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等;2. 了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特点、分类及病理过程;3.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病理切片、组织染色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病理现象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动物健康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引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任务及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2. 疾病概论: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分类;教材章节:第二章3. 病理解剖学:组织细胞损伤、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教材章节:第三章至第五章4. 病理生理学: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变化、细胞信号传导等;教材章节:第六章5.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教材章节:第七章至第九章6. 病理学实验技术:病理切片制作、组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教材章节:第十章7. 疾病诊断与防治:临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综合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十一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引言及疾病概论:2学时2. 病理解剖学:10学时3. 病理生理学:4学时4.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10学时5. 病理学实验技术:6学时6. 疾病诊断与防治:4学时1. 讲授法:对于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疾病分类等,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动物病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教案(Animal Pathology)学分:2.0 总课时: 2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四-五学期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病理学的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即病理学变化。

思考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教学课题第二章 组织细胞基本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及易发器官,病理变化。

2.掌握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概念,坏死的病变特征及其坏死类型。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2.萎缩的分类;3.变性的类型和病理特征;4.坏死的类型与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2.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小结从超微结构水平理解细胞损伤性刺激的反应,首先简述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变化。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动物疾病防治观念。

- 培养学生对动物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病理学概述2.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3. 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4.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教学难点:-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2. 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3. 分析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中毒等。

4. 介绍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分析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例分析、实验室检查等。

3. 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第三课时1. 实验教学:进行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如血液学检查、病原体分离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动物疾病案例,如犬瘟热、鸡新城疫等。

3.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兽医病理学教案(扬州大学专接本)

兽医病理学教案(扬州大学专接本)
第1次
第五章 血液循环障碍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要求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12
1.掌握局部充血的概念及类型;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因
及病理变化。
2.了解局部缺血的定义和病理变化。出血的定义及类型。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栓塞的定义。掌握梗死的
定义及发生条件。
教学后记
7 / 58
授课时间
第 14 周 第 15 周
课次
第3次 第1次
章节名称
第四章 缺氧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要求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4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及其机制,缺氧时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的原因,氧中毒的概念。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 难点 2.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教学内容
绪论
一、动物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动物病理学在动物医学中的地位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二)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第八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 抗凝血系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 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二、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DIC 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2,DIC 的发病机制: 启始环节: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 内源性凝血途径;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内皮细胞受损害;其他促某凝物质 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凝血系统; DIC 的发展: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继发性纤 溶亢进。 3,DIC 的分型:按 DIC 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 DIC

【VIP专享】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VIP专享】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兽医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兽医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兽医病理学授课对象:兽医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类型、病理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兽医临床诊断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兽医病理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兽医病理学概述2. 常见病理变化类型3. 病理过程4. 疾病发生机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兽医病理学?兽医病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二、讲解1. 兽医病理学概述- 定义: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等变化的科学。

- 研究内容: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疾病发生机制等。

2. 常见病理变化类型- 变性:细胞和组织成分的代谢障碍,如脂肪变性、水变性等。

- 炎症:机体对局部损伤或病原体刺激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如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等。

- 增生:组织细胞数量增多,如纤维增生、血管增生等。

- 减退: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如萎缩、坏死等。

3. 病理过程- 病理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 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坏死、纤维化、再生、肿瘤等。

4. 疾病发生机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原体等。

三、案例分析1. 举例说明兽医病理学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掌握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观察典型病理切片,分析病理变化类型和病理过程。

3. 查阅资料,了解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课堂互动等。

2. 课后作业:作业完成质量、对兽医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动物病理学讲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讲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动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P612.变质:指炎症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或坏死的过程。

在变质部位,除有形态改变外,还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P1253.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为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

P424.淀粉样变性:简称淀粉样变,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P1005.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测定1L动物全血或血浆至PH为7.4时,所用酸或碱的量。

P416.增生: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是细胞对增高了的功能需要的应答。

P1117.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8.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性的死亡过程,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基因调控的细胞自杀。

P1049.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在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损害时提出的,是一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

P18810.病理性钙化:11.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机体实际的CO2分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糖HCO3- 的浓度。

P4112.凋亡小体:中后期凋亡细胞胞核逐渐碎裂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胞体进一步凝缩,并从“发芽”根部或从胞膜深陷处断离下来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形成凋亡小体。

P10513.败血症: 动物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后,如不能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致使其迅速突破机体的防御系统,大量侵入血液并在内繁殖,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作用下,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败血症。

P162 14.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的继续和终结,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的成熟过程。

《动物病理学》课件

《动物病理学》课件
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 了解动物体内代谢和器官功能状态。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动物在受到疾病或损伤后的生理反应, 分析病理生理过程和器官功能的变化。
病理形态学研究方法
肉眼观察与大体解剖
01
通过观察动物的整体外观、器官大小、色泽、质地等,初步判
断疾病或损伤的性质。
组织学观察
02
利用显微镜对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变化。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03
利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组织中的特定成分进行
染色和定位,以揭示其功能和变化。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
04
理学特点
传染病疾病的病理学特点
传染病疾病通常具有急性经过、全身性反应和病原体在体内 迅速繁殖等特点。
传染病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包括病原体在体内的繁殖和扩散, 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常见的传染病疾病包括病 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其病理学特点因病原体不 同而异。
基因组学在动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在动物疾病诊断 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动 物疾病,为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基因组学在动物疾病预防 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良动物品种,提 高抗病性能和生产性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蛋白质组学在动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动物疾病诊断中 的应用
疾病监测
动物病理学通过对动物群体的定期检查和监 测,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的迹象和传播趋势, 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提供时间上的优势 。
预警系统建立
基于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建立动物疾病 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病例数据的分析,预 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和疫情,提前做好应 对措施。

兽医病理学教案

兽医病理学教案

兽医病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掌握常见病理变化的特征和诊断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病理变化的表现和机制。

难点:复杂病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病理标本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开始学习兽医病理学啦。

首先,谁能说说病理学是干啥的呀?
学生:研究疾病的吧?
老师:对啦,病理学就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那咱们兽医病理学呢,就是专门针对动物的。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要学这个呀?
学生:为了给动物治病呗。

老师:非常对!那咱们先来看看一些常见的病理变化。

(展示图片或标本)大家看这个,这是什么样的变化呀?
学生:好像是肿胀。

老师:没错,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

那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谁来说说。

学生:是不是细胞出问题了?
老师:对,很好。

那其他的病理变化还有哪些呢?(继续引导学生讨论)
老师:好啦,今天咱们学了不少呢,大家回去再好好复习复习。

五、教学反思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但在讲解一些复杂概念时,还需要进一步放慢节奏,让学生充分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物病理教案.pptx

动物病理教案.pptx
原因 外因
内因
诱因 (诱发疾病的社会、自然条件)
一、外因 指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子。
1、机械性致病因子 (1)、外来:锐、钝器损伤、爆炸…。
内在:肿瘤、寄生虫、结石等造成的压迫、堵塞,难产。
(2)、特点: 无选择性;
无潜伏期、前驱期;
是疾病的启动因子;
引起机体组织的各种损伤和功能障碍;
对疾病只取决于其作用强度、性质、部位、范围。
(三)、衰老 1、概念 衰老(senescence)——是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 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 境恒定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发展 的必然。 机体成熟后,机体各器官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变,如
神经原、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在性成熟后死一个少一个,意味着衰老 开始;分裂细胞,如肠上皮细胞、皮肤和肝细胞等以细胞增殖周期 延长为老化指标。
二、疾病的特征
1、病因作用的结果。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损伤与抗损伤矛盾斗争的过 程。
4、生产力下降。 5、是不同于正常生理现象的异 常生命活动过程。
三、分类
按疾病长短 按系统分
最急性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
按病因分
传染病 寄生虫病 内科病
产科病
疾病概念(concept of disease)是关于疾病本质认识的概括。它 随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疾病本身的发展变化而有所 变化。
疾病 —— 是由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稳态破坏和代谢、机能、结 构的损伤,是机体通过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生命 过程。
疾病 —— 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 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 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界环境 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 熟悉常见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变化。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动物病理学教材3. 实验室显微镜、切片等教学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研究动物病理学?二、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1. 教师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等。

2. 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1. 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2.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在动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四、常见动物疾病1. 介绍常见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变化。

2. 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第二课时一、动物疾病的发生机制1. 讲解动物疾病的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

2. 分析动物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等。

二、病理变化1. 介绍病理变化的基本类型,如炎症、坏死、变性等。

2.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病理变化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三、疾病诊断与治疗1. 讲解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如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等。

2. 介绍常见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动物病理学》PPT课件

《动物病理学》PPT课件
第五页,共24页。
病理学发展和分支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物化学
病理解剖学
免疫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量子病理学 遗传病理学 超微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 环境病理学
第六页,共24页。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基础医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胚学
动物生物化学 病理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免疫学
临床医学
兽医内科学 兽医外科学
固体病理学:德国Damocrit(以原子为基础):疾 病是由于原子排列和运动紊乱造成。
第二十页,共24页。
四、简介兽医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和展望
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 ):意大利, Morgagni 1682-1771(以解剖学为基础) 根据尸体剖检材料,发现了疾病和器官病变之 间的关系。提出疾病的器官定位学说。
第二展望
超微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以电子显 微镜为基础)
新的交叉学科如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 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免疫病理学 immuno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 等。
第二十四页,共24页。
识检查死亡畜禽尸体的各种变化,来研究疾病 发生、发展的规律。
第九页,共24页。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2.活体组织检查( biopsy): 局部切取、钳取、吸取、搔刮、摘取等手术方 法获得病料。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 采集病变处细胞图片染色检查。如生殖道、消 化道黏膜检查、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检查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四、简介兽医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和展望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疾病分类,培养学生对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对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疾病分类,以及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动物病理学导论,介绍动物病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2.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讲解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3.第三章:常见动物疾病,分析猪、牛、羊、禽类等常见动物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4.第四章: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授疾病诊断的方法和治疗原则。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疾病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验法:进行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就某一疾病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动物病理学》,提供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

2.参考书:多种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生动展示疾病症状和病理变化。

4.实验设备:提供显微镜、病理剖检器械等,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电子教案

《动物病理学》文本教案教学内容提纲绪论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章水肿、脱水和酸碱平衡障碍第四章缺氧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第六章适应与修复第七章炎症第八章发热第九章肿瘤第十章心脏病理第十一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病理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病理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病理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病理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病理绪论一、《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1.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又叫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以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2.研究任务:揭露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准确的诊断疾病和有效的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动物病理学》在畜牧兽医学科中的地位病理学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桥梁学科。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一)研究材料1.患病的活体动物2.动物尸体或病变器官、组织3.实验动物或组织细胞培养物4.临床检验或尸体剖检送检的血液、尿液、肠内容物等病料(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2.肉眼观察3.显微观察4.活体组织检查5.动物实验6.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四、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要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3、要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4、要正确认识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变化的辩证关系5、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五、病理学的发展史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一章疾病概论1 本章重点:疾病概念、疾病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任务动物病理概论教案

任务动物病理概论教案
动物实验: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各种疾病模型。
1.4学习动物病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1.4.1辨证唯物主义不断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4.2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正确理解局部与整体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把握总论和各论的关系
1.5动物病理学发展概况
1.5.1古希腊:液体病理学说(希波克拉底)
1.5.218世纪中叶,器官病理学说(意大利,莫尔加尼)
3.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点:动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职业素养要求:理论指导素质、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质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提一些相关的启发性问题,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科学史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组织】
知识点、技能点回顾:
《动物病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上是在学习了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以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本课程重点介绍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病变发生的原因与机制、组织器官病变基本特征以及病理检查技术。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培养能够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胜任现代畜牧业动物疾病的诊疗人才。动物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首先讲述动物病理学概论。
【教师参考资料及来源】

《动物病理》疾病概论--课件

《动物病理》疾病概论--课件
致病因素突破机体的外部屏障侵入机体后,在 体内可延着一定的途径逐渐蔓延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其蔓延途径有:
(一)组织蔓延: 是指致病因素沿着组织或组 织间隙直接蔓延的过程。
(二)体液性蔓延: 是指致病因素通过血液和 淋巴进行蔓延。。
(三)神经性蔓延: 是指致病因素通过神经组 织进行蔓延,例如狂犬病病毒。
生物学死亡期: 为死亡的不可逆阶段,此期从大 脑皮质到整个神经系统及各组织的代谢相继停止, 并出现尸冷、尸僵、尸腐。
ppt课件
11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没有原因的 疾病是不存在的。引起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 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ppt课件
12
一、疾病的外因
疾病的外因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一类致病因 素。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四)转归期: 又称结局期。为疾病的结束阶段。
ppt课件
8
1、完全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得到消除或其损伤 作用停止。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恢复正常,损伤的组 织得到完全修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动物的生产 能力和经济价值也恢复正常。
2、不全痊愈: 是指致病因素得到消除或其损伤 作用停止,疾病的主要症状消失,但疾病所造成的 机能和形态变化并未完全恢复,仍留有病痕。
3、有持续性和传染性: 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 可不断繁殖,增强毒力,持续发挥致病作用。病原 体还可随排泄物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动物。
4、可产生毒素与毒害作用: 如外毒素、内毒素、 溶血素等。
5、对感染动物内在作用依赖性强: 如感染动物 的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也不一定发病。
ppt课件
14
(二)化学性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可成为致病 因素,这些化学物质称有毒物质,简称毒物,由此 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学动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P612.变质:指炎症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或坏死的过程。

在变质部位,除有形态改变外,还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P1253.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为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 P424.淀粉样变性:简称淀粉样变,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P1005.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测定1L动物全血或血浆至PH为7.4时,所用酸或碱的量。

P416.增生: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是细胞对增高了的功能需要的应答。

P1117.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8.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性的死亡过程,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基因调控的细胞自杀。

P1049.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在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损害时提出的,是一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

P18810.病理性钙化:11.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机体实际的CO分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糖HCO的浓度。

P4112.凋亡小体:中后期凋亡细胞胞核逐渐碎裂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胞体进一步凝缩,并从“发芽”根部或从胞膜深陷处断离下来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形成凋亡小体。

P10513.败血症:动物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后,如不能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致使其迅速突破机体的防御系统,大量侵入血液并在内繁殖,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作用下,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败血症。

P162 14.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的继续和终结,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的成熟过程。

P11815.标准碳酸氢盐(SB):指动物全血在38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 %,CO分压为5.32KPa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的浓度。

P4116.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亮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溶系统功能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溶血性贫血及休克的病理过程。

P8417.缓冲碱:18•休克:指机体收到某些有害因素作用时所发生的以血液循环障碍为主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其特征是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

P7519.缺血再灌注损伤: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缺血,可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但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又称再灌注损伤。

P93二、填空1.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2.水肿的两个基本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一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一钠、水潴留3.脱水的类型: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等渗性脱水——钠与水按血浆比例丢失、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4.缺氧类型:低张性缺氧、等张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氧利用障碍性缺氧5.影响动物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代谢耗氧率、机体的代偿能力6.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缓慢或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强7 .栓塞的种类: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细菌性栓塞、组织性栓塞8. 梗死的类型:贫血性梗死一一肾、心、脾、脑出血性梗死一一肺、肠管9. 常见的出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10. 最常见的栓子:血栓最常见的梗死部位:肺11. 休克的发展时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凝血期12. DIC的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功能器官障碍、溶血性贫血13. 组织的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14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15. 发热的原因:致热源和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16. 败血症中常伴有:菌血症、病毒血症、虫血症、毒血症17. 动物常见的肿瘤:上皮组织的肿瘤、间叶组织的肿瘤、神经系统的肿瘤三、简答题和论述题1.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和原因(P107-108)答:病理性萎缩指组织、器官受某些致病因素作用而发生的体积缩小。

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1)全身性萎缩:是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动物机体发生全身性物质代谢障碍,以致全身各组织、器官普遍发生萎缩。

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和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所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营养不良性萎缩)、长期饲料不足(不全饥饿)和消化道阻塞(饥饿性萎缩)、严重消耗性疾病(恶病质性萎缩)。

(2)局部性萎缩:是在某些局部性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局部组织和器官的萎缩。

按引起的原因分为5种类型。

①压迫性萎缩:指组织和器官由于长期受机械性压迫而引起的萎缩,其发生除由于外力压迫的直接作用外,血液循环受阻和失血等因素造成的局部组织营养供应不足、以致组织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也是引起局部组织萎缩的重要原因。

②缺血性萎缩:指当局部小动脉不全阻塞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相应部位组织的的萎缩。

③神经性萎缩:是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受损时,功能发生障碍,受其支配的效应器官由于神经营养调节功能丧失而发生萎缩。

④失用性萎缩:是由于器官发生功能障碍,长期停止功能活动所致的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是由于内分泌功能丧失和紊乱(主要为功能低下)引起的相应靶器官萎缩。

2.变性的类型以及特征P95变性(可逆性损伤),指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功能的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变性可概括为细胞含水量异常和细胞及间质内物质异常沉积两大类。

常见的细胞及间质变性有:(1)细胞肿胀特征: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颜色浅淡、混浊无光泽、切面膨出、边缘外翻。

可分为:①颗粒变性:是组织细胞最轻微的一种细胞变性,主要发生于实质器官,故称实质变性。

特点:变性细胞肿大,胞质内出现细微淡红色颗粒,核淡染。

②水泡变性(水样~):特点:在变性细胞胞质、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严重者小水泡融合成大的,细胞核悬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细胞体积显著肿大,胞质空白,外形如气球状(故又称气球样变性)。

(2)脂肪变性特点:细胞质内出现了正常是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质内脂肪滴增多。

电镜下可见形成于内质网的脂质小体。

初形成脂滴很小,随后可在光显下观察到。

(3)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在细胞内或细胞间出现均匀一致、无结构的伊红蛋白性物质即透明蛋白或蛋白素。

可分细胞内~、血管壁~、纤维结缔组织〜。

(4)淀粉样变性简称淀粉样变,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淀粉样物质为一种细胞外的黏多糖蛋白质,而不是淀粉,遇到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加硫酸呈蓝色。

)3.坏疽的类型以及异同点4.栓子的种类及其运行途径(P71)答:(1)栓子的种类: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还有空气、脂肪、细菌团块、寄生虫和肿瘤细胞等。

(2)运行途径:栓子的运行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少数情况下可逆血液运行。

①来自肺静脉、左心或动脉系统的栓子随体循环(大循环)血液流动阻塞全身较小动脉分支引起栓塞(体循环性栓塞或大循环性栓塞),常见于脑、肾、脾等处;②来自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液运行到达肺,阻塞不同肺动脉分支(肺循环性栓塞或小循环性栓塞);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随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随门静脉血流进入肝,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门脉循环性栓塞)。

5.单纯型碱中毒的类型、原因和机制(P45-47)答:单纯型碱中毒可分为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一)代谢性碱中毒原因及发生机制:(1)碱性物质摄入过多肾功能不全的动物摄入碱性物质过多或体内碱性物质排出障碍,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2)酸性物质丧失过多①酸性物质随胃液丢失肠液中NaHC03不能被来自胃液中的H+所中和而吸收入血,从而使血浆NaHC03含量升高,引起碱中毒。

②酸性物质随尿丢失因醛固酮可促进肾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排H+保Na + ,排K+保Na+,引起H +随尿流失增多,相应发生NaHC03 回流入血增多,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③低钾血症低血钾时,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K+减少,分泌H+增多,引起NaHC03生成和重吸收入血增加,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④低氯性碱中毒低氯导致H +分泌加强,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过多的HC03—,Na +被吸收后与HC03—结合成NaHC03,进入血液,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二)呼吸性碱中毒原因及发生机制:(1)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炎、脑膜炎等疾病的初期,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升高,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肺泡通气量过大,呼出大量C02,使血浆H2C03含量明显降低。

(2)某些药物中毒使呼吸中枢兴奋,导致排出过多C02。

(3)机体缺氧血氧浓度降低,反射性导致呼吸加深、加快,排出C02过多(4)机体代谢亢奋产酸增多,加之高温血液直接作用,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升高。

6.缺氧的类型、原因、机制P52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可将缺氧分为四种类型。

一•低张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为主要特点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也称为呼吸性缺氧,乏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血症。

原因及发生机制1•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4.通气与血流比例不一致二•等张性缺氧:等张性缺氧是由于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Hb 结合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氧供应不足,故又称血液型缺氧.原因及发生机制1.Hb含量减少2.Hb性质改变(1)一氧化碳中毒(2)咼铁血红蛋白血症三.低动力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下降使组织氧供给减少所引起的缺氧称为低动力缺氧,又称循环性缺氧。

原因及发生机制1.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2.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四••氧利用障碍性缺氧:又称组织性缺氧,是由于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原因及发生机制1.组织中毒2.维生素缺乏3.线粒体损伤7.发热、过热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病理性体温升高不同点:发热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热原作用所长生的一个主动过程。

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体温有热限。

有致热原。

过热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控或调节障碍的而发生的被动性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