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补充:一、复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

2、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3、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二、复习重点: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常用字词与重要语句。

2、会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三、复习难点: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四、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复习导入: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重点要注意背诵。

七、复习内容:(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陶渊明,又名,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填朝代)著名诗人。

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作者,字梦得,被称为“”。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爱莲说》:选自《》。

作者,字茂叔,(填朝代)哲学家,著有《》《》等。

4、《核舟记》:选自清朝人编辑的《》。

本文作者是,明末人。

5、《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部书与《》,《》,《》《》并称“五经”。

6、杜甫,字子美,号,世称杜少陵。

被喻为“”,其诗被称为“”。

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是指《》,《》,《》;“三别”是指《》,《》,《》。

(二)精彩语段阅读。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加点字⑴具.答之()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屋舍俨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⑵濯清涟而不妖.()⑶香远益.清()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翻译文言语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选文第1节从、、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4、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核舟记》⑷各复延.至其家()⑸乃.不知有汉()⑹便要.还家()2、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5、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语文版八年级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一、说明文内容提要.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用A是的B或的B,叫A。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

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

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

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动用了的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第7段用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第8段说明对象是,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第五单元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

——计划2分钟桃源----桃园(辨析理解)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计划3分钟预设: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2分钟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èi)(wéi) 夹(jiā)数(shuò)陌(mò)要(yāo)语(yù)诣(yì)骥(jì)咸(xián)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计划10分钟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芳香)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羹味道美)咸来问讯(古义:都今义、盐味)咸来问讯(古义:讯问消息今义:调查、讯问)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单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距离)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今义:携扶、搀扶)便扶向路(古义:原先今义:朝着)处处志之(古义:作标记今义:志向、意志)寻病终(古义:不久今义:找)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此中人语云(古义:说今义:云朵)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今义:贫穷)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

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重要作者及其相关知识,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常见的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理清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増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増强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理清本单元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重难点】1.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増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评价任务】检查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学习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州园林》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

文章围绕着“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科学精神。

《梦回繁华》通过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募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表现了这幅旷世杰作非凡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的学习重点。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教学致的重点。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五单元内容预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名师引导1.目标导航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关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正确明白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显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成效。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扬;《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关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改日不封阳台》记叙的情况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善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明白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会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观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如此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明白得。

2.知识小词典①.字音。

玲lóng (珑) 喜què(鹊) 围jiǎo(剿) xī(嬉)戏xuān (喧)闹mì(觅)食bà(霸)道guǎ(寡)人荒dàn(诞) wānyán(蜿) (蜒) liàn(潋)滟荆jí(棘) fù(覆)盖xiāo(萧)索w&eg rave;i(猬)集pān(攀)附chóuchàng(惆) (怅) 闲情yì (逸)致nèn(嫩)绿fū(孵)卵喧xiāo(嚣) 辉huáng(煌)②.本单元要着重把握如下词语的说明:因地制宜:依照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形制定适宜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名称: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复习学案复习目标:一、本单元都是文言文作品,掌握文言知识。

二、学习本单元要学会运用,课外文言文。

复习重点:重点课文21、22、25课复习任务一:掌握基础知识,梳理重点课文思路。

复习任务二:做相关练习,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1、《陶花源记》:异属悉并乃要咸遂皆延足道既向志及规寻津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绝境2、《短文两篇》:名灵斯惟鸿乱劳蕃独益谓鲜宜3、《大道之行也》:与独②亲②子②分归恶是故兴作乱故是谓4、《杜甫诗三首》:阴阳曾会当凌绝小浑逾走一何戍新已惟去虽犹得绝独(三)、重要语句:1、《桃花源记》:①渔人甚异之。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短文两篇》: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大道之行也》: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男有分,女有归。

4、《杜甫诗三首》: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复习质疑:二、课中实施(一)复习交流1.小组内交流,检查复习情况。

2.小组间交流,教师帮扶并注意收集,解决问题。

(二)精讲点拨21课重点词语1.缘(沿着,顺着)溪行 2.落英(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很,非常)异(惊异,诧异)之 4.复(继续,再)前行 5.欲(想要)穷(穷尽)其林6.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有光7.初(起初)极狭8.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开朗9.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0.桑竹之属(类) 1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12。

鸡犬相闻(可以相互听到)13.黄发(老人)垂髫(小孩)14.为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15.余人各复延(邀请)16.便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17.处处志(动词,做标记)之18.诣(到)太守19.寻向所志(名词,标记)遂(终于)迷20.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21.未果(没有实现)22.寻(不久)病终23.后遂(于是)无问津(问路,津,渡口)一词多义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 舍便舍船(丢下)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复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复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复习教案Lesson plan review in unit 5 of Chinese volum e 1 of Grade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时复习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五单元复习二1课时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重要语段,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2、会利用注释与工具书,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语段。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与作品主题。

2、会运用知识的迁移,通过一定的文言积累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语段。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感悟语言赏析写作方法《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望岳》《春望》《石壕吏》二、精讲互动通过阅读文章重点语段理解课文主旨:(一)《桃花源记》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第一自然段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第三段文字有哪两方面内容?4、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5、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7、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8、“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9、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二)《陋室铭》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一、说明文内容提要.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的B或的B,叫A。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

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

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

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简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简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简案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成效,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老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深入知道老王的“苦”与“善”,掌控老王的性情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进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教学重点:深入知道老王的“苦”与“善”,掌控老王的性情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课时数:2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进程: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认识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

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学生可以自由作答:答案可能会触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应当集中在用《老王》比较亲切,而且显得与作者很熟悉,用《王老》的话就显得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交往,不符合作者原意。

设计说明:改写题目入题,轻松自然,着落了课文的沉闷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从学识上讲,老王与杨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下面的环节接轨。

二、温故知新: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何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荣幸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试着让学生去分析,作者为何会感到愧怍。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就连续走进《老王》,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为何会让作者感到愧怍呢?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1、导入: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2、品读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2)正音,全班齐读(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

思考: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排序(5241637) 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学习*,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举例说明(笑、月亮)课后推荐阅读书目: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阅读课文,了解*说明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单元复习教案-孙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单元复习教案-孙鹏

明德初中2015-2016学年度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孙鹏审核教师张婧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五单元复习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常用实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基础知识。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默写要求背诵的篇目,理解并学习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做题技巧。

2.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巧妙地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做题技巧。

2.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巧妙地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1.比较辨析法2.知识迁移法教学准备 1.复习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课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一、情境导入,激趣诱思。

(1分钟)古典文言文和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洋洋古文,包罗人间万象,赋手文心,写尽千年绝唱!我们所学过的每一篇作品几乎都能给大家带来享受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第五单元,复习本单元的古诗词,领会其中的意蕴,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

二、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4分钟)【课件展示】【学生活动】二人小组合作理解识记。

1.复习字词,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缥.碧piǎo 轩邈..xuānmiǎo 泠泠..作响línɡlínɡ嘤嘤..成韵yīnɡyīnɡ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千转.不穷zhuǎn 横柯.kē窥.谷忘反kuī黔娄..qiánlóu 嗜.酒shì辄.醉zhé吝.情lìn 短褐.hè箪.dān汲.汲jí俦.chóu 觞.shānɡ欤.yú晏.如yàn 祗.zhǐ骈. pián 槽枥..cáolì食.马者sì外见.xiàn 嗜.shì加冠.ɡuān砚.yàn 逾.yú硕.shuò俟.sì布衾.qīn 烨.然yè叱咄..chì duō皲.裂jūn 媵.人 yìnɡ容臭.xiù负箧.qiè曳.yè屣.xǐ缊.袍yùn 绮.绣qǐ柯.kē折戟.jǐ寥.落liáo 绮.户qǐ踌躇..chóuchú宫阙.què2.重点词语解释及文句翻译见每课课时案:三、掌握方法、强化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案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第五单元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着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2.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3.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5.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7.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9.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10.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爱莲说1 基础知识说2 文学常识2 文言词语常规词语【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衬,牡丹属于衬。

1 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陋室铭1 基础知识2 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 文言词语【名】有名,着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的节操和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迁移拓展1.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大道之行也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鳏(矜)寡孤独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着作。

2.朗读课文并掌握文言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3.整体思路: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4.问题探究:(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第二层有三句话,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有归”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