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人如何传递爱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3)爱心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爱心行动计划,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等,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付诸实践。
(4)成果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心行动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喜悦,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传递中来。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八、板书设计
① 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 爱心传递的意义
- 爱心传递的价值
- 爱心传递的影响
② 爱心传递的方式
- 帮助他人
- 关心弱势群体
- 参与公益活动
③ 爱心传递的责任
- 尊重他人
- 关心他人
- 乐于助人
④ 爱心传递的实践
- 爱心行动的案例
- 爱心行动的启示
- 爱心行动的感悟
⑤ 爱心传递的启示
- 爱心传递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4. 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行爱心行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第九章“我们在一起”,主要内容是“10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从学生的层次来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的中期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3.老师:你又曾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下。
(1)同学生病了,好几天没来学校。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后,我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主动帮他补课。
(2)捡到钱包,归还失主。
4.老师:看同学们在讲述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很感动和开心;在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很开心幸福。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⑤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得到关心、帮助,还是关心、帮助别人,都能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懂得了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奉献爱心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编制人:时间:年月日
3.情感与态度
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三、教学过程
①
新
课
导
入
通过播方课件PPT视频或者志愿者活动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爱心人士,同时也激发同学们争做爱心人士的激情。
②
我
们
都
有
爱
心
1.展示教材64页图片。
老师: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请大家看这几幅图,你的感受如何呢?
2.老师: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
(1)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
(2)没拿笔,同桌借给自己,自己心里很感激他。
3.学生分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爱心,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爱心的内涵和外延。
2.能够感知爱心的力量,了解爱心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幸福。
3.能够理解“爱心传递者”的含义,并且思考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传递者。
4.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小事情、关注他人的需要、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爱心的内涵和外延。
2.“爱心传递者”的含义及如何成为一个传递者。
3.培养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情,让他们说说自己最近看到或发生的一些感人的事情,带着学生思考爱心的内涵和外延,让他们说说对爱心的理解。
学习与探讨(30分钟)1.讲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讲解爱心的力量及爱心的作用,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爱心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如何成为一名“爱心传递者”,分享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并针对每个事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传递者。
3.教师组织学生一起体验演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感受传递爱心的过程。
展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自行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在体验演练中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身边“爱心传递者”的反思与感悟。
2.以学生分享为起点,类比出爸爸妈妈的“爱心传递者”角色,并探讨亲子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完成小练习,以“爱心传递者”的身份,完成一项与助人为乐相关的小任务,如捡垃圾、帮助同学背书包等。
2.学生回答问题解决,讲解如何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如何成为一名良好的传递者。
四、教学评价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对爱心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和广泛。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
3.学生在体验演练中是否能够真切感受到传递爱心的过程。
4.学生在完成小练习中是否能够自觉地将身边的小事物转化为行动,做一个爱心传递者。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学情简述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课程设计。
本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爱心的传递者》,该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爱心,以及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别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关爱他人的态度。
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爱心。
2.了解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别人。
3.了解爱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发掘自身的爱心特质。
2.用真心、耐心、细心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表达关爱。
3.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有意识地传递爱心。
3.情感目标1.培养感恩、关爱他人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爱心的定义和重要性2.爱心的体现和传递方式3.爱心的实施和体验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短片,介绍上世纪的爱心传递者——朱自清。
该影片以朱自清的名字来讲述他的人生经历、行为、思想和有关爱心的做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概述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讲述家中是否有爱心故事,班内3-4个学生分享并引导其他同学发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与思考。
2. 讲授环节1.讲解爱心的定义和重要性,包括什么是爱心、为什么要有爱心、爱心的价值等。
2.讲述爱心的体现和传递方式,形式可以采取漫画、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形式,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并看到这种美好的情感是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的。
3.通过口述、课件或配合其他辅助手段,给学生讲解爱心的实施和体验,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做法和技能,让学生了解那些精神和文化内涵。
3. 实践环节1.分组活动:老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每组5-6个人,并分配任务让学生在班内、家庭、社区或其他场所发掘爱心,寻找爱心的案例,或者寻找其他方式让学生互相积极地传递爱心。
2.学生搜集爱心案例的方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采访、绘画等形式,以搜寻到的实际情况为材料,创建一个短小精湛的爱心信息集,以及一份爱心案例的展示册,以便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学校三班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10课课时支配:2课时学习目标:1、生疏爱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2、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发觉和感知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情愿在生活中把自己的爱心变成行动传递出去,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传递者;3、发觉和共享身边的爱心传递的事迹,鼓舞大家传递爱心;4、能够设计海报,表达自己对于雷锋精神和爱心的理解,鼓舞大家传递爱心。
教学重点:1、爱心的意义和价值;2、雷锋精神的含义和特点;3、爱心传递的实践。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雷锋精神;2、如何将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课前预备:1、预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故事,让同学感受生活中的爱心传递;2、预备海报制作所需的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3、预备承诺卡片,让同学在课后贴在自己的学习桌上,时刻提示自己传递爱心。
学情背景:本次教学是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节课,针对学校生的认知水平和爱好特点,通过图片、故事、视频、海报制作等形式,让同学感受生活中的爱心传递,了解雷锋精神,并鼓舞他们将所学学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递爱心。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来源于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主要包括《爱心的传递者》和雷锋精神的介绍。
教材内容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通过形象的事例和具体的行动,让同学更加深化地理解爱心和雷锋精神的含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课程是《爱心的传递者》。
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预设问题,激发同学思考)老师播放雷锋事迹视频,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引导同学思考爱心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你们看完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预设问题,引导同学表达)二、学习新知(2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和故事,我们来感受一下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
请看这张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预设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同学:看到了一位老爷爷被一个小孩子搀扶着过大路。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 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是他们对于爱心传递的深刻含义还不够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是爱心的传递者。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爱心传递的实例,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情境。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实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情景模拟法: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爱心传递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爱心传递的实例,用于教学。
4.时间:预计用时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传递?为什么我们要成为爱心的传递者?2.呈现(10分钟)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情境。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实例。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爱心传递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场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爱心传递的意义,加深他们对爱心传递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爱心传递实例,让他们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10《爱心的传递者》(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篇故事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关注他人、团结互助的品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公民。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关注他人的品质;•了解团结、互助的品质;•了解身体残疾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帮助他人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故事学习培养学生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心、关爱他人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各种人际关系的温暖。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身体残疾人的生活现状;•学习如何关注他人、团结互助。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身体残疾人帮助的方法;•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本教学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究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达到知识和情感的融会贯通,形成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习惯。
2.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过程,在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身体残疾人的生活现状和需要。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静态思考、动态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热情洋溢地向学生介绍一位身体残疾的人,并谈谈身体残疾造成的生活不便,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同情心。
2.启发式创设教师自己铺垫故事,让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接下来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故事打下基础,吸引学生注意力。
3.故事阅读以小组形式阅读故事《爱心的传递者》,同时进行点读,明确故事中的生词、重点句子。
4.归纳总结在学生自己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对故事进行点评、补充,归纳出爱心、团结、互助等品质的含义和作用。
5.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残疾人和身边人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帮助他人的意义。
6.小组讨论教师要求同学们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深入探究,并组织学生基于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提出有关维护他人权益、帮助他人的措施或建议。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故事;认识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姐妹花;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关注他人,有爱心;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记述、表达的能力与听取别人讲解、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与为他人着想的观念;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使其弄清“爱心”的内容,萌发其爱心。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讲故事,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爱心。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故事情节导入“爱心”的话题。
(老师拿起课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曾遇到过一个同学在路上摔倒,需要帮助挽救?有一个下雨天你在学校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有带伞,让她困在了雨中,你会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课前可以进行兴趣调查)【讲授】2、讲故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小芳,另一个叫小丽。
她们个子不高,长得也很普通。
但是,她们的爱心却是最强大的。
一天,小芳的老师生了病,小芳就给老师送去了一罐热汤。
那时正是大雨天,她也没有伞,湿透了的衣服裹在身上,手里还拿着热汤,这样的雨,她尽管在街上走着,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冷。
因为,她知道病人需要她,所以她即使感觉不舒服,仍决定前行。
但是,等小芳到了医院,却发现医院里的电梯不开启,她也上不去呀。
这时,小丽过来看到了小芳的狼狈模样,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伞递给了小芳,让她去送温暖了。
小芳也顾不得太多了,顺着水泥台阶上楼,一路往病房的方向走去。
走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到病床前了。
老师见到小芳,非常感动。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小芳像一缕暖阳,照亮了老师的生活。
老师看着窗外的雨,心里默默祈祷:愿这份爱心得到传递!这个故事听着感人吗?这对姐妹花无论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是在做一些细小的事情时,始终都有一颗善良、热情和爱心的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目标:1. 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2.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教学重点: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教学难点: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教学准备:收集雷锋叔叔哪些乐于助人的故事活动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本课简洁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晰目标投入课堂学习。
二、活动教学,探索新知(一)活动一:他们都有爱心1.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4页情境图,呈现四幅图,分别是学生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关爱他人的情境,这些情境不限于校园生活,也包括校园之外的生活。
设问:说说自己关爱他人,或者被他人关爱的经历。
2.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3.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5页的“阅读角”,呈现了两篇学生默默关爱其他同学的故事。
设问:在你身边有这样乐于关心或帮助别人的同学们?2.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说起,然后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交流感受。
(二)活动二: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1.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6页情境图“雨中送母子”,呈现的是雷锋的故事。
设问:你还知道雷锋叔叔的哪些助人为乐的故事?2.说一说: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向雷锋学习。
(三)活动三:阅读课文,巩固新知。
三、回归目标,课后总结让学生说说本课收获(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本课简洁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晰目标投入课堂学习。
二、活动教学,探索新知(一)活动一:善于帮助别人1.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7页情境图,呈现了两个学生虽然有爱心,却不善于助人的情境。
设问: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2.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引导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关爱他人的方法。
3.演一演:学生上讲台表演正确的做法。
4.播放动画视频《善于帮助别人》,加深理解感悟。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爱心,并了解分享爱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行善的美德。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心。
2.培养学生分享爱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心中发掘爱心,学会分享爱心。
2.让学生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师生互动: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候,拉近师生关系。
2.看图片:老师呈现一张充满爱心的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图片背后的故事。
3.导入问题:老师带着问题向学生导入本节课主题,“什么是爱心?”步骤二:探究1.定义爱心: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爱心》一词代表什么?老师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详细解释爱心的含义和作用。
2.爱心传递:切入实际故事,让学生听取分享爱心的故事、传递爱心的心情。
3.课外作业:以小组形式,跟家人讲述一个曾经见过的爱心故事。
步骤三:交流1.分享故事:老师安排学生分享各自的故事,让学生利用种种方式,表达和传达这些爱心故事。
2.组织讨论:针对性提出教育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看法。
步骤四: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爱心概念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爱心对人和社会的意义。
2.回答问题:以课堂问答形式,引领学生总结关键点,例如:如何分享爱心、如何让爱心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染等。
步骤五:作业1.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写下一个爱心故事。
2.找出自己身边的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
教学评价1.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参与和分享,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互动教学,帮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和学会表达自己。
3.引导学生以书写、口语交流等不同的方式,展现和表达自己的爱心,同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区、学校和其他公益事业。
3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 爱心的传递者
10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第3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知道以尊重他人人格、满足他人所需的关爱方式,才是对他人真正的关爱。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从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善于帮助别人”,从反面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二、学情分析关爱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但他们会以为只有在某种特殊时刻或突发重大事件情况下才需要献爱心,认识不到关爱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在他人需要时。
更多的是自己能够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方式,不从他人需要的角度给予关爱,不是真正的关爱;不尊重别人人格的关爱方式,也不是真正的关爱。
三、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2.行为与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关爱他人的方法。
4.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五、教学方式开展“课前活动”激起兴趣;“任务驱动”,探索运动新知;“讲授法”梳理本课知识。
六、教学资源课件、媒体视频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探究活动收集自己或他人献爱心的照片。
(二)课堂导入活动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听歌猜曲,引出课题《爱心的传递者》。
小结: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
(三)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一:身边的爱。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爱心,一个个温馨的场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感动。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教案】爱心的传递者-人教部编版
课题10.爱心的传递者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总课时19-20一、教学内容分析《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最后一课,前两课分别是《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
从教材分布看,本单元指向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我们的社区生活”。
《大家的“朋友”》引导孩子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生活离不开规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三年级的孩子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他们已经从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
道法课程应该引导孩子与公共生活友好相处,除了遵守规则和爱护公物,还要有一颗柔软的心,能理解别人的难处,愿意主动帮助他人,感受与人为善的快乐。
本课教材分为两个块面“我们都有爱心”“善于帮助别人”。
“我们都有爱心”告诉孩子学会关爱的美好;“善于帮助别人”教会孩子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学会正确地表达爱、奉献爱。
两个块面的教学,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善于助人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
情感与态度: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不乏分享、互助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借半块橡皮,合玩一个玩具十分常见。
不过,现在的孩子在万千呵护中长大,没有受过挫折,不会设身处地思考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此,课堂教学将要面对的儿童是善良的儿童,是有简单互助能力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掌握方法,让他们更懂爱,更会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唤醒生活,引导参与。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精美教案(含习题)
10、爱心的传递者一、教学目标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关爱,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2.明白关爱他人的行为是不分大小的,学会将关爱他人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3.树立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的价值观。
4.能够换位思考,表达关爱时了解他人的需要,维护他人的自尊。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关爱。
2.学会关爱别人;懂得在关爱别人的过程中,要正确且有智慧地表达。
三、教学用具教师:1.准备活动卡片学生:1. 准备卡片、彩笔或者颜料四、相关资源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寻找微尘反馈指导: 1.课件展示《寻找微尘》故事,请同学们在阅读故事之后谈一谈在自己的认识里“微尘”是什么?“微尘”在哪里?随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微尘”是一个个热爱着公益、传递着爱心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尘”。
教师总结:微尘,是一个关爱他人的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岛城的大街小巷;微尘,是一段记录城市文明的断章,不仅是为它所助的朋友,还有数以百计千计为它所感染的人。
设计意图:本课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故事的引入能让其沉浸其中的同时,能思索爱的含义,初步树立传播爱心的观念。
活动二:处处有爱心反馈指导: 1.课件展示教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爱心,教师引导学生并鼓励他们说一说自己曾得到过别人什么样的关心或帮助,又给过别人什么关心和帮助?在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些爱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2.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阅读角”材料,找一找材料中的同学们把爱心藏在了哪里?播放视频《韩红的七年公益之旅》,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还知道哪些隐藏的爱心?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的关心着我们,默默给予我们帮助,我们也要默默的去传递爱心,因为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也是唯一丢不起的财富,爱就在身边,学会爱,理解爱,传递爱吧!设计意图:从关爱他人和背他人关爱后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学生体会关爱他人是一件让双方都会快乐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传递爱心的信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他人对我们的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
研究2、能力目标:能够从细节处发现和感受他人的爱心。
目标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能从细节处发现关爱,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
难点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播放视频《爱的奉献》2、小小分享会:(1)你从这首歌当中听懂了什么?(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你愿意献出这点爱吗?讲授新课【我们都有爱心】1、寻找微尘:“微尘”是什么?“微尘”在哪里呢?2、“微尘”简介。
3、总结:“微尘”是一个个热爱着公益、传递着爱心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尘”。
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
4、过渡语: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这些细如“微尘”的爱心了吗?5、爱心小镜头:(1)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2)追念一下,你曾给过他人什么关怀或帮助。
6、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曾得到过他人的帮助,也曾对他人伸出援手。
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心的传递者。
分享爱心故事。
通过“微尘”让学生感触感染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生活处处有关爱和温暖,并鼓励学生也成为一粒“微尘”。
进献本人爱的力量。
思考。
学生活动视频导入。
设计意图7、阅读角:他们在偷懒吗?(1)他们在偷懒吗?(2)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8、小小分享会:你也曾经得到过这样不着痕迹的关爱吗?大概你也曾这样不着痕迹地关爱别人?还是你曾见到他人这样不找痕迹地关爱别人?是怎样的故事呢?9、小提示: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是显而易见阅读感悟。
分享不着痕迹的关爱。
学会从细节处发现关爱。
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新统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优质教案
3.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爱心的传递者》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由两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我们都有爱心和“善于帮助别人”,两个板块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从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内在动机上升到指导学生关爱他人要注意的方法和智慧。
第二课时为本课的第二个板块“善于帮助别人”,即教材的 67-69页。
教材 67页呈现了两个学生虽然有爱心,却不善于助人的情境。
再通过泡泡的两个提问引导学生体会关爱他人是要讲究方法的,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关爱他人的正确方法:教材 68页的“相关链接”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新闻报道,通过反面案例让学生知道关爱他人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再以“小贴士”的形式引导学生知道在关爱他人时要注意的事项和应该采用的方法:教材 69页的“阅读角”故事,旨在告诉学生在关爱他人时要尊重受助者,助人也是需要智慧的。
《爱心的传递者》学情分析从第一课时的学习单反馈来看,大部分孩子虽然有帮助他人的热情,但缺少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关爱他人的方法,容易在关爱他人时遭遇挫折,甚至出现无意中伤害他人的情况教学目标:1.知道关心和帮助他人是要讲究方法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2.能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探索并掌握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3.感受助人的智慧,能将关爱他人的正确方法和智慧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能掌握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环节一、回顾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充满爱,大家都愿意为为身边的人和事献出一份爱心,但是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有时候你的好心帮助换来的未必是感谢,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爱的传递者》。
板书课题。
环节二、理解感知1.活动一:我来帮你(看一看,演一演)图中有两位同学都遇到了困难,可是面对“我来帮你”的话语都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 67页,思考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接受他的帮助?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如果让你来帮助这位小朋友,你该如何做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内容讨论并安排角色演一演,一会儿分享给大家。
10.爱心的传递者-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爱心的传递者——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爱心的含义和作用;2.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3.引导学生体验爱心传递的快乐和意义。
教学内容1.“爱心的传递者”课文的学习,理解爱心的含义和作用;2.配合教材上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爱心传递的过程;3.呈现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递爱心;4.制作“爱心传递者”展板,激发学生积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师生自我介绍,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2.引发学生对“爱心”主题的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爱心?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向学生发放课本,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爱心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步:介绍实际案例(20分钟)1.介绍一则关于爱心传递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成就感;2.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传递爱心呢?第四步:制作展板(30分钟)1.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工合作,制作“爱心传递者”展板;2.展板内容包括课文重点、案例分析、学界思考以及学生感悟等。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20分钟)1.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展板内容,分享自己对爱心的认识和感悟;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如何做一个爱心传递者。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课文、实际案例以及展板制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爱心的含义和作用,并激励他们积极传递爱心,具有创新和实践性。
在制作展板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协同制作的方式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标。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一滴爱心,一滴爱心可以带来什么;•能够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传递爱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关心他人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学生能够学会团结和互助。
三、教学难点•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感受;•能够在行为表现上体现爱心。
四、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粘贴纸、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问:“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爱心?”学生们可能会回答:“爱心是一种感觉”、“爱心是关心他人的感情”等等。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并解释:“爱心就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是一种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关于传递爱心。
”2. 讲述故事教师讲述故事《爱心的传递者》,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个老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在过程中,老人告诉了孩子一个重要的道理:“一滴爱心可以带来无限的力量,让我们一起传递爱心。
”3. 感同身受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感同身受,情景再现故事中的场景。
教师问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学生表达感受,如:“故事很感人,老人很孤独”、“孩子很善良,帮助了老人”等等。
4. 分组讨论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义务的情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并写在粘贴纸上。
5. 粘贴作品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粘贴在班级的爱心墙上,让同学们看到,与大家一起分享。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回答问题:•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们学到了如何传递爱心和团结互助吗?•今天的故事给你们的感受是什么?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次授课中的精彩瞬间制作成文章,和家长一起分享,并在下堂课上进行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关注和照顾他人,传递爱心。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爱心的感动和力量,并通过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和团结互助。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的品德和情感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2.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3.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小组交流汇报、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爱,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难点:明白关爱他人的行为是不分大小的。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寻找最美瞬间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画面经常一瞬而逝,所以老师常常用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张的图片。
(播放五张图片)哪张图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回答(捡垃圾、擦栏杆、推老人、抱孩子、志愿者)。
2.这些美里都蘊含着一个字叫做一―爱。
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帮助别人,你们看(出示雷锋图片)你们知道雷锋叔叔的故事吗?4.同学们,“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乐于助人的代名词。
毛主席曾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现在每年的3月被定为学雷锋月。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最美图片和了解雷锋,初步感受爱心。
】二、身边的爱心(一)雷锋的足迹1.如今有人却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一找浩浩身边出现的雷锋足迹。
(播放视频《浩浩与雷锋》:阿姨借手机、朋友借笔、同学捡卡、摔倒扶起)2.在浩浩的一天中你发现了雷锋的足迹了吗?(生回答)3.从同学们的交流之中,我们知道浩浩的一天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
现在如果还有人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你会怎么回答呢?看来雷锋叔叔是走了,可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并没有消失,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4.同学们,当你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是否有人向你伸出过援助之手?有谁愿意说说你得到过的帮助吗?(生回答,师相机追问感受)(相机板书:开心、幸福、快乐、温暖、感激)5.根据板书小结:看来大家都得到过帮助,在得到帮助时你的心里有(手指板书)开心、幸福、快乐、温暖、感激是啊,生活因爱而温暖,爱就在我们身边。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研读教材:以关爱为主题的教学很容易出现灌输的情况。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较难让他们从义务的角度领悟人为什么要关爱他人,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道德发展阶段,从义务的角度进行教学,反而会适得其反,弱化学生已有的助人动机。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关爱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者被人帮助的经历,但是还是需要回顾这些经历及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
因此本课确定了“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目标。
确定目标:教学目标:.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影响,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情景剧表演、幻灯片..教学过程:..生活处处有爱心.1.学生演讲——“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讲述希望工程的故事。
.2.薛琬书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动,一张照片,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激发了人们的爱心,无数的爱心汇聚成希望工程,帮助一代又一代山区孩子走上读书之路。
有爱之人将爱心传递,而这节课,我们就要去争当爱心传递者,看图片,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出示课本64页四副插图).预设生1:下雨了,一个小朋友没有带伞,另一个打伞的小朋友和她一起撑伞回家。
.生2:一个阿姨手里提了很多东西不方便开楼门,一个懂礼貌的小朋友帮阿姨开门。
.生3:美术课上,小朋友忘了带水彩笔,同桌把自己的借给他用。
.生4:公交车上,小男孩给老爷爷让座。
.2.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
回答问题大声大胆大方。
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拿起爱的放大镜,请你仔细回想,说一说,生活中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和帮助?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呢?3.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想说一说,有一次老师感冒了,大课间操的时候打了几个喷嚏,咱们班周洺宇同学看见了,从队伍中跑过来递给老师一张纸巾,说老师你擦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爱心的传递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情感和态度
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行为和习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过程和方法
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景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懂得关心、帮助别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假期里学校布置了一项“最美瞬间”摄影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加,用相机记录下了美好的瞬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观看图片
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
师不管是哪种美,他都蕴含着同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爱心的体现。
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曾经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
师: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爱。
你又给过别人什么关心和帮助呢?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交流
活动二:无声的爱
师:爱是一种美德,有些爱显而易见,有些则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发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找一找,他们的爱心藏在哪里?
学生读文章后交流
师:关爱就在我们身边,想一下,还有哪些隐藏的爱心呢?
学生自由交流
观看视频
活动三:雷锋精神
介绍雷锋,并说一说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活动四:跳骚市场
观看图片,感情升华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10.爱心的传递者
我们都有爱心
无声的爱
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