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读后感

合集下载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摘要《大外交》是一本非常深刻的著作,其非常注重对历史事件以及外交史上著名人物的分析点评,因此想看懂这本书,必须先了解国际外交历史事件。

通读了《国际关系史》教材后,我对《大外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多地理解了基辛格所阐述评价的众多外交史上著名人物所处的时代以及事件背景。

关键词大外交;读后感;体现基辛格的《大外交》体现了美国人务实的思维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这令我对现实主义的外交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也培养了我现实主义的外交逻辑。

从黎赛留到俾斯麦再到梅特涅,基辛格所推崇的外交人物從不是虚无主义者或者理想主义者,而是紧抓最为实实在在的利益获取。

在《大外交》中,外交空想主义者在历史中现实存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往往在现实中摔得头破血流,最终一败涂地。

基辛格用褒赞的语气面对黎赛留,然而对于很多人心目中的超级英雄--拿破仑·波拿巴,基辛格给出的却只是沉静的叙述。

在基辛格看来拿破仑的失败就是典型的太过激进以及不重视外交斡旋的结果。

其后,在对拿破仑三世的评价中,基辛格写道:”他(拿破仑三世)从未觉悟到这个法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拿破仑三世的失败是因为其没有真正理解外交的含义。

他混乱的外交思维,归根结底在于拿破仑三世从没有把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终极目标,而是追求通过外交树立自己的个人名誉。

然而个人名誉永远无法像对国家的治理一样,存在一个有条理的体系和步骤,于是拿破仑三世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神魂跌倒的小丑。

在《大外交》中,历史像部宏伟的影片在眼前展现,那些历史中的风云人物近在咫尺,其中最令我敬仰的外交大家就是梅特涅。

虽然梅特涅一生政治思维保守,并且仇视一切的革命,但这其实也正是为了保卫当时的奥地利统治体系。

梅特涅行事低调,从不张扬,为人自律,外交手段灵活有效,保得强国环绕的奥地利呈现出一派壮观的景象。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道:”梅特涅最为高明的手法在于能说服大国自异中求同。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导读: 大外交读后感(一)几个月前,开始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在公交车上将其了结。

作为一个学者加政客双重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的晚年着作,此书表面上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政治学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性;其二,通过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了解,阐述外交上的美国政策。

私下里有三大内容:首先,欧洲近代史;其次,美国当代史;最后,是为他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歌功颂德。

弃糟粕,撷菁英,看到以下两点:政治是功利性的。

美国政治却是道德的。

但从其引述的文字可以隐约读懂,现代美国政治是道德修饰的功利主义。

民主的华丽外衣下,是国家利益和举国体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寿命的。

但是政治理想不应该有激进的时间限定,理性才是改变民生的最好途径。

我很关心他对中国的看法,作为直接推动中国大陆与美建交的国务卿。

他把中国大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边缘。

苏联解体让美国觉得中国大陆不再重要,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政策倾斜,而中国内政就沦为了后冷战时期无所事事的美国智囊的下个目标。

他对中国所代表的亚洲文化圈的轻视也显而易见。

儒教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实也正说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

而美国人认为的真理,及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偏执。

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其实西方害怕中国的报复,所以对中国侵犯的历史念念不忘。

当代中国人的自强,我想与西方的仇怨无关,但是畏惧心总留在那些做了坏事又胆小的人们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极个别瑕疵,顾涉馨先生翻译得很不错,大陆应无此等译者。

大外交读后感(二)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

下面说说我的收获。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

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该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对于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和美国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的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再到超级大国的地位,详细地描绘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外交行为的分析,基辛格清晰地展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脉络,使我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平衡政策、联盟政策、霸权政策等,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适用于20世纪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于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基辛格在书中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这些建议不仅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于这些建议的学习,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大外交》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借鉴和运用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外交

大外交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总结历史资料结合工作经历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以其独特的视角做出的对外交的发展历程与国家关系沉浮的精辟总结,使读者对外交这一概念及其具体实践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是外交学界内的一部大师级著作。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把这本书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并称为国际战略和外交关系领域的必读之书。

贯穿全书的是中世纪到后冷战的国际关系的历史,书中基辛格并没有枯燥乏味的平铺直叙史实,而是以一个美国外交官的视角将其所看到的表象与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每一个外交策略背后的故事,笔调幽默诙谐,令读者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外交史画卷之中。

书中基辛格把美国定位为“肩负人类最高理想,致力于把和平与安定散播于世界上所有角落”的国家,它相信人性本善,是在传播其价值观,没有权力政治的观念,排斥殖民主义,主张民族觉醒,它用美利坚成长壮大的经验告诉全人类,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大陆上,一群充满理想的移民在自由和民主的体制下,经过两百年时间,发展为世界头号大国。

书的开篇,首先提到了两个总统,一位是老罗斯福,另外一位是伍德罗威尔逊。

前者是现实主义政治的提倡者,后者是理想主义政治的提倡者,从实践的角度看,前者更实用,但是威尔逊的论调则成为美国后任所有总统的一致推认的主流。

美国的两任功勋总统其实所用的手法并无二致,为什么威尔逊为后人所提倡而罗斯福被后人所忘记,就是因为推销美好的价值观是有广大市场的,乌托邦式的描绘给现实主义的丑陋披上了最光鲜的外衣,使人们陶醉于其高尚的情操而忽视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本质的趋同。

基辛格被人定位为“现实主义”外交家,和他的总统尼克松类似,他对人性的看法更悲观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一种常态,和平反而不是常态,和平只有建立在制衡和均势的基础上——斗争之所以不出现,不是因为道德的约束,而是因为害怕报复和制裁。

人的社会的演进很有意思,最初所有人都是遵守道德的约束的,突然某一天有些人不道德,于是其他人为了制约他,必须想出一些办法去制裁和约束他,这就产生了暴力的工具,也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信任,产生了战争,也产生了阶级。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

作者凭其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17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在我的阅读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内的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连任两届,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

一战结束后,威尔逊开始参与谈判。

他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帮助受压迫国家获威尔逊于巴黎凡尔赛宫得主权和确保一个公正的和平。

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发表了十四点和平原则,首次论述了关于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

这个联盟的指定目标应该是保证各大小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他们的政治独立。

威尔逊打算凭十四点原则结束这场战争和实现一个所有国家共享的、公正的和平。

和会期间,他不倦地推销他的计划,最终实现了在凡尔赛条约中加入了关于创建国际联盟的章节。

而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可以基本上概括为四点:一.人性可以改造。

威尔逊认为组成社会体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转变的,其观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性善论。

他的这一学术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藉此走向文明。

二.战争可以避免。

威尔逊认为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达成谅解,用和谐的眼光去看待各自的矛盾,并在友好的气氛中解决各自的矛盾,而作为国家政权操纵者的政府官员则可以良好的协调这种意愿,从而化解矛盾。

三、利益可以调和。

用现代的观点说,就是“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上一条为基础,以合作与协调为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这种双赢在当时就是集体安全体制。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威尔逊倡导通过国家间的合作来解决矛盾,而是实现这一合作的途径和渠道就是联合的国际组织,用集体安全来替代早先大国间的均势。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

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

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

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

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

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

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

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

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

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

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大外交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书里讲的那些国际间的纵横捭阖、利益权衡,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不过武器变成了谈判桌上的言辞和背后的谋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的外交事件。

那是在两个大国之间,因为一些贸易争端,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一方提出了一系列强硬的要求,另一方则巧妙周旋,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先说这提出要求的一方,那架势可真是咄咄逼人。

派出的外交代表团个个表情严肃,言辞犀利,一开口就是各种数据和条款,把自己的立场说得那叫一个坚定不移。

他们在谈判桌上,那眼神仿佛在说:“这就是我们的底线,没得商量!”而另一方呢,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却表现得相当沉着冷静。

他们的代表团成员总是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回应着对方的每一个要求。

每当对方抛出一个难题,他们不是急于反驳,而是先认真倾听,然后再有条有理地分析其中的利弊。

有一次,谈判陷入了僵局。

双方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时,对方的一位代表突然拍了桌子,声音提高了八度,那气势仿佛要把房顶给掀了。

而我方的一位资深外交官呢,只是轻轻喝了一口茶,然后缓缓地说道:“别着急,朋友,咱们坐下来慢慢谈,总会有办法的。

”就这么一句话,瞬间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我方代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耐心。

他们详细地阐述了我方的立场和利益,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方的关切。

他们拿出了一份又一份的详细报告和数据,用事实说话,让对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要求。

为了打破僵局,我方还主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案。

这些方案既考虑了我方的核心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方的需求。

每次提出新方案,我方代表都会耐心地解释其中的细节和好处,让对方能够清楚地看到合作的前景。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当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整个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位外交官心中的那份欣慰和自豪。

大外交读书报告

大外交读书报告

《大外交》—读书报告赵辉初读《大外交》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美国外交部的全体人员”,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提示,它是一本专业和认真的外交类书籍。

因为外交涉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我在看的时候,会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定的客观,因为基辛格一定会带有一个先定的立场,则导致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必然导致一定的倾向性,后来读起来才发现基辛格的出发点还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然后可能因为是工科生的缘故,开始会感觉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力,但是在梁老师的细心教导如何由浅到深的了解作者的观点以及施老师的读书会带领下,逐步开始品味此书纵论的近三百年来的世界外交史,基辛格娓娓道来,层层剖析,真是世界版的"三国演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基辛格提出的“均势”的概念。

他指出,欧洲深陷均势政治之中,是因为中世纪统一诸国的美梦幻灭后,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

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

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

“换句话说,便是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

”基辛格重视均势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果作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是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

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甚于和平。

,美国历史上从未参与过均势体系,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原则也与均势体系大不相同。

在两极世界里,我们无法佯称不同势力的冲突会对大局有益,因为有一方得就必有一方失。

冷战后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会逐渐衰落,因此新的国际体系会朝均势的方向发展。

” 基辛格把道德因素引入其“均势”体系中,区分出三种均势模式: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以“梅特涅模式”为代表;以“现实政治”为原则的,则分为消极维持的“不列颠模式”和积极推动的“俾斯麦模式”。

“梅特涅模式”中,各国以君权神授为国家间“共同价值”基础,再加上梅特涅高超狡黠的外交手腕穿梭其间,欧洲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

为了以维持欧洲均势并平息法国的复仇之心,维也纳和会保证了法国拿破仑革命前所获得的领土,结果是法国仍可安心于维也纳体系。

大外交

大外交

《大外交》之我见马丽叶基本通读了《大外交》这本书后,在纷繁复杂的外交艺术运用中,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从十六世纪的欧洲外交起笔,一直到现今的世界格局,外交家们对于外交战术的运用不断深化,外交的基点发生变化,一直持续至今。

十六世纪前的欧洲外交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由于封建王朝势力的强大,国家利益还不突出,直至黎塞留横空出世。

黎塞留以一红衣主教的身份,突破当时宗教的桎梏,提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当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其结果显而易见,壮大了法国,削弱了德意志民族。

很多人很不解黎塞留何以能在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身份下帮助新教国家,我想这并不代表黎塞留不虔诚,而是因为他懂得了宗教的真谛,即不以形式为羁绊,重要的是内心的忠诚,所以可以无顾忌的开展现实外交。

教皇乌尔班评价:“如果有上帝,黎塞留枢机主教有的辩白了;如果没有上帝,那他的一生也够辉煌的。

”不过我认为黎塞留无辩白的需要。

其后就是现实外交主导欧洲乃至世界,这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不过这中间出来了一个另类,这就是以“自由的灯塔”为标榜的美国。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更似一个学者的自说自话,但也影响美国至深。

美国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不用像英国一般苦心积虑维持欧洲均势,为了自身安全也为了霸权,可以与昨天的敌人结盟,向昨天的朋友宣战。

在当时客观条件下,美国完全可以在遥远的大陆保护自身,所以有机会发展理想主义。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中,美国或自愿或被迫卷入了其一直不愿卷入的欧洲乃至世界事务,尤其是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

美国保护原则而非利益,美国保护法律而非强权,这是美国投入军力的最神圣不可违犯的义理。

1这时这种理想主义越来越缺乏说服力,不论是其在苏伊士运河中的积极还是匈牙利事件中的沉默,无不说明美国是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进行现实政治外交,可能基辛格在后来也无法笃定的说美国外交以道德和原则为基础。

因此美国这个另类也不另类了。

以上可算第一点看法,而第二点,就是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了。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基辛格所著的书籍,该书以其深刻的历史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书中,基辛格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重大事件的分析,展现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外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到当代,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基辛格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解读,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基辛格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分析能力,对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如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中美关系的发展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的角色和利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书中对外交谈判和外交策略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基辛格通过对外交谈判和外交策略的分析,揭示了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和技巧性。

在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合作是常态,而外交谈判和外交策略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大外交》,我对外交政策的演变、重大外交事件和外交谈判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对国际事务和外交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重要著作。

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对国际事务和外交活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大外交 读后感

大外交 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是一本关于外交政策的书籍,通过对外交政策的分析和探讨,向读者展示了国家间交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非常敬佩作者对于外交政策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这本书涵盖了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不仅分析了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还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生动展示了外交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这种全面的分析方式让我对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

作者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对外交政策这一复杂主题的讲解变得容易理解。

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外交政策的实际操作。

这种写作风格不仅让我对外交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外交政策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通过对外交政策的分析和探讨,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间交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关注国际事务,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总之,《大外交》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关注国际事务,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关注国际事务,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与中外交、外交等有明显的区别和联系。

在本质上说,它与中外交、外交等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历史现实。

在方法上可以看出,大外交在具体的阶段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国际图式和规模的最大关注和最大程度的参与。

由于由文化产业活动引起的大外交有很多特点和特征,它的存在产生了无数的问题,如存在生态障碍、无序发展、接受对象的理性容纳等。

这些问题通过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中的丰富内涵的揭示,被证实为一种历史上的产物和成果,成为了大外交研究的重要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鲜明的思考和完善的机制是推动任何事物发展的源泉。

这种种种特征和特征为人们提供了对当前大外交发展的客观评价和分析,提醒人们应更加细致入微,全面深入地研究大外交的规律性。

对著名文化活动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著名文化活动具有进步性的一面,可以找出科学教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发展不慢,继续深化,更好地尝试找出国际关系中的变化、转变和因素,促进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外交这个词从理论层面上是一个敏感话题。

这个术语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它是否反映了一种现实的现象,这需要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和其他自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和研究。

归根结底,大外交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和进步具有重要但有限的作用,其领域与内容已细致入微到具体的史学研究领域,那是一个新的细分领域。

大外交的出现是全球化进程中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它不仅从国际视角说明了在逐渐整合的充足条件下通过有限程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可能实现,而且说明了科学文化交往与合作对杏林的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新的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活动不断推扩,一系列具体中国的外交部门活动更加凸现了中国外交部门发展与中国外交所push的核心使命。

大外交这个词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总结、提炼、交流,这是大外交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大外交的发展对世界各国国力有很大作用,复杂化和多样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对外事管理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大外交这个词的定义不同人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实际的含义。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由此他得到“铁血宰相”的称号。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guǎn lǐ自己的两处领地。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从他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著。作者凭其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17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大外交的书,让我对国际关系这个看似遥远又神秘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详细阐述了外交的种种策略、手段以及背后的利益考量。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场国际会议。

那是在一个宽敞明亮的会议厅里,各国的代表们西装革履,神情严肃。

但在这看似庄重的氛围下,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当时,议题是关于一项国际环保协议的制定。

A 国代表率先发言,他言辞犀利,强调本国在环保领域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暗示其他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他的眼神坚定,话语间充满了自信,仿佛他们国家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而 B 国代表则不慌不忙地回应,先是对 A 国的努力表示了一定的认可,但紧接着就指出 A 国在某些关键数据上存在误导,并且拿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

B 国代表说话时,语气平稳但暗藏锋芒,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准备过的子弹,直击要害。

C 国代表呢,一直默默地听着,偶尔低头做些笔记。

就在大家以为他要保持沉默的时候,他突然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巧妙地平衡了各方的利益,让原本僵持不下的局面有了转机。

他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语气亲切,让人觉得他是真心想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本国的私利在争斗。

再看其他国家的代表,有的紧皱眉头,似乎在思考对策;有的交头接耳,小声地和身边的助手商量着什么;还有的则露出了赞赏的表情,对 C 国代表的方案表示认同。

这场会议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外交就像是一场复杂的棋局。

每个国家都是棋手,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布局、落子。

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能蕴含着深意。

而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外交中的妥协与合作。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例子,两个国家因为贸易争端差点陷入了全面的贸易战。

双方互不相让,形势一度十分紧张。

然而,在关键时刻,双方的外交团队开始了频繁的接触和谈判。

经过多轮艰苦的磋商,最终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达成了一个新的贸易协议。

这个协议虽然不是完全满足了双方最初的要求,但却避免了一场可能对双方经济都造成巨大冲击的贸易战。

大外交经典名著读后感

大外交经典名著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一书是由美国著名外交家亨利·基辛格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史实所著,由顾淑馨和林添贵翻译,2012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39000字,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初读此书,被它的大块头吓到,深入进去才发现并不枯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方面:一、基辛格其人其书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

他于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纽伦堡附近的费尔特市。

1938年基辛格15岁时,为了逃避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他的父亲路易·基辛格带领全家从英国伦敦转往美国纽约。

1969-1975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他与越南的黎德寿共获诺贝尔和平奖,1973年-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

基辛格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

1977年退出政界后,基辛格担任Chase曼哈顿银行国际委员会主席、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董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对外关系委员会顾问等职务,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大外交》是基辛格退出公职之后所著之作,凝聚着基辛格长期的从政经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

金灿荣教授在序中评价《大外交》是当今信息泛滥时代里的值得深思静览的“精品”,并提出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一是指出黎塞留和俾斯麦这类现实政治大师的成功本身,往往蕴含着反效果;二是论证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是怎样激发出美国民众的道德热情,使一个孤立主义的美国一步步卷入世界大战,而老罗斯福的现实主义政策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

在最后他也总结了全书独特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分析;二是基辛格对权利的考察着重在具体人物对事件和结果的控制。

这些独特的行文思路与手法都是我们值得深思与借鉴的。

二、越南战争后完整的历史感触在阅读下来发现,著作具备幽默、风趣与智慧的特征。

正如一则评价所言,“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大外交》读后感10篇

《大外交》读后感10篇

《大外交》读后感10篇《大外交》是一本由亨利·基辛格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外交》读后感(一):基辛格的独特历史见解2021阅读之34,基辛格《大外交》,对自三十年战争以来到二战之间的三百多年的历史写的很仔细,尤其是对于欧洲均势形势的分析,欧洲国家都有其外交天才,比如法国的黎塞留,奥地利的梅特涅,德国的俾斯麦和史特瑞斯曼,也有其破坏前人努力的狂妄者,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德国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等等,英国作为欧洲大陆均势的关键,往往只在实质性的威胁存在时才采取实质性行动来平衡均势,避免均势在欧洲大陆失衡。

对于狂妄者而言,再多的谋略比不上一时头脑的狂热,一战和二战都是如此。

对于战后冷战的发生和结束,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应该在追求现实利益和道德选择这两点上取得平衡,即在行动中要明确自己的所追求的现实利益到底是什么,这是自朝鲜战争到越战美国四任总统所花费无数代价所买来的教训。

苏联也正如凯南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中一样,在20世纪最后十年的开始就结束了它的生命。

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书。

《大外交》读后感(二):《大外交》笔记(待续)170403第一章世界新秩序基辛格认为,(1)均势是一种基于历史初始条件(同时存在实力相差不多的多个国家)的结果。

军事政策,是把这一状态作为外交的指导原则,以便各国能稳定缓和,不表示均势下的各国会停止相互攻伐。

(2)与经典欧洲均势政策相比,美国外交兼有道德性。

美国的立国条件与欧洲不同,美国认为战争根源在于相关国家的贪婪。

(3)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是分散与全球化分别发扬光大的时代。

在冷战这一美国外交的重要时期,各国的政治均势与经济地位并不均衡,后冷战时期,这种不均衡将会缩小,美国的相对军事力量也会削弱,多国体系形成(美、欧、俄、中、日、印)。

全球化则受益于技术因素推动。

对于基辛格的质疑主要在于,道德在现代美国政治中作用几何。

《大外交》读书笔记(精选6篇)

《大外交》读书笔记(精选6篇)

《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读书笔记(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外交》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外交》读书笔记篇1当我最初看到这本《大外交》的作者是基辛格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基辛格的个人传记,比如中美建交等内容,为此,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还找来英文版一读。

但是,这本书才看开头的部分章节,便发现我想错了,我低估了基辛格的智慧和雄心,这本书一下子杀到了17世纪,一位位外交大师跃然纸上,一桩桩外交事件栩栩如生,作为部分历史的局中人,基辛格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想的更深,让这本书也成为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外交,不同人对其定义不同,而在不同时期,各国外交也有不同风格,而关于外交到底重在国家实力,还是外交大师的权谋纵横也有争议。

我个人对外交的理解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而战争本身也是外交的一极端体现,甚至工具,外交基于国家实力,但是在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以及最终效果上却与关键人物密不可分。

而《大外交》正是沿着这样的脉络,基辛格仿佛在构筑一部史诗电影,还是N 部曲,他如画外音一般交代背景和格局,接着便“放出”诸多外交关键人物,让他们上演外交史上的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悲喜剧。

由于牵涉的时代,国家,人物众多,基辛格在展开上也有所侧重,首先,尽管外交每天都在全球各大地方展开,但是基辛格始终聚焦的是对应时代的“中心”或者冲突聚焦点,所以本书开场聚焦欧洲,从黎塞留到梅特涅,俾斯麦,对应的正是当时欧洲大陆居于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更是冲突频发的“火药桶”。

而此后,伴随德国、日本跋扈到二战全面爆发,从美国崛起、苏联发威到冷战大时代,这本书在时间与空间上自然切换,大气磅礴。

其次,基辛格始终很有自知之明,他写的是“外交史”,所以交代相关背景,特别各国内政秉承的是倒置的“内政史是外交史撰写的铺垫”思路,直击与外教事件相关的核心内容,绝不发散,保证了本书的主线始终聚焦在外交主题。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大外交》是中国作家韩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贺峰从一个普通人走上外交舞台,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成长的故事,展现了外交背后的权谋、情感和人性。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其感,产生了以下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书中对外交工作的描写深感震撼。

《大外交》通过贺峰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外交舞台上,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文化差异、历史遗留问题等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而外交官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政治洞察力。

书中通过对外交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决策的描述,让我更加了解了外交工作的内幕和困难,对外交官们的职业精神和智慧表示深深的敬佩。

其次,我对书中对人性和情感的刻画深感触动。

在贺峰的外交生涯中,他不仅面临着外交上的压力和考验,还面临着感情上的困扰和选择。

书中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们有各自的人性弱点和情感纠葛,也有对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坚守。

这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珍贵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此外,我对书中探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思考深感启示。

在《大外交》中,作者通过对外交过程中的权谋和权力争斗的描写,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例如,权力和利益对人性的影响,道德与现实的抉择,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的权衡等。

这让我深思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大外交》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这本小说通过对外交工作的生动描写、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刻画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探讨,让我对外交官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对权谋、道德、现实等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探讨,也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篇一:大外交读书笔记】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大外交》1读后感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

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动摇、分裂,基辛格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的抽丝剥茧,获得需要说明自己论点的部分,将均势问题做了再明确不过的叙述。

作为一个学者兼政客,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踏实的治学作风,让他具有一定的优势成就了这部巨著,给学人们献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

《大外交》于1994年出版,中文本在台湾学者顾淑馨,林添贵合作翻译后由海南出版社于1997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一版于201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再版不但说明了其受欢迎度,更是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外来经典著作虚心汲取。

这本书洋洋七十余万字,所述历史绵延长达三百余年,其中包括具有故事情结的历史事实讲述,特色的人物构画,上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时代政策的对比,人物个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的前后对比等。

可以说,对比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对比基辛格将前后相差百余年的事件联系起来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如在书中作者提出:如果1918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若也曾组成如维也纳式的同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2。

虽然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值得商榷,但在治学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无限启迪。

《大外交》可以说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更是一个建立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分析以及实现此种构想所构画的蓝图。

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很多人不认为基辛格不是一名学者),他对世界大势发展的时时关怀以及文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本书中得以体现。

曾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的他虽然出发点仍是美国国家利益,但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大势使他寻找一种可以即从道德上又从实力上可以名正言顺的维护美国利益的策略。

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将传统的“欧洲均势”发展扩展至“全球均势”。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外交读后感(一)几个月前,开始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在公交车上将其了结。

作为一个学者加政客双重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的晚年着作,此书表面上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政治学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性;其二,通过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了解,阐述外交上的美国政策。

私下里有三大内容:首先,欧洲近代史;其次,美国当代史;最后,是为他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歌功颂德。

弃糟粕,撷菁英,看到以下两点:政治是功利性的。

美国政治却是道德的。

但从其引述的文字可以隐约读懂,现代美国政治是道德修饰的功利主义。

民主的华丽外衣下,是国家利益和举国体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寿命的。

但是政治理想不应该有激进的时间限定,理性才是改变民生的最好途径。

我很关心他对中国的看法,作为直接推动中国大陆与美建交的国务卿。

他把中国大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边缘。

苏联解体让美国觉得中国大陆不再重要,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政策倾斜,而中国内政就沦为了后冷战时期无所事事的美国智囊的下个目标。

他对中国所代表的亚洲文化圈的轻视也显而易见。

儒教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实也正说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

而美国人认为的真理,及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偏执。

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其实西方害怕中国的报复,所以对中国侵犯的历史念念不忘。

当代中国人的自强,我想与西方的仇怨无关,但是畏惧心总留在那些做了坏事又胆小的人们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极个别瑕疵,顾涉馨先生翻译得很不错,大陆应无此等译者。

大外交读后感(二)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

下面说说我的收获。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

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外交》读后感 2008-07-14 19:17:5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acy》(中文名译作《大外交》)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外交“常青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作,也是一部大师级的著作。日本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把本书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马汉的《海权论》并称为国际战略和外交关系领域的必读之书。基辛格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实践家。贯穿全书的是中世纪到后冷战的国际关系的历史,全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字字珠玑,没有说教式的乏味,读来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一路走来,陪伴你的是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灾难和和平,金戈铁马与外交运作。用哲学和伦理的观点去思考国际关系的历史,究竟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哪个作用更大一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个正确?马基雅维利正确吗?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在1945年后开始,到九十年代初结束,其中美国在经历越战的失败之后,战略上处于守势,苏联在此后则大肆扩张,入侵埃塞俄比亚,古巴入侵安哥拉,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对此无能为力。苏联在80年代初,给世人造成的印象是——共产主义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则全面撤退。而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后,再悲观的人也不会想到鼎盛时期的超级核大国苏联居然在几年之后解体。表面上的强盛和扩张掩盖了虚弱的本质——苏联为了扩张所付出的代价是用巨大的成本维护其卫星国,国内的僵化的体制无法促成进步,在高科技时代来临的时候,苏联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它用不断扩张的表面掩盖虚弱的本质。最终的倒台看似是出乎预料,但又是必然的。类似的还有法西斯日本和德国,扩张的表面是掩盖其虚弱的本质,但是其表面能蒙蔽相当一部分人。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扩张的周期往往不吻合,一般来说,经济较强的国家未必是军事大国(目前的日本、德国),而军事大国又未必是经济大国(前苏联)——这是一个死循环,越缺乏资源的国家越需要扩张,而越扩张越需要资源弥补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无法支撑其庞大的链条,最终在某个阶段必然导致多米诺骨牌的倒塌。表面上的昌盛和政治上的强大,军国主义,扩张主义,背后往往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哈布斯堡王朝、前英国的殖民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苏联的扩张主义),而看似示弱的、不扩张的、不搞争论的、闷声的,未必是真正的弱,也许它正在完成一个盛衰周期的飞越。(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战后的日本和德国、19世纪的美国(在19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陆军排名世界二十多名,它庞大的资源都集中在发展经济上,有利的环境造就了崛起的美国))
威尔逊提倡的国际联盟,大谈特谈十四点原则,但是这个象征性的国际组织最终变得毫无执行力,根本无法保证罪行得到惩罚,而提倡者美国则早早的退出舞台,不问不管欧洲的事务。一战后,法国虽然被作为战胜国看待,但实际上,它损失惨重,而战败国德国则保存了实力,法国在欧洲大陆无法抵御德国的攻击。但在表面上,英国和美国则认为法国具有扩张的野心,力主恢复德国和遏制法国。德国的赔款看似很惨重,但美国为其提供了贷款,使得德国战后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在实质上增强了。战后的联合国的作用也与国际联盟类似,表面上设置了程序和法律,造成一种民主和平等的氛围,但最终做决定的往往是具有实力的大国。例如1967年苏联入侵匈牙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联合国成了入侵的障碍,而不是维护和平的工具,它象征性的谴责了苏联的行为之后就变得无能为力。类似还有新世纪初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联合国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象征,决定结果的是大国的实力。
物极必反,法国的强大造成了其他国家的恐惧,尤其是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征服,各国对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自由、博爱和平等”冲击深感恐惧,而实质上,拿破仑打着“自由,博爱和平等”的口号行扩张之实,造成了对欧洲正统的冲击。为了维护欧洲的秩序,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设计了“神圣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结盟,维护欧洲秩序。还有四国同盟,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其目的是遏制法国。欧洲达到一个平衡和均势的局面,英国则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英国提出“光荣孤立”的口号,除非欧洲出现一个威胁均势的大国,英国不会介入欧洲的局势。英国和美国不同的是,英国更多的是考虑现实的利益,而美国的行为则出自道义。英国的两个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唯一的分歧在于,如何避免均势被打破。也就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的区别。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死后,欧洲出现了两位人物,一个是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一个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前者愚蠢的错估了形势,低估了普鲁士和高估了奥地利,形式上分裂神圣同盟,但是实质上,造就了普奥战争,以及中欧一个强大国家的统一——德国的统一。俾斯麦是一个现实主义政治家,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缓解了外部的压力,利用矛盾和机遇,造就了德国的统一。
基辛格被人定位为“现实主义”外交家,和他的总统尼克松类似的,他对人性的看法更悲观一些,和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以及我国的李宗吾的厚黑学一样。这似乎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害怕失去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大于希望得到,在历史中,英雄往往是悲剧性的。与相信别人带来的好处相比,人更容易记住他带来的害处。人很容易记住伤害,记住人性的阴暗面,人总会夸大阴谋,把别人的动机想成最坏,首先考虑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样可以进行充分的防御。根据这种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一种常态,和平反而不是常态,和平只有建立在制衡和均势的基础上——斗争之所以不出现,不是因为道德的约束,而是因为害怕报复和制裁。人的社会的演进很有意思,最初所有人都是遵守道德的约束的,突然某一天有些人不道德,于是其他人为了制约他,必须想出一些办法去制裁和约束他,这就产生了暴力的工具,也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信任,产生了战争。但总体来说,人类社会是螺旋式的向上的,就如同股市一样,有时会升,有时会降,但总体是向上的。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的远景都是为了消灭阶级,人人平等,大同的世界。但在手段方面有所不同。而历史的演进也充满了挫折,倒退,困难,喜剧和悲剧交替出现,和平和战争交替出现,从乐观主义的角度看,历史总是向上的,而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最终人总是会产生矛盾的,总是暴露其自私、贪婪的本性的,总是根据现实而不是理想决定其行为的。不过从历史来看,注重互惠互利,眼光超越自我,为了一个群体而奋斗,提倡共同进步,其结果都会被自私自利,遏制,你赢我输的博弈要更好。美国和苏联的例子证明了,在一场竞争中,用示范影响世界,追求和谐,追求人类进步,最终的结果就是不战而胜——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而用刺刀征服世界,处处树敌,不追求共赢,处处你赢我输,最终的结果就是被世界所抛弃。美国是提倡私有制和竞争的,开放的世界带来的一种巨大的示范作用,示范造成了竞争和进步,而封闭的体制则害怕竞争,越害怕竞争越封闭,最终当封闭变成开放的时候,体制就崩溃了。这看似是一种残酷无情的经济学规律,但又是一种善良的伦理哲学。——生存的哲学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建立示范,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去感化别人,实现合作,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感化的作用会造成敌人的归顺、自行瓦解和人心所向。这也是美国如何赢得和苏联的冷战的根本原因。也是诸葛亮如何七擒孟获让其心服口服,秦始皇用暴力不过二世而汉朝用德性和仁政能矗立百年的原因。
基辛格把美国定位为“充满理想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没有私心的,致力于全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国家,它相信人性本善,是在传播其价值观,没有权力政治的观念,讨厌殖民主义,它用自身的示范告诉全人类,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大陆上,一群充满理想的移民在自由和民主的体制下,经过两百年时间,发展为世界头号大国。书的开篇,首先提到了两个总统,一位是老罗斯福,也就是西奥多罗斯福,另外一位是伍德罗威尔逊。前者是现实主义政治的提倡者,后者是理想主义政治的提倡者,从实践的角度看,前者更实用,但是威尔逊的论调则成为美国后任所有总统的一致推认的主流,不过从哲学的角度看,推动历史进步的往往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也就是说,理想的背后要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小的积累,这些积累很多时候还是曲折的,正义战胜邪恶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先验式的设计往往无法左右历史,更客观的说,历史是人走出来的,前面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历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充满了不确定,但是又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演绎。基辛格的最终观点也许和我们1977年的真理标准点的大讨论类似,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大的错误不要犯,小错误迅速纠正,不要害怕冒一点风险,但有错误要及时纠正。纯粹的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是片面的,前者会变成乌托邦,缺乏现实的基础,后者会变成唯经验论,缺乏创新。不过从实践的角度看,美国的唯心式的先知们,提倡无私、善恶观、民主和平等道德观,其背后也有根深蒂固的国家利益,秘密外交,虚张声势,尔虞我诈,现实功利等因素,究竟是理想超越现实,还是现实超越理想?究竟佛学的人性本善,三世论,提倡“你打我的左脸,我给你右脸打”,用道德感化行恶的人占上风?还是提倡霍布斯的人性本恶,惩罚和奖励的手段并用,提倡均势和制衡,在人性自私自利的斗争中寻求和谐?——汶川地震的捐款,究竟是出于人类普遍的爱心,还是出于群体效应?出于无私还是自私?互惠互利究竟是道德还是计算?——不过从实践来看,提倡人性本善、追求和谐、追求美好的价值观是更有市场的,虽然打着美好的口号同时做一些战术性的迂回也是允许的,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美国的两任总统其实所用的手法并无二致,为什么威尔逊为后人所提倡而罗斯福被后人所忘记,就是因为推销美好的价值观是有广大市场的,大多数更认同美好,人性本善,虽然美好的同时也有着很多不完美。——“范跑跑”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说出一些心理话未必受欢迎,用个人的力量去挑战道德体系实在是不自量力。真实的心理需要高尚的包装,语言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男女结婚究竟为了虚无缥缈的爱情还是为了金钱、名誉、性、恐惧和贪婪.....?爱情如同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究竟是现实产生爱情,还是爱情催生了现实?先有爱情才有一切,还是先有一切才会有爱情?动机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更真实的说法是,两者是交替出现的,理想和现实都会有作用。
俾斯麦设计的维持欧洲均势的协约,也就是保证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在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因为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天才而弱化了矛盾,但俾斯麦之后,威廉二世毫无目的的扩张,与英国俄罗斯交恶,不留弹性空间的与奥地利结盟,造成了一战前的紧张,最终,一战以斐迪南大公被刺杀而引发,一战造就了一个有趣的局面,德国西面受阻而东面胜利,造就了英法尤其是法国被削弱,而奥匈帝国被瓦解,东欧和巴尔干很多国家宣布民族自决,俄国则爆发了十月革命,在布尔什维克的政权下,退出欧洲宪兵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美国的介入,尤其是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使得美国将本国的价值观移植到欧洲,认为“欧洲的战争起源于均势,只有消除均势,建立国际联盟才能维持和平”,而实质上,欧洲的战争恰恰因为丧失了均势。结果导致了巴黎和会中,战胜国不胜,战败国不败的局面,战胜的法国国力大大的削弱,而德国则保存了实力。徒有其表的国际联盟和凡尔赛协约不起实质性的作用,执行上遇到很多障碍。德国出色的外交家史特瑞斯曼更是巧妙的运作,逐渐离间了法国和英国美国的关系,在裁军、赔款和撤出占领区等问题上,逐渐向着德国期望的方向进展,事实上,德国暗中扩军,而美国给予的贷款超出了德国的赔款,法国忌惮德国的壮大,但无可奈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