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ppt课件
问题3
在《画里阴晴》中,作者对“ 阴”和“晴”的描绘有何深意
?
问题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 《画里阴晴》中表达的意境有
何感受?
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1
《画里阴晴》这篇文章的主题 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
分析。
思考题2
在《画里阴晴》中,作者如何 通过描绘“阴”和“晴”来表 达他对人生的理解?
思考题3
《画里阴晴》涉及的艺术领域和历史 背景,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了 解多元文化。
培养人文素养
《画里阴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 人文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画里阴晴》对中职语文基础的影响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画里阴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 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
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 特点和功能,有助于理解 《画里阴晴》的艺术价值。
《中西艺术比较》
比较了中西艺术的异同, 有助于理解《画里阴晴》 在中西艺术交流中的地位。
拓展阅读
《中国画论研究》
深入探讨了中国画论的精髓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画里阴晴》 所体现的中国画论思想。
《艺术鉴赏学》
介绍了艺术鉴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对《画里阴晴》的 鉴赏能力。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 对《画里阴晴》中表达的意境 有何感受。
思考题4
如果你是《画里阴晴》的作者,你 会如何继续描绘“阴”和“晴”的
意境?请尝试写一篇短文。
06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参考文献
01
02
03
《中国美术史》
详细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 展历程,为理解《画里阴 晴》提供了背景知识。
《艺术概论》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主题和审美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方法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画里阴晴》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审美观念。
第五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评价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的反馈。
学生对写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回答和表达能力的反馈。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5.1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word说课稿
《画里阴晴》说课稿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周稳20XX年11月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
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一)学情分析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画作,让学生谈谈对画作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画作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阴晴变化的角度分析作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和欣赏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阴晴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画里阴晴》和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阴晴变化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5.《画里阴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十五画里阴晴课文分析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但作者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中心。
本文共4个自然段,结构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江南春雨,主人感到遗憾,画家却兴味盎然,因为“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尤其是桃花点点,映在万绿丛中,使人联想起“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
末句“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引出了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段首句紧承上段,说“湿,和绿竹都渗进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第2句接着阐释,雨后,本来并不很协调的红土和绿竹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反倒显得协调了。
再拿穿湿衣服不舒服作反衬,说“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
但并非没有同好,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因为雨,画里的景物、形象、意境不同于晴日,成为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美。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谋雨亦奇。
”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坦言“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之后,说明自己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
水彩画是西洋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二者风格不同。
作者留学法国多年,学的主要是西洋油画和水彩画。
但作者的水彩画“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自有一香道理:西方风景画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而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这几句话虽然主要是陈述客观事实,但褒贬寓于叙述之中,作者显然不赞成西方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这一段为推出中心作好了铺垫。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画里阴晴》简析
《画里阴晴》吹奏着一支创新的短笛吴冠中,《画里阴晴》是他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记述。
《文心独白》是讲他对艺术的感觉、感悟。
这样的记述在他的著作中并不多见,认真品读之后,你会感觉令人受益非浅。
短文吹奏的是一支创新的短笛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短小精悍,通俗幽默。
文章由一句诗引入话题。
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
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作者的创新体现在: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文章第4自然段中的几句话:“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里说明作者的绘画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和技巧的糅合。
短文吹奏的是一支创新的短笛。
全文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的意境。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从全文看,作者是以自嘲语气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他会终身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的探索,兼取二者之长,融合两者之长,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本文的主旨。
任何的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和独特行文结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当然,当然文章涉及较多的美学理论,对于非美术专业的人来说,对“阴”与“晴”的审美体验与画家敏锐的视觉大有距离,对“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印象派”、“意境”缺少概念性领悟,很难理解画家把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洋的油画艺术融为一体的创作风格。
画里阴晴说课稿
《画里阴晴》说课稿2012年11月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
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
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一)学情分析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2.由于是动漫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学习,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这也是我在执教这篇文艺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15.《画里阴晴》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十五画里阴晴一、基础知识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遗憾.浓酣.B.色调.协调.C.娇.柔郊.野D.意境.景.色答案:C解析:C项,都读jiāo。
A项,遗憾[yíhàn]/浓酣[nóng hān]泛指尽兴、畅快。
B项,色调[sèdiào]/协调[xiétiáo]。
D项,意境 [ yìj ìng ]/景色[jǐng sè]。
2.“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唐代诗人的《》。
请默写这首诗:,。
,,斜风细雨不须归。
答案: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3.“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
”此句中,加点字“微”不可以省略的理由是:。
答案:“微”写出了“雨”不大,主人却觉得扫兴,凸显了普通人对“雨”的看法。
4.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湿,了山林、村落了大自然的色调。
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了深暗色的成分,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着墨色了。
A.改变渗进统一渲染含蕴B.渗进统一渲染含蕴改变C.渲染改变渗进统一含蕴D.统一渲染含蕴改变渗进答案:C解析:根据侯文忠的“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可知是“大自然的色调”被“改变”,第二处横线上应该填“改变”。
5.本文的作者是。
请用50字左右,简单介绍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
答案:吴冠中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等。
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等十余种。
二、阅读与表达能力训练根据下面唱词,完成6-10题。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
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画里阴晴》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高教版】1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 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 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 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 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 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 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 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2. 这些句中哪 个字最关键?有何 作用?
2019/8/11
教学资料精选
35
谢谢欣赏!
2019/8/11
教学资料精选
36
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
4.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 自己所独有的呢?
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 〈〈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 说明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的诗境。
中“国传湿统”的。水墨画第就一是二以段湿通、过淡为特 点“度。湿 自在”然这一这、点个紧上词凑中语。国衔画接家和,作过者的审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大作》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
——辛弃疾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维《山中》
——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画里阴晴》简析
《画里阴晴》吹奏着一支创新得短笛吴冠中,《画里阴晴》就是她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得一种记述。
《文心独白》就是讲她对艺术得感觉、感悟。
这样得记述在她得著作中并不多见,认真品读之后,您会感觉令人受益非浅。
短文吹奏得就是一支创新得短笛著名画家吴冠中得散文《画里阴晴》,短小精悍,通俗幽默。
文章由一句诗引入话题。
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得审美瞧法:湿得景色格外得有韵味。
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与微雨天得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得风景画。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得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得瞧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得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作者得创新体现在:她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得绘画风格、文章第4自然段中得几句话:“浓而滞得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得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与熊掌就是可以兼得得”,这里说明作者得绘画就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与技巧得糅合、短文吹奏得就是一支创新得短笛。
全文以“画里阴晴”为题,既就是对全文内容得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得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得意境。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从全文瞧,作者就是以自嘲语气表达了一个明确得观点:她会终身致力于油画得民族化与中国画得现代化得探索,兼取二者之长,融合两者之长,就是对绘画艺术得一种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就是本文得主旨。
任何得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就是没有出路得。
文章论述得中心:艺术贵在创新;文章中运用得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与独特行文结构都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得重要内容。
当然,当然文章涉及较多得美学理论,对于非美术专业得人来说,对“阴”与“晴”得审美体验与画家敏锐得视觉大有距离,对“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印象派”、“意境”缺少概念性领悟,很难理解画家把中国得水墨画与西洋得油画艺术融为一体得创作风格、如何消化接受这些“高蛋白”,需要一些厨艺得。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
大家先来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二、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
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
曾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巴黎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
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
大家先来看2004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些数字:吴冠中48幅作品上拍,47幅成交,总成交金额4403.92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尺画价跃至27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三峡之歌》605万元人民币《春荀》422万元人民币《北京雪》363万元人民币《罗汉居》279万元人民币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
三、分析课文(一)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起-------默看细雨湿桃花)1.请找出课文开头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
比喻,引用浓酣:浓厚、尽兴、畅快密密点点黑得像铁妖柔飘摇这些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文字上的功力。
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篇文章的内容考虑,这个字有什么作用?明确:湿。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5.《画里阴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十五画里阴晴课文分析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但作者一开始并不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中心。
本文共4个自然段,结构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江南春雨,主人感到遗憾,画家却兴味盎然,因为“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尤其是桃花点点,映在万绿丛中,使人联想起“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
末句“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引出了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段首句紧承上段,说“湿,和绿竹都渗进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第2句接着阐释,雨后,本来并不很协调的红土和绿竹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反倒显得协调了。
再拿穿湿衣服不舒服作反衬,说“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
但并非没有同好,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
因为雨,画里的景物、形象、意境不同于晴日,成为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美。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谋雨亦奇。
”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坦言“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之后,说明自己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
水彩画是西洋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二者风格不同。
作者留学法国多年,学的主要是西洋油画和水彩画。
但作者的水彩画“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自有一香道理:西方风景画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而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这几句话虽然主要是陈述客观事实,但褒贬寓于叙述之中,作者显然不赞成西方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这一段为推出中心作好了铺垫。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高教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精编解析
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赤橙黄绿青蓝紫=亮艳丽华 鲜……) 2.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表现阴雨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
呢?(讨论) 明确:水墨适合阴雨,油画适合晴天。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合-----艺术贵新) 1.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只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油画和水彩画呢? 明确: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 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的,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 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 的 结合。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 风 格。 2.找出第四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作者的绘画主张。你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
2
2
《画里阴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大家先来 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画价跃至 27 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 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
《三峡之歌》 605 万元人民币
《春荀》
422 万元人民币
《北京雪》 363 万元人民币
《罗汉居》 279 万元人民币
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画里阴晴 教案
十四、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画作导入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
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
1.结构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15《画里阴晴》课件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 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 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第六页,共二十九页。
整 体感知 (Zheng)
自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第七页,共二十九页。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凡高的《星(Xing)夜》
这是荷兰绘画大
师凡·高1889年在法 国南部圣雷米精神 病院治疗期间创作 的名画《星夜》。
在画中,漩涡状星云 扫过夜空,其手法大 胆,震撼人心。该画 被视为凡·高最具风
格的代表作之一。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莫奈的《睡(Shui)莲》
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在庭院
整体感 知 (Gan)
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
可以并行不悖。
第八页,共二十九页。
课文分 析 (Fen)
• 吴冠中的画属于什么风格?是西方的, 还是东方的?在课文中找出东西方绘画各 自特点的语句。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第二页,共二十九页。
第三页,共二十九页。
导入(Ru)新课
•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 长在江南的人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 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 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 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 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画里阴晴》 练习题
第十五课画里阴晴课文练习基础练1. 给下列词语注音标调。
浓酣()陶醉()韵味()含蕴()妖柔()朦胧()2. 解释名词印象派水墨画水彩画油画3.写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和作者。
(1)斜风细雨不须归(2)鱼和熊掌(3)默看细雨湿桃花4.“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通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 拟物B. 拟人C.排比D.比喻提升练(一)阅读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
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
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
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1.全文一共4个自然段,作者所表现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什么?第1段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第2段中作者说“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味,你能从本段中找出答案吗?3. 西洋画家、中国画家为什么“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他们对于阴雨的看法是什么?4.在文末,作者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通布上呢,还是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从句意和修辞上你该怎样理解?(二)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画里阴晴》教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
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字词检查嫩(nèn)绿渗(shèn)进朦(méng)胧妖(yāo)柔意境事故变态投靠派生鱼和熊掌采用抢答法,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四、解读全文(一)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里阴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
大家先来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二、走近作者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
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
曾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巴黎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
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
大家先来看2004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些数字:
吴冠中48幅作品上拍,47幅成交,总成交金额4403.92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尺画价跃至27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
《三峡之歌》605万元人民币
《春荀》422万元人民币
《北京雪》363万元人民币
《罗汉居》279万元人民币
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
三、分析课文
(一)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起-------默看细雨湿桃花)
1.请找出课文开头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
比喻,引用
浓酣:浓厚、尽兴、畅快密密点点黑得像铁妖柔飘摇
这些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文字上的功力。
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篇文章的内容考虑,这个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湿。
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
同时,引入正题,谈起了阴雨天和晴天不同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承-------独特韵味)
1.在画家眼中,湿的雨景别有一番情趣,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讨论,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天气)
2.你能说说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
明确:《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北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约客》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绝句》僧·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转------画里阴晴)
1.阳光(晴)和阴雨(阴)是两种不同的天气形态,作者喜欢哪一个?西洋油画家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作者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原因在上个段落已经阐明)
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
(追求强烈的色彩感:赤橙黄绿青蓝紫=亮艳丽华鲜……)2.就你所学的绘画知识来看,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表现阴雨天,什么又适合表现晴天呢?(讨论)
明确:水墨适合阴雨,油画适合晴天。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合-----艺术贵新)
1.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只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油画和水彩画呢?
明确: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
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的,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
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结合。
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
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2.找出第四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作者的绘画主张。
你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
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这才是文章的中心。
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
3."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句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引用和比喻。
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
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四、写作特色(点到为止)
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马上提出来艺术贵在创新的观点,而是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从对“阴”和“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五、课文内容引申和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吴冠中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值钱了,原因就是他善于推陈出新,有自己的风格!不光是艺术需要创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如中国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学习语文的方法等等,所以我们今后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