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一)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材料作文:《乡土中国》材料(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材料作文:《乡土中国》材料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说文解字》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2)电影《流浪地球》中,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希望启动亲人通话功能让儿子刘启回到保护人类的地下城。
刘启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3)在面临选科的时候,一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
父母希望他能选择物理,而他坚持选择了历史。
为此父母非常生气,说他不听劝告;该生则委屈地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你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帐然若失。
《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落,还有习俗、文化……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入选2020秋季部编版教材,乡土文化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
90后女孩李子柒制作的乡土美食、传统工艺视频,引发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令人忧虑,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来不及认真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阅读上述材料,你对“ 乡土文化”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新高考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
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
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
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1 沙场练兵 (含解析)(山东专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漩.涡(xuán) 峥.嵘(zhēng)果脯.(fǔ) 犯而不校.(jiào)B.骠.骑(piào) 辟.谣(bì)碑帖.(tiè) 缄.口不语(jiān)C.着.陆(zháo) 机杼.(zhù)契.机(qì) 以讹.传讹(é)D.蹩.脚(biě) 掮.客(qián)劲.头(jìn) 赧.颜苟活(nǎn)解析:选A。
B项“辟”读pì,C项“着”读zhuó,D项“蹩”读bié。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诽谤./傍.晚供.认/供.不应求模.棱两可/装模.作样B.绯.红/扉.页茁.壮/弄巧成拙.签订契.约/扶老挈.幼C.省.亲/反省.强.制/强.词夺理塞.翁失马/闭门塞.听D.偌.大/诺.言宁.愿/息事宁.人间.不容发/挑拨离间.解析:选D。
A项分别读bàng,gòng/gōng,mó/mú;B项分别读fēi,zhuó/zhuō,qì/qiè;C项分别读xǐng,qiáng/qiǎng,sài/sè;D项分别读ruò/nuò,nìng/níng,ji ān/jiàn。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沏.茶/亲戚.妯.娌/压轴.船坞./好高骛.远B.鹣.鲽/谦.辞藤蔓./蔓.菁憎.恶/锃.光瓦亮C.星宿./山岫.狡黠./狎.昵稍.息/年高德劭.D.阴霾./埋.怨虔.诚/潜.伏翡.翠/斐.然成章解析:选C。
A项分别读qī/qi,zhóu/zhòu,wù/wù;B项分别读jiān/qiān,wàn/mán,zēng/zèng;C项分别读xiù/xiù,xiá/xiá,shào/shào;D项分别读mái/mán,qián/qián,fěi/fěi。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冯骥才小说训练(含答案)

一轮复习小说训练冯骥才专题(一)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斗寒图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
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
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
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01 论述类文体阅读(新课标Ⅰ版)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01 论述类文体阅读一、(2014届河北保定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一轮总复习检测联考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直接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
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
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浓厚的共同体色彩。
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
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一直延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然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聚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
农忙时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
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
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
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一直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民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
先秦时期,人们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
战国以降,这一传统相沿不衰,汉代村落之祭社便是举家而动,杀猪宰羊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歌娱宴饮。
史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
”魏晋南北朝之村落,社日也是“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金版教程】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练习 1-2辨析并修改病句b

综合•进阶特训第一练题苑撷真1.[2022·辽宁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当永久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进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布满爱与期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进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需防止“精神懈怠”。
C. 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方案后,学员报名格外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有用技能。
D. 今年,辽宁农信连续推动“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亮、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宽敞农夫“贷款难”的问题。
解析A项,搭配不当。
“持着”与“立场”不搭配,可把“持着”改为“坚守”。
“传递”与“善与美”不搭配,可把“传递”改为“表现”。
另外,“富有”可改为“布满”。
B项,表意不明、成分赘余。
“我们是否”包含两种状况,与后面内容不搭配,一面对两面。
另外,“就必需防止‘精神懈怠’”赘余。
C项,句式杂糅或语序不当。
应删除后半句中的“想给孩子增加一项有用技能”,或调整为“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有用技能的家长”。
答案 D2.[2022·山东高考]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这次聘请,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当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阅历。
B. 我父亲是建筑学家,很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 生疏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共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解析A项,搭配不当,“担当……岗位”,动宾搭配不当。
C项,表意不明,“是共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是在“生活中”还是“银幕上”,无法确定。
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随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4 题。
野花为谁开曾纪鑫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 ,静谧笼罩山野。
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
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 ,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 ,不觉一声惊叫 ,赶忙跑了过去 ,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
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 ,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
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 ,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 ,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
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 ,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 ,高远而深邃 ,神秘而肃穆 ,令人心旌摇荡 ,神思翩跹⋯⋯③这时 ,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
抬眼望去 ,大家已然走出好远。
我瞧瞧野花 ,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 ,便狠狠心 ,将那细茎掐断 ,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④邓君见了野花 ,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 ,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 ,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
我分辩说 ,野花得感谢我才是 ,它寂寞地开着 ,又将寂寞地凋谢 ,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 ,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
说着 ,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 ,不觉吟诵道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又将野花凑近鼻端 ,深深地吸了一口。
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 ,不由得反问自己 ,难道没有我的发现 ,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我没有见到之前 ,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 ,显示出生命的圆满 ;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
从这一角度来看 ,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 ,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⑤就这么一朵野花 ,不觉使我心思烦乱 ,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
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 ,没有竞争 ,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
那么 ,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 ?既不为人类 ,也不为同伴 ,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 ,抑或秋云、风雨吗 ?显然都不是 !它盛开着 ,孤孤单单、寂寂寞寞 ,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 ,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
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 ,不在乎对象 ,作为一种生命 ,它曾经生存过 ,怒放过 ,辉煌过 ,既不为别人 ,也不为自己。
没有强迫,没有诱惑 ,自自然然孕育 ,自自然然盛开 ,又将自自然然凋零。
一切顺乎自然 ,圆润而完满。
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 ,一种永恒的呈示么 ?⑥于是 ,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 ,一言不发 ,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
弟子们顿时寂然 ,用心揣摩他的用意 ,但都不甚明了 ,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 , 突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
这一法门 ,有别于正统佛教 ,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传至我国 ,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⑦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 ?1.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野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①、②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 ,如第①段的”寂寞”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我们在寂寞蜿蜒的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
(2)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 ,展示着生命的灿烂。
(3)它的深蓝色彩 ,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 ,令人心摇摇荡,神思翩跹。
2.本文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艺术手法、内容和情感。
首先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其次要概括本段的主 要内容 ,最后体会作者对野花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第⑤段采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由作者的思绪可知 ,作者对野花生存 的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 ,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 对于一朵野花盛开的意义 ,作者先后有哪些不同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对于野花盛开的意义的探讨是整个语段的核心 ,从全篇来看 ,作者思想的变化以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为界。
前面是作者最初的想法 ,不成熟,不深刻 ;后面是作者深入的思考 ,认识到野花存在的本质意义。
【参考答案】 (1)原先 ,作者认为寂寞的野花只有得到别人的欣赏才有意义 ,所以不愿撇下它 ,把它掐断带走了。
(2)后来 ,作者感悟到野花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生命本身 ,在于它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因此为掐断它而懊悔。
4. 在文末 ,作者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一朵野花 ,请探究其中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 ,首先要理解佛祖的这个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
语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对野花价值的探讨 ,所以在理解这个佛教故事时要紧紧抓住野花的价值。
【参考答案】 (1)一花一世界 ,一朵花的开谢暗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和世事轮回。
(2)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野花 ,表现了野花开谢的自我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5— 8 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自古至今 ,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 ,我便心动 ,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 理的思考。
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 ,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
那正是十月 末的一天 ,天空一片高蓝 ,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 ,使人不由想起 ”禅气 ”这个词。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 ,猛然 ,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 ,不带一丝忧伤 ,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 ,在欣欣然归来。
枫叶红透 ,似一袭袈裟 ,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有时 ,人不如红叶。
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 ,不能不叫人深思。
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 ,就感到浑身不自在 ,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
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 ,死后也不叫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这样的时刻 是迎宾曲。
叶落归根 ,就该是这样的氛围。
叶落 也不可抵触。
文人墨客 ,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 红叶在上 ,人生有何可叹 ?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 汁去讨要的 ,明抢暗夺的。
,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 ,像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是一种天律 ,不可违背 ,?并且都带有褒义 ?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百姓安宁。
人是万物之灵 ,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 ,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 ,这是很可悲的。
有一年深秋 ,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 ,天然小路曲曲弯弯 ,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 ,伸向旷野和原始。
河水清澈 ,似一股玉液在静静地流。
爬上一处高地 ,远眺近望 ,夕阳依依 ,诸峰相衔 ,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 ,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
夜晚 ,山月当空 ,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
一阵山风拂过 ,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 ,不但醉倒了山客 ,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 ,以它们发蓝的眸子 ,看着我们。
我一时兴起 ,给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 ,其中一只竖耳聆听 ,同游者笑着说 ,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
没错 ,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 ,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天人合一 ,绝非仅仅是理想 , 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 ,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 ,似排山倒海。
我心中起忧 ,担心红叶的命运 ,久久不能入睡。
清晨五时 ,我梦中有了幻听 ,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 ,轰然而优雅。
我披衣而起 ,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 ,山风有些冷 ,但安静了许多 ,俯仰之间 ,满眼都是落叶 ,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
它们落得安然 ,飘得诗意 ,竟无半点忧伤 ,躺成了一山的哲思 ,忧郁的我 ,却成了多余。
惊愕之余 ,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
自然万物 ,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 ,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 ,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 ,终于明白 : 人 ,或者说我自己 ,是弱智者 ,而非万物之灵。
眼下 ,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 ,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 ,生与死 ,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
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 ,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 ,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 ,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 ,有删改 )5.本文第一段中 ,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 ?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 ,也正在由灰变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第一问,理解”枫叶内心的独白”实,际上是讲作者对枫叶飘落的认识。
作答时 ,需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枫叶的语句 ,如”从高处安然飘落 ,不带一丝忧伤 ,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 ,在欣欣然归来”叶“落 ,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是一种天律 ,不可违背 ,也不可抵触”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独白”的内涵。
第二问 , ”我”的灵魂由灰变红 ,实际上是我的思想认识在升华 ,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 ,认识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第一问 :枫叶坦然面对凛冽的秋风时 ,视下落为天律而欣然接受 ,无留恋 ,无所求。
第二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色”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 ,更深层的是指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色”是指”我”受到自然的洗礼 ,看淡了生死 ,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6.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 ,请对这一段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寻找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运用艺术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不带一丝忧伤”等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枫叶人格化 ,刻画出枫叶的睿智深沉及飘落时的安然快乐的形象 ,生动传神 ,表现出”我”对枫叶肃然起敬 ,为下文”我”的灵魂变色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 ,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 ,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7.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