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民_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元素碳分析方法比较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录பைடு நூலகம்
1、适用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2 4、源样品采集 ...................................................................................................................................................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 2 4.2 固定源采样 .......................................................................................................................................... 3 4.2.1 稀释通道法 ............................................................................................................................... 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 5 4.3 流动源采样 .......................................................................................................................................... 7 4.3.1 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 ......................................................................................................................... 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 20 5、受体样品采集 .............................................................................................................................................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 ..................................................................................................................................... 20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 ......................................................................................................................... 20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 21 5.4 采样前准备 ........................................................................................................................................ 21 5.5 样品采集 ............................................................................................................................................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 21 6、样品管理 ..................................................................................................................................................... 22 6.1 样品标识 ............................................................................................................................................ 22 6.2 样品保存 ............................................................................................................................................ 22

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的使用与维护

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的使用与维护

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的使用与维护作者:胡刚楚国栋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28期摘要: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连续在线监测对于研究大气化学反应和污染物的源解析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科天融公司自主研发的TR20N9型大气有机碳无机碳在线分析仪为例,对其工作原理、运行维护和故障维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为其他使用该类仪器的用户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有机碳;无机碳;在线监测;维护0引言碳质组分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中的碳质组分的含量一般占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10-70%,占PMIO质量浓度的25-35%:占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的15-25%。

碳质组分包括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和少量碳酸盐(carbonate carbon,CC)。

含碳颗粒物能通过直接、间接作用于辐射强迫,影响区域、全球气候变化:OC的光散射作用和EC的强吸光作用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气能见度:OC中还含有大量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质,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因此,科学、准确并且连续在线监测大气中的OC和EC的含量,对于研究碳颗粒物的形成机制,研究大气化学反应和污染物的源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自主研发的TR20N9型大气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以下简称“大气OCEC在线分析仪”),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国内科学需要。

笔者通过实践经验,对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和日常保养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以期为相关的的用户人员提供参考。

1仪器简介1.1仪器原理TR20N9型大气OCEC在线分析仪主要由采样系统、分析系统、激光检测系统和CO2检测系统组成。

其中采样系统包括PM2.5切割器、采样泵和溶蚀器(吸收大气中的VOC)组成:激光检测系统包括透射法(TOT)和反射法(TOR),由激光器和对应光电池组成:分析系统由石英炉和温控系统组成:Co2检测系统主要为NDIR检测器(非分散红外检测技术)。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90(7):548-559
MinQin

PinhuaXie,HangSu,JianweiGu,FuminPeng,SuwenLi,LiminZeng,JianguoLiu,WenqingLiuandYuan
hangZhang.AnobservationalstudyoftheHONO

NO2couplingatanurbansiteinGuangzhouCity,SouthChina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9,43(36):I5
hu,LiminZeng,Shaw-ChenLiu,Chih-ChungChang,AntonioAmoroso,andFrancescaCostabile.Evide
nceofReactiveAromaticsAsaMajorSourceofPeroxyAcetylNitrateoverChinaEnviron.Sci.Technol.20
calandphysicalfactorsinfluencingtheirconcentration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
ATMOSPHERES2010,115
ZhenLiu,YuhangWang,DasaGu,ChunZhao,L.GregoryHuey,RobertStickel,JinLiao,MinShao,TongZ
10,44(18):7017–7022
LiuXG,ZhangYH,WenMT,WangJL,JungJ,ChangSY,HuM,ZengLM,KimYJ.Aclosurestudyofaeroso
lhygroscopicgrowthfactorduringthe2006PearlRiverDeltaCampaignADVANCESINATMOSPHERI

大气气溶胶含碳物质基本特征综述

大气气溶胶含碳物质基本特征综述

第一作者:邹长伟,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与控制。

3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NSFC40205018)。

大气气溶胶含碳物质基本特征综述3邹长伟1黄 虹2曹军骥3(1.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29;2.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631;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准确界定了气溶胶含碳物质,特别是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基本概念,指出了元素碳与黑碳的异同,总结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排放源,以及二次有机碳的经验公式。

阐述了有机碳、元素碳对全球气候、大气化学过程及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及机理。

归纳了气溶胶中有机碳、元素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

概述了国内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的研究状况,指出国内相关研究重点和趋势。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碳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R eview on b asic characteristic of aerosol carbonaceous Zou Changwei 1,H uang Hong 2,Cao J unj i 3.(1.S chool of Envi ronmental S cience and Engineering ,N anchang Universit y ,N anchang J iang x i 330029;2.School of Chemist ry and Envi ronment ,S 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 ,Guangz hou Guang dong 510631;3.I nstitute of Earth Envi ron 2ment ,Ch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 ,X i ’an S hanx i 710075)Abstract :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clear conception of the carbonaceous especially ,that of organic carbon (OC )and elemental carbon EC )was offere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 and black carbon (BC )was recognized ;the main sources of OC and EC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odel of quantification of second OC was given ;the influences of carbonaceous on global climate ,atmospheric chemistry process and human health were indic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carbonaceous were reviewed.Research progress of OC and EC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 and research trend were prospected.K eyw ords : AerosolCarbonaceousOrganic carbonElemental carbon 近年来国外有关气溶胶中含碳物质的研究论文呈显著增长的趋势,碳气溶胶基本特征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太原冬季PM_2_5_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_孟昭阳

太原冬季PM_2_5_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_孟昭阳

太原冬季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孟昭阳1)张怀德2)蒋晓明3)颜鹏1)王雁2)林伟立1)张养梅1)王淑凤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2)3)(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北京102205)摘要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太原市区持续观测了气溶胶细粒子PM2.5,并应用Sunset碳分析仪进行了有机碳(organic carbon,O 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测定。

结果表明:太原冬季PM2.5,OC和EC浓度均较高,其中PM2.5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25.4~419.0L g/m3,日平均浓度为193.4?102.3L g/m3,OC平均浓度为28.9?14.8L g/m3,EC平均浓度为4.8?2.2L g/m3,OC/EC平均比值是7.0?3.9,即太原市冬季PM2.5和碳气溶胶污染严重。

O C在PM2.5中占18.6%,EC占2.9%,这表明碳气溶胶是太原大气细粒子污染控制的关键组分。

在太原市冬季,采暖燃烧的煤是OC和EC的主要贡献源,造成OC大大高于EC,从而使OC/EC比值增大。

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OC,EC和O C/EC比值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大雾天气、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雪是影响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气溶胶细粒子(PM2.5);有机碳(OC);元素碳(EC);太原引言近年来,大气气溶胶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1-6],它的一个主要组分含碳物质,已是城市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成分。

气溶胶中的含碳物质主要包含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以及少量的碳酸碳(carbonate carbon,CC)。

EC又被称为碳黑或石墨碳,由化石燃料或木材等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并由污染源直接排放,故EC只存在于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气溶胶中。

硕士论文: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特性研究

硕士论文: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特性研究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十分复杂,颗粒物的来源不同,其组分相差很大。 来自于地面扬尘和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及来自于海水飞沫的盐粒等一次 污染物含有大量的Na、Si、C1、Fe、AI和Ti等元素;来自于二次污染的大气颗 粒物则多含有大量的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等。大气颗粒物中的微小 粒子主要是由各种燃烧过程(燃煤、柴油汽车、焚烧炉等)排放的一次粒子和 大气中气相反应生成的二次粒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等)构成, 细粒子中有毒有害组分含量较高;粗大粒子主要来源于工业粉尘、风沙、土壤 扬尘及海盐等自然过程。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目录………..………...…………………..……V
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3 1.3研究意义及内容…………………………………………………………1 3
1引言
芘能诱发肺癌、皮肤癌和胃癌。目前国际上对PM2.5和PMl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化学组分分析、源解析、形成机制、毒理学和控制技术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改 善生存环境、提高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继S02、NOx之后,颗粒物PMlo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1996年GB3095.8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PMlo二级质量标准为年均值 10099/m3,日均值150rtg/m3;三级质量标准为年均值15099/m3,日均值250I_tg/m3。 2002年.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7】提供的我国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标 状况如表1.1所示。

不同季节广东鹤山超级站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粒径分布研究

不同季节广东鹤山超级站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粒径分布研究

不同季节广东鹤山超级站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粒径分布研究甘婷;李梅;黄正旭;陈多宏;高伟;李磊;卢江林;蒋斌;毕新慧【摘要】为了解鹤山大气含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于2014年7月和2015年1月,以广东省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采用10级串联撞击式采样器MOUDI 采集了鹤山市夏季和冬季的大气颗粒物,用美国Sun-set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对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鹤山夏季和冬季PM、OC和EC均主要集中在小于3.2 μm的粒径段.其中OC和EC在0.32~1.0μm粒径段浓度最大,夏季分别为(2.26±0.72) μg/m3和(0.89±0.36)μg/m3,冬季分别为(10.85±5.49) μg/m3和(1.47±0.71) μg,/m3.晴天OC浓度明显在各个粒径段都大于雨天,而EC浓度在晴雨天变化不明显.灰霾天气PM、EC和OC在各个粒径段的浓度都大于优良天气.鹤山大气中的OC和EC相关性以及SOC质量浓度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存在较大差异.【期刊名称】《分析化学》【年(卷),期】2015(043)012【总页数】8页(P1934-1941)【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粒径分布;二次有机碳【作者】甘婷;李梅;黄正旭;陈多宏;高伟;李磊;卢江林;蒋斌;毕新慧【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广州510308;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广州51063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频发[1]。

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质国内外研究进展

大气气溶胶吸湿性质国内外研究进展
程雅芳2007基于外场实验观测值利用3组分光学平衡球形气溶胶模型研究了水汽对广州新垦地区气溶胶光散射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相对湿度从3o增长到8o90散射系数可以增强1542311999利用mie散射原理和重庆实测气溶胶资料详细计算了边界层内单个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参数以及气溶胶粒子群的散射吸收消光系数不对称因子散射比光学厚度进而采用二流近似和累加法计算了边界层内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率
J % G
比'不对称因子等% #进而影响大气能见度及地球
< 引言
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直径为% 8 % % ! 的液体 ' 固体微粒体系 ( 由于其对大气环 ! % % ) 境'自然景观' 人体健康' 地球辐射收支等方面 都有重要的影响# 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 热点问题 之 一+ 另 外# 大 气 气 溶 胶 的 化 学 成 分' 浓度'谱分布等物理' 化学参数在时间' 空间尺 度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大气气溶胶成为地球 邱金桓等# % (而 科学领域研究的难点问题 $ $ % % I 其中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性性质# 是联系气溶胶微 物理'化学参数的桥梁和纽带之一# 更是气溶胶 光学性质的决定性参数之一# 因此气溶胶吸湿性 质在整个大气气溶胶科学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 本文系统介绍与评述了国内外气溶胶吸湿性质研 究的主要进展' 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气溶胶 吸湿性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4 _ # $ % ! +4_ H . 1 @ 式中# 为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 . 1 4 _ 分别为 @'
干'湿状态下气溶胶散射系数( 相对湿度 4 _ 对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 U的 影响见公式 $ %$ # +j $ & 6 ' 3 T3 +* ' : ! G G " 2 + , 6 3 F # % & 1 > + 6 3 1 3 + * ' : ! G G G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灰霾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

灰霾污染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还对能见度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有机碳和元素碳是灰霾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它们的粒径分布对灰霾的形成与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可以更好地了解灰霾污染的来源和形成机制,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灰霾和大气颗粒物灰霾是指由于大气中悬浮颗粒物质的聚集而形成的一种混浊、模糊的天气现象。

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其中包含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等污染物。

它们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

大气颗粒物根据粒径的大小可以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可吸入颗粒物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细颗粒物则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其能够深入到肺部,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三、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定义有机碳是指一类碳质物质,由含碳化合物组成,如石油、木材、煤炭等。

元素碳则是指大气中形成的颗粒物中的纯碳。

有机碳和元素碳在大气中都是主要的碳源。

它们与大气氧气和氮氧化物等反应,形成有机酸、二氧化碳和表面活性物质等。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油烟排放和工业排放等。

其中,燃煤是最重要的污染源,尤其是在冬季供暖季节。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有机碳和元素碳的重要来源。

四、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对灰霾的来源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碳和元素碳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PM2.5)中。

这是因为细颗粒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更好地吸附有机碳和元素碳等污染物。

在灰霾期间,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1-0.5微米的粒径范围内,其次是0.5-1.0微米的粒径范围。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质能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溶胶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本文对中国大气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重要性、源追踪方法以及灰霾形成的机理。

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以及农田剩余物大量产生,因此生物质燃烧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常见能源转换方式。

然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溶胶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对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源追踪和灰霾形成机制的研究日益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重要性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主要包括颗粒物和有机碳。

这些气溶胶对于大气的辐射平衡、云的形成以及能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还包含了多种有害物质,如颗粒物,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生物质燃烧源追踪方法为了了解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源追踪研究。

其中,基于化学组分分析和同位素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气溶胶中元素的含量以及同位素比值,可以确定气溶胶的来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颗粒物的组分特征以及烟雾示踪剂进行源追踪。

四、灰霾形成机制灰霾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主要形式之一。

灰霾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首先,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会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细颗粒物。

然后,这些细颗粒物会通过大气扩散、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较大尺寸的灰霾。

此外,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综合影响也会对灰霾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是中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和灰霾形成机制对于了解大气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的直接测定_董树屏

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的直接测定_董树屏

中 国 环 境 监 测
第 20 卷 第 3 期 2004 年 6 月
图 1 中圆点代表有机碳测定结果 , 方形点代 表元素碳测定结果 , 三角形点代表总碳结果(两个 实验室的总碳数据均是将测得的有机碳数据和元 素碳数据相加)。从图 1 可以看出 , 两个实验室的 有机碳数据之间和总碳数据之间线性关系很好 , 离散性很小 , 表明两个实验室的有机碳和总碳测 定结果符合得很好 。元素碳结果数值较小 , 从图 1 看两个实验室测定结果的 线性关系不是很好 , 元素分析法测得的数据相对偏高 。
分析元素 碳数据两个实验 室符合较 差的原 因 , 主要是由于分析方法的差异产生的 。从测定 过程看 , 两个实验室都没有去除样品中的碳酸盐 。 碳酸盐在大气颗粒物 样品中的含量 一般是较小 的 , 但在有些样品中也有较高含量 , 会对碳质颗粒 物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INW 实验室的分析仪器采 用热光方法 , 在测定过程中 , 碳酸盐实际包含在有 机碳测定结果中 , 但是由于有机碳的含量较高 , 所 以受碳酸盐的影响较小 , 两个实验室的数据符合 得比较好 。而 NRCEAM 实验室所用 的元素分析 测定法碳酸盐是包含在元素碳结果中的 , 由于元 素碳的含量比较小 , 所以受到碳酸盐的影响较大 , 造成了元素分析法测得的数据大部分偏高 。 2 .5 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碳酸盐(IC)的修正
董树屏等 :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的直接测定
2 1
2 结果与讨论
2 .1 元素碳直接测定方法 原有元素碳测定方法是采用差减法即(OC +
EC)-OC =EC , 测量误差的传递累积致元素碳测 量数据的精度较差 。为提高元素碳测量精度 , 确 定下面新的技术路线 :
(1)有机碳 —在 燃烧管温度 为 450 ℃测出有 机碳 。有机碳测定温度在原来的方法研究中经过 大量调研和实验工作确定[ 1] , 在实际测定工作和 国际比对中数据的准确性得到验证 。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研究领域
环境科学、监测技术 奖励荣誉
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5) 2010 年环境部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3) 2009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5) 2006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4) 2004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8) 2004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6) 教育背景
H.-B.Dong;L.-M.Zeng;M.Hu;Y.-S.Wu;Y.-H.Zhang;J.Slanina;M.Zheng;Z.-F.Wang;R.JansenTheap plicationofanimprovedgasandaerosolcollectorforambientairpolutantsinChinaAtmosphericChemistr yandPhysics12,10519-10533,2012 陈枳君,曾立民在线大气汞分析仪渗透管标定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1,(6) 吴丽玲,曾立民,于雪娜,邵敏配备低压进样系统的 GC-FID 法测大气中的 CO 和 CH_4[J]环境 科学学报 2010,(9) 唐静玥,曾立民,董华斌一种在线测量颗粒物中 WSOC 的新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 2010,(5) 刘兴隆,曾立民,陆思华,于雪娜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J]环境科学学报,2009,(12) 唐静玥,曾立民,胡敏,吕爱华,兰国栋利用气体-气溶胶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乌鲁木齐颗粒物水溶 性组分与气体污染[J]环境科学学报 2009,(11) 董华斌,曾立民一种在线测量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相铵离子浓度的方法北京大学学报 2007 年 张展毅等大气颗粒物浓度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制及性能比对测试北京大学学报 2006 年 俞仲英,曾立民在线大气汞分析仪的开发及应用北京大学学报 2006 年 郇宁,曾立民气溶胶中有机碳及元素碳分析方法进展北京大学学报 2005 年 郇宁,曾立民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元素碳分析方法比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6 年学术年会 优秀论文集(下卷)》2006 年 郇宁,曾立民北京市冬季 PM_(2.5)中碳组分的测量与分析北京大学学报 2006 年 周楠,曾立民固定源稀释通道的设计和外场测试研究[J];05 期环境科学学报 2006 年 陆克定,张远航,苏杭,邵敏,曾立民,钟流举,向运荣,张志忠,周崇光,AndreasWahner 珠江三角洲 夏季臭氧区域污染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化学 2010,(4) 刘 新 罡 , 张 远 航 , 温 梦 婷 , 王 京 丽 ,JinsangJUNG, 张 士 煜 , 胡 敏 , 曾 立 民 ,YoungJoonKIMAClosureStudyofAerosolHygroscopicGrowthFactorduringthe2006PearlRiverD eltaCampaign[J]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2010,(4) 于娜,魏永杰,胡敏,曾立民,张远航北京城区和郊区大气细粒子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综述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综述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综述中国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综述引言: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由于其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成为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的有机碳和元素碳是大气气溶胶中主要的污染物,它们来源广泛、组成复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综述中国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旨在加深对这两种关键污染物的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有机碳的污染特征1.来源(1)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有机碳主要来源之一。

尤其是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和能源消费等进一步加剧了大气中有机碳的污染。

(2)生物质燃烧:由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有机碳也是大气中的重要来源。

中国农村和某些地区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生物质燃烧方式,这导致了大量的有机碳排放。

(3)化学物质:有机碳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氧化和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

2.组成有机碳是大气气溶胶中的复杂分子,包括多环芳烃(PAHs)、脂肪酸、醛类、酮类、酯类等。

它们的化学构成和浓度取决于来源和环境条件。

3.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和季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大气中有机碳的来源和组成存在差异。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有机碳的浓度和化学组成。

(2)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对大气气溶胶的传输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如大气湿度、温度和风向等都会影响有机碳的氧化、沉降和扩散。

(3)人为活动:工业污染、交通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活动对大气中有机碳的贡献不可忽视。

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1.来源(1)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元素碳主要来源之一。

煤烟、柴油排放和工业废气等都可以释放大量元素碳。

(2)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同样也会产生元素碳的排放。

例如,农作物秸秆、木材燃烧和焚烧垃圾等都会释放大量元素碳。

2.组成元素碳主要包括黑碳(BC)和有机元素碳(OC)。

黑碳是一种高度吸光的颗粒物,主要与不完全燃烧有关。

用途主要用于大气气溶胶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检测和分析

用途主要用于大气气溶胶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检测和分析

用途:主要用于大气气溶胶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检测和分析,可测得OC1、OC2、OC3、OC4,EC1、EC2、EC3共7个组分的浓度值,还可加酸测量碳酸盐(CC),提供清晰的样品分析组分图谱。

一、技术要求检测方法(用户可自选择):可适用于美国IMPROVE_A,NIOSH,加拿大MSC1,和中国香港EPD-TOT等方法。

1.要求元素碳含量(EC)测量值比TOR/TOT方法测试的EC值偏差不超过50%。

2.最低检测限:总有机碳(TOC):0.90μg C /cm2;总元素碳(TEC):0.30μg C /cm2;总碳(TC):0.95μg C /cm2。

3.最高检测限:TOC、TEC均为700μg C /cm2。

4.能够同时测量反射光强和透射光强,保证检测稳定性。

5.需准确地分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且至少分为六部分进行测量,保证数据有效性。

6.有外标注入口。

可注入标准气体对仪器进行校准。

7.避免出现器壁沉积、水汽冷凝导致的分析失真,并可保证仪器性能的长期稳定。

校准:(1)内标:在每个样品分析结束时系统自动注入CH4标气,以标气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正。

(2)设计有外标注入口。

可注入标准气体对仪器进行校准。

软件特性:(1)仪器用计算机控制,需具有语音提示功能。

(2)能同时给出TOR方式和TOT方式的裂解碳(OPR和OPT)校正值。

(3)恒温时间的自适应调节功能,即在程序加热升温过程中,在每个温度台阶的保留时间由预设的程序条件自动调节。

二、拟购买的设备配置清单:DRI 2001A 热光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1台;自动程控几自动分析软件,1套;台式电脑和数据采集卡,各1个;工具和配件,1套;铜管和连接三通,1套;全自动220V AC转110V AC稳压变换器,1个。

消耗品:带MnO2催化的石英十字炉管,1套;KHP邻笨二甲酸氢钾,1瓶;脱氧管(净化载气),2个; O圈,石英十字管入口,1包(10个);隔热陶瓷垫用于石英十字炉,2个;套圈,聚四氟乙烯,用于推杆热电偶,1包(10个);1/4英寸聚四氟乙烯前后套圈,2对;带Ni催化剂石英甲烷转换管,3套;注入口的柱形隔膜,1包(25个);高温密封圈盒高温密封带各3个。

一种在线测量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相铵离子浓度的方法

一种在线测量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相铵离子浓度的方法

一种在线测量大气中气态氨和颗粒相铵离子浓度的方法董华斌;曾立民【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43)6【摘要】自主研制了氨检测模块并应用于测量大气中气态氨和大气气溶胶中铵离子。

该模块与气体-气溶胶收集系统(GAC)联用,可实现气态氨和铵离子的在线测量。

重点介绍了氨检测模块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流程,以及对氨检测模块的条件测试。

该模块已于2006年应用于广州市空气质量的外场观测,观测结果与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测量的数据比对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8207,夜间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703。

估计白天温度的波动会对检测模块的测量造成影响。

氨检测模块获得的PM2.5中的NH4+浓度是PILS测得的PM10中NH4+的92%,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证实了铵离子主要集中在细粒子PM2.5中。

【总页数】6页(P816-821)【关键词】氨检测模块;湿式扩散管;PILS系统;GAC系统;在线测量;大气气溶胶【作者】董华斌;曾立民【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2【相关文献】1.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J], 李佳颖;应启戛2.大气颗粒物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J], 李佳颖;应启戛3.烟道气氨法脱硫硫铵液中氟氯离子在线监测技术优化 [J], 付志浩;罗正维;谢刚;陈思;钱慧;连洲洋;魏无际4.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联用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无机汞和甲基汞 [J], 杨坤红; 谭清5.大气颗粒物中可溶性离子在线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J], 温天雪;张士昱;王跃思;刘绍臣;刘广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