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_安俊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0期

2012年5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10

May 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10.019

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

安俊丽a,刘 扬b

(淮海工学院a.文学院;b.外国语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摘 要:不同民族的谚语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从中英文的谚语中可以发现,中西方海洋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样的自然现象却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究其原因,这与中西方仰赖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与中西方对海洋的不同认识有关,也与中西方海洋文明所依附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关。

关键词:中西方;海洋文化;谚语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10-0064-04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不同民族的谚语又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海洋谚语同样如此。中英文中的海洋谚语除了在自然特性的描写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之外,许多饱含人文特质的描写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一、中英谚语中表现出民族海洋文化同中有异

汉语和英语的谚语,都有很多涉及海洋方面的。在这些谚语中,有很多类似的描写,表现出人类认识既存在一定共性,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迥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个性。相同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心理联想,中西方在海洋文明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百川归海,海洋是胸怀宽广还是贪得无厌

河水奔流,最终归于大海,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自然规律。这一规律在中英的谚语中都有体现。比如汉语中有以下谚语:

水流千里归大海。

海纳百川,有容则大。

河海不择细流。

大海不嫌水多,大山不嫌树多。

海水虽然多,滴水对它也有益。

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如实地记录了河流入海的自然现象,河流流向可能不一,流量有所不同,但是最终都会汇流进入大海。这些谚语的引申义中,海洋之大也常被用来比喻人胸怀宽广,用海纳百川的自然现象形容“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人推崇的美德之一。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中,海洋具有包容性,是一个美好的意象。

但是同样的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却成为了贪婪的表现。例如:

The sea and the gallows refuse none.(大海和绞台,从不厌人来。)(《英语谚语词典》)

The sea complains it wants water.(大海怨水少。)(《英语谚语词典》)

从字面意义来看,同是描绘海纳百川的景象,但是在英语谚语中却有着不同的附加色彩。在第一句谚语中,“海洋”与“绞刑台”并列,自然让人产生不快的联想,具有贬义的色彩;在第二句谚语中,一个“complain(抱怨)”已经将海水在西方人头脑中的贪婪形象表露无疑,表现出海水永无止境地向河流湖泊索取,永不知足的一面。而相类似的表达在汉语的谚语“大海不嫌水多”中,却使用了“嫌”,大海对于“投奔”她而来的水流,从来没有表现出嫌弃和厌恶,相反,表现出极大的感恩和包容,所以就有“海水虽然多,滴水对它也有益”的说法。

同样的自然现象,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了海洋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

*收稿日期:2012-03-12;修订日期:2012-04-1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D740012);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课题;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JSIMR11B23)

作者简介:安俊丽(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语言学和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E-mail)anjunl2002@163.com。

(二)潮水涌动,海水是百无聊赖还是机遇涌现

大海汹涌,潮水涨落,周而复始。对这一自然景象的认识,中西文化是一致的。在英汉谚语中,都有反映潮水涨落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比如:

落潮总有涨潮时。

The tide keeps its course.(潮涨潮落,始终反复。)(《英语谚语词典》)

汉语谚语中只是运用白描手法记录了这一自然现象,似乎潮涨潮落是无奈之举,百无聊赖。但是英语谚语中的“潮水谚语”具有比喻意义,常用潮水喻指机会,仿佛潮水涌动,每次推送上岸的都是无限机遇。因此英语中有如下谚语: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人。)

The tide must taken when it comes.(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英语谚语词典》)

The tide never goes out so far but it alwayscomes in again.(只要善等待,良机会再来。)(《英语谚语词典》)

A tide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o futune.(人们要是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英语谚语词典》)

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英语谚语词典》)

这些谚语表现出潮水和时间一样值得珍惜,潮水涌来必定有所携带,潮水退去也不会完全消失,仿佛是留在人们身边的机遇,只要你善于把握和利用,就可以借势而上,功成名就。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这些“海洋”的比喻义在汉语谚语中就鲜有体现,可见汉民族缺少类似的心理感受。

(三)搏击风浪,人类是征服灾难还是百炼成钢

海面风浪不断,风推浪涨,形成了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这些在中西方谚语中都有描写。汉语中有如下谚语:

浪从风来,草从根生。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没风树不响,没潮不起浪。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海上波涛汹涌、风高浪大,因此出海远航充满了挑战,航行中风险无处不在,前程难卜。在中国人看来,出海远航就是与海上风浪不断搏击的过程,是一种冒险行为。在汉语谚语中关于出海的描写都充满了忧患意识,认为出海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再比如下面的谚语:

走平地,防摔跤;顺水船,防海礁。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航行中的苦难,也激发出汉民族的无限斗志,表现汉民族坚韧不拔性格的海洋谚语也应运而生。在海洋风浪面前,中华民族展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比如:

山再高,没有脚板高;浪再大,也在船底下。

海边岩石坚,何惧浪来颠?

行船不怕顶头浪,走路不怕路不平。

对于西方沿海国家来说,海洋就是一块欢乐的集结地,蕴藏丰富,风景无限。西方人面对风浪则表现得更加乐观,习惯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谚语中关于出海航行很少有悲观的描写,更多的是体验人们享受搏击海洋的乐趣,还有战胜风浪后的成就感。例如:

Sail,quoth the king:hold,quoth the wind.(王权再大,不敌自然之威。)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

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坏天气才能识出好水手。)

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ablest navigators.(风浪总是站在最能干的航海者一边。)

In the deepest water is the best fishing.(最深的水里最好捕鱼。)

He that forecasts all perils will never sail thesea.(预卜一切危险的人,永远不会航行于大海。)从以上谚语中可以看出,水手搏击海浪是勇者的举动,大海是水手施展才华的领地,在风浪中迎接无限的挑战,才能历练水手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巨大风浪在西方人眼里正是海洋挥洒着强大的自然之威,傲视万物的举动。形成这样不同的心理体验,与各个民族不同的人文背景有较大关系。

(四)水手出海,是收获颇丰还是迫于生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西方文化大抵相同。但是生活在海边,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是拥有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蛮夷之地生活异常艰辛,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从谚语中可以明显看出中西方渔民的生活差异,例如:

Sailors’fingers must be all fish hooks.(水手十指赛鱼钩。)(《英语谚语词典》)

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英语谚语词典》)

when my ship comes home.(发财致富,荣归故里。)(《英语谚语词典》)

抲鱼人家世世穷,十口棺材九口空。(浙江谚语)

 第10期安俊丽等: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