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中网络扫描原理与检测

合集下载

扫ip原理

扫ip原理

扫ip原理扫描IP原理是通过网络工具或黑客技术,对给定范围内的IP地址进行探测和分析,以获取目标主机的相关信息。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IP扫描方法:1. Ping扫描:使用ICMP协议发送Ping请求,检测目标主机是否在线。

如果接收到回复,表示主机在线,否则则表示主机不可达。

2. SYN扫描:也称为半开放扫描,利用TCP协议中的SYN标志位进行扫描。

发送一个SYN数据包到目标主机的特定端口,如果目标主机返回一个SYN/ACK数据包,表示该端口是打开的;如果返回一个RST数据包,表示该端口是关闭的。

3. TCP连接扫描:与SYN扫描类似,但在收到SYN/ACK数据包后会发送一个ACK数据包进行握手,以获取完整的连接状态。

这种扫描方式常用于检测端口是否允许建立连接。

4. UDP扫描:对目标主机的指定端口发送UDP数据包,并根据回复的数据包来判断端口是否开放。

由于UDP协议无连接,因此无法像TCP扫描一样准确地确定端口的状态。

5. NULL扫描:发送一个没有设置任何标志位的TCP数据包到目标主机的端口,如果收到RST数据包,表示该端口是关闭的。

6. Xmas Tree扫描:发送一个设置了FIN、URG和PSH标志位的TCP数据包到目标主机的端口,如果收到RST数据包,表示该端口是关闭的。

7. IDLE扫描:通过利用具有正常流量特征的第三方主机进行扫描,以隐藏扫描者的身份。

这种扫描方式通常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和配置。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IP扫描原理。

需要注意的是,未经授权进行IP扫描可能违反法律法规,因此在进行任何扫描活动之前请确保获得相关授权或法律许可。

局域网监听工作原理与常见防范措施

局域网监听工作原理与常见防范措施

由于局域网中采用的是广播方式,因此在某个广播域中(往往是一个企业局域网就是一个广播域),可以监听到所有的信息报。

而非法入侵者通过对信息包进行分析,就能够非法窃取局域网上传输的一些重要信息。

如现在很多黑客在入侵时,都会把局域网扫描与监听作为他们入侵之前的准备工作。

因为凭这些方式,他们可以获得用户名、密码等重要的信息。

如现在不少的网络管理工具,号称可以监听别人发送的邮件内容、即时聊天信息、访问网页的内容等等,也是通过网络监听来实现的。

可见,网络监听如果用得不好,则会给企业的网络安全以致命一击。

一、局域网监听的工作原理要有效防止局域网的监听,则首先需要对局域网监听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只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现在企业局域网中常用的网络协议是“以太网协议”。

而这个协议有一个特点,就是某个主机A如果要发送一个主机给B,其不是一对一的发送,而是会把数据包发送给局域网内的包括主机B在内的所有主机。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主机B才会接收这个数据包。

其他主机在收到数据包的时候,看到这个数据库的目的地址跟自己不匹配,就会把数据包丢弃掉。

但是,若此时局域网内有台主机C,其处于监听模式。

则这台数据不管数据包中的IP地址是否跟自己匹配,就会接收这个数据包,并把数据内容传递给上层进行后续的处理。

这就是网络监听的基本原理。

在以太网内部传输数据时,包含主机唯一标识符的物理地址(MAC地址)的帧从网卡发送到物理的线路上,如网线或者光纤。

此时,发个某台特定主机的数据包会到达连接在这线路上的所有主机。

当数据包到达某台主机后,这台主机的网卡会先接收这个数据包,进行检查。

如果这个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跟自己的地址不匹配的话,就会丢弃这个包。

如果这个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跟自己地址匹配或者是一个广播地址的话,就会把数据包交给上层进行后续的处理。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若把主机设臵为监听模式,则其可以了解在局域网内传送的所有数据。

网络测试仪工作原理

网络测试仪工作原理

网络测试仪工作原理
网络测试仪通过发送特定的网络数据包来模拟各种网络环境,以测试网络设备、连接和性能。

它可以测量网络的延迟、带宽、丢包率和抖动等性能指标。

网络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如下:
1. 生成测试流量:网络测试仪能够生成各种类型的网络数据流量,如TCP、UDP、ICMP等。

这些流量可以模拟不同应用场
景下的真实网络环境。

2. 发送测试数据包:网络测试仪会将生成的测试流量以数据包的形式发送给目标设备或网络。

这些数据包携带了特定的测试信息,如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端口号等。

3. 监测网络性能:网络测试仪会监听发送的数据包,记录每个数据包的发送时间、到达时间和回应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测量网络的延迟、丢包率、带宽和抖动等指标。

4. 分析测试结果:网络测试仪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网络的性能。

它可以提供实时的网络性能指标,如平均延迟、最大带宽和丢包率等。

同时,它还可以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帮助用户了解网络的健康状况和优化网络性能。

总的来说,网络测试仪通过生成测试数据流量并发送给目标设备,监测和分析数据的发送和回应时间等信息来测量网络的性
能。

它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和工程师诊断和解决网络问题,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网速测试原理

网速测试原理

网速测试原理
网速测试原理是通过向目标服务器发送数据包,然后计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来评估网络连接的速度。

一般来说,网速测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发送数据包:测试工具向目标服务器发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包。

这些数据包的大小和数量可能根据测试工具的设置而有所不同。

2. 记录时间:测试工具记录数据包发送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或者记录数据包传输所需的总时间。

3. 计算传输速度:根据发送的数据包大小和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间,测试工具计算出数据的传输速度。

通常,速度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比特或字节)表示。

4. 分析结果:测试工具可能还会提供更详细的数据,如延迟(即数据从发送到接收之间的时间延迟)、丢包率等信息。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网速测试的原理基于数据的传输速度。

如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网络拥堵、带宽限制、信号干扰等问题,数据传输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网速测试结果较低。

因此,网速测试结果应该作为评估当前网络连接质量的参考,而不是完全准确的指标。

网速测试可以帮助用户确定网络连接的速度,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改善连接质量。

比如,如果测试结果显示连接速度较慢,
用户可以考虑升级网络服务、更换网络设备、优化网络设置等来提升网速。

网络嗅探技术和扫描技术

网络嗅探技术和扫描技术

间可以有对机器进行数据传输并且数据是私有的。 网卡工作原理 再讲讲网卡的工作原理。网卡收到传输来的数据,网卡内的单片程序先接收数据头的 目的 MAC 地址,根据计算机上的网卡驱动程序设置的接收模式判断该不该接收,认为该接 收就在接收后产生中断信号通知 CPU,认为不该接收就丢弃不管,所以不该接收的数据网 卡就截断了,计算机根本就不知道。CPU 得到中断信号产生中断,操作系统就根据网卡驱 动程序中设置的网卡中断程序地址调用驱动程序接收数据, 驱动程序接收数据后放入信号堆 栈让操作系统处理。 局域网如何工作 数据在网络上是以很小的称为帧(Frame)的单位传输的帧由好几部分组成,不同的部分 执行不同的功能。 (例如, 以太网的前 12 个字节存放的是源和目的的地址, 这些位告诉网络: 数据的来源和去处。以太网帧的其他部分存放实际的用户数据、TCP/IP 的报文头或 IPX 报 文头等等) 。 帧通过特定的网络驱动程序进行成型, 然后通过网卡发送到网线上。 通过网线到达它们 的目的机器,在目的机器的一端执行相反的过程。接收端机器的以太网卡捕获到这些帧,并 告诉操作系统帧的到达,然后对其进行存储。就是在这个传输和接收的过程中,嗅探器会造 成安全方面的问题。 通常在局域网(LAN)中同一个网段的所有网络接口都有访问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所有 数据的能力, 而每个网络接口都还应该有一个硬件地址, 该硬件地址不同于网络中存在的其 他网络接口的硬件地址,同时,每个网络至少还要一个广播地址。 (代表所有的接口地址) ,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合法的网络接口应该只响应这样的两种数据帧: 1、帧的目标区域具有和本地网络接口相匹配的硬件地址。 2、帧的目标区域具有“广播地址” 。 在接受到上面两种情况的数据包时, 网卡通过 cpu 产生一个硬件中断,该中断能引起操 作系统注意,然后将帧中所包含的数据传送给系统进一步处理。 当采用共享 HUB,用户发送一个报文时,这些报文就会发送到 LAN 上所有可用的机器。 在一般情况下,网络上所有的机器都可以“听”到通过的流量,但对不属于自己的报文则不 予响应(换句话说,工作站 A 不会捕获属于工作站 B 的数据,而是简单的忽略这些数据) 。 如果局域网中某台机器的网络接口处于杂收(promiscuous)模式(即网卡可以接收其 收到的所有数据包,下面会详细地讲) ,那么它就可以捕获网络上所有的报文和帧,如果一 台机器被配置成这样的方式,它(包括其软件)就是一个嗅探器。 Sniffer Sniffer 原理 有了这 HUB、网卡的工作原理就可以开始讲讲 SNIFFER。首先,要知道 SNIFFER 要捕 获的东西必须是要物理信号能收到的报文信息。 显然只要通知网卡接收其收到的所有包 (一 般叫作杂收 promiscuous 模式:指网络上的所有设备都对总线上传送的数据进行侦听,并不 仅仅是它们自己的数据。 ) ,在共享 HUB 下就能接收到这个网段的所有包,但是交换 HUB 下就只能是自己的包加上广播包。 要想在交换 HUB 下接收别人的包,那就要让其发往你的机器所在口。交换 HUB 记住 一个口的 MAC 是通过接收来自这个口的数据后并记住其源 MAC ,就像一个机器的 IP 与 MAC 对应的 ARP 列表,交换 HUB 维护一个物理口(就是 HUB 上的网线插口,这之后提 到的所有 HUB 口都是指网线插口)与 MAC 的表,所以可以欺骗交换 HUB 的。可以发一个 包设置源 MAC 是你想接收的机器的 MAC, 那么交换 HUB 就把你机器的网线插的物理口与 那个 MAC 对应起来了,以后发给那个 MAC 的包就发往你的网线插口了,也就是你的网卡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复习资料

PDRR保障体系:①保护(protect)采用可能采取的手段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②检测(Detect)提供工具检查系统可能存在的黑客攻击、白领犯罪和病毒泛滥等脆弱性。

③反应(React)对危及安全的时间、行为、过程及时作出响应处理,杜绝危险的进一步蔓延扩大,力求系统尚能提供正常服务。

④恢复(Restore)一旦系统遭到破坏,尽快恢复系统功能,尽早提供正常的服务。

网络安全概述:1、网络安全的攻防体系: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分为—攻击和防御(1)攻击技术①网络监听:自己不主动去攻击被人,而是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程序去监听目标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数据。

②网络扫描:利用程序去扫描目标计算机开放的端口等,目的是发现漏洞,为入侵该计算机做准备。

③网络入侵:当探测发现对方存在漏洞后,入侵到目标计算机获取信息。

④网络后门:成功入侵目标计算机后,为了实现对“战利品”的长期控制,在目标计算机中种植木马等后门。

⑤网络隐身:入侵完毕退出目标计算机后,将自己入侵的痕迹清除,从而防止被对方管理员发现。

(2)防御技术①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操作系统是网络安全的关键。

②加密技术:为了防止被监听和数据被盗取,将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密。

③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被入侵。

④入侵检测:如果网络防线最终被攻破,需要及时发出呗入侵的警报。

⑤网络安全协议: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截获和监听。

2、网络安全的层次体系从层次体系上,网络安全分为: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安全和联网安全。

1)物理安全:5个方面: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2)逻辑安全: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实现。

3)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软件,操作系统不允许一个用户修改另一个账户产生的数据。

(4)联网安全:访问控制服务:用来保护计算机和联网资源不被非授权使用。

通信安全服务:用来认证数据机要性和完整性,以及个通信的可依赖性。

网络信息安全课后习题答案

网络信息安全课后习题答案
(2)维持或提升现有特权。
(3)隐藏策略。
(4)潜伏。
(5)破坏。
(6)重复以上五个步骤对新目标实施攻击过程
3.什么是木马?如何对木马进行检测、清除和防范?
特洛伊木马是一段能够实现有用的或必需的功能的程序,但是同时还完成一些不为人知的功能。
木马检测:端口扫描;检查系统进程;检查*.INI文件、注册表和服务;监视网络通信。
信息安全是确保存储或传送中的数据不被他人有意或无意地窃取和破坏。
区别:信息安全主要涉及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而不管数据的存在形式是电子的、印刷的还是其他的形式。
2.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中存在哪些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收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2.IPSec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有哪些功能?
由管理模块、密钥分配和生成模块、身份认证模块、数据加密/解密模块、数据分组封装/分解模块和加密数据库组成
功能:
管理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和管理;
密钥管理模块负责完成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所需密钥的生成和分配;
身份认证模块完成对IP数据包数字签名的运算;
5.美国橘皮书(TCSEC)分为7个等级,它们是D、C1、C2、B1、B2、B3和A1级。
6.我国现行的信息网络法律体系框架分为4个层面,它们是一般性法律规定、规范和惩罚网络犯罪的法律、直接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特别规定和具体规范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信息安全?它和计算机安全有什么区别?
2.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A、B、C、D)。
A.检测并分析系统和用户的活动B.检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第5章 网络侦查

第5章  网络侦查
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系《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加的罪名,它是指对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 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行为,侵害的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一种新类型犯罪。 公安机关受理的黑客攻击破坏活动相关案件平均每年增长110%。司法实践中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侵入和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 犯罪增长迅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日趋增多。网络虽为虚拟世界,但绝不能触犯法律 的底线。
1、进入木头超级字典生成工具集主界面,如图5-19所示。主要功能在主界面左侧按扭式排 列,可同时打开多个子窗口
图5-19 木头超级字典生成工具集主界面
2、启动捕获
• 单击“Capture”下的“Stop”,即停止捕获,可以分析捕获到的以太网帧,也可以在捕获的 同时进行分析
• 如图5-15所示,Wireshark可以帮助使用者分析多种协议
图5-15 Wireshark 协议分析图
5.3 口令破解
• 5.3.1 利用x-scan破解口令 • 5.3.2 利用木头超级字典生成器制作密码字典
第5章 网络侦查
• 5.1 网络扫描 • 5.2 网络嗅探 • 5.3 口令破解
案例一:一名男子认罪非法入侵天主教计算机造成 危害
被告MICHAEL LOGAN,34岁,2001年9月25日在美国三藩市认罪曾违法入侵一个受 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因而带来危害。他被指控有二项起诉,一是非法进入一个计算机并带来危 害,另一为使用州际通信系统企图危害他人。在指控的犯罪中,Michael Logan承认在没有 任何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11月28日,他进入了一个天主教西部健康关怀机构(“CHW”) 计算机系统。特别是,他承认他从事了计算机入侵,并且发送电子邮件给大约3万名 (“CHW”)员工和有关人员。这些邮件以一个(“CHW”)员工的名义发出,内容包含了对 这个被指名的员工和其他员工的侮辱性的句子。

微扫三-以太网CAT安全激光扫描仪操作指南说明书

微扫三-以太网CAT安全激光扫描仪操作指南说明书

microScan3 – EtherCAT®安全激光扫描仪所述产品microScan3 – EtherCAT®制造商SICK AGErwin-Sick-Str.179183 Waldkirch, Germany德国法律信息本文档受版权保护。

其中涉及到的一切权利归西克公司所有。

只允许在版权法的范围内复制本文档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未经西克公司的明确书面许可,不允许对文档进行修改、删减或翻译。

本文档所提及的商标为其各自所有者的资产。

© 西克公司版权所有。

EtherCAT®与Safety over EtherCAT® 是由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 BeckhoffAutomation GmbH )授权许可的注册商标和获得专利保 护的技术。

原始文档本文档为西克股份公司的原始文档。

2操作指南 | microScan3 – EtherCAT®8025226/1L9Q/2023-08-14 | SICK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内容内容1关于本文档的 (8)1.1本文件的功能 (8)1.2适用范围 (8)1.3本操作指南的目标群体 (8)1.4更多信息 (8)1.5图标和文档规范 (9)2安全信息 (10)2.1基本安全提示 (10)2.2规定用途 (11)2.3不当使用 (11)2.4网络安全 (12)2.5合格的安全人员 (12)3产品说明 (13)3.1通过 SICK Product ID 标识产品 (13)3.2设备概览 (13)3.3结构和功能 (14)3.4产品特性 (15)3.4.1变型 (15)3.4.2接口 (16)3.4.3系统插头 (16)3.4.4区域类型 (16)3.4.5区域组 (19)3.4.6监控情况 (20)3.4.7同步监控 (21)3.5应用示例 (22)4项目 (24)4.1机器制造商 (24)4.2机器的运营商 (24)4.3设计 (24)4.3.1防止干扰 (25)4.3.2避免无保护区域 (26)4.3.3安全激光扫描仪的响应时间 (28)4.3.4参考轮廓监控 (28)4.3.5监控情况切换的时间点 (30)4.3.6危险区域保护 (31)4.3.7危险点保护 (37)4.3.8访问保护 (40)4.3.9动态危险区域保护 (42)4.3.10窄巷道中的移动防护 (47)4.4与电气控制系统的连接 (54)4.4.1电磁兼容性 (54)8025226/1L9Q/2023-08-14 | SICK操作指南 | microScan3 – EtherCAT®3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内容4.4.2电压供给 (55)4.4.3USB 接口 (55)4.4.4EtherCAT (55)4.4.5以太网 (55)4.4.6重启联锁 (55)4.5集成到网络 (59)4.5.1网络服务和端口 (59)4.5.2将安全激光扫描仪集成到网络 (59)4.5.3配置控制器 (59)4.5.4可用数据 (60)4.6检查方案 (62)4.6.1调试中和特殊情况下的检查规划 (62)4.6.2定期检查的规划 (62)4.6.3检查提示 (63)5装配 (66)5.1安全性 (66)5.2拆封 (66)5.3安装流程 (66)5.3.1更改系统插件位置 (68)5.3.2直接安装 (69)6电气安装 (71)6.1安全性 (71)6.2接口概览 (71)6.2.1microScan3 – EtherCAT® (71)6.3接口配置 (72)6.3.1电压供给 (XD1) (72)6.3.2备用 FE 接口 (72)6.3.3用于 EtherCAT 的网络接口 (XF1, XF2) 和用于数据输出、配置和诊断的以太网 (XF3) (72)7系统配置 (74)7.1交货状态 (74)7.2Safety Designer 配置软件 (74)7.2.1安装 Safety Designer (74)7.2.2项目 (74)7.2.3用户界面 (75)7.2.4用户组 (76)7.2.5设定 (77)7.2.6配置 (77)7.2.7联网 (78)7.3概览 (79)7.3.1功能范围 (80)7.4网络设置 (82)7.4.1EtherCAT (82)4操作指南 | microScan3 – EtherCAT®8025226/1L9Q/2023-08-14 | SICK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内容7.4.2以太网 (83)7.5时间同步 (84)7.6读取配置 (84)7.7识别 (85)7.8协议设置 (86)7.8.1EtherCAT FSoE 配置 (86)7.9应用 (87)7.10监控平面 (88)7.10.1监控范围的参数 (88)7.10.2安全激光扫描仪的参数 (91)7.11轮廓参考区域 (92)7.12区域 (93)7.12.1使用区域编辑器 (94)7.12.2创建区域组模型 (97)7.12.3导入和导出区域组和区域 (97)7.12.4背景图片 (98)7.12.5区域编辑器的设置 (99)7.12.6借助坐标编辑区域 (99)7.12.7绘入无法监控的区域 (101)7.12.8定义全局几何形状 (101)7.12.9建议区域 (102)7.13输入和输出 (104)7.14监控事件 (105)7.14.1针对监控情况表格的设置 (106)7.14.2监控情况设置 (106)7.14.3输入条件 (106)7.14.4关断路径 (106)7.14.5分配区域组 (107)7.14.6分配确定的关断行为 (107)7.14.7导入和导出监控事件表格 (108)7.15模拟 (109)7.16数据输出 (110)7.17传输 (111)7.18启动和停止安全功能 (112)7.19EtherCAT 概览 (113)7.20报告 (114)7.21服务 (115)7.21.1设备重启 (115)7.21.2出厂设置 (115)7.21.3管理密码 (115)7.21.4访问管理 (116)7.21.5光学镜头罩调整 (117)7.21.6比较配置 (117)8调试 (119)8.1安全 (119)8025226/1L9Q/2023-08-14 | SICK操作指南 | microScan3 – EtherCAT®5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内容8.2校准 (119)8.3接通 (120)8.4在调试和发生变化时检查 (121)9操作 (122)9.1安全性 (122)9.2定期检查 (122)9.3显示元件 (122)9.3.1LED状态 (122)9.3.2网络 LED (123)9.3.3利用显示屏的状态显示 (124)10维护 (128)10.1安全性 (128)10.2定期清洁 (128)10.3更换光学镜头罩 (129)10.4更换安全激光扫描仪 (131)10.4.1更换不带系统插件的安全激光扫描仪 (131)10.4.2完整更换安全激光扫描仪 (132)10.5更换系统插头 (132)10.6定期检查 (133)11故障排除 (134)11.1安全 (134)11.2利用显示屏的详细诊断 (134)11.3显示屏上的故障显示 (135)11.4利用 Safety Designer 诊断 (137)11.4.1数据记录器 (138)11.4.2事件历史 (139)11.4.3消息历史 (141)11.4.4EtherCAT 状态 (142)11.5使用控制器诊断 (142)12停机 (143)12.1废物处理 (143)13技术数据 (144)13.1变型概览 (144)13.2版本号和功能范围 (144)13.3数据表 (145)13.3.1microScan3 – EtherCAT® (145)13.4响应时间 (151)13.5扫描范围 (152)13.6网络中的数据交换 (156)13.6.1过程数据的详细信息 (156)13.6.2服务数据对象 (SDO) (162)13.7尺寸图 (170)6操作指南 | microScan3 – EtherCAT®8025226/1L9Q/2023-08-14 | SICK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内容14订购信息 (172)14.1供货范围 (172)14.2订购信息 (172)15备件 (173)15.1不带系统插件的安全激光扫描仪 (173)15.2系统插头 (173)15.3更多备件 (173)16附件 (174)16.1用于碰撞保护的配件 (174)16.2其他配件 (174)17术语表 (175)18附件 (178)18.1合规性和证书 (178)18.1.1符合歐盟聲明 (178)18.1.2符合英國聲明 (178)18.2关于标准的注意事项 (178)18.3初次试运行和试运行核对表 (180)18.4保护设备不受相邻系统影响的安装方式 (180)19图片目录 (184)20表格目录 (186)8025226/1L9Q/2023-08-14 | SICK操作指南 | microScan3 – EtherCAT®7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1 关于本文档的1关于本文档的1.1本文件的功能本操作指南中包含了安全激光扫描仪生命周期中必需的各项信息。

plc通讯抓包与安全扫描操作实训报告

plc通讯抓包与安全扫描操作实训报告

plc通讯抓包与安全扫描操作实训报告摘要:一、实训目的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PLC通讯抓包2.安全扫描操作三、实训成果与分析1.通讯抓包结果分析2.安全扫描结果分析四、实训总结与建议正文:一、实训目的本次PLC通讯抓包与安全扫描操作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参与者了解和掌握PLC通讯原理及安全扫描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二、实训内容与过程1.PLC通讯抓包实训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台西门子S7-300 PLC作为主站,通过以太网与多台远程I/O模块进行通讯。

参与者学习了如何使用网络抓包工具(如Wireshark)捕捉PLC通讯数据包,分析数据包内容,了解PLC通讯协议(如MMS、Modbus TCP/IP)的工作原理。

2.安全扫描操作为了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参与者还学习了如何对PLC及其通讯网络进行安全扫描。

实训中使用了专业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如Nessus)对PLC系统进行漏洞扫描,评估系统安全性能,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三、实训成果与分析1.通讯抓包结果分析通过抓包工具分析,参与者了解了PLC通讯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了PLC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

此外,参与者还学会了如何解析和分析网络数据包,为故障排查和系统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安全扫描结果分析安全扫描结果显示,部分PLC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未设置有效的访问密码、未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等。

针对这些问题,参与者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加强密码策略、关闭不必要的服务、更新安全补丁等。

四、实训总结与建议本次实训使参与者对PLC通讯原理和安全扫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水平,建议在以下方面加强:1.加强PLC通讯协议的研究和创新,提高通讯效率和安全性。

2.提高PLC及其通讯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3.加大网络安全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tcp扫描原理

tcp扫描原理

tcp扫描原理
TCP扫描原理是通过TCP协议的三次握手来判断目标主机上
的端口是否开放。

首先,扫描器发送一个SYN包(同步包)给目标主机的特定
端口。

如果该端口是关闭的,目标主机会发送一个RST包
(复位包)作为响应,表示拒绝连接。

如果该端口是开放的,目标主机则会返回一个SYN/ACK包
(同步/确认包)。

这表明目标主机愿意与扫描器建立连接。

接下来,扫描器发送一个ACK包(确认包)给目标主机,表
示接受连接。

最后,目标主机发送一个RST包给扫描器,关
闭连接。

这一系列的握手过程可以帮助扫描器判断端口的状态。

在TCP扫描中,还有其他几种方式用于判断端口的开放状态。

- 被动扫描(TCP SYN扫描):扫描器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SYN包,如果目标主机返回SYN/ACK包,则表示端口开放;如果返回RST包,则表示端口关闭。

- 主动扫描(TCP Connect扫描):扫描器尝试与目标主机建
立完整的TCP连接,如果连接成功,则表示端口开放;如果
连接失败,则表示端口关闭。

- 应答扫描(TCP ACK扫描):扫描器发送一个ACK包给目
标主机,如果返回RST包,则表示端口关闭;如果没有响应,则表示目标主机过滤了该扫描类型。

TCP扫描技术常用于网络安全领域,用于检测目标主机上的开放端口,以发现系统漏洞或进行安全评估。

ethercat 扫描原理

ethercat 扫描原理

ethercat 扫描原理EtherCAT(Ethernet for 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是一种用于实时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工业以太网协议。

EtherCAT的扫描原理是一种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

下面是EtherCAT扫描原理的基本概念:1. 主站和从站: EtherCAT网络通常包括一个主站(Master)和多个从站(Slave)。

主站负责控制和协调整个网络,而从站执行主站下达的命令。

2. 分布式时钟同步:EtherCAT通过在网络上传递分布式时钟同步信息,使得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都能够保持高精度的时间同步。

这对于实时控制非常重要,因为各个设备需要协同工作,并在同一时刻进行数据交换。

3. Telegram(电报):EtherCAT使用Telegram来在网络中传递数据。

Telegram是一种数据包,其中包含从站的输入数据、主站的输出数据以及同步信息。

4. 扫描过程:EtherCAT的扫描过程是一个实时的、循环的过程。

在每个通信周期内,主站向从站发送电报,从站接收并处理电报,然后将响应数据传回主站。

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允许实时控制系统以非常高的速率运行。

5. Distributed Clocks(分布式时钟): EtherCAT的分布式时钟允许从站在相同的时间基准上进行操作。

主站负责向网络中的每个从站发送同步信息,使得整个网络的时钟同步到毫秒或亚毫秒级别。

6. 环形拓扑结构:EtherCAT网络通常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即主站通过一个物理线圈连接到每个从站。

这样的设计使得电报能够沿着环形结构快速传递,减少了通信的延迟。

总体来说,EtherCAT的扫描原理通过分布式时钟同步、快速的电报传递和环形拓扑结构,实现了高效的实时控制和数据交换。

这使得EtherCAT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需要高性能、低延迟的实时应用场景。

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1 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20 120 分钟分钟分钟 试卷页数(试卷页数(A4A4A4)): 2 页 考试方式:考试方式: 闭卷闭卷 (开卷或闭卷)(开卷或闭卷)考试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假冒网络管理员,骗取用户信任,然后获取密码口令信息的攻击方式被称为( )。

A 、密码猜解攻击、密码猜解攻击B 、社会工程攻击、社会工程攻击C 、缓冲区溢出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D 、网络监听攻击、网络监听攻击2、下列哪一项软件工具不是用来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监听的?(、下列哪一项软件工具不是用来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监听的?() A 、Xsniff B 、TcpDump C 、SniffitD 、UserDump 3、在进行微软数据库(Microsoft SQL Database )口令猜测的时候,我们一般会猜测拥有数据库最高权限登录用户的密码口令,这个用户的名称是(限登录用户的密码口令,这个用户的名称是( )?)?A 、adminB 、administratorC 、saD 、root 4、常见的Windows NT 系统口令破解软件,如L0phtCrack (简称LC ),支持以下哪一种破解方式?( )A. 字典破解字典破解 B 、混合破解、混合破解 C 、暴力破解、暴力破解 D 、以上都支持、以上都支持5、著名的John the Ripper 软件提供什么类型的口令破解功能? ( )A 、Unix 系统口令破解系统口令破解B 、Windows 系统口令破解系统口令破解C 、邮件帐户口令破解、邮件帐户口令破解D 、数据库帐户口令破解、数据库帐户口令破解6、下列哪一种网络欺骗技术是实施交换式(基于交换机的网络环境)嗅探攻击的前提? ( )A 、IP 欺骗欺骗B 、DNS 欺骗欺骗C 、ARP 欺骗欺骗D 、路由欺骗、路由欺骗7、通过TCP 序号猜测,攻击者可以实施下列哪一种攻击?(序号猜测,攻击者可以实施下列哪一种攻击?( ) A 、端口扫描攻击、端口扫描攻击 B 、ARP 欺骗攻击欺骗攻击 C 、网络监听攻击、网络监听攻击 D 、TCP 会话劫持攻击会话劫持攻击 8、目前常见的网络攻击活动隐藏不包括下列哪一种?(、目前常见的网络攻击活动隐藏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A 、网络流量隐藏、网络流量隐藏 B 、网络连接隐藏、网络连接隐藏 C 、进程活动隐藏、进程活动隐藏 D 、目录文件隐藏、目录文件隐藏9、在Windows 系统中可用来隐藏文件(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的命令是(系统中可用来隐藏文件(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的命令是()。

EST技术的原理和主要应用

EST技术的原理和主要应用

EST技术的原理和主要应用1. EST技术简介EST技术,即Ethernet Segment Testing技术,是一种用于网络测试和故障定位的技术。

它基于以太网通信协议,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包来进行网络的测试和诊断。

EST技术主要由以下两个组件组成:•EST发送器:负责发送测试数据包,并监控网络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

•EST接收器:负责接收测试数据包,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EST技术的原理EST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的以太网数据包进行测试和诊断。

它基于以太网通信协议,并使用特定的测试数据包来模拟网络中的通信流量。

这些数据包可以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声音、图像、视频等。

EST技术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包发送:EST发送器向网络中发送测试数据包。

这些数据包可以发送到特定的目的地或广播到整个网络。

2.数据包接收:EST接收器在网络中接收到发送的数据包。

它可以捕获所有数据包或只捕获特定类型的数据包。

3.数据包分析:EST接收器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处理。

它可以检测网络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并生成相应的测试报告。

4.故障定位:EST技术通过分析接收到的数据包来定位网络中的故障。

它可以确定问题出现的位置,并提供解决方案。

3. EST技术的主要应用EST技术在网络测试和故障定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EST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3.1 网络故障排查EST技术可以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包来定位网络中的故障。

它可以检测网络连接的连通性、延迟和丢包率等指标,帮助网络管理员快速排查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3.2 网络性能测试EST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网络流量,帮助用户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和测试。

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来测试网络的吞吐量、响应时间和带宽等指标,从而优化网络配置和提升网络性能。

3.3 网络安全检测EST技术可以用于网络安全检测和漏洞扫描。

通过发送特定的数据包来模拟攻击行为,测试网络的安全性和防御能力。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基于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它的传输原理如下:
1. 以太网使用一种双绞线或光纤传输数据。

数据通过电信号或光脉冲的形式在物理媒介上进行传输。

2. 在物理层,数据被组织成帧。

每一帧包含了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等必要的信息。

通过帧的形式,数据可以在局域网中进行传输。

3. 当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这是通过载波侦听来实现的。

4. 如果网络空闲,计算机就可以发送数据。

它会将数据作为一系列的比特传输到物理媒介上。

5. 其他计算机也在同时监听网络状态。

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尝试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

这是通过冲突检测来发现的。

6. 当发生冲突时,所有冲突的计算机都会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尝试发送。

这被称为指数后退算法。

7. 将数据从一个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需要经过多个中继设备(如交换机、集线器等)。

这些设备负责将数据帧从一个物理接口转发到另一个物理接口,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总的来说,以太网利用CSMA/CD协议和帧的组织方式,通过物理媒介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

当发生冲突时,采用指数后退算法来解决,以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

5.3 实例——端口与漏洞扫描及网络监听

5.3  实例——端口与漏洞扫描及网络监听

5.3 实例——端口与漏洞扫描及网络监听1.漏洞扫描与网络监听扫描与监听的实验环境如图5.6所示。

图5.6 实验环境入侵者(192.168.10.5):运行x-scan对192.168.10.1进行漏洞扫描。

被入侵者(192.168.10.1):用Analyzer分析进来的数据包,判断是否遭到扫描攻击。

第1步:入侵者,启动x-scan,设置参数。

安装好x-scan后,有两个运行程序:xscann.exe和xscan_gui.exe。

xscann.exe是扫描器的控制台版本,xscan_gui.exe是扫描器的窗口版本。

在此运行窗口版本(xscan_gui.exe),如图5.7所示。

单击工具栏最左边的“设置扫描参数”按钮,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比如扫描范围的设定,xscanner可以支持对多个IP地址的扫描,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以利用xscanner成批扫描多个IP地址,例如在IP地址范围内输入192.168.0.1~192.168.0.255。

如果只输入一个IP地址,扫描程序将针对单独的IP地址进行扫描,在此输入192.168.10.1。

第2步:入侵者,进行漏洞扫描。

如图5.7所示,单击工具栏左边第二个按钮,即三角形按钮。

进行漏洞扫描。

图5.7 启动x-scan,设置参数第3步:入侵者,扫描结果。

如图5.8所示,“普通信息”标签页显示漏洞扫描过程中的信息,“漏洞信息”标签页显示可能存在的漏洞,比如终端服务(端口3389)的运行,就为黑客提供了很好的入侵通道。

图5.8 扫描结果第4步:被入侵者,网络监听。

由于Analyzer 3.0a12在Windows 2003 SP2下不能正常运行(在Windows XP SP2下可以正常运行),因此选用以前的版本Analyzer 2.2进行测试,读者可以在http://analyzer.polito. it/ download.htm下载。

在入侵者运行xscan_gui.exe之前被入侵者运行analyzer。

网线测试原理

网线测试原理

网线测试原理
网线测试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验证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线连接质量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发送一系列的电信号,通过对信号的检测和分析,来判断网线连接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存在故障。

网线测试的过程通常包括信号发射和接收两个步骤。

在信号发射阶段,测试仪会通过发送一系列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电信号来模拟传输数据。

这些信号会沿着网线传输到另一端,并被接收设备接收。

在信号接收阶段,测试仪会分析接受到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解析。

通过对信号的幅度、时间延迟、波形和频谱等参数进行分析,测试仪可以判断出网线连接的质量以及潜在的故障。

常见的测试指标包括信号强度、串扰、信噪比、时延等。

当网线连接存在故障时,测试仪可以帮助定位故障所在的位置。

例如,当发现信号强度衰减或信号质量不佳时,测试仪可以通过逐步测试法来确定故障所在的相对位置,如网线的一端、中间某个位置或另一端。

总的来说,网线测试通过发送和接收信号来评估网线连接的质量,并帮助定位故障。

它是网络维护和故障排除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能够确保网络连接稳定和可靠。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

【第二章——黑客与攻击技术】1.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1)社会工程学攻击:伪造Email;打电话请求密码(2)信息收集型攻击:对目标主机及其相关设施、管理人员进行非公开的了解,用于对攻击目标安全防卫工作情况的掌握1.简单信息收集使用命令2.网络扫描使用扫描工具3.网络监听使用监听工具(3)欺骗型攻击:1. IP欺骗2.Web欺骗3. 邮件欺骗4.非技术类欺骗(社会工程学类的人力攻击)(4)漏洞与缺陷攻击:1.缓冲区溢出2.拒绝服务攻击3.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5)利用型攻击:1.猜口令2.木马攻击(6)病毒攻击:使目标主机感染病毒从而造成系统损坏、数据丢失、拒绝服务、信息泄密、性能下降等现象的攻击。

黑客通过对计算机发送ICMP请求来扫描网络,获得ICMP应答,从而确定哪些计算机是在使用之中。

扫描工具Portscan X-Scan(如果黑客未能成功的完成第三步的获取访问权,那么他们采取的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进行拒绝服务攻击。

)【扫描:】就是对计算机系统或者其他网络设备进行与安全相关的检测,以找出目标系统所放开放的端口信息、服务类型以及安全隐患和可能被黑客利用的漏洞。

端口扫描:是指通过检测远程或本地系统的端口开放情况来判断系统所安装的服务和相关信息。

原理是向目标工作站、服务器发送数据包,根据反馈信息来分析出当前目标系统的端口开放情况和信息。

漏洞扫描:检测远程或本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缺陷。

其原理是采用模拟攻击的形式对计算机的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

(1)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2)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网络扫描的原理:】网络扫描通常采用两种策略:第一种是被动式策略,第二种是主动式策略。

所谓被动式策略就是基于主机之上,对系统中不合适的设置、脆弱的口令以及其他与安全规则抵触的对象进行检查;而主动式策略是基于网络的,它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模拟对系统进行攻击的行为并记录系统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

利用被动式策略扫描称为安全扫描,利用主动式策略扫描称为网络安全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中网络扫描原理与检测以太网中网络扫描原理与检测摘要:对网络扫描原理和现有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个陷阱机来检测所在网段中的网络扫描行为。

关键词:网络扫描网络扫描检测陷阱机网络扫描通过扫描本地主机,能检测主机当前可用的服务及其开放端口,帮助网络管理员查找安全漏洞,查杀木马、蠕虫等危害系统安全的病毒。

一些扫描器还封装了简单的密码探测,利用自定义规则的密码生成器来检测过于简单和不安全的密码。

网络扫描一般包括2个阶段:(1)对整个网络扫描一遍,从而找到活动主机(因为许多子网配置得很稀疏,大部分IP地址是空的)。

(2)对每个活动主机进行穷尽式的端口扫描。

网络扫描也是网络入侵的基础。

一次成功的网络入侵离不开周密的网络扫描。

攻击者利用网络扫描探知目标主机的各种信息,根据扫描的结果选择攻击方法以达到目的。

因此,若能及时监测、识别网络扫描,就能预防网络攻击。

为了得到被扫描主机的信息,网络扫描报文对应的源地址往往是真正的地址,因此监测网络扫描可以定位攻击者。

1网络扫描原理网络扫描通过检测目标主机TCP/IP不同端口的服务,记录目标给予的回答。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集到很多目标主机的各种信息(如是否能用匿名登录,是否有可写的FTP目录,是否能用Telnet等)。

在获得目标主机TCP/IP端口和其对应的网络访问服务的相关信息后,与网络漏洞扫描系统提供的漏洞库进行匹配,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视为漏洞存在。

在匹配原理上,网络漏洞扫描器一般采用基于规则的匹配技术。

根据安全专家对网络系统安全漏洞、黑客攻击案例的分析和系统管理员关于网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际经验,形成一套标准的系统漏洞库,然后在此基础上构成相应的匹配规则,由程序自动进行系统漏洞扫描的分析工作。

如在对TCP 80端口的扫描过程中,发现/cgi-bin/phf或/cgi-bin/Count.cgi,则根据专家经验以及CGI程序的共享性和标准化,可以推知该WWW服务存在2个CGI漏洞。

1.1主机在线探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空扫描,在扫描之前一般要先探测主机是否在线。

其实现原理和常用的ping命令相似。

具体方法是向目标主机发送ICMP报文请求,根据返回值来判断主机是否在线。

所有安装了TCP/IP协议的在线网络主机,都会对这样的ICMP报文请求给予答复。

该方法不仅能探测主机是否在线,而且能根据ICMP应答报文的TTL(TTL是位于IP首部的生存时间字段)值来粗略分辨出目标主机操作系统,为下一步的扫描工作提供依据。

RFC793说明了TCP怎样响应特别的信息包:这些响应基于2个TCP状态,即关闭(CLOSED)和监听(LISTEN)。

RFC793描述了当一个端口在关闭状态时,必须采用下面的规则:(1)任意进入的包含RST标志的信息段(segment)将被丢弃。

(2)任意进入的不包含RST标志的信息段(如SYN、FIN和ACK)会导致在响应中回送一个RST。

当一个端口处于监听状态时,将采用下面的规则:(1)任意进入的包含RST标志的信息段将被忽略。

(2)任意进入的包含ACK标志的信息段将导致一个RST的响应。

如果SYN位被设置,且进入的信息段不被允许,则将导致一个RST的响应;若进入的信息段被允许,则将导致响应中发送一个SYN|ACK信息包。

这样,通过2个ACK信息包的发送就可以验证计算机是否处于在线状态。

1.2端口状态探测发送1个SYN包到主机端口并等待响应。

如果端口打开,则响应必定是SYN|ACK;如果端口关闭,则会收到RST|ACK响应。

这个扫描可以称为半打开(half-scan)扫描。

如NMAP(Network Mapper)在进行端口状态探测时会发送1个SYN包到主机,如果端口关闭就发送RST信息通知NMAP。

但如果NMAP发送SYN信息包到打开状态的端口,端口就会响应SYN|ACK信息包给NMAP。

当NMAP探测到SYN|ACK信息包后自动回应RST,并由这个RST断开连接。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不会记录这种情况,但对于NMAP来说也已经知道端口是否打开或者关闭。

如果被扫描主机安装了防火墙则会过滤掉请求包,使发送者得不到回应,这时就需发送设置了TCP首部中标志位的FIN、PSH和URG位(其中FIN表示发端完成发送任务,PSH表示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层,URG表示紧急指针有效)的echo request请求信息包。

因为一些配置较差的防火墙允许这些信息包通过。

1.3操作系统探测每个操作系统,甚至每个内核修订版本在TCP/IP栈方面都存在微小的差别,这将直接影响对相应数据包的响应。

如NMAP提供了一个响应列表,把所接收到的响应与表中的各项响应进行比较,如果能与某种操作系统的响应相匹配,就能识别出被探测主机所运行的操作系统的类型。

在进行网络入侵攻击时,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攻击者可以由此明确应用何种漏洞,或由此掌握系统存在的弱点。

2主要扫描技术2.1TCP connect扫描这是最基本的TCP扫描。

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connect(),与每一个感兴趣的目标计算机的端口进行连接。

如果端口处于侦听状态,则connect()就能成功。

否则,该端口是不能用的,即没有提供服务。

该技术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并且使用者不需要任何权限。

系统中的任何用户都有权利使用该调用。

另一个优点就是速度很快。

但缺点是容易被发觉,并且易被过滤掉。

使用该方法时目标计算机的logs文件会显示一连串的连接和连接时出错的服务消息,并且能很快将连接关闭。

2.2TCP SYN扫描TCP SYN扫描是半开放式扫描,扫描程序不必打开一个完全的TCP连接。

扫描程序发送的是SYN数据包。

返回RST,表示端口没有处于侦听状态;返回SYN/ACK信息表示端口处于侦听状态,此时扫描程序必须再发送一个RST信号来关闭这个连接过程。

这种扫描技术的优点是一般不会在目标计算机上留下记录。

但这种方法必须要有管理员权限才能建立自己的SYN数据包。

通常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

2.3TCP FIN扫描有时SYN扫描不够秘密,防火墙和包过滤器就会对一些指定的端口进行监视,并能检测到这些扫描。

相反,FIN数据包可能会没有任何麻烦地被放行。

这种扫描方法的思想是关闭的端口会用适当的RST来回复FIN数据包;而打开的端口会忽略对FIN数据包的回复。

但这种方法和系统的实现有关。

有的系统不管端口是否打开,都回复RST,这时这种扫描方法就不适用了。

在区分Unix和NT操作系统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2.4IP段扫描IP段扫描并不是直接发送TCP探测数据包,而是将数据包分成2个较小的IP段。

这样就将一个TCP头分成好几个数据包,从而很难探测到过滤器。

但必须小心,一些程序在处理这些小数据包时会丢弃。

2.5TCP反向ident扫描ident协议(RFC1413)允许看到通过TCP连接的任何进程的拥有者的用户名。

例如用户能连接到http端口,然后用identd来发现服务器是否正在以管理员权限运行。

这种方法只能在和目标端口建立了完整的TCP连接后才能使用。

2.6FTP代理间接扫描FTP协议支持代理(proxy)FTP连接,攻击者可以通过FTP server-PI(协议解释器)使源主机和目标主机建立控制通信连接。

然后,请求该server-PI激活一个有效的server-DTP(即数据传输进程)来给其他主机发送信息。

因此,攻击者可以用代理服务技术来扫描代理服务器所在网段主机的TCP端口。

这样,攻击者就可以绕过防火墙,通过连接到防火墙内部的一个FTP服务器进行端口扫描。

该方法的优点是很难被跟踪,能穿过防火墙;其缺点是速度很慢。

2.7UDP不可达扫描该方法与前述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UDP协议。

UDP协议对数据包的请求不回应,打开的端口对扫描探测不发送确认,关闭的端口也不发送错误数据包。

但是许多主机在用户向一个未打开的UDP端口发送数据包时,会返回一个ICMP_PORT_UNREACH错误信息。

这样攻击者就能判断哪些端口是关闭的。

UDP包和ICMP错误消息都不保证能到达。

因此,在扫描时必须在探测包看似丢失时重传。

RFC793对ICMP错误消息的产生速率做了规定,因此,这种扫描方法很慢。

当非管理员用户不能直接读取端口且不能到达错误信息时,Linux能间接地在它们到达时通知用户,如对一个关闭的端口的第2个write()调用将失败;在非阻塞的UDP套接字上调用recvfrom()时,如果ICMP出错信息还没有到达,则返回EAGAIN(重试),否则返回ECONNREFUSED(连接被拒绝)。

3网络扫描检测的实现因为网络扫描首先需要对整个网络扫描一遍,从而找到活动主机(因为许多子网配置得很稀疏,所以大部分IP地址是空的),然后对每个活动主机进行穷尽式的端口扫描。

因此可以设计一个网络陷阱机来检测网络扫描。

其原理与实现过程如下。

在网络陷阱机上虚拟多个IP地址,这些地址与需重点保护的主机的IP 地址相邻,并且服务与开放端口及需重点保护的主机相同。

网络陷阱机与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映射端口(span port)相连,这样连接就能采集到流经整个网络的数据。

3.1数据包过滤数据包过滤的主要目的是缩减数据。

为了防止丢包,包过滤只做简单的基于包头内容的过滤(如IP地址、TCP/IP端口、TCP标志位等),去除不关心的网络数据包的数据而只留下其报头,并将其结果存入指定数据库。

经过包过滤之后的网络包数据量将大大减少。

包过滤规则的BNF范式描述如下:例如,在以下规则中:“{12,4}=={16,4}20”,表示若从第12字节偏移处开始的4个字节(源IP地址)等于从第16个字节偏移处开始的4个字节(目的IP地址),则将包的前20字节获取过来,而抛弃包的其余内容。

利用此语法定义的过滤规则简单且过滤条件基本上是简单的比较运算,适于计算机进行高效快速地处理。

3.2网络扫描检测检测程序对指定数据库文件进行分析。

当源地址连续相同的IP请求连接记录大于某一阀值时,则认为此地址的用户可能在扫描网络,这时将此地址上报给执行程序。

执行程序通过对可疑IP地址某一时间段内的所有记录进行分析,来发现网络扫描。

例如若发现可疑IP对其他主机进行了穷尽式的端口连接,则认为该IP地址用户在进行网络扫描。

但是隐蔽扫描的IP地址很可能是伪装的,且扫描时间也可能不连续,因此用上面的方法不一定能检测到隐蔽扫描。

网络扫描的目的是要发现网络中活动主机并找出其安全漏洞,因此服务与端口开放较多的重点保护主机是扫描者的重点对象。

检测程序对指定数据库文件进行分析,比较受保护主机的请求连接和网络陷阱机与之相近IP地址的请求连接,如在某时间段内的非常用连接相近,则认为此地址的主机可能被扫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