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前后会议

合集下载

洛川会议的内容

洛川会议的内容

洛川会议的内容摘要:一、洛川会议背景1.时间:1937 年2.地点:陕北洛川3.参会人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二、洛川会议主要内容1.毛泽东的政治报告2.抗日战争的形势分析3.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4.军事战略与战术的调整5.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政策三、洛川会议的意义1.明确党的抗日政策2.指导抗日战争的发展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正文:洛川会议是1937 年8 月22 日至25 日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领导同志。

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毛泽东的政治报告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他强调,党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抗日战争的形势分析会议对抗日战争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洛川会议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提出要广泛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各抗日阶级、各抗日党派、各民族、各抗日根据地、各游击队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广泛支持。

四、军事战略与战术的调整会议对党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进行了调整,强调实行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

五、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政策洛川会议对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政策进行了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工作,培养和选拔一批有战斗力的干部,提高党的战斗力。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会议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会议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会议
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的意义:
1.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2.瓦窑堡会议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3.瓦窑堡会议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与中共会议表

抗日战争与中共会议表
抗日战争
事件
时间
地点
抗日将领
意义或影响
其它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杨靖宇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借口:柳条湖事件。结果: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西安事变
1936.12.12
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1937.7.7
卢沟桥
佟麟阁、赵登禹
注:是筹备建设新中国的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宪法的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发的伟大的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 共 会 议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
1921.7
上海
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发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1927年底广州起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间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1938月1月日军进攻山东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国民党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

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

专题研究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金冲及提 要: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的一年多内,实现了战略性的转变:从十年内战到国共合作,从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到其实现。

这是一个艰难曲折和充满矛盾的过程。

本文着重从中共中央高层决策的视角,依据大量档案资料,对客观局势的复杂演变和主观认识的反复探索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

关键词:中共中央 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政治局会议从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到抗日战争爆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次战略性的大转变:由国内土地革命战争转到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民族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

经历了十年内战以后,要实现这样的大转变谈何容易。

在十年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积累的创痛和仇恨是很难淡忘的。

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一时又令人难以捉摸,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依然一心想消灭共产党。

这样两个党要实现和解和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不经过一段艰难而曲折的旅程。

看起来似乎难以想像的事情,最后终于变成事实。

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作过细致的论述。

本文想着重从中共中央高层决策过程的视角,作一点探讨。

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历史是无法割断的。

如果要全面论述这个问题,应该从更早说起。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选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作为考察的起点。

为什么选择1935年最后几个月作为考察的起点?那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要把华北纳入它的直接控制之下,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沉痛呼声便是在有关抗战前后国共关系研究的著作可参考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黄修荣: 国共关系七十年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程中原: 张闻天传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杨奎松: 西安事变新探 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 ,台北:东大这时喊出来的;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刺激下,以一二九运动为起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救亡浪潮蓬勃兴起,民众广泛觉醒,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成为人们的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由于自身统治遭受严重威胁,开始酝酿改变对日政策;共产国际七大结束不久,提出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的 八一宣言 已经发表。

抗战--中国指挥中枢大全

抗战--中国指挥中枢大全

抗战--中国指挥中枢大全一、国防最高会议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于8月11日举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会议为谋在作战期间统一指挥党政军一切事项,将原设立的国防会议及国防委员会合并,设立国防最高会议,同时将原国防会议撤销.国防最高会议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为副主席.委员有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各部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五院院长、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各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和由主席提出经本会议通过者;主席在上述委员中指定9人为常务委员,其他各关系人员遇有必要时、可由主席通知列席会议. 国防最高会议的职权为,国防方针之决定;国防经费之决定;国家总动员事项之决定和其他与国防有关重要事项之决定、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五届五次中央全会,决定设置国防最高委员会,取代国防最高会议。

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常务委员:于右任孔祥熙孙科戴季陶王宠惠何应钦白崇禧居正陈果夫邹鲁叶楚伧秘书长:张群执行委员:中央党部秘书长各部部长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文官长;行政院秘书长,各部会长;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各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军法执行总监航空委员会主任海军总司令;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直属机构:秘书厅机要室,第一第二第三处和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附属机构:中央设计局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总动员委员会物价审查委员会国防设计委员会详见/showWeb/0/0/175618708.aspx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它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组选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各委员会。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1. 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遵义会议在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就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形势进行了详尽分析,确立了以抗日战争为主要任务的战略方针。

2. 党内路线斗争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路线斗争转折点。

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3.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问题”一文,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理论思考,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 组织改革与军事战略部署:在遵义会议上,针对军事问题和组织体系进行了重要讨论和决策。

会议决定解散红四方面军,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重新部署红军战略。

二、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1.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会议扭转了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确立了正确的领导核心,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并为后来的长征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遵义会议明确了抗日战争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武装抗日、政治抗日、外交抗日的方针。

这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农村革命等重要理论,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4. 奠定了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委,重新部署红军战略,确立了中央军委的领导地位。

这对于统一指挥和组织红军、保证红军战略行动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5. 启示了党内民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遵义会议的经验教训启示了党内民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会议期间,党内错误路线被纠正,这一经验为以后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总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

二、遵义会议(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会议)
1、时间、地点 1935年、贵州遵义 2、内容: 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
一、中共一大
1、召开的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一艘游轮上 2、内容: 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确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成立了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它的成立是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 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中共七大( 2、内容: 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 力量,在中共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 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 导思想。 (3)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的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 (1)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 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历史上重大会议

中国历史上重大会议

民主革命时期的会议(1921-1949年)1. 中共成立初的三次代表大会:(1921-1923年)(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选举了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 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1927-1937年,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八七”会议:1927年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召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即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洛川会议:1937年秋召开,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4.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即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1)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召开,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2)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建国后召开的会议(1949—)1. 过渡时期1949-1956年(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议:1949年10月1日召开,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会议之瓦窑堡会议详解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会议之瓦窑堡会议详解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时间:
1935年12月17日—25日
地点: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背景: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内容:
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参加会议代表: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邓发、凯丰(何克全)、李维汉、吴亮平、张浩(林育英)、杨尚昆、郭洪涛等10多人。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

李闻天主持
历史意义: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及内容[梵唱]

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及内容[梵唱]

此版为本人【虔诚梵唱序幕曲】整理,为高中生复习专题。

含主要内容+意义适合打印,打印是去掉上面这几行字,会议便不会跳页!(*@ο@*)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及内容1.中共一大:1921.7 上海主要内容:大会正式决定建立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

纲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社会主义。

大会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带工人运动。

大会还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是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tao)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意义: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中共二大:1922.7 上海主要内容: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会议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来临。

3.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6.12 广州主要内容:这是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

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意义)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历史上的各大会议

历史上的各大会议

中共一大(必修一P55)时间:1921年7月地点:前期上海,后浙江嘉兴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意义①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③中国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中共二大(必修一P55)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内容: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房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八七(汉口)会议(必修一P57)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背景):①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革命政变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大革命失败②党内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处于危急时刻内容: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为日后当党内“左”倾思想的蔓延埋下伏笔。

文家市决策(必修一P57)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湖南文家市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②否定了打长沙的计划,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③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

意义: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必修一P55)时间:1931年11月地点:江西瑞金内容: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意义):推动抗日反蒋斗争更快发展,为解决土地问题做出了重要保障遵义会议(必修一P57)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
重庆会议是中国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于1935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重庆召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

重庆会议是中国共产会召开之前最后一次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集体决策的重要会议。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它为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中取得成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决策活动,是中国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奠基石。

重庆会议的重要决定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革命政权,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爱国爱民的抗战主题,坚持党的小组领导,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抗衡,坚持依靠农民革命,坚持建设新中国。

会议提出了新的抗日战略,即“坚持抗战,抗日,统一战线,要把党的政治纲领落实到抗日战争的实际行动中,主动进行攻击战,和敌人展开一场持久的抗争,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把党的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统一起来,继续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

重庆会议是中国共产会召开之前最后一次采取集体决策的重要会议,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且标志着中国革命斗争的新阶段,为中国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会议的召开,对中国革命
斗争的新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今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政治思想和新的政策,为中国革命抗战胜利及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中取得成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重大会议和事件

中国近代重大会议和事件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和组织条件。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并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1931年1月召开的什么会议

1931年1月召开的什么会议

1931年1月召开的什么会议1931年1月,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会议就是1931年1月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这次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转变密切相关。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在20世纪初的背景下逐渐崛起,帝国主义思想日益增强。

特别是在中国东北的满洲地区,日本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掠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沈阳发动假旗行动,制造了一起所谓的“中国军队炸毁沈阳铁路”的事件,然后以此为借口,发起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侵略。

这次事变的发生对中国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政府意识到了日本侵略的严重性,于是决定召开一次会议,集中讨论应对日本侵略的措施。

这次会议被称为九一八会议,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之一。

九一八会议在辽宁沈阳召开,出席者包括中共中央、国民政府、东北各方势力和一些各界代表。

这场会议的重要性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团结和坚定。

各方力量达成共识,决定联合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同时,会议还批准了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的提案,动员了广大民众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在九一八会议上,与会者还通过了一些重要决议,包括成立各级抗日救国政权、武装民众、开展抗日宣传等。

这些决议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九一八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会议打破了过去国共两党的分裂和对立,实现了国共合作,奠定了日后中国的统一战线。

其次,会议促使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为日后的全面抗战打下了基础。

最后,九一八会议也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象征,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研究九一八会议不仅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尽管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困境,但通过团结一致、勇敢抗争,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


日军进攻图片
参会人员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 来、朱德、任弼时、关向应、 刘伯承、贺龙、博古、彭德 怀、张浩、林彪、聂荣臻、 罗荣桓、张文彬、萧劲光、 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 傅钟、凯丰、张国焘、周昆 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 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 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





一、必须坚持抗日战争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 二、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 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 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和国 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作斗争; 四、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 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五、八路军的具体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 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 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 大会议。

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 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 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 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 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后,战局变化急剧。 日军于7月底占领平津 地区,8月中旬,又在 华北的平绥铁路东段和 华中的上海地区,展开 新的战略进攻。 国民政府在日军大规模 战略进攻面前,不愿发 动民众和改革政治。
(1)创建根据地。 (2)钳制和相机消灭 敌人。 (3)配合友军作战 (主要是战略配合)。 (4)保存与扩大红军。 (5)争取民族革 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游 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 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 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小游击队可到平 原区发展。

各种重要会议

各种重要会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1938年九月至十一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哪里举行

1938年九月至十一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哪里举行

1938年九月至十一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哪里举行新华社北京2006年12月29日电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

参加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7人,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区负责人38人。

这是1928年党的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

毛泽东、王稼祥、王明、周恩来、朱德、康生、彭德怀、博古、刘少奇、陈云、项英、张闻天被选举为全会主席团成员。

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在抗战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解决党内一度出现的右倾错误,统一全党的认识和步调。

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结论。

此外,张闻天、周恩来等同志也分别向会议报告了各方面和各地区的工作情况。

最后,由王稼祥致闭幕词。

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正确路线。

全会完全赞同毛泽东对15个月来抗战经验的总结和对当前抗战形势的分析。

他指出: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力求团结与进步━━这就是15个月抗战的基本教训,也就是今后抗战的总方针。

目前,抗战正处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过渡时期。

我国军民要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把正面战场的抵抗和敌后广泛的游击战争结合起来,大量地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促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会议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批评了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存在的关门主义和投降主义两种错误偏向,尤其是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强调正确的统战方针应该是既统一又独立。

全会重申,抗战时期党要把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战区和敌后,坚持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以主要力量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实际上,这是中国革命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条件下继续走乡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窑堡会议中国国情-中国网 时间: 2012-08-30 发表评论>>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发动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而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先后与日军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实际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

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公开发表。

这个宣言是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的。

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力量一致抗日,并建议组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在国防政府领导下的抗日联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此期间,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

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邓发、凯丰(何克全)、李维汉、吴亮平、张浩(林育英)、杨尚昆、郭洪涛等10多人。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于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

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中国国情-中国网 时间: 2012-08-30 发表评论>> 西安事变后,在中国革命进程和国共两党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在全国性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为了使全党明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任务以及党的政策、策略,做好迎接重大转变的思想准备,中共中央于1937年5月至6月,先后在延安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苏区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

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和红军中的党组织的正式代表218人,列席64人。

会上,张闻天致开幕词,毛泽东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博古作《组织问题》的报告,刘少奇、朱德等作专题发言。

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自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以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的政策由内战、独裁和对日不抵抗开始向和平、民主和抗日转变的总形势,提出了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和早日实现对日抗战的三位一体的任务。

毛泽东在会上还总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我们党必须正确地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动员口号;共产党人在为实现这些口号所规定的具体目标时,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正确建立和发展与同盟者的关系;必须发展共产党的队伍,保持思想的统一和严格的纪律等。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在党内,必须继续反对关门主义、冒险主义,要争取更多的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时,也要警惕右倾错误在新的形势下复活,以免使革命事业遭到失败。

为了顺利地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毛泽东在结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干部问题、党内民主问题和全党团结问题。

关于干部问题,他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

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

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

他要求党的干部“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而应当“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

他指出:“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

”关于党内民主和维护党的团结问题,他提出要“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强调“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

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

用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

”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了从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的政治路线,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的准备。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结束后,紧接着于1937年5月17日至6月10日,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

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其所属的北平、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绥远等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共二十多人出席了会议。

张闻天、刘少奇主持了会议。

刘少奇在会上作《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的报告,张闻天在会上作《白区党目前的中心任务》的报告。

这次会议总结了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以来的十余年间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及1935年瓦窑堡会议以来华北地区党的白区工作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揭露和批评了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着力引导全党冲破“左”倾思想的禁锢,思考和分析过去白区工作遭受挫折的教训,彻底否定“左”倾错误的工作指导方针。

会议着重阐明了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的新形势下,党在整个白区工作中的基本方针、策略和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方针、策略和任务必须做的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为党的白区工作的彻底转变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少奇在会议的报告中阐明了白区工作实行彻底转变的必要性。

他指出,这种转变有两重性质,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变动和新的任务,需要改变党的群众工作的工作方式、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另一方面,因为党内还存在着严重的关门主义、冒险主义的历史传统,需要肃清与改变。

后一种改变是决定性的。

他进一步阐述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关系,领导群众斗争的策略以及党的思想转变等问题。

当时,由于中央还没有对过去工作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作出明确、系统的结论,因而在讨论刘少奇的报告时,一些同志还不能摆脱过去“左”的思想影响,以致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

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对白区工作的评价、工作转变和策略方针等问题上。

党的白区工作会议期间,张闻天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党对白区工作的路线、方针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指出,刘少奇的报告基本上是正确的。

刘少奇对白区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他在实际工作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的关系方面,都是基本上正确的,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

张闻天在会议的报告中也指出:刘少奇在白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在北方工作是有成绩的。

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张闻天在白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从总的方面肯定了刘少奇的报告,指出刘少奇在北方工作是有成绩的。

他在报告中批判了关门主义,并要求党在白区的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6月10日,即白区工作会议结束的当天,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北方局的工作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赞同刘少奇提出的当前党在华北工作的口号:“保卫华北”、“保卫平津”,用来进行政治动员,宣传鼓动,准备抗战。

会议通过了刘少奇的工作报告,并根据张闻天的提议决定仍派刘少奇为中央驻北方局代表,同时决定北方局的工作由杨尚昆、彭真等同志负责。

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与此前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一起,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的准备。

洛川会议中国国情-中国网 时间: 2012-08-30 发表评论>>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洛川县城北10公里处的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有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任弼时、关向应、凯丰、彭德怀、张国焘,部分红军领导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刘伯承、贺龙、张浩、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张文彬、肖劲光、周建屏、林伯渠、徐向前、傅钟等22人参加了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张闻天主持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并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

洛川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张浩、贺龙、刘伯承、徐向前、林彪11人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