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心目中的喇嘛教(下)
11 佛教及其汉化(上、下)
九龙灌顶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 太子降生后,天降九条 龙为其沐浴。
阿私陀占相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 净饭王请阿私陀仙人为 太子占相,仙人预言道: “这位太子如果在家, 将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 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了, 可以成为引导众生觉悟 的佛陀。”
出游四门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 6窟浮雕 北魏) • 太子出游四城门,分别 见到了痛苦的病人、孤 独的老人、死者的尸体 和自由自在的出家修行 人,深深地感到人生充 满着苦难,引发了他出 家寻求真理的念头。
夜半逾城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 窟浮雕 北魏 • 在天神的帮助下,释迦 太子离开了王宫,从此 踏上了出家修行的历程。
印度鹿野园遗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 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長阿含經》
爾時世尊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來出現。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十方盡 虛空法界一切世界,右遶十匝,顯現如來無量自在,覺悟 無數諸菩薩眾,震動一切十方世界,除滅一切諸惡道苦, 映蔽一切諸魔宮殿,顯示一切諸佛如來,坐菩提座,成等 正覺,及以一切道場眾會。作是事已,而來右遶菩薩眾會, 入如來性起妙德菩薩頂。時此道場一切大眾身心踊躍,生 大歡喜,作如是念:甚奇希有!今者如來放大光明,必當 演說甚深大法。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苦谛
五蕴论:
五蕴也译作五阴:色、受、想、行、识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昄依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者法则,有轨范使人 理解任持自性,佛所说,若事若理,可为心轨,故言 法也。
耆那教
耆那教耆那教(J a i n i s m)產生於西元前六世紀,和佛教出現的時間差不多,耆那教的創始人和佛祖釋迦牟尼都是恒河邊上修煉的人,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新的思想迸發出來。
這兩人都持有一套和傳統婆羅門教不同的理論和實踐方式,所不同的是,耆那教和印度教的衝突不大,沒有像佛教那麼激烈,因此經歷了兩千六百年,佛教被印度教弄得基本上消失了,而如今耆那教在印度雖然已經勢微,但還是有不可忽略的一批信徒存在。
耆那教的創始人是剎帝利階級出身的筏馱摩那(M a h a v i r a)(約西元前540-467年)。
被印度人民稱為大雄,也尌是獅子的意思。
他出生於一個非雅利安人的貴族家庭〃30歲時,拋棄物質世界,出家為一個赤身裸體的苦行者,漫遊12年後得道。
他建立的教派成員稱為耆那教徒,即勝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稱號。
大雄是印度人對聖賢老師的尊稱,釋迦牟尼也被冠以類似稱號,所以中國佛寺都稱呼大雄寶殿。
耆那教(J a i n a)否定種姓制度與一神論,將詐欺、貪婪、偷竊、暴力、色慾視為人生大罪,同時把去除殺生的念頭和行為看成無上的美德。
耆那教僧侶為了避免呼吸時、不小心殺害空氣中的生物,經常以一塊白布蒙住嘴巴和鼻子。
耆那教是非常嚴苛的禁慾教派,教徒必須厲行克服心慾、超越肉體的信條,並且防止惡因侵入靈魂,倘若靈魂不慎遭受感染,尌應該連根拔除。
耆那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提倡裸體生活,後來分裂成兩個教派,天衣派和白衣派,前者繼承了裸體生活的習慣,後者改穿白衣。
耆那教戒殺生,走路的時候要用拂塵把蟲蟻掃開。
甚至走路都要帶口罩,生怕把飛蟲吸進鼻子或者吃進嘴裡。
傾倒了幾百桶泉水,椰子汁,牛奶,檀香和香料混合物水後,信徒們都覺得心靈受到洗滌耆那教與佛教阿含經中所稱的尼犍子若提子,便是耆那教的開祖摩訶毘盧(大雄)之名,故通稱其教徒為尼犍子外道,他稍早於釋尊的教化區域。
耆那教與佛教,從表面的印像看,頗似一致,從教理的本質看,卻是不同。
地理了解各国的宗教和信仰体系
地理了解各国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宗教和信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这些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各国宗教和信仰体系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国家宗教和信仰体系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各地的多样性。
一、亚洲国家的宗教与信仰体系1. 中国的宗教和信仰体系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是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是在中国形成和传播最广泛的宗教之一,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艺术。
道教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越尘世的境界。
伊斯兰教是中国境内的主要宗教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对当地人民的宗教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印度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教义包含了多神教、轮回转世和业报轮回等概念。
佛教是从古印度发源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种宗教,以四圣谛和八正道为核心教义。
此外,印度还有众多的少数信仰体系,如锡克教和耆那教等。
3. 日本的宗教和信仰体系日本的宗教和信仰体系以神道教为主导,并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神道教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主张崇拜自然、尊重神灵,对日本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佛教在日本也有很高的传播和影响力,许多日本人信仰佛教,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佛教修行。
二、欧洲国家的宗教与信仰体系1. 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基督教是欧洲大陆最主要的宗教,尤其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南欧和东欧地区有广泛信仰。
基督教对欧洲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欧洲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2. 伊斯兰教在欧洲的扩散伊斯兰教是欧洲第二大宗教,尤其是在东南欧和西班牙等地区有相当多的穆斯林人口。
伊斯兰教的扩散对欧洲的宗教和文化造成了重要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三、非洲国家的宗教与信仰体系1. 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宗教与信仰
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宗教与信仰一、介绍世界各大洲都有其主要宗教与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下面将为您介绍各大洲的主要宗教与信仰。
二、亚洲1. 印度教(印度)印度教是亚洲最大的宗教之一,约占全球人口的15%。
印度教主要信奉多神教,教徒通过祷告、仪式和朝圣来表达对神的崇敬。
同时,印度教也注重轮回转世的观念,相信人们的行为将决定他们在来世的境遇。
2. 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是亚洲最大的宗教之一,是全球宗教人口最多的宗教,占全球人口的24%。
伊斯兰教的信仰基础是“信仰真主(安拉)”。
穆斯林通过礼拜、斋戒、捐赠和朝觐麦加等活动来表达对真主的虔诚和信仰。
3. 佛教(中国)佛教起源于亚洲的印度,后传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
佛教通过修行和思考来追求人生的意义和悟道。
佛教教义注重人的慈悲、智慧和修行,在很多亚洲国家都有广泛的信仰群体。
三、非洲1. 基督教(尼日利亚)基督教在非洲拥有庞大的信徒群体,特别是在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
信仰基督教的非洲人通过教堂礼拜、祷告和圣经学习来表达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宗教的敬畏。
2. 伊斯兰教(埃及)伊斯兰教在非洲也有广泛的影响力。
埃及是非洲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之一,大部分埃及人口信奉这一宗教。
埃及的伊斯兰教教派多样,包括逊尼派和什叶派等。
四、欧洲1. 基督教(俄罗斯)基督教是欧洲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信仰基督教的俄罗斯人口众多。
东正教是俄罗斯人主要信奉的基督教派别,他们通过教堂礼拜和祷告来表达他们的信仰。
2. 无神论(瑞典)在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无神论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瑞典是一个无神论盛行的国家,大部分人口没有宗教信仰。
他们倾向于以科学和理性思维为依据,对宗教持怀疑态度。
五、大洋洲1. 克里奥尔信仰(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大洋洲克里奥尔信仰主要分布地之一。
该信仰体系将基督教与传统本土宗教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模式。
西方涉藏偏见、缘由及对策
2015年第10期一、西方涉藏的偏见1、对西藏文化的偏见西方人对西藏文化的态度有两种偏见,一种是极端妖魔化西藏,另一种是极端神秘化西藏。
妖魔西藏论者认为西藏不过是受神灵和鬼怪骚扰的不毛之地,并非一块圣地。
从17世纪开始,很多西方传教士、探险者和武装侵略者进入西藏进行猎奇、游说和侵略。
他们希望以基督教作为普世文明取代藏传佛教,希望猎奇雪域文明为西方解开西藏神奇面纱,他们希望西藏成为白人至上的殖民地,他们在描述西藏文化时,充满了贬损和嘲讽。
他们把西藏人描述为愚昧、下贱、肮脏和淫荡的,他们认为西藏人非常讨厌,藏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让人讨厌,唯有基督教能拯救可耻的异民族。
①如1895年英国学者瓦德尔在《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一书中贬低西藏,称藏族在佛教传入以前是食人肉的野蛮人。
②荣赫鹏在《印度与西藏》一书中,认为藏人是狡诈的、不道德的、过分依赖宗教的、肮脏的和懒惰的,藏人需要得到英国人的文明指导。
在《西藏的神秘与巫师》一书中,法国女藏学家大卫·妮儿认为西藏的僧兵像黑鬼。
③神话西藏论出现在20世纪,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西藏成为西方人怀旧和思乡的对象,西藏被日益神秘化和乌托邦化。
如1933年一部以西藏文化为背景的乌托邦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认为在强国互相吞并、毁于战争后,香格里拉将幸存下来,而那个时候基督教伦理将最终实现。
④然而小说建构的香格里拉,其主角康韦是英国人,最高喇嘛劳尔特是来自卢森堡的传教士,大多数香格里拉的官员也不是藏族人,而是欧洲人。
藏族人在香格里拉,在白人精英看来,只是一些苦力。
⑤可见在美化香格里拉的背后,是在美化白人和基督教文明。
2、对西藏历史的偏见不同的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会分别从各自角度叙述历史,建构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历史理解提取历史记忆。
西方人对西藏历史的偏见主要体现在对西藏主权归属问题史实的描述和理解上。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西方学界、新闻界和民众往往从负面描述这段历史,如法国作家写道:“神奇的西藏,受难的西藏,世纪末雪域遭遇的现实。
萨满教的可怕之处
萨满教的可怕之处
萨满教是一种传统古老宗教,它发源于18世纪的美洲印第安人,起源于美国土著文化。
有些人认为,萨满教的宗教信仰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有许多陌生的物品和仪式,它甚至在某些地区接近于鬼神信仰。
首先,萨满教有许多奇怪的仪式和物品,王牌(又称萨满礼服)和梯状道具(用来代表传统的野餐折叠梯)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此外,萨满教教徒也需要完成一些仪式,甚至主办一些法术,例如驱鬼、拜鬼和驱逐恶灵。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大部分有关死亡,这些令人感到既兴奋又有点害怕。
另外,萨满教的宗教信仰也有一些迷信,如婚礼、出生安排、正式宾客的服刑顺序等。
这些迷信有时带有恐怖色彩,有时可能会伤害无辜的人,使人们感到恐惧。
最后,在某些区域,萨满教基本上等同于鬼神信仰,许多人相信自然界有很多鬼魂,而萨满教教徒有责任让这些鬼魂活着,这可能会带来一些恐怖的后果。
总而言之,萨满教有一些可怕之处,它的仪式有些奇怪,此外它也有一些迷信、迷信和鬼神信仰的联系,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惧。
因此,如果你正在了解萨满教,最好就是尊重它,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恐怖的宗教来对待。
[转载]关于“喇嘛教”、“红教”、“黄教”、“白教”之类的称谓(转帖)
[转载]关于“喇嘛教”、“红教”、“黄教”、“⽩教”之类的称谓(转帖)原⽂地址:关于“喇嘛教”、“红教”、“黄教”、“⽩教”之类的称谓(转帖)作者:雪域⾼原藏⽂化每每看到、听到“喇嘛教”、“红教”、“黄教”、“花教”之类的说法,总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这⼀类关于藏传佛教的俗称从来没有它的藏语原词,是不恰当的、错误的,⽽对其来源的解释更是具有误导性的,这在学术界早已得到澄清和纠正。
因此也希望藏传佛教研究者和佛教信徒们尽可能地使⽤正统的、准确的词汇术语,少⽤或者不⽤这些不伦不类的俗称。
在此转发尕藏加先⽣在1999年连载于《法⾳》4、5、6期的《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作为对此的说明。
尕藏加:藏传佛教称谓漫谈⼀、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藏传佛教⼜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样同属北传⼤乘佛教。
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分重要的地位。
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嘛以外,多数⼈都难以明辨。
因此,在藏传佛教的称谓上曾出现⼀些不⼤确切的俗名,在社会上产⽣了⼀些不良影响。
如将藏传佛教称为为“喇嘛教”、格鲁派称为“黄教”、萨迦派称为“花教”、噶举派称为“⽩教”、宁玛派称为“红教”,以及将僧职夏奥称为“铁棒喇嘛”等等。
随着社会各界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益增多和学术界对它的深⼊研究,过去流传的⼀些不⼤妥切的藏传佛教称谓逐渐得到纠正。
但是其中的个别俗名迄今仍不时在许多书籍或报刊上沿⽤。
故笔者拟⾸先对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作⼀介绍。
这不仅有利于尽快确⽴藏传佛教诸教派的正确统⼀的称谓,⽽且将有助于⼈们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
⾸先,藏传佛教这⼀总称谓在教内外、国内外必须确定下来,不容随意更改任意命名。
藏传佛教这⼀称谓是相对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派⽽⾔的,⽆论是区域上的区别,还是语系上的异同,都能在这⼀称谓中得到体现。
因此,藏传佛教是通过藏语⾔流布在以青藏⾼原为主要区域的佛教⽀派的最准确⽽科学的称谓。
精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
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
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
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
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
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
但是,经过这数十年的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的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习题答案)
1、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的“中国”1.1王者无外,天下一家1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B、共同体C、价值体D、有机体2 【单选题】(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孙奇逢3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 A、二B、三C、四D、五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1.2以夏变夷,化夷为夏1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B、种族C、文明D、地域2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 A、春秋时期B、汉朝C、魏晋南北朝时期D、清朝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 A、胡床B、胡椅C、佛教D、道教4 【判断题】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 5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1.3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B、道德-文化C、道德-经济D、政治-道德2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 A、北魏孝文帝B、蜀汉刘禅C、东晋司马睿D、南梁萧衍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 A、辽B、西夏C、金D、匈奴4 【判断题】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第四章 佛教文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后来传播到亚洲各地,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 教、基督教)。创始人是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圣人)的悉达多(公元前565—约公元前486 年)。佛教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佛教仪式制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它 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佛教基本教义
创世说 佛教徒对创世归于神秘、超自然的“业力”,是业(佛教名词,身、口、意三方 面的活动,分为善与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它会引来善恶因果)与惑(烦恼)结合在 一起构成创世本原,有情界与自然界都是它的产物。《起世经》构设出了“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又有“三界”之说——一、欲界——“食色,性也”; 二、色界——不具生命的;三、无色界——非物质的精神。)这三千世界受众生业力的 支配,按成、坏、复成、复坏的公式循环周转,在此劫难中众生要经历三灾、(风、火、 水)、三劫(刀兵、饥饿、疾疫)——“世界者,由众生业而成”。《杂阿含经》。 缘起和轮回说 缘起说 释迦牟尼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都生于因果关系。人的痛苦、生命和 命运,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果。在佛教看来,缘起的意义是指事物的因果关系。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这是缘起思想最概括的表述。 佛教的缘起说,主要以人生问题为中心展开。它认为人生由十二个环节(十二因缘)构成 :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两个指前生的(过去 的);中间八个是指今生的(现在的),而前五个又指现在的果,后三个指现在的因;最后 两个是指来生的(将来的)。在人生流转轮回过程中,十二因缘涉及过去、现在、将来三 世。十二因缘中,涉及两种因果,总括为三世两重因果。三世两重因果的次序,可从顺 逆两方面加以考察。
西方人心目中的喇嘛教(下)
10 威利:“藏语语源学――bla ma(喇嘛)”,《中亚杂志》,第21期,1977内地148页。
威利似乎是从达斯(das)在编纂他的辞典的过程中的一种不知名的发音中得到这种语源学的。
见达斯:《藏-英辞典――附梵文同义词》,加尔各答:孟加拉秘书处书库,1902年,参见bla ma 词条。
这样一种阅读,并没有在该词的传统语源中出现可供选择的,,可能意味着,bla 一词不是早期的佛教译师为了阻碍西藏人信仰这样一种灵魂,有意翻译成“灵魂”,众所周知,这是佛教所抛弃的。
现代藏族学者噶尔梅·桑丹最近主张,佛教决不可能消除西藏的一个灵魂的观念,许多世纪以来,这中观念逐渐被融入民间仪式之中,尽管与佛教的无我教义存在一些区别(见噶尔梅,第99页)。
这将表明,在西藏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无我的哲学教义、学说对民间宗教活动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影响,这依然在任何佛教文化中可以得到证实。
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其他标准的藏英辞典,如加斯克(jaschke)所编纂的,也将提供“力量、权力、精力”中的一种“口语解释”,引证为bla 的一种定义。
见加斯克:《藏-英辞典》,1881年;再版,德里:motilal banarsidas,1992年,参见bla 词条。
最近出版的3卷本《藏-藏-汉辞典》。
将bla定义为“上”(steng)或“适当”(rung),但是也提到bla“占星术中被解释为生命的支撑”(dkar rtsis las bshad pavi srog rten)。
见《藏汉大辞典》(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第2卷,民族出版社,1984年,参见bla 词条。
11 在这份读物中,ma将被当作一个真实的标记(例如,在tshad ma 和srung ma中的标记)。
12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关于王国和东方的奇迹》,亨利·于勒翻译和编辑,亨利·科迪尔修订,1926年;再版,纽约:ams,1986年,第1卷,第301-303页。
四大宗教简介
山西五台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是普贤菩萨 的道场。著名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 普光寺等。
四川峨眉山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是观世 音的道场。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三座寺院规模最 大,称“普陀三大寺”。
浙江普陀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 西南,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
• 小乘佛教
– 佛祖去世以后,印度佛教教团即发生分裂,后 逐渐形成两大主流: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 乘佛教(Mahayana)。 – “乘”指交通工具。 – 小乘佛教教义与原始佛教相近。该派认为只有 绝对遵循佛陀之道者的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达到 涅盘之境,强调借严格自律与修养得救。 – 同时该派认为,佛祖只是一位教师(正如释迦 自己宣称的一样),而且已进入涅盘,不再为 人。现在,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斯里兰卡、缅 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仍居支配地位。
佛教教义的背景
• “业”是行为,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他们认为世界是 个苦海,人免不了生、老、病、死,总的来说就是苦。如 果一个人今生修善,他来生也许是人;若他行恶,来生就 会变鬼或禽兽。 • 因而佛教的人生也是悲观的。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 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
佛教的对外传播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主要在亚洲)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可以概括为:
两个方向:向南;向北。
三条线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线路教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
汉语系佛教
佛 教
的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 南传佛教 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少数民 族地区)
巴利语系佛教
基督教的两次大分裂
• 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两次大分裂及形成的三 大教派 • (1)原始基督教——于公元11世纪中叶分 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 (2)公元16世纪:天主教——天主教、新 教
世界十大宗教
知识百科:世界十大宗教2011年05月13日19:33:24一、犹太教犹太教在古代是民族宗教,由于经受多次亡国和流散的凄惨遭遇,犹太人发展了对民族神的排他性崇拜,进而自称为唯一真神的特选子民。
犹太教的经典是希伯来文《圣经》及口传律法汇编《塔木德》。
犹太教律法有种种戒规,如:凡母亲为犹太人,其子女即为犹太人;男孩出生后第八天,一律要受割礼,作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教徒死后,尸体以水洗净,白布包裹入葬。
犹太教在饮食方面亦有诸多禁忌。
古代犹太教以七连烛台为唯一标志,中世纪后期改用大卫之盾(六角星),沿用至今。
二、伊斯兰教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
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伊斯兰教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约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宣布奉到真主的启示,号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惩罚。
他宣称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独一无二的主宰,反对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
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古兰经》编成。
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
三、神道教神道教简称神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公元五至八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处于依附地位。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
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虽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
神道教并没有经典可寻,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的是《古事记》与《日本书记》两部古书。
四、儒教在先秦,儒家学派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八大宗教信仰总结一览表
八大宗教信仰总结一览表
1. 教(Christianity)
- 起源:公元1世纪,以为中心的宗教。
- 主要派别:天主教、、。
- 核心:相信是救世主,相信是神的启示。
2. (Islam)
- 起源: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信奉一个唯一的,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
3. (Buddhism)
- 起源:公元6世纪前后,佛陀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追求解脱,相信转世轮回,重视慈悲、智慧和内心平静。
4. (Hinduism)
- 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的一系列宗教和哲学传统。
- 核心:多神教,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5. 锡克教(Sikhism)
- 起源:公元15世纪,北印度的宗教。
- 核心:信奉一个无形的真神,提倡、奉献和平与正义。
6. (Taoism)
- 起源:中国古代,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追求道的理念,注重自然和谐,提倡简朴和无为而治。
7. (Judaism)
- 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宗教。
- 核心:相信是唯一的神,认为犹太人是的选民。
8. (Shinto)
- 起源:古代日本,是日本的原始宗教。
- 核心:崇拜祖先和自然的神灵,注重道德和纪律。
以上是对八大宗教的简要总结一览表。
洋人眼中的异教徒
洋人眼中的异教徒对于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一度表示兴奋,他写道:“在全世界似乎都处在沉静状态的时候,中国和桌子都开始跳起舞来鼓励大家了。
”1949年后,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很长时间是正面典型。
因此,在1957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里,开头那句话赫然在列,成为了“伟大导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评价。
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中没提到的是,马克思后来还写下了这样一句:“除了换朝代之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
”与马克思以“革命”视角看待太平天国运动不同,西方传教士以“宗教传播”视角来看待这场运动,西方商人以“经济利益”为考量,西方政客们则以“政治利益”为视角。
但不同的视角带来了一样的结果:只要他们与太平天国“亲密接触”,最终就会对这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政权无比失望。
曾经狂喜的传教士在专制环境下成长的洪秀全,其政治理想仅仅是“做皇帝”,“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他的拜上帝教虽然披着基督教的外衣,但本质上与白莲教等秘密教门类似。
比如拜上帝教的礼仪最初仍沿用中国传统拜神方式,甚至还用香烛纸帛来拜上帝,后来才有了改变。
著有《太平天国起义记》的瑞典人韩山文曾说:“诸如此类及其他仪式,殊不合于基督徒对上帝之纯洁礼拜,或为洪秀全所创。
”韩山文这个老外还是对“中国国情”不够了解,其实拜上帝会的这一套,本质与各种教门帮派无异。
最初,传教士们与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直接接触,仅有的印象均来自道听途说,这也使得很多传教士产生错觉,以为打着基督教旗号造反的太平军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传教的春天就此到来。
后来担任干王的洪仁?\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1853年,他逃到香港,结识了瑞典传教士韩山文,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杨笃信等,向他们介绍拜上帝教。
韩山文还根据洪仁?\的口述,整理出版了《太平天国起义记》,许多西方人对太平天国的了解都来自此书。
在洪秀全的“成长”中,有一位西方传教士始终与之有着交集。
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世界上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以下是部分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介绍:1.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信仰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是世界上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2.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上帝)的使者。
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印度尼西亚等。
3.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信仰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修行圆满。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如中国、日本、泰国、缅甸等。
4.印度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信仰众多神祇和印度教教义。
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
5.犹太教:起源于中东地区,信仰唯一的神耶和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美国、欧洲等地的犹太人社区。
6.道教:起源于中国,由张道陵创立,信仰道家和道教神祇。
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道教寺庙和修行者。
7.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上帝)的使者。
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印度尼西亚等。
8.锡克教: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旁遮普地区,由古鲁·纳纳克创立。
主要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美国等地的锡克人社区。
9.神道教:起源于日本,是一种崇拜自然、祖先和神话传说的宗教。
主要分布在日本,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
10.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信仰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修行圆满。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如中国、日本、泰国、缅甸等。
以上是部分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简要介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在国家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了解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6个民族-宗教信仰
56个民族-宗教信仰
56个民族 - 宗教信仰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汉化佛教,与藏传佛教和古印度佛教不同),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在回族聚居的地区,以及与穆斯林通婚的状况下,也有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
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僳僳等族的一部分。
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
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
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萨满教简介 宗教的起源历史是什么样的
萨满教简介宗教的起源历史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宗教介绍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一类巫觋宗教,包括满族萨满教、蒙古族萨满教、中亚萨满教、西伯利亚萨满教。
萨满(珊蛮)(Shaman,巫师)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Shaman指从事萨满技术的萨满师,Shamanism则由研究的学者所起,所谓萨满教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而是凡具萨满经验和萨满行为的通称。
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
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
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
清朝中华民国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
萨满一词源自西伯利亚满洲-通古斯族语的saman,经由俄语而成英语之shaman,shaman指从事萨满技术的萨满师。
在通古斯族语的saman一字中,sa意指知道(to know),saman 按文字表面意义来说就是「知者」(he who knows),所以称知者,意谓萨满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
萨满教是一种现象的通称,没有教条或是特定的信仰体系,不同传统的萨满教有不同的实行方式与特征,一般对萨满教的定义也是来自其经验与技术。
强纳生·霍尔维兹(Jonathan Horwitz)则表示,“萨满教不是关乎信仰,而是关乎经验。
"Horwitz定义萨满师是“有意地改变其意识状态,以接触和/或进入另一个实在之中,能由此获得力量和知识。
任务完成之后,萨满师从萨满旅程回到原本的世界,以其所得的力量和知识帮助自己或他人。
”历史起源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
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
但是,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
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
喇嘛教是什么教?喇嘛教是佛教吗
喇嘛教是什么教?喇嘛教是佛教吗>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也无直接必然的关系。
而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是相对的。
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西藏地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
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
世界各国的主要宗教有哪些?
世界各国的主要宗教有哪些?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对于全球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世界上的宗教形态千差万别,但作为关注的主要宗教,分别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以及道教。
一、佛教佛教是解除苦难的一条道路,是一个有完整礼仪、哲学和生活方式的宗教体系。
今天,佛教在很多国家是主要的宗教,包括中国、泰国、斯里兰卡、日本等。
在佛教的教义中,人们需要获得内心的超脱,即放下对于名利的执着。
佛教经典中强调了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
佛教想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是,只有通过了解自身宗教和内部生命,才能理解自身的真正价值观和思想。
因为这样,人们就可以超越表象和对世界的简单认知,直接感受人生的真正价值。
二、基督教基督教是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信奉该教教派的教徒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0%。
核心理念是信仰耶稣基督及他所提供的救赎,目前主要分布在美洲和欧洲等地区。
教义认为,神是万物之始,是全知全能的,而耶稣则是神的儿子,他在人类世界上完成了神的计划。
据此,教徒信仰耶稣所传的教义,倡导着爱、公正、仁慈、宽容等诸多的核心价值观。
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属于一种信仰,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有超过10亿教徒,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等地区。
伊斯兰教的核心信条是“只有真主才是真正的神”。
伊斯兰教通过将“洗礼、信仰和忏悔”三个名为五支柱教义的基石,发展成为一个从浓郁宗教意义中形成的文化。
其背后为了仁慈、勇气、慷慨和诚实、共同推进和平活动。
四、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十亿左右的信徒,大部分在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等地区。
印度教的核心理论是吠陀三大经典,这些经典是从远古时代开始被口头传播的。
印度教的核心哲学是“千命树”、“克清纳”、“轮回”和“因果报应”等概念,深受信奉者所崇拜。
除此之外,印度教很注重道德伦理教导,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特别的关注。
五、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主要信奉道家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威利:“藏语语源学――bla ma(喇嘛)”,《中亚杂志》,第21期,1977内地148页。
威利似乎是从达斯(das)在编纂他的辞典的过程中的一种不知名的发音中得到这种语源学的。
见达斯:《藏-英辞典――附梵文同义词》,加尔各答:孟加拉秘书处书库,1902年,参见bla ma 词条。
这样一种阅读,并没有在该词的传统语源中出现可供选择的,,可能意味着,bla 一词不是早期的佛教译师为了阻碍西藏人信仰这样一种灵魂,有意翻译成“灵魂”,众所周知,这是佛教所抛弃的。
现代藏族学者噶尔梅·桑丹最近主张,佛教决不可能消除西藏的一个灵魂的观念,许多世纪以来,这中观念逐渐被融入民间仪式之中,尽管与佛教的无我教义存在一些区别(见噶尔梅,第99页)。
这将表明,在西藏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无我的哲学教义、学说对民间宗教活动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影响,这依然在任何佛教文化中可以得到证实。
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其他标准的藏英辞典,如加斯克(jaschke)所编纂的,也将提供“力量、权力、精力”中的一种“口语解释”,引证为bla 的一种定义。
见加斯克:《藏-英辞典》,1881年;再版,德里:motilal banarsidas,1992年,参见bla 词条。
最近出版的3卷本《藏-藏-汉辞典》。
将bla定义为“上”(steng)或“适当”(rung),但是也提到bla“占星术中被解释为生命的支撑”(dkar rtsis las bshad pavi srog rten)。
见《藏汉大辞典》(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第2卷,民族出版社,1984年,参见bla 词条。
11 在这份读物中,ma将被当作一个真实的标记(例如,在tshad ma 和srung ma中的标记)。
12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关于王国和东方的奇迹》,亨利·于勒翻译和编辑,亨利·科迪尔修订,1926年;再版,纽约:ams,1986年,第1卷,第301-303页。
关于bakshi一词的论述,见于勒的书,第314页注10,并且,特别是,劳费尔(berthhold laufer)的“藏语借词”,载他的《汉藏语言研究》,瓦尔拉文斯编辑,新德里:阿迪亚普拉卡善,1987年,第2卷,第565-567页,其中,劳费尔将bakshi认同为源于维吾尔语,据于勒报告,并且不考虑bakshi与bhiksu(僧人)之间的联系。
13 见史伯林:“五世噶玛巴和西藏与明朝初期的关系的一些方面”,《纪念黎吉生西藏研究文集》,阿日斯等编,英格兰瓦明斯特:阿日斯和菲力普,1980年,第283页。
14 在《清实录》1775年6月24日,人们发现由乾隆皇帝在金川战争期间下达给将军们的一道诏令,其中出现了这样的措辞:“金川和卓斯甲(chosijiabu)完全支持并传播了你们的喇嘛教。
”见顾祖成编:《清实录藏族史料》,拉萨,1982年,第2586页。
承蒙史柏林发现了这部参考文献并向我提供了涉及这一段内容的其他资料。
15 见列森:《雍和宫:北京喇嘛教寺庙的一项肖像学研究――喇嘛教神话和崇拜考》,第1卷,据“中国西北各省科学考察报告”,斯文·赫定博士率领,出版物第18卷,斯德哥尔摩,1942年,第59页。
这种阅读是来源于列森根据汉文和满文的评论和翻译描述的。
列森还补充了附带说明的评论。
该石碑的藏文一面提供了一种有些不同的铭文。
藏文铭文为:zhva ser bstan pa mchog tu bzhung pa ni/sog po tshovi vdod pa dang bstun pa yin ste zhin tu mkho bavi gnad che/de bas gtso che bar dgos/yvon gur gyi dus ltar bla ma rnams la kha bsags dang rgyab byas pavi tshul gyis bkur ste bya ba min/(“对于提高‘黄帽’的教义的地位,这与蒙古人的愿望相一致,并且是最根本的。
因此,应当是当务之急。
[朕]不会像元朝那样,以赞扬和阻止喇嘛的方式来尊重他们。
”)关于藏文文献,见弗兰克(otto franke)和劳费尔:(epigraphische denkmaler aus china i。
lamaistische klosterinshriften aus peking,jehol,und si-ngan),柏林,1914年。
这一段出现在第一片藏文上的第三行大写字母中。
16 列森:《雍和宫》,第58页。
在《喇嘛说》中,“喇嘛”是以发音相同的汉文字还原的,而不是按照自从明朝就已采用的一种惯例来翻译的。
在此,我采用了列森的翻译。
他的最后一句没有作出判断,这样写道:“‘喇嘛(教)’也代表‘黄教’。
”该碑的藏文一面写的是bla mavi slab bya la zhva ser gyi bstan pa zhes yod(喇嘛的训练被称为“黄帽”的教授)。
第一句似乎也不同。
藏文为bod kyi rab byung pa la bla mar vbod nas brgyud pa yin (传统上称西藏人为放弃财产、断绝关系的喇嘛)。
关于这份藏文,见弗兰克和劳费尔。
这段出现在第二片藏文的第二行大写字母中。
17 皮卡尔:《已知世界各国的仪式和宗教习俗》(法文版),伦敦,1741年,第425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西藏宗教的一种更详尽和更准确的记载,当时已经由耶稣会传教士德斯得里撰写出来,他于1716-1719年曾在西藏生活。
遗憾的是,他的成书于1733年的relazione,直到1875年才发现。
18 赫德:《人类历史哲学概论》,t·丘吉尔翻译,1800年;再版,纽约:伯格曼出版社,1966年,第302-303业。
19 卢梭:《社会契约论》,柯尔翻译,伦敦:j。
m。
dent &sons,1973年,第272页。
在康德于1794年撰写的论文“一切事物的结局”中,他轻蔑地提到了“藏族和其他东方民族的”泛神论。
见康德:《永恒的和平与关于政治、历史和道德的其他论文》,哈姆夫瑞翻译,印第安那波利斯:哈克特出版公司,1983年,第100页。
1777年,约瑟夫·玛利·阿米略特出版了《北京的传教士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历史、科学和道德的回忆录》,第2卷,巴黎,1777年,在这部作品中,文明发现提到了“道士、和尚和喇嘛的三种崇拜偶像的教派”。
见第395页。
20 帕拉斯的报告以3卷本的形式用德文出版:reise durch verschiedene provinzen des reichs,圣彼得堡,1771-1776年。
特鲁斯勒在其《适宜居住的世界描述》的第2卷中,提供了一种十分简略的译文,伦敦:文学出版社,1788年。
“喇嘛教”一词出现在第255页和第260页。
关于帕拉斯,又见卡罗尔·乌勒斯编:《俄罗斯的一位博物家学》,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67年。
与喇嘛教的这个蒙古语词源相反的可能的证据,实际上是斯齐米德(i。
j。
schmidt)提出的,他也在卡尔梅克人中研究过,他在1836年推论:这个术语是欧洲人的一个杜撰。
见斯齐米德:ueber lamaismus und die bedeutungslosikeit dieses nahmens,《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通报》,第1卷第1号,1836年第11期。
他的陈述将在下面翻译。
21 见简·皮埃尔·阿贝尔·莱姆萨德(jean pierre abel remusat):《亚洲文集或评论和纪念文选》(melanges asiatiques ou choix de morceaux critiques et de memoires),巴黎:顿德-杜普赫父子东方学图书馆(librairei orientale de dondey-dupre pere et fils),第“喇嘛”一词意为藏文中的“僧人”(pretre)。
1卷第134页注1。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第139页),斯文·赫定将“喇嘛教”一词窜改为、插入莱姆萨德(abel remusat)的文献中。
他翻译成“与喇嘛教联系的第一批传教士”,然而,莱姆萨德的法文文献(第131页)写的是“人们所熟悉的第一批传教士”,并简要地提到“这种宗教”。
见斯文·赫定:《穿越喜马拉雅山――在西藏的冒险和发现》,伦敦:麦克米伦,1913年,第3卷,第325页。
1795年,弗尔曼(c。
d。
hullmann)出版了《喇嘛教历史评论文集》(historisch-kritische abhandlung uber die lamaische religion),柏林,1795年。
《新版大学辞典(韦伯斯特第九版)》将1817年(没有参考文献)引证为“喇嘛教”第一次出现在英文中的年代。
这显然是错误的;正如在注20中所指明的,该词出现在1788年特鲁斯勒的《适宜居住的世界描述》中。
随后,瓦德尔也搞措了,他在1915年写道,这个术语好象是在科本1895年的《喇嘛教等级制度、僧侣统治制度与寺庙》中第一次使用。
在同一篇文章中,与他于1895年出版的《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下面将论述)形成对照,瓦德尔说,“喇嘛教”一词是“在许多方面都误导的、不恰当的和不合意的”,并且“正在失去用途”。
见瓦德尔:“喇嘛教”,载《宗教和伦理百科全书》,詹姆斯·哈斯丁斯编,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勒之子,1915年,第7卷,第784页。
莫尔克罗夫特1825年在突厥斯坦死于热病,他的论文最后成为加尔各答“亚洲学会”的财富。
这些文章直到1841年才被出版,由牛津梵文学家威尔逊编辑和整理。
其中提到,“喇嘛教”这个术语可能没有被莫尔克罗夫特使用过,而是由威尔逊引进的。
在威尔逊的任务中,威尔逊写道:“实际上,我几乎不得不全部重写,因此,必须对它的构成的大部分承担责任”(莫尔克罗夫特和特莱贝克,第liii页)。
而且,莫尔克罗夫特还报告,他的所有关于拉达克宗教的信息材料,都是从乔玛那里得到的(第339页)。
在乔玛关于西藏文献和宗教的广泛论述中,他只谈到佛教并且没有使用过喇嘛教这个术语。
也许试图研究“喇嘛”的词源的第一个欧洲人,是耶稣会士弗莱尔(emanoel freyre),他随同德斯得里经过艰辛的旅行,于1716年3月18日到达拉萨,1个月后他单独一人返回印度;因为他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他在旅行报告中写道:“到处都听见讲‘喇嘛’,在继续讲下去之前,我愿意说一些它们的名称、服饰、寺庙、诵经祈祷和上师的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