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赏析(五年级)
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送别诗⼀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的意象有长亭、杨柳、⼣阳、酒、秋等。
诗歌题⽬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之别、友⼈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的⼿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下⾯是为⼤家带来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使安西》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元⼆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
译⽂清晨的微⾬湿润了渭城地⾯的灰尘,馆驿青堂⽡舍柳树的枝叶翠嫩⼀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
注释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肃省敦煌西南,为⾃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名“赠别”,后有乐⼈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名“渭城曲”。
它⼤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北岸。
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百⼆⼗⼋。
下⾯是唐代⽂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
清晨,渭城客舍,⾃东向西⼀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氛浓郁。
“朝⾬”在这⾥扮演了⼀个重要的⾓⾊。
早晨的⾬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道上,平⽇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乍停,天⽓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得很有分⼨,显出这⾬澄尘⽽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愿,特意为远⾏的⼈安排⼀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01 简介
03 类型
目录
02 写作特点 04 代表诗作赏析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 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 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 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 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 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 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 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 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 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 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一、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01
02
01
课堂小结
02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1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直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3
基本主题: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
感情色彩:
5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李白《送别》全诗赏析《送别》《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杨叶指杨柳叶,烟是形容其轻柔,如烟一样飘舞。
与“烟花三月”中的烟一样。
赏:首联“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开一笔,铺陈叙述。
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
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
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
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下:移下。
仍:频频。
【韵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引言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多以表达离别之情为主题,既凝练又真挚。
本文将针对古代送别诗的主要特点、流派以及著名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诗歌形式。
二:送别诗的特点送别诗是一种独特的古代诗歌形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表达离别之情:送别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抒发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给予读者强烈的感受。
2. 约定俗成的写作形式:送别诗在结构和韵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常采用七言、五言绝句等形式。
3. 抒发真挚的情感:送别诗往往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别离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三:送别诗的流派送别诗在古代发展出了多种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送别诗流派:1. 咏别流派:这种流派以赞美和讴歌别离者为主,通常描绘别离时的景色和情感,给人以悲伤和温馨的感觉。
2. 劝别流派:这种流派以劝告离别者为主,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寄托和前途,给人以勉励的感觉。
3. 哀别流派:这种流派以哀悼和悲伤为主题,表达对别离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给人以哀戚的感觉。
四:著名送别诗作品赏析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给人以深深的思乡之情。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庄严的语气表达了人生离别时的思考和豁达,给人以勇敢面对离别的力量。
3. 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死离别的思考,给人以沉思和感慨。
五:附件:相关资源本文档涉及的相关附件请参见附件部分,以获得更多的背景材料和参考资料。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附件:附件是与某一文书、合同或法律文件相连、附带的文件或文件集。
2. 流派:指一类具有共同特点和特色的艺术或文学作品。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1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送别诗鉴赏
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 是此声。——“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情、 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
•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 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劝勉, 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 的孤寂、惆怅、落寞。
五、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 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 迁等)某地” “留别(别)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 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 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 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 等。
• • •
• 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 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 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 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 思乡之情。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 • • • •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 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 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 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 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送魏二 王昌龄 (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送别》赏析
《送别》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送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赏析篇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作品《送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赏析篇2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朝代:唐代:王昌龄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漫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加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充满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呈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详情,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早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原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行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耸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由于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犹如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吩咐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亮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净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方高洁清白的品行。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清澈的品行。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送别诗鉴赏(12首)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王维《送别》赏析(精选11篇)
王维《送别》赏析(精选11篇)王维《送别》赏析1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赏析这首诗写送朋友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朋友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朋友。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朋友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朋友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朋友归隐的原因,道出了朋友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朋友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朋友“不得意”后,对朋友的劝慰。
他劝朋友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寨寄宿制小学 李舒歆
大家好
1
悠悠离别意
切切朋—友—送情别诗赏析
李寨寄宿制小学 李舒歆
大家好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大家好
3
诗中有画
大家好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董大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
(唐)高适 风烟望五津。
千里黄云白日曛, 与君离别意,
北风吹雁雪纷纷。 同是宦游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海内存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大家好 儿女共沾巾。19
结束
大家好
20
5
大家好
6
大家好
7
大家好
8
诗中有画
大家好
9
大家好
10
大家好
11
诗中有话
大家好
12
大家好
13
诗中有情
大家好
14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家好
15
江下行
唐 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大家好
16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