神像的表情慢慢趋向于和蔼可亲的形象。

佛教发展到今天,已逐渐与世界接轨。

当你走进寺庙,有曾人会问:各位施主,烧一柱合家平安香吧,只需要888元。

大师,我没有带钱哦。

没关系,我们可以刷卡的,这里有POS机。

大师,我家的孩子要考试了,有什么办法可以令他通过考试呢。

没问题的,我这里有个符,你拿回去把这它烧了,然后把纸灰冲水给你孩子喝了,通过考试完全无压力。

但大师,我孩子在美国读书哦,现在拿到符坐飞机过去也赶不来了,怎么办?没关系,你家的孩子会上网,你让他上我们的网址WWW观音菩萨.COM把这个符下载并打印出来,把它烧了冲水喝同样没问题。

这就说明现在信佛的人是要一定成本的,在中国当前相对正规的寺庙有哪个呢,有厦门的南普陀寺,进寺时是不允许你带香进去的,里面有香给你选择,但也只能上一柱,原因是它的香火太旺盛了。

以前进去的时候是要收3到4元的门票的,现在不用了,原因是这里游客信众较多,银行每天都要给寺庙运送几车的门票,很浪费人力物力。

但现在这个寺庙不收门票了,它是怎样维持它的香火呢?它的经济来源完全靠信徒们的自愿捐献,少则几十,多则几十万。

这样他的经营就被确保了。

关于佛教的信仰在我国是自由的,但信则有不信则无,以前我们看西游记可以看到唐僧四师徒到西方取经回来传教,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有一位佛教的祖师爷达摩,他是佛教的第28代传人,我们看武侠小说帮派中的继承有戒指,打狗棍等等五花百门,而佛教的继承是衣钵迦裟。

达摩初来中国的时候他是在哪里登陆的呢,他是在广州登录的,所以广州那里有立了一位碑,上刻:西来初地。

但这块碑已经淹没在闹市当中了。

达摩知道梁武帝信佛,所以来到中国第一时间去见了他,见到梁武帝他才发现其实梁武帝并非完全信佛,只是叶公好龙的角色。

于是他打算赶回少林寺去弘扬佛法,但去少林寺要坐船渡过长江,船家看到达摩是个非洲和尚那样的田地,非洲和尚黑人僧,于是不渡他过江。

达摩见状,就随手找来一块树叶扔进江里,接着自己跳了上去踩着树叶渡过了长江,这个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典故。

大家去到某些寺庙可能会看到达摩站在一块树叶上的形象。

达摩到了少林寺后就开始传法,刚开始时很多人听到达摩是西方来的高僧,一瞬间集了很多人。

但达摩传法说的是印度话导致没人能听懂,于是信徒慢慢解散。

于是他就决定面壁思过,所以在少林寺有个达摩洞。

相传太阳升起的时候就照射在达摩的身上,后来就晒出了一个身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