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_安俊丽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门语言,其谚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谚语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汉英谚语的共性1. 反映生活经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A day's plan starts in the morning)和“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都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 表达普遍真理:汉英谚语都包含许多普遍真理,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
如汉语的“知人知面不知心”(You can't know a person's heart by his face)和英语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都表达了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三、汉英谚语的差异1.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做事要抓住关键,而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反之,英语中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
2. 价值观念差异:汉英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谚语更强调家庭、亲情和道德观念,如“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而英语谚语则更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创新等观念,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和“Think big, dream big”(志存高远)。
四、汉英谚语的分类与比较根据内容和主题,汉英谚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生活哲理、道德伦理、人际关系、自然现象等。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化,英汉语谚语的翻译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英汉语谚语,不仅涉及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更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谚语文化差异对于促进英汉语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谚语是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集合体,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自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谚语翻译是语言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比较英汉语谚语的异同,可以挖掘出两种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研究谚语文化差异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英汉语谚语的概念与特点英汉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丰富的谚语资源。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智慧和哲理的短小句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形式、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英汉语谚语都是用简练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和经验。
它们在几个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直观地传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传达了实际行动比空谈更有力量的道理;而汉语谚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则强调了了解对手和自己才能取得胜利。
英汉语谚语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谚语多以自然、动物、日常生活等为载体,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智慧;而汉语谚语则更注重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英语谚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比喻不安定的生活方式不利于积累财富和成就;而汉语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则讲述了一个塞翁因失马而获福的故事,强调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思考。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1?币?言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
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
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
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自然环境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
例如: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海洋文化差异研究
部 世 界相 对 隔绝 的状 态 ,从 而 也造 就 了 中华文 明具 有 内向 、稳 定型 的特 征 。而 中华 民族 的大 陆地 域广 阔 ,气候 适宜 ,物产 资源 富足 ,非常适合 农业 生产 , 这 就为 中华 民族 的农 业文 明的发展 提供 了先决 条件 。 中华 民族 在这 样 一个 广 阔 的空 间里 ,依 靠 广大 的 陆 地 和 无数 的 河流 生存 和 发展 ,形成 了以农 耕为 主 的
中西 海 洋 文 化差 异 比较
1 大陆与海洋文化 比较 。古往今来 ,黄河流域和 . 长江流 域 一直 是 中华 文 明的发 祥地 ,也 是 中华 民族 直赖 于生 存之宝地。但那 时的北方是蒙古高原 ,是 难 以跨 越的千里戈壁 ,戈壁滩 以北 ,则是茂 密的西伯 利亚原 始森林 ,再往北则 是北 极冰原 。因此 北路的交 通 充满 了重重的阻碍 。西北方 ,以祁连 山下 的河 西走 廊为起 点 ,其西是极其广袤 而荒凉的茫茫沙漠 ,在大 漠 南北 ,更有天 山 、阿尔泰 山、 昆仑山等 雪峰横亘 , 可见 , 中国通 往西 方 陆路交 通 是何 等艰 险。 至于 西 南 ,则耸立着地 球上最高 、最 险峻的青藏高原 。这 片 被称为 “ 世界屋脊”高原 ,平均海拔 4 0 米 以上 。就 00 陆路来说 ,北 、西北 、西南三面都 是难 以通过 的。最 后 ,再看 中国的东面 ,虽然 面临海 洋 ,而这则是世 界 最大 的海 洋——太 平洋 ,对于 古人来说 ,太平 洋浩 瀚 无际 ,波涛汹 涌,凶险异常 ,同样是难 以征服的障壁。 中国所 处 的这 样 的地理 环境 , 明显缺 乏海 洋 文 明赖 以产生 和 发展 的条 件 ,这对 中华 民族 而言 不 能不 说 是一 个大 的环境 缺憾 。 正是 由于这 种地 理环 境 ,造成 了中华 文化 与 外
从谚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1)
汉英谚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宗教 思想、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三个方面的 差异。
1、谚语反映的不同的宗教思想。 西方神人相分的宗教哲学思想, 上帝被视为宇宙唯一的人格神。上帝的 权威和荣耀往往反映在谚语中“: Heaven is above all”,“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 一 切 ),“The tree that God plants nowind hurts it”(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等等。 中国的“天(或神)人合一”。古华夏 文明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农业文明。在广阔的天地间从事农耕, 天、地、人三者浑然一体,人们对自己参 天地而化育万物的地位,有着十分直观 的认识。早熟的农业文明,加上父权制
美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和新西兰文化。 他们把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视为天 经地义。以美国文化为例,美国人很崇 尚个人主义,以至有些人就把美国文化 称作“I”culture“( 我”文化)。美国人认为 一个人必须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而 不应受到政府、教会或其它任何有权利 的组织的左右,他们还强调一个人必须 要学会尽早地独立,自己照顾自己,自己 解决问题。
2、思维模式方面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 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 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 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 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 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 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 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 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 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 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浅谈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摘要]各个民族通过自己的民族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
由于客观世界有着普遍共同的规律,而人的思维又具有全人类性,所以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
另外,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
民族间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特别反映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中。
[关键词]英汉谚语熟语文化差异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
大部分的谚语是人民经验的结晶,是语言的花朵,而熟语是词的组合,但不是自由词组,其组合是固定的。
熟语作为固定的词的组合,它是独立运用的单位。
如汉语中的“一字千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言如玉。
”等,这些固定的词组和句子就是熟语。
生产生活、人文思想、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背景、风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也可以从英汉谚语中发现两国的文化差异。
一、从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的谚语看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生产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在各该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
中国是农业大国,汉语中的农谚极为丰富,英国是航海强国,英语则有大量关于航海的谚语。
中国的农谚其内容涉及农事的方方面面,从耕耘,土壤,肥料,病虫害到灌溉,收获无所不有。
例如: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好母生好子,好田出好米。
而英语中相关航海的谚语就很多,从海洋,水手,捕捞,海运,应有尽有。
例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 (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会出错)。
同样,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隐含在词语中的国俗语义的影响会显示出文化的差别。
例如英语谚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 r good for man nor 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起西方,气侯最佳)。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交际策略
掌握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如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等,以促进有效沟通。
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选择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英汉谚语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和 讨论。
文化内涵挖掘
深入挖掘每个谚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以揭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ABCD
翻译技巧探讨
针对每个案例,探讨其采用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并分析其优缺点。
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传承
中国谚语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 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Respect your elders”(尊敬长辈),但相对而言, 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
善恶报应信仰体现
西方谚语中,善恶报应观念并不明显,更多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如“You make your own luck”(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谚语则强调善恶有报,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反映了中国 文化的因果报应观念。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一报还一报)的表达,但与中国文化中 的报应观念有所不同,更多强调个人行为的后果自负。
自然灾害应对策略反映
英语谚语中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抗争精神,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 成)等。这些谚语鼓励人们积极应对挑战,战胜困难。
汉语谚语则更注重顺应自然、防范未然的思想。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汉语谚语倡导提前做好准备,如“未雨绸缪”、“防患 于未然”等。同时,也强调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最小的代价应对挑战。
浅谈中西方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谚语的文化差异学生:罗玲指导老师:谷一明摘要:谚语是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简练的语言浓缩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透过谚语的窗口来窥探中西方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令人更深刻的感悟到谚语传递的文化蕴含。
本文着重从谚语折射出的对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四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中西方谚语的对比研究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异域风情!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Abstract: Proverbs are a treasure of language culture, with its profound and concise language condensi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Most reflec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orking people's life. Through the proverbial window to spy the difference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al customs and habits religion, and way of thinking, people come to perceive more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 passed on by proverb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moral conception reflected by the proverbs, in these four aspects to explor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hinese culture.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this demonstrates the exo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proverbs;west and east; cultural differences;ContentsIntroductionPart I The definition,classifications and features of proverbs1.1The definition of proverbs1.2The classifications of proverbs1.3The features of proverbs1.3.1The particular syntactic structurePart II The functions of proverbs2.1 The phatic communication2.2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formation of behavior2.3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2.3.1 Experience of observing weather2.3.2 Awareness of creature’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2.4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life2.4.1 appropriate wa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2.4.2 experience obtained from workPart III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proverbs3.1 Different way of life3.1.1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proverbs concerning sailing,fishing3.1.2 Chinese proverb associated more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3.1.3 Geography determines the way of life3.2 Proverbs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customs3.2.1 Different culture of pets3.2.2 The valuation of etiquette3.2.1.4 Chinese value friendship3.2.1.5 Westerners are self-centered3.3 Proverbs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 religious belief3.3.1 Most westerners believe in Christian3.3.1.1 God is the supreme god3.3.1.2 Advocation of equality3.3.2 Chinese largely believe in buddhism,taonism,confucianism3.3.2.1 Atheism,believe in the power of abstraction3.3.2.2 Hierarchical,class-orien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3.4 Proverbs embodi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oral conception3.4.1 The different value of the public reputation3.4.3 Ongo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women3.4.4 western women are of high statusConclusionBibliography。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富有哲理、寓言性质,通常简洁而有力地表达出深邃的道理。
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各自拥有丰富多样的谚语。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汉英谚语,探讨其异同,以增进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汉英谚语的共性1. 哲理表达:汉英谚语都以简练、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Like a boat against the current, one must keep moving or go back)和“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2. 寓言性质:汉英谚语都含有丰富的寓言性质,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比喻来传达道理,如“一日之计在于晨”(A good start makes a good day)和“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一针省九针)。
三、汉英谚语的差异1.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谚语所传达的含义往往具有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汉语中,“瑞雪兆丰年”主要传达了雪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英语中,“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强调的是事物的必然性。
2. 表达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通常以四字格为主,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英语谚语则更注重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如“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四、汉英谚语的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哲理内容的比较:分析汉英谚语所表达的不同哲理内容,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表达方式的比较:对比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中西谚语对比研究
摘要: 作者以交互社会语言为视角从中西谚语的民族性和押韵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分析了中西谚语中的家庭伦理观、文化渊源、地域色彩; 汉语谚语的押韵、复辞和英语谚语的尾韵、头韵。
从而说明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中西谚语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但同一文化中个体之间会有差异,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也会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 谚语; 异同; 民族性; 押韵谚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语句, 是人类丰富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具有传授经验教训, 诲人和劝诫等功能。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谚语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它折射出文化所涵盖的历史, 世界观以及语言功能等等。
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信仰、价值观以及语言。
学者们惯常用文化定势(stereo type) 这一对文化高度概括的术语来表示这些不同的文化。
文化定势是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重要依据。
中西方的文化定势, 即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谚语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因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西谚语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以一概全的文化定势研究,“采取多维的比较方法, 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研究中西谚语的异同可丰富我们的知识, 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一、中西谚语的民族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民族性, 谚语也不例外。
中西谚语的共同特点之一是两者都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特别是阅读地道的民族谚语时常使人联想起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1. 谚语中的家庭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 而儒家文化又是核心, 它详尽地阐释了人生伦, 属于伦理型文化。
因而中国人形成了以人伦为基础, 以“仁爱”精神为核心, 并且以血缘关系为坐标的传统伦理观。
“姐妹连肝胆, 兄弟骨肉亲”。
说明中国人重血缘, 重情感;“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是家庭和睦顺达的标准。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关 丽 芳
( 泉州 市 农 业 学 校 , 建 泉 州 3 2 0 ) 福 6 0 0 摘 要 : 语 是 从 人 民 口语 和 经 典 著 作 中提 炼 出 来 的 语 谚 言精 华 . 于 中西 方 的 社会 文化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的 “ 语 ” 词 与 英 语 中 的 “ rv r ” 体 一 致 . 谚 一 po eb 大 在 《 代 汉 语 词 典 》 修 订 本 ) , “ 语 ” 义 为 : 群 众 中 间流 现 ( 中 将 谚 定 在 传 的 固 定词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 话 反 映 m 深刻 的道 理 。“ rv r ” 用 po eb 在 《 文 当 代 英 语 词 典 》 英 语 版 ) 的 定 义 为 : h r w l 朗 ( 中 a sot el —
k o ae n a o tis d iea o ti e ea。学 习作 n wns tme th t nan vc b u f i g n rl t t c a le n 为 人 类 语 言 和 思 想 浓 缩 的 结 晶 的谚 语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西 方
文化 , 以及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 语 言 。 2 英 汉 谚语 所体 现 出 的 文 化 差 异 . 谚 语 . 为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的 文 明 成 果 , 映 着 各 自 民族 的 作 反 文 化 、 活 习 俗 和 道 德 取 舍 。 由 于 不 同 民 族 生 活 的地 理 环 境 、 生
“
自然 气 候 、 教 习俗 等 诸 多 方 面 的不 同 , 创 造 的谚 语 在 某 些 宗 所 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 1 历 史典 故 有 关 的谚 语 .与 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有 大量 由 历 史 典 故 形 成 的谚 语 。 在 中 国 的典 籍 中 , 语 多 出 自诗 书 、 子 论 著 , :千 丈 之 堤 , 于 谚 诸 如 “ 溃 蚁穴。—— 《 非子 ・ 老》“ ” 韩 喻 ; 以貌 取 人 , 之 子 羽 。 《 记 ・ 失 ”史 仲 尼 弟 子 列 传 》 “ 为 玉 碎 ,不 为 瓦全 。 ” ;宁 —— 《 齐 书 ・ 景 安 北 元 传 》 “ 积 跬 步 , 以 至 千 里 。” — 《 子 ・ ;不 无 — 苟 劝学 》这 些 谚 语 结 ; 构 简单 , 义 深 远 , 有教 育 和 警示 作用 。 意 很 而 英 语 中 的 典 故 多 来 自《 经 》 古 希 腊 罗 马 神 话 等 两方 圣 、 经 典 著 作 , 据 《 经 》 载 , d m是 人 类 的 始 祖 , 最 古 老 的 根 圣 记 Aa 即 人 , 以a l a A a 所 s d s d m就 是 “ 常 古 老 , 常 陈 旧 ” 意 思 。再 o 非 非 的 比 如 : ra O t d nmyt g e ( 头 壮 牛 站 在 我 的 舌 头 A ge t Xs n s n u . 一 a o o 上 。 “ 牛 ” 表 不 可 挪 动 的 重 物 。 句 的意 思 是 : 话 极 其 谨 )壮 代 全 说 慎 与汉 语 “ i缄 其 口” 近 相 22 地 理 有 关 的 谚 语 .与 每 个 民族 都 在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中 生 存 繁 衍 ,因 而 不 同 民 族 的一 些 谚 语 的产 生 和 该 民族 的 自然 环 境 、 理 环 境 、 地 山川 物 i h le指 “ 怏 不 乐 或 心 情 沮 丧 ” 本 来 心 情 ( o ) 无 色 nte u s 怏 b . mo d 是 彩 而 言 的 、 个 短 语 的 隐 喻 意 即 由始 源 域 “ l ” 起 令 人 沮 丧 这 bu 引 e 的色 彩 投 射 到 目标 域 “ 的 心 情 ” 产 生 的 。 如 , le a s 指 人 上 另 bu w , l 严 格 的法 律 , 指 周 日禁 止 跳 舞 宴会 等 , 于 美 国 殖 民 地 时 期 尤 始 清 教 徒 颁 行 的法 律 。 6绿 色 (re . ge n) 绿 色 是 生命 的颜 色 , 人 想起 春天 、 叶 、 地 等 , 青 春 、 使 树 草 有 活 泼 、 活 力 的隐 喻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化 中 , 色都 可 象 征 安 有 在 绿 全 和 平 , .re v lt n ge np ae 如 ge nr o i ,re e c 。但 绿 在 汉语 言 中还 有 e uo 独 特 的 隐 喻 . , 戴 绿 帽子 ” 指 某 人 的 妻 子 与 他 人 私 通 , 果 如 “ , 如 直 译 成t w a a r e a.西 方 人 估 计 就 理 解 为 有 人 戴 着 绿 色 o er e n t g h 的帽 子 , 能 理 解 它 隐 含 的 意义 , 翻译 成 “ ea u k l ” 不 应 t b c c od 。 o 人 们 使 用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是 人 类 对 颜 色 认 识 发 展 的 高级 阶 段 . 色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活 动 和 文 化 价 值 颜 的体现 , 因此 英 汉 语 文 化 中颜 色 词 的联 想 意 和各 自文 化 模 型 密 切 相 关 。 文 对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中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进 本 行 了对 比 . 现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一 些 隐 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 有 相 似 发 之 处 , 受 各 自文 化 价 值 、 统 习 俗 、 仰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但 传 信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呈 现 了 不 同 的个 性 与 差 异 , 管 同 中 有 尽 异 , 用 基 本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时 , 们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更 但 我 加真实 和生动 了, 而使英 汉两种语 言文化更加 丰富 了。 从 参考文献 : [ ] 惠 南 . 化 语 境 与 语 言 翻 译 [ . 京 : 国 对 外 翻 1包 文 M] 北 中 译 出版 公 司 .0 1 20. [ ] 惠 南 , 昂. 国 文 化 与 汉 英 翻 译 [ . 京 : 文 出 2包 包 中 C] 北 外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
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影响安俊丽【摘要】中国海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特征都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中国先民面对海洋相对保守、心生抗拒等诸多特征,其实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本思想、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小国寡民、保守求稳、克己复礼等思想的影响.【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哲学;传统思想【作者】安俊丽【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成长的历史与浩瀚的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人海互动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海洋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就是浩瀚无垠,无边无际的海洋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
基于这一点衍生出海洋的一系列次特征:一是开放的海域容易给人产生自由、不受束缚的联想;二是由于海面开阔,无所依靠,海面变化无常,变化性也成为海洋的典型特征之一;三是在变动不居的海面上生存,航行必然需要冒险的精神,要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努力抗争不断战胜风浪;四是在广阔的海域上的主要生存模式有海上捕捞、海上贸易和海外拓展,所以海上行动具有很强的慕利性和商业性;五是成就无际海域的是其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特点。
面对同样的海洋,不同民族生活的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生活生产方式、不同思想文化背景,决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在西方海洋文化中,海水潮来潮往成就了海洋的丰富资源,也涌动着无穷机会。
西方人在与海洋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乐于接受海洋挑战、享受海洋刺激,善于从海洋获取丰厚回报,能够与海洋形成良好互动。
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国家,有绵延几万里的海岸线,也有悠久的人海互动历史,但是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与西方相比较,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深打上了传统思想的烙印。
开题报告中西方谚语的比较研究
一、选题依据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国内外目前对于此项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许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英谚语的区别,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英文化的差异。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科在读期间已初步学习了英语专业有关英美文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选课题的基本能力。
现阶段已经通过现有的网络和书籍资源查阅了与此课题相关的部分国内外文字资料,进行了选择性的阅读,掌握了国内外对于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了解论文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对论文有了初步的构思,拟定了论文题目,分析了选题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为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课题旨在对英语与汉语中谚语基本原则探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同民族社会文化对谚语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与沟通。
了解英汉谚语的异同,能够避免用语失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特征。
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增多,越来越需要能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
对谚语深入的了解,可使我们在跨文化学习和语言交际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查阅的主要文献目前国内外对于此项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许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英谚语的区别,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英文化的差异。
从单纯的社会语用视角来研究谚语现象难以找到跨文化的统一理据,本文试图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分析研究中英谚语的不同应用方法,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入,谚语的表达与翻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固定搭配,特定意义,对于今后我国在外语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学习将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田文革【摘要】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积淀,且经历代代相传传承下来。
本文分析了中国西文化差异根源,将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从生活习俗、人文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以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7【总页数】4【关键词】谚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谚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能够对其进行精辟地总结和概括,且具广泛的影响和深邃的寓意,反映出国家的社会制度和观点、历史地理以及一些生活哲理,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从中英两国的谚语比较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谚语的文化内涵也有明显的差别。
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国的谚语,让英汉谚语能够在两国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光彩夺目。
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一)哲学方面长期以来,中国都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讲究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对自然抱有崇尚的心[1]。
这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统一,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相处。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华民族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就是内省自制、道德本位,要时刻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必要的时候必须要牺牲个人利益。
有人把中国文化称为“we”culture——集体文化。
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他们认为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取得成功,个人的成功都是来自于别人的支持,因此必须要通过互相合作互帮互助来谋求共同利益。
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主客两分的思想是他们的主导思想,在他们的观念里,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通过自身努力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以实现人类的目标[2]。
所以,奋斗和成功是西方人所崇尚的,西方人更倾向于追求民主和自由,更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在这样的文化下,个人主义极为严重,它反映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并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
英汉谚语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汉谚语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一、前言部分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
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
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
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二、主题部分肖媛媛在(2004)《海外英语—中西文化大不同》当中提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是语言的花朵,归纳归纳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方面差异。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英汉语谚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典型表达形式,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演变都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谚语的特点、应用差异和文化背景,探讨了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以及对于语言、文化交流的启示。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英汉语谚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差异与共性,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英汉语谚语的跨文化传播和理解,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对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通过对英汉语谚语的比较研究,可以开拓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关键词】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比较研究、特点、生活应用、文化差异、传承、演变、对比案例分析、启示、展望。
1. 引言1.1 英汉语谚语的定义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一句简洁而富有智慧的句子组成,通常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英汉语谚语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在英语中,谚语通常被称为“proverbs”,它们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智慧和经验,被当做指导人们生活和行为的准则。
而在汉语中,谚语通常被称为“成语”,它们既传达了智慧和哲理,也具有文学和历史意义。
英汉语谚语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了民间智慧和文化传统,但在具体表达和应用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对比和研究两种语言中的谚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 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研究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英汉语谚语的特点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传承与演变以及对比案例分析,有助于促进英汉语言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拓展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中外谚语对比
中外谚语对比第一篇:中外谚语对比中外谚语的跨文化交际对比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固定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
不同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谚语都打上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烙印。
中外谚语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可归纳如下:首先,从不同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看,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其谚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内容,如: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无目的,犹如船失去了舵);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静海洋中人人都可以当领航员)。
反观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滋生了众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春来不播种,秋来无处收”,“清明种瓜,谷雨种豆”。
其次,从历史文化的差异来看,对比中日两国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历史蕴涵的文化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典故、寓言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上。
例如日语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谚语出自《日本外史》中一段历史事实。
明智光秀对其主君织田信长萌发谋反之心,于是就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
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从未表明其本意,说是前去进攻备中的毛利氏。
可是走在中途他却指着东方说道:“わが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突然挥军攻入本能寺。
由此引出:真意不在此,另有所图之意。
同样的意思,在汉语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则是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为欧阳修在乎的并不是酒,而是山水美景。
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引申为本意不在此的意思。
2再次,从民俗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
周红燕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生存环境和风俗习惯两个文化方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谚语,可以灵活运用三种译法.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等翻译方法.
【总页数】1页(P194)
【作者】周红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英汉习语及谚语的对比研究
2.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谚语隐喻特征的认知对比研究
3.英汉谚语中"狗"意象的对比研究
4.认知语义学·谚语·英汉对比——《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评介
5.英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0期2012年5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0 No.10May 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10.019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安俊丽a,刘 扬b(淮海工学院a.文学院;b.外国语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摘 要:不同民族的谚语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从中英文的谚语中可以发现,中西方海洋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样的自然现象却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
究其原因,这与中西方仰赖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与中西方对海洋的不同认识有关,也与中西方海洋文明所依附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关。
关键词:中西方;海洋文化;谚语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10-0064-04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
不同民族的谚语又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
海洋谚语同样如此。
中英文中的海洋谚语除了在自然特性的描写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之外,许多饱含人文特质的描写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一、中英谚语中表现出民族海洋文化同中有异汉语和英语的谚语,都有很多涉及海洋方面的。
在这些谚语中,有很多类似的描写,表现出人类认识既存在一定共性,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迥异的心理体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个性。
相同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心理联想,中西方在海洋文明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百川归海,海洋是胸怀宽广还是贪得无厌河水奔流,最终归于大海,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自然规律。
这一规律在中英的谚语中都有体现。
比如汉语中有以下谚语:水流千里归大海。
海纳百川,有容则大。
河海不择细流。
大海不嫌水多,大山不嫌树多。
海水虽然多,滴水对它也有益。
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如实地记录了河流入海的自然现象,河流流向可能不一,流量有所不同,但是最终都会汇流进入大海。
这些谚语的引申义中,海洋之大也常被用来比喻人胸怀宽广,用海纳百川的自然现象形容“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人推崇的美德之一。
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中,海洋具有包容性,是一个美好的意象。
但是同样的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却成为了贪婪的表现。
例如:The sea and the gallows refuse none.(大海和绞台,从不厌人来。
)(《英语谚语词典》)The sea complains it wants water.(大海怨水少。
)(《英语谚语词典》)从字面意义来看,同是描绘海纳百川的景象,但是在英语谚语中却有着不同的附加色彩。
在第一句谚语中,“海洋”与“绞刑台”并列,自然让人产生不快的联想,具有贬义的色彩;在第二句谚语中,一个“complain(抱怨)”已经将海水在西方人头脑中的贪婪形象表露无疑,表现出海水永无止境地向河流湖泊索取,永不知足的一面。
而相类似的表达在汉语的谚语“大海不嫌水多”中,却使用了“嫌”,大海对于“投奔”她而来的水流,从来没有表现出嫌弃和厌恶,相反,表现出极大的感恩和包容,所以就有“海水虽然多,滴水对它也有益”的说法。
同样的自然现象,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了海洋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
*收稿日期:2012-03-12;修订日期:2012-04-16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D740012);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课题;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JSIMR11B23)作者简介:安俊丽(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语言学和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E-mail)anjunl2002@163.com。
(二)潮水涌动,海水是百无聊赖还是机遇涌现大海汹涌,潮水涨落,周而复始。
对这一自然景象的认识,中西文化是一致的。
在英汉谚语中,都有反映潮水涨落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
比如:落潮总有涨潮时。
The tide keeps its course.(潮涨潮落,始终反复。
)(《英语谚语词典》)汉语谚语中只是运用白描手法记录了这一自然现象,似乎潮涨潮落是无奈之举,百无聊赖。
但是英语谚语中的“潮水谚语”具有比喻意义,常用潮水喻指机会,仿佛潮水涌动,每次推送上岸的都是无限机遇。
因此英语中有如下谚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人。
)The tide must taken when it comes.(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英语谚语词典》)The tide never goes out so far but it alwayscomes in again.(只要善等待,良机会再来。
)(《英语谚语词典》)A tide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o futune.(人们要是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
)(《英语谚语词典》)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
)(《英语谚语词典》)这些谚语表现出潮水和时间一样值得珍惜,潮水涌来必定有所携带,潮水退去也不会完全消失,仿佛是留在人们身边的机遇,只要你善于把握和利用,就可以借势而上,功成名就。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这些“海洋”的比喻义在汉语谚语中就鲜有体现,可见汉民族缺少类似的心理感受。
(三)搏击风浪,人类是征服灾难还是百炼成钢海面风浪不断,风推浪涨,形成了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这些在中西方谚语中都有描写。
汉语中有如下谚语:浪从风来,草从根生。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没风树不响,没潮不起浪。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海上波涛汹涌、风高浪大,因此出海远航充满了挑战,航行中风险无处不在,前程难卜。
在中国人看来,出海远航就是与海上风浪不断搏击的过程,是一种冒险行为。
在汉语谚语中关于出海的描写都充满了忧患意识,认为出海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
再比如下面的谚语:走平地,防摔跤;顺水船,防海礁。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航行中的苦难,也激发出汉民族的无限斗志,表现汉民族坚韧不拔性格的海洋谚语也应运而生。
在海洋风浪面前,中华民族展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比如:山再高,没有脚板高;浪再大,也在船底下。
海边岩石坚,何惧浪来颠?行船不怕顶头浪,走路不怕路不平。
对于西方沿海国家来说,海洋就是一块欢乐的集结地,蕴藏丰富,风景无限。
西方人面对风浪则表现得更加乐观,习惯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
谚语中关于出海航行很少有悲观的描写,更多的是体验人们享受搏击海洋的乐趣,还有战胜风浪后的成就感。
例如:Sail,quoth the king:hold,quoth the wind.(王权再大,不敌自然之威。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练不出熟练的水手。
)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坏天气才能识出好水手。
)The winds and waves are always on the side ofablest navigators.(风浪总是站在最能干的航海者一边。
)In the deepest water is the best fishing.(最深的水里最好捕鱼。
)He that forecasts all perils will never sail thesea.(预卜一切危险的人,永远不会航行于大海。
)从以上谚语中可以看出,水手搏击海浪是勇者的举动,大海是水手施展才华的领地,在风浪中迎接无限的挑战,才能历练水手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
巨大风浪在西方人眼里正是海洋挥洒着强大的自然之威,傲视万物的举动。
形成这样不同的心理体验,与各个民族不同的人文背景有较大关系。
(四)水手出海,是收获颇丰还是迫于生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西方文化大抵相同。
但是生活在海边,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是拥有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蛮夷之地生活异常艰辛,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
从谚语中可以明显看出中西方渔民的生活差异,例如:Sailors’fingers must be all fish hooks.(水手十指赛鱼钩。
)(《英语谚语词典》)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 man.(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
)(《英语谚语词典》)when my ship comes home.(发财致富,荣归故里。
)(《英语谚语词典》)抲鱼人家世世穷,十口棺材九口空。
(浙江谚语)56 第10期安俊丽等:基于谚语的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研究在英语谚语中表现出生活在海边的西方人衣食无忧、机会遍地,认为海边是发财致富的宝地。
西方人凭借着海洋捕捞、海洋贸易,甚至海盗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人们认为生活在海边就是拥有了巨大的财富。
而在汉语谚语的描述中,海滨却成为了难以度日的居所,海洋打捞工具的原始和海洋养殖技术的落后,使渔民的收获远没有大陆农业那么丰厚优越,因此渔民家家受穷、个个艰辛,出海打捞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生活境遇出现如此这般的差异,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科技发展程度有关,也可能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
综上所述,中西方海洋文明确实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海水不断地从大自然中索取,成就了海洋的丰富资源和无穷机会,人类也就可以从海洋中不断获取。
在与海洋不断斗争的过程中,需要有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这样既能获取财富,也能历练自身。
而在中国文化中,海洋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云波诡异、变换无穷,人类面对海洋束手无策,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尽量敬而远之。
与海洋抗争的历史上,可能成就了一些勇士,但是更多的是空手而归的百姓。
面对同样浩瀚的海洋,却产生如此不同的文化心理,其中存在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二、形成中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的原因探析中西方对海洋的认识方面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虽然所处地域不同,但是作为同样的物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产生共同的认识不足为怪;二是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相互影响,在利玛窦、郑和等中西方文化使者的交流中,互通融合,日趋接近。
但是对于海洋形成认识的差异,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汉语谚语描写古代渔民生活艰辛,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热情不足,感受大海总是弊大于利;英语谚语描写西方文化乐于接受海洋挑战、享受海洋刺激,善于从海洋获取丰厚回报,能够与海洋形成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