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定答辩办法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会议面试答辩工作操作指引(参考材料)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会议面试答辩工作操作指引(参考材料)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会议面试答辩工作操作指引(参考材料)为进一步规范我省中小学教师评审工作,确保评价过程程序规范,评价结果公正、公平,根据《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粤人社规〔2016〕5号)有关规定,现就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面试答辩制定如下操作指引。

一、面试答辩的目的面试答辩是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学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面试答辩,有助于评委判定申报人的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材料的真实性,有助于评委全面直接地了解和掌握申报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工作业绩和能力等情况,以便对申报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面试答辩对象经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审核,符合中小学高级、中级教师职称申报条件且符合考核推荐程序的申报人员,均属于面试答辩对象范围。

三、面试答辩组织机构各级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负责面试答辩的组织实施。

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根据申报人的专业(学科,下同)分布情况,设置若干个面试答辩小组负责面试答辩的具体操作。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面试答辩组织实施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

评委会日常工作制定的面试答辩工作方案报经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

四、面试答辩小组的组成及职责(一)面试答辩小组评委组成面试答辩小组评委由出席专业组评审会议的评委(按规定从评委库随机抽取产生)担任。

同一专业专业组可根据申报人数设置多个面试答辩小组,每个面试答辩小组组成人员不得少于3人。

(二)面试答辩小组职责负责面试答辩问题的拟定;按照规定要求开展面试答辩工作,做好面试答辩记录;按照评价要素,客观、公正地对面试答辩对象进行评价。

五、面试答辩内容及评价要素(一)面试答辩内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申报人进行自我情况简述,要求申报人对获现教师职称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业绩情况等进行简要陈述。

第二部分为申报人回答其工作业绩、能力和业务理论方面的两道以上专业问题。

专业问题由面试答辩小组评委根据审阅申报人的业绩成果、论文著作、课题报告等情况事先拟定。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答辩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答辩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答辩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答辩的详细信息和指导。

以下是文档的内容概述:1. 评审答辩的定义和目的2. 评审答辩的流程和步骤3. 评审答辩的准备工作4. 评审答辩的注意事项评审答辩的定义和目的评审答辩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它是评审委员会与被评审人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旨在评估被评审人在专业技术能力和绩效方面的表现,以确定是否符合晋升或任职的要求。

评审答辩的目的是对被评审人的能力和成就进行全面评估,以提供公正、客观的判断。

评审委员会将根据评审答辩内容和表现,结合其他评估材料,作出是否通过评审的最终决定。

评审答辩的流程和步骤评审答辩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开场介绍:评审委员会成员对自己进行简介,并解释评审答辩的目的和流程。

2. 个人陈述:被评审人对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成就进行陈述,包括关键项目经验、创新成果、学术研究等方面。

3. 提问环节:评审委员会成员可以向被评审人提问,以进一步了解其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4. 辩论和讨论:被评审人与评审委员会成员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表达专业见解和思考能力。

5. 总结与评估:评审委员会成员对评审答辩进行总结和评估,综合考虑被评审人的陈述和表现,以及其他评估材料,作出最终决定。

评审答辩的准备工作为了成功完成评审答辩,被评审人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熟悉评审指南和要求:详细了解评审指南和要求,明确评审所需的技能和绩效标准。

2. 自我评估和准备陈述:全面评估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成就,并准备清晰、有关联性的陈述。

3. 获取反馈和建议:向导师、同事或专业人士寻求反馈和建议,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答辩内容和形式。

4. 练答辩技巧:通过模拟答辩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前练答辩技巧,增强自信和应答能力。

评审答辩的注意事项在准备和进行评审答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清晰表达:陈述和回答问题时,要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中教高级一级职称评定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人答题要点

中教高级一级职称评定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人答题要点

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人答题要点:1、怎样上好一堂课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教师要有坚实的教学基本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情绪;2、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请你说一说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典型,典型引路,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4、请你谈一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表帅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5、对“开放式课堂”你是如何理解的主要是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形式,多渠道;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什么体会改变单纯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在知识传授中培养能力的结构体系;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答: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促进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8、教学原则包括那些答对四项得满分答: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E循序渐进原则9、一份教案的核心是答:提出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进程、规划板书内容;答:在表扬中鞭策“学困生”进步;在鼓励中引导“学困生”提高;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11、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3、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教学设计技能1、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①清楚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和相互关系;②对自己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确认识;③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2、撰写教案的技能①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③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④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⑤会编制电子教案,在课上演示和供学生在校园网上学习;3、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①掌握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②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4、了解学生的技能①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方法;②熟悉教学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③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课堂教学技能l、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①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②明确意图,集中注意,创造师生交流环境;③掌握导入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④合理控制导入时间;2、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①普通话达到测试水平的二级,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讲课;②语调高低和语速快慢适中;③语言简练,逻辑性强;④语言生动、形象、优美,通俗易懂;⑤口头表述与体态语言相结合;3、设疑和提问技能①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②设问措词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③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④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总结;4、板书技能①板书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教学重点;②板书设计层次分明、简练、逻辑性强;③板书布局合理,字迹大小适宜,疏密得当;④板书文字书写规范,并保持适宜的书写速度;5、讲授的技能②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③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发展思维能力;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①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②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③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和自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l、布置作业的技能①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②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并规定具体完成时间;③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2、批改作业的技能①选择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②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③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3、课后辅导的技能①能够及时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②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评价技能l、命题技能①能够准确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②能够根据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③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2、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①掌握评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合理掌握评分标准,减少评分主观误差;教学研究技能1、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掌握选择课题、制订教学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③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行动研究、教育实验等教育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④掌握对教学研究资料进行统计、撰写课题总结和研究论文的方法;2、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①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②了解本学科和相近学科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吸取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3、信息检索技能①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文献种类;②掌握图书馆书目的检索方法;③掌握用微机在因特网上收集资料的技能;有关要求:教师答辩内容要从所给答辩题目中选出三个进行回答;根据答题要点展开回答;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十一、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有何意图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十二、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十三、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十二、如何处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十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过去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影响了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改进: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中石油高级职称评审答辩问题

中石油高级职称评审答辩问题

中石油高级职称评审答辩问题【知识】中石油高级职称评审答辩问题在中石油高级职称评审中,答辩环节是评定职称的重要环节之一。

答辩问题的提问方式多样,且通常会涉及到候选人在本岗位上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为了帮助广大中石油职称评审候选人更好地准备答辩环节,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综合评估中石油高级职称答辩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观点。

一、深度评估1. “请简要介绍您的岗位背景和职责,以及在岗位上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贡献。

” 这个问题是答辩环节的开场白,旨在考察候选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全面把握能力。

回答此问题时,候选人应积极回顾自己在岗位上的主要职责和成果,突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卓越表现。

2. “请阐述您在本岗位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推动工作的发展。

” 这个问题主要评估候选人在专业领域的深度积累和应用能力。

候选人应从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出发,结合岗位实际,详细介绍自己在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方式等。

3. “请谈谈您在团队管理和协作方面的经验,以及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 在中石油这样的大公司中,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该问题旨在考察候选人的团队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回答时,候选人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分享团队管理和协作中的成功案例,并强调团队激励和激发成员工作积极性的方法和技巧。

4. “请讲述您在创新和改进方面的经验和观点,以及您对未来岗位发展的展望。

” 作为中石油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和改进是企业取得卓越成绩的关键。

该问题旨在评估候选人的创新意识和未来展望。

回答时,候选人可以分享自己在创新和改进方面的经验和观点,以及对所在行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展望。

二、广度评估1. “请谈谈您对中石油行业的理解和认识。

” 中石油作为全球领先的石油企业,其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回答此问题时,候选人应结合中石油的业务范围、目标和战略等,详细阐述对中石油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以展示自己对行业趋势和挑战的把握能力。

正高级职称答辩规则

正高级职称答辩规则

正高级职称答辩规则正高级职称答辩是评定正高级职称的重要环节,是面对评委和专家进行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展示的机会。

为保证答辩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需要制定一套严谨的答辩规则。

以下是正高级职称答辩的一般规则,共计1200字以上。

一、答辩形式二、答辩内容1.主题陈述:申请人针对自己职务职称评审的标准和评价指标,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实践经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成果,说明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贡献和专业才能等。

2.评委提问:评委和专家对申请人的主题陈述进行提问,要求申请人进一步解释和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取得的成果、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创新点和学术影响等。

3.自由发言:申请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自由陈述,即便跨越了之前陈述的内容,但仍需与职称评审相关,表达并强调自己在该领域的特长和突出贡献。

三、答辩时间和顺序1.答辩时间:一般而言,正高级职称答辩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具体时间要根据答辩人数和评委数量合理确定。

2.答辩顺序:答辩顺序应根据申请人的工作岗位、职务及职称等级排序,按照低级向高级依次答辩,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评委评审和评分1.评委评审:答辩过程中,评委对申请人的答辩陈述和回答问题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申请人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成果等。

2.评分标准:评委对申请人的答辩表现进行评分,一般使用十分制或百分制评分体系,评分要求包括答辩内容的准确性、深度、逻辑性及展示方式。

五、答辩结果和评议等程序1.答辩结果:答辩后,答辩委员会综合评分和评委意见,决定申请人是否符合正高级职称评审的标准。

证书和晋升职称的结果将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公示数日后正式发放。

2.评议程序:答辩委员会将根据答辩结果、评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然后认真研究和讨论,形成评议意见,评议意见将交给上级主管部门。

六、答辩规范和注意事项1.答辩规范:答辩时,申请人需按照答辩顺序和时间进行准备和发言,不得擅自改变答辩内容和顺序,应注意使用正确、专业的语言和术语。

中级职称评定答辩

中级职称评定答辩

中级职称评定答辩
中级职称评定答辩是在职场中晋升到中级职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答辩中,评委会将对申请人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业绩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晋升到中级职称的条件。

答辩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开场介绍:主持人对答辩的目的、流程和规则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入评委会成员。

2. 自我陈述:申请人需要对自己的背景、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进行自我介绍和陈述。

3. 学术报告:申请人通常需要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项目经验进行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申请人需要清晰地阐述问题的背景、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并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水平。

4. 答辩提问:评委会成员会针对申请人的报告内容和个人情况提出问题。

申请人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出清晰、准确的回答。

这一环节旨在考察申请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5. 评委评议:评委会成员会根据申请人的报告和答辩情况进行评议,综合考虑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最终确定是否通过评定晋升到中级职称。

答辩结束后,申请人会收到评审结果通知,根据评审结果决定是否成功获得中级职称。

如果通过评定,申请人可以在职场中晋升到相应的职位,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和待遇。

如果未通过评定,申请人可以根据评审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并在后续时间重新申请评定。

总而言之,中级职称评定答辩是一个重要的晋升环节,申请人需要准备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期获得中级职称的认可和肯定。

1。

高级教师职称答辩技巧

高级教师职称答辩技巧

高级教师职称答辩技巧高级职称是职称中最高级别,分正高级和副高级。

职称(nal Title)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

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高级教师职称答辩技巧。

一)明确论文答辩的程序负责设计和确定答辩题的评委为主答辩主持答辩工作,其余评委为助理答辩。

主答辩和助理答辩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答辩工作。

答辩总时间30分钟。

程序如下:1、主答辩宣布答辩开始,告知答辩论文题目,同时以书面形式给出答辩题。

2、请答辩者做论文的概述报告,开始计时。

做概述报告限定时间5-10分钟。

3、概述报告后,由主答辩逐个地提出问题,答辩者逐个答辩。

4、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根据情况可以作必要提示(一般不用),对答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灵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置,使答辩顺利进行。

助理答辩教师要和主答辩教师密切配合,也可以根据答辩情况当场插问或追问。

5、三个问题答辩完毕,视时间和答辩整体情况,有必要的话可以适当追问一个问题。

6、提问和答辩完毕后,答辩小组成员根据论文和答辩情况评出论文总成绩。

二)做好事前准备工作教师最好事前几天做好答辩提纲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答辩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1.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2.选择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论文的根本框架、结构,你是如何安排的?4.论文各个部分之间有何逻辑关系?5.你在论文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6.论文中涉及到的名词解释、概念、定义、公式、原理等等。

7.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辨别你的论文是抄袭的还是自创的),你是如何办理的?8.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9.你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0.你参考了哪些材料?对以上问题应该仔细想一想,必要时写成书面提纲,以备答辩时采用。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答辩题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答辩题

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答题要点:1、怎样上好一堂课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教师要有坚实的教学基本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情绪;2、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请你说一说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典型,典型引路,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4、请你谈一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表帅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5、对“开放式课堂”你是如何理解的主要是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形式,多渠道;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什么体会改变单纯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在知识传授中培养能力的结构体系;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答: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促进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8、教学原则包括那些答对四项得满分答: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 循序渐进原则9、一份教案的核心是答:提出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进程、规划板书内容;10、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困生” 答:在表扬中鞭策“学困生”进步;在鼓励中引导“学困生” 提高;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11、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3、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有关要求:教师答辩内容要从所给答辩题目中选出三个进行回答;根据答题要点展开回答;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 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课程标准’ ’ 是一个“最低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 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 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 结论就难以获得, 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要求答对要点, 简要叙述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 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 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 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 如何挖掘教材, 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 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 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 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 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 十一、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有何意图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 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学生便能触类旁通;十二、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 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举一反三” ,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 的效果;十三、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 ,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 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十二、如何处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 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十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过去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影响了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要求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改进: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 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十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不再是过分追求结果,而是重视了过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讲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对教师来说,要明确以下几方面: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 ,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十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案例来说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 又如, 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 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

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讲课答辩模板(语文)及注意事项

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讲课答辩模板(语文)及注意事项

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评审讲课答辩模板及注意事项导语:职称评审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待遇。

由于现行的晋升制度采用抽课的形式,并且中小学高级教师晋升有一定的淘汰率,又加上晋级指标来之不易,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晋级的难度。

为晋级讲课答辩,多少老师倾心倾力,付出多少努力,耗费多少精力。

讲课10分钟,如何充分展示?抽到不同课型的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评审讲课答辩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学科若抽到第一课时,就按照下面程序讲课: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号教师。

我讲课的题目是《XXX 》。

(师喊)上课!同学们好!(鞠躬)请坐!(一)导入新课: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同时板书,来,把题目齐读两遍。

(稍停顿)同学们,老师想知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稍停顿)好,你来说。

(稍停顿)嗯,你回答的真清楚,真棒!请坐吧。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请坐,哦,你还有疑惑,你来吧....,你真会思考,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请坐。

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接下来让我们带着疑惑走进课堂。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好批注,并画好新字生词。

(二)教学生字词同学们,经过预习课文,老师相信大家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

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下课文后面的生字?(稍停顿)你来。

(稍停顿)嗯,好,读的真不错,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试一试?(稍停顿)好,你来。

(稍停顿)嗯,你的读音真标准,声音真洪亮。

同学们,咱们的课文后面还有几个词语。

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后的这几个词语呢?(稍停顿)好,你来。

(稍停顿)嗯,你认识的字真多,真是“识字大王”啊!请坐。

哪个同学能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你来,读得真不错!大家夸奖一下。

(棒棒棒,你真棒!) 经过刚才简单的检查呀,发现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的非常牢固了,这里老师再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生字词的写法。

高级职称评审答辩

高级职称评审答辩

高级职称评审答辩一、职称论文答辩职称论文答辩工作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具体由主管部门会同人社部门根据参评人员数量聘请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的专家对申报人员进行业务能力测评、工作业绩、专业论文答辩。

专家要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表》上按规定要求,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对申报人员的答辩情况进行评价。

并认真填写职称论文答辩评价打分表和职称论文答辩成绩汇总表二、答辩细则(一)、答辩材料的报送及整理答辩者须提供答辩论文(一篇)及本人任现职期间或近 5 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论文、总结按照附件一、二(附后)要求打印一式五份,经所在单位审查并加盖单位印章后,连同论文刊物原件一并交相关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

答辩论文须为本人在任现职期间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本专业学术刊物公开发表(晋升正高者须为国家级刊物),能代表本人专业学术水平的专业论文。

(二)、答辩材料审查各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在答辩材料提交答辩组专家审查前,要按照匿名审查的要求,对答辩材料进行保密处理。

答辩组专家要对答辩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客观地对申报者的专业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进行鉴定。

经审查鉴定,认为其专业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不合格的直接淘汰。

认为其专业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合格的根据答辩者答辩论文的质量,在审阅、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价赋分。

(三)、答辩命题答辩组专家按照国家相应《试行条例》和《评审条件》要求,本着便于直接交流,有利于考察答辩者专业能力、专业学术水平的原则进行命题,答辩题目应涵盖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等内容。

答辩题目分本专业(学科)公共题目和个性题目两类。

公共题是考察、了解答辩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的题目,应区分正、副高级分别拟定。

题目数量应在本专业(学科)组同级答辩人数的 3 倍以上,参加人数少于 20 人的组,命题数量不得少于 60道。

个性题着重考察、了解答辩者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

要根据答辩者提交的论文和总结中涉及的专业问题拟出 3 道以上学术、技术含量较高的个性题目。

正高级职称答辩规则

正高级职称答辩规则

正高级职称答辩规则正高级职称答辩是对应聘者在申请正高级职称时进行的一项重要评定环节。

以下是正高级职称答辩的规则。

一、答辩申请申请正高级职称的候选人应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包括个人简历、成果清单、研究工作报告等材料。

答辩申请材料需要满足相关职称评审要求,并提交给答辩评委会。

二、答辩评委答辩评委是通过专家会议组织选聘的。

评委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人数一般为5-7人。

评委应具备正高级及以上职称,且在相应领域有丰富的科研经验与学术造诣。

三、答辩时间和地点答辩时间和地点由答辩评委会确定,并提前通知申请人。

一般情况下,答辩时间应距离申请提交材料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

四、答辩形式答辩形式主要包括口头报告和提问交流。

候选人需根据答辩申请材料,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口头报告,通常为30-60分钟。

报告期间,答辩评委会成员有权进行提问,评委根据候选人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判。

五、答辩评判标准答辩评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就贡献:候选人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重要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

2.学术水平:候选人的学术造诣、研究方法、科研思路等。

3.组织管理能力:候选人在科研团队、项目管理、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4.社会影响力:候选人的学术声誉、学术地位、领导才能等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5.师德师风:候选人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是否具备优秀的师风形象。

六、答辩结果答辩评委会根据答辩结果评定候选人是否合格。

答辩结果一般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对于合格的答辩申请者,可进入后续正高级职称评审环节;对于不合格的答辩申请者,需等待一定时间后,可重新申请。

七、答辩结果的权威性和时效性答辩结果具有权威性,是对候选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客观评定。

答辩结果的时效性较好,一般答辩后1-2个月内评委会将出具答辩报告。

总结来说,正高级职称答辩是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的重要环节。

答辩评委会根据答辩申请者的报告和提问交流情况进行评判,最终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答辩结果。

定西市中级职称评审论文答辩办法

定西市中级职称评审论文答辩办法

定西市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答辩办法(试行)为全面了解、准确评价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市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质量,特制定本办法:一、答辩对象我市设置中评会的系列中,凡申报评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农(牧)业、林业(农机)、水利、工程技术系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含在乡镇和矿山、森林、野外等艰苦条件下工作者)均应参加答辩。

二、答辩组织管理(一)答辩工作在市职改办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系列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中评会具体组织实施。

(二)答辩组以中评会成员组成。

一般不少于5人。

答辩由学科组组长主持。

(三)面试答辩组组成人员不对外公布。

(四)答辩的内容以及场所、记录、计时、计分等工作由各系列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要求负责安排办理。

三、答辩程序及内容考评面试答辩应精心组织,抓住重点,客观公正,结果准确。

(一)答辩人汇报。

1.简述本人学历(含毕业学校、毕业时间)、专业工作年限、任现职年限及工作经历等基本情况。

2.简述自己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成绩、贡献(包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完成项目、成果获奖等)。

3.介绍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技术水平的论文、专著或已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技术报告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4.简要汇报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

5.简述本专业学科发展现状、本人今后开展专业技术工作的思路、设想和计划。

6.汇报自己认为需要介绍的其他情况。

答辩人汇报的基本情况应简单、准确,工作成绩以任现职以来为主。

对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成果、项目、论文、论著等,必须说明本人的作用、地位、排名。

汇报内容必须真实有据,不得弄虚作假。

(二)答辩组考评。

1.必查内容:由面试答辩对象从题库中现场抽出2-3道题,面试答辩组组长进行提问。

2.抽查内容:(1)对答辩对象学历等基本情况及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公开发表论文、正式出版的教材、专著、完成的项目、课题、教育教学成果等,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核查、质询。

中小学教师评审高级职称论文答辩的技巧1

中小学教师评审高级职称论文答辩的技巧1

中小学教师评审高级职称论文答辩的技巧(一)明确论文答辩的程序负责设计和确定答辩题的评委为主答辩主持答辩工作,其余评委为助理答辩。

主答辩和助理答辩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答辩工作。

答辩总时间30分钟。

程序如下:1、主答辩宣布答辩开始,告知答辩论文题目,同时以书面形式给出答辩题。

2、请答辩者做论文的概述报告,开始计时。

做概述报告限定时间5-10分钟。

3、概述报告后,由主答辩逐个地提出问题,答辩者逐个答辩。

4、答辩过程中,答辩评委根据情况可以作必要提示(一般不用),对答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灵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置,使答辩顺利进行。

助理答辩教师要和主答辩教师密切配合,也可以根据答辩情况当场插问或追问。

5、三个问题答辩完毕,视时间和答辩整体情况,有必要的话可以适当追问一个问题。

6、提问和答辩完毕后,答辩小组成员根据论文和答辩情况评出论文总成绩。

(二)做好事前准备工作教师最好事前几天做好答辩提纲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答辩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1.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2.选择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你是如何安排的?4.论文各个部分之间有何逻辑关系?5.你在论文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6.论文中涉及到的名词解释、概念、定义、公式、原理等等。

7.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辨别你的论文是抄袭的还是自创的),你是如何解决的?8.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9.你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0.你参考了哪些资料?对以上问题应该仔细想一想,必要时写成书面提纲,以备答辩时采用。

也可以叫上你的几个同行或朋友,沏上一壶香茶,一边品味一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肆意“攻击”你。

如果你能轻而易举地战而胜之,何愁答辩不能过关?只有这样做到有备无患,才会临阵不慌,从容坦然。

教师参加答辩,要携带论文代表作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

中教高级一年级职称评定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人答题要点

中教高级一年级职称评定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人答题要点

讲课答辩题目及答辩人答题要点:1、怎样上好一堂课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教师要有坚实的教学基本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情绪..2、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请你说一说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典型;典型引路;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4、请你谈一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学生有什么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表帅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5、对“开放式课堂”你是如何理解的主要是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形式;多渠道..6、你对新课程改革有什么体会改变单纯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在知识传授中培养能力的结构体系..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答: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促进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8、教学原则包括那些答对四项得满分答: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E循序渐进原则9、一份教案的核心是答:提出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进程、规划板书内容..10、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困生”答:在表扬中鞭策“学困生”进步..在鼓励中引导“学困生”提高..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11、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3、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教学设计技能1、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①清楚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和相互关系;②对自己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确认识;③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2、撰写教案的技能①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③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④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⑤会编制电子教案;在课上演示和供学生在校园网上学习..3、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①掌握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②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③掌握教学软件、课件的编制及其使用方法..4、了解学生的技能①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方法;②熟悉教学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③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课堂教学技能l、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①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②明确意图;集中注意;创造师生交流环境;③掌握导入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④合理控制导入时间..2、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①普通话达到测试水平的二级;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讲课;②语调高低和语速快慢适中;③语言简练;逻辑性强;④语言生动、形象、优美;通俗易懂;⑤口头表述与体态语言相结合..3、设疑和提问技能①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②设问措词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③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④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总结..4、板书技能①板书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教学重点;②板书设计层次分明、简练、逻辑性强;③板书布局合理;字迹大小适宜;疏密得当;④板书文字书写规范;并保持适宜的书写速度;5、讲授的技能①讲授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②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③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发展思维能力..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①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②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③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和自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l、布置作业的技能①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②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并规定具体完成时间;③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2、批改作业的技能①选择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②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③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3、课后辅导的技能①能够及时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②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评价技能l、命题技能①能够准确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②能够根据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③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2、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①掌握评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合理掌握评分标准;减少评分主观误差;②能够科学地分析每个考试题目的质量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③能够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教学研究技能1、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掌握选择课题、制订教学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③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行动研究、教育实验等教育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④掌握对教学研究资料进行统计、撰写课题总结和研究论文的方法..2、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①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②了解本学科和相近学科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吸取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3、信息检索技能①掌握本学科的主要文献种类;②掌握图书馆书目的检索方法;③掌握用微机在因特网上收集资料的技能..有关要求:教师答辩内容要从所给答辩题目中选出三个进行回答..根据答题要点展开回答..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十一、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有何意图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十二、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十三、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十二、如何处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护理职称评审现场答辩流程

护理职称评审现场答辩流程

护理职称评审现场答辩流程1. 引言护理职称评审是评价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和业绩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对于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水平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现场答辩是评审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本文将介绍护理职称评审现场答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 现场答辩流程2.1 答辩准备在参加护理职称评审现场答辩前,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答辩材料,了解评审标准和要求,熟悉答辩流程等。

2.2 答辩顺序现场答辩一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按照职称评审分类、抽签顺序等。

答辩顺序的确定需要评审机构进行安排,并在答辩前通知参与者。

2.3 答辩时间每位参与者在答辩环节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通常为15-20分钟。

在这个时间内,参与者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业绩、能力和经验,并回答评委的问题。

2.4 答辩内容参与者在答辩中需对自己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

在答辩内容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己的创新和贡献,并以实际例子来说明。

2.5 评委提问答辩过程中,评审机构的评委可能会针对参与者的答辩内容提问,以了解更多细节和深入理解参与者的工作。

参与者需要耐心倾听,准确回答,并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

2.6 评审结果答辩完成后,评审机构将根据参与者的答辩表现和其他评审指标,综合评估参与者的职称评审结果。

评审结果一般会在答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公布。

3. 答辩注意事项3.1 准备充分答辩前要充分准备答辩材料,包括PPT、文献资料等,并要对自己的论点和观点进行充分准备。

同时,要对评审标准和要求有清晰的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

3.2 发言技巧答辩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准确表达观点,并采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与评委进行沟通。

需要注意语速、音量和表达的流畅性,以及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以确保评委能够理解。

3.3 回应评委提问在回答评委提问时,要冷静应对,耐心倾听问题,并准确回答。

若对问题有不确定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适当表示并主动请教评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印发《福建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来源:福建省公务员局发布时间:2011-05-25 文号:闽人发〔2011〕78号字体显示:大中小点击次数:
各设区市公务员局(人事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办公室,省直有关单位人事部门:
为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做好我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促进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将《福建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考核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公务员局
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福建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考核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客观、全面地了解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人员的工作业绩、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现有评审工作环节的基础上,加强答辩考核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答辩考核的对象
凡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考核。

二、答辩考核方式
评审委员会专业(学科)评议组(以下简称专业组)对申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答辩考核,通过答辩考核对申报对象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作具体的评价,为评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答辩考核内容
(一)答辩考核对象简要介绍基本情况
1、本人学历(含毕业学校、毕业时间)、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任低一级职务年限、工作经历及继续教育等基本情况;
2、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业绩、贡献(包括完成项目、成果获奖、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
3、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技术水平的论文、专著或已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技术报告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4、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
5、本专业学科发展现状、本人今后开展专业技术工作的思路、设想和计划;
6、其它需要介绍的情况。

答辩人介绍基本情况时要准确、简明扼要,工作业绩以任现职以来的为主。

对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成果、项目、论文、论著等,必须说明本人的作用、地位、排名。

介绍内容必须真实有据,不得弄虚作假。

(二)答辩考核对象回答问题
主要考核答辩对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业绩和发表论文、论著的情况。

具备规定学历和资历的申报对象,每人回答两道题,一道题主要与答辩对象的本专业工作业绩相关,另一道题主要与答辩对象的论文代表作(县级以下可为技术总结)相关;
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加试一道题。

专业组组长应对本组答辩考核题目的相关内容及难易程度进行综合把关。

(三)专业组提问
专业组在听取答辩对象介绍基本情况和回答必答题后,可针对以下内容进行提问。

1、对答辩对象学历等基本情况及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发表论文、完成成果情况等,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核查、质疑;
2、对答辩对象论文(专著、技术报告)论点、论据的正确性、科学性、学术价值及学术水平进行质询;
3、对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优秀勘察设计等奖的答辩对象,重点考核本人在该成果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完成该成果的技术水平情况等。

四、答辩考核时间
答辩对象介绍基本情况时间不超过5分钟,正常晋升对象答题(2题)不超过15分钟,破格(学历或资历破格)申报对象答题(3题)不超过20分钟,到时由记时员宣布终止。

专业组提问时间另外计算。

五、答辩考核成绩与评价
(一)专业组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答辩对象答辩水平进行投票,答辩对象所得各档次的票数作为本次答辩考核成绩。

(二)专业组对答辩对象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写出答辩评价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基本情况和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填报是否发现疑点;
2、基础理论知识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水平;
3、综合业务能力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标准;
4、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任职条件。

(三)专业组按照《福建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考核情况登记表》(见附件)的格式要求,将投票结果、答辩对象答辩的主要内容以及专业组对答辩对象答辩评价意见填入登记表,作为专业组、评委会评议的重要依据。

六、答辩考核组织管理
(一)答辩考核工作在省职改办和省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称改革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工程系列各专业职改办负责组织实施,评委会专业组具体实施答辩考核工作。

(二)工程系列各专业高级评委会所在单位人事处(职改办)要周密安排好答辩考核工作,负责做好布置答辩场所、记录、计时、计分等具体工作。

答辩考核工作应安排在合适的场所,集中进行。

(三)答辩考核组即评委会专业组,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库暂行办法〉的通知》(闽人发〔2002〕115号)规定产生,专业组人数不少于5人,答辩考核由专业组组长主持。

(四)答辩考核工作要成立监督小组,负责对答辩考核方案制定、答辩考核过程及公示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

七、注意事项
答辩考核应精心组织,抓住重点,客观公正,结果准确。

(一)专业组成员应认真审阅答辩对象的材料,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拟定好答辩必答题目和抽查内容的质询题目,答辩题目要紧紧围绕答辩对象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和论文,不出偏题、怪题,一般不要求背诵公式、数据。

答辩应注意宽严适度,既要严格坚持各项评审条件、标准,确保质量,又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二)答辩对象应准时到场。

无故不参加答辩考核者,视为自动放弃申报,其申报材料不提交评委会评审。

(三)专业组成员应自觉遵守评审纪律,保守工作秘密,不得向外透露答辩考核题目,不得为答辩对象游说、拉票,不得接受答辩对象及所在单位的宴请和礼品、礼金,不得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或打击压制答辩对象,不得主审本单位答辩对象的材料,与答辩对象有亲属关系的,应主动说明情况并回避。

答辩期间,关闭一切通讯工具,未经批准不得与答辩对象及有关人员接触。

违反规定者,取消其评委资格和专业(学科)组成员资格。

(四)答辩考核是职称评审工作的重要环节,专业组成员要充分利用与答辩对象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全面了解答辩对象的实际情况,特别要注意对假文凭、假论文、假成果及挂名论文、挂名成果的核查、鉴别。

对填报不实或有疑问的,要认真核查清楚。

对学历、论文、业绩成果等方面有弄虚作假现象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