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抗日战争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从1937年7月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进行,成为二战期间东方战场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以下将对抗日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侵华初衷与侵略行动:1.日本对华侵略的初衷:日本帝国主义通过追逐殖民地利益和扩张军事势力,以求出口市场和资源控制,实现霸权地位。
2.侵华行动的起因: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7年7月,上海发生七七事变,日本正式侵华,将其扩大为全面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与反击: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其地方武装、其他政党、民族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团结。
2.中国远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包括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等,中国军民积极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3.中国军队的重要战役:如八年抗战期间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长春会战、长城抗战等,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正面决战,取得了重要胜利。
4.游击战争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游击队以及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极大地分散了日军的力量,对日军形成了长期的消耗战。
三、外援与战争胜利:1.八路军、新四军和美援: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与美援组成的飞虎队和美军驻华顾问团,在战争中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军事指导,共同推动了战争的胜利。
2.苏联援华:中苏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使得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特别是1941年的莫斯科会战使得日军不能再对华作死皮赖脸的进攻,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气氛。
3.盟国合作与国际影响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日战争,同时也得到了其他盟国的支持,如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获得提升。
四、南京大屠杀:1.南京大屠杀的发生: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屠杀行动,令无数无辜百姓和战俘遭受了非人道的虐待与屠杀。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爆发及初期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战。
初期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对抗日军队展开了不懈努力,但由于装备不足、战略计划不周等原因,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鼓舞了全国上下,为日后的抗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二、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国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并积极组织人民武装力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抗日战争的长期战斗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上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斗争和革命建设工作。
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抗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重大抗战战役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先后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其中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太原会战等等。
这些战役有的是守,有的是攻,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屈抵抗。
其中,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战役更是成为了抗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这些战役的胜利,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也为日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四、抗战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境抗战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遭到了重创,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损失。
而在战乱之下,普通百姓面对着失业、灾荒、难民等问题,生活条件极为困难。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拔,顽强抗战,最终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国际援助和抗日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援助。
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武器和军事支援,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国与国际反法西斯阵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抗日的军事和政治合作。
高考历史抗日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抗日知识点总结近几年,高考历史考试中涉及抗日战争的题目占比逐渐增加,对于考生来说,掌握相关的抗日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高考历史抗日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考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一、抗日战争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抗战,起始于1937年,结束于1945年。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中国为目标,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侵略,如上海事变、南京大屠杀等。
这一时期的背景十分复杂,包括中日民族矛盾、南京政权的崩溃、蒋介石政府的内外因素等。
二、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1. 七七事变:1937年,日本军队在中国北方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侵略,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形成了强烈的抵抗意识。
2.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对中国士兵和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和奸淫掠夺,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3. 三个战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划分为八个战区,其中三个最重要的战区是华北、华东和华南战区。
这三个战区的指挥者是蒋介石、朱德、刘伯承等。
他们在相对独立的战区内,分别与日本军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斗。
4. 抗战胜利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此后,中国获得了国际社会承认,并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采取了多种战略思想和战术来应对侵略。
其中最重要的有游击战争、运动战、阵地战和抗战模式等。
1. 游击战争:在中国农村和山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采取游击战争方式与日本军队作战。
通过地形的优势,红军能够迅速地消灭日本军队和伪军,使抗战形势得以保持。
2. 运动战:在华北、华东等广阔地域内,中国军队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以快速机动打击日军,然后撤离,从而减少对日军的损失。
3. 阵地战:在某些重要的城市和战略位置,中国军队采取了阵地战的方式。
例如在上海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筑起了坚固的防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经历了近八年的战斗,在1945年取得了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历史、亚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战争的背景、全民抗战、重大战役和取得胜利四个方面来总结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点。
一、战争的背景1.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源:列强侵略、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日本扩张主义。
2.中国的内外矛盾: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侵略中国的方式、时间节点(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
二、全民抗战1.監國政府的抗战宣言:陶志書先生給全国人民的布信《向日本宣戰參戰書》。
2.战争形势的发展:武汉保卫战、淞沪会战、歼灭战、方面战役。
3.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抗战。
三、重大战役1.广州战役: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中国迎来第一个抗战胜利。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内战暂时停火,形成了真正的民族统一战线。
3.南京保卫战:国共合作的象征,中国军民英勇抵抗,推迟了日本的计划。
4.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的粉碎进攻。
5.瑞金会师:改变了东南沿海与华中、华北战略形势。
6.平型关大捷:变改变日军军心,士气丧失。
7.淞沪会战:中国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8.血战沂蒙山:八路军伤亡惨重,但保护了敌后抗战根据地。
9.支援重庆: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西南战场形势的紧张。
10.三大战役(南京、武汉、宜昌):中国军民英勇抵抗,迫使日军付出惨重代价。
四、取得胜利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战胜法西斯的远东战场,中共在国民党政府的参与下参加了波茨坦会议。
2.慕尼黑协定的失败:慕尼黑协定引发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迎来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3.中国抗战的意义: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伟大战争。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战争爆发及初期抗战抗日战争于1937年7月7日爆发,原因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北部的卢沟桥附近挑起事端。
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准备不足,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然而,中国人民经过顽强抵抗,展开了全面的抗战。
二、重要战役及战斗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击退了日军,保卫了上海。
2.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至29日,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地区成功击退了日军,展示出中国军队的不屈抗争精神。
3. 长沙会战:1939年6月6日至7月9日,中国军队在长沙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最终成功保卫了长沙。
4. 百团大战: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31日期间,中国抗日军队展开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有效遏制了日军侵略势头。
5. 武汉会战:1938年10月11日至1940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与日军进行鏖战,最终被迫撤退。
三、中国军队与人民的抵抗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长征,保卫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后方支持。
四、国共合作与二次国共内战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了国共合作。
两党通过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然而,在战争胜利后,由于政治上的矛盾,国共两党徐徐陷入二次国共内战。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
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
抗战胜利也为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六、对世界的影响抗日战争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知识点总结
抗日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在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中国大片土地上肆无忌惮地进行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国家的民族尊严、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生存权利,中国人民展开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二、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京沪铁路上的盘古寺附近挑起了事端,引发马关事件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发表了《国共合作抗日檄文》,宣布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奋起抗战。
三、抗日战争的政治形势1.国共合作为了应对日本侵略,国民党和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展现了极大的团结和合作精神,共同为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了重庆谈判,代表团就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军事战略以及政府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最终签订了重庆谈判协议,为抗日战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抗日战争的军事形势1.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在侵华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但随着全国人民的抗战号召,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开始进行积极的抗战。
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相继成立,开展了游击战争,并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持久的抗战。
2.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发动了对南京的大屠杀,长达一个多月的南京大屠杀造成了30多万名中国人的死亡,伤者数以万计。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军民掀起了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狂潮,展开了全面的抗日斗争。
3.国军战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进行了数次的反攻作战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太原战役”、“雁门关大捷”、“保卫武汉战役”等,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但在第一阶段的抗战中,国军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4.共军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在敌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
新四军的刘邓大军在华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抗日斗争,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抗日战争必考知识点“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发难,这是蓄谋已久的行动。
日军之所以选择这一地点,当然是地理位置重要。
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成对北平的包围非占此地不可;二是要控制平汉铁路,也非占此地不可。
抗日战争的特点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统一战线(1)原因:必要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逐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是最紧迫的任务。
可能性: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方针制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底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3)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力主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正式建立: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
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5)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9课 抗日战争
(2)过程:九一八到华北事变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 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落入日军之手
②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殖民 地 ③1935,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 会主要矛盾
2、一二·九运动:1935年 北京
(1)背景: ①日本步步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②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不满 ③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影响: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
3、西安事变:1936年,西安,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初步形成
二、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影响: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 全面抗战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2)八一三事变后中共军队改编,实现军事合作 (3)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和方式 规战 下的运动战 战场。 战略地位
练一练: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有
①配合了正面战场;
②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③对日军后方构成了威胁; ④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A、 ①②
C、 ①④
B、③④
D、①③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日战争胜利概况
(1)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 和敌后战场举行大反攻; (4)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结束; (6)10月25日,台湾光复;
(3)日本发动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 争
抗日战争总结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日本侵略中国加剧,侵略中国的手段和程度日益加强。
3.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开封了侵华战争的大幕。
4.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为此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二、抗日战争的原因1.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原因,如不平等条约、封建主义和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制度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革命曾于1927年以后宣告失败。
3. 军阀割据,国内政治极度动荡,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三、抗日战争的进程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整体规模。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游击战争。
3. 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合作。
4. 国共两党于抗战时期的合作与斗争。
四、抗日战争的影响1. 日本军国主义在华北、东北和华中的丧失及中国的国土解放。
2. 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所付出的牺牲和战略胜利。
3. 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4. 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五、抗日战争的经验和教训1. 全国抗战胜利的经验和教训。
2.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3. 对敌深入作战的经验和教训。
4. 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和未来影响。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取得了中国解放区的建立,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抗日战争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斗争,表现出了全民族的爱国情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抗日战争在国际上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积极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在未来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对中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那段历史,珍惜和维护中国的和平。
高中历史知识点抗战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抗战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总结抗日战争的主要历程、特点、意义及其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抗日战争的主要历程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历时八年。
这场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 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7月-1938年10月)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失踪的事件,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史称“七七事变”。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2. 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1月-1943年)在这一阶段,日军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军队转入战略防御。
1938年,日军攻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 相持阶段(1943年-1945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中国战场进入了相持阶段。
中国军队和民众坚持抗战,不断发动游击战,消耗日军力量。
4. 反攻阶段(1945年)1945年,随着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军队开始全面反攻。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特点1. 民族性: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不仅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全民族共同抵抗外敌。
2. 长期性: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外战争之一。
3. 艰苦性:中国在物资、装备上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战争条件极其艰苦,但中国人民凭借坚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坚持到了最后。
三、抗日战争的意义1. 民族觉醒: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 国家统一: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战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与典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而解放战争则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社会主义胜利的革命战争。
下面是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知识点总结和典例。
一、抗日战争
1.发生背景: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场事变,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进行了抗战。
2.抗日战争的进行和胜利: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结束于1945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在解放区乘乱夺取农村根据地,形成正规军,并与国民党共同进行了长时间的抗战。
中国人民抵抗了来自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典例:八路军一一二师与敌人在平型关进行的战斗。
1933年8月24日,八路军一一二师奉命前往平型关侦察日伪军边界警戒线情况,发现了日本侵略者正在修筑堡垒的情况。
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在八路军的英勇抵抗下,日伪军最终被击溃。
这次战斗不但损失敌人400多人,而且也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威力和组织能力。
二、解放战争
1.发生背景: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主与社会主义胜利的革命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斗争。
总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它们不仅对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和全球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两场战争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勇
敢精神和抗争意志,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为中国人
民争取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一:九一八事变1.原因:①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方针③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④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日有机可乘⑤欧美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苏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过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3.国民政府政策:不抵抗政策4.结果:①东北三省沦陷②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二:七七事变1.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2.影响:①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总结:防御阶段日军的军事行动主要有哪些?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②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③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④1937年七七事变⑤ 1937年“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⑥1938年5月占领徐州,10月占领广州、武汉,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三: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1.军事进攻—6次2.野蛮屠杀—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潘家峪惨案、三光政策3.生化实验—细菌战和毒气战 (东北“七三一”部队)4.进行殖民统治(表现:a.扶植傀儡政权b.实行殖民统治(以华治华)c.进行经济掠夺(以战养战)d.推行奴化教育)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原因:①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国民党态度的变化③中共的努力④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⑤国际因素。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反侵略战争,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下面是对抗日战争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背景和起因: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动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动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和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
在这些战争中,中国失去了台湾、辽东半岛等领土,被剥削和屈辱侵犯,日本崛起为东亚霸主国家。
2.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导火索。
1937年7月7日,日本驻华军队在卢沟桥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并与华北军队发生冲突,导致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爆发冲突。
二、战争过程:1.战争的持续时间和地域范围: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涉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地。
2.武装抗战: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混合战争方式,发动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如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敌后建立广泛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的打击和牵制。
3.民族团结和民众抗战: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局面。
南京举行过著名的大阅兵式,宣告了全国抗战的开始。
许多知名抗日人物和组织如周恩来、冯玉祥、朱德、董存瑞等成为了革命英雄。
4.地下抗日和游击战争:许多抗日组织和地下党进行地下抗战,在敌后开展间谍活动、破坏敌军、枪毙汉奸等。
游击战和地下抗战成为中国人民对抗日军的重要战略。
三、抗日战争的意义:1.终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是终结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决定性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努力迫使日本军国主义放弃了进一步侵略的计划,从而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主权。
2.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抗日战争使中国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对中国的支持,这为中国在日后的国际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 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但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伟大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的背景19 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迅速崛起。
然而,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为了满足其扩张的野心,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
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二、日本的侵略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 6 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 30 万。
2、细菌战和化学战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公然违反国际法,使用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给中国军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例如,731 部队在东北进行活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用于战场上攻击中国军民。
3、强征劳工和“慰安妇”制度日本侵略者强征大量中国劳工,将他们送往日本或中国的占领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工们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许多人累死、饿死或被折磨致死。
同时,日军还推行“慰安妇”制度,对众多中国妇女进行性奴役,给她们带来了终身的伤痛。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西安事变1936 年 12 月 12 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国共合作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军队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结_工作总结范文_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结我们热爱和平,所以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使中国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xx年9月3日)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抗日战 争胜利的反思与总结演讲稿
抗日战争胜利的反思与总结演讲稿《抗日战争胜利的反思与总结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回顾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我们在痛苦中觉醒、在抗争中崛起。
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岁月,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侵略者的愤怒,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坚定决心。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伟大战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残暴的手段,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妄图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奴役中国人民。
我们的家园被战火摧残,我们的同胞遭受着无尽的苦难。
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生命在硝烟中消逝。
然而,中华民族从未屈服。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从东北的义勇军到华北的八路军,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到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每一个中国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正是这种全民族的抗战精神,让我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
他们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数日,弹尽粮绝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
赵一曼女士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就义。
还有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明白,为了正义和自由,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广大的人民群众。
他们在后方默默支持着抗战,为前线提供物资、情报,甚至直接参与战斗。
妇女们为战士们缝补衣物、照顾伤员;儿童们为抗日宣传奔走呼号;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1.日本侵华的背景日本侵华的根源是欧洲列强对亚洲殖民统治体系的挑战。
19世纪末,欧洲列强侵略亚洲,特别是在中国、朝鲜和台湾。
这个过程在近代中国和日本以及韩国人的意识中深深根植。
2.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工农运动的发展,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迫切需要,使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日益增强。
3.日本对华殖民和侵略的进一步扩展1928年至1937年,日本先后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和在北方沦陷区建立中国“伪政权”,并迫使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离开中国土地。
4.日本对华侵略的直接动因侵华战争是日本对华侵略政策的直接结果。
日本军国主义通过发动长沙、平津、镇江等战役,使中国沦陷,进一步扩张其占领区,纵火烧杀,尽设暴行。
5.国际政治背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英美及其盟国为了制裁侵略国家,联合中华民国,共同指责并制止日本侵略,给中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
6.政治经济背景中国国民党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尤其是南京政府对革命性质和民主革命的错误认识,加速了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抗日战争的基本内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6年12月,日本占领了北方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激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其关系是制止内战,组织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体制的建立是国共两党间和其他民主党派间的合作。
2.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日战争的两次最大的战役。
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在一次关于上海和南京地区的会战中攻占了失掉了的城市。
然而在台儿庄,日军成功的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和一支来自苏联的军队。
3.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的战争, 长工党决定进行多次的叛乱,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这次抗日行动显示了共产党军队的一些方面的军事能力并让中国农民有所了解共产党的人民军队4.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长征中建立了军事上的合作和军事和政策的统一。
在长征中,军队穿越了数千公里的无人区,被迫放弃了之前的军事行动方式。
抗日战争思想总结
抗日战争思想总结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以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坚定不移地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了民族复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了坚定的抗日战争思想。
抗日战争思想的核心是民族抗争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愿被日本侵略者轻视和侮辱。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发起了一场全民抗战,并以顽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坚持到底。
这种民族抗争意识成为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思想还强调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团结起来,放下个人的利益和分歧,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并为国家的独立和繁荣而战。
这种国家利益的重视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和力量。
抗日战争思想还强调了民族团结和抱团取暖的重要性。
在战争期间,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的人民都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敌。
各地人民积极组织抗日团体,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抱团取暖的精神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和战斗力,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抗日战争思想还强调了国难当头,担当民族责任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面临着来自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压力,但他们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面对。
他们认识到,面对国家的危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
这种担当民族责任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的思想总结中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反对侵略的战争,更是为了实现和平的战争。
中国人民希望通过抗日战争,实现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幸福。
他们坚信,只有侵略者被赶出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和安宁。
总之,抗日战争思想的核心是民族抗争和民族自豪感,他们追求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并担当民族责任。
他们渴望和平,但也意识到实现和平需要付出努力。
抗日战争高考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高考知识点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总结抗日战争的高考知识点。
一、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的爆发主要源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和中国民族的抵抗情绪。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试图侵略中国,独霸亚洲。
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夺取了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
此后,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领土,如侵占我国的台湾、台湾、辽宁等地。
抗日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也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日本侵略的极限。
二、抗日战争的历程1. 抗日战争的开端是淞沪会战。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先是进攻中国东北,又逼近上海。
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在上海一带进行的一系列历时三个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物资和装备严重不足,但他们用顽强的意志与日军进行抵抗,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2.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主要是游击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是一种灵活的战争方式,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争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 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7年的9月25日至10月6日之间,中国军队在太行山区围歼了日本侵略者的一个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平型关战役显示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战斗精神和良好的组织能力。
2. 热河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
此战役于1933年开始,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在北平附近的热河地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最终失败,但这场战役显示出中国抗日军民的英勇抗争精神。
四、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 抗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团结和抵抗的认识。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战争,更是一场民族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中国各方反应
1931年爆发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命运。
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而言,战争的结果影响了20世纪以来日本的发展方向、制约了日本当今的国际地位、形成了今日日美关系的基本格局,其影响余波至今犹在。
对于被侵略对象中国而言,这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14年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危机的最高点,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点,也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一方面,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中国人民彻底陷入了深渊。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新生的起点,成为中华民族崛起,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起点。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孙子兵法》开篇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关系国运的头等大事,那么中日战争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场战争又能带给我们今天什么样的反思呢?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就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二、关于“九一八”事变带给我们今天的反思。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据华尔兹教授的战争三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从日本政府最高统治层、日本的国家状况以及国际体系三个层次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日本方面:
最高统治层:
自明治天皇以来,日本决策层确立了以侵略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对外扩张成为国家基本纲领,穷兵黩武情绪在统治阶层中影响极大。
思想文化方面:
日本传统的军国主义思想为近代军国主义膨胀奠定了思想基础;
政治体制方面:
明治维新形成的军部权力不受政府限制的军事体制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发展的依托和支柱;
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与畸形发展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主要动因。
国际体系方面:
国际联盟软弱无力,日本帝国主义野心不受任何国际制度的制约。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体系之中,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际均势结构发生变化,近代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的飞速发展,日本一直试图打破东亚原有格局,挑战现存国际秩序,谋求更多的权利和利益。
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因而战争无法避免。
引申思考: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进一步思考
1、结合当今现实,你认为目前中日之间会发生大规模战争吗?
Tip: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来看,战争的爆发是各种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危机的发生、政治体制中的军国主义化、思想文化中极端军国主义思想
的兴起以及统治阶层对外扩张的政策。
此外,国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19、20世纪的国际社会主流思潮仍然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这就为侵略战争提供了国际环境。
另一方面,软弱国际联盟体系也无法阻止侵略战争的发生。
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日本国内状况也并没有发生1930年代的重大变化,所以,中日之间仍以和平发展为主。
2、战争是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吗?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
Tip:不是。
从经济全球化、手段多样化、核武器制约等诸多方面思考。
二、“九一八”事变带给我们的思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震动了中国社会。
各方政治力量对“九·一八”事变迅速作出了反应。
围绕着“九·一八”事变,中国社会主要的三方政治力量,东北军、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东北军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国民政府在军事上不做抵抗的同时在外交上积极向国联申诉,企图通过国际力量阻止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举起了抗日的旗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1、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采取“不抵抗主义”出台的前因后果:
结论:张学良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影响与制约。
正是是国民政府不予抵抗的态度和不提供援助的行动,最终促使了张学良采取了不抵抗主义。
2、蒋介石不抵抗态度的原因:不敢打(中日国力)、不想打(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
3、“不抵抗主义”的后果、影响及评价:东北沦陷、进犯上海、侵略热河、华北危急,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对华侵略战争不断扩大。
引申思考:
1、为何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前,中国未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除了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衡外,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对外来侵略从未停止反抗包括三元里抗英、义和团运动以及各地频发的教案等等不一而足。
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方面因素:
历史上: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大一统意识,这一思想深入人心,所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愿望。
这与印度自古就处于各地的分裂并立状态之下不同。
政治上:中国自古及今的绝大多数朝代,都拥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清政府同样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存在,动员全国资源、人力、物力的能力更强,对民众的向心力较强,对侵略者的威胁更大。
与印度各地政权并立情况相比,中国统一的中央政府更容易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文化上: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上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这与印度种族矛盾、宗教矛盾尖锐的情况不同。
经济上:中国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处于最文明发达国家的行列,国家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这与非洲、南美洲存在的分散、孤立的原始部落状态不同。
所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经
济各个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更强,要想征服这样一个国家需要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
2、进一步结合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可以看到:
蒋介石等人客观地估计了中外军事力量的实际状况,承认中国国力落后,经济落后,军事落后,这是对的。
但他过分夸大了物质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过于低估了中国人民中蕴藏的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认为中国绝对不能抵抗日本的侵略,进而导致蒋介石最终作出不抵抗的决定。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这种错误观点之上,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了军事上的“不抵抗主义”,过分依赖国际联盟制裁的应对方式;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战略又采取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争路线”,这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中国人民中所蕴含的巨大战争潜力,没有意识到需要发动人民进行全面的抗战;在抗日战争后期,国际形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后,又开始消极抗战、保存力量,倚赖国际支援的到来。
而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抗日的全面抗战主张,积极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把全部力量放在领导、发动、组织人民参加对日反侵略战争中来,最终在人民的积极支持之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和发展。
总结: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之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抗战路线、不同的战略战术,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共两党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制定了不同的抗战路线,这也是造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力量彼此消长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也最终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之下不断发展壮大。
补充资料: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2-480页。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也认为:
•大量事实表明,还有其他多种原因,譬如地理环境、军事组织、民族精神、军队士气、联盟体系、动员能力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国力起到制约作用,在战
争的生死关头扮演支配性因素。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也指出:
•在一个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的时代,很难占领一个其民众具有强烈民族认同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越南认识到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苏联则在阿富汗获
得相同的启示。
越南和阿富汗都没有核超级大国那么强大,但不管对美国还是苏联
来说,统治这些已经进入民族觉醒阶段的民众,其代价实在是太高了。
在民族主义
时代,对他国实施统治的代价很高。
在19世纪,英国能够用少量的士兵和文官统
治印度,这在当今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事情。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